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脾散合五皮饮治疗肺心病顽固性水肿临床体会_姜宏伟
- 格式:pdf
- 大小:143.14 KB
- 文档页数:2
五皮饮在疑难杂症中的应用。
老中医丁敬远:五皮饮在疑难杂症中的应用。
原来“怪病多痰”也“怪病多湿”啊[鲜花][鲜花][鲜花][鲜花][鲜花][鲜花][鲜花][鲜花][鲜花]女性特发性水肿。
这类患者多在40岁左右,晨起眼睑浮肿,活动后眼睑浮肿逐浙减轻,午后双下肢水肿逐渐出现并加重。
不少患者同时伴反复胸闷心慌,晨起双手僵硬感,关节疼痛,活动不利。
特发性水肿伴有心脏表现者用五皮饮合苓桂术甘汤、甘麦大枣汤加减,多在服药3-5剂时即感眼睑、下肢浮肿明显减轻,心脏症状消失。
一般用药15 天左右可结束治疗。
停药后心脏症状可基本稳定,眼睑、肢体浮肿仍偶然发生,但一般不引起明显不适,不必多服药物。
特发性水肿伴有关节症状者予五皮饮合苓桂术甘汤、祝氏四藤一仙汤(鸡血藤30克,海风藤30克,络石藤30克,钩藤30克,威灵仙30克)加减,敏感患者亦多在3-5天关节症状明显改善,可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补肝肾之品巩固治疗。
亦不必长期服药。
遇疑难杂症,患者无明显眼睑肢体浮肿者也用五皮饮合苓桂术甘汤治疗。
-般先疏方5-7剂,有确切疗效后继续治疗。
用五皮饮合苓桂术甘汤治疗女性家族性眼圈发黑。
患者家族成员中亦有类似表现,患者眼圈发黑与睡眠充足与否无明显关系,亦无明显眼睑、双下肢浮肿,也多无明显不适主诉。
但从美容角度,眼圈发黑影响美观。
用五皮饮合苓桂术甘汤加减,敏感患者多在服药5剂左右眼圈发黑明显改善,共服药半月即可结束治疗,长期疗效尚可。
五皮饮属祛湿剂,临床加减治疗多种疾病获得满意效果,说明多种疾病包括疑难杂症中湿邪为患居多。
湿邪黏滞迁延,大多临床取效较慢。
临床中应用五皮饮加减治疗,敏感患者多在服药5天内即有明显疗效。
祛湿方法并不可能适用所有yi疑难杂症的治疗。
祛湿治疗能否成为与从瘀论治或从痰论治一样重要的治疗yi难杂症的法则尚有待进一步验证。
茯苓皮、桑白皮、大腹皮、生姜皮、陈皮各等份。
上5味共研粗末。
每次15克,水煎去滓,不计时温服。
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治疗水肿的临床效果观察发表时间:2016-01-11T11:08:53.797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29期供稿作者:张育献[导读] 西安市临潼区新丰街办皂安卫生院水肿指的是组织间隙或体腔内存在体液潴留现象,发病原因尚不完善清晰,患者表现为全身浮肿。
张育献(西安市临潼区新丰街办皂安卫生院陕西西安 710608)【摘要】目的:研究水肿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应用五苓散合五皮饮的效果。
方法:将我院门诊收治的水肿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个组别。
其中一组采用常规西医药物治疗,另一组加用中医汤药五苓散合五皮饮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症状恢复时间。
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有效共计26例(92.9%),高于对照组的20例(71.4%);患者尿量增加时间、水肿减轻时间、肾功能改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对比差异鲜明。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五苓散合五皮饮治疗水肿效果确切,能够提高治疗有效率,缩短症状恢复时间,促进肾功能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水肿;临床治疗;五苓散;五皮饮;效果【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9-0315-02水肿指的是组织间隙或体腔内存在体液潴留现象,发病原因尚不完善清晰,患者表现为全身浮肿,对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利影响[1]。
