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旅游资源
- 格式:docx
- 大小:20.45 KB
- 文档页数:17
云南生态旅游资源分类总结一、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一)陆地生态旅游资源1、森林生态旅游资源: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金殿国家森林公园、钟灵山国家森林公园、棋盘山国家森林公园、小白龙国家森林公园、圭山国家森林公园、来凤山国家森林公园、磨盘山国家森林公园、龙泉国家森林公园、东山国家森林公园、清华洞国家森林公园、巍宝山国家森林公园、灵宝山国家森林公园、宝台山国家森林公园、龙鱼洞国家森林公园、天星国家森林公园、铜锣坝国家森林公园、五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十八连山国家森林公园、鲁布革国家森林公园、珠江源国家森林公园、五老山国家森林公园、大关天星国家森林公园、西山森林公园2、草原生态旅游资源:云杉坪、牦牛坪、黄草岭、大海草山3、荒漠生态旅游资源:元谋(二)水体生态旅游资源1、湖泊生态旅游资源:滇池、程海、泸沽湖、抚仙湖、杞麓湖、异龙湖、星云湖、阳宗海、洱海、浴仙湖2、温泉生态旅游资源:安宁温泉、下关温泉、云县小定西沸泉、龙陵邦腊掌温泉、新滩坝温泉、腾冲热海3、河流生态旅游资源:金沙江(万里长江第一湾、小江泥石流)、澜沧江(西双版纳橄榄坝)、怒江(三江并流)、南盘江(三江口)、元江、伊洛瓦底江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一)农业生态旅游资源1、田园风光生态旅游资源:元阳梯田、罗平油菜花、石屏杨梅、蒙自石榴2、牧场生态旅游资源:迪庆那青波牧场、扎西牧场、丽江甘海子牧场、念瓦洛牧场、小中甸牧场、南宝牧场(二)园林生态旅游资源1、中国园林:勐巴娜西珍奇园(三)科普生态旅游资源1、植物园:昆明植物园、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丽江高山植物园2、天然野生动物园:西双版纳野象谷公园、3、自然博物馆:勐泐文化园、世界恐龙谷4、世界园艺博览会:昆明世界园艺博览园三、保护生态旅游资源(一)自然保护生态旅游资源1、山岳冰川生态旅游资源:轿子雪山生态旅游区、临沧大雪山、玉龙雪山、梅里雪山卡格博峰(二)文化保护生态旅游资源1、宗教名山生态旅游资源:宾川鸡足山、巍山巍宝山、云峰山、剑川石钟山、2、水源林生态旅游资源(三)法律保护生态旅游资源1、世界遗产:丽江古城、三江并流、中国南方喀斯特2、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哀牢山自然保护区、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苍山洱海自然保护区、南滚河自然保护区、纳板河自然保护区、无量山自然保护区、大围山自然保护区、分水岭自然保护区、大山包自然保护区、黄连山自然保护区、文山自然保护区、药山自然保护区、黑颈鹤自然保护区、大雪山自然保护区、普达措国家公园3、森林公园:金殿国家森林公园、钟灵山国家森林公园、棋盘山国家森林公园、小白龙国家森林公园、圭山国家森林公园、来凤山国家森林公园、磨盘山国家森林公园、龙泉国家森林公园、东山国家森林公园、清华洞国家森林公园、巍宝山国家森林公园、灵宝山国家森林公园、宝台山国家森林公园、龙鱼洞国家森林公园、天星国家森林公园、铜锣坝国家森林公园、五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十八连山国家森林公园、鲁布革国家森林公园、珠江源国家森林公园、五老山国家森林公园、大关天星国家森林公园、西山森林公园4、风景名胜区:滇池风景名胜区、罗平多依河-鲁布革风景名胜区、威信风景名胜区、阿庐古洞风景名胜区、普者黑风景名胜区、瑞丽江-大盈江风景名胜区、思茅茶马古道风景名胜区、路南石林风景名胜、澄江动物化石群保护地风景名胜区班级:11级旅管5班学号:20111201031 姓名:宁柠序号:12。
森林旅游Forest Recreation美国可以说是森林旅游的鼻祖,1872的黄石公园算是前身,二战后,依托森林来发展旅游逐渐兴起,到1960年,森林旅游的现实价值获得了各界人士的承认,并一跃成了森林资源开发的主要部分之一。
在美国举行的第五届世界林业会议,是森林旅游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里程碑,从那以后各国积极进行自然保护区及国家森林公园的规划,这不仅为本国国民提供了健身益智的活动场所,同时也招徕了外国的观光游客,成为一项无烟工业。
我国张家界森林公园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森林旅游业作为一项产业开始形成。
对于森林旅游的界定,虽然学术界有各种不同表述,但核心都在阐述:森林旅游(Forest Recreation)是指在林区内依托森林风景资源发生的以旅游为主要目的的多种形式的野游活动,这些活动不管是直接利用森林还是间接以森林为背景都可称之为森林旅游(游憩)或森林生态旅游。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森林旅游是指人们在业余时间,以森林为背景所进行的野营、野餐、登山、赏雪等各种游憩活动;广义的森林旅游是指在森林中进行的各种活动,任何形式的野外游憩。
森林旅游注意事项三大纪律一:切忌单独进入未经开发的原始森林。
以免迷路、失踪,遭遇饥饿寒冷或野兽的袭击。
