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魔术师_论阿加莎_克里斯蒂侦探小说的叙事模式_钟羽
- 格式:pdf
- 大小:157.34 KB
- 文档页数:3
论阿加莎推理小说《无人生还》的叙事技巧阿加莎·克里斯蒂是英国推理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兼具悬疑感和推理感,擅长塑造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情节。
《无人生还》是她最知名的作品之一,其叙事技巧独具匠心,以下将从三个方面探讨这部作品的叙事技巧。
《无人生还》采用了复叙和多视角的叙事方式。
整部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恶名昭著的无人居住的小岛上,无法得知实际发生的事件和真相,只能通过各个角色的回忆和描述来还原现场。
每个角色在回忆过程中逐步交代了他们与受害者的联系以及遇难的过程,每个回忆都相对独立,有时互相呈矛盾。
在人物的描述中,每个人因为个人角度和立场的不同,对同一个事件的描述不一样,使得读者难以判断谁是真正的凶手。
这种复叙和多视角的叙事方式增加了悬疑感和推理感,让读者产生更大的阅读兴趣。
阿加莎·克里斯蒂通过巧妙的伏笔和反转来增加小说的悬疑性。
每个角色的回忆中都有各种各样的伏笔和线索,有些是真实的,有些是虚构的,这增加了读者的推理难度。
读者需要仔细观察每个人物的线索并加以合理的推断,以找出真相。
小说中也有许多反转的情节,例如原本认为已经死亡的角色又突然出现,原本认为是凶手的角色又被证明是无辜的,这些反转增加了故事的复杂性和变数,让读者始终不能确定真相,追求着最终的答案。
《无人生还》还采用了大量的对话和心理描写来展示人物形象和推进故事情节。
通过对话,读者可以了解到每个角色的个性和动机,而心理描写则透露了人物内心的思想和情感。
阿加莎·克里斯蒂善于通过人物的对话和内心活动来揭示每个人物的真实性格和冲突,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饱满。
对话和心理描写也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工具,通过人物之间的互动和心理活动,引导读者解开谜团,逐步揭示真相。
阿加莎·克里斯蒂在《无人生还》中通过复叙和多视角的叙事方式,恰到好处的伏笔和反转的应用,以及丰富的对话和心理描写,成功地创造出一个充满悬疑感和推理感的故事。
从语用预设角度解读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
熊晶晶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下)》
【年(卷),期】2018(000)006
【摘要】侦探小说《尼罗河上的惨案》和《ABC谋杀案》的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被誉为"英国侦探小说女王",小说中的大侦探波洛更是众所周知.该文拟从语用预设角度对这两部小说进行解读,旨在帮助读者了解阿加莎高超的写作手法,以及语用预设对制造悬念、烘托恐怖气氛起到的重要作用.
