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复习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7
民俗学概论复习篇一:民俗学概论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民俗(Folklore)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民俗的分类(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社会生活是一个整体,为社会生活服务的民俗文化也有其整体性与系统性.在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部类民俗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与促进的有机联系,它们相互影响,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第二节民俗的基本特征一. 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性,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集体性体现了民俗文化的整体意识,也决定了民俗的价值取向,这是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所在.二. 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即民俗的纵向延续性.三. 扩布性:是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即民俗的横向传播过程.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使民俗文化的传承成为一种时空文化的连续体.四. 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是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然而民俗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其稳定中包含着可变因素,就是变异性,变异性是指民俗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起的自发和渐进的变化.变异实际上是民俗文化机能的自身调适,也是民俗文化生命力的所在.五. 民俗的类型性:是指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民众共同遵守的标准.所谓民俗类型,是指某些民俗在内容或形式上的大同小异.六. 民俗的规范性和服务性:1)民俗文化的创造是服务于社会的.2)民俗文化服务于生产和生活实践.3)民俗文化协调民众心理,满足民众的审美需要.第三节民俗的社会功能一.教化功能:是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文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二.规范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三.维系功能:是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四.调节功能:是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的功能.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中所创造.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象.它包括:农业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和交通民俗等,它贯穿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全过程.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地域性人们大众进行物质生产所形成的风俗习惯,依附于不同生态环境的自然条件.(二)季节性人与自然斗争,受自然现象的规律制约,从而形成随天体运转,气象变化而变化的季节性和周期性.(三)功能性物质生产民俗首先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的需求,它具有直接的功能作用.(四)科学性物质生产民俗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对生产对象及其规律的长期观察.感受和思考的结果,具有科学意义.工匠民俗一. 工匠民俗的三个重要特点(一)师承关系的系谱性,师徒关系的亲缘化,是系谱性的典型表现;(二)技术传授的封锁性,受师承关系的制约,加上工匠间的激烈竞争,他们在技术传授上都相当保密;(三)生产活动的神秘性,各类工匠的生产活动大多具有神秘的性质,其目的一是为求得自身的安全;二是为了技术的保密;三是为了求得劳作的顺利和成功.第四节商业与交通民俗一.各类商业及其民俗特点(一)集市(二)行商(三)坐商第三章物质生活民俗物质生活民俗包括饮食.服饰.居住.建筑及器用等方面的民俗.第一节饮食民俗主要有日常食俗.节日食俗.祭祀食俗.待客食俗和特殊食俗等.一日常食俗主食北方汉族藏族糌粑酥油茶南方以米饭为主食副食副食主要有蔬菜.肉类.奶类和饮料等,制作方法因地而异.二节日食俗春节团圆饭.有寓意的菜:芹菜.葱.青菜.白菜,〝长命菜〞.〝如意菜〞.元宵节汤圆清明节青团端午节粽子中秋月饼三祭祀食俗祭祀食俗来源于人们的灵魂不灭观念.供奉神灵.祖先,并将祭品当作神人相通的中介,得到神灵的护佑.四待客食俗蒙古族(全羊席)五特殊食俗在平均分配食物的时候,妇女起着主要作用.鄂伦春人喝热熊油傣族食昆虫第二节服饰民俗一.服饰变化的阶段1.最初阶段,以遮身蔽体,防寒御暑为主要目的,这段阶段的服饰特点是服饰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还未形成,地区间的差异也很小;2.第二阶段,服饰功能除遮身蔽体外还以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并因生产条件的不同而产生明显差异;3.第三阶段,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分的标志.这是社会分工复杂化,等级身分严格化之后的产物;4.第四阶段:服饰除具有上述功能之外,还能反映出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二.我国各民族服饰体现的社会观念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2.求吉心理.求福趋吉,是一种最普遍的心理趋向.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服饰十分敏感的反映着政治观念的变化.