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图集》与中国疆域、政区变迁
- 格式:pptx
- 大小:2.22 MB
- 文档页数:28
中国历代疆域面积变迁秦朝的面积为:354.69万平方公里西汉的面积为:666.37万平方公里东汉的面积为:654.62万平方公里西晋的面积为:615.5万平方公里唐(高)面积:1251.19万平方公里唐(玄)面积:889.59万平方公里北宋的面积为:450.56万平方公里元朝的面积为:2122.74万平方公里明朝的面积为:1233.38万平方公里清朝的面积为:1284.65万平方公里民国的面积为:1141.8174万平方公里现今中国的国境南邻越南、老挝和缅甸;西南与印度、不丹、尼泊尔接;西接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中部;正北与蒙古接壤;东北则和俄罗斯东部、朝鲜接壤;隔海与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等国相望。
中国疆域自远古以来不断演进变化,从《尚书·禹贡》九州开始直到中清朝极盛时疆域:被认为是中国疆域原型华民国时期的秋海棠叶形状,而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疆域的又有改变,成为被喻为“雄鸡”的形状至今。
期间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历程。
九州远古之时,华夏先民主要聚居于黄河中下游一带,即中原地区。
在其周边,则环伺其他部族,是谓戎狄。
传说中的黄帝时期,曾尝试划野分州,置万国,其说固然荒诞,但也表现时人已有疆域观念。
[1]夏朝以前的历史,由于没有当时的文献,只有传说和后世的记载为凭。
据传在禹生活的年代,洪水泛滥,禹受命治水,他历时十三年[2],期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治水成功[3][4]。
据后世史载,禹在治水过程中踏遍天下山川,划为九州。
其将中国分为冀州、兖州、徐州、青州、豫州、雍州、梁州、荆州、扬州九州。
以今日来看,冀州在今山西及河北、河南两省的部分地区;兖州则在今河北与山东省部分地区;青州在今天的山东半岛;徐州在今山东省南部与江苏省北部;淮水以南之江苏省与安徽省则为扬州;荆州在今天的两湖;豫州指今河南省;梁州指四川省与陕西的汉中地区;雍州包括了今天的关中与甘肃东部夏商西周夏商西周三代,中国疆域处于混沌状态。
地图上的历史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疆域图(组图)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它成为中国历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秦北伐匈奴南平百越第一次明确的划定了中国的版图。
在北方则是立国不久的匈奴以及东胡和月氏,而西域诸国尚未与秦接触。
西汉是一个锐意进取开疆扩土的王朝,尤其是设置了西域都护将西域纳入了中国版图意义尤为重大,同时西汉势力进入朝鲜半岛将其半数领土划归中国。
在北方强大的匈奴汗国与西汉征战不息最终被西汉所击败这其中缺少了东汉的版图,但是把三国的版图加起来基本上就是东汉的版图。
曹魏继承了东汉在西域的统治,并设置了西域长史府。
朝鲜半岛的一半归属曹魏;越南大部分归属东吴;缅甸等国一部分归属蜀汉。
在北方鲜卑崛起对后来的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西晋结束了三国鼎力的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国,但其统一的时间仅仅51年。
西晋的版图实际上就是三国合一的面积,没有扩大或缩小。
此期间汉族的东晋政权全线南缩,而在黄河流域各少数民族政权互相混战使北方长期陷入分裂状态。
南北朝的第一个时期。
南北朝的第二个时期,北魏和南齐对峙。
北方游牧民族和青藏高原吐谷浑日益兴起。
隋再度统一了中国,不过没有统一西域各部。
全盛时期的唐朝,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唐朝当时的强大,尤其是西部和北部的疆域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
唐朝中期虽然西部边界有所收缩但却将东北地区首次纳入了中国版图。
突厥虽已复国但已不复当年之勇,不久被回纥所取。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与辽形成了南北对峙局面,此外还有西夏和大理政权与之并存。
在中国的主要王朝中,北宋的面积是最小的南宋与金对峙时期,南宋的汉族政权退守江南经营半壁江山,而金也无力南进。
蒙古已经崛起,不久之后扫平诸强建立规模空前的蒙古帝国。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版图最为广阔的时期,除元朝本土以外还有四大汗国,这四国名以上听命于元朝皇帝,实际上各自为政。
明朝与元相比疆域大为收缩,不过继承了元在东北和青藏高原的版图。
中国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保存情况中国历史地理学具有悠久的传统,也是一门符合现代科学原理的新兴学科。
由于中国拥有长期延续的文献记载,涉及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很广,包括多样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景观,在中国发展历史地理学有举世无双的优势。