二:不能随意采集标本、摘尝野果。
有些种类的植物,它们的汁液、花朵或果实鲜艳惹人,但很可能有毒。
三:在林区或自然保护区内,不能随便砍伐、狩猎、野外用火、遗弃垃圾等。
八项注意一:弄清目的地最佳旅游季节。
一般说来,北方森林公园的春、夏、秋三季,景观特色比较明显。
二:提前制定游览路线,科学安排游览时间。
三:如果要去比较偏僻的林区或未开发的原始森林,需要找当地向导带路。
四:在森林中穿行,鞋子要防水防滑,同时要戴上帽子或头巾,穿长衣长裤,防止被树枝划伤或被毒虫毒蛇咬伤。
五:在茂林里穿梭很容易迷路,除要带备用指南针外,还要留意溪流的走向,顺水觅路,不失为上佳寻路法。
六:在山里要懂得求生之道,鸟雀及猴子吃的野果之类,人类基本也能食用。
L i n y e y u a n y i森林生态旅游如今非常火爆,游客们在欣赏秀美风光的同时,也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游客们领略了大自然的魅力,会在一定程度上唤醒环保意识,从而树立起保护森林资源的思想。
因此,应积极开发森林生态旅游项目,加大旅游区内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取得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双丰收。
本文对森林生态旅游开发与森林资源保护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
一、开展森林生态旅游的基本情况近些年来,森林生态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据统计增长速度每年可达30%左右。
可见,森林生态旅游成为了旅游业的热门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浏览秀美的森林自然风光。
重视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陶冶人们的情操,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对森林资源保护同样有重要的意义。
森林生态旅游是一项有别于一般意义的商品,具有较强的整体性及开发的潜力,完全具备旅游业的所有要素。
但从目前森林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及旅游业的开展情况来看,还存在着开发程度欠缺,资源利用不充分,服务方面问题频发等问题,因此,必须继续增加投入,进一步加大开发力度,建设和利用现有的森林风光资源,提高旅游服务的水平,促进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在提高经济收入的同时,进一步保护好森林资源。
二、森林生态旅游的开发与森林资源保护的关系发展生态旅游必然要对森林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会起到保护森林资源的作用,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有破坏作用。
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是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1、开发与保护相互依存可以说,保护是开发的前提,保护可以为开发提供更好的条件。
森林资源是开发旅游业的基础,如果遭到破坏,发展旅游业就失去了依托,无法进行开发了。
因此,必须首先做好森林资源的保护工作,在此前提下进行适度开发。
2、通过开发体现保护的价值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对森林生态资源的保护,从而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
浅谈森林旅游资源的利用[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业已成为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森林旅游应运而生。
本文就森林旅游资源的利用谈谈几点认识。
[关键词]森林旅游资源特点利用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0-0552-011.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业已成为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森林旅游应运而生。
森林旅游资源是指以森林景观为主体,其他自然景观为依托,人文景观为陪衬的一定森林旅游环境中,具有游览价值与旅游功能,并能够吸引旅游者的自然与社会、有形与无形的一切因素。
本文就森林旅游资源的利用谈谈几点认识。
2.森林旅游资源的特点2.1 可持续性绝大多数森林景观资源具有无限重复使用的价值。
除少数景观资源会被消耗掉,多数景观资源是不会被游客消耗的。
但是旅游活动也常产生污染环境的副作用。
只有加强森林景观资源的保护,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才能使这种资源永续性地发挥效益。
2.2 脆弱性森林旅游资源虽然具有永续利用的特点,但大多数资源承载能力有限,再生能力有限,因此,在其承载能力范围内,合理开发利用,即是说森林旅游资源有一定的脆弱性特征。
