依托扶贫开发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10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案例分享近年来,我国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这两个阶段的有效衔接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案例,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和推广的经验。
本文将分享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我们一同领略这些典型案例的魅力所在。
一、产业扶贫助力乡村振兴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途径。
以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为例,当地政府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地处高原峡谷,自然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
在脱贫攻坚战中,当地政府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推动旅游业、农业和手工业等产业发展。
通过扶持乡村旅游、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绿色农业等措施,泸水市成功实现了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二、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
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
正安县将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引导贫困人口向县城和集镇集中,有效解决了贫困人口“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问题。
在搬迁过程中,正安县注重培育新兴产业,为搬迁群众提供就业机会,确保搬迁群众稳定脱贫。
同时,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正安县实现了易地扶贫搬迁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三、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教育扶贫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
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在教育扶贫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兴国县充分发挥教育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力度,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
兴国县还通过实施职业教育培训、开展技能扶贫,帮助贫困人口提升就业技能,实现稳定脱贫。
通过教育扶贫,兴国县成功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生态扶贫实现绿色发展生态扶贫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山西省吕梁市临县在生态扶贫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
临县地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
在脱贫攻坚战中,当地政府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实施生态扶贫项目,引导贫困人口参与生态建设。
村委会2024年脱贫扶贫计划模版为深入____构建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帮扶长效机制,使今年的扶贫工作有目的、有步骤进行,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进程,推动全乡扶贫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结合我乡、村情实际,通过帮扶切实改变农村贫困人口的生存现状,现就____年扶贫工作做如下安排。
一、总体工作思路____年,我乡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思路:以全旗总体扶贫开发思路为指导,以建设现代农业为统领,以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整村推进为载体,创新扶贫开发方式,强化产业化扶贫,大力发展养殖业和特色农业,在促进农民增收上有新突破;强化土地流转实施集约化经营,促进农产品专业化发展,在改革贫困村土地经营体制上实现新突破;强化劳动力转移培训,促进农民实现非农转移,在推进农民素质提高,培育创业型农民上有新突破;高质量完成我乡扶贫开发目标,为全乡达到小康水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工作目标创新扶贫开发机制,提高扶贫开发效益,千方百计促进贫困农民增收,到____年底,全乡土地流转面积力争达到____%以上,并努力实现多种形式的规模化经营;富余劳动力全部实现转移就业,劳务和畜牧业收入占人均收入的____%以上,贫困群众全部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生活目标。
三、工作措施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成立乡党委书记任组长,党委副书记任副组长,组宣委员等人为成员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做好帮扶工作。
根据旗委、政府对扶贫工作的要求和扶贫村实际情况,对扶贫工作分阶段召开专题研究会。
同时严格按照旗委、政府要求及时上报帮扶工作情况汇报、总结等材料。
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营销队伍,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和农民脱贫致富能力及抗风险能力。
2、明确对象,突出重点。
为使帮扶活动取得实效,使最贫困的农户得到真正的帮助,乡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和不定期同定点扶贫村联系,扎实开展党员领导干部和一般干部帮扶活动,重点帮扶贫困户____户。
领导干部每人帮扶____户,一般干部____人帮扶____户。
2024年结对帮扶工作计划根据省____“城乡互联,结对共建”的工作要求,按照县委“两结对三互动”的工作部署和安排,为进一步做好____桥镇眉毛山村的结对帮扶工作,切实解决村民的生产生活问题,扎实推进贫困山区的____新农村建设,结合单位及帮扶村的实际,制定____年度结对帮扶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____年结对帮扶工作的指导思想是。
以____和____为指导,认真____、____以及中央一____文件精神,坚持以____为统揽,紧扣农民增收、改善环境两大目标,突出兴致富产业、建生态家园、创文明新村三个重点,完善领导责任、工作方式、资金管理、社会帮扶四大机制,着力推进领导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努力把眉毛山村建设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生态良性循环、环境优美整洁、群众健康富裕、社会文明进步的____新农村,为全面实现“宜旅秭归、文化秭归、生态秭归、幸福秭归”奠定良好基础。