此外,服饰还包含着各种不同的审美观念.第三节居住建筑民俗与禁忌文化物质生活俗包括饮食.服饰.居住.建筑及器用等方面的民俗.一.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利用天然空间篇二:民俗学概论复习提纲广义的概念认为,民俗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以城乡民间生活为研究对象的;就民族而言,既研究文明民族的民间生活,也研究后进民族的民间生活.狭义民俗学对民俗概念的理解主要有四种:一是认为民俗是文化遗留物,是一个已发展到较高文化阶段的民族中所残存的原始观念与习俗的遗留物.二是认为民俗是精神文化;三是民俗为民间文学;四是认为民俗为传统文化.>可讲民俗的定义分为7类:第一类,民俗是旧时的残存遗风.此观点将民俗一词的含义界定为:〝古时候大众信仰.风俗及传统的整个本体,它在文明社会内受教育较少的分子中一直残留到现在〞;〝民俗是不愿死的一种活化石.〞第二类,民俗是〝俗民文化〞的传统部分,包括原始民族的传统创造,或指说不出确实可信的发明人或制作人而一代代传承下来的那些人类文化. 第三类,民俗是指含义广泛的传统现象.民俗比其他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更能表现传统文化特色,其外延〝包括舞蹈.歌谣.故事.传说和传统.信仰和迷信,以及任何地方的民族谚语〞,还包括这个民族的文学. 第四类,民俗是已经退化了的宗教,民间宗教是民俗的主要内容. 第五类,民俗是指民间故事,是一种范围不能够予以明确界定.与神话和传说没有明显分别的故事.第六类,民俗是一种主要靠口头流传的大众文学,包括口头流传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谚语及其他文学形式的东西.第七类,民俗是〝民俗文化〞,是文明社会中受教育较少的平民所具有的文化表现,是民间传承的生活文化现象.分歧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不同学者受到各国不同政治制度.生活环境.不同时代.学术观点和研究目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二是由于各国.各民族.各地区所拥有的民俗事象千差万别,民俗学者对民俗概念的界定自然有着截然不同之处;三是这门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人们对其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清晰和共同的认识,对民俗一词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还处于有待深化的过程之中. 共识性的东西.第一,民俗存在于民众之中,民众既是民俗的承受者和创造者,又是民俗的载体.第二,民俗是被民众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第三民俗的核心在于传承. 综上所述,民俗即民间风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民俗是在民众中传承的社会文化传统,是被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民俗的分类四分法和三分法,前者将民俗划分为经济民俗(物质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精神民俗).游艺民俗(或语言民俗),后者将民俗分为心理的民俗.行为的民俗和语言的民俗三大类.二.民俗的基本特征1.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民俗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首先,民俗是集体创造的.其次,民俗的流传.完善和创新是依靠集体的行为来完成的.民俗的模式性也称为类型性或社会性,是指民俗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彼此相似性2.民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民俗的传承性是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体现了某一民俗的历史发展民俗的播布性是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是说一定地域.一定民族的民俗会随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相互往来而向外扩散传播有两种方式:其一,民族迁徙.其二,由于采借方式而造成某一民俗向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扩散.3.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变异性是指民俗文化在传承和播布过程中引起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4.民俗的民族性与地域性民族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同一类民俗事象在不同的民族中产生不同的表现形式;二是指不同的民族由于各自的历史条件.地理条件和经济条件的不同而产生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民俗.地方性是民俗在空间上所显示出来的地理特征和乡土气息.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不同,使各类民俗不同程度地染上了地方色彩.5.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三.民俗的社会功能1.民俗的教化功能模式文化的塑造是人类行为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2.民俗的规范功能社会规范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法律;第二层次是纪律;第三层次是道德;第四层次是民俗.但其中产生最早.约束最广的就是民俗文化中深层的规范3.民俗的娱乐功能4.民俗的审美功能6.社会调节和控制功能.5.民俗的维系功能四.民俗的形成1.经济的原因经济基础对民俗的产生,起着最后的决定作用.2.政治的原因3.宗教的原因4.地域的原因五.民俗与旅游1.民俗文化对旅游的作用(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2)民俗文化旅游丰富了旅游活动,提高了旅游地的经济效益2.旅游对民俗文化的积极作用(1)旅游能促进民俗文化交流与传播(2)旅游促进了旅游接待地民俗文化的现代化(3)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3.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消极影响(1)民俗文化的同化和庸俗化(2)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冲击(3)腐朽生活方式的散播,传统道德观念的堕落一.