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结构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16
13—14下学期高二语文选修第一单元主备人:徐晶晶本单元教学内容分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2、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教学重点]】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历史悠久。
古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诗歌。
这些诗歌已经流传了千百年。
那么,我们如何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所提出的重要的诗歌鉴赏理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下面就让我们试着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受中国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理论指导之一——以意逆志学生欣赏下面一首诗歌: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请同学们把这首诗歌有感情地齐读一遍。
2、大家想想:这首诗歌体现的是诗人怎样的愿望?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一点的?明确: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3、历来评者认为此诗“诗中有画”,那么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图景让诗人如此向往归隐生活呢?试结合你的体验和感受描绘出诗中的画面。
明确: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涣女,莲动下渔舟。
教师进一步引导:其实,正是因为我们不断地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到诗歌当中,使诗歌获得一种恒久的生命力。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有的诗句还生发出新的旨趣。
如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总结归纳:在欣赏这首诗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学到了欣赏诗歌的一种基本方法,即孟子提出来的“以意逆志”。
《长恨歌/白居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
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自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二、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
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
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他的一生,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
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秦中吟》、《新乐府》大都作于此时。
后期:主要是“独善其身" 。
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他本人最重视的是讽喻诗。
他的讽喻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类诗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
这里既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悲惨命运作品,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另一类诗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三、写作背景本诗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
这首诗创作于元和元年,当时诗人正在山西周至任县尉。
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唐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大家都为之唏嘘不已,王质夫举着一杯酒来到白居易面前,说:“这种旷世之事,如果没有文笔出众的人来记录、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磨灭,从世上消失.你深谙作诗之道,情感丰富,你试着为这个故事写一首诗,如何?”白居易于是写下了《长恨歌》,他的意图不仅在于对史诗有感而发,而且还想以此惩戒那些祸乱朝政的人,让将来的统治者引以为戒。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一单元,我们迎来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瑰宝。
这一单元所选的篇目,无一不是古代文学的精华,它们以其深邃的思想、精炼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将欣赏到的是屈原的《湘夫人》。
这是一首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诗篇,通过对湘水女神的描绘,展现了屈原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对楚国现实的悲愤。
诗中的每一句都充满了屈原的情感,读来感人至深。
紧随其后的,是李白的《将进酒》。
这首诗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人生的短暂和时光的易逝,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李白的诗歌风格在此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的诗歌不仅有形式美,而且有内涵美,给人以无尽的启示。
