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 历史时期中国疆域的变迁
- 格式:ppt
- 大小:1.98 MB
- 文档页数:30
中国历代领土变化这里的中国领土主要指的是历史上中央政权的势力范围,绝没有破坏民族团结之意。
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
一般认为夏朝是多个部落联盟或复杂酋邦形式的国家。
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
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
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约210万平方公里。
商朝,又称殷、殷商,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
夏朝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在亳(今商丘)建立商朝。
之后,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其后裔盘庚迁殷(今安阳)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二百七十三年,所以商朝又称为“殷”或“殷商”。
疆域大体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不出河南省北、中部和河北省西南部范围。
有人认为郑州商城、偃师商城都可能是汤都西亳。
成汤灭夏至盘庚五迁,始居于殷。
面积大概320万平方公里。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朝代。
周亦为“华夏”一词的创造者与最初指代。
周朝共传30代37王,共计约791年,另一说是868年,两者相差近一百年,问题在于周朝的建国之年一直无法确认。
周朝分为“西周”(前11世纪中期-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
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宗周),成王五年营建东都成周洛邑;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雒邑(成周),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
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
周朝是中国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世袭奴隶制王朝,其后秦汉开始成为具有从中央到地方的统一政府的大一统国家。
史书常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
当时周朝疆土北方封国燕,已到达了今辽宁喀左、朝阳一带,西面至今甘肃渭河上游,西北抵汾河流域霍山一带,东面的封国齐鲁到了山东半岛,南至汉水中游,东南抵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势力所及还可能到达了巴蜀一带。
从地图看中国的历史变迁之
夏朝(500年):约公元前2100-公元前1600
商朝(500年):公元前1600-公元前1000
周朝(779年)之东周(229年):公元前1000-公元前771周朝之春秋(294年):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周朝之战国(255年):公元前476-公元前221
秦朝(14年):公元前221-公元前207
秦最大时的疆域为340万平方公里
西汉(211年):公元前202-公元9
西汉最大时的疆域为568万平方公里
新朝(14年):公元9-公元23
东汉(197年):公元23-公元220
东汉最大时的疆域为492万平方公里
夏朝(500年):约公元前2100-公元前1600
商朝(500年):公元前1600-公元前1000
周朝(779年)之东周(229年):公元前1000-公元前771周朝之春秋(294年):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周朝之战国(255年):公元前476-公元前221
秦朝(14年):公元前221-公元前207
秦最大时的疆域为340万平方公里
西汉(211年):公元前202-公元9
西汉最大时的疆域为568万平方公里
新朝(14年):公元9-公元23
东汉(197年):公元23-公元220
东汉最大时的疆域为492万平方公里。
中国历史疆域漂变东北边疆的变迁在地理学中,边疆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邻近国家或地区相接的地带。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边疆变迁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历史的疆域也经历了多次漂变,其中东北边疆的变迁尤为引人关注。
本文将对中国历史疆域漂变及东北边疆的变迁进行探讨。
一、中国历史疆域的漂变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疆域在不同的朝代有着巨大的变化。
从古代的夏、商、周三代开始,中国的疆域逐渐扩大。
其中,西周时期的疆域最为狭小,大约仅限于黄河流域。
而秦朝统一六国后,中国的疆域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西至边塞,东到大海。
这一时期的中国疆域可以说是相当辽阔的。
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政权更迭,中国的疆域也开始有所收缩。
南北朝时期,北方各民族的入侵导致中国北方的边疆不断变动。