服饰民俗概述服饰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作为物质文化,它是人类物质生产的产物;作为精神文化,它又是人们政治.宗教.哲学.伦理.审美等观念的结晶.服饰民俗是一个地区生活风尚的表征,服.饰结合的民俗,既指衣饰,也含穿着者的行为和文化习惯.服饰的保护作用才是第一的.第一阶段,以遮身蔽体,防寒御暑为主要目的.这时期服饰的特点是:服饰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还未形成,地区之间的差异也很小,差异性主要因自然条件的不同而形成.第二阶段,服饰除用遮身蔽体之外还以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并因生产条件的不同而产生明显差异.第三阶段,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分的标志第四阶段,服饰除具有上述功能外,还能反映出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3.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性别年龄职业地位用途民族季节质料色彩样式工艺4.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服饰的构成要素有五个方面即质.形.饰.色.画(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2)求吉心理(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五.有关西装和中山装的知识(1)西装的由来西装最初来源于欧洲.西服的始祖:_90年,究斯特科尔领带的始祖:__年,克拉巴特 . 长裤是法国大革命的产物:_29年,庞塔龙 .诞生于休息室的现代西服:_53年,拉翁基·茄克.中国第一套国产西装诞生于清末,是〝红帮裁缝〞为知名民主革命家徐锡麟制作的.鞋的由来鞋的历史,已相当久远.古称鞋为靸或履.大约在5_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即出现了兽皮缝制的最原始的鞋.3_0多年前的>已有履字.第三讲饮食民俗饮食民俗是指有关饮料和食物在加工.制作和食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习俗一是经济原因.二是自然条件的原因.三是民族原因.四是宗教信仰的原因. 人类饮食民俗文化的形成经历了生食.熟食和烹饪三个阶段.2 .饮食结构和类型饮食结构是指日常生活中一日三餐的主食.菜肴和饮料的配制方式.不同地方的饮食结构取决于当地的生产方式.饮食结构和类型的形成,受到客观生活水平的制约.二.中国汉族饮食民俗1 .八大菜系八大菜系是指鲁菜.川菜.浙菜.苏菜.徽菜.粤菜.湘菜.闽菜的总称.2 茶俗(1)中国茶文化概述茶,之所以成为文化,时因为:首先在于中国茶本身是一种素雅之物,圣洁之物.其次,茶之所以成为文化,又在于饮茶是一种韵事,一种雅行.饮酒的礼俗.一是未饮先酹酒.二是饮中应干杯.三是酒令以助兴. 酒德.一是量力而饮.二是节制有度.三是饮酒不能强劝.中国名酒1. 白酒香型白酒.酱香型,.其特点:酱香突出,幽雅细致,酒体醇厚,回味悠长.又称茅香型.2. 窖香型,又名浓香型.其特点:窖香浓郁,绵柔甘冽,香味协调,尾净余长3. 清香型,以汾酒为代表.其特点:清香纯正,口味协调,微甜绵长,余味爽净.4.米香型,以广西桂林三花酒为代表.其特点:蜜香清雅纯和,入口柔绵,落日爽冽,回味怡畅.国家名酒白酒共_种,即:茅台酒.沪州老窖特曲.汾酒.西凤酒.五粮液.古井贡酒.董酒.全兴大曲.剑南春.洋河大曲.双沟大曲.特制黄鹤楼酒.郎酒.武陵酒.宝丰酒.宋河粮液.沱牌曲酒.2.黄酒国家名酒的黄酒有绍兴加饭酒和龙岩沉缸酒3.葡萄酒葡萄酒有以下三种分类方法:按加工方法,分为酿造葡萄酒.加香葡萄酒.起泡葡萄酒和蒸馏葡萄酒;按糖分含量,分为干葡萄酒.半干葡萄酒.半甜葡萄酒和甜葡萄酒;按色泽,分为红葡萄酒.玫瑰红葡萄酒和白葡萄酒.被评为国家名酒的葡萄酒有:烟台红葡萄酒.味美思.金奖白兰地,北京中国红葡萄酒.北京特制白兰地,长城干白葡萄酒,河南民权白葡萄酒,天津半干白葡萄酒.4,啤酒啤酒有如下三种分类方法:根据是否杀菌,可分为鲜啤酒(生啤酒)和熟啤酒;根据麦汁浓度.酒精含量不同,可分为低浓度啤酒(.7-8d度,2%)中浓度啤酒(_-_度,3.1%-3.8%)和高浓度啤酒(_-_度,4.9%-5.6%)三种;根据颜色深浅,可分为黄啤酒(淡色啤酒或浅色啤酒)和黑啤酒(浓色啤酒或绿色啤酒).被评为国家名酒的啤酒有:青岛啤酒.北京特制啤酒和_度特制上海啤酒.5.配制酒用白酒.葡萄酒或黄酒为酒基,再配合中药材.芳香原料和糖料等制成.第四讲居住民俗居住民俗就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域的广大民众在居住活动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属于本群体的独特的民俗习惯模式将居住民俗分为三个时期.(l)居住民俗的创始期人类最早的居住方式,是利用天然生成的洞穴和树洞等自然空间,经过适当地加工而形成的穴居和巢居.(2)居住民俗的过渡期过渡特征:一是住所仍稳定.二是出现了火塘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l)实用性(2)艺术性(3)伦理(4)宗教性人生礼仪民俗人生礼仪是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阶段上所经历的不同的仪式和礼节.主要包括诞生礼仪.成年礼仪.结婚礼仪和丧葬礼仪.此外,标志进人重要年龄阶段的祝寿仪式和一年一度的生日庆贺举动,也可视为人生礼仪的内容.二.中国人生礼仪民俗1.汉族人生礼仪民俗(l)诞生礼仪①求子仪式.——向神灵祈子——由旁人送子.②孕期习俗.——孕期馈送. ——接生方式③庆贺生子.〝洗三〞〝满月〞〝抓周〞.篇三:民俗学概论复习资料民俗学概论复习资料汤姆斯的民俗定义: 民俗(folklore):民众的知识,包括旧时的行为举止.风俗.仪式庆典.迷信.叙事歌.谚语等.高丙中的民俗定义:群体的生活文化,包含着人们相处.互动以及理解的最基本的文化指令,包括着人生最基本的行为方式.个体因民俗而有社会生活,社会因民俗而被认知.认同为一个共同体.爱德文·西德尼·哈特兰德(Edwin Sidney Hartland):〝民俗学是关于传统的科学,传统指未受欧洲学校教育的那些人的知识整体.〞多尔逊(Richard M. Dorson )的〝民〞指的是?趋向传统的匿名群众,即乡下人和迁移到城里的乡下人及后代.阿兰·邓迪斯(Alan Dundes)的〝民〞指的是?〝folk可以用来指任何人类群体,只要这个群体至少有一个共同点.〞共同点可以是职业.语言.宗教等.阿兰·邓迪斯(Alan Dundes)的〝俗〞指的是? 〝俗〞的含义,从之前的传统文化飞跃到文化传统,从而彻底摆脱了遗留物说. 高丙中的民俗分类(三大类八小类)P9-_:1.物质生活.(1)生产民俗(农业.渔业.采掘,捕猎,养殖的物质方面的初级生产资料)(2)工商业民俗(手工业.服务业和商贸诸业等物质资料的加工.交易与服务方面)(3)生活民俗(衣食住行等物质消费方面)2.社会生活民俗(4)社会组织民俗(家族.