二、工作目标____年结对帮扶工作主要目标是。
一是发展烤烟____亩、蔬菜____亩、魔芋____亩、生猪出栏____头,人平纯收入净增____元。
二是巩固整村推进成果,完善和维修烟水配套及安全卫生饮水水池,疏通配套管网,确保其发挥作用。
三是依托主导产业,积极争取资金,维修村主线公路至双溪沟____km、村委会至吴家坡____km的支线公路。
四是按照“五星级____”建设标准,选好地址,保证质量,建好、用好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三、工作重点(一)强化____领导,建立结对帮扶机构。
坚持由常务副书记李竞赛同志任组长,副书记周国芳同志任副组长,李立同志任成员的结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主要抓、具体人员负责抓的工作格局。
(二)狠抓班子建设,不断提高领导能力。
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坚持____,积极依靠党员、社区理事长的力量,强化制度建设,加强民主监督,完善决策机制,充分发挥村两委班子总揽全局、指导协调能力,努力提____伍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2024年乡镇扶贫工作计划为深入贯彻构建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建立健全帮扶长效机制,确保本年度扶贫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加速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并推动全乡扶贫工作实现质的飞跃,结合我乡及各村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____年扶贫工作安排。
一、指导思想本年度,我乡扶贫开发工作将紧密围绕全旗总体扶贫开发思路,以建设现代农业为引领,以新农村建设为方向,以整村推进为平台,创新扶贫开发模式,强化产业扶贫力度,重点发展养殖业与特色农业,力求在农民增收方面取得新进展;推动土地流转,实现集约化经营,促进农产品专业化,在改革贫困村土地经营机制上力求新突破;加强劳动力转移培训,促进农民向非农领域转移,着力提升农民素质,培养创业型农民,实现新跨越;高质量完成我乡扶贫开发目标,为全乡迈向小康水平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目标致力于创新扶贫开发机制,提升扶贫开发成效,全力以赴促进贫困农民增收。
至____年底,全乡土地流转面积需达到____%以上,并积极探索多形式规模化经营模式;确保富余劳动力全部实现转移就业,劳务和畜牧业收入占人均收入的比重提升至____%以上,实现贫困群众全面脱贫致富,步入小康生活轨道。
三、工作措施1. 强化领导,明确责任:成立由乡党委书记担任组长,党委副书记担任副组长,组宣委员等人为成员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确保帮扶工作高效开展。
根据旗委、政府要求及扶贫村实际,分阶段召开扶贫工作专题会议,并按时上报帮扶工作进展报告及总结。
同时,建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与农产品营销队伍,提升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及农民脱贫致富和抗风险能力。
2. 精准识别,突出重点:为确保帮扶活动取得实效,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将定期与不定期与定点扶贫村保持沟通,扎实开展党员干部帮扶活动,重点帮扶____户贫困户。
领导干部每人负责____户,一般干部____人负责____户,并对帮扶对象及受资助贫困儿童进行公示,建立健全定点、定人、定户、定脱贫时间的工作机制。
村委会2024年脱贫扶贫计划范文为深入贯彻构建和谐社会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建立健全帮扶长效机制,确保本年度扶贫工作有序、高效推进,加速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进程,引领全乡扶贫事业迈向新高度,结合我乡及下辖各村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____年度扶贫工作安排。
一、总体工作思路____年,我乡扶贫开发工作将紧密围绕全旗总体扶贫开发规划,以现代农业建设为引领,以新农村建设为方向,以整村推进为平台,创新扶贫模式,强化产业扶贫力度,重点发展养殖业与特色农业,力求在农民增收上实现新跨越;推动土地流转,促进集约化经营与农产品专业化发展,在土地经营体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加强劳动力转移培训,促进农民向非农领域转移,着力提升农民素质,培育创业型农民,为全乡迈向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目标本年度,我乡将致力于创新扶贫开发机制,提升扶贫效益,全力促进贫困农民增收。
具体目标包括:至____年底,全乡土地流转面积达到____%以上,并推动多种形式的规模化经营;确保富余劳动力全部实现转移就业,劳务与畜牧业收入占人均收入的____%以上;实现贫困群众全面脱贫致富,步入小康生活轨道。
三、工作措施1. 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成立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党委副书记任副组长,组宣委员等人为成员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帮扶工作的组织实施。
根据上级要求与实际情况,分阶段召开扶贫工作专题会议,及时上报工作进展与总结。
同时,建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与农产品营销队伍,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与农民抗风险能力。
2. 精准识别,突出重点:为确保帮扶实效,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将定期与定点扶贫村沟通联系,扎实开展党员干部帮扶活动,重点帮扶____户贫困户。
明确帮扶责任,领导干部每人帮扶____户,一般干部____人帮扶____户。
对帮扶对象及受助儿童进行公示,建立健全定点、定人、定户、定脱贫时间的工作机制。
3. 强化科技培训,拓宽致富渠道: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升贫困群众科技素养与致富能力。
在县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同志们:这次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是在“十一五”扶贫开发规划全面启动之年,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前面,政府副县长某同志代表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就我县2006年扶贫开发工作做了全面总结,并对2007年扶贫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和部署。
各项目标任务已经明确,希望同志认真学习贯彻,抓好落实。
2006年,通过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自治州关于扶贫开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创新工作机制,提高扶持效益,使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
