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天悯人是什么意思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408.65 KB
- 文档页数:6
教学步骤(包括引入新课,新课讲授,课堂练习,小结作业布置。
) 二、作者简介 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香河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燕园三老”之一。
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
三、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读书》1990年第一期。
有删改。
张中行和叶圣陶先生,都是我国著名的语文学家。
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
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
作者通过对叶圣陶先生言行的记录,赞美了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行,同时也颂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四、读准字音五、 辨清字形 六、理解词语修润:修改润色。
东四八条:北京东城区胡同名。
商酌: 商量斟酌。
朦胧:不清楚,模糊。
文中指一种美学境界。
累赘:不必要,麻烦。
拖沓:不爽快,不简洁。
妥帖:恰当,十分合适。
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颠沛流离:因生活困窘而到处奔波流浪。
颠沛:遭受挫折或困难。
流离:离散、流落。
七、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通过一系列事件,重点塑造了叶圣陶先生哪两种品行?①待人厚。
体现叶先生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过人之处。
②律己严。
通过叶先生有关自己无法当面指摘他人短处的一次发言。
表现其“使人自重”的“德的力量”。
八、【感悟精彩句子】感悟精彩句子【把握文章主旨】“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读了总写叶先生品德的这些语句,你有何感受?忆初见叶老,印象肤浅;写诸多前辈,烘托叶老品德高尚;引用孔夫子名言,对比中尽显叶老堪为人之师表。
九、把握文章主旨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主题?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第一单元悲悯人生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要点]一、品味小说巧妙的构思,典型的人物形象。
二、体会“苦人儿”悲苦的根源,探究人物形象的内涵,把握文章主题。
三、理解作者对罪恶的社会制度和冷酷的世态的揭露和批判,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四、了解小说与议论文表达主题的方法的区别。
五、学习通过细节表现人物个性的描写方法。
1 范进中举【教学目标】1、细读课文,深入理解本文以鲜明的对比实现高妙的讽刺的艺术手法。
2、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习本文鲜明的对比,品味高超的讽刺艺术。
难点: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课时安排】2课时。
【预习要求】1、查字典,给生字词注音释义。
2、通读全文,把握故事的基本脉络。
3、收集、浏览有关科举制度的材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中国古代社会,贫寒子弟要想出人头地,惟有走科举之路,“学而优则仕”,一朝高中便荣华富贵享用不尽。
有诗为证:“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命运的巨变带来的到底是悲还是喜?让我们一同走进《范进中举》,走进这场中举带来的人间闹剧。
二、作家、作品简介(课件展示下述资料中的重点内容,加深记忆。
)吴敬梓(1701—1754)清代杰出的小说家,字敏轩,晚年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
有诗文集《文木山房集》十二卷行于世,并著有《诗说》七卷,可惜后来大都遗佚了,现仅存四卷。
吴敬梓出生在世代书香官宦家庭,家境的破落让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科场失利又使他对科举的腐败、士大夫阶层的堕落有了清醒的认识,使他彻底告别科举仕途。
后来他移居南京,以卖文为生,经常过着衣不保暖,食不果腹的困苦生活。
正是他多舛的人生经历、深厚的学识素养和愤世嫉俗的情怀,以及由此而获得的对现实生活独具慧眼的深刻认识,成就他创造出不朽之作《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被誉为我国古典讽刺小说中一座难以逾越的山峰,它以现实主义作为底色,以讽刺作为自己的美学追求,以犀利的笔触无情鞭挞了封建科举制度腐朽的本质及其对知识分子心灵的戕害,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一系列深受科举毒害的迂腐的读书人、虚伪的假名士的形象,也塑造了理想中的人物,是封建社会一幅真实的生活画卷。
悲天悯人的例子(一)悲天悯人•悲天悯人是一种对天地万物和人类命运的悲怜之情,下面将列举一些例子来详细讲解。
1.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悲天悯人的一个常见例子。