【总页数】2页(P224-225)
【作者】熊晶晶
【作者单位】黄冈师范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解读《阳光下的罪恶》——略论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的创作特点 [J], 乔辉
2.从语用预设角度解读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 [J], 熊晶晶
3.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中的正义与法 [J], 张宁;吴立
4.《摩天大楼》与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的互文性解读 [J], 鲁向黎
5.侦探小说与正义价值分析--以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为例 [J], 于潞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的艺术特色——以《无人生还》为例论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的艺术特色——以《无人生还》为例阿加莎·克里斯蒂是英国著名的侦探小说作家,她以其精妙的谜团、耐人寻味的剧情和深入人心的人物描写而闻名于世。
其中,她的代表作之一《无人生还》更是广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以《无人生还》为例,探讨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的艺术特色。
首先,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以精心构建的谜团为核心,将读者引入复杂而扣人心弦的剧情之中。
《无人生还》讲述了一起十个人被困在一座孤岛上,但却逐一被杀的故事。
小说以每个人都是凶手的设定为基础,展开一场扣人心弦的游戏。
在小说中,阿加莎·克里斯蒂通过船上的一首童谣开头,巧妙地点出了结局的伏笔,为整个故事埋下了悬念。
随着故事的推进,读者不断猜测凶手的身份,每一个细节都成为了解谜的线索,而作者却巧妙地隐藏了真相,令读者在谜底揭晓前一直保持着紧张的期待。
这种凭借谜团构建引发的悬念和紧张感,是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的最大特色之一。
其次,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人物塑造也是她作品的亮点之一。
《无人生还》中的每一个角色都身份独特、个性鲜明,令读者能够很容易地辨认出每个角色的特点。
无论是聪明机智的推理小说作家温斯顿·拉姆斯顿,还是严格正直的法官劳伦斯·范·阿德尔,或者是神秘而狡猾的维拉·克莱斯林,每个角色都有着自身独特的动机和秘密,给故事增添了更多的悬念和曲折。
同时,小说中角色之间的互动也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另一个特色。
她善于在不同角色之间营造紧张的氛围,通过角色之间的对话和互动,揭示出更多隐藏在背后的真相,引发读者的兴趣与思考。
此外,阿加莎·克里斯蒂善于运用环境描写和心理分析,进一步丰富了她作品的艺术特色。
在《无人生还》中,孤岛的设定为故事打下了独特的背景。
/人物志Life Style◎朱广春——侦探推理小说的女王 她是吉尼斯世界纪录中最畅销的推理小说家,她是举世公认的侦探小说女王,她被《纽约时报》称为“神秘的第一夫人”,法国总统戴高乐、英国玛丽王后、中国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等都是她的粉丝。
她,正是国内侦探推理小说迷心中的“阿婆”——阿加莎·克里斯蒂。
—The Queen of Detective Novels Track 4spanning half a century, she has never disappointed her readers.is thought one of her best mystery novels: A beautiful flirt, who makes as many enemies as she has suitors at a hotel resort in southern England, is found strangled to death on the beach. Detective Poirot gathers all the suspects toLife Style/人物志Jane Marple, the rural female detective, was called upon to solve this mystery.