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线综合规划说明(4标段)
- 格式:doc
- 大小:56.50 KB
- 文档页数:5
舞阳县中心城区地下管线综合规划文本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19年5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一条规划编制目的 (1)第二条规划范围 (1)第三条规划期限 (1)第四条规划编制依据 (1)第五条规划内容与深度 (2)第六条规划原则 (2)第七条规划法律效力 (2)第八条规划强制性内容 (2)第二章城区地下管线综合规划技术规定 (2)第九条城区地下管线综合平面布置规定 (2)第十条城区地下管线综合竖向布置规定 (3)第十一条城区地下管线穿越铁路规定 (3)第十二条城区地下管线穿越河流敷设规定 (4)第十三条管线沿桥敷设规定 (4)第十四条城区地下管线穿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规定 (5)第十五条城区地下综合管廊管线综合布置规定 (5)第十六条城区地下空间处的地下管线敷设规定 (5)第十七条城区地下管线敷设抗震规定 (6)第十八条城区地下管线之间及其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规定 (6)第十九条城区地下管线间最小竖向间距规定 (6)第二十条城区地下管线最小覆土深度规定 (6)第二十一条城区综合管廊与相邻地下构筑物的最小净距规定 (6)第三章城区地下管线综合规划布置 (6)第二十二条城区地下管线综合规划布置 (6)第二十三条城区地下综合管廊规划布置............................................ 6 第四章城区地下管线综合规划建设时序与协调措施.. (7)第二十四条城区地下管线综合规划建设时序 (7)第二十五条综合管廊建设与地下管线综合规划建设协调措施 (7)第二十六条城区地下管线综合规划建设的法规和政策保障措施 (7)第二十七条城区城市地下管线综合规划建设的管理机制保障措施 (7)第五章城区地下管线综合规划建设管理 (8)第二十八条城区地下管线综合规划职责 (8)第二十九条城区地下管线综合规划管理 (8)第三十条城区地下管线综合建设管理 (8)第三十一条城市地下管线综合规划建设信息系统管理 (8)第三十二条城市地下管线安全与维护管理 (9)附表 (10)附表1舞阳县中心城区地下管线之间及其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表(单位:M) (10)附表2舞阳县中心城区地下工程管线交叉时的最小垂直间距表(单位:M) (11)附表3舞阳县中心城区地下管线最小覆土深度表(单位:M) (11)附表4舞阳县中心城区综合管廊与相邻地下构筑物的最小净距表(单位:M) (11)附表5舞阳县中心城区综合管廊规划建设道路一览表 (11)附表6舞阳县中心城区近期地下管线综合规划建设一览表 (12)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编制目的为了科学地指导舞阳县中心城区各类地下管线安全、有序、合理地建设与运行,特此编制舞阳县中心城区地下管线综合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管线综合规划管线综合规划是指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管道系统的规划与管理,包括水管、燃气管、电缆管等各种管线,以确保它们的顺畅运行和有效利用。
首先,在管线综合规划中,要明确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和供给情况。
通过对人口、用地、产业等因素的分析,确定不同区域的管线布局和规模,确保供给与需求的平衡。
同时,还需考虑未来发展的需求,采取合理的容量和扩展规划,避免后期修改和大规模改造的浪费。
其次,在管线综合规划中,要注意不同管线之间的协调。
不同管线之间可能存在交叉和干扰,这需要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设计,避免冲突和影响。
例如,燃气管和电缆管的布置要与其他管线有一定的距离,以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此外,还需统一管线的走向和埋深,提高道路的利用率,减少施工和维护的成本。
再次,在管线综合规划中,要考虑不同管线的维护和管理问题。
公共服务设施管道系统的运行需要有专门的管理和维护机构负责,保证其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因此,在规划过程中,要考虑到建设和运维的成本,并提出合理的管理措施。