再接下来,我们将看到欧阳修的《秋声赋》。
这是一篇以秋为主题的散文,通过对秋声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对自然的敬畏。
欧阳修的散文充满了韵律和节奏感,读来如行云流水,自然成章。
我们将接触到苏轼的《前赤壁赋》。
这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通过对赤壁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生的领悟。
苏轼的散文以意境深远、思想深刻著称,读来让人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这一单元所选的篇目,都是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它们以其深邃的思想、精炼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这些篇目,我们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更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了解古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古代诗歌的优美韵律;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常识,包括韵律、节奏、平仄、对仗等;理解并欣赏古代诗歌所表现出的优美意境和深邃思想;理解并欣赏古代诗歌所表现出的优美意境和深邃思想。
理解古代诗歌所表现出的优美意境和深邃思想。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节奏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讲解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常识和背景,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演示法:通过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常识和背景,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湘夫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文章,理解诗句的含义,从而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多角度探究诗歌主旨。
2.分析诗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和比兴手法的使用,鉴赏艺术特色。
3.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多角度探究诗歌主旨,并体会诗歌借助意象营造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湘水之神,导入课题湖南岳阳的君山上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竹子,名叫“斑竹”,大家知道它的来历?传说湘君(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
舜的妻子娥皇、女英(尧帝的二个女儿)听到丈夫的死讯后追随到沅、湘,因丧夫而落下的伤心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之后二女也投湘水而死。
这一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在民间一直流传。
人们为了祭祀他们,在湘水旁边,由女巫扮成湘夫人模样去迎接湘君,而男巫则扮成湘君的模样在湘水中修盖华贵的房子,迎接湘夫人的到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这一传说人物有关的诗歌《湘夫人》。
二、初涉湘水——整体感知1.听读正音渚(zhǔ) 眇(miǎo)薠(fán) 罾(zēng) 蘋(pín)芷(zhǐ) 澧(lǐ) 澨(shì) 潺湲(chányuán) 葺(qì) 荪 (sūn) 楣薜荔(bì lì)擗(pǐ) 櫋(mián) 庑(wǔ) 嶷(yí)袂(mèi) 遗(wèi) 褋(dié) 搴(qiān) 汀(tīng) 橑(lǎo)2.结合课下注释自由诵读诗歌,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0分钟思考,5分钟讨论———老师解答,齐读诗作):思考1:伫立水畔的人是谁?他在湘水之畔做什么?主要动作和主要事件有哪些?湘君,赴约。
主要动作:登、骋望、远望、观——驰、济、筑室——捐、遗、搴、遗。
高二语文《长恨歌》知识精讲【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长恨歌》(一)诗人简介白居易,太原人,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
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
白居易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于河南新郑县东郭宅。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
白居易出生时,李白已逝世10年,杜甫也去世2年。
时代需要大诗人,白居易适逢其时。
他因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又绝顶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9岁便能够辨别声韵,加之家庭和社会给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他青少年时代读书特别刻苦。
后来忆及当时读书情况,他说:“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
”少年时代又曾经过颠沛流离的避难生活,对社会各方面都有所了解。
这些原因,造就了白居易这位杰出的诗人。
从白居易一生仕途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
作为一个诗人,却成就极大,可以说名动朝野,甚至妇孺皆知。