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 is Christie’smost successful “the snowstorm villa model”mystery novel: On a train from Istanbul toParis, Detective Poirot must sort through 13suspects. They all had a 5)motive to kill a hatedmillionaire. Later, this novel and another classicDeath on the Nile were adapted into films, bothof which became classic detective films.Jin Yong once commented on Agatha’s works, “The writing skill is first-class. The content is realistic. The logic is smooth. And she is also good at using language to create amusement. Reading her novels, I will be involved in a battle of wits with the author until the solution is revealed, and this process is very enjoyable!The brilliance of her work lies in the clever arrangement that completely surprises people, and whenthe mystery is 6)exposed, it is also veryreasonable, making it impossible forpeople not to be convinced.”In 1971, Agatha was made a Dameof the British Empire. In 1976, shepassed away peacefully at the age of86.Reflecting on her life, Agatha said,“I like living. I have sometimes been wildly, despairingly, acutely miserable, racked with sorrow, but through it all I still know quite certainly that just to be alive is a grand thing.”1890年,阿加莎·克里斯蒂出生于英国德文郡。
论阿加莎推理小说《无人生还》的叙事技巧《无人生还》是英国女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于1939年出版的侦探小说,也是克里斯蒂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富裕的美国寡妇姑娘,她邀请了几个人一起度过一个周末,在降雨中被困在一座私人岛上,然后这些人陆续死去。
小说中克里斯蒂独特的叙事技巧使得故事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无人生还》中的叙事技巧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推理小说。
克里斯蒂巧妙地使用了多重叙述的手法。
小说中的叙述者是一个叫纸牌屋(庄园名)的富裕美国姑娘,她亲眼目睹了整个故事的发展。
在她的叙述中,不仅描述了每个角色的举动、言辞和心理活动,还对其他角色的说话和动作提出了自己的观察和理解。
而在每个角色死去之后,故事会切换到另一个人的视角来叙述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
通过这种方式,克里斯蒂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多角度的观察,使得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事件的发展和每个角色的动机,增加了推理的难度和悬念。
克里斯蒂运用了倒叙的叙事结构。
小说最开始是关于主人公姑娘邀请客人并他们一起被困在岛上的描述,然后是依次揭示每个角色的背景故事和死亡情节。
而小说的结局部分,克里斯蒂利用了回顾过去的方式,通过一个角色的独白来逐一点出每个角色的死因与真相。
这种倒叙的叙事结构在激发读者的好奇心的也给予读者更多的空间来猜测和推理真相,让故事变得更加扣人心弦。
克里斯蒂运用了信息屏蔽的技巧。