全县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大幅下降,贫困农牧民收入稳定增长,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社会事业有了长足进步。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结果,是全县各族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的结果,是各级定点帮扶单位及“结对子”干部共同努力的结果,跟基层扶贫工作同志们的辛勤努力密不可分。
在此,我代表县委、县人民政府向在座的同志们表示衷心感谢!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战略决策,反映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为新阶段的扶贫开发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因此,扶贫开发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缩小发展和收入差距的有效措施。
对此,各级党政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要有充分而深刻的认识,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县扶贫开发还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状况依然突出,整村推进的难度越来越大,贫困乡村经济发展后进不足,可以说贫困村是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难点,消除贫困是新农村建设的最繁重任务,扶贫开发工作任重而道远。
新的年度里,希望同志们按照县委十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县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突出贫困人口增收,坚定信心,振奋精神,以百倍的努力做好新形势下的扶贫开发工作,完成各项扶贫开发任务。
贵州省盘县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唐全,邹华芬*,金辉,冯双燕(贵州省盘县农业局,贵州盘县553537)摘要结合盘县的实际情况,详细阐述了盘县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新时期、新形式下通过扶贫开发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对策措施,为盘县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现状;发展对策;盘县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21(2012)06-775-03作者简介唐全(1974-),男,贵州盘县人,经济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2012-06-09加快贫困地区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为艰巨的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将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和最终成效。
新农村建设包含扶贫开发,又为扶贫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拥有百万人口的盘县,扶贫开发如何适应新的形势、新的要求,顺应时变,与时俱进,不仅是盘县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也是解决盘县“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针对盘县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分析了盘县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通过扶贫开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措施,以期为盘县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1盘县基本情况盘县位于贵州省西部、六盘水市西南端,地处滇、黔、桂三省结合部,素有“滇黔咽喉”之称。
辖37个乡镇,450个行政村,52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118万人。
居住着汉、彝、苗、回、白等27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9.2万人,农业人口96万人。
盘县地势西南高,中南部隆起,东部和南部较低,平均海拔1700m ,最高海拔2865m ,最低海拔735m ,相对高差2130m ,立体气候明显,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1]。
年降雨量1400mm ,年平均气温15.2ħ,无霜期272d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凉都·六盘水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调研报告关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调研报告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近年来,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度综合统筹推进,重心从新农村建设点整治转向统筹城乡、扩张城镇、联乡成线、镇村联动建设,为解决农村社会建设相对滞后、公共服务资源匮乏的问题凸显,从开始,我县结合统筹城乡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同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形成了一批中心村,促进土地节约、资源共享,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
一、积极探索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模式整合社会资源,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广泛参与、稳步推进的基础上,通过村庄合并、集约发展的方式,促进农村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农村就地城镇化,农民就地居民化。
1、城镇开发建设模式。
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切入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以小城镇开发建设为龙头,结合中心小城镇建设,通过移民搬迁方式,站在实现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高度,把小城镇开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中心村)建设,一体规划、一并推进,围绕“怎么迁得出、怎么住得稳、怎么能致富”核心问题,着力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合理的人口分布、合理的产业布局、合理的就业结构。