例如,可以建立完善的巡检和维修制度,对管线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护,确保其稳定运行和延长使用寿命。
最后,在管线综合规划中,要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管道系统的建设和运行都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选择环保的材料和技术,减少噪音和污染的产生。
同时,要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配置资源,避免浪费和不必要的竞争。
综上所述,管线综合规划是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管道系统规划和管理的重要内容。
通过合理布局和设计,协调不同管线之间的关系,统一管线的管理和维护,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可以提高管线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一、规划区概况(一)地形地貌盐河镇境内地势平坦,高程7—8.5米,土质良好。
盐河镇为平原地形,古盐河从镇域南部东西向穿过,团结河从盐河镇北部呈西北东南向穿过,无滑坡、地震断裂带等地质灾害区。
(二)规划人口及建设用地规模规划期末人口达2.44万人,建设用地 266.95公顷,人均建设用地109.41m2/人。
(三)镇区道路系统规划规划道路分为三个等级,道路系统采用方格网布局形式。
一级道路:镇区内有两条一级道路,道路红线宽40米;二级道路:镇区内有三条二级道路,道路红线宽为30米;三级道路:道路红线为12—20米。
(四)市政设施现状盐河镇内仅有两处面积不大的加油站,其它的市政设施均无布置,严重影响到该镇的生活安全性、便捷性。
二、给水工程规划(一)规划依据1.《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J13-2006)2.《城市给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2-98)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2006)4.《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5册)》(2004)(二)用水量预测用水量主要有生活用水量、工业用水量、道路广场及绿化洒水用水量、仓储用地用水量、对外交通用地用水量、工程设施用地用水量、消防及未遇见用水量组成。
各单位建设用地用水量指标为:居住用地——15升/平方米·日,行政办公用地——8升/平方米·日,商贸金融用地——8升/平方米·日,体育用地——8升/平方米·日,文化娱乐用地——8升/平方米·日,教育用地——12升/平方米·日,一类工业用地——15升/平方米·日,仓储用地——3升/平方米·日,对外交通用地——2升/平方米·日,道路广场用地——2升/平方米·日,市政公用设施用地——2升/平方米·日,绿地——2升/平方米·日。
总用水量=(地块面积*单位建设用地用水量)的总和1.生活用水量(1)居住用地用水量:13566.98m³/d(2)公共建筑生活用水量:1422.68 m³/d2.工业用水量:7062.56m³/d3.道路广场及绿化洒水用水量(1)道路广场浇洒用水:974.40 m³/d(2)绿化浇洒用水:366.68 m³/d4.仓储用地用水量:648.41 m³/d5.对外交通用地用水量:11.20 m³/d6.工程设施用地用水量:159.26 m³/d7.消防及未预见用水量:2056.79 m³/d8.镇区总用水量:26268.96 m³/d(三)水源规划盐河镇的水源来自淮安市区的给水厂,镇区设置一间配水厂,位于镇区的西北部,占地面积为10507.58㎡。
D-4 管线综合房建课程专题一、管线综合的内容1.确定城市工程管线在地下敷设时的排列顺序和工程管线间的最小水平净距、最小垂直净距;2.确定城市工程管线在地下敷设时的最小覆土深度;3.确定城市工程管线在架空敷设时管线及杆线的平面位置及周围建(构)筑物、道路、相邻工程管线间的最小水平净距和最小垂直净距。
二、管线分类管线一般包括:¨给水管——管材多采用钢管、铸铁管及石棉水泥管等。
¨排水管——管材一般采用混凝土、陶土管、砖石砌筑管沟等,承压大时采用钢筋混凝土管。
¨热力管——包括蒸汽管、热水管。
一般为钢管,均需设保温层。
¨电力线——四周必须有足够的安全距离。
¨电信线路——一般指电信、广播、有线电视等线路。
¨燃气管——包括天然气管和煤气管。