在小说中,克里斯蒂故意隐瞒了一些关键的信息,通过这种手法来误导读者的推理,使得读者难以轻易猜透真相。
在《无人生还》中,克里斯蒂刻意遗漏了凶手的一个重要的线索,同时还暗示了一个可能的解释,以便让读者产生错觉。
这种信息屏蔽的技巧巧妙地在小说中营造了悬疑的氛围,也增加了故事的可读性和可推理性。
克里斯蒂通过人物描写和对话来推动故事发展。
小说中的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他们的举止言辞和相互间的互动也为故事增添了趣味和推理的线索。
推理文学宗师阿加莎克里斯蒂简介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Christie1890~1976),英国著名女侦探小说家、剧作家,三大推理文学宗师之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推理文学宗师阿加莎克里斯蒂简介,希望大家喜欢!阿加莎克里斯蒂简介阿加莎克里斯蒂是历史上最为有名的侦探小说女作家,她在侦探小说界里的贡献一点也不亚于柯南道尔,她的作品受欢迎程度只低于莎士比亚的著作和圣经。
1890年,阿加莎克里斯蒂降生于英国德文郡。
在她的家中,父亲是英籍美国人,母亲是地道的英国人,她还有一个姐姐和哥哥。
从童年时起,阿加莎克里斯蒂就接受了来自母亲的在文学上的教育。
她的母亲原先打算让阿加莎在8岁之后再接受教育,但是后来阿加莎通过自己的努力,在5岁时就能够阅读文章。
由此可见,阿加莎在文学上的天赋是很高的。
在1896年,阿加莎跟随家人搬到了法国西部。
在这里,阿加莎开始学习法语和社交。
后来,她们回到了英国,而他们的父亲身患重病,最终在1901年死于肺炎。
在那之后,姐姐出嫁,哥哥从军,家中只剩下阿加莎与母亲两人。
也是从这时起,她的母亲和姐姐开始重视她的教育。
在1912年,她遇到了自己的爱人阿奇博尔德少尉,两人陷入热恋,并且因为一战的爆发而迅速成婚。
婚后,阿奇博尔德赶赴战场,阿加莎开始成为医院的志愿者。
也就是在医院的这一段经历,为她后来写侦探小说打下了基础。
后来战后两人的感情逐渐变得不睦,最终因为男方的出轨,两人分手。
在1930年,她开始了她的第二段婚姻,马克斯成为了她的丈夫。
两人婚后虽然经历了二战,但是感情一直很好。
马克斯一直守在阿加莎的身旁,直到她死去。
阿加莎克里斯蒂代表作有哪些被中国人评为三大推理文学宗师的阿加莎克里斯蒂是英国著名的作家。
在她之前,很少有人会相信能有一个女性将侦探推理小说写得这么吸引人,但是阿加莎克里斯蒂做到了。
在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众多作品中,最为出名就是《东方快车谋杀案》。
这本书时讲述侦探赫丘里波洛称作东方快车赶往伦敦。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6月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 (Phi&Soc Sci )June 2012收稿日期:2012-03-10作者简介:钟羽(1979-),女,鹤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史系讲师,主要从事外国文学研究。
文学的魔术师———论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的叙事模式钟羽(鹤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史系,黑龙江鹤岗154107)关键词:侦探小说;悬念;对话摘要:克里斯蒂开创了古典式侦探小说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克里斯蒂侦探小说独特叙事模式有两个要点,一是在故事情节中一直伴随着一个又一个的悬念,可谓悬念迭起。
二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38(2012)03-0128-03阿加莎·克里斯蒂(1890-1976),英国著名女侦探小说家、剧作家,被誉为“举世公认的侦探小说女王”、“文学魔术师”。
[1]她一生共创作了80多部长篇小说,100多个短篇,17部剧作。
她的作品被译成103种文字,在世界上销售达4亿册。
阿加莎·克里斯蒂是西方古典推理式侦探小说的代表人物。
如果说柯南道尔开创了古典式侦探小说的第一个黄金时代,那么克里斯蒂则开创了古典式侦探小说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一、迷一样的悬念:故事情节的绝妙构思古典侦探小说具有固定的创作模式,一个完整的探案故事一般要包括:侦探出场、案件经过介绍、案情侦查与推理、破获案件、解释破案过程、结局六个要素。
阿加莎·克里斯蒂以其丰富的小说创作繁荣并固定了这一创作模式。
