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论和合——以《循天之道》为中心的考察
- 格式:pdf
- 大小:1.55 MB
- 文档页数:7
从《春秋繁露》看董仲舒的和合思想李富强1, 杨高男2【摘要】摘要:董仲舒是汉代著名的经学家、哲学家和思想家,其思想主要集中在《春秋繁露》一书中。
他在该书中基于我国传统儒家和合学说,提出了由“天人合一”、以和治国、以和养身等三大理论构成的和合思想新体系。
虽然《春秋繁露》中有意志的“上天”概念是唯心主义的糟粕,但从整体看,董促舒的和合思想起到了传承中华和合文化的作用,使得和合思想历久弥新。
【期刊名称】怀化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30)003【总页数】3【关键词】关键词:董仲舒; 春秋繁露; 和合思想Abstract:Dong Zhong-shu is a famous scientist,philosopher and thinker whose ideas are reflected in hisLuxuriant Dew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Traditional“peace and harmony”ideas in the book is also reflected as follows:First,nature and human's harmony; Second,and governing country by harmony;Third,health keeping by means of keeping harmony.These ideas inherited the Pre-Qin dynasty philosophers'thoughts,and also proposed innovation.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ideology about peace and harmony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making the classical thoughts of harmony.Key words:Dong Zhongshu;Luxuriant Dew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thoughts of harmony《春秋繁露》是董仲舒留给世人并且流传至今的唯一一部著作,这本书也是我们研究学习董仲舒思想的一部典籍。
文化视野399董仲舒天人合一政治思想马 晋 翟 璇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摘要:董仲舒是中国哲学史上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是儒家思想体系最重要的继承者与发展者,为了适应时局以及儒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他在批判和吸收了自先秦以来各家思想的基础上重新建构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系统的政治思想体系。
本文通过对董仲舒政治论思想的分析,总结出其政治思想的特点,以期得出对其政治思想一个更为清晰透彻的认识。
关键词:董仲舒;天人合一;政治论中图分类号:B234.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399-01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广川郡(今河北省衡水市境内。
)人,西汉初期著名的公羊学大师景帝时任博士,武帝继位后,他以对策得体,擢升为江都王相,后改任胶西王相,晚年居于家中。
一、独尊儒术董仲舒有着极其深刻的政治思想,在其政治主张上推崇“独尊儒术”。
汉朝初,文帝景帝时期实行的是黄老政治思想,讲究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积累了丰厚的物质财富。
汉武帝上台之后,便想着有所作为,但是对于以“黄老思想”为政治指导的思想上却毫无办法选择更有利于当时国家建设的政策。
董仲舒则根据汉武帝“如何治理天下”的提问,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天人三策”的最后“一策”中,他提出了“统一思想”的政治主张。
他在其策论中提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其中“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指的便是儒家的思想文化,而他提出的方法则是“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即断绝非儒家思想的学子的仕途,使其不能介入体制。
这里的“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只是断绝了非儒家学子“学而优则仕”的官路,这里的“独尊儒术”与秦初的“焚书坑儒”是有本质区别的。
这一主张实现了统治者统一思想的目的,而且这一方法采取的是自由选择的方式,避免了秦初时期由于统一思想而引起的巨大的社会矛盾。
“中和”思想的伦理内涵及其现代价值2019-09-10作者简介:杨明(1968- ),男,江苏兴化⼈,南京⼤学哲学系教授,博⼠⽣导师,主要研究⽅向为中国道德哲学;丁瑞莲(1968- ),⼥,湖南华容⼈,中南⼤学应⽤伦理学研究中⼼副教授,硕⼠⽣导师,南京⼤学哲学系博⼠研究⽣,主要研究⽅向为伦理学。
摘要:“中和”思想蕴涵着丰富的伦理内涵。
它以⼈与⾃然、⼈与⼈、⼈与⾃⾝以及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和谐统⼀为价值⽬标,具有⽬的善意义;同时,形成了⼀套以仁守中、以义时中、以礼制中、以智执中的“致中和”⽅法,⼜有⼿段善意义。