2.3 自然性许多森林景观是未经人工雕琢的自然景观;属于一种自然客体,是由各种外界因素组合而成的景观效果,因而具有明确的自然属性。
另外,一些少数民族与大森林和谐共处,爱林护林,无论是村寨建筑,生活习惯;民俗节庆都与森林密不可分,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森林文化,极大地丰富了森林旅游资源的内容,提高了社会经济效益。
2.4 多样性组成森林环境的种类多样、结构复杂、分布广泛。
不仅包括了丰富的森林植被景观和野生动物资源,还包括了构成森林景观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环境资源,它们以不同形式相互渗透,广泛分布于森林公园的地域空间里。
在森林旅游资源集中的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内,森林覆盖率达85%,野生动植物种类丰富,成为自然基因库。
森林旅游方案实施背景:近年来,中国致力于深化产业结构改革,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对于休闲、养生、体验式旅游的需求日益增长。
森林旅游作为绿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工作原理:1.资源整合:对现有森林资源进行整合,包括景点、酒店、交通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
2.特色开发:根据不同地域的森林特色,进行差异化开发,形成独特的旅游产品。
3.增强体验: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如森林徒步、野外求生、自然摄影等,增强游客的体验感。
4.优化管理:引入智能化管理平台,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安全管理。
实施计划步骤:1.资源调查:对目标区域的森林资源进行详细调查,了解现有设施、景点、生态情况。
2.规划设计:根据资源特点,制定适合的旅游路线和活动方案。
3.招商引资:向社会公开招商,吸引投资方和合作伙伴。
4.建设实施:按照规划方案进行建设,包括景点开发、设施完善、人员培训等。
5.宣传推广:利用媒体、网络等渠道进行宣传推广,吸引游客。
适用范围:1.适用于拥有丰富森林资源的地区。
2.适用于具有一定旅游基础和成熟市场的地区。
3.适用于积极推动产业结构改革,发展绿色经济的地区。
创新要点:1.智能化管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智能化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2.生态保护优先:在开发过程中,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确保不破坏自然环境。
3.多元化体验:提供多元化的森林旅游体验,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4.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森林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如文化、农业、健康等。
预期效果:1.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2.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绿色发展。
3.提升游客体验满意度,增强地方旅游品牌影响力。
4.推动产业结构改革,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达到收益:1.经济收益:通过门票收入、旅游消费等途径实现经济效益。
2.社会效益:提高地方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推动地方旅游发展。
3.生态效益:通过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
林都伊春一国森林生态旅游胜地、自然概况伊春市地处中国黑龙江省东北部小兴安岭腹地,松花江、黑龙江两大水系之间,南北长 325公里,东西宽 145 公里,行政区划面积 3.3 万平方公里,人口 132万。
伊春是中国重点林区之一,素有“中国林都”、“红松故乡”、“恐龙故乡”之美称。
旅游局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伊春是黑龙江省主要森林生态旅游区,森林、冰雪、河流等旅游资源极具特色。
由光和休闲度假旅游的理想之地。
伊春森林旅游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 82.2 %,拥有亚洲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红松原始林。
五营丰林自然保护区和带岭凉水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纳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其中丰林保护区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选定为“森林可持续经营能力建 设、研究与推广”项目示范区,五营国家森林公园已被评为国家 岭林海中,生物群落丰富多样,分布 1390多种植物、 300多种野生药材、 260 多种鸟类、 60 多种珍稀野生动物, 并在桃山林业局建有经国家批准的全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野生动物饲养 狩猎场。