从表面看,克里斯蒂讲故事的形式朴素而平实,几乎每一个故事都是讲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命案,某大侦探受命调查,最终真相大白,这是最常见的讲故事方式。
这样简单的讲故事方式,却成就了一代侦探小说女皇的名号,靠的是什么?悬念。
电影大师希区柯克曾经给悬念下过一个著名的定义:“如果你要表现一群人围着一张桌子玩牌,然后突然一声爆炸,那么你便只能拍到一个十分呆板的炸后一惊的场面。
另一方面,虽然你是表现这同一场面,但是在打牌开始之前,先表现桌子下面的定时炸弹,那么你就造成了悬念,并牵动观众的心……”[2]通常来说,设置悬疑,制造悬念,只是小说创作的一个常见的手法,这种手法由于经常在通俗小说中使用,而被一些“高雅作家”斥为低等形式。
其实,作为通俗文学的侦探小说,其主要目的是为有闲阶级提供消遣。
正因为如此,侦探小说需要紧紧抓住人类追问、好奇的天性,通过层层设置谜团,吸引读者的注意,最后在出人意料中完成故事,以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
侦探小说正是用这种所谓的“低等手法”,成就了几个世纪的辉煌。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正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她的侦探小说题材是清一色的命案。
其基本构成要素是:乡村或别墅、海岛、火车包厢、轮船等相对封闭的环境;特定的人群一般为富翁或中产阶级;突然发生的命案;众多嫌疑犯;曲折复杂的侦破过程;出乎意料的结局等等。
小说的悬念正是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事件、人物上设置的,这其实是小说家的高明之处,因为“只有在这样充满了神秘压抑古怪甚至迷茫气息的地方,作者才能借助侦破者那无所不察的预感和训练有素的心理推导能力去拷问现场每个人的犯罪动因,可能的或者只是洞烛幽微的猜测。
”[3]克里斯蒂小说的开头,有时从人物之间的对话开始,平淡无奇,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以致突然出现的命案使人震惊。
如《云中奇案》,故事一开始就以一架航空班机上的一个老妇猝然死亡拉开序幕。
克里斯蒂的大部分小说都是这种开头方式。
有时则渲染、营造神秘的气氛,为凶杀案的出现预设氛围,在充分渲染后才出现命案。
如《尼罗河上的惨案》。
全书共31章,在第13章里才出现百万富翁林内特小姐被谋杀的场面。
《蓝色特快上的秘密》全书共36章,第11章才出现露丝被害场面。
小说用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来铺垫悬念,烘托气氛。
无论是哪种开头方式,命案出现后,常常紧接着出现多次谋杀场面,呈现出一种错综复杂的局面。
小说情节展开后,更是悬念迭起,一个命案接着一个命案,在狭小的令人窒息的有限空间,及闭着眼睛就能数过来的人物中发生,令人喘不过气来。
在经历了惊心动魄的调查与推理之后,最后由侦探公布案情真相,这一真相绝对出人意料,想想又在情理之中。
因此,作家王安忆曾说:“我读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感受相当单纯,那就是”享受。
“你可以放弃意义的追寻,径直进入故事。
她不会让你失望,一定会有神秘的死亡发生,然后,悬疑一定有答案。
”[4]比如,《尼罗河上的惨案》就发生在尼罗河上的游船中,在这艘游船中,聚集了各种各样的人,船上几乎每一个人都心怀不轨,各自都对百万富翁林内特小姐怀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安情绪。
接着命案出现,林内特小姐被杀了。
大侦探波洛随即展开了调查,接下来情节的发展很有趣,波洛侦探几乎把每个人都怀疑了一遍,这是一种制造悬念的方法,每个人都有可能,但不可能每个人都是杀人凶手。
正在大家人心惶惶、猜测谁是凶手的时候,新的谋杀又出现了,林内特小姐的女仆成为了第二个受害者。
而就在奥特勃恩太太声称她看到了凶手,并且就要说出凶手的名字的时候,她被人从窗外开枪射杀了。
这一连串的命案使得整个故事高潮迭起,一波三折。
最后,由波洛揭开了真相:林内特小姐的死都是因为“钱”惹的祸,作为一个年轻貌美而又傲慢无礼的百万富翁,注定会为此而引来灾祸。
《牌中牌》的开头从伦敦首富夏塔纳先生邀请大名鼎鼎的私家侦探波洛参加他的家庭晚宴写起,同时接受邀请的还有著名侦探小说作家奥利弗太太、警察局惠勒探长、长期从事政府秘密工作的休斯上校、罗伯茨医生、劳莱默夫人、梅杰·德斯帕德少校、安妮·梅雷迪思小姐等8个人。
宴会结束后,8名客人分两桌打起了桥牌,夏塔纳先生则坐到壁炉前的一把高靠背椅上手里端着酒杯,稍事休息。
午夜时分,局牌将散,男主人被发现歪靠在椅子上已经死亡,一把镶着宝石的尖刀直插心脏。