例如地震、海啸、洪水等造成的大规模破坏和伤亡让人感受到无法抗拒的力量。
人们对自然灾害的发生感到悲哀和无奈,对受灾人民表示同情和关切。
2. 战争•战争是悲天悯人的另一个象征。
战争带来的死亡和伤害让人们感受到无尽的痛苦和悲伤。
壮士血洒战场,家破人亡的场景让人们深深悲叹人类冲突的矛盾和残忍。
3. 贫困与饥饿•贫困和饥饿是世界各地广泛存在的问题,也是悲天悯人的一大体现。
许多人因为贫困无法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面临饥饿和疾病的折磨。
看到这样的场景,人们不能不悲叹这个不公平的世界。
4. 疾病和痛苦•疾病和痛苦是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情况。
无论是个人的痛苦还是大范围的疾病爆发,都会引发人们的同情和悲痛。
面对疾病和痛苦,人们渴望能够帮助那些受苦的人们,减轻他们的痛苦。
5. 社会不公与人权侵害•社会不公和人权侵害是悲天悯人的另一类案例。
在许多地方,一些人因为性别、种族、宗教或政治观点而受到歧视和迫害。
看到这些不公和侵害,人们会产生同情和悲痛之情,渴望为受到不公对待的人们争取公正和尊严。
以上列举了一些关于悲天悯人的例子,包括自然灾害、战争、贫困与饥饿、疾病和痛苦,以及社会不公与人权侵害等。
通过这些例子,希望让人们意识到在世界上还存在着许多需要关注和改变的问题,激发人们对人类命运的悲怜之情,积极行动起来,为建设一个更加公正平等的社会贡献力量。
悲天悯人成语意思
悲天悯人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意为对人类及其所面临的困境感到深深的悲伤和同情。
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悲伤天空,同情人间”,形容对世界上所有人的痛苦和苦难感到悲痛和同情。
在汉语的语境中,悲天悯人常常用来表达一种深刻的人道主义情怀,意味着对人类所面临的苦难和困境表示同情和关心,并呼吁人们要关心他人,同情他人,积极为社会做出贡献。
“悲天悯人”这个成语的形象描绘,是一个同情人间,悲痛天空的人,他看着人间的喜怒哀乐,感受着人类的痛苦和苦难,并呼吁人们要关注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
拓展:
除了表达同情和关心,悲天悯人这个成语还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同情心和怜悯心非常深刻,能够看到别人所面临的困难和痛苦,并为之感到难过和悲伤。
悲天悯人这个成语也可以表示一个人具有深刻的人道主义情怀,关注社会公益事业,呼吁人们要关心他人,同情他人,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在文学作品中,悲天悯人的形象可以用来形容一个有着深刻同情心和怜悯心的人,他看着人间的喜怒哀乐,感受着人类的痛苦和苦难,并呼吁人们要关注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
在诗歌中,悲天悯人的形象也可以用来形容一种深情的人道主义情怀,表达对人类所面临的苦难和困境的关心和同情。
《怜悯是人的天性》特级教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共3篇《怜悯是人的天性》特级教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1怜悯是人的天性——《怜悯是人的天性》特级教师教学设计导语:怜悯,是指对被人或动物抛弃、受伤或不幸处境的同感和同情,是人类共同的情感和精神追求。
怜悯是我们恻隐之心和人性的表现,它让我们成为一种更加生命的存在。
纵观历史,怜悯可以说是文明的标志之一,它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因此,怎样教育我们的孩子去怜悯他人,关爱他人,成为一名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是我们教育者肩负的使命。
今天,笔者将以《怜悯是人的天性》为主题,为大家介绍一份特级教师对该主题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怜悯,认识怜悯的重要性;2. 提高学生的同理心和理解他人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3. 通过阅读和自己的思考,让学生自发地产生怜悯他人的意识,形成热爱家庭、关爱社会的良好品质;4. 让学生自主思考、探究,不断地从中学到、感悟到自己应该如何做人、如何与人相处,达到“爱人如己”的境界。
二、教学内容安排1. 知识导入(15分钟)首先,让学生通过概念认识、情感体验、情境模拟等方式了解“怜悯”的含义和特点。
有必要对“怜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比如:“你遇到过被人抛弃、受伤或不幸处境的人或动物吗?你有没有产生怜悯他们的感觉?”这类问题引导学生回想实际生活中的情境,激发出学生对“怜悯”的认知和情感的理解。
同时,可以通过视频、教学PPT等形式,让学生感性认识怜悯的作用、意义。
2. 情感体验与交流(20分钟)接下来,教师可以通过表演、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怜悯”的情感并进行互动交流。
例如,邀请几名同学到讲台上表演一场小品,通过该小品让学生感受“怜悯”的重要性,同时体会“怜悯”的力量。
此外,可以设计小组讨论或小组互动方式,让学生交流个人的感受和经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怜悯”情感的理解和认知。
演绎悲悯感悟良知——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演绎悲悯感悟良知教学目标1.了解和理解悲悯与良知的概念和意义。
2.分析并讨论有关悲悯与良知的文本材料。
3.培养学生的悲悯情怀和良知意识。
