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体赋的源流和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116.00 KB
- 文档页数:6
辞赋的分类与朝代演变赋体,辞赋学名词。
赋体是指辞赋的体制或体裁,对于辞赋的创作有其相应的创作规范。
辞赋体裁不同,风格也会有相应的变化。
根据辞赋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不同,辞赋的体裁被分为若干种。
赋体的变化是随着辞赋的发展史而产生和演变的。
屈原的作品《离骚》开启辞赋史的源流,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和演化,已形成了骚体赋、汉大赋、骈体赋、骈文律赋、白话赋等不同的发展时期,辞赋随着体裁的变化而形成了多种风格和多种流派。
学者将赋体分为四种:一曰古赋,二曰俳赋,三曰文赋,四曰律赋。
古赋古赋包括战国末期荀子的《14赋篇》和汉赋。
荀子《赋篇》分别写了礼、知、云、蚕、箴等5种事物,以韵散相间和问答体的结构方式,“遁辞以隐意,谲譬以指事”(刘勰《文心雕龙·谐隐》)。
汉赋渊源于荀子《赋篇》,并在文学体制上接受了楚辞和战国恣肆文风的影响。
汉赋又包括汉初贾谊《鵩鸟赋》、《吊屈原赋》为代表的骚体抒情赋;西汉前期至东汉中期以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为代表的散体大赋;东汉后期以赵壹《刺世疾邪赋》为代表的抒情小赋。
其中,汉代散体大赋是为正宗。
俳赋俳赋,赋体的一类。
即骈赋。
以句尾有韵脚而别于骈文。
“俳”的本义是游戏。
宋代称对句为“俳语”,因称注重对仗的赋为“俳赋”。
“骈”即对偶的意思,所以又称之“骈赋”。
俳赋,魏晋体制未严。
其特点是通篇基本对仗,两句成联,但句式灵活,多用虚词,行文流畅,词气通顺,音韵自然和谐,未讲四声八病。
如曹植的《洛神赋》基本上顺语势作流水对,有三言句、六言句及骚体句。
而西晋陆机的《文赋》以六言句为主,两句对联,体制已趋严整,但句式不避参差。
俳赋,南朝体制特点是,通篇对联,技巧出新;炼词熔典,讲究声律;渐趋四六,渐近律赋。
如庾信的《小园赋》,除连接转折的虚词外,句子字数虽有参差,但基本为四六节奏,两句一典,隔句对仗,犹如对联串缀成文。
但较之唐代律赋,则四六未严,平仄欠备。
所以程杲说:“四六盛于六朝,庾、徐推为首出。
赋的流变概要及其重要赋作代表简单评析一、赋及其基本流变线索1、概念什么叫赋?赋,我国古代文体,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的篇幅抒情说理的。
这是一九八五年版《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上的解释。
对于赋,我国古代主要有三种说法,即“赋者,古诗之流也。
”(班固《两都赋》序),这是第一种;第二种,“不歌而诵谓之赋。
”(《汉书·艺文志》);第三种,“赋者,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
我国古代,有诗、词、曲、赋并称之说,两千多年来,赋作为一种文体概念,早已深入人心。
因此,赋是并列于诗、词、曲、散文、小说等的一种间于诗歌与散文的韵散结合的诗性文体,既可写景叙事,也能抒情说理。
2、赋的流变概要赋,最早作为诵的意思出现,既不是文体概念,也不是诗学概念,即所谓“不歌而诵谓之赋”,实际上就是指与配乐演唱相对立的一种诵读。
如《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
”而在《周礼·春官宗伯·大师》中关于“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的记载,则是把赋作为六诗之一的诗学概念首次提了出来。
《毛诗·大序》说《诗》有“六义”,即:“风、赋、比、兴、雅、颂”,其中风、雅、颂是指《诗》的三种文体,而赋、比、兴则是指《诗》的三种表现手法。
到刘勰《文心雕龙·诠赋》指出“《诗》有六义,其二曰赋。
”,并说“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刘勰《文心雕龙·宗经第三》),说明赋的根本,还是为诗经所立。