村落.社区.社团等组织方面).(5)岁时节日日民俗(节期与活动所代表的时间框架)(6)人生礼俗(诞生.生日.成年.婚姻.丧葬等人生历程方面)3.精神生活民俗(7)游艺民俗(游戏.经济.社火等娱乐方面)(8)民俗观念(诸神崇拜.传说.故事.谚语等所代表的民间精神世界)民俗从文化负担转变为文化资源的重大标志是:中国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积极参与.周代的饮食之礼有哪些?:客食之礼.待客之礼.侍食之礼.丧食之礼.进食之礼.侑食之礼.宴饮之礼.>: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中国人的饮食民俗〝节俭〞的一级表现在日常饮食之中,而〝奢侈〞或〝讲究〞的一级表现在酒宴习俗和饮茶习俗中.P99在传统社会,中国各地的日常饮食概括起来就是〝粗茶淡饭〞,体现着老百姓〝省吃俭用〞过日子的总原则.P99总的来说,北方以种植麦黍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在日常生活中也形成了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米饭为主的饮食格局.P1_决定席位尊卑的原则是什么?以左为主,以右为次;以背靠神龛为主,以面对神龛为次.P1_中国最高级的宴席当推满汉全席,它是〝满席〞菜肴和〝汉系〞菜肴的合璧,其馔肴品数达P1_根据阴阳思想,飞鸟为阳,鱼蛙为阴;食肉动物为阳,食草动物为阴.关于服饰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遮羞说,御寒说,审美说.冕服中的十二章纹有哪些?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丧服中的五服指的是什么?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中国近现代民族服饰的社会文化实践中具有代表性的服饰有:中山装.旗袍.新唐装. 中山装和旗袍,是民族危亡和中华文化危机四伏的背景下产生;而新唐装,则小康富足和民族文化自信增强的环境中诞生.如果说中山装和旗袍多少具有脱离中式服装传统的倾向,那么,新唐装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明显的回归中式服装传统的倾向.中国的民居类型大体有如下几类:帐篷型.干栏型.上栋下宇型.窑洞型.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上梁是整个建房过程中最重要的习俗,其仪式有可分为如下几个步骤:做梁.亲友贺喜.祭梁.上梁.踩梁.抛梁.范热内普所讲的〝过度礼仪〞,包括分割礼仪.边缘礼仪.聚合礼仪这三个亚类别. 中国古代的成年仪式,男有冠礼.女有笄礼.P258>中的四礼包括:议昏.纳采.纳币.亲迎.侗族婚礼中抢婚.不落夫家等习俗,是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度时期的遗俗.民间丧葬礼俗包含着旧时人们一系列根本的思想观念,其主要有灵魂观念.鬼怪观念.儒家孝道.佛教观念.道教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内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方式.知识.技能,以及与之有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被不同社区和群体在适应周围环境和自然的过程中和与其历史的互动中不断地再创造,为他们提供持续的认同感,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五个方面: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_年5月_日,作名录.截止到_年6月,国务院分三批颁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包括扩展项目名录,共计__项.在传统社会,我国的岁时节日基本上是根据太阳历和太阴太阳历来安排的.如清明.冬至等,属于太阳历;春节.端午.中秋等,属于太阴太阳历.二十四节气(黄道):立春(3_°),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天干地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中国的节日因为定型于农业文明主导的时期,内在地具有一个春祈秋报的主。
民俗学重点(看图说话、简答、答述、论述)一、民俗:(广义)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者民族之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间:民众之间。
风俗: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
)狭义: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化说、传统文化说。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1.集体性:指民俗在生产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也就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A民俗是民众共同创造和传承的。
B集体性不排除个人的因素。
C 在流传中体现集体性,变得复杂和丰满。
2 传承性和扩布性:(时空文化的延续体,主体是人。
)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延续性,即历时的纵向延续性;是民俗文化得以延续的手段,在民俗发展中承上启下。
A这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潜在能力,一切教化都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B有时是主动积极的C内容和形式上的延续。
Eg:母体保留。
扩布性:也称传播性,他是指民俗文化在空间平面上的伸展。
体现在:A受功能的制约,有条件的像周边地域和民族的渗透。
B对异地。
异民族文化的吸收、消化和加工。
3 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稳定性:指民俗一旦长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固定下来。
只要经济基础不变,民俗文化仍然具有稳定性。
变异性:稳定性是相对的,稳定中随时包含着可变因素,就是变异性。
造成变化的原因:A在传承和扩步中自发和渐进的变化。
B地域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造成的。
C社会的发展和时代变革使民俗产生变异。
4 类型性。
5 规范性和服务性。
三、工匠民俗的三个重要特点:①师承关系的系谱性。
②技术传授的封锁性。
③生产活动的神秘性。
四、中国饮食文化的弊端?五、服饰的五要素:质、形、饰、色、画。