如__县江口镇在小城镇建设中的,把处于深山区的原樟木村整体700多人搬迁到集镇,规划建设了樟木新区社区,辅以蜡芯产业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完善相关自治组织和公共服务设施,形成了新型社区。
2、农业产业联动模式。
按照以社区建设为方向、以产业发展为支撑的建设方向,通过对土地整合集中,实现了人口向农业园区社区集中,农民在产业集聚区内找到了工作,提高了收入,自发向环境优美的社区聚集。
土地向农业企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大户集中,人口集中以后加速了土地流转、土地向大户集中,加速了农业产业化,又促进了村庄整合。
如南塘镇黄屋村结合__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清溪园的开发建设,对黄屋开展整村整治建设,利用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和农村住房建设,形成产业联动的良好局面,从而使农民实现了“从一辈子盖几次房到三辈子盖一次房”的梦想。
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1号)和省、市实施意见,结合xx实际,现就“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识,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是全面建设小康xx、构建和谐xx的必然要求,是推进xx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的迫切需要。
各级各部门要从政治、战略、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2、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三农”工作。
“十一五”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也是“三农”工作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
各级各部门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为中心,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农村综合改革为动力,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一个良好开局。
二、发展产业化经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3、加强基地建设。
突出区域特色,注重规模开发,重点建设八大主导产业基地,因势利导发展油茶、葛业、高山蔬菜、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基地。
本着“八大产业、各有侧重,突出特色、分类指导,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方针,毛竹、桑蚕、百合建管并重,突出新栽;茶叶、板栗、中药材以管为主,突出低改;畜禽、鳗鱼抓好大户,突出规模。
各主导产业牵头单位要建立1-2片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县级示范基地,乡镇区域内的每个主导产业要建立1个以上乡级示范基地,以点带面,推动发展。
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为我省做好新阶段“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近几年来,我省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坚持“推进产业化、全面建小康”的思路,切实加强“三农”工作,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地推动了农业和农村发展。
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社会保持稳定。
但也应当看到,我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差、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等矛盾依然突出,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
只有加快发展农业经济,突出抓好农村建设,切实改善农民生活,才能促进我省经济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
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中央的战略部署,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切实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一、明确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2)“十一五”时期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十一五”时期要取得重大进展,打下坚实基础。
———农村经济有新发展。
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显著增强,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
农业基础设施加强,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以上,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
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二、三产业快速发展。
———农民生活有新改善。
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基本建立,多元化收入格局逐步形成,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
农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农村社会事业有新进步。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面普及,职业教育网络全面覆盖。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普及,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农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2024年实施新一轮整村推进计划整村推进是扶贫开发的一项创举,是最根本、最有效的扶贫措施。
未来十年,省委、省政府决定继续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战略。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任务更加艰巨,我们只有以积极主动的态度,以科学超前的思路,以求真务实的作风,采取得力措施,切实加以应对,才能推动新一轮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顺利开展。