为了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患者进行分析,探讨了中医汤药的临床效果,详细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门诊收治的水肿患者56例,纳入时间段为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
依据《肾脏病学》[2],患者经实验室检查后确诊,能够积极配合医师操作;同时排除认知障碍患者,妊娠哺乳期女性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8例。
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处于28~66岁阶段内,平均(42.5±1.6)岁。
行气化湿,利水消肿之方——五皮饮肝腹水又叫做肝硬化,腹水是一种慢性肝病,是常见的肝硬化的并发症。
之所以会出现肝腹水这种肝病,是因为肝硬化导致人体的肝功能减退,而肝功能减退会引起门静脉高压,这是导致肝腹水的原因。
当出现肝腹水这种疾病的时候,一般情况下意味着肝硬化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地步了,预示着人们进入了肝硬化晚期,要积极的治疗这种并发症,缓解患者的痛苦。
肝硬化腹水在中医上我们把它归为鼓胀这个范畴。
辩证分为五种类型,包括肝肾阴虚、肝肾阳虚、湿热阻滞、瘀血阻滞、脾气亏虚等,一般可以选择健脾化湿的方剂,如五皮饮、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五苓散。
如果出现肝胆湿热还可以加茵陈五苓散,这样可以起到退热的功效。
今天我们主要说一说五皮饮。
五皮饮,是一道菜肴名称,是一道药用菜肴,出自明·《证治准绳》《华氏中藏经》,对人体有着药用功效。
主要适用于行气化湿,利水消肿。
用于全身水肿,胸腹胀满,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肿等。
也常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水肿,但以急性肾炎水肿、妊娠水肿、经期水肿以及腹水等较为多用。
【组成】陈皮9克、茯苓皮24克、生姜皮6克、桑白皮9克、大腹皮9克。
茯苓皮利水,姜皮温化,桑白皮利肺,大腹皮行气而且消腹胀,陈皮行气。
为什么都用皮?因为水肿是水溢于皮,要以皮行皮,因为是植物的皮就走人的皮,这就是中医的思维。
需要注意的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五皮饮是本方去陈皮、桑白皮,改用五加皮、地骨皮组成。
用五加皮入肾以行水,地骨皮清肺肾虚热,是主治在脾而兼及肺肾的配伍形式。
【组成】五加皮9克、地骨皮8克、茯苓皮24克、大腹皮9克、生姜皮6克两方相较,《华氏中藏经》五皮饮侧重于治中上两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五皮饮侧重于治中下两焦,重点有所不同;前者有调气之功,后方有滋肾作用,亦各异趣。
两方均用皮,有轻以去实,以皮行皮之意。
【今日医话】很多人认为得了肝腹水以后,患者的寿命就不多了。
虽然肝腹水是肝硬化的并发症,肝腹水到来的时候意味着肝硬化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
五皮饮,治疑难病下肢水肿五皮饮疑难病下肢水肿五皮饮初载于《华氏中藏经》,《华氏中藏经》是2011年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汉)华佗。
全书3卷,上、中卷为医论,下卷为临床。
》,”治男子妇人脾胃停滞,头面四肢悉肿,心腹胀满,上气促急,胸膈烦闷,痰涎上壅,饮食不下,行步气奔,状如水病”。
方药为生姜皮、桑白皮、陈橘皮、大腹皮、茯苓皮。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之五皮饮,主治与前者相近,组成为前方中桑白皮、陈橘皮易以五加皮、地骨皮。
《麻科活人全书》治疗”麻初出,四肢浮肿……乃是湿热流于四肢也,以五皮饮加葶苈治疗之”,此处五皮饮为《中藏经》五皮饮中桑白皮易以五加皮。
每遇因其他主诉而来求诊,兼见双下肢水肿的患者,在辨证基础上加用五皮饮,常收殊效。
不仅使双下肢水肿减轻乃至消失,而且对原发病的治疗亦起着重要作用,又从临床观察中发现,五皮饮对心原性、内分泌性水肿疗效较好,但对肝硬化引起的肢体水肿则疗效不佳,当另觅有效方药,今举案例如下。