¨其他管线——氧气、乙炔管线、输油管线等。
三、管线敷设方式地下敷设——直埋敷设和管沟敷设地上敷设——架空敷设和架空敷设¨给水管多为埋地敷设¨排水管多为埋地敷设¨热力管可以架空、直埋和管沟敷设¨电力线架空线和埋地电缆¨电信线路可以架空、直埋和管沟敷设¨燃气管埋地(生活区)和架空(厂区)四、地下敷设一般原则1.地下工程管线的走向宜与道路或建筑主体相平行或垂直。
2.管线敷设应充分利用地形。
平原城市应避开土质松软地区、地震断裂带、沉陷区以及地下水位较高的不利地带。
起伏较大的山区城市,应结合城市地形的特点,合理布置工程管线位置,并应避免山洪、滑坡、泥石流及其他不良地质的危害。
3. 管线避让原则¨压力管让重力自流管¨可弯曲管让不易弯曲管¨分支管线让主干管线¨小管道让大管道4.电力电缆与电信管缆宜远离,并按照电力管线在道路东侧或南侧,电信管线在道路西侧或北侧的原则布置。
5. 尽可能将性质类似、埋深接近的管线排列在一起。
管线综合施工总说明1.综合管线规划原则1.1综合管线规划为合理利用有限地下空间,统筹安排各类工程管线,确定地下空间位置,协调各类工程管线之间的关系,为工程管线规划、设计、管线实施及规划管理提供依据。
1.2 工程管线综合规划主要内容:确定各类工程管线在地下敷设的排列顺序和各类工程管线的最小水平净距、最小垂直净距;确定各类工程管线在地下敷设的最小覆土深度;确定各类工程管线的平面位置及周围建(构)筑物的最小水平净距和最小垂直净距。
1.3 工程管线应满足近期建设要求,并保留远景发展的需要。
1.4 各类工程管线内容有:给水管道、雨水管道、污水管道、电力管道(强电管线)、燃气管道及信息管道(弱点管线)(移动、联通、电信、有线电视)等,各专业规划应相互协调。
2.设计规范、标准2.1《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2.2《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1年版)2.3《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2.4《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CJJ 34-2010)2.5《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2006)2.6《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2007)2.7《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2.9《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2006)2.10《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电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8-2006)2.11《通信管道与通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373-2006)2.12《通信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GB50374-2006)3.设计原则3.1管线规模容量按远期考虑,管网系统都按远期规划进行设计;3.2管线布置采用先人行道后车行道;检查检修频繁的管道优先布置于人行道上;重力管道优先布置;3.3设计范围内,所有管线均考虑埋地敷设;3.4所有管线符合各管线设置的规范及埋深要求,相互间在平面及竖向不发生碰撞,与道路构筑物不发生矛盾;3.5结合道路设计,在不妨碍工程管线正常运行、检修和合理占有土地的情况下,使路线简捷;3.6所有的排水均考虑重力排除,尽量避免提升,需要特殊处理的排水另行考虑;3.7尽量减少管线在道路交叉口处交叉。
第四节管线综合规划
一、工程管线综合布置的原则
1、管线带的布置应与道路或建筑红线平行。
2、压力管让自流管。
3、管径小的让管径大的。
4、易弯曲的让不易弯曲的。
5、临时性的让永久性的。
6、工程量小的让工程量大的。
7、新建的让现有的。
8、检修次数少的、方便的,让检修次多的、不方便的。
二、工程管线规划
1、所有工程管线全部地下直埋,管线在道路下埋设位置如下:
(1)凡南北向道路,西侧人行道设供电、给水和燃气管道,车行道下设雨水管道;东侧人行道设通讯线路、有线电视广播线路、供热管道,车行道下设污水管道。
(2)凡东西向道路,北侧同南北路的西侧,南侧同南北路的东侧。
2、管道的覆土厚度:
供电、通讯、广播电视的覆土厚度为 1.4米,给水管道的覆土厚度为 1.2米,燃气管道的覆土厚度为1.0米,供热管道的覆土厚度为1.2米,排水管道的覆土厚度随排水坡度而定,但起点覆土厚度不小于1.5米。