4.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悲悯的定义和表现形式•讲解悲悯的含义和概念。
•分析悲悯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形式,如人物形象、情节、语言手法等。
2. 良知的定义和作用•探讨良知的内涵和重要性。
•分析良知在现实生活和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和表现形式。
3. 文本材料的分析与讨论•选择相关的文学作品或片段,引导学生从悲悯和良知的角度分析和解读。
–例如:选取《茶花女》中的某一段描写悲悯情怀的片段,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悲悯意蕴。
–例如:选取《平凡的世界》中的某一情节,让学生讨论其中涉及的良知问题。
4. 个人反思与感悟•要求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思考悲悯与良知的关系,并写下个人的反思与感悟。
•学生可以通过写作、小组讨论、展示等方式进行呈现。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一个小故事或图片引入悲悯和良知的主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介绍:讲解悲悯和良知的定义和作用,引导学生理解其重要性。
3.文本分析:选择一段文学作品或片段,引导学生从悲悯与良知的角度分析并讨论。
4.小组活动: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个文学作品或片段进行深入研读,并准备小组展示。
5.展示与分享:小组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其他学生进行提问和讨论,共同探索悲悯与良知的含义。
6.个人反思:鼓励学生进行个人反思,写下关于悲悯与良知的思考和感悟,并与同学分享。
7.总结与评价: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强调悲悯与良知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资源•相关文学作品或片段的摘录和复制。
•小组展示和讨论的材料。
•学生个人反思和写作的材料。
教学评估•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
•学生对文本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水平。
•学生个人反思和写作的质量与深度。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和思考身边发生的事情,尝试从悲悯和良知的角度去理解和解读。
《怜悯是人的天性》教案简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怜悯的定义与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他人困境的关注和同情心。
3. 引导学生将怜悯之心付诸实践,关爱身边的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怜悯是人的天性,学会关爱他人。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怜悯的定义、内涵及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事例,引导学生体验怜悯之情。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将怜悯之心付诸实践。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怜悯的定义、内涵、意义及相关事例。
2. 视频资料:有关怜悯的短片或纪录片。
3. 讨论话题:如何关爱身边的人,将怜悯之心付诸实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怜悯短片,引导学生关注他人困境。
2. 讲解:讲解怜悯的定义、内涵及意义。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事例,让学生体验怜悯之情。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将怜悯之心付诸实践,关爱身边的人。
5. 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实际行动。
6. 总结:强调怜悯是人的天性,鼓励学生将怜悯之心付诸实践。
7. 作业:布置课后思考题,让学生深入思考如何关爱他人。
教学反思:六、教学延伸1. 组织一次公益活动:如支教、环保、敬老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关爱他人的快乐。
2. 开展课后志愿服务: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志愿服务,将怜悯之心付诸实践。
3. 举办主题班会: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分享同学们在关爱他人方面的正能量。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分享环节的积极性。
2. 课后实践:关注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关爱他人的表现。
3. 作业反馈:分析课后思考题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深入思考。
八、教学建议1. 注重情感教育:教师要以身作则,关心学生,营造温馨的课堂氛围。
2. 强化实践环节:加大课外活动的力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关爱他人。