最后刘勰说“《诗序》则同义,传说则异体”(《文心雕龙·诠赋》),表明了是《毛传》和《国语》开始把赋和诗区别开来,赋逐渐演进为独立的文体概念。
到了战国中后期,作为一种文体的赋才开始产生。
请看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中的一段话:“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赋的文体源流
赋,历史悠久,是中国文学典范。
早在先秦就出现。
战国时期,韩非子、孟子、墨子等经典著作,主要以赋形式表达意见,体现了当时赋的文化繁荣。
随着唐代文学的兴起,创作的艺术性、审美性和文学样式也在不断提高,对唐诗的影响力开始渗透到赋的萌芽期,形成了赋的新时代。
明清文学中,抒情性的赋被广泛使用,且其文体越来越多样,发展程度更加成熟,被文学史上赋予了历史性的地位。
近现代,写作赋的习惯有所变化,语言文体得到进一步更新,以多元化方式呈现出不同时代声音。
以上就是赋的文体源流。
可以看出,赋源远流长,演变多样。
它皆凝结着社会思想变异,将时代潮流挥洒于文字之中,成为中国文学的传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有不可估量的文脉及现实意义。
古代辞赋的兴起和发展屈原像古代辞赋的来源、发展以及名家名作古代辞赋的来源兴起赋的由来和演变除诗词曲外,还有一种具有诗歌特点的押韵文体,这就是赋。
赋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文学体裁,它似诗似文,又非诗非文,既有诗的韵律,又有文的气势。
最初的诗词曲都能歌唱,而赋却不能歌唱,只能朗诵。
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有韵文体。
赋,起源于战国,形成于汉代,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
关于诗和赋的区别,西晋陆机在《文赋》里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体物”即描绘事物。
也就是说,诗是用来抒发主观感情的,要写得华丽而细腻;赋是用来描绘客观事物的,要写得爽朗而通畅。
当然,陆机的话也不是很全面,他只是说出诗和赋的主要特点,有时候,诗也要描写事物,赋也有抒发感情,特别是在他以后的时代,到南北朝,抒情小赋发达起来,赋从内容到形式都起了变化。
齐梁文学理论家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称:“《诗》有六义,其二曰赋。
赋者,铺也。
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何谓赋?赋,就是反复叙说,从不同角度去描写,明明一句话就可以说完,却反反复复去说,不厌其详,不厌其细。
“铺采摛文”是一个并列短语,摛文就是铺采。
“铺”“摛”二字同义,意为铺陈,即铺叙、陈述。
“铺采摛文”,就是说在反复叙说中彰显文采。
这是就赋的形式而言的。
“体物写志”是指描写事物时,不能无病呻吟,要体现作者自身的思想、感情、志向,一定要有所寄托。
这是针对赋的内容来说的。
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骚赋)阶段外,经历了汉赋(也称古赋)、骈赋(也称俳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直至今天,赋依然在焕发其特有的艺术魅力。
一、先秦两汉时的赋汉赋为什么也叫古赋呢?因为既包括两汉时的赋,也包括先秦时的赋。
战国末期屈原创立“楚辞”这种文体,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屈原的作品,有《九歌》《九章》《离骚》《天问》《招魂》等。
但第一个以“赋”名篇的人是荀子,荀子写有《赋篇》,其为五赋,分别写“礼、知、云、蚕、箴”五种事物,文体以四言为主,半诗半文,韵散间出。
赋的源流及特点
徐天虎
【期刊名称】《科教文汇》
【年(卷),期】2011(000)011
【摘要】赋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种文体形式,特别在汉代赋是一种主要的文体,经后入逐渐发展,逐渐成为文人喜爱的一种文体.
