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
- 格式:doc
- 大小:242.00 KB
- 文档页数:39
第1章绪论汉语史的对象和任务汉语史的对象研究汉语发展的历史,研究现代汉语是怎样形成的,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语法结构、词汇是怎样形成的,古代汉语经过了三千多年的渐变,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了现代汉语。
汉语发展的历史上古中古近代现代先秦汉魏隋唐宋元明清现代语言各构成部分----语音的发展语法的发展语汇语义的发展汉语史的任务通过研究汉语发展的历史,研究汉语的特殊的内部发展规律。
特殊规律:具体语言的内部发展规律,由具体语言的构成特点制约。
汉语史的性质汉语史是一门科学,研究对象是汉语发展的历史,研究任务是发现规律,汉语史的性质是关于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的科学。
与汉语史密切联系的学科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包括共同语和方言普通语言学(一般规律)中国史研究汉语史的目的和意义研究汉语发展的历史,发现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
了解现在,更彻底地了解现代汉语,为现代汉语规范寻找历史的根据。
把握发展方向,促进现代汉语有规律地健康发展汉语史的根据1.现代方言语言在不同地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同一语言现象在不同地区表现出差异,这些差异往往代表某一语言现象的不同发展阶段,我们正可以从地域上的差别去探索有关现象的发展过程。
粤方言保留中古入声韵尾,赣方言合并,北方话入声消失,可以考察入声从有到无的发展过程。
2.亲属语言用历史比较法考察亲属语言的差异,可以证明古汉语在语音语法语汇各方面的情况。
3.历代的字书,古书的注解,记载古音、古义4.甲骨文、金文借助这些文物,方能接触三千多年前的汉语。
5.汉字的结构。
表意字,分析字形探求本义,从本义分析引申义。
形声字,造字之初,同声符的字读音相同相近,现在读音相去甚远,这是语音演变的结果,考察声旁和整字的读音差异,或者同声符的字的读音差异,考察语音演变。
假借字和本字,音同音近,现在读音相去甚远,语音演变的结果。
6.韵书、韵图汉语语音史的主要依据。
7.韵文,从诗文用韵看到古韵的痕迹,考察韵母系统。
8.姓氏、地名保存古音。
中国汉语史知识点总结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语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今天的汉语体系。
在汉语史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
本文将就汉语史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汉语的起源和发展。
一、古代汉语的起源汉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商周时期。
在商周时期,中国的文字系统逐渐形成,汉语也开始慢慢地发展起来。
最早的汉语文字可以追溯到甲骨文和金文,这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形式。
甲骨文是中国古代商代时期的一种文字,主要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用来记录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信息。
金文则是商周时期的一种文字,主要刻写在青铜器上,用来记录当时的礼制、文字、音乐等方面的信息。
在战国时期,古代汉语开始进入成熟期,文字系统也逐渐完善起来。
在战国时期,古代汉语逐渐形成了书面语和口头语两种形式。
在秦朝统一中国之后,书面语逐渐取代了口头语成为了官方语言,古代汉语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汉字的发展汉字是汉语文字的基本元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汉字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这是最早的汉字形式。
在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了文字,规范了汉字的书写规则,这是汉字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从此以后,汉字逐渐成为了中国的官方文字,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标志。
在汉字的发展史上,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值得我们了解。