民族服饰所体现的中国的人文观念:①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
②求吉心理。
③表现民族的自我意思。
④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六、我国居民的主要类型:①利用自然条件加工修造的固定空间。
②生产生活的需要造成的移动生活空间帐幕、居家船。
③有天棚、地基和四壁的固定生活空间。
民俗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民俗即民间风俗(folklore),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并代代相习的生活文化事象。
物质生产民俗:指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项16.文化:从民俗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总和2.社会组织民俗:指中国传统社会中民间形成有稳定互动关系的共同体3.岁时节日民俗: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
4.人生仪礼: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上所经过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
5.民间信仰民俗: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
6.图腾:指是北美印第安人的方言,中“他的亲族”的意思,即认为人与某种动物、植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血缘关系7.迷信是对在某种条件、征兆、原因下所产生的一系列的结果或后果的传统表示法8.民间语言民俗:指广大民众用来表达思想并承载着民间文化的口头用语,其主要部分是民众集体传承的俗话套话.9.宗族是同聚落居住的父系血亲按伦常建立的社会组织,通常拥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和一定的共同文化,具有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方面较为完整的功能10.成年礼:指为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仪礼。
11.巫术是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人或事物施加影响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它是最古老最普遍的信仰。
12.风俗:是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13.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地域和生活方式等特征的特定共同体。
一般由氏族、部落、部落联盟逐步形成14.“残余论”观点:即很多民俗事项都是远古时代遗留下来的。
通过对其研究来重构人类文化的历史。
15、物质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中所创造、享用和承传的物质文化事象。
民俗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民俗学是一门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2.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3.社会学以社会生活为对象,民俗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学主要研究社会本身的结构和社会过程,如社会变迁,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问题等对于社会现状的关切;民俗学则主要关注中下层民众的社会生活,只对具有传承性的,反复出现的生活模式及相关的精神现象进行探究。
换句话说,社会学的视角侧重于对现实社会的诸多问题进行解剖,民俗学的视角侧重于对传承性的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和阐释。
民俗学的任务是帮助我们认识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解释和改造现实社会生活。
是一门“现在的”学问。
4.民俗的基本特征:集体性(本质特征);传承性和扩布性;稳定性与变异性;类型性;规范性和服务性。
5.四大著名传说:《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6.民俗的社会功能:教化功能;规范功能(民俗是一种软控制,但却是最有力的深沉控制);维系功能;调节功能(婚礼上的“闹房”)。
7.中国民俗分为史前,古代(汉族的形成期也是中国古代民俗系统的形成期)和近现代(整个中国民俗的体系,正在经历急剧地引进,斗争,分化,改组,融合等过程,向新的现代化的,既以中国传统特色为主又兼有国际性的民俗体系蜕变)。
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1.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特征表现在:地域性,季节性,功能型,科学性。
2.农业民俗:是伴随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生活而产生的文化现象,具有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的特点。
既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指导生产的手段,具有明显的传承性。
主要体现在: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卜农事丰歉,祈福的习俗;农业禁忌,祭祀的习俗;祭田神,先农和社神的习俗;农业生产过程习俗;农业娱乐风习(“九曲莲灯”)。
3.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主要体现在狩猎,游牧业生产的时序,节令条件,是产生同类民俗的自然因素;狩猎,游牧的禁忌,祭祀习俗;狩猎,畜牧生产过程的民俗;渔业生产的生态环境特征;渔业海上占验习俗;渔业生产操作习俗;渔业禁忌及祭祀习俗。
《民俗学》复习题答案第一章民俗学的定义和范围1.一般了解民俗学名称的由来。
民俗学作为独立的人文科学的专有名词首先出现于(英国),这个学术专名是英国民俗学会创始人之一、考古学家、英国议会秘书(汤姆斯)于1846年用萨克逊语的两个词合成的。
原来这个名词的含义是“民众的知识”或“民间的智慧”,作为学科名称可以直译做“关于民众知识的科学”。
2.掌握民俗学的概念。
民俗学是研究各民族最广泛的人民传承文化事象的科学。
3.了解民俗学的研究范围。