大概因为他青少年时期的颠沛流离和以后的数次被贬,多为外官,经历极广,对社会有较深刻的了解,才使他得以成为千古不朽的大诗人。
作为一个大诗人,一个天才的诗人,白居易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诗歌不但在艺术形式上是多样的,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也是多样的。
白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但同时又经过千锤百炼,作了许多艺术加工。
诗坛曾流传老妪亦解白诗的佳话。
明代诗论家胡震亨《唐音统签》中曾有宋朝诗人张文潜看到过白居易诗手稿的记载,说“真迹点窜,多与初作不侔”,可知白居易作诗、改诗之刻苦认真。
他的诗达到这样的艺术水平,是作者付出了多少辛苦才获得的。
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
他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寄予了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结构分析单元主题: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
2.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
课时安排:5课时总体安排:指导理解《长恨歌》1课时,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长恨歌》的意旨1课时;指导学生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欣赏《湘夫人》、《拟行路难》两首2课时;指导学生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欣赏《蜀相》、《书愤》两首1课时。
而“推荐作品”(《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越中览古》、《一剪梅》、《今别离(其一)》)作为学生课外读读背背的材料。
具体安排:第一课时教学任务:指导学生疏通《长恨歌》文句,理解内容。
(为下一课时探究作品主题建立平台)一、导入白居易的《长恨歌》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
今天我们通过诵读来感受作品的魅力。
二、指导诵读《长恨歌》1.播放乔臻、丁建华朗诵的《长恨歌》2.学生整体自由朗读,根据自己的体味把握节奏和顿挫。
3.教师和其他学生一起订正其中的字音、断句、停顿、节奏等方面错误。
示例: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三、指导学生疏通《长恨歌》文句在结合课后注释进行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学生针对文句自由质疑问难,师生共同商讨解决。
例1:“云鬓花颜金步摇”中国古典诗词惯用通过意象的堆叠来传达某种情感或创设某种意境,比如后来的马致远就以“枯藤老树昏鸦”创设了凄凉萧索的秋景秋况。
此句的“金步摇”为一种首饰的名称,用金银丝宛转屈曲制成花枝形状,上缀珠玉,插在发髻上,行走时摇动,所以叫“步摇”。
此种首饰本就以女子的步态得名,用在此处,不仅显得杨妃穿戴的华丽,我们更可以想见她摇曳婀娜的身影,如此美态,再配上蓬松乌发、如花容颜,怎不叫人心神荡漾?白居易短短七个字,中国古代名躁一世的美人形象便仿佛栩栩浮在后人目前。
例2“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渔阳:天宝元年河北道的蓟州改称渔阳郡,当时所辖之地约在今北京市东面的地区。
包括今蓟县、平谷等县境在内,原属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管辖。
革卑:古代军中用的小鼓,骑鼓。
霓裳羽衣曲:著名舞曲名,传说是玄宗游月宫,暗中记住此曲。
又说此曲是作给杨妃的舞曲。
某首曲子,往往是某个人或某段轶事的代称,比如说起《后庭花》便想起陈叔宝。
《霓裳羽衣曲》可看作李杨两人爱情的见证。
本句用曲名作起,承接了上文一片轻歌曼舞、你侬我侬的美好场面,可惜渔阳鼙鼓源自安禄山,“惊破”二字不仅一语打破了李杨美满的生活,又惊醒了沉醉在其中的读者。
本句典和隐语并用,所有的宛转节奏都转为铿锵之音,情势陡转直下……四、作业:1.背诵整首诗,或熟读全诗并且把你认为写得最好的诗句背诵下来。
2.这首诗哪一句最吸引你,试着探究一下,与同学交流心得。
例1:“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中的强烈视觉冲突。
例2:“云鬓花颜金步摇”与“翠翘金雀玉搔头”写法的相似与意蕴的相异第二课时教学任务:指导对《长恨歌》主题探讨一、导入上一节课我们通过诵读,基本已经清楚了内容,今天,我们将对作品的主题作进一步的探究。
二、指导学习有关“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欣赏的知识“意”,这里指的是读者之“意”;“志”,既有作者之“志”,也有作品之“志”,我们一般就指作者或作品所表达的原意;“逆”,这里既指接纳,又含探究之意。
因此,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读者以“己意”去“逆”作者作品之“志”,在这个过程中,读者既没有完全抛弃自己“现在的视域”,也没有把理解对象“始初的视域”简单地纳入自己“现在的视域”,而是把这两种不同的视域融合起来,形成一个全新的视域,从而得出带有自己个性的对作品的诠释。
“以意逆志”的欣赏方法,既要尊重读者的主体意识“意”,又不能背离对作品之“志”,并把欣赏过程看成读者之“意”与解读对象之“志”,通过“逆”的方式相互交融而建构新的过程。
这种欣赏方法是合理的。
“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两种方法是相辅相成的,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其时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三、指导对《长恨歌》主题探讨自古以来,人们对这首诗的主题一直存在几种不同说法:1.作品主要表现李杨之间坚贞的爱情,着力描写二人死别后绵长的相思之“恨”。
2.诗的前一半着力批判唐玄宗“重色”误国,后一半歌颂李杨之间坚贞的爱情。
3.作品主要是对唐玄宗重色误国的讽喻,前一半写“恨”之因,后一半写“长恨”本身,可谓“一失足能成千古恨”。
上述说法中你赞成哪一种?请你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法进行探究,说说你的看法并简述理由。