比如,汉字的演变过程中,不同的字体形成了不同的书体,如楷书、行书、草书等,每种书体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风格。
另外,汉字的发展也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影响,如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等,这些文化对汉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汉语的发音问题汉语的发音问题一直是学习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汉语的声母、韵母、声调等都是汉语发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汉语时期,汉语的发音规则主要由天然的发展而来,没有明确的体系。
而在宋代,有人提出了“等韵”的说法,认为汉语的韵母有等级之分,这是中国语音学史上的一次重要突破。
《汉语史》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汉语史:汉语史是对汉语从古至今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等方面的历史变化。
2. 上古汉语:上古汉语是指从先秦到汉代这一时期的汉语,其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
3. 中古汉语:中古汉语是指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宋这一时期的汉语,其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在上古汉语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变化。
4. 近代汉语:近代汉语是指从元代到清代这一时期的汉语,其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进一步发展和变化,逐渐接近现代汉语。
5. 方言:方言是汉语在不同地域和社会群体中形成的变体,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化特征。
二、填空题1. 汉语史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______、词汇史、语法史和文字史等方面。
答案:语音史2. 上古汉语的代表文献有《诗经》、《尚书》、《周易》等,其中《诗经》的语言被称为______。
答案:雅言3. 中古汉语的语音系统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______音系。
答案:中古音4. 近代汉语的词汇发展中,外来词大量涌入,如“沙发”、“巧克力”等,这是由于______的影响。
答案: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5. 汉语方言可分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和闽方言等七大方言区,其中______方言区使用人数最多。
答案:北方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个时期不属于汉语史的研究范围?A. 先秦B. 秦汉C. 魏晋南北朝D. 近现代答案:D2. 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古汉语的特点?A. 语音上有四声的分化B. 词汇上出现了大量的佛教词语C. 语法上出现了双音节化的趋势D. 文字上开始使用楷书答案:D3. 下列哪个方言区的语音特点与其他六个方言区明显不同?A. 北方方言B. 吴方言C. 客家方言D. 粤方言答案:D4. 下列哪个词语属于近代汉语中的新词?A. 马车B. 飞机C. 龙D. 蛇答案:B5. 下列哪种语言现象反映了汉语语音的历时变化?A. 北京话中的儿化音B. 广东话中的六声调C. 湖南话中的入声消失D. 四川话中的轻声答案:C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方面属于汉语史的研究内容?A. 语音史B. 词汇史C. 语法史D. 文字史E. 修辞史答案:ABCD2. 下列哪些因素影响了汉语史的发展?A. 社会变迁B. 文化交流C. 政治变革D. 经济发展E. 地理环境答案:ABCDE3. 下列哪些词语反映了汉语词汇的变化?A. 新词B. 外来词C. 古语词D. 方言词E. 行业术语答案:ABCD4. 下列哪些方言区属于汉语方言的七个大区?A. 北方方言B. 吴方言C. 粤方言D. 英语方言E. 法语方言答案:ABC5. 下列哪些现象反映了汉语语法的历时变化?A. 动词后缀的变化B. 句法结构的简化C. 量词的出现和变化D. 语气词的增加和变化E. 词序的变化答案:ABCD五、判断题1. 汉语史只研究古代汉语,不涉及现代汉语。
汉语史稿概述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其发展历史悠久。