民俗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以下四个大的方面:①经济的民俗:它是以生态民俗、民间传统的经济生产习俗、交易习俗及消费生活习俗为主要内容的;②社会的民俗:它是以家族、亲族、乡里村镇的传承关系、习俗惯制为主要内容的;③信仰的民俗:它是以传统的迷信与俗信的诸事象为主要内容的;④游艺的民俗:它是以民间传统文化娱乐活动的习俗为主要内容。
第二章民俗学的性质和任务1.了解民俗学的性质。
①民俗学的独立学科性质②民俗学的边缘学科性质2.掌握民俗学的任务用科学的方法,尽可能收集流传在广大群众当中的生活、文化活动现象,加以整理研究,借以阐明一向不被重视的,真实的民众的文化活动及精神状态和特点——这种活动和状态等,主要是指长期历史的,但也包括现在的。
我们的民俗学,既是‘古代学’,也是‘现在学’。
第三章民俗学的方法和作用1.一般了解民俗学的方法。
㈠调查方法㈡研究方法2.重点掌握民俗学的作用。
※⑴民俗学的建立和发展,首先可以丰富世界人文科学宝库,积极推进世界人文科学的发展。
⑵民俗学的建立和发展能够增强民族的自尊和自信,提高振兴中华的勇气和自觉性。
⑶民俗学的研究,可以有效地自觉地推动“移风易俗”的工作,发挥它应有的改造社会的作用。
⑷民俗学的研究可以为制定和落实党与国家的政策起一定的辅助作用。
⑸民俗学的研究,在国际间可以增进相互的了解与各国人民的相互团结。
第四章民俗的主要特征1.掌握民俗的内部特征。
民俗的内部特征有三,即民族的区别、阶级的差异、全人类的共通性。
(完整word版)《民俗学》复习资料1.元宵节燃放灯火之俗始于:()( D )A.祀蚕神B.佛教正月十五“燃灯表佛”C.祭祀紫姑神D.汉武帝祀太乙神2.生命降生仪式称为:()( A )A.洗三B.满月C.周岁D.抓周3.我国传统的物质生产民俗中,居于中心地位的是:()( D )A.狩猎民俗B.牧业民俗C.渔业民俗D.农业民俗4.南方气候炎热,潮湿多雨,故南方民族多采用:()( D )A.碉楼石室B.井干式建筑C.四合院D.干栏式建筑5.端午节一切活动的恒定主题:()( B )A.纪念介子推B.纪念屈原C.纪念伍子胥D.纪念曹娥6.服饰的发展趋势:()( A )A.简便大方B.色彩富丽C.面料昂贵D.装饰繁复7.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被称做:()( C )A.民间文学B.大众文化C.民间风俗D.通俗文学8.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叫做:()( B )A.消费民俗B.物质民俗C.商贸民俗D.饮食民俗9.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即历时的纵向延续性,被称做:()( C )A.民俗的扩布性B.民俗的集体性C.民俗的传承性D.民俗的变异性10.我国节日风俗的定型期在什么时代:()( B )A.秦代B.汉代C.隋代D.唐代1.节日风俗的产生,直接相关的观念是:()( A )A.尊亲敬祖B.原始信仰C.祛邪止恶D.伦理观念2.端午节的恒定主题是:()( C )A.避瘟B.吃粽子C.纪念屈原D.划龙舟3.在商业民俗中,最古老最原始的交换方式是:()( B )A.行商B.集市C.坐商D.马帮4.坐商的民俗传承,主要表现为()( A )A.幌子牌匾B.固定摊位C.营业时间D.专营商品5.中国民居建筑所具有的共同民俗特点是:()( A )A.聚族而居B.设有堂屋C.设有神龛D.设有照壁多选题1.我国工匠民俗的重要特点,即:()( ABC )A.师承关系的系谱性B.技术传授的封闭性C.生产活动的神秘性D.师徒关系的亲缘化E.工匠来源的地域性2.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民俗学概论】复习资料一、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它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是不死的活化石。
一切民俗都属于民间文化,但不是一切民间文化都是民俗。
分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
二、民俗学:以民间风俗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三、民俗学的性质:1、、由于研究范围广,故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与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等交叉。
2、是一门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科学,故有独立的学科性质。
四、民俗学的任务:1、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2、当前任务,建立独立的学科体系,使这门年轻的学科获得更为广泛的认可,并在大学里独立发展。
3、帮助我们认识民族历史与文化传统,解释和改造现实社会生活。
五、民俗的基本特征:1、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2、模式性,也称为类型性或社会性,是指民俗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彼此相似性。
3、传承性,是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体现了某一民俗的历史发展。
4、扩布性,是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也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5、稳定性,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随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稳定而相对地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6、变异性,是指民俗文化在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起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
又称为模式性7、规范性,协调生活,调整观念和行为8、服务性,服务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协调民众心理满足其审美的需要六、民俗的社会功能:民俗的功能是指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1、教化功能,是指民俗在个人行为过程中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2、规范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和控制作用。