【总页数】2页(P67-68)
【作者】徐天虎
【作者单位】仁怀市第一中学,贵州·仁怀,564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
【相关文献】
1.《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收王闿运注释庾信《哀江南赋》纠谬--兼论《哀江南赋》注释的基本源流 [J], 赵树功
2.流动性与稳固性:《文选》“赋”类篇题源流考论 [J], 杨晓斌
3.论陶渊明《闲情赋》创作的艺术源流 [J], 石佳玉
4.视觉图像赋魅的当代启示——以基弗作品中复魅情境的源流分析为例 [J], 张维娜;林双鹏
5.建安禽鸟赋的渊源流变与影响 [J], 马黎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赋的发展过程一、赋的形成赋体的主要特点是所谓的铺陈写物。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篇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这是对“诗六义”中赋的表现手法的解释。
赋、敷、铺可通假。
(一)《诗经》中的“赋”,指不假比兴、直接表现事物的时空状态的艺术手法。
《诠赋》篇又说:“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班固《两都赋序》说:“赋者,古诗之流也。
”这两段话说明:赋,溯其渊源,是诗歌的衍变。
“受命于诗人”,因《诗六义》中有赋,一般认为,赋在《诗经》中并不是文体,是一种表现手法,但赋体与“六义”之“赋”有关,由“赋”转化而来。
(二)赋又与楚辞有关,受楚辞的影响很大。
从楚辞开始,以较长的篇幅和优美的词藻来发挥想象倾诉感情,成为战国后期人们所欢迎的形式。
赋作者正是利用这种文体来表达自己对当时现实的态度。
我们看西汉初年的“骚体赋”,确与楚辞相当接近。
赋在后来的发展中,也吸收了楚辞的某些特点,如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等,丰富了自己的体制。
刘勰正是看到了赋与楚辞的这种关系。
《汉书·艺文志》又说:“不歌而诵谓之赋。
”这是说明它与乐诗的区别,它不像先秦的《诗经》那样可以入乐。
它不入乐,可以朗诵。
所以它又接近于散文。
可以说赋是一种形式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独立的文学体裁。
(三) 散文中赋体的成分。
1. 战国散文的纵横铺排。
《战国策·蘇秦為趙合從說齊宣王》:蘇秦為趙合從,說齊宣王曰:「齊南有太山,東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謂四塞之國也。
齊地方二千里,帶甲數十萬,粟如丘山。
齊車之良,五家之兵,疾如錐矢,戰如雷電,解如風雨,即有軍役,未嘗倍太山、絕清河、涉渤海也。
臨淄之中七萬戶,臣竊度之,下戶三男子,三七二十一萬,不待發(征发)於遠縣,而臨淄之卒,固以二十一萬矣。
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筑、彈琴、鬥雞、走犬、六博、蹹(踏)踘者;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揚。
九体赋发展简史
作者:杨白云
一、九体赋概述
九体赋是一种九章成篇,体制固定、主题相类的骚体赋中的一种体制。
在汉代贾谊之后,出现了一系列以吊念屈原为主题的骚体赋,诸如严忌的《哀时命》,东方朔的《七谏》、王褒的《九怀》、刘向的《九叹》、王逸的《九思》等。
尤其是《九怀》、《九叹》、《九思》等作品,一脉相承,九章成篇,体制固定,主题相类,作为骚体赋的一种体制,虽然规模未大,却具备了独有的格局,与大赋的“七体”互相辉映,是为“九体”。