伊春地文景观奇特, 小兴安岭经过亿万年的地质变迁在大森林中形成了千姿百态的 奇岩怪石, 汤旺河石林、 朗乡石林、 嘉荫茅兰沟、 南岔仙翁山已成为中国北方罕见的地质奇观。
在“恐龙之乡”嘉荫县, 挖掘出我国第一具恐龙化石一一黑龙江满洲龙, 一龙,在其附近又新发现了隐藏量巨大的鸭嘴龙、霸王龙、虚骨龙、甲龙的化石群。
伊春水奇,适宜开展各种漂流旅游。
伊春冰雪旅游资源丰富,受小气候影响,降雪量大,雪质好, 雪期长,是黑龙江省重点开发的三大冰雪旅游线之一。
伊春空气清新, 林,每年可以吸纳二氧化碳 2430 吨,吐出氧气 3340 吨,空气中含有丰富的负氧离子和植物 芳香气,被誉为“天然氧吧”。
伊春四季分明,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是初春观花、盛 夏避暑、仲秋赏叶、深冬玩雪的好地方。
伊春人文景观也十分丰富,小兴安岭恐龙博物馆、 资源馆、木雕园、石苑、恒山古墓群、抗联遗址以及少数民族风情园等景点,享誉省内外。
安徽黄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调查提纲一、基本情况调查(一)自然资源调查1、位置及面积:调查黄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地理位置,总面积,所属山系、水系及大地貌区、中地貌范围等。
2、地质:调查地质年代及地质形成期,大、中地貌生成形式,区域内特殊地貌及生成原因,古地貌遗址,母岩及对景物生成的影响,母岩对交通、旅游的影响,山体类型,平均坡度及最陡、最缓坡度。
(二)社会经济调查1、当地社会经济简况:调查黄山市、黄山区和黄山森林公园所在乡(镇)的人口、经营主业、人均收入等情况及其特点。
2、经营状况:调查黄山国家森林公园组织机构、人员结构、固定资产与林木资产、经营内容、年总产值、利润、税收、职工年平均收入等。
3、旅游概况:调查黄山国家森林公园已开放的景区(景点)、旅游项目、游人结构、人次、时间、季节与消费水平等。
(三)旅游气候资源调查1、温度:调查年平均气温,旅游季节平均气温,极端气温及其出现的时间,河、湖结冰期及冰层厚度,区域内小气候特征,可供疗养和避暑的季节等。
2、光照:调查各季节昼夜时数,光照最长、最短时间出现的日期及热量,常见的自然光学特异现象及出现的时期等。
3、湿度:调查黄山国家森林公园内不同局部的湿度分布及年湿度最大、最小的月、旬、日等。
4、降水:调查多年平均降水量,各月降水频率(天数)和降水量,暴雨频率及多发月、旬,旱期,水体结冰,降雪情况,霜期及对景观的影响等。
5、风:调查主要风向,年平均风力,五级以上、八级以上大风日数及出现的月、旬及频率。
6、调查特殊的天气气候现象。
调查年均舒适旅游期日数。
(四)植物资源调查1、植被:调查植物种类,区系特点,森林植物的垂直分布以及森林植被类型和分布特点。
2、观赏植物:调查记载种类、分布范围及数量,花期、果期、观赏部位(花、果、叶、根、皮)。
3、古树名木:调查记载所处位置、生境、树种、年龄、树高、胸径、冠幅、冠形及分布特点,编撰古树名木资源一览表。
(五)野生动物资源调查调查黄山国家森林公园境内的动物种类、栖息环境、活动规律等。
一、陆地生态旅游资源陆地生态旅游资源是自然形成的,其中尤以森林的生态旅游价值最高。
世界及我国自然保护区中,半数以上均为森林生态系统。
一望无际的草原也有较高生态旅游价值,尤其是牧业利用草原后更增强其旅游价值;荒漠似乎荒凉沧桑,但其广漠之美、生物为抗争不利生存环境而具备的适应特性中蕴含着生命活力之美,仍有生态旅游价值。
(一)森林从生态学角度来看,森林是一个生态系统,是指以乔木为主体的生物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进行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并具有一定结构的特定功能总体。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则看重森林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防止噪音、防止污染、保护和美化环境等多种功能。
(二)草原草原是指在半干旱气候条件下,以旱生和半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的生态系统,在世界广泛分布。
温带草原主要以禾本科植物连绵成片分布,缺乏散生乔木,是最典型的草原,旅游审美价值极高,城市绿化中,多模仿此种草坪;另外还有一种在湿生条件下形成的草甸,草甸据其生境又可分为河流旁的泛滥草甸,次生的大陆草甸及高海拔山地上的高山草甸,其中高山草甸夏秋之际特有的“五花草甸”景观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
我国草原主要分布于温带内蒙古高原及黄土高原及新疆,高山草甸大面积分布于我国西部高海拔地区,这些区域同时为我国牧场所在地,结合牧民浓郁民族风情,是一个生态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三)、荒漠荒漠是指在干旱、极端干旱地区降雨量不足200mm,年蒸发量(对蒸发力而言)超过2000甚至5000mm(撒哈拉中央)的条件下,地表裸露植物生长极为贫乏之地,即所谓“不毛之地”。
