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策略之矛盾点细读探究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从矛盾入手,把文本读透
在阅读文本时,从矛盾入手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矛盾是一种普遍存在于
文本中的概念,可以是内在的、外在的或是自我矛盾的。
以下是一些处理矛盾的方法:
首先,找出文本中的矛盾。
矛盾会带来紧张感和不和谐的氛围。
因此,我们应该注意
文本中的矛盾,例如冲突、对立、分裂等等。
接下来,分析矛盾的性质。
矛盾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对立矛盾和矛盾融合。
对立矛盾
指的是两方面的观点或利益之间的冲突。
矛盾融合指的是两种不同概念或原则之间的融合
或平衡。
然后,分析矛盾的作用。
矛盾可以是文本的核心,也可以是文本的衬托。
通过分析矛
盾的作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和观点。
最后,归纳总结矛盾的解决方法。
矛盾可以被解决,例如通过妥协、调和、共存等等。
了解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并获得对矛盾的更深层次的认识。
从矛盾入手,把文本读透【摘要】矛盾是文本阅读的切入点,具有多重性和对立统一规律。
通过深度研究文本中的矛盾,可以揭示出其隐藏的深层含义。
本文将探讨文本中矛盾的分析方法,以及如何通过矛盾入手深度解读文本。
矛盾是理解文本的关键,通过解读文本中的矛盾,我们可以揭示出文本的真正含义。
本文将阐述矛盾是文本分析的切入点,以及矛盾是理解文本深层含义的关键。
通过对矛盾的认识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把文本读透。
【关键词】矛盾,文本阅读,多重性,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分析方法,深层含义,解读文本,切入点,理解深层含义。
1. 引言1.1 矛盾的本质矛盾是存在于一切事物和现象之中的普遍规律。
矛盾的本质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对立统一的关系。
对立体现了事物或现象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统一则表现为这两个对立方面的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推动事物前进、变化、发展的内在机制。
没有矛盾就没有运动,就没有发展。
矛盾的本质包含着矛盾的多重性,即一个事物或现象内部存在着多个矛盾。
这些矛盾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事物或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指导着事物的发展方向和变化路径,使事物在不断运动中实现自身完善和发展。
1.2 文本阅读的重要性文本阅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文本的深度阅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思想,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文本是人类思想和文化的载体,是我们与前人、与世界对话的桥梁。
文本阅读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文本是我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主要渠道。
无论是学习课本知识、了解时事动态,还是探索文学作品的内涵,都需要通过阅读文本来获取所需的信息。
文本阅读可以促进我们思维的发展。
通过阅读不同风格、不同主题的文本,我们可以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文本阅读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通过欣赏文学作品、艺术作品,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修养,增加生活的乐趣。
从矛盾入手,把文本读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矛盾无处不在。
矛盾是贯穿我们生活的核心问题之一,而这些矛盾的存在也反映了我们社会的种种问题和挑战。
在阅读文本时,我们需要从矛盾入手,理解和分析其中的种种关系和内涵,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主旨和含义。
首先,矛盾是文本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许多文本中的故事情节以矛盾为基础。
这些矛盾可能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乃至人内部之间的矛盾。
例如,在一篇小说中,主角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需要克服许多困难和障碍,其中不乏一些与自然环境或其他人的关系出现的矛盾。
这些矛盾的存在提供了故事情节的动力,促使主角完成自己的任务,实现自己的目标。
其次,矛盾可以揭示文本的深层含义和主题。
在某些文本中,矛盾可能并不是从表面上显而易见的,而是隐藏在文本的深层结构中。
例如,在一首诗歌中,表面上似乎是描绘自然景观,但实际上却充满了对自然和社会关系的思考和探索。
只有深入分析文本,抓住其中的矛盾才能真正理解和领会其深层含义和主题。
第三,理解文本中的矛盾可以提高我们的思辨能力和判断力。
阅读文本不仅仅是为了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行为,还要从中汲取知识和启示。
理解文本中矛盾的产生和消除过程,有助于我们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例如,在一个商业活动中,涉及多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也会产生种种矛盾。
通过理解这些矛盾的本质和解决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决策和管理事项,提高我们的领导力和决策力。
最后,矛盾也是我们文化乃至人类文明的精髓之一。
从三国时期到现代的政治冲突,从教育体制到社会分配问题,各个历史时期和各个领域中的矛盾都与我们的文化和人类文明存在密切关系。
理解这些矛盾,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综上所述,理解文本中的矛盾是我们阅读和思考的重要方法之一。
它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文本本身的含义和主题,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思辨能力和判断力,深化我们对人类文化和历史的认识。
从矛盾入手,把文本读透矛盾是哲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现象。
无论是在个人内心的矛盾,还是在社会关系、历史发展中的矛盾,都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而对于文本的阅读来说,也离不开对矛盾的思考和解析。
本文将从矛盾的角度入手,探讨如何通过分析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在的意义。
我们需要了解矛盾的概念。