在气候和环境变迁长时段观察等方面,中国历史地理学可望对人类的未来作出独特的贡献。
已在进行的“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是一个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项目,将使中国的历史地理研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本文还对历史地理研究如何为现实服务,如何提高研究水平发表了看法。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规律,是地理学的分支。
但由于历史地理的研究主要依靠历史文献,必须运用历史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为历史学所用,也被看作为历史学的一个二级学科。
中国历史地理学不仅具有历史地理学的共性,而且具有中国的个性。
这是由于这门学科在中国有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发展过程,也拥有举世无双的优越条件,正因为如此,中国历史地理学可望对学术的进步和人类的未来作出独特的贡献。
中国历史地理学具有悠久的传统也是一门符合现代科学原理的新兴学科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
这篇托名于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距今也有二千多却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而且由于其中的内容来源不一,并不排除一部分记载来自战国后期以前的时代,可以说,中国人注意并记录以往的地理现象,开始于战国以前。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既是一篇内容丰富的当时代地理著作,也堪称中国第一篇历史地理专著,因为它所记述的对象并不限于西汉一朝,而是“采获旧闻,考迹《诗》、《书》,推表山川,以缀《禹贡》、《周官》、《春秋》,下及战国、秦、汉”,对见于历史典籍记载的重要山川地名作了考订注释。
尽管作者班固并不以地理学见长,但由于他比较充分地利用了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所以还是开创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雏形。
历史上的中国:中国疆域的变迁序言:中国的历史、疆域与历史地图“疆域”与“领土”了解历代疆域变迁与学习历史的关系秋海棠与雄鸡疆域变迁和历史地图历史地图的编制:裴秀、杜预、贾耽和税安礼清代杨守敬集古代地图研究之大成中国历史地图的里程碑——《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的来历和变化中国古代疆域的类型1.走向统一国家的漫长历程:先秦从部落联盟到王朝——三皂五帝到夏盘庚迁殷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西周的疆域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序言:中国的历史、疆域与历史地图“疆域”与“领土”了解历代疆域变迁与学习历史的关系秋海棠与雄鸡疆域变迁和历史地图历史地图的编制:裴秀、杜预、贾耽和税安礼清代杨守敬集古代地图研究之大成中国历史地图的里程碑——《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的来历和变化中国古代疆域的类型1.走向统一国家的漫长历程:先秦从部落联盟到王朝——三皂五帝到夏盘庚迁殷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西周的疆域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弦高犒军和春秋战国诸侯兼并2.中原王朝疆域的扩大和稳定:秦汉时期第一个统一的中原王朝的建立郡县制的形成和巩固西汉初的困境汉武帝的开疆拓土匈奴和其他边疆政权东汉的疆域边疆诸族的内迁和扩张3.长期的分裂与短暂的统一:三国至南北朝三国鼎立的形成乱世群雄的角逐:十六国的兴衰对峙中的稳定:北方的统一和再分裂北方的局部扩张的南方的退缩4.从大统一到大分裂:隋、唐、五代时期隋朝行政区域的扩大空前的开拓:唐朝前期的疆域强盛后的衰落:唐朝中期以后的疆域边疆政权的消长大分裂时期:五代十国5.分裂的延续和结束:宋、辽、金、元时期“黄袍加体”不再重演北宋和南宋的疆域辽、金和其他政权的疆域牧业民族一统天下:元帝国的建立6.退缩中的中原王朝:明时期奴尔干都司的设置和撤销北方和西北诸卫所的内迁南方和西南的退却对西藏主权的延续其他政权的疆域7.统一中国疆域的最终形成:清朝时期东北地区的统一从人关到平定台湾击败噶尔丹,蒙古归一统对西藏主权的确立天山南北路归入版图,极盛疆域最终形成帝国主义入侵使疆域变形侵夺中国领土最多的是沙皇俄国结语:统一的中国疆域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统一顺应历史潮流的政策巩固了中国疆域落后腐败导致国土沦丧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奋斗显示全部信息。