本文档将以汉语史为主题,从汉字的起源、汉语的演变、汉语的变体等方面进行探讨。
1. 汉字的起源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系统,拥有数千年的历史。
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是商朝时期使用的一种文字,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于记录祭祀和占卜的信息。
金文是商朝末期至西周时期使用的一种文字,主要刻在青铜器上,用于纪念和记录重要事件。
汉字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和整理,逐渐形成了现代汉字体系。
2. 汉语的演变汉语经历了演变的过程,从古汉语逐渐发展为中古汉语,最终发展为现代汉语。
古汉语是指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7世纪的汉语,该时期的汉语音韵系统略有不同于现代汉语。
中古汉语是指公元7世纪至公元14世纪的汉语,这一时期的汉语在音韵系统上发生了一些变化。
现代汉语从公元14世纪起逐渐形成,并在后来的几个世纪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3. 汉语的变体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其分布范围广泛。
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社会群体中,汉语存在着一些方言和口音的变体。
方言是指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存在差异的语言形式。
汉语的方言包括粤语、闽南语、吴语等,这些方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都有各自的特点。
此外,在中国不同的地区和城市中,人们也会使用不同的口音和词汇,这些口音和词汇也构成了汉语的一种变体。
4. 汉字的重要性和挑战汉字是汉语的特色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每个汉字都具有独特的意义。
汉字不仅用于汉语的书写,也影响了其他语言的文字系统,如日语和韩语。
然而,学习汉字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由于汉字的复杂结构和大量的字形,学习者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来掌握汉字的书写和意义。
5. 汉语的未来发展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汉语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并融入到不同的领域中,如商务、文化交流等。
同时,科技的进步也为汉语的学习和传播提供了更多便利。
简答题1.何谓汉语史?所谓汉语,是指汉族人民所说的语言。
汉语史则是研究汉语发展的基本情况及内部规律,即不同历史时期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面貌和特征。
一般内部规律和特殊内部规律。
即指针对所有语言的共同规律。
比如,语言各个构成部分发展速度的不平衡性,语言诸要素中词汇变化最快,就是语言的一般规律之一。
特殊内部规律是指一定的具体语言的内部发展规律。
2.试述汉语史的研究意义。
⑴研究汉语史可以重建汉语历史,深化充实汉语文明史的内涵。
⑵对更好了解现代汉语,尤其是现代汉语方言,意义重大。
可以预测汉语的某些发展方向。
为制定语文政策提供支持。
⑶对普通语言学理论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⑷汉语教育者和文化工作者须懂得起码的汉语史知识。
3.汉语史研究可以分那几个阶段(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的研究分为几个阶段)?我国学者对语言文字进行研究,从汉代开始的。
之后历经六朝、唐、宋、元、明,到清代达到极盛(黄金时代),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叫做“小学”。
这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⑴语义研究阶段汉初(公元前3世纪)——东晋末(5世纪)代表作:《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⑵语音研究阶段南北朝初(5世纪)——明末(17世纪)魏晋南北朝是中国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出现了一门新学科——汉语音韵学,语言研究的重点转移到语音方面。
代表作:《切韵》;《广韵》;《韵镜》《七音略》《切韵指掌图》;《洪武正韵》、《中原音韵》⑶全面发展阶段清初(17世纪)到现在清初到现在是中国语言研究最有成绩的时代。