在理论上,“中和”既可以作为核⼼价值体系的重要元素,⼜可以成为整合各种道德资源的基本⽅法,从⽽促进伦理学创新;在实践上,它为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精神资源,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中和;⽬的善;⼿段善;伦理学创新;和谐社会中图分类号:B82-02 ⽂献标识码:A ⽂章编号:1004-1605(2007)01-0009-05“中和”思想是中国传统⽂化的核⼼精神、中华民族特有的道德哲学和⽣存智慧。
它所蕴涵的⽬的善和⼿段善,在理论上能促进伦理学创新;在实践上有利于和谐⽂化建设,对巩固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借鉴作⽤。
⼀、“中和”思想的伦理内涵:⽬的善和⼿段善有机统⼀从字⾯看,“中和”由相对独⽴的“中”和“和”两个字组成。
《说⽂解字》对“中”的解释是“内也”、“正也”。
前者指“喜怒哀乐之未发”(《礼记·中庸》)的“不偏不倚”(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状态,这是本体意义上的“中道”。
后者指“发⽽皆中节”(《礼记·中庸》)的“⽆过⽆不及”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状态,这是⽅法论意义上的“适中”、“时中”。
《说⽂解字》对“和”的解释是“相应也”、“调也”。
前者指声⾳相和,后者指五味调和,⼆者共同的特征是“和⽽不同”,是不同元素相配合的⽭盾均衡状态,是多样性的统⼀。
董仲舒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巨擘,他上承孔子,下启朱熹,是儒学史上的里程碑,是汉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作为汉代新儒学的奠基者和开创者,其哲学思想体系以天人哲学为基础,枝繁叶茂,影响深远。
《春秋繁露》①是董仲舒的代表作,也是研究董仲舒思想的最基本资料,本文仅从其“王道”的政治哲学角度进行探讨,发掘其中的生态智慧,以期对当今生态保护有所启示。
一、王道及其最高价值与生态智慧(一)王道及其最高价值。
《春秋繁露·王道通三》篇对王和王道进行了形象的诠释:“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
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
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是故王者唯天之施,施其时而成之,法其命而循之诸人,法其数而以起事,治其道而以出法,治其志而归之于仁。
”在这里董仲舒从“王”字的造字结构进行分析,认为将天地人贯穿起来就是王,将天道贯彻实施于自然和人类中并使之和谐共生就是王道,实施王道是王与生俱来的根本职责。
即将天道应用于自然与人类的伦理法则就是王道。
董仲舒又进一步说明了王道的渊源即天道,其表现为:“春主生,夏主养,秋主收,冬主藏。
生溉其乐以养,死溉其哀以藏,为人子者也。
故四时之行,父子之道也;天地之志,君臣之义也;阴阳之理,圣人之法也。
”(《春秋繁露·王道通三》)王作为天之子,秉承了上天赋予的因循天道管理国家的责任与义务,使天地人和谐共处。
王在贯魏彦红【摘要】董仲舒王道思想是其政治哲学思想体系的重要范畴。
董仲舒认为王道即天道,王道实施的基本原则是遵循天道。
仁是天道和王道的最高价值诉求。
遵循天道进行国家治理,会使社会和谐顺畅,风调雨顺,民风美好。
董仲舒的王道思想呈现出丰富的生态智慧,对当今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即我们要遵循自然法则和规律,天地人“三位一体”是生态保护应遵循的根本原则。
【关键词】董仲舒王道思想天人合一生态智慧生态保护*魏彦红,衡水学院董子学院教授。
2008年1月 河北学刊 Jan.,2008第28卷第1期 Hebei Acade m ic Journal Vol.28 No.1《黄帝内经》的“中和”观张巧霞(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河北保定071002)[摘 要]《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理论与哲学思想浑然一体的古代名著,荟萃了中国上古及秦汉时期的众多医学文献,涵盖了多种学科文化。
“中和”观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之一,阴阳“中和”观也是《黄帝内经》的基本观点,可以说,阴阳“中和”观贯穿于《黄帝内经》的生理、病理、情志、治疗、养生等各个方面:“阴平阳秘”是人体生理的最佳状态;阴阳失和是致病根源;七情太过是阴阳失和的表现;协调阴阳是治疗原则;调合阴阳是养生之道。
阴阳“中和”观就是突出人体自身的整体和谐性,强调人与天地这个系统的整体和谐。
[关键词]《黄帝内经》;“中和”观;儒家思想[作者简介]张巧霞(1974—),女,河北省唐县人,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在读博士生,主攻古代史、宋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B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08)01-0238-04 [收稿日期]2007-06-25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作为医学理论与哲学思想浑然一体的古代名著,荟萃了中国上古及秦汉时期的众多医学文献,涵盖了多种学科文化。
“中和”观是古代基本的哲学思想之一,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之一。
《礼记・中庸》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种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中和”观,正是《内经》的基本观点。
本文拟将哲学和中医学结合来分析《黄帝内经》的“中和”观。