历代历史地理著作【正史地理志和疆域志】1.《史记大宛列》(卷123)、《史记货殖列传》(卷129)2.《汉书地理志》(卷28)、《汉书沟洫志》(卷29)3.《后汉书郡国志》(卷19~23)4.《晋书地理志》(卷14~15)5.《宋书州郡志》(卷35~38)6.《南齐书州郡志》(卷14~15)7.《魏书地形志》(卷106)8.《隋书地理志》(卷29~31)9.《旧唐书地理志》(卷38~41)10.《新唐书地理志》(卷37~43)11.《旧五代史郡县志》(卷150)12.《新五代史职方考》(卷60)13.《宋史地理志》(卷85~90)、《宋史河渠志》(卷91~97)14.《辽史地理志》(卷37~41)15.《金史地理志》(卷24~26)、《金史河渠志》(卷27)16.《元史地理志》(卷58~63)、《金史河渠志》(卷64~66)17.《明史地理志》(卷40~46)18.《新元史地理志》(卷46~51)、《新元史河渠志》(卷52~54)19.《清史稿地理志》(卷54~81)、《清史稿河渠志》(卷126~129)20.《通典州郡典》(卷171~184)21.《通志地里略》22.《文献通考舆地考》(卷315~323)【总志】23.《禹贡》《十三经注疏本》24.《山海经》郭璞注毕沅校25.《水经注》北魏•郦道元26.《穆天子传》27.《括地志》唐•李泰等28.《元和郡县图志》唐•李吉甫、贺次君29.《元丰九域志》宋•王存30.《读史方舆纪要》清•顾祖禹31.《大唐西域记》唐•玄奘撰32.《徐霞客游记》明•徐弘祖33.《禹贡锥指》清•胡渭34.《广阳杂记》清•刘献廷35.《广志绎》明•王士性【城市类】36.《三辅黄图》清•孙星衍,清•庄逵吉校定37.《洛阳伽蓝记》北魏•杨衒之38.《东京梦华录》宋•孟元老39.《梦粱录》南宋•吴自牧40.《雍录》宋•程大昌41.《武林旧事》南宋•周密42.《日下旧闻考》清•于敏中43.《析津府志辑佚》元•熊梦祥44.《唐两京城坊考》清•徐松45.《北平录》明•失名46.《故宫遗录》明•萧洵47.《宛署杂记》明•沈榜48.《旧京遗事》明•史玄49.《旧京琐记》清•夏仁虎50.《藤阴杂记》清•戴璐51.《燕京岁时纪》清•富察敦崇52.《天咫偶闻》清•震钧53.《宋平江城坊考》王謇撰【方志】54.《蛮书》唐•樊绰55.《吴地记》唐•陆广微56.《华阳国志》晋•常璩57.《酌中志》明•刘若愚58.《龙沙纪略》清•方式济59.《吴越春秋》汉•赵晔60.《寒山寺志》叶昌炽61.《龙江船厂志》明•李昭祥62.《吴郡志》宋•范成大63.《吴趋访古录》清•姚承绪64.《扬州图经》清•焦循,江藩65.《至顺镇江志》元•俞希鲁66.《百城烟水》清•徐崧,张大纯纂辑67.《泰州旧事摭拾》俞扬辑注68.《吴门表隐》清•顾震涛69.《越绝书》东汉•袁康,东汉•吴平辑录【域外】70.《佛国记》晋•法显71.《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唐•义净原72.《释迦方志》唐•道宣73.《瀛涯胜览》冯承钧74.《西游录》元•耶律楚材75.《异域志》元•周致中76.《岛夷志略》元•汪大渊77.《真腊风土记》元•周达观78.《长春真人西游记》79.《西洋番国志》明•巩珍80.《西洋朝贡典录》明•黄省曾81.《东西洋考》明•张燮82.《殊域周咨录》明•严从简83.《海国图志》清•魏源84.《清朝柔远记》清•王之春85.《海录》清•谢清高86.《两种海道针经》向达87.《职方外纪》(意)艾儒略88.《安南志略》(越)黎崱89.《漂海录》(韩)崔溥90.《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日)慧立彦悰中国历史地理参考书目1、马正林,《中国历史地理简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历代疆域图:从秦至清的王朝更替和疆域变迁秦朝(前221年—前207年)秦秦朝是由战国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秦始皇嬴政建立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传三世,共两帝一王,国祚共十五年。
秦兼并六国后的疆域到达长江流域以南的地带。
秦朝初立便北击匈奴收河套,又派遣屠睢率领50万秦军平定百越,疆域面积迅速扩展,达340万平方公里左右,全盛疆域东起辽东、西抵高原、南据岭南、北达阴山,为西汉巩固汉地奠定基础。
西汉(前202年—9年)西汉前206年刘邦被西楚霸王分封为汉王,而后经过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取胜后,前202年最终统一天下称帝,建国号为“汉”,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西汉极盛疆域东并朝鲜、南据交趾、西逾葱岭、北抵大漠,国土面积达609万平方公里。
东汉(25年—220年)东汉在公元8年十二月,王莽篡汉,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新莽末年爆发绿林赤眉起义,汉朝宗室出身的刘秀趁势而起。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东汉相对西汉国土有所收缩,尤其是在朝鲜半岛和西域。
三国(220年—280年),曹魏(220年—266年)/蜀汉(221年—263年)/东吴(229—280)三国三国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
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
西晋(265—316年)西晋西晋由司马炎建立,承袭曹魏领土,统一后领有孙吴疆域。