荒漠作为生态旅游资源是以它一望无际的旷远之美吸引游客。
更为重要的是在荒漠生态系统中,生命在“逆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惊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即丰富的“生态美”内涵。
我国的荒漠属中亚荒漠的一部分,分布于西北各省,其中尤以新疆分布面积最广,近几年新疆旅游业正积极开拓荒漠的生态旅游。
浅谈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国生态旅游资源发展较晚,相关技术标准设施不够完善,现如今,森林生态旅游正处于资源被盲目开发利用,当地生态系统严重失调的严重形势。
有关部门需加强各地区的生态项目管理,保证生态旅游需以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实现其旅游业后续的可持续性发展。
标签:森林生态旅游;生态效益;发展方向;可持续发展对策一、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现状我国地大物博,生态气候跨度幅度大,相关生物物种种类繁多。
我国生态旅游资源发展相较于国外而言发展较晚,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才逐步开始重视以森林公园为主题进行旅游业的建设发展。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目前各级森林公园有800余处,其中国家级270处,总经营面积达到720公顷,年接待游客数量达到5000万人次。
在其林区内,种植的各种高等树木可达32万中,可供多种动物在其中生活,例如,鸟类、兽类、爬行类以及两栖动物等等,其共占2千多种。
为了加强其美观性,同时也为了符合其生态特点,各地森林产区中引进了种类繁多的自然景观,例如,瀑布、温泉、林草、花卉以及湖泊等等。
有一些特殊主題的生态园区还会引入相关具有文献参考价值的历史遗迹以及出土文物,从根本上提升森林生态旅游园区的观赏价值。
二、森林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生态旅游的开发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但由于我国的生态发展现处于初级阶段,人类过多强调对其生态资源的开发而造成其内部调节失衡,进而使得生态资源遭受破坏,使得我过森林资源产业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资源损害。
我国部分生态景区由于受到其生态发展的利益诱惑,而对其环境资源进行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并且在开发建设中,缺乏相关实际性的科学论证,盲目加大投资之后换来的游客却少之又少,收益小于支出,无法满足其正常经营,最后导致森林资源被破坏,同时使得自身发展资金被浪费。
甚至部分景区为了增加其人类活动范围,而过度砍伐森林,修建公路、索道以及宾馆,使得部分景区内的水土失衡,造成一定量的水土流失,再者,增加人类的活动范围就是减少其内部野生动物的活动范围,当地生物的生活规律受到影响,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后续的生产生活,导致数量减少甚至灭绝。
森林资源保护与生态旅游管理摘要:在改革开放和一带一路的大好形势下,各行各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同时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森林资源保护问题更是成为其中的焦点。
森林不仅可以为人类提供不可或缺的能源,还可以有效的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同时为人类的生态旅游创造条件,但就当前森森资源保护的现状来看,人们只是热衷于生态旅游,而对于资源保护的重视度不够,这是当前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引起高度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森林资源、保护、生态、旅游管理引言: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越来越开放,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越来越高,外出旅游的人们更是越来越多,旅游业的发展虽然能够给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如果人们缺乏环保意识、缺乏对森森资源的保护意识,就会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伤害,比如说随意践踏、景区垃圾等等问题,都是影响生态旅游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就是说森林资源保护与生态旅游管理已经成为当前旅游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一、森林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分析1、可以有效的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生态自然环境中的一大害,水土治理问题一度成为令人头痛的大事,而森林树木的种植与保护则可以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因为树木的根部发育特别快,它可以生长到地下很深处,而且大片的树木在一起还可以使树根在地下形成一个严密的网状结构,使其周围的土壤不会松散,更不会轻易的被雨水冲走,能够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
