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交通史话

  • 格式:doc
  • 大小:19.42 KB
  • 文档页数: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尔滨交通史话

哈尔滨交通史话

作者:冰城回忆标签:社会2011-05-18 15:44 星期三晴哈尔滨交通史话

十九世纪末,内忧外患的满清政府已日薄西山,苟奄残喘,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6月3日,沙俄为进一步扩大在中国东北的势力和影响,在莫斯科胁迫清政府驻俄公使许景澄签下了《中俄密约》同年9月,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同俄国财政大臣维特签署了《中俄合办东省铁路公司章程》使得沙皇俄国享有在该铁路沿线的占地权、经营权和自由设警等项特权。上述条约规定了沙皇俄国拥有在我国境内东北地区的修筑权和管理权,以此作为铁路修筑成本的代价。1897年,由满洲里“华俄道胜银行”出资开始修筑铁路。称为“中国东清铁路”简称为“中东铁路”或“东清铁路”。8月27日破土动工,以哈尔滨为中心,分别向东、南、西部延伸。由于中东铁路的建设给哈尔滨的陆路交通带来了发展机遇。哈尔滨开埠初期一片荒蛮,人们依水而居,根本没有成型的道路。俗话说:世上根本没有路,只不过人们走的多了,便有了路。

1898年,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城市道路有了规划和发展,俄国的工程技术人员,及中国的筑路工人不断增多,

哈尔滨初显繁荣,城市中弥漫着中西交融的气息和风格,大街上的车辆渐渐的多了。哈尔滨最初的交通工具是马车,俗称叫“斗子车”,它是木结构两轮一匹马拉的,形状象我们量米用的“斗”,人坐在“斗” 里,很安全舒服。夏天坐有遮阳蓬,冬天坐有棉门帘。

俄国人来到哈尔滨后,带来了一种新颖别致的欧洲式四轮马车,前面有二个小轮,后面有二个大轮,车轮上镶有胶皮条,车架和车棚间安有弓形的钢板弹簧,起减震作用。车棚造的象小屋子并在两侧安有漂亮的玻璃窗。哈尔滨人管它叫“玻璃车”,现在中央大街,马迭尔宾馆门前的那辆雕塑的铜马车,真实再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马车的形象,不过那是经过中国人改型的马车,那马是一匹中国蒙古马,不是俄国人用的欧洲的高卢马。那车也不是带玻璃窗的“玻璃车”。当时,哈尔滨最豪华的座驾要属中东铁路局长霍尔瓦特乘坐的那乘高级马车,经常出入“大石头房子”,(现哈尔滨铁路局)非常耀眼。这架由两匹马中间一根辕子拉的,栗子皮色,白蹄白鼻梁高头大马驾驭,鞍辔皮条上镶有各式铜件,金饰金麟。两匹马都带着黑色护眼罩,高傲的迈着绅士步伐。车箱高大,象座元宝型的大船,设有前,中,后,三排坐席,车夫高高的坐在前双坐执鞭牵缰驾驭,傍边坐着卫队长。车箱里的中排倒坐是双排随行官员坐席,局长坐在后正面,右边是夫人坐席,车后有一踏板,在局长和夫人身后站着二个

荷枪实弹的沙俄士兵。这架马车黑漆镀金,驭手两侧各有一盏镀金汽灯,从脚踏板到折叠式车蓬,就尤如一架流动的官邸,气派豪华,无法比喻。每当出行,前后各有二对骑着高头大马,挎着洋刀的卫队,前护后拥,趾高气扬。

后来,中国人制造了一些四轮马车,造型和豪华程度

虽比不了俄国人的马车。但是正由于中国式的“玻璃车” 大批出现,繁荣了哈尔滨。市内交通渐成规模,促进了哈尔滨商业大都会的形成。现在有一句流行语: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是很有体验的,实在话。没有路,没有发达的交通工具,你再有经济和地域优势,也是封闭的死水一潭。