四、作业根据白居易写作此诗的缘起,谈谈此诗若作为讽喻诗与他的其他讽喻诗在写法上有何不同?你还读到过哪些讽喻诗?请课外收集整理。
例1:官仓鼠(唐)曹邺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例2:轻肥(唐)白居易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第三课时教学任务:指导学生以“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欣赏《湘夫人》。
一、导入我们在必修(三)中学过屈原的《离骚》,有对联曰:“何处招魂,香草还当三户地;当年呵壁(注:“呵壁”出自王逸的《天问序》:“屈原放逐,忧心愁悴……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泄愤懑。
”),湘流应识九歌心。
”《九歌》是一组诗的总称,共包括《国殇》、《湘君》、《湘夫人》等九首诗歌。
“九”是个虚数,表示多的意思。
据考证《九歌》中的诗歌,都是屈原根据当时楚地民间祭神的乐歌改写而成的,因而从内容到形式,都表现出更多的地方特点,浪漫主义色彩。
今天一起来赏析《湘夫人》这首诗。
二、指导诵读、赏析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将文中注释的拼音标注到文中,阅读时对照课文下注释,把握诗歌大意。
(可请一位同学概述故事情节)明确:这首诗主要写男女水神在相互述说爱慕之词,却因无法见面而黯然神伤的故事。
2.教师范读第一节,指导诵读,同时请同学思考:这四句哪一句写的最好,最能给你深思?为什么?明确:诵读要领,(1)注意语助词“兮”的作用,将五言句分为前三后二两个节拍,或将四言句分为前二后二两个节拍,节奏较缓,位置和《离骚》中放在句末也不一样。
(2)注意把握主人公的感情基调。
“鸟何萃兮频中,罾何为兮木上”这句运用了比兴。
这句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的场景:鸟儿聚集在水草上;鱼网则被挂在树上。
我们知道鸟本来应该停在树上,而鱼网则应在水中。
3.为什么男主人公会这么想呢?这句话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情况,请同学们想想?明确:看一下事情的缘由:“与佳期兮夕张”,这说明男女水神有个约会,试想一下,假如两个人能及早相会,水神的心情会是怎样的?是兴奋激动。
人们常说:良辰美景悦事。
水神也一样。
他看到的景致肯定也是美好的。
而这里水神却看到了不正常的现象,这说明他们的约会肯定被耽搁了,肯定不能如期见面了。
我们可以想象出这里水神内心的失望和困惑,大有所求不得徒劳无益的意味。
4.诗中有没有两神如愿相会的情景描述?怎样描述的?是真实的吗?明确:有,在诗中第三段,诗人选用了十几种植物描绘了一幅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的神奇世界,极力表现出相会处的华美艳丽。
这段写的是虚景,文章标题下的小注,最后一句:“欢会难期,思而不见”再看第三段,“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筮”主人公就是因为见不到人而焦急不安四处寻找。
这说明这里写的也是虚景,是女主人公为以后见面设计共同生活的环境,同样第五段也是的,都是男女双方因无法相见而产生的幻觉!5.请女同学读相关描写文字,思考:这样写的作用何在?明确:目的是用流光异彩、华丽眩目的外部环境来烘托和反映人物内心的欢乐与幸福。
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和优美丰富的想象!①浪漫主义是一种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个风格,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史上的两大主要思潮。
②作为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在表现现实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于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升到创作首位。
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
古今文艺创作中都有这样的特色,屈原,李白,吴承恩,雨果,拜伦,雪莱!(让学生自己举例)6.为什么女主人公要把套袖汗衫抛入水中?是绝情还是失望还是其他原因?参考提示:(答案不求统一,能自圆其说就行)丢汗袄套衫至江中可能希望对方在水的另一方能看见吧,凡人丢手帕以传情,神也不例外。
在最后一句,女主人公因等待约会而不得,只得聊以自娱,独自散步了!三、作业:《湘夫人》的主人公最终为什么没有能够见面。
我们可以从哪些几个方面理解,请就此探究思考。
参考提示:第一,这两首诗的创作受到了虞舜和他的两个妻子娥皇女英悲剧故事的制约,这是最主要的因素。
第二,这两首诗的创作受到了民间流行歌曲基调的影响。
第四课时教学任务:指导学生以“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欣赏《拟行路难》。
一、导入:拥有才学的文人,往往对社会抱有更理想的态度,因而可能会有更多的失望与反思,这也成就了颇多的文学作品,比如鲍照的《拟行路难》。
二、齐读并自行背诵《拟行路难》三、简析《拟行路难》1.概括《拟行路难》的主旨。
参考要点:诗人以无比巨大的愤懑之气写就《拟行路难》,对魏晋的门阀制度加以大力的抨击。
2.你认为此诗的诗眼是什么?参考要点: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销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
沈德潜曾评论此诗说:“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
”可谓愁中有愤。
3.请同学们结合诗句具体阐述。
(1)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
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背景材料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2)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3)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
(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