3. 家校合作:与家长保持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培养他们的怜悯之心。
九、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将怜悯之心付诸实践。
悲天悯人的意思解释
悲天悯人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感慨天命之不幸,同情人类的悲惨遭遇。
它是一个具有深刻人文关怀的词语,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对于社会现实的感慨和思考,表达了对于人类疾苦的同情和关注。
悲天悯人的意义在于悲叹天命之不幸,扼腕人类悲惨遭遇,体现出对生命的无限尊重和对人性的关怀。
这个词语常常用来描述一些惨烈的事件或者人们面临的痛苦和困境。
例如,我们可以说:“他望着飘零
的花瓣,不禁悲天悯人地叹息起来。
”这里的悲天悯人表达了作者对
于生命的珍视和对于风雨飘摇的人间关怀。
悲天悯人强调人性的关怀和同情,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悲天悯人的态度可以激励人们保持乐观信念和勇气,坚定前行的决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常怀悲天悯人的情感态度,不断关注身边的人和世界,关注人类的疾苦和命运,用自己的力量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总之,悲天悯人是一种具有人文关怀的情感态度,它代表了人类对于生命的尊重和对于人性的关怀。
我们应该常怀悲天悯人的情感,关注身边的人和社会,帮助他人,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16课最苦与最乐(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16课最苦与最乐教学目标:1.识记和积累文中重点字词,了解作者和议论文相关常识。
2.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行文思路。
3.理解认证方法的使用,感受平实又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
4.结合实际,辩证理解人生苦乐,初步形成尽责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和议论文相关常识,理解文章内容。
2.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行文思路。
3.辩证理解人生苦乐,初步形成尽责的人生观。
教学难点:1.理解认证方法的使用,感受平实又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
2.辩证理解人生苦乐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节选》朗读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鹰隼(sǔn)试翼,风尘翕(xī)张。
奇花初胎,矞(yù)矞皇皇。
干将发硎(xíng),有作其芒。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2.导入新课《少年中国说》的作者是我国近代思想启蒙的先驱者梁启超,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关于人生苦与乐的文章《最苦与最乐》二、揭示目标1.识记和积累文中重点字词,了解作者和议论文相关常识。
2.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行文思路。
3.理解认证方法的使用,感受严密又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
4.结合实际,辩证理解人生苦乐,初步形成尽责的人生观。
三、预习交流1.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著有《饮冰室合集》。
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学者。
广东新会人。
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
悲天悯人入文来作文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弱势群体,拓宽写作视野。
2.品味经典美文,体悟作家的悲悯情怀。
3.培养学生的悲悯情怀,鼓励学生将悲悯情怀内化为写作的真情流露,书写至情之文。
学习重点:品味经典,感受名家悲悯情怀。
学习难点:当堂训练,抒写学生悲悯情怀。
教学过程:一、导入目前高中生作文普遍存在的问题:题材单一、情感单薄、语言单调。
根源:对身边的人和事漠不关心,缺少悲天悯人之心。
二、读图,唤醒悲悯意识。
多媒体展示图片,学生谈感受。
三、品文,体悟悲悯之心。
师生品读林清玄的散文《随喜》,交流阅读体会。
四、练笔,抒写悲悯情怀。
1、“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仿照这句话,以某一特殊群体为对象,写一句话,倾吐他们心中的悲苦,以期引起全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广泛关注。
2、以充满悲悯情怀的文字描写某一类(位)底层人士的生活情景,或记叙你们之间的交往,或抒写你内心的感受。
200字左右。
五、作业将课堂上写的那段文字扩展成一篇完整的文章,题目自拟。
附:学生阅读材料随喜(片断)林清玄在通化街入夜以后,常常有一位乞者,从阴暗的街巷中冒出来。
乞者的双腿齐根而断,他用厚厚包着棉布的手掌走路。
他双手一撑,身子一顿就腾空而起,然后身体向一尺前的地扑跌而去,用断腿处点地,挫了一下,双手再往前撑。