一、“中和”观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之一古代先哲在《尚书・尧典》中提出:“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强调“和”的作用。
“中和”一词首见于《周礼・大司乐》,春秋时期的史伯、医和、晏婴等人相继提出了“中和”的理论,并进一步明确了它的价值,事物之间要整体和谐,不同要素之间要“相济相成”,这应是“中和”思想的最早渊源。
董仲舒天人合一政治思想的内容和实质2018-09-22从汉武帝即位始,汉朝进入政治、经济全面繁荣的全盛时期。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统治者急于寻找一种新的思想学说作为治国的理论指导。
这一时期,儒学宗师董仲舒阐发了“天人合一”政治论,促成了汉武帝独祟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汉代统治者的政治指导思想。
董仲舒,在政治上的基本主张是王权大一统,注重等级原则和华夷之辨。
董仲舒着力阐发了《公羊传》中大一统的思想,又吸收了墨、法、阴阳等家学说,对《公羊传》进行了神秘主义改造,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理论体系,即天人合一政治论。
天人关系是我国古代政治哲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命题。
董仲舒所讲的天则含义复杂,且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
他所说的天既有理性成分,也有神秘因素,既指自然规律,也包括伦理原则。
这样的天的权威自然是至高无上的。
在天与人的关系上,他认为:首先,人是天所派生的。
人是天以自身为参照,有意识地创造出来的。
其次,“人副天数”。
由于人是天创造出来的,人从外在形体到内在的感情、道德、意志等方面都体现了天的意志和规律。
再次,天涵容人,并与人相沟通。
天在运行之中,产生了阴阳五行,并通过它们与人相沟通。
其四,人与天地自然是一个整体。
董仲舒认为,天、地、人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三个基本要素。
三者各有其独特的作用,它们对于人类社会都是不可或缺的。
人不能脱离其他因素而单独存在,必须以天地为自身存在的前提条件。
人与天相同而又相通,所以说:奉天成为处理人类社会政治问题的一条基本原则。
在现实政治中,董仲舒主张君权至上,拥护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
为巩固这一体制,保证汉家天下的长期延续,他为君权至上的合法性、合理性、神圣性作了精心论证。
他的天人合一论已经树立了天的无上权威,认为天的意志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命运。
于是他提出君权天予说,阐明君权的来源和权威性。
董仲舒认为天与人可以相互沟通,但这种沟通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
并非人类社会的每个成员都有资格与天沟通。
浅谈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作者:朱唱来源:《智富时代》2017年第07期【摘要】董仲舒是儒学的集大成者,其思想深深影响汉代及后世的发展,对中华体系的塑造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董仲舒的思想体系丰富全面,其中天人合一思想是董仲舒思想体系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从天人合一内涵展开,从提出的背景到思想的实质逐一分析,把握核心。
循序递进的研究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分别介绍唐代、宋代对天人合一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再次通过对比研究西方的天人关系,发现中西方的差异。
最后结合当代和谐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价值观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推陈出新,使董仲舒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对当代的社会建设依然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天人合一;西方思想;和谐社会建设一、天人合一思想内涵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有一定的渊源,分析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不仅需要追溯,也需要结合董仲舒的时代背景。
天人合一思想是董仲舒思想的精华之一,是时代的产物,如同马克思主义一样,是历史塑造的结晶。
天人合一源于庄子,庄子的思想是天生万物,神话着天的作用,主宰着人类。
在有这样的思想渊源下,加之当时的科学力量欠缺,故而人们很容易将之作为一种精神寄托,敬仰之。
董仲舒天人合一的思想与他推崇的三纲五常离不了干系。
天人合一的思想每个领域都有不同的解释。
但是董仲舒将天人合一的天上升到人自我的道德约束,就是他推崇的另一个重要的三纲五常的统治思想。
将天作为一种道德统治深入到每一个人的行为习惯中,更好的利于统治阶级的领导,这种天人合一将自然与社会统一起来,更起到一种约束监督的作用,不仅约束每一个平常百姓,更约束统治者。
这样的一个思想有强大的统治力量,被统治阶级所推崇沿用。
所以这样的思想不仅仅只是那个时代的思想,更是被后代研究发展的过程。
二、天人合一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董仲舒提出的天人合一统治了思想,也被后代继续探索着。
唐代时期,刘禹锡就考虑天人是分开的,他用一种辩证的眼光看待自然界和天。
同样的,柳宗元也就天人合一说过其二者互不相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