同时,树森林的落叶在充当肥料的同时,还可以运用其表面的光滑度,加快雨水的流速,当遇到暴雨时,能够让其地表的雨水快速流走,有效的保护地质,达到防止水土流失的目的。
2、能够影响地球气候我国地大物博,从南到北有多种气候带,而森林则是影响地球气候的一个重要因素,一直以来,森林都被人们称作“地球之肺”,因为森林不但可以净化空气,对地球气候的温度、湿度进行调节,而且还能够影响到地表水分的蒸发和蒸腾,起到控制降雨量的作用。
而森林资源的多样性,更能够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充足的能源物资,但是近年来由于人们的急功近利,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不够,出现了肆意的乱砍乱伐现象,使得许多珍稀树种濒临灭绝,比如说国家级保护区的九寨沟景区,有着74种珍稀植物和18种国家保护动物,如果不加强保护,就会影响它们的生存,继而还会影响到我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相关管理人员需要去改善这种现状,为森林生物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14 森林资源旅游经济14.1 森林资源旅游概述14.1.1 森林资源旅游的概念旅游,是旅行与游览的结合,其中游览是旅游的目的,旅行则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
旅游活动,就是以游览为目的的旅行。
在实际生活中,除了游牧民族的迁徙、政府间官方往来等情况之外,绝大多数旅行都或多或少地包含了游览的内容。
在大多数情况下,旅行与游览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
因此,旅游活动也就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旅游活动,是包含着游览内容在内的各种目的旅行,如商务旅游、会议旅游、宗教旅游及各种专业旅游等。
它们的目的虽然各异,但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包含着游览与娱乐的内容,因而都属于旅游的范畴。
狭义的旅游活动,是指以游乐为主要目的旅行。
它包括参观、游览、娱乐、消遣等游乐旅行活动。
旅游的广狭定义,决定了森林资源旅游的概念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来看,不管开展的活动是直接使用森林资源,还是间接地把它作为一种陪衬,都属于森林旅游。
即所谓森林旅游,就是指在林区内发生的不论活动主要目的如何的任何形式的野游活动。
这是一个过分简单的定义,因为它把许多的问题都混为一谈了,但是总的来说,还是正确的。
狭义的森林旅游、或称森林游乐,是指在一个森林环境中自愿地从事以享受为主要目的的一种闲暇时间的活动。
如森林狩猎、徒步旅行、骑马以及在森林中进行的鸟类观赏、野营、登山、赏雪、滑雪等,都属于森林旅游的范畴。
森钵资源旅游活动是一种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即通过森林旅游者的流动,表现人们对森林资源旅游这种社会文化生活的追求与社会满足这种要求的关系。
森林资源旅游活动所反映的关系是广泛的,既包括旅游者与自然资源、社会的关系,同时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森林资源旅游经济是在森林资源旅游活动过程中发生的,它说明森林资源旅游活动中所反映的诸多关系中的经济联系以及由于这种联系所产生的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的活动、变化和发展。
当今国际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走向大自然、走向森林。
世界上许多林业发达国家的森林旅游业正在迅猛地发展井取得了较好的收益。
森林旅游资源
摘要:森林是现今生态旅游的重要方面,我国森林旅游经过十多年的,已初具规模,但由于受到经营机制的限制,森林旅游业,尤其是地方性的森林旅游业发展出现了重
重阻碍。
本文从森林旅游资源经营权市场化,即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着手,对经营权市场化过程中涉及的双方权利义务、资源定价、程序等进行了有益地探讨。
关键词:森林旅游资源经营权市场化价格程序
自1982年我国第一处森林公园——湖
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批准建立至今,我国共有森林公园1540处,其家森林公园503处。
自1990年始,我国森林旅游人数每年
都保持30%的高增长率。
①2002年全国森