民俗学复习资料一、民俗学的定义民俗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日常生活中惯常的行为和习俗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的是社会集体中所共享的价值观、信仰系统、节日庆典、生活方式、物质文化、口头传统等方面的内容。
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但不限于民间艺术、民间信仰、传统婚嫁、葬礼习俗等。
二、民俗学的历史发展民俗学作为一门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古代,人们就开始对民间传统进行观察和研究。
在19世纪,民俗学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在欧洲得到广泛发展。
20世纪,民俗学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三、民俗学的研究方法民俗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调查、田野调查、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等。
实地调查是指研究者亲身参与并观察民俗活动,了解其历史渊源和传承方式。
田野调查则是指研究者深入研究对象所在的社会群体,与当地人交流并记录相关习俗。
文献研究是指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来了解民俗活动的起源和发展。
比较研究则是通过对不同地区和文化群体的民俗活动的对比分析,寻找其共同之处和差异性。
四、民俗学的重要理论在民俗学的研究中,有一些重要的理论被广泛应用。
其中包括符号学理论、功能主义理论、文化人类学理论等。
符号学理论认为民俗活动中的符号和象征具有特殊的意义,通过对这些符号和象征的解读可以了解民俗活动的内涵。
功能主义理论则认为民俗活动是社会文化系统中具有特定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人类学理论则强调研究民俗活动时应考虑到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历史进程。
五、民俗学的应用领域民俗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对于了解和保护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和记录民俗活动,可以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
其次,民俗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社会发展提供参考。
对于地方政府和旅游业者来说,了解当地的民俗活动可以。
民俗学考试民俗学考试资料参考一、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民俗: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学是研究民间风俗习惯的一门科学。
第二章无第三章(服饰民俗)1.冠:冠是贵族通常所戴的头衣,冠的主要作用是把头发束住,同时也是一种装饰。
(冠是贵族身份和成年的标志,该冠而不冠即为非礼。
)男子长到20岁时,要举行加冠之礼,同时取字,意味着从此成年,可以外出谋事做官了。
2.冕:冕是天子、诸侯、大夫的祭服,一直沿用到明代。
冕由綖、旒、纩、紞等组成。
周代以旒的多少区别贵族的等级。
魏晋后,皇帝的冕才准有旒,冕旒成了皇帝的代称。
3.弁:弁也是贵族戴的头衣,它是用几块鹿皮拼接而成的,样子类似瓜皮帽,在皮块衔接处还缀有五彩玉石。
皮子是白色,叫皮弁;红中带黑,与雀头相似,叫爵(雀)弁。
4.乌纱帽:乌纱帽也是幞头的一种,两脚宽短,外罩漆纱,始于晋代。
唐宋时期,乌纱帽一直流行于官僚阶层,一般百姓很少服用。
明朝,乌纱帽成为法定的官服。
5.蟒袍:蟒袍是官员常用的礼服。
古有“五爪为龙,四爪为蟒”的说法。
明代文武官员“一品至六品,穿四爪龙”的蟒袍。
6.补服:补服又称补子,为明朝独创,是表示官阶高下的鲜明标志。
补服即在官服的前胸后背各缀一方形补丁。
7.凤冠霞帔:凤冠是指古代贵族妇女所戴的礼冠。
明清时一般女子盛饰所用彩冠也叫凤冠,多用于婚礼时。
霞帔亦称“霞披”、“披帛”,古代妇女的一种披肩服饰,明代始为标志命妇品级的服饰,8.瓜皮帽:瓜皮帽又称“六合帽”、“六瓣便帽”,形制象半个西瓜。
瓜皮帽用布帛缝合成软胎,还可以折叠纳入怀中。
9.马褂:褂也称“马甲”,属于满族男子上衣,穿在长袍、长衫之外,便于骑射。
马褂有半袖、短袖,无袖即为马甲,明人称作“背心”,身长均与肚脐齐。
10.顶戴花翎:顶戴是暖帽、凉帽顶上镶嵌的宝石不同品级镶嵌不同的宝石。
暖帽顶上的翎管是用来插花翎的。
花翎即孔雀羽毛。
根据象眼睛一样的彩色斑纹,又分成单眼、双眼、三眼花翎。
1.元宵节燃放灯火之俗始于:()
( D )
A.祀蚕神
B.佛教正月十五“燃灯表佛”
C.祭祀紫姑神
D.汉武帝祀太乙神
2.生命降生仪式称为:()
( A )
A.洗三
B.满月
C.周岁
D.抓周
3.我国传统的物质生产民俗中,居于中心地位的是:()
( D )
A.狩猎民俗
B.牧业民俗
C.渔业民俗
D.农业民俗
4.南方气候炎热,潮湿多雨,故南方民族多采用:()
( D )
A.碉楼石室
B.井干式建筑
C.四合院
D.干栏式建筑
5.端午节一切活动的恒定主题:()
( B )
A.纪念介子推
B.纪念屈原
C.纪念伍子胥
D.纪念曹娥
6.服饰的发展趋势:()
( A )
A.简便大方
B.色彩富丽
C.面料昂贵
D.装饰繁复
7.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被称做:()( C )
A.民间文学
B.大众文化
C.民间风俗
D.通俗文学
8.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
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叫做:()
( B )
A.消费民俗
B.物质民俗
C.商贸民俗
D.饮食民俗
9.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即历时的纵向延续性,被称做:()( C )
A.民俗的扩布性
B.民俗的集体性
C.民俗的传承性
D.民俗的变异性
10.我国节日风俗的定型期在什么时代:()
( B )
A.秦代
B.汉代
C.隋代
D.唐代
1.节日风俗的产生,直接相关的观念是:()
( A )
A.尊亲敬祖
B.原始信仰
C.祛邪止恶
D.伦理观念
2.端午节的恒定主题是:()
( C )
A.避瘟
B.吃粽子
C.纪念屈原
D.划龙舟
3.在商业民俗中,最古老最原始的交换方式是:()
( B )
A.行商
B.集市
C.坐商
D.马帮
4.坐商的民俗传承,主要表现为()
( A )
A.幌子牌匾
B.固定摊位
C.营业时间
D.专营商品
5.中国民居建筑所具有的共同民俗特点是:()
( A )
A.聚族而居
B.设有堂屋
C.设有神龛
D.设有照壁
多选题
1.我国工匠民俗的重要特点,即:()
( ABC )
A.师承关系的系谱性
B.技术传授的封闭性
C.生产活动的神秘性
D.师徒关系的亲缘化
E.工匠来源的地域性
2.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 ( BCDE )