在隋唐时期,中国的疆域再次扩大,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北至今日的蒙古国境内,南至越南北部。
然而,由于唐朝后期的安史之乱以及后来的五代十国混战,中国的疆域再度缩小。
从宋代到元代,中国的疆域开始趋于稳定。
宋代南方的边界主要是长江及其以南地区,而北方则受金朝和蒙古帝国的控制。
元朝时期,中国疆域的南方边界与今天相差不大,但北方则被蒙古帝国占据,形成了中原与北方蒙古草原的明显界限。
明朝时期,中国的疆域再次扩大。
明朝前期,明太祖朱元璋通过一系列战役,争夺中原,并将明朝的疆域拓展到了今天的北方和西南地区。
然而,明朝后期由于政治腐败和军事压力,中国的疆域逐渐缩小,南京被攻陷,明朝只剩下南方一小部分疆域。
清朝建立后,中国的疆域再次扩张,达到了历史上的最大范围。
清朝通过战争和条约,将中国边疆扩展到了今天的西藏、台湾等地区。
然而,鸦片战争和后来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导致中国的疆域再度收缩。
二、东北边疆的变迁东北地区作为中国的边疆地带,一直以来都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东北边疆也经历了多次漂变。
在古代,东北地区是中国的边疆地区之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东北地区的辽东地区是辽东国的国土。
中国历代政权疆域的演变第一节先秦形成的格局公元前21世纪出现的夏代。
中国早期文明的开端表现为分散的原始氏族部落经过长期交融,形成三个以地域划分的部落联盟。
一是活动于黄河中游的夏人,一是活动于黄河下游的夷人,还有一个是流动于长江流域的苗蛮集团。
夏朝,根据考古与文献资料,其中心地区在今河南省西部,以及黄河北岸、山西省南部地区,以河南偃师二里头类型的文化为夏文化的代表。
夏都阳城可能是登封王城岗发现的古城址。
以后,夏的势力向***扩展,融合了***方的夷人。
向南发展到长江、淮河之间,与南方的苗蛮频繁交往,形成了中国的主体民族华夏族。
虽然从此以后夏在黄河流域有了较固定的活动区域,但并无统一的管理和区划。
商、周时期,出现了“分土封侯”、“封邦建国”的分封制度,商王、周天子将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卿大夫,作为他们的采邑,各受封领主在自己的封地内享有绝对的权力,仅仅对商王或周天子以象征性的贡纳和服役,王与诸侯各自为政,因此在商、周王朝的疆域内并没有真正的地方行政区划。
商朝,约公元前21-16世纪,商朝的都城曾多次迁徙,盘庚以后稳定在今河南安阳的小屯一带,为商王的王畿。
《尚书·酒诰》指出商代有内、外服之分。
内服是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外服是分封给邦伯的封地。
以后演化成“五服”“甸(日祭)、侯(月祀)、绥(宾,时享,即每季祭祀纳贡)、要(岁贡)、荒(终王死时才来通知)”,此说只是依据远近表示小诸侯应尽的义务和待遇,所以不能算地方行政区。
只有当君主对所辖疆域内进行直接的统治,才是地方行政区划开始的标志。
西周,公元前11--8世纪建立西周的周人起源于陕西黄土高原,曾经是商朝的封国,受戎、狄人侵扰,迁徙到河谷平原,建都丰镐(今陕西西安西南)。
西周有两次大分封:第一次是武王伐纣以后,封功臣谋士。
第二次是周公***征胜利后,重新分封。
这两次把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的位置大致确定下来,也为以后郡县制时代的行政区奠定了基本格局。
中国历代疆域图:从秦至清的王朝更替和疆域变迁秦朝(前221年—前207年)秦秦朝是由战国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秦始皇嬴政建立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传三世,共两帝一王,国祚共十五年。
秦兼并六国后的疆域到达长江流域以南的地带。
秦朝初立便北击匈奴收河套,又派遣屠睢率领50万秦军平定百越,疆域面积迅速扩展,达340万平方公里左右,全盛疆域东起辽东、西抵高原、南据岭南、北达阴山,为西汉巩固汉地奠定基础。
西汉(前202年—9年)西汉前206年刘邦被西楚霸王分封为汉王,而后经过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取胜后,前202年最终统一天下称帝,建国号为“汉”,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西汉极盛疆域东并朝鲜、南据交趾、西逾葱岭、北抵大漠,国土面积达609万平方公里。
东汉(25年—220年)东汉在公元8年十二月,王莽篡汉,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新莽末年爆发绿林赤眉起义,汉朝宗室出身的刘秀趁势而起。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东汉相对西汉国土有所收缩,尤其是在朝鲜半岛和西域。
三国(220年—280年),曹魏(220年—266年)/蜀汉(221年—263年)/东吴(229—280)三国三国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
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
西晋(265—316年)西晋西晋由司马炎建立,承袭曹魏领土,统一后领有孙吴疆域。
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国土面积达543万平方公里。
疆域北至山西、河北及辽东,与南匈奴、鲜卑及高句丽相邻;东至海;南至交州(今越南北部);西至甘肃、云南,与河西鲜卑、羌及氐相邻。
东晋(317年-420年)东晋/前秦东晋是由西晋宗室司马睿南迁后建立起来的政权,建都洛阳的西晋覆亡,史称东晋。
较西晋相比,东晋疆域大大收缩,偏安南方一隅。