一、合理确定整村推进贫困村规模自新阶段扶贫开发实施以来,我县按照省、市的统一要求,集中资金、集中力量实施了____个贫困村整村推进,从整体上改变了贫困村面貌,加快了扶贫开发工作进程,其作用和效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和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但是,由于贫困村数量较多,整村推进战线过长,致使部分村整村推进资金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村推进效果,群众急需解决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新一轮整村推进,我们务必认真总结前阶段整村推进的经验和教训,按照国家、省扶贫办的要求,进一步收缩战线,集中力量,重点突破。
“____”期间,县政府重新确定了____个贫困村,比原来的____个减少了____个,每年安排集中连片的____个乡镇____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
在资金投入上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强化资源整合,提高推进实效,每个贫困村按照捆绑投入不低于____万元,其中财政扶贫专项资金不低于____万元的要求,科学谋划,选准项目,认真做好新一轮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确保规划符合实际,合乎民意,具有可操作性。
二、突出整村推进工作重点首先,突出抓好产业扶贫开发。
产业开发是贫困地区群众的迫切需要。
应根据区位特点和市场需求,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着力推进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
按照全县产业规划布局,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发展,每年集中连片扶持____个贫困村,以促成产业带的规模优势和一村一品的专业化特色产业,努力提高特色产业的规模效应。
围绕柑橘、茶叶、核桃、烤烟、生猪等主导产业,每个村选择____个主导产业做大做强。
依托扶贫开发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素有甘肃东南门户之称的两当县是我省东南部的一个山区农业县,地处秦岭南麓的小陇山茫茫林海腹地,嘉陵江上游,北靠天水,西邻徽县,东南与陕西省凤县、勉县、略阳县相连,自古以来是出甘入陕通川的咽喉之道,也是历史上著名的茶盐古道和兵家相争的要塞之地。
全县总面积1374平方公里,南北纵长300多公里,辖12个乡镇118个行政村, 39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0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2万人。
境内奇峰秀峦叠嶂起伏,又有“山水长廊,诗画两当”的美称。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美丽的自然家园,却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带来了诸多不便,2002年,全县仍有1.92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贫困人口占到了农业人口的50.3%,被列为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严酷的自然和地理条件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拦路虎”,长期困扰着人们致富的梦想。
同甘共苦开拓致富路如何发挥区域优势,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全县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步伐,使贫困群众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是摆在全县各级党政机关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为了打赢这场扶贫开发攻坚战,两当县委、县政府将“农业稳县、工业强县、项目兴县、旅游活县、民营富县”作为经济发展总体思路,把扶贫开发臵于“三农”工作的首要地位,提出以扶贫开发统揽农村工作全局,以扶贫开发为切入点,突出以整村推进为主体,以产业开发和劳动力转移培训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工程,大力整合各种项目资金,走出了一条全民参与的大扶贫路子,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截止2008年,全县共投入扶贫资金3669.17万元,实施整村推进项目24个村;在全县84个贫困村内开展基础设施及产业化扶贫项目,宣传发动贫困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共建成人畜饮水工程10处、集雨水窖275眼、梯田6900余亩、移民安臵78户317人、大力开展农民技术员培训、科技推广等科技扶贫项目、支持村小学、村卫生所建设。
同时,以扶贫开发为载体,大力整合部门项目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参与扶贫开发,共整合部门资金2374.4万元;争取帮扶资金822万元,其中:国务院定点帮扶单位中国太平人寿集团公司(原香港中保公司)投入帮扶资金140万元,为我县捐赠办公设备电脑22台,摄像机1台,先后组织县、乡、村干部赴浙江、北京、山东等地参加现代农业培训班6期300余人;省公路运输管理局捐资38.5万元兴建“野林希望小学”一所,投资125万元,分别在金洞乡、鱼池乡、显龙乡、杨店乡、站儿巷镇建成汽车5座,村级汽车停靠点15座。
市县定点帮扶单位也分别采取捐资、捐物等各种形式为我县扶贫开发工作添砖加瓦。
这些资金的注入,为贫困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了强大动力。
据2008年初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07年底,全县84个贫困村贫困人口由2002年的1.92万人降低到1.0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40.5%降低到19.1%,扶贫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明显加快。
众志成城重建新家园“天有不测风云”,2008年5月12日,随着大地的震颤,两当县多年的扶贫成果毁于一旦,众多农村人口重新陷入贫困的深渊。
据统计,全县84个贫困村受灾7713户,受灾人数2.86万人;共倒塌房屋1538户5511间,形成危房3301户14513间;损坏村组道路767公里,人畜饮水管道169公里,水窑78口,灌溉渠道14公里;损坏圈舍3429间,沼气池185口;受损村级组织活动室56处224间;受损村小学43所,其中倒塌和形成危房的校舍172间;受损经济林园1153亩,死亡大家畜913头,损毁农户烤烟房151座;有0.46万外出务工人员因地震灾害返乡,误工经济损失达2000万元以上;贫困村合计损失达2亿多元。
全县2.5万农村人口因灾返贫,致使全县灾后农村低收入以下人口达到3.7万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增加到2.5万人,贫困发生率猛增到65.4%;低收入人口1.2万人,占农村人口的31.4%。
灾害无情人有情。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两当县委、县政府以雷厉风行的作风,组织全县各级干部职工投入到抗震救灾的大军中来,各部门迅速行动,掀起了抗震救灾的高潮。
全县84个贫困村中有3181户被纳入了灾后重建范围,目前已建成2236户,占到了任务的70%。
五一、石马坪、左家这三个村由于人口相对较多,居住较为集中,在地震中受灾极为严重。
