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交往与冲突(1)
- 格式:ppt
- 大小:1.83 MB
- 文档页数:22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引言中外之间的交往与冲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外之间的交往与冲突不断增加,对世界各国的发展和稳定产生着深远影响。
本文将就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展开探讨。
中外交往的背景自古以来,中外之间就存在着交往与冲突。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吸引着许多外国人前来交流。
历史上,中外之间的交往主要表现为贸易和文化交流,如丝绸之路的开通、著名的“香案”等。
而冲突则主要源于领土争端、政治分歧等因素。
不过,总体来说,古代中外之间的交往相对较少,冲突也相对较少。
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中外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和广泛。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为中外交往打开了大门,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者和游客。
中国的崛起也使得中外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更加紧密。
同时,中国的国际地位提升也带来了中外之间的冲突,如南海争议、贸易战等。
而在文化领域,中外之间的交往也日益频繁,中餐、中医、中国功夫等传统文化在国外得到广泛传播,而外国的文化也在中国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接受。
中外交往的影响中外之间的交往对世界各国的发展和稳定产生着深远影响。
首先,中外交往促进了经济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之一,外贸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外国的投资和技术也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而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其次,中外交往推动了文化交流与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使得中国在海外拥有了更多的文化软实力,中餐、中医、中国功夫等成为了全球热门话题。
同时,中国人也更加关注和接受外国的文化,世界各国的电影、音乐、时尚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影响。
然而,中外之间的交往也带来了一些冲突与挑战。
首先,不同国家之间的政治差异和利益冲突导致了外交摩擦和冲突的增加。
例如,中国与美国在南海问题上存在意见分歧,中美之间的贸易战也给两国经济带来了压力。
其次,文化交流也可能引发冲突,不同的价值观和习俗之间的碰撞会产生摩擦和争议。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学科:历史2,课时:13、教学准备:上网在百度里搜索有关资料二、教学课题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七年级下册三、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并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时间和盛况,分析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②知道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归纳明朝对外关系的特点,培养学生归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分组讨论,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形成历史的时空概念,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②收集与郑和有关相关资料,使学生学会从教科书或教科书以外获取信息,学会搜集和运用有效信息思考和能自主探究学习,学会正确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他的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交流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②认识郑和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四、教学策略1、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方法:重点:重点是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通过材料、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演示、学生讲故事,通过分析、归纳、比较的方法,由浅入深掌握重点。
难点: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西洋的条件。
通过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课前学生收集的资料,情景假设,展开合理的想象,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突破难点。
2、课前导学学生分组查找与郑和有关的资料,并进行分类整理。
了解郑和下西洋所到国家的自然条件、物产、风土人情等情况。
3、教学渗透点学习《郑和下西洋路线》图,了解古今地名的变化,提高识读地图的能力。
活动,重走郑和之路。
五、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明朝的对外交往郑和下西洋(1405——1433)目的:条件:过程:影响:六、教学反思本课对郑和下西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过程中,设置了一个具有反差性探讨性的问题,问题本身就能够对学生的评价加以引导。
初一历史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试题答案及解析1.比较和归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
下哪一项与其它三项不属于同一性质A.戚继光抗倭B.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C.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D.郑成功收复台湾【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清时期抵抗外来侵略的相关史实,解题时注意题干中“与其它三项不属于同一性质”,分析备选项可以得出“戚继光抗倭”是抗击日本倭寇的侵犯,“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是清朝与俄国之间的战争,“郑成功收复台湾”是从荷兰手中收复台湾,均是反抗外来侵犯,而“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反映的是民族关系,故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郑成功收复台湾2. 600年前,有一支规模空前的远洋船队,“云帆高张,昼夜星驰”,驶向遥远的天际。
这是一支庞大的海上商队,其基本成员却是军人;这是一支雄强的海上武装,肩负的使命却是和平。
这支船队指的是A.哥伦布的船队B.麦哲伦的船队C.达·伽马的船队D.郑和的船队【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朝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内容。
根据材料,可推断出是明朝的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是从江苏苏州的太仓刘家港起锚,率领200多艘海船、2.7万多人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包括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曾到达过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部,红海、麦加,加深了明朝和南洋诸国(今东南亚)、东非的联系。
故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中外的交往与冲突3.阅读下列图片和材料:(10分)材料一:图二的人物曾说:“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距,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请回答:⑴图一事件中、图二中的人物分别是谁:(2分)⑵图一中的人物所带领的船队最远到达什么地方?(2分)⑶图二中的人物的主要事迹是什么?(2分)⑷简述图一人物下西洋的历史意义?(2分)⑸明代图一中的人物下西洋以后,为什么中国海外贸易停滞不前,国力日益衰退?(2分)【答案】⑴郑和,郑成功。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一)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郑和下西洋1、郑和下西洋的概括人物郑和时间1405-1433次数7次人数27000 多人船数200 多艘到达范围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设备罗盘针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1)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2)指南针的广泛使用;(3)郑和个人气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4)明朝造船技术的发达。
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加强与海外的联系。
4、郑和下西洋的意义: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二、戚继光抗倭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
1、倭寇骚扰中国沿海2、戚继光抗倭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1)戚继光进行的抗倭斗争是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事业,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
(2)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1、16 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活动;2、1533 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3、1557 年后,长期居住,但澳门主权属中国;4、1999 年 12 月 20 日,中国政府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二)灿烂的宋元文化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1)隋唐时期,我国人民发明了雕版印刷术;(2)北宋时,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3)15 世纪,欧洲出现活字印刷术,比中国晚约四百年。
2、指南针的应用(1)战国时期,制成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2)北宋,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3)南宋,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事业;(4)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3、火药的应用(1)唐朝中期,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2)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3)宋元,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4)13、14 世纪,火药及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