伊金霍洛旗阿勒腾席热镇城市专项规划(送审稿)工程编号:2009-NM-021第一册管线综合规划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二零一零年十月第一章总则 (1)1.1规划背景 (1)1.2规划编制依据 (1)1.2.1规划依据 (1)1.2.2项目直接依据 (1)1.2.3标准及规范 (2)1.3管线综合规划编制原则 (2)1.4规划期限、范围及内容 (2)1.4.1规划期限 (2)1.4.2规划范围 (2)1.4.3规划内容 (2)1.5规划意义、范围、对象及规划目标 (2)1.5.1城市管线综合规划的任务和意义 (2)1.5.2城市管线综合规划的范围与对象: (3)1.5.3管线综合规划目标 (3)第二章规划区域概况 (3)2.1地理位置 (3)2.1.1区位关系 (3)2.1.2地理位置 (3)2.2自然特征 (4)2.2.1气候特征 (4)2.2.2水文、地质特征 (4)2.2.3工程地质 (4)2.2.4资源特征: (4)2.3历史沿革 (4)2.4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4)2.5城市道路现状及规划 (5)2.6管线综合现状 (5)2.7城市市政建设的必要性 (5)第三章城市总体规划 (6)3.1城市规划原则 (6)3.2城市规划结构布局 (6)3.3人口规模规划 (6)第四章管线综合规划 (6)4.1管线与道路及相关工程的关系 (6)4.2现状保留管线和各种类、各规格的规划管线的空间布局 (7)4.3管线综合规划方案 (7)第五章存在问题与建议 (9)5.1存在问题 (9)5.2建议: (9)第六章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中的应用 (10)6.1管线地理信息系统的产生背景 (10)6.2管线地理信息系统在管线管理中的应用 (10)6.3管线地理信息系统在管线综合规划中的应用 (10)6.4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科学的发展方向 (11)附录:本规划图纸 (11)第一章总则1.1规划背景“十一五”期间,为配合我国实行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区域划分需要建立相应的多层级体系和框架,以便于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区域政策。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强制标准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通知根居国家计委《一九九二年工程建设标准制订修订计划》(计综合[1992]第490号文附件二)的要求,由我部组织制订的《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经有关部门会审,批准为强制性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289-98,自1999年5月1日起施行。
本规范由我部负责管理,由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解释工作,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998年12月7日目次1 总则2 地下敷设2.1 一般规定2.2 直埋敷设2.3 综合管沟敷设3 架空敷设附录本规范用词说明1 总则1.0.1 为合理利用城市用地,统筹安排工程管线在城市的地上和地下空间位置,协调工程管线之间以及城市工程管线与其他各项工程之间的关系,并为工程管线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总体规划(合分区规划)、详细规划阶段的工程管线综合规划。
1.0.3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城市工程管线在地下敷设时的排列顺序和工程管线问的最小水平净距、最小垂直净距;确定城市工程管线在地下敷设时的最小覆土深度;确定城市工程管线在架空敷设时管线及杆线的平面位置及周围建(构)筑物、道路、相邻工程管线间的最小水平净距和最小垂直净距。
1.0.4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应重视近期建设规划,并应考虑远景发展的需要。
1.0.5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应结合城市的发展合理布置,充分利用城市地上、地下空间。