A.类型性
B.地域性
C.季节性
D.功能性
E.科学性
3.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经历过的阶段有:( )
( CE )
A.半穴居
B.干栏式
C.利用天然空间
D.四合院
E.人造居住空间
4.诞生仪礼是人一生的开端礼,大体包括()
( AB )
A.求子仪式
B.孕期习俗
C.庆贺生子
D.脱离仪式
E.合入仪式
5.我国各民族服饰所体现的社会观念主要有()
( ABCD )
A.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
B.求吉心理
C.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
D.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E.适应生产需要
6.物质民俗包括有()
( ABCE )
A.生产民俗
B.商贸民俗
C.居住民俗
D.人生礼仪
E.交通民俗
7.民间文学包括的内容主要有:()
( ABCDE )
A.神话
B.民间传说
C.民间故事
D.民间歌谣
E.民间说唱
8.民俗正常的扩布要通过哪几个步骤,再置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中:()( BCD )
A.集体参与
B.价值判断
C.取舍选择
D.加工改造
E.独立保存
9.我国古代工匠行业习俗主要有哪些方面:()
( ABCDE )
A.师承制度
B.职业行话
C.行业禁忌
D.祖师崇拜
E.艺谚艺诀
10.坐商的民俗传承主要表现在:()
( ABCDE )
A.幌子
B.牌匾
C.商标
D.广告
1.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有:( )
( ABDE )
A.文化遗留说
B.精神文化说
C.民间文化说
D.传统文化说
E.民间文学说
2.我国工匠民俗的重要特点,即:()
( ABC )
A.师承关系的系谱性
B.技术传授的封闭性
C.生产活动的神秘性
D.师徒关系的亲缘化
E.工匠来源的地域性
3.岁时节日的形成,必不可少的要素有:()
( AB )
A.相对固定的节期
B.特定的民俗活动
C.祭祝祈年
D.合家团圆
E.敦亲祀祖
4.民俗信仰的基本特征包括:()
( ABCDE )
A.功利性
B.神秘性
C.保守性
D.封闭性
E.包容性
5.广义的民俗包括的内容:()
( ABCDE )
A.农村民俗
B.都市民俗
C.古代民俗
D.新产生的民俗
E.社会组织民俗
E.商品包装
名词解释
1、民间信仰:民间信仰不受任何宗教约束。
在民族的宗教实践历史中是指有宗教以前的未分化阶段而言,并多来源于该社会、该民族所承袭的自然宗教的变化之中。
2、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3、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4、婚俗六礼: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这一娶亲程式,周代即已确立,最早见于
《礼记〃昏义》。
以后各代大多沿袭周礼,但名目和内容有所更动。
5、孟姜女哭长城: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民间传说,它以戏剧、歌谣、诗文、说唱等形式,广泛流传,可谓家喻户晓。
相传秦始皇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喜良、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
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
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城为之崩裂,露出范喜良尸骸,孟姜女于绝望之中投海而死
6、悬棺葬:中国古代葬式的一种。
即人死后,亲属殓遗体入棺,将木棺悬臵于插入悬崖绝壁的木桩上,或臵于崖洞中、崖缝内,或半悬于崖外。
往往陡峭高危,下临深溪,无从攀登。
其俗流行于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悬臵越高,表示对死者越是尊敬。
简述题
民俗的外部特征:历史性、地方性、传承性与扩布性、稳定性与变异性、类型性、规范性和服务性①在时间上,民俗的特征是以历史时代的特色标志的,所以通常又叫做历史性特征;②在空间上,民俗的特征是以地区特色标志的,所以通常又叫做地方性特征;③民俗在其活动过程中所显示出的运动规律,又具有明显的世代传承及不断变化的特点,所以通常又把这些称做传承性和变异性特征。
④稳定性与变异性:民俗的稳定性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着人民的生产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⑤变异性是指在民俗传承和扩展过程中引起的自发和渐进的变化,形式比较复杂。
⑤类型性:民俗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民众共同遵守的标准,这种即使一种定型化的思维习惯,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
⑥规范性和服务性:规范性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民俗规范,同一个地区的民族也有自己的民俗规范,其形成无疑是受到人们经验和观念的支配。
他的服务性体现在民俗的创造是服务于社会的,调节生产和生活实践以及民众心理。
2、民族服饰所体现的社会观念:(1)尊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2)求吉心理。
求福趋吉是一种普遍的心理倾向,衣服图案和服饰是其中的主要方面(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
因为服饰是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属于各民族独有的心理状态的视觉符号(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历史上某些重大的历史性变革,也常常引
起服饰的相应变化
3、传统节日民俗的特点:(1)鲜明的农业特色: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节期选择更是农业社会生产生活规律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2)浓厚的伦理观念和人情味。
我国是一个贵人伦、重亲情的过度,传统节日中的诸多礼俗深刻的体现了这一特点。
(3)节日礼俗的内容与功能由单一向复合性发展。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的风俗交相融汇,异彩纷呈,节日礼俗的内容与功能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