《康熙字典》;《佩文韵府》;《骈字类编》;《经籍纂诂》;《说文》四大家:《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经义述闻》《经传释词》;《文始》《新方言》《小学答问》;《音学五书》;《马氏文通》(朴学、金文学、甲骨学)。
4.研究汉语史的根据(材料)有哪些?⑴历来保存下来的书面语言;如研究商代语言,少不了甲骨文。
⑵前人的研究成果;如《说文解字》《中原音韵》等。
汉语史的研究和汉语史的语料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语料。
汉语史的研究是一门学科,通过对汉语的演变和发展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汉语的起源和变迁,揭示语言的规律和特点。
汉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汉民族社会。
早在商周时期,汉民族就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语言体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逐渐发展演变成为现代汉语。
汉语史的研究对于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汉语史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声韵学、文字学和语法学。
声韵学研究汉语的音韵体系,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等。
文字学研究汉字的演变和发展,揭示文字与语言之间的关系。
语法学研究汉语的句法结构和词汇用法,探讨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规则。
汉语史的研究需要大量的语料支持。
语料是指语言实际运用中的样本和材料,可以是口语对话、书面文本、古代文献等。
汉语史的语料可以分为口语语料和书面语料两大类。
口语语料反映了汉语在日常交流中的使用情况,可以通过采集对话录音或问卷调查获取。
书面语料则是以书籍、报刊、文献等书面形式记录下来的汉语材料,可以通过图书馆和网络等渠道进行收集和整理。
汉语史的语料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汉语的发展轨迹和变化规律。
通过对汉语历史语料的分析,可以发现汉语的词汇演变、语法结构变化以及语言风格的转变等。
同时,语料研究还可以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资料,如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等。
在进行汉语史的研究和语料分析时,需要注意一些方法和技巧。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语料样本,确保代表性和准确性。
其次,要运用适当的分析工具和方法,如计量语言学、语法分析、语义研究等。
此外,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和解释。
总结起来,汉语史的研究和汉语史的语料是相辅相成的。
汉语史的研究通过对汉语的演变和发展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揭示语言的规律和特点。
而汉语史的语料则为研究提供了实际的样本和材料,可以验证和支持研究结论。
通过深入研究汉语史和语料,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汉语,也能够为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承提供有益的借鉴。
第一讲绪论一、中国古代有没有语言学?由於受本土及西方的影响,人们有如下两种看法:1.19世纪前,中国没有语言学(如王力、岑麒祥等皆持此观点);2.小学是经学的附庸,古代的语言学不能算作一门独立的学科。
前一种看法是在西方的影响下產生的,后一种看法古已有之。
这两种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不全对。
事实上,我们的古人在东汉末年就已经能用二分法分析汉语的音节,从魏晋以后,就能很好地对汉语的声、韵、调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產生了反映汉语实际语音系统的韵书(如六朝韵书以及《中原音韵》等),宋元时代又產生了声韵调相配合的等韵图,明清时代还產生了歷史语音学。
有人已明确认识到:“今音不同唐音”,“唐音不同古音”(段玉裁)。
汉语音韵学的发展,从总的趋势来说,是和汉语语音的实际发展情况相符合的。
在词汇研究方面,公元1世纪產生了《方言》,2世纪末又產生了《释名》,这些著作基本上是以当时的口头词汇作为研究对象的。
可见,我们的古人无论是对汉语语音的研究,还是对汉语词汇的研究,都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属於语言学性质的。
就是在今天,我们仍然把这种性质的研究划在语言学的范围之内。