矛盾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道德经》中,他说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里所指的“一生二”就是矛盾的产生。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矛盾是指对立统一的统一体。
对立是事物相互排斥、互相对立的一面,统一是对立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联结的一面。
矛盾不仅是事物的内部存在着的,而且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在这种理解下,矛盾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是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
在文本阅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种种矛盾。
这些矛盾可能是人物之间的矛盾,也可能是人物内心的矛盾,还可能是情节中的矛盾。
如何正确理解和处理这些矛盾,对于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几个具体例子来分析矛盾在文本中的作用。
让我们来看一段小说中的人物矛盾。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感情矛盾是整个故事的核心。
两人虽然深爱对方,却因为家族的利益、宿命的限制等原因,始终无法真正在一起。
这种人物之间的矛盾既是情感的矛盾,也是社会关系中的矛盾。
通过对这种矛盾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性格、行为动机,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和意义。
还可以以小说情节中的矛盾为例。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自幼与贾宝玉私定终身,然而在贾母的安排下,贾宝玉与另一位女子结了亲。
这种情节中的矛盾,既体现了人物之间的矛盾,也体现了社会制度和个人意志之间的矛盾。
通过对这种矛盾的分析,我们可以揭示出作品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对个人命运的悲悯,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怀。
我们来看看在诗歌中的矛盾。
李白的《将进酒》中有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从矛盾入手,把文本读透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存在。
矛盾的存在是事物运动发展的动力,也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障碍。
通过对矛盾的分析和把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和主题。
矛盾的本质是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力量或因素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在文本中,矛盾可以体现在各种层面和形式上。
首先是主题上的矛盾,即文本所揭示出的核心问题或矛盾点。
通过识别主题矛盾,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思想,同时也可以推断出作者使用的叙事策略和修辞手法。
其次是角色和关系上的矛盾,即文本中不同角色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通过分析角色之间的矛盾,我们可以洞察文本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进而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再次是语言和意义上的矛盾,即文本中的言语表达与隐含意义之间的矛盾。
作者往往会通过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来达到表达的艺术效果,通过解读这些矛盾,我们可以揭示出作者的深层意图和修辞目的。
在读懂文本时,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分析和把握矛盾。
首先是通过全面阅读,对文本的整体结构和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
接着,着重关注文本中存在的矛盾点,寻找可能的解决方式和结果。
在分析矛盾时,要注意抓住关键词和句子,揣摩作者的意图和立场。
通过推理和联想,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矛盾的根源和发展趋势。
在宏观层面上,可以考虑与社会、历史或文化背景相关的因素;在微观层面上,可以关注细节和描写,从中找到矛盾的线索。
需要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和解读,把握其前后关联和内在逻辑,从而得出一个具有观点和结论的阅读态度。
通过从矛盾入手,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文本的内涵和主题。
矛盾是文本中各种力量的集中体现,识别和分析矛盾能够让我们看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通过矛盾的对立和斗争,文本中的人物、情节和主题得到了深化和丰富。
我们在阅读文本时应该注重对矛盾的把握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意义和价值。
从矛盾入手,把文本读透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存在着相互对立的双方面,这种对立既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又可能成为事物发展的障碍。
在哲学上,矛盾是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事物运动和变化规律的基本认识。
而在生活中,矛盾也无处不在,我们每个人都在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
从矛盾入手,读透文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内涵,增强自己的思辨能力。
从文学作品的角度来看,矛盾是构成文本的重要元素之一。
在文学作品中,人物之间的矛盾、情节的矛盾、主题的矛盾、意识形态的矛盾等都是作品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通过分析作品中存在的矛盾,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用意。
在小说《骆驼祥子》中,主人公祥子面临着农民与城市的矛盾、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矛盾、个人命运与社会环境的矛盾等,通过矛盾的处理和表现,作者萧红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而饱满的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和普通人的命运。