1、硬皮病下肢水肿李某某,女,41岁。
1991年7月18日初诊。
1年半前先出现全身皮肤光亮水肿,继之增厚如皮革,不能提起,颜色青黯,张口困难,双下肢轻中度凹陷性水肿,行左前臂皮肤活检结合临床表现诊断为硬皮病。
舌黯淡红,苔薄滑,脉沉。
辨证为脾肾阳虚,寒凝血瘀,水湿内停。
治予温阳利水,活血化瘀,方药为:制附片(先煎)、桂枝、川乌(先煎)、草乌(先煎)各7g,生白术、五加皮各9g,茯苓、茯苓皮、桑白皮、地骨皮、郁金各12g,陈皮 6g,菟丝子25g,丹参30g,生甘草3g,3剂。
21日复诊,全身皮肤症状如前,但双下肢感轻松,凹陷性水肿亦明显减轻,仍步原法,但减少利水之剂,而增强温阳化瘀之力。
处方:制附片(先煎)、桂枝各7g,川乌(先煎)、草乌(先煎)、生甘草各3g,生白术、五加皮各9g,茯苓、茯苓皮、郁金、泽兰、仙茅、仙灵脾各12g,陈皮6g,菟丝子25g,丹参30g,益母草24g,3剂。
水肿病,试试五皮饮。
王某,女,84岁。
2018年4月19日出诊。
主诉:下肢水肿半年。
下肢水肿,皮肤光亮,两肋热。
左侧后背痛,夜间难以入睡。
外院查心脏彩超提示:左室舒张功能减低。
舌淡胖,苔白腻,脉滑。
辨证属于气虚湿阻证。
给予《医学见能》加味五皮饮,4剂,药后水肿缓解,后继续服药1个半月,水肿无。
今日患者因腰痛再次点名就诊,家属千恩万谢。
喜乐之情溢于言表。
按:西医认为,组织间隙或体腔内过量的体液潴留称为水肿。
水肿可表现为局部性或全身性,全身性水肿时往往同时有浆膜腔积液,如腹水、胸腔积液和心包腔积液。
中医认为,水肿是指因感受外邪,饮食失调,或劳倦过度等,使肺失宣降通调,脾失健运,肾失开合,膀胱气化失常,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
临床上,瘀血阻滞,三焦水道不利,往往使水肿顽固难愈。
因此,水肿的治疗原则应分阴阳而治,阳水主要治以发汗、利小便、宜肺健脾,水势壅盛则可酌情暂行攻逐,总以祛邪为主;阴水则主要治以温阳益气、健脾、益肾、补心,兼利小便,酌情化瘀,总以扶正助气化为治。
同时酌情加入活血化瘀之品。
《医学见能》一书有云:肿胀溺赤,或兼口渴脉数者,阳郁而水壅也。
宜加味五皮饮。
组成:桑皮(三钱)茯苓(二钱)腹皮(二钱)白芍(二钱)知母(三钱)青木香(一钱)防己(一钱)滑石(三钱)黄芩(三钱)当归(一钱)车前(三钱)杏仁(三钱)
有方歌为证∶口干肿胀溺兼红,青木香和芩芍通。
桑腹知苓防己共,归前滑石杏仁同。
临证可以辨证使用。
水肿病从肺脾肾辨治从肺、脾、肾辨证治疗水肿,获得良效,现择三则案介绍如下。
1肺水案:陈×,女,14岁。
2000年3月10日初诊。
主诉及现病史:发热,眼睑水肿3天,伴双下肢水肿1天。
该患者3天前发热恶寒,时有咳嗽,晨起眼睑水肿,自服抗感冒药治疗无好转。
于昨天出现双下肢指凹性水肿,尿少,全身乏力,肢节酸痛,咽喉红肿疼痛。
舌质红,脉浮滑数。
尿检:红细胞3~5个,白细胞8~10个,蛋白质(-)。
中医诊为水肿,风水泛滥,治以散风清热,宣肺行水。
处方:麻黄7.5克,石膏10克,白术15克,浮萍15克,泽泻15克,茯苓15克,桂枝10克,板蓝根15克,连翘15克,白茅根15克,车前子(包煎)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甘草10克。
5剂。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医嘱:忌食辛辣鱼虾等腥味食物。
2000年3月5日复诊。
自诉尿量增多,浮肿基本消失。
尿检:红细胞0~2个,白细胞2~3个,在上方基础上加入黄芪15克,继服10余剂。
患者痊愈,多次随访从未复发。
按:此证常选用越婢加术汤加减。
麻黄、生姜宣肺解表以行水;白术健脾制水;石膏清肺胃之郁热;大枣、甘草补益肺脾、调和营卫。
加用连翘、板蓝根清热解毒,桂枝祛风解表,葶苈子、茯苓、泽泻、浮萍、白茅根、车前子等利水消肿。
如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2脾水案:于×,男,29岁。
1999年10月30日初诊。
主诉及现病史:半年前因劳累后渴饮凉水,坐卧湿地后,周身出现浮肿,按之没指,曾经治疗病情仍有反复,伴胸闷,纳呆,脘腹胀满,小便短少,大便干燥,苔黄腻,脉沉数。
尿检:红细胞10~15克,白细胞20~30个,蛋白质(-)。
中医诊断为水肿,湿热壅盛。
治以益气健脾,分利湿热。
处方:党参15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商陆10克,赤小豆15克,木通15克,羌活15克,秦艽15克,白术15克,苍术15克,大腹皮15克,连翘15克,茜草15克,生姜皮3克,大枣3枚,甘草15克。