古代语言是否算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我们应当确立这样一些原则:当我们衡量一门学科是否具有独立的资格时,首先要看它有无独特的研究对象,其次要看它有无独特的研究方法,其次要看它有无独特的研究成果。
如果用这样一些原则来衡量,我们可以说,从汉代开始,语言学已经算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了。
《方言》、《说文》、《释名》这三大名著的產生,就是语言学独立成为一门学科的标志。
汉以后,各个歷史时期都有人从事语言学的研究工作,可以说是“江山代有才人出”,他们在汉语、汉字研究方面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创造了一套完整的研究方法,形成了优良的传统。
有的人之所以不承认中国古代有语言学,不承认语言学的独立存在,一方面是受了“洋教条”或“土教条”的束缚;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的方面,是对中国古代语言学没有作深入的研究。
二,“小学”的发展我国古代没有linguistics这个名称,只有所谓“小学”。
“小学”的内容大致上相当於我们现在所说的广义语言学。
“小学”原指八岁至十四岁的幼童读书的学校。
《大戴礼记•保傅》:“及太子少长,知妃色(《汉书•贾谊传》顏注:“妃色,妃匹之色。
”),则入於小学。
小者所学之宫也。
”周•卢辩注:“古者太子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也。
”在《汉书•艺文志》中,“小学”这个概念產生了新的意义,由“学校”引申出“学科”的意思。
《汉志》著录“小学十家,三十五篇”,“小学”已成一“家”之言,其内容全是童蒙识字课本。
以“《尔雅》诸书,解古今之意”(《隋书•经籍志》),故附经籍之后。
可见,汉代的“小学”实际上仅限於文字学,它的具体内容包括解释文字的形体结构(六书、六体),“通知古今文字”,以及“正读”字音等。
这些内容,在六艺都属於书学。
在《隋书•经籍志》中,“小学”的概念又进一步扩大。
其内容除字书之外,还包括训詁(《说文》、《字林》等)、音韵等方面的书,而《尔雅》、《小尔雅》、《方言》、《释名》等仍列入“经义”类,不入“小学”之林。
直到《旧唐书•经籍志》,纔把《尔雅》等书列入“小学”一类。
从此,“小学”的基本内容纔确立下来。
到了宋代,又有人把“小学”称之为“文字之学”。
如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一:文字之学凡有三:其一体制,谓点画有衡纵曲直之殊;其二训詁,谓称谓有古今雅俗之异;其三音韵,谓呼吸有清浊高下之不同。
论体制之书,《说文》之类是也;论训詁之书,《尔雅》、《方言》之类是也;论音韵之书,沉约《四声谱》及西域反切之学是也。
三者虽各一家,其实皆小学之类。
(王应麟《小说紺珠》卷四沿用此说)晁公武把“小学”称为“文字之学”,说明古代的“小学”家并不把语言看作自己的研究对象,卽使在事实上研究的是语言问题,他们也是从文字的角度来看待这种研究的。
晁氏所说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就是指的字形(体制)、字义(训詁)、字音(音韵),卽通常所说的文字学、训詁学、音韵学。
附:“漢人”、“漢族”、“漢字”、“漢語”、“漢文化”……這些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與一個偉大王朝——漢朝緊密聯繫在一起。
漢文化博大精深,是融合和汲取了各種文化精髓的“大一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象徵。
漢文化無疑對當下具有很大的借鑒意義,深入了解漢代生活將有助於我們更準確地把握其內核與實質。
我們將向讀者陸續展現一幅幅漢代社會生活的圖卷,以期對大家有所助益。
東漢時期成書的《四民月令》,被看作反映洛陽地區農耕生活的論著。
《四民月令》中有關於鄉村學校的內容:“(正月)農事未起,命成童以上入大學,學《五經》,師法求備,勿讀書傳。
研凍釋,命幼童入小學,學書《篇章》。
”“(八月)暑小退,命幼童入小學,如正月焉。
”“十一月,研冰凍,命幼童讀《孝經》、《論語》、《篇章》、‘小學’。
”根據原書本注,“幼童”是指九歲至十四歲的孩子。
有的學者分析《四民月令》提供的資訊,指出,“漢代教育制度,八九歲的小孩入小學識字和計數;十二、三歲的大小孩進一步學《孝經》、《論語》,仍在小學;成童以上則入太學學五經。
”有的學者總結說,“蒙養教育在秦漢以後便進入有教材有組織形式的階段。
”《四民月令》中的相關資料,反映鄉間存在早期啟蒙教育的形式。
避開酷暑和嚴寒季節,是當時童蒙教育的原則之一。
事實上,後來每個學年休暑假和寒假的學制定式,在漢代民間教育形式中已經可以看到萌芽。
而所謂“(正月)農事未起,命成童以上入大學”,“十月,農事畢,命成童以上入大學”,則說明更高一級的“成童”教育,又有避開農忙季節的特徵。
《漢書·東方朔傳》記載了這位滑稽大師的上書,其中說到自己的學歷:“臣朔少失父母,長養兄嫂。
年十三學書,三冬文史足用。
……”顏師古的註釋引用了如淳的說法:“貧子冬日乃得學書,言文史之事足可用也。
”可見一般貧家子弟,即使幼童也只能在冬日就學。