1.0.6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应与城市道路交通、城市居住区、城市环境、给水工程、排水工程、热力工程、电力工程、燃气工程、电信工程、防洪工程、人防工程等专业规划相协调。
1.0.7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 地下敷设2.1 一般规定2.1.1 城市工程管线宜地下敷设。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强制标准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通知根居国家计委《一九九二年工程建设标准制订修订计划》(计综合[1992]第490号文附件二)的要求,由我部组织制订的《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经有关部门会审,批准为强制性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289-98,自1999年5月1日起施行。
本规范由我部负责管理,由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解释工作,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998年12月7日目次1 总则2 地下敷设2.1 一般规定2.2 直埋敷设2.3 综合管沟敷设3 架空敷设附录本规范用词说明1 总则1.0.1 为合理利用城市用地,统筹安排工程管线在城市的地上和地下空间位置,协调工程管线之间以及城市工程管线与其他各项工程之间的关系,并为工程管线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总体规划(合分区规划)、详细规划阶段的工程管线综合规划。
1.0.3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城市工程管线在地下敷设时的排列顺序和工程管线问的最小水平净距、最小垂直净距;确定城市工程管线在地下敷设时的最小覆土深度;确定城市工程管线在架空敷设时管线及杆线的平面位置及周围建(构)筑物、道路、相邻工程管线间的最小水平净距和最小垂直净距。
1.0.4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应重视近期建设规划,并应考虑远景发展的需要。
1.0.5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应结合城市的发展合理布置,充分利用城市地上、地下空间。
1.0.6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应与城市道路交通、城市居住区、城市环境、给水工程、排水工程、热力工程、电力工程、燃气工程、电信工程、防洪工程、人防工程等专业规划相协调。
1.0.7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 地下敷设2.1 一般规定2.1.1 城市工程管线宜地下敷设。
一、项目概述(一)任务来源及建设背景二环线全长约52公里,是经国务院批复的1996版《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三条城市环线之一。
是新一轮《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确定的“四环十八射”快速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环线汉口段西与江汉二桥相接、东与二七路长江大桥引桥相接,是联系后湖组团、二七组团、塔子湖组团、古田组团等主城各功能区的重要纽带。
为改善城市交通、提升城市功能、促进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市政府适时提出集中力量建成二环线汉口段的重要要求。
市规划局迅速组织相关单位完成了二环线汉口段快速化改造方案。
2008年7月9日,阮成发市长、尹为真副市长招集市发改委、建委、交委、规划局、环保局、交管局、城投公司专题听取了二环线汉口段规划方案,肯定了“以长距离高架为主、重要景观段下穿”的方案。
在此基础之上,我院于2008年8月编制完成了《二环线汉口段道路排水修建规划》。
为推进二环线汉口段的工程建设,协调二环线桥梁、匝道施工与既有地下管线的冲突,武汉地产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委托我院编制《二环线汉口段(江汉二桥~二七长江大桥引桥)工程-马场二路至俊才街管线综合规划》,以针对性地指导下一步土建工程施工。