林公园接待森林旅游人数达到亿人次,以门票为主的直接收入37亿元,森林旅游综合
产值达850亿元。
全国已涌现出张家界、千
岛湖、太白山、瓦屋山等一批旅游收入超千万、上亿元的国家森林公园,成为了带动当地旅游业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龙头产业。
②森林旅游资源经营权指对森林旅游资
源一定时期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是一种法律上的用益物权。
广义的经营权可以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对已进行一定程度开发或投入的的森林的占有、使用和收益,可直接称为森林经营权;另一种是对未来进行开发或投入的状态的森林旅游资源的占有、使用和收益,可称为狭义的森林旅游资源经营权。
但不管是广义还是狭义的经营权都是在资源国家所有下的占有权、在合同约束下资源的使用权和部分的收益权,以及受到严格限制的资源处置权的结合。
一、森林旅游资源经营权市场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从法律性质上看,森林资源是具有公共物品性质的公共资源,具有多方面的价值,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森林旅游是生态旅游中最典型的一种,作为近十年来旅游业兴起的全新领域,对旅游业、林业的发展有巨大的
力,但如开发不当,也会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因此,从人类理性上讲,均能认识到森林旅游必须以生态和环境保
护为核心,并非纯粹地追求经营利润最大化。
森林旅游的受益者除游客和经营者外,还必须包括当地居民和当地经济、未来居民和未来经济,这也就是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营的特别之处。
我国《宪法》是从物权的角度对森林资源的属性进行明确的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
”我国《森林法》等有关法律、法规都依据宪法对森林资源的归属做出了
具体规定。
我国的森林旅游绝大多数也就是在国有林场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经过了的十多年的发展,固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各种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也日益体现。
首先,由于森林旅游开发的投资大、回收慢,各级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建设和管理
资金短缺,投入严重不足,已是森林公园建设和发展的最大障碍。
目前我国森林公园建设尚未纳入中央和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应的基本建设投资和保护管理事业经费大多没有纳入财政预算,而林业部门自身对森林公园的投入能力也相当有限,原有的体制也无法从市场上吸收资本进入,这就造成大批森林公园设施落后,对环境的维护、文化遗迹的修缮保护显得力不从心,更有大量的森林资源优势不能尽快转化为强大的经济优势,这制约森林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其次,我国森林旅游业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低,市场化水平低,多数林业部门仍然将建立森林公园、发展森林旅游作为国有林场的多种经营项目来对待。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森林公园与森林旅游规模小、分布散、精品少、知名度低、服务管理质量差,在全球森林旅游业中的竞争力低,与我国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优势不相称。
究其根源,最根本的就是目前我国森林旅游的管理体制已不适应社会的要求。
我国
森林公园主要是由管委会来经营和管理的,管委会作为行政单位,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无偿使用资源,没有任何风险,缺乏相应的责任感和压力。
此外,森林旅游资源管理的“婆婆”众多,地方政府、林业部、旅游局、建设部都有依进行行政管理的权力。
对投入少收益快的项目,大家抢着管,都要管,对要找投资、收益期长的项目,大家互相推诿。
再加上目前我国有关的法规制度、政策措施的不完善,一些地方受经济利益驱动,在森林公园内乱批、乱占、乱建,破坏了生态环境,还有一些地方将森林公园划入风景名胜区、旅游区,借招商引资之名,随意改变森林公园的性质和原有的隶属关系,上述情况均严重影响了森林公园建设和森林旅游的
发展,甚至威胁到了森林生态功能的发挥。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能提高资源利
用的效率,这已是一个为我国建设实践所证明的命题。
我国土地资源二权分离改革首先在进行,实践证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并没有影响到土地的国有,反而促进了生产率,增加了农民收入。
包括森林旅游资源在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