7剂。
五皮饮的组成与功效作用、加减【组成用量】桑白皮、陈橘皮、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各9g。
【服用方法】水煎服。
【功效作用】方以茯苓皮甘淡,实脾土而利水;生姜皮辛辣,宜胃阳而散水;大腹皮辛温,行气宽胀,利水退肿,三味行水为主药。
陈皮利气调中,醒脾化湿;桑白皮泻肺以清水源。
五味合用,共奏利水消肿,行气健脾之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水肿病证。
本方具有利尿,增强消化机能,促进血液循环,降压等作用。
【辨治病证】中医临床运用以水肿症情较轻,病在肺脾,胸腹胀满,上气喘促,苔白腻,脉沉缓为其汤证之要点。
本方适用于治疗急慢性肾炎、荨麻疹、羊水过多,以及多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心力衰竭、妊娠等所致的水肿等病证。
而必须症见水肿,伴有小便不利,肢体沉重,胸腹胀满,上气喘促,舌苔白腻,脉沉缓者之病人。
【现代运用与主治疾病】1.小儿急性肾炎(脾虚型)治宜健脾利湿,行气消肿。
以本方合四苓散(泽泻12g,猪苓、茯苓各10g,白术8g)为主治方。
2.肝硬化腹水(脾虚水湿型)治宜理气行水,健脾利湿。
以本方加厚朴、茵陈、鸡内金为主治方。
若瘀血多者,加桃仁、红花、郁金。
若气虚脾寒者,加党参、黄芪、千姜。
若肝郁化火者,加柴胡、黄芩、青蒿。
3.肾病综合征(水湿浸渍型)治宜健脾化湿,通阳利水。
以本方合胃苓汤加减:泽泻、大腹皮、茯苓皮、薏苡仁各15g,桑白皮、广陈皮、白术、厚朴、苍术各12g,生姜皮9g,甘草6g,肉桂3g为主治方。
若畏寒肢冷者,加附子8g(先煎)。
水肿甚者,加车前子(包)15g,猪苓10g。
4.尊麻疹(脾虚型)治宜行气健脾,祛风解表。
以本方加荆芥,防风为主治方。
【随证加减】1.水肿于腰部以上,或兼有外感表证者加苏叶、荆芥、防风。
2.腰部以下水肿者加薏苡仁、车前子、防己、猪苓、泽泻。
3.脾虚不足加党参、白术、茯苓。
4.肾阳不振加干姜、附子、肉桂。
5.实热壅盛加黄柏、黄芩。
6.大便不通加大黄、麻仁、郁李仁。
【化裁变通】1.济生七皮饮本方去桑白皮,加地骨皮、青皮、甘草皮组成。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扶阳解表、温脾利水法治愈水肿一例病案:女,25岁。
主诉及病史:5天前外感风寒后,慢性肾炎复发,服西药治疗无效,浮肿继续加重,即住院治疗。
诊查:入院时恶风怯寒,肢冷,喘咳气促,胸闷腹胀,食欲减退,小便短少。
脉象沉缓,舌质淡嫩,苔白腻。
体检:全身中度浮肿,有胸水腹水征,血压166/110mmHg。
尿液检查:蛋白(++++),颗粒管型少许,酚红排泄试验仅25%。
辨证:风寒外袭,肺气不宜,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更因肾阴本亏,气化失司,脾阳不足,水湿停留,以致风水相搏,水邪泛滥,而成水肿。
治法:扶阳解表,温脾利水。
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五苓散、五皮饮加减。
处方:麻黄4.5g 细辛2.5g 附块12g 连皮茯苓30g 砂仁6g (研末分冲)葫芦瓢15g 桂枝9g 苦杏仁9g 炒白术9g 猪苓9g 泽泻9g 陈皮9g 连皮生姜9g上方药服3剂后,恶风怯寒、肢冷、喘咳稍瘥。
就原方略作加减,服药至9剂,小便明显增多,浮肿逐渐消退,喘咳、胸腹1胀满等症好转。
服药至18剂时,全身浮肿和胸腹水俱消失,血压降至正常,尿蛋白、管型均转为阴性而出院。
按语水肿,多由于脾肾阳虚所致,故治宜温补脾肾,重用附子、白术等;对浮肿明显者,则在温补脾肾为主的基础上,加用利水消肿之药,才能见效;对于大量腹水的病人,法当急则治其标,但也必须在温补脾肾为本的原则下,使用逐水之品,如牵茴丸等;对蛋白尿者,使用济生肾气丸合防己黄芪汤加减,常能见效。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2集,P95-96,朱师墨医案。
朱师墨,原名朱清源,1908年生,浙江省镇海人。
中医教授。
1925年毕业于浙江鄞县斐迪学院高中部。
1928年8月拜著名中医施今墨为师学中医,从此改名师墨。
1932年8月毕业,成绩优异,留在施师诊所当助医2年。
1934年起独立开业行医于上海、武汉等地。