从哲学角度来看,矛盾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动力。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内部,它是事物内在的推动力。
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动力,同时也是事物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在自然界中,水的矛盾是液态与固态的矛盾,这种矛盾推动了冰的融化和水的冻结,使得水永远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
在人类社会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等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通过深入理解矛盾的本质和作用,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更好地理解和改造世界。
从生活中的角度来看,矛盾也是我们不可避免的现实。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面临各种矛盾,比如工作与家庭的矛盾、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现实与理想的矛盾等。
如何处理这些矛盾,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矛盾的认识和处理,我们可以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化解内心的矛盾,更好地适应和改变周围的环境。
从矛盾入手,读透文本,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增强自己的思辨能力。
从矛盾入手,把文本读透要想从矛盾入手把文本读透,就需要深入分析文本中存在的矛盾并加以解读。
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特殊矛盾的统称,它是各种矛盾中最基本的、无处不在、永恒存在的矛盾。
在文本中,矛盾可以体现为思想观念的矛盾、社会现象的矛盾、人物关系的矛盾等。
下面以一个虚构的故事为例,说明如何通过分析文本中的矛盾来理解整个故事。
故事的主要人物是小明和小红,他们是一对年轻的恋人。
他们曾经在一起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但是后来因为一些客观原因,两个人分开了。
故事的开头是小明正在回忆与小红在一起的那段日子,他想着如何能够重新找回小红。
这里存在着一个矛盾:小明对过去的美好回忆和对未来的期望之间存在着矛盾。
他渴望得到小红,但是又害怕失败和被拒绝。
在故事的中间部分,小明决定主动联系小红,但是小红却对他的态度冷淡,不愿意和他重修旧好。
这里存在着另一个矛盾:小明对小红的真心和小红的冷漠之间存在着矛盾。
小明希望能够挽回这段感情,但是小红对他的态度让他感到失望和绝望。
故事的结尾部分,小明决定不再纠缠于过去,他开始改变自己,积极面对未来。
他开始学习新的技能,结交新的朋友,过上了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
这时,小红开始注意到小明的变化,她渐渐对小明产生了兴趣。
这里存在着另一个矛盾:小明的改变和小红的转变之间存在着矛盾。
小明原本是为了挽回小红而改变,但是小红的转变却远远超出了他的期望。
通过对这个故事中的矛盾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矛盾不仅是故事发展的动力,也是人物性格塑造和情感转变的原因。
通过观察和理解这些矛盾,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故事的主题。
我们也可以将这种分析方法应用到其他文本中,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文本。
文本细读下整本书阅读的策略探究(一)师生要增强对文本细读本身的认识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应在平时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本细读的关注。
首先,教师自己要重视文本细读;其次,要对学生明确提出细读文本的要求。
在文本细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示范如何细读文本,如紧扣题目进行语意联想、语法分析等来激发学生思考兴趣,走进文本;教师在课堂上有感情诵读课文,让学生去品味文本的内涵;教师细致地解剖重点词句的含义以及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对相似课文的比较阅读;有些课文需要结合背景资料来进行讲解,教师需要推荐相关资料,延伸与文本有关的知识,让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在教师言传身教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增强文本细读的认识。
(二)教师应该增强自身细读文本的能力及其教学能力由于主客观的原因,平时教师对文本细读教学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虽然教学任务繁重,但是教师仍然需要抽出时间精力去进行文本细读教学。
一方面,教师应当怀着教育理想,努力成长为一名学术研究型教师。
为此,教师要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阅读与文本细读相关的理论书籍,掌握一定的文本细读的理论和方法。
另一方面,教师们可以加强相互间的交流,通过集体备课、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教师间互相听课、向优秀教师请教等方式,不断提升自身文本细读教学的技能。
教师不仅自己要会细读,还能引导学生进行细读,教会学生掌握文本细读的方法,养成文本细读的习惯。
(三)要了解学情,有意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变“要我读”到“我要读”教师若想进行有效的文本细读教学,需要对班上学生的阅读情况有所掌握。
教师不仅要认真备教材,也要认真备学生,知道什么样的教学内容较容易被学生所掌握,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能够被学生学以致用。
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教师开展文本细读教学,才能切实有效地引导学生去认真细读文本,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需要了解学生情况,对于学生已经懂的知识不要重复,有选择地对某些课文进行细读。
同时,要对文科班和理科班的学生的语文水平有所了解,因材施教,因生制宜。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策略探讨一、引言语文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点之一,而细读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技能之一。