(二)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路段为二环线汉口段工程第4标段,起止范围为西起发展大道马场二路路口(K7+720),东至发展大道俊才街路口(K9+300),两端分别与第3标段终点、第5标段起点相接。
路线全长1.58公里,红线宽度50~68米。
规划设计内容包含沿线道路红线范围内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燃气、通讯共用管群等市政管线。
道路沿线断面小于400毫米的排水支管以及路灯、交管等浅埋管道以及少量政用管线待施工现场处理。
(三)规划依据1、《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2、《二环线汉口段道路排水修建规划》(市规划院,2008年);3、《武汉市二环线汉口段(江汉二桥~建设大道)工程第四标段初步设计》(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08年);4、“二环线汉口段4标段有线电视新增过街管方案”(市广电,2008年);5、现状管网资料(市勘院,2008年实测);6、1:500地形图(市勘院,2008年实测)。
二、管网现状现状路面下埋设及架空布设的市政管线有给水、排水、电力、电信、天燃气、路灯等。
沿线现状管线具体情况如下:(一)给水1.马场二路~姑嫂树路沿发展大道距规划道路中线以北12.0~15.5米处有一排管径1000毫米混凝土输水干管;发展大道K8+065处开始,距规划道路中线以北25.5米处有一排管径300毫米铸铁配水管;距规划道路中线以南33米处有一排管径400毫米铸铁配水管。
2.姑嫂树路~三眼桥路沿发展大道距规划道路中线以北12.0~16.0米处有一排管径1000毫米混凝土输水干管;发展大道K8+250至K8-412路段距规划道路中线以北19.0~20.5米处有一排管径400毫米铸铁配水管;K8+590往东距规划道路中线以北20.0米处有一排管径200毫米铸铁毫米配水管;K8+365至K8+600路段距规划道路中线以北19.0~19.5米处有一排管径100~300毫米铸铁配水管。
3.三眼桥路~俊才街沿发展大道距规划道路中线以北15.0~15.5米处有一排管径1000毫米混凝土输水干管;K8+830往西距规划道路中线以北20.0米处有一排管径200毫米铸铁配水管;K9+000往东至俊才街口距规划道路中线以北20.0~25.0米处有一排管径300毫米铸铁配水管。
(二)排水1.马场二路~姑嫂树路沿发展大道距规划道路中线以北5.0~9.0米处有一排断面900毫米混凝土排水管;沿发展大道距规划道路中线以南9.0米~10.0米处有一排断面900毫米混凝土排水管。
2.姑嫂树路~三眼桥路沿发展大道距规划道路中线有一排BH=2000X1600毫米~BH=2000X1800毫米砖砌排水箱涵。
3.三眼桥路~俊才街沿发展大道距规划道路中线有一排BH=2000X1800毫米砖砌排水箱涵。
(三)天燃气1.马场二路~姑嫂树路沿发展大道距规划道路中线北侧19.5米有一排管径500毫米铸铁天燃气中压管道。
2.姑嫂树路~三眼桥路沿发展大道距规划道路中线北侧12.0~13.0米有一排管径500毫米铸铁天燃气中压管道。
3.三眼桥路~俊才街沿发展大道距规划道路中线北侧13.0米有一排管径500毫米铸铁天燃气中压管;K8+750至K9+165路段距规划道路中线南侧23.0~25.0米有一排管径200毫米铸铁天燃气中压管道和108毫米钢制天然气低压管。
(四)电力4标段沿线除局部路段有架空电力线(包含10Kv高压)外,沿线基本上均建有电力管沟。
1.马场二路~姑嫂树路沿发展大道距规划道路中线北侧24.0~28.5米有一排电力管沟,断面分别为BH=800X700毫米、BH=700X400毫米,敷设有10Kv电缆1根;K7+900以东有一排断面BH=300X300毫米电力管沟,空置。
沿发展大道距规划道路中线南侧29.0~29.5米有一排电力管沟,断面为BH=800X700毫米,空置;K8+135至三眼桥路口有一排断面BH=600X150毫米电力管沟,敷设有10Kv电缆2根。
2.姑嫂树路~三眼桥路沿发展大道距规划道路中线北侧23.0~23.5米有一排电力管沟,断面分别为BH=650X350毫米、BH=800X700毫米,各敷设有10Kv电缆1根;沿发展大道距规划道路中线南侧23.0米有一排电力管沟,断面为BH=800X800毫米,敷设有10Kv电缆1根。
3.三眼桥路~俊才街三眼桥路口至K8+820,沿发展大道距规划道路中线北侧23.0米有一排电力管沟,断面为BH=800X700毫米,敷设有10Kv电缆1根;路口至至K8+370路段,沿发展大道距规划道路中线北侧23.0米有一排电力管沟,断面为BH=800X800毫米,敷设有10Kv电缆1根。