他常常戴着一顶斗笠,灰黑的,有几根草片翻卷了起来,我们站着往下看,永远看不见他脸上的表情,只能看到那有些破败的斗笠。
有一次,我带孩子逛通化夜市,忍不住多放了一些钱在那游动的铝盆里,无腿者停了下来,孩子突然对我说:“爸爸,这没有脚的伯伯笑了,在说谢谢。
”这时我才发现孩子站着的身高正与无腿的人一般高,想是看见他的表情了。
无腿者听见孩子的话,抬起头来看我,我才看清他的脸粗黑,整个被风霜淹渍,厚而僵硬,是长久没有使用过表情的那种,后来,他的眼神和我的眼神相遇,我看见了这一直在夜色中被淹没的眼睛,透射出一种温暖的光芒,仿佛在对我说话。
悲天悯人是什么意思教学设计
What's the meaning of compassion? Teaching design
悲天悯人是什么意思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本教案根据教学设计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唐·韩愈《争臣论》:“彼二圣一贤者,岂不知自安佚之为乐哉?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
”中的词语“悲天悯人”是什么意思呢?下面让小泰给你介绍一下它的读音,正反义词,英文翻译以及造句吧。
这下子你一定能够更好的理解这个词语。
悲天悯人是什么意思
【拼音】:bēi tiān mǐn rén
【解释】:悲天:哀叹时世;悯人:怜惜众人。
指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人们的痛苦。
多表示对社会的腐败和人民疾苦的悲愤和不平。
【出自】:唐·韩愈《争臣论》:“彼二圣一贤者,岂不知自安佚之为乐哉?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
”
【示例】:柳亚子《燕子龛遗诗序》:“君生平绝口弗谈政治,独其~之怀,流露于不自觉,有如此者。
”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对社会腐败与人疾苦感到悲愤
【褒贬】:褒义词
【英语】:feel compassion for the state of the world and its people
悲天悯人典故
1.唐代韩愈〈争臣论〉(据《全唐文.韩愈》卷557引):「彼二圣一贤者,岂不知自安佚之为乐哉?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
夫天授人以贤圣才能,岂使自有馀而已?诚欲以补其不足者也,耳
目之于身也,耳司闻而目司见,听其是非,视其险易,然后身得
安焉。
圣贤者,时人之耳目也;时人者,圣贤之身也。
且阳子不贤,则将役于贤以奉其上矣;若果贤,则固畏天命而闵人穷也,恶得以
自暇逸乎哉?」
2.清代黄宗羲〈朱人远墓志铭〉:「嗟乎!人远悲天悯人之怀,岂为一己之不遇乎!」
悲天悯人的近义词
愤世嫉俗悲观厌世怨声载道避世绝俗遁世离俗愤
时嫉俗
忧心忡忡忿世嫉俗满腔义愤愤恨不平腹诽心谤避
世绝俗
悲天悯人的反义词
无动于衷漠然置之自得其乐幸灾乐祸木人石心随遇而安
安贫乐道随俗浮沉随俗沉浮众醉独醒卓然自立
悲天悯人造句
每当谈到时局的动荡和人民的疾苦,他常常流露出一种悲天悯人的神情。
我们一定要有悲天悯人的心,才会去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我们时常要怀着悲天悯人的心去看待人,但不能只是说说,要付诸行动。
泰瑞莎修女救助贫苦,悲天悯人的精神令人敬佩。
她怀着悲天悯人的襟怀,帮助了许多贫苦无依的人。
辛教授经常劝勉同学,要有悲天悯人之心,关怀及服务社会上有需要的人,做一个良好公民,贡献社会。
当今社会,有悲天悯人之心的人太少了。
悲欢离合是什么意思
【拼音】:bēi huān lí hé
【解释】:悲伤、喜悦、离散、团聚。
泛指生活中经历的各种境遇和由此产生的各种心情。
【出自】:宋·苏轼《水调歌头》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阳缺,此事古难全。
”
【示例】:朱自清《我是扬州人》:“童年的记忆最单纯最真切,影响最深最久,种种~,回想起来最有意思。
”
【语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形容生活中的悲哀喜悦等情感
【褒贬】:中性词
【英语】:grief at separation and joy in union;joys and sorrows, separations and reunions;sorrow and happiness, separations and reunions;
悲欢离合的近义词
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生离死别离合悲欢世态炎凉劳燕分飞生死永别
悲欢离合的反义词
欢天喜地平淡无奇破镜重圆
悲欢离合造句
人生会有许多悲欢离合、酸甜苦辣,我们应该积极进取,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未来。
人有悲欢离合,月由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生难免有悲欢离合,就好象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
小说中常有描写人物悲欢离合的情节。
那些情节,有的让人牵肠挂肚,有的让人浮想联翩。
火车站里有各种悲欢离合的场景。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是充满了悲欢离合。
老船工熟悉黄河,知道几十年来这里发生的沧桑变化,悲欢离合。
热情不因悲欢离合而起伏,劲头不因阴晴圆缺而波动。
月影下,树影暗香浮动,你我相视无言,在这个悲欢离合的时刻,我们咀嚼着美好的曾经。
这部小说有多处场景充满爱情的悲欢离合,真是感伤啊!
英雄人物的业绩和普通人们的劳动、斗争和悲欢离合,现代人的生活和古代人的生活,都应当在文艺中得到反映。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