一九一七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大批沙俄贵族及

后裔逃亡到哈尔滨,他们携带家眷,开着自家汽车,从陆路来到哈尔滨。这些“老白党” 都是有钱的官商。把哈尔滨当成第二故乡,在这大兴土木,划地经商,和当地的中国人和睦相处。哈尔滨多数人第一次见到汽车就是这个时候。人们看到这个“黑盖盖虫” 都觉很新奇,屁股后面一冒烟,一声屁响就飞快的跑了,无知的小孩爬在排气管子后面,专爱闻那种甜巴索的味,半大孩子追着汽车跑,比赛看谁跑的快。

二,三十年代,小汽车成了都市一景,是现代文明城

市的标识。和这洋玩艺接触最早的一批有远见灼识的中国人,其中李家九兄弟中的李吉堂,李吉华。他们是摆弄汽车的行家里手,在那时他们二位可不是一般人物,能和“老毛子” 打

交道,拥有自己的汽车,实在让人羡慕。在汽车修理行业,哈尔滨出现了很多有名的技师,他们大多是来自山东黄,掖县人,聪明能干,有名的刘长江,赵来智,战炳生,后来都当过汽车修理厂厂长,都是汽车大拿。刘“高手”,刘培志是修理行业的名人,早在四十年前就发明制造了汽车刹车实验台,比现在引进的实验台早二十年。他设计制造的搪缸机,曲轴磨床,刮瓦机,汽车修理联动线和汽车二,三级保养,大修标准规范,早于苏联教科书。中国第一台“木头汽车” 就是高手施修元设计制造的。那时缺少钢材,(除发动机,前后桥)全是木质的,它自重轻,省油,跑起来飞快。现在看起来似玩闹,但体现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和民族精神。

三十年代,哈尔滨汽油短缺,车辆燃料用酒精,煤气较多,动力性不足,还冒黑烟。显得笨拙。一些俄国人因收入不济,好多把他们的旧汽车转手卖给了中国人。我们这些高手能人,把汽油车改成了瓦斯车。在汽车后面挂上一个瓦斯发生炉,园园的大罐子,看起来很滑稽。他们巧妙的把木拌子锯成绿豆糕大小的方块,用手摇小鼓风机吹风助燃,产生的烟气进入储存罐,代替汽油。那时在道里索菲娅教堂,现曼哈顿商厦一带,是哈尔滨最大的一个出租车停靠点。几十辆背着炉子的小汽车,在那等候作礼拜的俄国人。透笼街那时是道里最繁华热闹的一条街,它临近道里巴扎市,(现哈尔滨新一百,道里菜市场位置),商家买卖,店铺邻次栉

比,人流涌动,是出租车最拉活的地方,当时油料短缺,出租车从不在大街上溜客。

出租车是哈尔滨最早建埠自由形成的一个行业。从马车到小汽车,它比公交车发展的早。解放后哈尔滨有了第一个由交通局管理的小汽车公司,它在道外南坎街,许公路(现景阳街与一曼街交汇处)沟底,这也是后话。

1900年,松花江上建成了滨洲铁路大桥,南北通衢,给哈尔滨的城市发展和交通事业带来了新机遇。新的城市规划布局有了蓝图,各项事业纳入有序管理,欧式建筑崛起,道路建设展现欧化风格,最典型的是中央大街,教化街的欧式方石路。大直街,义州街,地段街,霁虹桥,新城大街,都突显出文明城市的风彩。

交通工具的引进,使哈尔滨洋气起来。那时有二十七个国家的侨民在哈尔滨居住,自然汽车品牌很多,被戏称为万国车的乐园。最熟知的有:金刚,福特,道奇,吉斯,莫斯科人,乌垃尔,义发,却贝尔,格斯,比由克,尼桑,日野,丰田,斯克达,斯太尔,哈尔滨真成了汽车博览乐园。

汽车的发展,带动了汽车修理行业的兴起。现今的道里工厂街,是哈尔滨开埠最早的机械加工一条街。俄国人在街的两侧建了很多家机器厂,都由中国人代为经营管理。他们从事汽车零部件加工修理。哈尔滨最著名的祥泰机器厂,就是从这条小街起步走出来,成为建国初期的哈尔滨骨干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