二、九体赋创作历程
九体赋首创于先秦屈原的《九歌》、《九章》、宋玉的《九辨》、管仲的《九守》,两汉、魏晋、南北朝处于较为缓慢的发展时期,兴起于南宋,繁荣于明清。
(一)两汉九体赋
汉代的辞赋“九”体作品,继承了楚骚的文学传统,在形式上又有新的开拓和发展。
这不但显示了楚骚文学的强大生命力,并构成了汉楚辞学的重要内容,也对汉代辞赋以及后代骚体诗赋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况且其中有着丰富的屈赋遗说及宝贵的文论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多角度地把握屈原的生平和思想。
再从文体价值方面来说,《九怀》、《九叹》和《九思》,它们本身对屈宋辞作的模仿,包含着对文体规范的确认,也就是说它们有着较为明确的文体谱系意识。
这种自觉的文体谱系确认意识,深深的影响了“九”体系列的后继者们。
汉代抒情赋出现了“九体形式,每篇由九章组成完整的篇章,这种结构形式同《楚辞》也有渊源的关系。
自宋人朱熹《楚辞集注》提出《九章》为“后人辑之”,成了千古定论。
但汉代创作九体赋的作家认为《九章》是屈原创作的完篇,刘向《九叹•忧苦》说,“从《离骚》以扬意兮,犹未弹于《九章》。
”王逸不仅认为“《九章》者屈原之所作也”,并在自作《九思》的序文中清楚地说明仿作《九章》的原因,“自属原终没之后,忠臣介士,游览学者,读《离骚》《九章》之文,莫不抢然,高其节行,妙其丽雅。
至刘向、王褒之徒,咸茄其义,作赋骋辞,以潇其志,一窃慕向、褒之风,
作颂一篇,号日九资思。
”由此可见,汉人作九体赋则自认为是承继《九章》而来的,从这个意义来看,九体受楚辞的影响是顺理成章的,我们把它视为《九章》的续篇,也自在情理之内。
屈原的《离骚》和《九章》是以描写自我为题材的,可谓自传性的诗篇。
汉抒情赋不少作品是以描写屈原为题材,可谓为屈原作传记的赋作,他们善于融合《离骚》和《九章》的内容情节,重新构架,组成宏篇,如贾谊的《吊屈原赋》、东方朔的《七谏》、
刘向的《九叹》、王褒的《九怀》、王逸的《九思》等,都是为屈原鸣不平的佳作。
尤其是九体赋描写详细深刻,《九叹》分述逢纷、离世、怨思、远逝、惜贤、忧苦、憨命、思古、远游九节,《九思》陈述逢尤、怨上、疾世、悯上、遭厄、悼乱、伤时、哀岁、守志九章;展现了屈原的全部人生,它是《离骚》内容的具体分述,也是《九章》内容的鲜明再现。
(二)魏晋、南北朝九体赋
九体赋的拟骚之作,在汉代全为长篇极轨,而在曹植的笔下成为短制小作了。
不过长篇大赋并没有绝种。
如曹植的《九愁》、《九咏》,西晋陆云的《九愍》,南朝宋代张委的《九愍》。
(三)唐代九体赋
现存唐代皮日休九体赋《九讽系述》1篇。
(四)两宋九体赋
汉代之后,九体赋的创作仍然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尤其是宋明清时代,又涌现了大量优秀的九体篇章。
现存两宋九体赋6篇,包括南宋薛季宣的《九奋》、程公许的《拟九颂》、《述九颂》、葛立方的《九效》、崔敦礼的《九序》、高似孙的《九怀》。
(五)明代九体赋
现存明代九体赋14篇,包括孙七政的《九攻》、朱右的《九规》、周彦敬的《棉江欸乃九章并序》、王廷相的《九述》、区大相的《九望》、夏完淳的《九哀》、刘基的《九难》、《九叹九首》、王世贞的《续九
辩九首》、郭之奇的《九歌》、王祎的《九诵》、何景明的《九咏》、卢柟的《九骚并序》、赵时春《九难九篇》。
(六)清代九体赋
现存清代九体赋8篇,包括张九钺的《九忆》、尤侗的《九讼》、李慈铭的《九哀》、周篆的《九谣》、凌廷堪的《九慰》、金应麟的《九稽》、王宸儁的《九如》、王诒寿的《九招》。
已完成以上九体赋的数字化处理,如有需要,请联系!扣扣:961908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