《東觀漢記》中,有著名的承宮幼時艱苦求學的故事。
承宮自小是孤兒,八歲時為人牧豬為生。
鄉里一位名叫徐子盛的讀書人,為數百名學生教授儒學經典《春秋》。
承宮路過其門下,聽諸生講誦,心中欣慕,久久不願離去,以致忘記了自己所放牧的豬,“棄其豬聽經”。
後來僱主追尋而來,要在學堂門前責打承宮,為諸生所制止。
後來承宮就留在這裡,一邊為學堂打柴,一邊旁聽學習,後來竟然成為大儒名臣。
承宮的故事,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漢代鄉間學校的教育形式。
漢代童蒙教育的進步,是當時文化成就的突出內容之一。
漢代童蒙教育在中國古代教育史上也有特別值得重視的地位。
《四民月令》所說的“學書《篇章》”,《太平禦覽》卷六○八引作“學《篇章》”。
有學者以為:“篇章是《六甲》、《九九》、《急就》、《三倉》之屬;其中《急就》、《三倉》等字書,應當學會書寫,《九九》是算學初步,僅僅書寫不夠,必須領會、熟練。
”《漢書·食貨志上》說到傳統農耕社會的生產和生活秩序的基本原則,其中包括文化教育的內容。
例如:“八歲入小學,學六甲五方書計之事,始知室家長幼之節。
十五入大學,學先聖禮樂,而知朝廷君臣之禮。
”所謂“小學”,是最基礎的文化教育。
所謂“學六甲五方書計之事”,應是指基本知識和書寫計算的技能。
顧炎武說:“‘六甲’者,四時六十甲子之類;‘五方’者,九州岳瀆列國之名;‘書’者,六書;‘計’者,九數。
”當時“小學”教育重視地理知識和數學知識,是值得注意的。
“始知室家長幼之節”在“學六甲五方書計之事”之後,可知當時教育理念,道德教育似乎是寓于知識教育之中的。
對於當時蒙學的這一特點,有教育史家分析說,“啟蒙教育猶重品德倫常和日常行為規範的培養,並且寓于書算教材和教學之中,以收課程簡、重點突出之效。
”《漢書·藝文志》中“小學”專為一種,列于《易》、《書》、《詩》、《禮》、《樂》、《春秋》、《論語》、《孝經》之後。
“小學”一種中的書目,有《史籀》、《蒼頡》、《凡將》、《急就》、《訓纂》等,都是基本文化知識的教材。
漢代的初級教育“小學”,其實可以和近代教育之“小學”相類比。
王國維說,“劉向父子作《七略》,‘六藝’一百三家,于《易》、《書》、《詩》、《禮》、《樂》、《春秋》之後,附以《論語》、《孝經》、‘小學’三目,‘六藝’與此三者,皆漢時學校誦習之書。
以後世之制明之:‘小學’諸書者,漢小學之科目;《論語》、《孝經》者,漢中學之科目,而‘六藝’則大學之科目也。
”“小學”起初是與“大學”對應的概念,指初級教育。
大致正是在西漢時期,“小學”又專門指稱文字學。
有學者指出,“以‘小學’指稱文字學,始於西漢,具體說,始於劉向、劉歆父子。
他們在那部可稱為世界上第一個圖書分類目錄的《七略》裏,第一次把周秦以來的字書及‘六書’之學,稱為‘小學’。
小學的創始人,便是揚雄、杜林、許慎、鄭玄。
”《漢書·平帝紀》記錄了漢平帝元始五年(5)宣佈的最後一道政令:“徵天下通知逸經、古記、天文、歷算、鍾律、小學、《史篇》、方術、《本草》及以《五經》、《論語》、《孝經》、《爾雅》教授者,在所為駕一封軺傳,遣詣京師。
”據說響應徵召前來長安的學者多達數千人。
李約瑟說,這是在王莽的倡議下召開的“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科學專家會議”。
當時,“小學”儼然已經成為一個學科專業了。
後來人們正式將文字、音韻、訓詁之學統稱為“小學”,則是宋代的事情了。
三、汉语史的分期汉语史的分期,各家看法不一。
王力:3C前:上古4C-12C:中古13C-19C:近代汉语时期20C(五四)以后:现代汉语时期邵荣芬:4C前:上古中古同王力12C-17C:近古17C至今:现代黄典诚:BC11C-6C:上古7C-12C:中古近、现同王力何九盈分为六期:先秦(?-BC3C)两汉(BC2-3C初)魏晋南北朝(3C-6C)隋唐宋(6C-13C)元明(13C-17C初)清代(17C中叶-19C)第三讲先秦的名物释义这部分内容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学习:我打算和大家一起读一读这一节。
这一节可以说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希望大家细心体会,以期大家在写文章时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啟发。
本节实际讲《尔雅》。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尔雅》的内容、体例及其贡献和影响。
《尔雅》全书十九篇,分别是:释詁、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
共收词语和专名2091条,4300多个词。
其中常用词语623条,2000多个词,主要集中收在释詁、释言、释训三篇内,词的总数约佔全书的一半。
这些词语的来源,一是经典常用的词语,二是常语通言,三为方俗异语。
《尔雅》前三篇收词较复杂,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
在体例上,《释詁》是列举古人所用的同义词,最后用一个当时常用的词来加以解释,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