(五)电信1.马场二路~姑嫂树路沿发展大道距规划道路中线北侧26.5米有一排电信管块,断面分别为BH=900X200毫米、BH=600X300毫米、BH=800X600毫米。
距规划道路中线南侧27.0米有一排电信管块,断面分别为BH=800X300毫米、BH=600X300毫米。
2.姑嫂树路~三眼桥路沿发展大道距规划道路中线北侧22.0米有一排电信管块,断面分别为BH=800X300毫米、BH=720X500毫米。
距规划道路中线南侧22.0米有一排电信管块,断面为BH=720X500毫米。
3.三眼桥路~俊才街沿发展大道距规划道路中线北侧22.0米有一排电信管块,断面分别为BH=800X300毫米、BH=720X500毫米。
距规划道路中线南侧22.0米有一排电信管块,断面分别为BH=800X300毫米、BH=720X500毫米、BH=300X300毫米。
(五)综合通讯沿发展大道距规划道路中线南侧20.5~28.5米有一排综合通讯管群,断面为BH=500X400毫米。
(六)其它沿线尚有路灯、交管等浅埋管线及少量政用管线。
三、存在的问题1、二环线高架主线桥墩、匝道桥墩以匝道填土段与部分现状管线管位有冲突。
2、由于二环线快速化改造,道路断面发生的变化和调整较大,使得大量现状电力盖板沟和排水检查井、电信检查井位于机动车道之下,将对快速行驶的机动车产生影响。
3、路段沿线部分电力线路架空布置,线路走向凌乱,对城市视觉景观产生较大污染。
4、根据资料,随地区的建设发展推进,部分现有管线不能满足需求,须新增部分过街管线。
四、规划原则1、与二环线高架主线桥墩、匝道桥墩以匝道填土段有冲突的管线实施迁改,满足管线正常功能。
2、考虑到发展大道车流密集的客观实际情况,迁该方案应使得在管线迁改过程中对交通的干扰尽量减小。
故虽然从地下空间集约、合理利用方面看,部分现状管线管位不尽合理,本次设计中仍尽量维持其现状。
3、机动车道之下的电力盖板沟、检查井较多的排水管线实施迁改,以满足二环线的快速路交通功能。
4、现有的架空线路全部入地敷设。
电信交接箱、箱式变压器等设备在满足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之下尽可能隐蔽布置,以减少城市视觉景观污染。
5、所有过街管线一次形成,尽量安排管线同槽过街。
6、管线按照有压让无压、支管让干管、可弯让不可弯的原则进行竖向规划设计。
五、管线综合规划1、给水K8+357至K8+430处现状管径1000毫米输水穿道路中线北侧匝道桥墩3排,拟往南改迁至距天然气中压管南侧2米处。
K8+910至K9+010处现状管径1000毫米为匝道填土段覆压并穿匝道桥墩1排,拟往南改迁至距天然气中压管北侧1米处。
俊才街口南北向一排管径400毫米配水管穿桥墩2排,拟往西改迁,与新建通讯过街管同槽施工。
其余路段给水管先保留现状。
2、排水沿发展大道K7+720至K8+250路段,位于中线南北两侧各有一排断面900毫米排水管,其中K7+720至K7+950路段,排水管位于机动车道下、K7+950至K8+110被引桥覆压,并穿桥墩1排,拟分别往南北两侧改迁至辅道。
根据原排水迁改方案,北侧新建排水管在K8+100附近接入现状断面900毫米排水管。
该段排水管管底高程18.50米左右,与一根500毫米天然气中压管(管顶高程在18.76~19.1米之间)和一根管径1000毫米输水管(管顶高程在19.35~19.71米之间)高程冲突。
考虑到周边管线实际情况,建议将道路中线北侧新建的排水管按原有线形延伸,直接往东接入姑嫂树路断面1000毫米现状排水管,新增排水管约145米,接入高程在17.8米左右。
姑嫂树路口K8+255至K8+290路段有一排长约40米、断面BH=2000X1600毫米现状排水箱涵穿桥墩1排,拟废除。
根据原排水改迁初步设计,将新建一排断面1800毫米玻璃钢夹砂管道接入下游排水箱涵。
本次管线综合设计建议新建排水管涵仍按照断面2000X1600毫米实施箱涵,原因如下:1、根据现状坡度核算流量,现状BH=2000X1600毫米箱涵过水流量为6.4m3/s, 1800毫米圆管过水流量为4.9m3/s,流量缺口23.4%,不能复原现有箱涵排水功能。
2、若与下游箱涵底接,坡度无法达到要求。
若与下游箱涵顶接,下游箱涵正常流态下考虑超高,实际断面水深为1.4米,按1800毫米断面新建圆管对其有效断面削弱较大,进一步降低了过水能力,并易形成淤塞,不利于今后的维护。
3、天燃气天然气管道改迁工作较少。
姑嫂树路口K8+250附近有一排断面500毫米现状燃气中压管穿桥墩1排,拟改迁避过桥墩与姑嫂树路天然气中压管相接。
4、电力电力线路全线入地。
马场二路路口至姑嫂树路口原有2排电力盖板沟均迁改至距道路边线以南、以北分别0.5米处,断面尺寸和原电力管沟一致(K8+350至K8+810路段北侧电缆沟拟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