阳和汤合五皮饮加减治疗下肢水肿临证体悟范海平;马少云【摘要】阳和汤为中医外科名方,主治阳虚寒凝证;五皮饮主治脾湿皮水证.在中医辨证施治指导下,临床运用阳和汤合五皮饮加减治疗慢性丹毒、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肿胀、下肢特发性水肿疾病,其关键是抓住下肢阳虚寒凝的基本病机,则疗效显著.【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年(卷),期】2018(025)005【总页数】3页(P121-123)【关键词】阳和汤;五皮饮;下肢水肿;辨证论治【作者】范海平;马少云【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510405;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广东珠海519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7阳和汤出自《外科证治全生集》,由鹿角胶、熟地黄、肉桂、芥子、炮姜、麻黄、甘草组成,临床适用于寒痹、阴疽等属阳虚寒凝证者。
五皮饮出自《华氏中藏经》,由生姜皮、陈皮、大腹皮、茯苓皮、桑白皮组成,主治一身悉肿、肢体沉重,小便不利等脾湿皮水证者,其药理作用主要是利水消肿[1]。
笔者临证运用阳和汤合五皮饮治疗慢性丹毒、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肿胀、下肢特发性水肿,获得满意疗效。
现结合案例介绍如下。
1 典型病例1.1 慢性丹毒案例1:患者,男,67岁,2016年2月25日就诊。
3周前因蚊子叮咬左足背,次日左足背部皮肤发红瘙痒,后左下肢逐渐肿胀不适。
既往有2型糖尿病史5年余,血糖控制不佳。
刻下:左足背及内外踝漫肿无头、界线不清楚、皮色黯紫、肤温稍低、轻压痛,面色淡白,精神稍差,畏寒,纳差,眠差,夜尿频,大便先硬后软,舌质黯红有齿痕,苔薄白腻,脉沉。
血常规示白细胞9.2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8.6%。
双下肢静脉彩超未见静脉血栓征象。
诊断为慢性丹毒。
证属寒凝痰瘀、脾虚水肿。
予以阳和汤合五皮饮加减:鹿角胶(冲服)20 g,熟地黄30 g,肉桂5 g,芥子20 g,炮姜6 g,麻黄5 g,川牛膝20 g,大腹皮10 g,茯苓皮10 g,桑白皮10 g,炙甘草10 g。
慢性心衰所致水肿使用加味五皮饮治疗的效果-中医内科学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慢性心功能衰竭(CHF)是各种结构性或功能性心脏病导致心室充盈和摄血功能受损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一种临床类型,主要表现为慢性水钠潴留的一组症候群,临床表现为水肿、乏力、呼吸困难,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病人的最终归宿,也是主要的临床原因。
随着最近几年我国老龄化加剧,各种原因所致的慢性心衰逐步增多,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生活。
笔者采取加味五皮饮中药汤剂通过健脾、温阳、活血、利水、减轻水钠潴留而减轻心衰症状,疗效明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临床选取2010 年9 月-2014 年9 月于我院门诊求治的慢性心衰病人50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男性31 例,女性19 例,合并高血压病史18 例,合并糖尿病病史10 例,合并心肌梗死12例,合并冠心病史43 例,合并慢性支气管炎史15 例,病人均有慢性心衰史,均有不同程度双下肢水肿史,分组时以上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1. 2 纳入标准(1)均符合慢性心衰西医诊断标准[1].①症状及体征:呼吸困难、乏力、体液潴留(水肿)、尿量减少,颈静脉怒张或波动增强,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肺底湿啰音和(或)呼吸音减弱,尤其是肺底,心脏扩大,心动过速,心室率多100 次以上,充血性肝肿大,双下肢水肿,不同程度的胸腔积液。