细读是指对文本进行仔细的阅读和理解,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文本的内容、结构、语言,以及文章中所蕴涵的思想和情感。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细读,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二、细读的定义和重要性细读是指对文本进行仔细的阅读和理解,注重分析文本,感知文本,理解文本,并从中获得信息和启发,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细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细读的策略探讨1. 提前预习:在阅读之前,学生可以先浏览文本,了解文章的大意和结构,预测课文的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在阅读时有目的地寻找相关信息。
2. 字词理解:通过解释生词和短语,澄清学生对文本意思的理解,帮助学生自己推测词语的意义,通过上下文、语境等来理解词语的含义,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 理解段落:对文本进行段落划分,分析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分析段落的主题句、承上启下的词语、逻辑连接词等,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脉络和结构。
4. 分析语言:通过分析文本的修辞手法、语法特点、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理解并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和意图,提高学生的语言认知能力。
5. 推测思考:通过观察细节、推理判断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6. 文本导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问答等形式,对文本进行导读,引导学生对文本展开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热情。
7. 教学评价:通过阅读课堂的活动和作业,对学生的细读能力进行评价和反馈,及时发现问题,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四、细读策略的实施方法1. 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合作学习、阅读活动等方式,设计多样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真实情境的创设:教师可以通过真实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和好奇心,帮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细读活动中,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
从矛盾入手,把文本读透矛盾作为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之一,贯穿于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无论是个体间的矛盾,还是群体间的矛盾,都可以从矛盾本身入手,深入探究问题的本质,实现文本的深度阅读。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矛盾的存在与推动。
世界上没有一个领域是没有矛盾的,而正是这些矛盾的存在,使得事物发展不断前进。
在阅读文本时,我们应该关注文本中存在的矛盾,明确矛盾的双方,以及这些矛盾的产生背景和原因。
矛盾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
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无论是大到社会制度的矛盾,还是小到个体生活的矛盾,都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
在阅读文本时,我们需要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双方的特定属性和相互关系。
只有了解了这些特殊性,才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中所表达的意义。
矛盾的发展是辩证的。
矛盾的存在与发展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
这种相互作用中,既有对立面的斗争,又有对立面之间的统一。
只有在对立面的斗争中,才能够找到解决矛盾的办法和路径。
在阅读文本时,我们应该关注矛盾的发展过程,分析在这个过程中矛盾如何得到解决或者转化。
矛盾的批判是阅读的核心。
阅读是对真理的追寻和思考,而真理往往隐藏在矛盾之中。
要真正读透一篇文本,就必须有批判的精神和方法。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对文本中存在的矛盾进行批判,追问其合理性和解决办法。
只有通过批判,才能够揭示矛盾的实质,进一步理解文本中所蕴含的思想和价值观。
矛盾是文本读透的关键。
从矛盾入手,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分析文本,洞察问题的本质,提高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我们在阅读文本时要始终牢记矛盾的存在与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批判的重要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读透文本,获得阅读的真谛。
文本细读策略之矛盾点细读探究
作者:徐军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4年第11期
引领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水平,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基本追求,从技能阅读训练转向阅读策略教学,是新课程实施以来阅读教学的一个新趋势,而文本细读策略是语文阅读教学和阅读理解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之一。
著名的美学家、语文教育家孙绍振教授说:“不管是大学还是中学,文本细读都是一个重点,一个难点,也是一个薄弱环节。
事实证明,文本细读是一道无法绕过去的坎,只有细读文本,才能真正完成阅读与欣赏。
”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需要指导学生对文本细心解读,潜心揣摩,从字、词、句等言语材料入手,细致分析语言的表现手法,层层解剖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全力开掘言语多侧面的内涵。
毋庸置疑,当今的语文教育界,有很多老师在文本细读策略方法上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如:空白点细读、矛盾点细读、细微处细读、关键点细读以及标点符号细读等,但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并没有多少改观。
本文以《社戏》教学片断为例,谈谈如何挖掘文本中的矛盾点细读鲁迅先生作品。
所谓“文本的矛盾点”就是作家在行文中往往出人意料,于无声处引人深思,引人遐想,看似是矛盾的用笔,实是表象的言语背后蕴含深意。
鲁迅先生是运用矛盾点来表达语言,刻画人物,揭示主题的文学大师,值得我们在文本阅读教学中认真探究。
一、挖掘文本中的矛盾点揣摩人物的心理
[教学片断一]“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
在教学中,我提问说:“我”的心“很重”为什么又“忽而轻松”了?这是不是矛盾啊?