中国古代的疆域变迁中国历史上的疆域变迁,是一个漫长而波澜壮阔的过程。
从夏、商、周三代开始,中国的版图就在不断地扩展、收缩和调整。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领土的范围扩大、却也曾遭受外族侵略、分裂和割据。
然而,总体上,中国的领土地图不断地扩大,最终形成了千秋万代的中华大地。
夜郎、南蛮地区从早期历史角度看,夜郎、南蛮等地区算是中国历史上疆域的“前瞻者”。
夜郎位于今天的西南地区的川滇地区,而南蛮则在现今的南部地区。
由于一些区域的地理位置以及交通条件限制,后代们对这些地区的了解相对有限。
在一些先秦史籍中,可以看到夜郎、南蛮等地区与中国之间多有交流、贸易、还有军事冲突,但并没有融入到中国本土领土内。
然而,为了开拓西南边陲的疆土,秦始皇和汉武帝分别两次出征夜郎,一度将其纳入中国版图。
秦朝的统一与对外扩张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对中国古代疆域变迁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秦统一六国后,对外扩张之势更为猛烈。
秦始皇在位期间,先后进行了对扶南、夷狄的征服,并修建了大量长城来保卫北方边疆。
特别是在南方,秦朝几乎统一了大江南北,将黔、滇、桂等地区纳为中国本土省份。
汉朝的领土太庞大?随着秦末的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汉朝的建立,不但继承了秦统一六国的基业,还进行了更为广泛和深入的扩张。
汉武帝时期,对南方的侵略更是连续不断,中国版图延伸到南海一带,而在北方,汉朝也成功地阻止了匈奴的倾国之势,将北方疆域再次划定明确的“边界”。
然而,汉朝也因领土过于庞大而面临很大的治理压力和财政困境。
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期的益州,面积之大,足以设置十个郡。
这样一来,汉朝官员难以掌握这样庞大的领土,而且对被统治者的治理也产生了很大的难度,从而削弱了汉朝的实力。
唐朝的版图辐射中亚隋唐时期,中国的中亚疆域也逐渐显现出来。
隋炀帝时期,中国的边疆版图又扩大了一些,曾将高昌沙州、西域都把控在东汉建立的西域都把控之下。
唐太宗时期,大规模的对外扩张更使得唐朝产生了特别庞大的版图。
从中原一隅到四海来朝,中国历代疆域的扩展和轮廓的定型古代的中国一词,与中原一词相近,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被视为天下中心,广义上包括今河南省全部、山西省东南部、河北省南部、山东省西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西北部等区域。
狭义上指今天的河南省。
从最早的中原一隅,发展到中国如今的疆域规模,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演变。
一、远古时期的疆域中国的原始社会,起自大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止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
原始社会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时期。
元谋人是已知的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
北京人是原始人群时期的典型。
山顶洞人已经过着氏族公社的生活。
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氏族和黄河流域的半坡氏族是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
大汶口文化的中晚期反映了父系氏族公社的情况。
传说中,黄帝是大约40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原始部落的部落联盟首领。
后来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在黄河流域长期生活、繁衍,构成了以后华夏族的主干成分。
黄帝以后,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杰出首领,先后有尧、舜、禹。
二、夏商周三代疆域夏朝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
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
商朝疆域,北到辽宁,南到湖北,西到陕西,东到海滨。
除了包括夏所属长江以北的湖北,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京津和江苏,陕西的一部分,还可能包括陕西江苏的剩余土地,辽宁,甘肃,湖南,浙江,四川的一部分。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周朝疆土北方封国燕,已到达了今辽宁喀左、朝阳一带,西面至今甘肃渭河上游,西北抵汾河流域霍山一带,东面的封国齐鲁到了山东半岛,南至汉水中游,东南抵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势力所及还可能到达了巴蜀一带。
三、秦汉时期的疆域秦末天下大乱,中原战乱不休,致使河套为匈奴所据,南越、闽越、黔中等地相继独立,至汉初国土仅剩214万平方公里。
到汉武帝时期,大规模开边拓土,于元朔二年派卫青北击匈奴,收复河套置朔方郡、五原郡;元狩二年,霍去病出陇西击灭居于河西走廊的匈奴部落,以其地设武威郡、酒泉郡,后又分出张掖郡、敦煌郡;元鼎六年,攻灭南越国并进占海南岛,于该地设设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珠厓、儋耳九郡,又平西南夷设武都、牂柯、越巂、沈黎、文山五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