②彩色多普勒示:左心室增大,左心室收缩末期容量增加及射血分数(LEVF)40%.③X 线胸片:双肺纹理增粗,心脏增大,肺淤血,肺水肿。
④有基础心脏病病史;心功能分级按照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标准。
(2)中医上符合脾阳虚弱型水肿标准[2].(3)病人要求门诊而拒绝住院治疗。
1. 3 排除标准(1)合并有急性心梗及心绞痛反复发作者。
(2)合并有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者。
(3)合并有心源性休克者。
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治疗水肿的临床研究
张晶卓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
【年(卷),期】2012(10)36
【摘要】目的探讨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治疗水肿的临床研究。
方法对100例水肿患者采用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治疗。
结果本组患者100例,痊愈85例,有效15例,水肿无明显变化者5例。
结论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治疗脾虚湿盛,膀胱气化不利之水肿证有效。
【总页数】2页(P284-285)
【作者】张晶卓
【作者单位】吉林省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院附属医院,吉林白城 13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51
【相关文献】
1.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辅治糖尿病肾病水肿的分析 [J], 赵东茹
2.用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治疗马属动物水肿病的体会 [J], 王富;赵永宏
3.五苓散合五皮饮内服外用联合徒手按摩、中药外敷综合治疗妇科癌症根治术后下肢淋巴水肿的效果 [J], 王海静;贺丰杰;朱虹丽;李晓燕;孙康;李小宁;李翡;刘海涛
4.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味治疗糖尿病肾病水肿27例 [J], 刘晓翔;王晖;赵凯声;刘宝利;陈嘉兴
5.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辅治糖尿病肾病水肿临床效果观察 [J], 刘畅;张秀媛;马万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实脾散(古代经典名方1038)实脾散温补脾土之功偏胜,确有脾实则水治之能,故以“实脾”名之。
实脾散为治疗脾肾阳虚水肿之常用方。
以身半以下肿甚,胸腹胀满,舌淡苔腻,脉沉迟为辨证要点。
实脾散所治水肿是谓阴水。
由于脾肾阳虚,阳不化水,水气内停所致。
水属阴邪,其性下趋,故其水肿身半以下肿甚;水湿内阻,气机不畅,故而小便不利,胸腹胀满;脾阳不足,腐熟健运失职,故大便溏薄。
实脾散系针对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溢肌肤的阴水证而设,原书曰“治阴水先实脾土”。
故治之宜温、宜补,以温阳健脾为主。
以干姜、附子、白术、甘草、大枣、生姜为方中主要组成部分。
以干姜、附子补火生土;以白术、甘草、大枣、生姜健脾和中。
汪昂曰“甘草得茯苓则不资满而反泄满”。
水湿内停阻滞气机,土虚则木贼。
故当行气利水,扶土抑木。
方中以茯苓利水健脾,槟榔行气利水导滞,木香调脾胃滞气,厚朴宽中降逆,草豆蔻除寒湿、温振脾阳,木瓜扶土抑木、祛湿利水。
六药共奏利气利水、醒脾化湿之功,为方中辅助部分。
实脾散以温阳健脾之品作为方中主药,使脾阳健运,则水湿得到温化,水肿自退。
实脾散不以利水药作为主药。
以利水药作主药的方剂,一般适用于膀胱气化不利,而小便不利的水肿、癃闭、淋浊等证,方如五苓散等。
《内经·素问》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即多种因湿而引起的浮肿、腹满胀,大都与脾有关。
张秉成指出“治水当以实脾为首务也”。