学生经过讨论后,得出结论说:这不矛盾,因为从上文看,“我”之前想看社戏,可是一没有大船,二是求人到邻村去问也没有,三是母亲不许跟别人去,外祖母担心安全,因此,没有办法看社戏了,这时候,“我”的心很沉重;现在八叔大船回来了加上阿发打包票保证了安全,这些问题解决了,母亲已经同意了。
既然能去看社戏,我的心情自然舒畅,浑身舒服,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了。
所以,我的心轻松了。
看似矛盾实是表现了“我”能够去看社戏时喜悦的心理;同时又与前文看不成社戏而沮丧的心理形成鲜明的对比。
[教学片断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还以为船慢”
我们很多老师在分析这段话时,普遍认为这是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写景物,而忽略了把它作为矛盾点来分析。
如果我们仔细地阅读一下,就会发现,这句话前后是矛盾的。
既然“远山向船尾跑去”就表明船很快了,为什么还说是船慢呢?
其实,这个问题是班级一位学生提出来的,这位同学一提出这个问题,班级就炸开了锅,大家就七嘴八舌的讨论了起来。
经过一番讨论后,学生们一致认为,这是作者故意为之,“远山向船尾跑去”是“我”的主观感受,用“远山的跑”衬托船行速度快,“但我还以为船慢”则是突出了“我”急于看社戏的迫切心理。
二、挖掘文本中的矛盾点品味人物的心情
[教学片断三]“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已离开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
”
在分析这句话时,开始学生们认为这句话是景物描写,我接着就问:“‘月还没有落’可不可以理解为‘月快落山了’?”
学生回答说:是啊。
“那这时的月光是不是不太明亮了呢?”我接着又抛出一问。
这时候,班上一位语文成绩好的学生马上就说:这个地方也是矛盾点。
因为,月快落山时,月光是变暗淡了,它怎么会格外的皎洁呢?这是“我”的主观感受的体现,因为社戏演得枯燥无味,小伙伴们都恹恹欲睡,每个人的心情和看社戏前心情截然不同了,现在要回去了,大家精神也足了,心情马上变得好了起来,看到的月光自然格外地皎洁了。
所以,这句话是通过景物的描写衬托了“我”的心情。
[教学片断四]“母亲颇有些生气……但也就高兴了,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
”在课堂上,有学生对这句话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老师,这句话是不是矛盾点?“生气”和“高兴”应该怎样理解?
学生们沉默了一会儿,接着就有个学生站起来说:“生气”是因为我们回来太迟了,母亲在家一直担心我们的安全;“高兴”是我们终于安全地回来了,她的担忧之心终于放下了,所以母亲不但高兴,还为了感谢阿发他们,邀请小伙伴们去吃炒米。
这句话表明了母亲对我的关心和关爱之情。
三、挖掘文本中的矛盾点吃透文章的主旨
[教学片断五]鲁迅先生在《社戏》文章结尾写道:“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吃。
”“真的。
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在分析文章主旨时,我说道:同学们,课文中明明写戏并不好看,看得令人昏昏入睡,
气得少年们破口喃喃地骂,豆也只是滴着露水,带着泥土味的普通罗汉豆。
为什么结尾说那夜的“豆”和“戏”是最好的呢?这一切好在哪里呢?同学们能不能说说啊?
学生甲:因为,“看社戏”和“吃豆”是平桥这块乐土给“我”感受最强烈、印象最深刻的两大乐事。
学生乙:因为“看社戏”和“吃豆”中能够表现平桥村老人和孩子们对“我”淳朴、真挚的情谊,也表现阿发他们的聪明、能干的美德和六一公公、八叔他们的勤劳善良的品质。
学生丙:因为“看社戏” “吃豆”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江南水乡迷人的风光,以及平桥村自由、平等的气氛,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而这一切都是“我”在“那夜以后”的城镇生活、人生旅途中再也不曾感受到的。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豆”和“戏”只不过是作者对往事的回忆的载体,而作者真正想表达是对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的赞美;对美好、自由、平等生活的追求以及向往之情。
这也是文章主旨所在。
总之,从分析鲁迅先生文学作品的矛盾点中,我们感受到了先生的言语的严密,叙事的灵活,思维的广阔,思想的深刻,感受到了他对人物、对生活和对社会特殊的感受和独特的见解。
他以辩证的观点全方位地多角度地看待事物,表现人物的复杂的心理,剖析人物内心真挚的情感,揭示意蕴深远的主题,可谓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鲁迅先生真不愧是一位语言大师。
语文新课标指出:“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
”为此,在以后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要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更加深入地探究文本细读策略,以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任编辑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