震后,两当县扶贫办一班人员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通过县政府的积极争取和协调,三个村被列为贫困村灾后重建试点村(第一批五一村、石马坪村,第二批左家村)。
在灾后重建的工作中,县扶贫办采取从试点村到全县各贫困村,然后由村到乡到县逐级汇总的方法,于2008年8月编制完成了第一批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试点金洞乡五一村和杨店乡石马坪村村级规划。
在此基础上,于2008年11月先后编制完成第二批试点左家乡左家村村级规划和全县其他82个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规划。
三个村规划总投资2262万元,截止目前已完成投资1937万元。
为了确保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顺利进行,两当县委、县政府采取“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科学规划、整合资金、强化管理”的方式,重拳出击,取得了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的阶段性胜利。
两当的主要做法是:(一)领导重视,科学规划。
县级成立了由政府分管扶贫工作的县长任组长,县发改、财政、扶贫、林业、水利、农牧等23个县级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和全县12个乡(镇)的乡(镇)长为成员的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规划工作。
为了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抽调县直相关部门的技术、专业人员和乡镇有关人员成立了“贫困村灾后重建规划工作组”,具体开展规划工作。
在规划原则上,坚持灾后恢复重建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优先安排解决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的项目;坚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既突出当前的重建任务,又兼顾新农村建设的长远目标,特别是在村庄布局和重建户住房建设上由城建部门统一规划,防止今后搞重复工程;坚持与安居工程、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建设和产业发展相结合,依据各村的实际,综合筛选急需建设的住房、道路、人饮、灌溉、沼气推广及种养业基地建设等项目。
在住房的规划布局上,突出“三告别”、“三集中”,即告别茅草房、告别单家独居、告别危险地带,向公路边集中、向城镇集中、向条件好的地方集中。
在规划方法上,通过入户访谈、召开村小组座谈会和村民大会讨论、与县发改委衔接、组织县直有关部门专业技术人员论证并征求村民意见等程序确定群众急切盼望的建设项目,最后完成村级规划的编制。
(二)整合资源,突出重点。
在用好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建房资金、财政扶贫资金的同时,两当县把整合各种资源作为加快试点村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途径,形成了社会组织和县直部门各投其资,各记其功,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保证了试点村各项目事业的全面发展。
香港“乐施会”投资100万元,在左家乡左家村硬化道路350米,整修砂化道路700米,改厕、改圈、改厨工程80户,为特困户修建住房2户;水利部门投资263万元,在左家乡左家村新修河堤192米,建成提灌工程2处,新增灌溉面积846亩,在金洞乡五一村新修农田灌溉工程1处,新增灌溉面积300亩;农牧部门计划投资9.6万元,在左家乡左家村修建沼气池80座;交通部门投资48万元,新修杨店乡石马坪村道路6公里。
(三)广泛动员,全民参与。
人民群众是历时的创造者,也是灾后重建工作的主要力量,要夺取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全面胜利,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县扶贫办面对试点村灾后重建工作任务重、时间紧、困难多,且国家投资有限的实际情况,决定在每个村都成立了由村民选举并由村民代表组成的规划实施小组和监督小组,让群众充分享有规划项目实施的知情权、监督权和管理权,全程参与项目的实施、管理和监督。
同时,积极开展宣传动员工作,充分调动群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苦干实干的精神,让广大群众牢固树立“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的思想,引导组织他们全力以赴开展生产自救,参与项目建设。
通过广泛宣传动员,当地群众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积极投工投劳,尤其是在住房重建、沼气池、大棚蔬菜、核桃种植等到户项目的实施中,他们充贫发挥了重建家园的主体作用,广泛自觉地开展互帮互助活动,促进了规划项目的顺利实施和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
(四)健全机制,强化管理。
为了保证试点村项目实施的质量和进度,两当县把健全工作机制作为抓好项目管理的重要措施。
一是完善组织管理机构。
县上成立了由分管县长为组长,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灾后重建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县委、政府主要领导经常深入乡村督查工作情况;县扶贫办给每个试点村确定一名主任和一名干事主抓管理,协调解决各类问题;有关县直部门安排专业技术人员长期蹲点开展技术指导;乡政府给每村至少安排一名领导和三位干事驻村专抓此项工作。
二是根据项目特点合理选择项目管理和实施方式。
对于投资较大的道路、人饮、灌溉等工程实行招投标制;对于建房、一池三改项目采取群众自建或由工程队承建的方式进行实施;对于大棚蔬菜、核桃、中药材、养猪等到户的种养业目项目,由县乡村统一采购材料和种苗种畜,群众自已承担其他环节的实施工作。
所有由农户实施的项目都制定技术标准,资金补助标准和验收标准,确保项目的质量和项目资金的合理拨付。
三是全面推行公示公告制。
定期在村内张榜公示试点村规划内容、项目实施进度、资金使用情况,接受群众监督,增强国家专项资金和扶贫资金的透明度,确保项目资金发挥最佳效益。
四是严格执行扶贫资金报帐制和项目验收制。
在资金管理上坚持“工算好,帐算清,节约一分是一分”的要求,所有项目在开始实施时,只预拨一定数量的启动资金用于物资采购,经阶段性验收后,凭培训、招标采购、物质发放、验收等过程中的支持性证明材料和发票,经村代表签字、乡政府审查,由县扶贫办审核,财政部门报帐,然后分期拨付报帐其余资金。
回首一年多的重建历程,是烈日下汗流浃背的身影,是寒风中来去匆匆的步履;是各级领导的关爱,是贫困群众的笑颜。
三个试点村的建设,为进一步开展其它各村的灾后恢复重建树立了鲜明的旗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万众一心共建新农村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并要求贫困地区要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把尽快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
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如何提高扶贫开发水平,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县委、政府及扶贫部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