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国土面积达543万平方公里。
疆域北至山西、河北及辽东,与南匈奴、鲜卑及高句丽相邻;东至海;南至交州(今越南北部);西至甘肃、云南,与河西鲜卑、羌及氐相邻。
东晋(317年-420年)东晋/前秦东晋是由西晋宗室司马睿南迁后建立起来的政权,建都洛阳的西晋覆亡,史称东晋。
较西晋相比,东晋疆域大大收缩,偏安南方一隅。
中国历代疆域政区的演变历史政区地理是历史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研究历史时期疆域与行政区划的变迁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其成果直接构成历史地理学其它分支的基础或前提。
例如历史人口地理必须有正确的历史政区为依据,才能作出人口分布图,计算人口密度。
历史政区地理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区域经济开发的历史、民族分布等一系列历史学方面的课题。
探索历史政区发展演变规律也直接与现实有关,对改革现行政区中包含的不合理因素有借鉴作用。
第一节:先秦形成的格局历史上,每一个朝代的行政区划都是统治者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对全国进行地域划分和对地方政权采取一定组织形式的一种制度。
政区的划分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
原始社会没有私有制和阶级,也就没有国家和行政区。
人类社会进入以氏族血缘关系为主的时期,是部落和部落联盟。
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新石时代遗址已有七千余处,那时并没有地域观念,只有人群的概念,迁移是以人群为主。
随着农业发展,人类逐渐由迁徙不常转变为定居,有一定区域被长期控制,才渐渐有了地域观念。
这时也正是由部落联盟演变到国家的开始,在中国历史上就是公元前21世纪出现的夏代。
中国早期文明的开端表现为分散的原始氏族部落经过长期交融,形成三个以地域划分的部落联盟。
一是活动于黄河中游的夏人,一是活动于黄河下游的夷人,还有一个是流动于长江流域的苗蛮集团。
夏朝,根据考古与文献资料,其中心地区在今河南省西部,以及黄河北岸、山西省南部地区,以河南偃师二里头类型的文化为夏文化的代表。
夏都阳城可能是登封王城岗发现的古城址。
以后,夏的势力向东扩展,融合了东方的夷人。
向南发展到长江、淮河之间,与南方的苗蛮频繁交往,形成了中国的主体民族华夏族。
虽然从此以后夏在黄河流域有了较固定的活动区域,但并无统一的管理和区划。
商、周时期,出现了“分土封侯”、“封邦建国”的分封制度,商王、周天子将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卿大夫,作为他们的采邑,各受封领主在自己的封地内享有绝对的权力,仅仅对商王或周天子以象征性的贡纳和服役,王与诸侯各自为政,因此在商、周王朝的疆域内并没有真正的地方行政区划。
28张疆域地图带你领略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国拥有5000多年的灿烂文明,充满生机和活力。
从诸侯争霸的春秋,一直到明清的28副历代疆域地图能直观地勾勒出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
特别是图23和最后的图28,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
图1图1 春秋初期图2图2 春秋后期图3图3战国早期图4图5图4 战国末期图5秦统一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图6图6 秦全盛时期秦朝:秦灭六国,一统天下。
图7图7 西汉早期图8图9图8图9 西汉和东汉全盛期图10图10 东汉末年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图11图11 三国初期图12图12 三国全盛三国:群雄并起,三分天下。
图13图13 西晋西晋:三分归一,昙花一现。
图14图15图14 东晋图15 南北朝东晋:王与司马共天下图16图16 隋朝全盛图17图17 隋朝公元612年图18隋朝:南北统一,二世而亡。
图18盛唐公元669年图19图19 唐朝灭亡前 905年图20唐朝:雄都定鼎地,势据万国尊。
图20 北宋和辽时期图21图21 南宋和金时期图22宋朝:君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图22 元朝全盛图23图23 元朝在地球上的位置图24元朝: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图24 明朝初期图25图25 明朝永乐20年图26明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图26 清朝前期图27清朝:前期康乾世盛,后期腐败无能。
图27 清朝和现在的对比图图28图28 台湾版中国地图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我们必须坚定中国文化自信,铸就中华文化辉煌,建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码字不易,尊重版权。
点赞+关注=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