实脾散治水肿病,用利水药很少而主要从温阳、健脾、行气着手,意在实土以制水,行气以利水,体现了治病求本。
前人对水肿病的治疗,每每首先推崇实脾散。
但本方毕竟为治本之剂,治标之力很弱,是为脾肾虚寒、水不化气、水湿内停的阴水而设。
若阳水或湿热所致的水肿而表现为标实正不虚者,又属不宜。
实脾苓术与木瓜,甘草木香大腹加,—草果附姜兼厚朴,虚寒阴水效堪夸。
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顽固性心衰36例
宋勉
【期刊名称】《山西中医》
【年(卷),期】2000(016)006
【摘要】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肺心病顽固性心衰36例。
结果:显效26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1.67%。
【总页数】1页(P24)
【作者】宋勉
【作者单位】忻州地区人民医院,山西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505
【相关文献】
1.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顽固性心衰36例 [J], 哈中培;王正文;哈泉
2.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顽固性心衰30例 [J], 智秀兰
3.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顽固性心衰47例疗效观察 [J], 罗列波
4.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顽固性心衰20例疗效观察 [J], 彭素岚
5.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心病顽固性心衰疗效探讨 [J], 杜志刚;杜志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何迎春应用五苓散合五皮饮临证验案举隅薄理实;何迎春【期刊名称】《浙江中医杂志》【年(卷),期】2017(052)002【总页数】2页(P120-121)【关键词】五苓散;五皮饮;何迎春;医案【作者】薄理实;何迎春【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广兴医院浙江杭州 310007;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广兴医院浙江杭州 310007【正文语种】中文五苓散源自《伤寒杂病论》,由泽泻、茯苓、猪苓、白术、桂枝组成,功能化气利水,健脾祛湿。
五皮饮最早见于《中藏经》,由茯苓皮、陈皮、桑白皮、生姜皮、大腹皮组成,功能行气健脾,利水消肿。
两方均为利水渗湿剂,合用具有健脾理气、利水渗湿之功。
何迎春为主任中医师,笔者随何老师抄方期间,发现其应用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不仅可有效治疗水肿、泄泻,同时对眩晕、耳鸣、睡眠障碍、视网膜静脉炎等疾病也有显著疗效,故选典型案例报道如下,以飨同道。
赵某,女,54岁。
2013年12月5日初诊。
腹泻1年,刻下大便稀溏,每天3~4次,夜寐欠佳,胃纳不适,舌淡、苔白腻,脉滑。
辨证为脾虚湿盛,治法为健脾除湿,理气止泻,重镇安神。
方用:茯苓、炒谷芽、煅牡蛎(先煎)、夜交藤、葛根各30g,桂枝、炒白术、桑白皮、大腹皮、芡实各15g,陈皮、猪苓各10g,车前子20g,干姜6g。
7剂。
复诊:诉大便已成型,每天1~2次,遂未再服药。
按:《内经》云:“清气在下,则生飱泄”,又说:“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故脾虚升清无力,浊阴不降,则见泄泻。
《脾胃论》谓:“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亏虚则致气血生化乏源,气血不足,心神失养,心无所主,进而出现夜寐欠佳;脾虚失运,湿邪内生,湿阻中焦,则见胃纳不适,舌质淡、苔白腻。
何师治以五苓散合五皮饮健脾理气,利水渗湿;芡实、炒白扁豆、炒谷芽健脾化湿开胃;葛根升脾胃之阳而止泻;煅牡蛎既与葛根配伍以止泻,又与首乌藤配伍以重镇安神。
合之,共奏健脾除湿、理气止泻、重镇安神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