紧接着,侦探波洛圈定了4个嫌疑人,即另外一桌打牌的4个人,在圈定的4个嫌疑人中,最后所有嫌疑都指向了劳莱默夫人,她本人也承认了杀人事实。
但最终波洛确认,她不是真正的凶手,真正的凶手是罗伯茨医生。
《悬崖山庄疑案》中,尼克小姐聘任侦探波洛作为自己的保护人。
之后命案发生,尼克小姐的表姐被人杀害。
波洛根据经过缜密侦查,根据案发时间以及现场情况,初步确定了九名嫌疑人。
后来,又出现了到了第十个嫌疑人上———一个外来的闯入者。
正当大家以为他就是凶手时,波洛宣布了真正的杀人凶手:却是第十一个嫌疑人企图谋取表妹财产以拯救家业的尼克小姐本人。
除此以外,克里斯蒂总是将故事引向一个团圆的结局:凶手受到惩罚,正义得到伸张。
如《古墓之谜》里阴险的雷德纳博士;《葬礼之后》的女伴吉尔克里斯特小姐;《哑证人》里的塔尼奥斯夫人;而《云中奇案》中纯真的格雷小姐,则在波洛的撮合下,与前途远大的让·杜邦考古学者开始了交往。
二、充满玄机的谈话:人物对话的巧妙运用熟悉克里斯蒂小说的人都知道,她的小说百分之八十的篇幅是对话,她的写作其实就是一种交谈,更确切地说,她是通过谈话创作小说。
克里斯蒂在其自传中曾谈到,在写作前,她先会布置好情节,然后在脑中反复排演对话,直到每一句话都显得自然而贴切。
因此,与其说她是写出小说,不如说是谈出小说更为确切。
事实上,对话在克里斯蒂的小说里具有多种功能,必不可少。
1.揭示与隐藏信息对话的第一个作用是揭示主要信息并隐藏其他信息。
由于对话的随意性,这种揭示方式使用起来很方便,无论何时作者想要揭示什么,他(或她)就可以开始一段对话。
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大侦探波洛和他的朋友有一段对话:“你还记不记得读过有关阿姆斯特朗家的小女孩文章吗?他就是杀害小黛西·阿姆斯特朗的那个人———凯赛梯。
”“现在我想起来了。
一桩震惊世界的事件———虽然细节我想不起来了。
”“阿姆斯特朗上校是英国人———一位十字勋章的获得者。
他是半个美国人,因为他的母亲是华尔街百万富翁韦·克·范德霍德的女儿。
他自己娶了琳达·阿登的女儿为妻。
琳达·阿登是她那个时代最著名的美国悲剧演员。
他们住在美国,有一个孩子———是个女孩———他们宠如掌上明珠。
在她三岁那年,她突然被拐骗走了。
拐骗者需要一大笔几乎无法办到的钱,作为放回她的赎金。
我不想拿这件事已后的全部错综复杂的细节,来让你听得发腻。
我要讲的主要是,在交付了二十万美元这一大笔赎金后,竟然发现了女孩的尸体,她死去已有两个多星期了。
公众的义愤达到了爆炸点。
接下去还有更糟糕的事。
当时,阿姆斯特朗夫人正怀着另一个孩子。
在受了一刺激之后,她早产了,生下一个死胎儿,自己也死去。
而她的悲伤过度的丈夫也开枪自杀了。
”[5]这段对话中,波洛向他的朋友鲍克讲述了阿姆斯特朗拐骗案的经过,包括谋杀的起因以及罪犯的身份。
在这段谈话中,波洛遵守了最大限度合作的原则,既忠实回答了朋友的问题,又提供了一些额外的信息,这些信息使读者也使鲍克对此案有更多了解。
然而,在这段对话中,波洛对阿姆斯特朗家庭的了解也是有限的,从他的谈话中读者无法得知谁与阿姆斯特朗的案子有关,案件的关键部分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因此,这段对话,既揭示了有关信息,同时又隐藏了其他信息,达到了揭示案件相关背景的作用。
2.故意误导读者克里斯蒂侦探小说中出现的一些线索。
表面上看与案情有关,有助于揭示真相,但实际上只是一种误导,这种误导更增加了案件的复杂性,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还是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波洛无意中听到一天中阿巴思诺特上校和德贝汉小姐的三段对话。
第一段对话是在早餐时:“你好,德贝汉小姐。
”“早上好,阿巴思诺特上校。
”上校站着,一只手放在她对面地椅子上。
“有妨碍么?”“当然没有。
请坐。
”“谢谢,你知道,吃早餐通常不闲聊。
”“我本来就不想闲聊。
不过我并不会咬人。
”上校坐了下来。
“来人哪,”他用命令的口气叫道。
他要了鸡蛋和咖啡。
第二段对话发生在下午:波洛注意到,上校陪着她回到她的包房。
后来,列车穿行在陶鲁斯山脉的动人景色之中。
当他们正并排站在过道里,朝西里辛山口眺望时,姑娘突然发出一声叹息。
波洛正站在他们的旁边,并且听到了她的低语:“多美啊!我希望──我希望──”“什么?”921第3期文学的魔术师“我真希望我能尽情地欣赏一番!”阿巴思诺特没有回答。
他颌部的那条方形线,似乎更加严峻,更加冷酷一点了。
“我多么渴望你能摆脱这一切啊!”他说。
“嘘,别响!嘘!”“噢!没关系!”他有几分生气地朝波洛的方向瞪了一眼。
接着继续说:“可是我不喜欢你做家庭教师的主意──一切都得听从那些专横的母亲,还有她们那些讨厌的小鬼。
”她笑了起来,声音中带有一种无拘无束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