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3电感式传感器实验

实验3电感式传感器实验

实验3电感式传感器实验
实验3电感式传感器实验

实验电感式传感器实验

实验项目编码:

实验项目时数:2

实验项目类型:综合性()设计性()验证性(√)

一、实验目的

了解模拟量电感传感器的响应特性;熟悉评估测量的重复性、直线度和磁滞误差;掌握确定模拟量电感传感器的灵敏度。

二、实验内容及基本原理

(一)实验内容

使用螺旋测微器带动电感式传感器衔铁横向位移,产生电感变化,利用测量电路,将电感变化转换成电压输出,从而将位移与电压输出建立联系。

(二)实验原理

差动变压器的工作原理电磁互感原理。差动变压器的结构如图1所示,由一个一次绕组1 和二个二次绕组2、3 及一个衔铁4 组成。差动变压器一、二次绕组间的耦合能随衔铁的移动而变化,即绕组间的互感随被测位移改变而变化。由于把二个二次绕组反向串接(*同名端相接),以差动电势输出,所以把这种传感器称为差动变压器式电感传感器,通常简称差动变压器。

当差动变压器工作在理想情况下(忽略涡流损耗、磁滞损耗和分布电容等影响),它的等效电路如图2所示。图中U1为一次绕组激励电压;M1、M2分别为一次绕组与两个二次绕组间的互感:L1、R1 分别为一次绕组的电感和有效电阻;L21、L22分别为两个二次绕组的电感;R21、R22分别为两个二次绕组的有效电阻。对于差动变压器,当衔铁处于中间位置时,两个二次绕组互感相同,因而由一次侧激励引起的感应电动势相同。由于两个二次绕组反向串接,所以差动输出电动势为零。当衔铁移向二次绕组L21,这时互感M1大,M2小,

图1 差动变压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 差动变压器的等效电路图

因而二次绕组L21内感应电动势大于二次绕组L22内感应电动势,这时差动输出电动势不为零。在传感器的量程内,衔铁位移越大,差动输出电动势就越大。同样道理,当衔铁向二次绕组L22一边移动差动输出电动势仍不为零,但由于移动方向改变,所以输出电动势反相。

因此通过差动变压器输出电动势的大小和相位可以知道衔铁位移量的大小和方向。

差动变压器的输出特性曲线如图3所示.图中E21、E22分别为两个二次绕组的输出感应电动势,E2为差动输出电动势,x 表示衔铁偏离中心位置的距离。其中E2的实线表示理想的输出特性,而虚线部分表示实际的输出特性。E0为零点残余电动势,这是由于差动变压器制作上的不对称以及铁心位置等因素所造成的。零点残余电动势的存在,使得传感器的输出特性在零点附近不灵敏,给测量带来误差,此值的大小是衡量差动变压器性能好坏的重要指标。为了减小零点残余电动势可采取以下方法:

图3 差动变压器输出特性

1.尽可能保证传感器几何尺寸、线圈电气参数及磁路的对称。磁性材料要经过处理,消除内部的残余应力,使其性能均匀稳定。

2.选用合适的测量电路,如采用相敏整流电路。既可判别衔铁移动方向又可改善输出特性,减小零点残余电动势。

3、采用补偿线路减小零点残余电动势。图4 是其中典型的几种减小零点残余电动势的补偿电路。在差动变压器的线圈中串、并适当数值的电阻电容元件,当调整W1、W2 时,可使零点残余电动势减小。

(a) (b) (c)

图4 减小零点残余电动势电路

三、实验用仪器与设备

1.主机箱中的±15V 直流稳压电源

2.音频振荡器

3.差动变压器

4.差动变压器实验模板

5.测微头

6.实验台中虚拟示波器(微机中带界面软件)。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差动变压器、测微头及实验模板按图5示意安装、接线。

实验模板中的L1 为差动变压器的初级线圈,L2、L3 为次级线圈,*号为同名端;L1 的激励电压必须从主机箱中音频振荡器的Lv 端子引入。检查接线无误后合上主机箱电源开关,调节音频振荡器的频率为4kHz~5kHz、幅度为峰峰值Vp-p=2V 作为差动变压器初级线圈的

激励电压。

a .模拟双踪示波器设置提示:触发源选择内触发CH1、水平扫描速度TIME/DIV 在0.1mS ~10μS 范围内选择、触发方式选择AUTO 。垂直显示方式为双踪显示DUAL 、垂直输入耦合方式选择交流耦合AC 、CH1灵敏度VOLTS/DIV 在0.5V ~1V 范围内选择、CH2 灵敏度VOLTS/DIV 在0.1V ~50mV 范围内选择。

b.数字示波器设置提示:选用不同型号的数字示波器请参照其说明书进行设置,一般情况下,选择示波器中的“AUTO ”自动档位即可。

c.虚拟示波器设置提示:本实验室中配置了虚拟示波器,其具体操作按照实验教师的指导进行。

图5 差动变压器性能实验安装、接线示意图

2.差动变压器的性能实验:使用测微头时,当来回调节微分筒使测杆产生位移的过程中本身存在机械回程差,为消除这种机械回差可用如下a 、b 两种方法实验,建议用b 方法可以检测到差动变压器零点残余电压附近的死区范围。

a 、调节测微头的微分筒(0.01mm/每小格),使微分筒的0 刻度线对准轴套的10mm 刻度线。

松开安装测微头的紧固螺钉,移动测微头的安装套使示波器第二通道显示的波形Vp-p(峰峰值)为较小值(越小越好,变压器铁芯大约处在中间位置)时,拧紧紧固螺钉。仔细调节测微头的微分筒使示波器第二通道显示的波形Vp-p 为最小值(零点残余电压)并定为位移的相对零点。这时可假设其中一个方向为正位移,另一个方向位移为负,从Vp-p 最小开始旋动测微头的微分筒,每隔△X=0.2mm(可取30 点值)从示波器上读出输出电压Vp-p 值,填入表1中,再将测位头位移退回到Vp-p 最小处开始反方向(也取30 点值)做相同的位移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请注意:⑴从Vp-p 最小处决定位移方向后,测微头只能按所定方向调节位移,中途不允许回调,否则,由于测微头存在机械回差而引起位移误差;所以,实验时每点位移量需要仔细调节,绝对不能调节过量,如过量则只好剔除这一点粗大误差继续做下一点实验或者回到零点重新做实验。⑵当一个方向行程实验结束,做另一方向时,测微头回到Vp-p 最小处时它的位移读数有变化(没有回到原来起始位置)是正常的,做实验时位移取相对变化量△X 为定值,与测微头的起始点定在哪一根刻度线上没有关系,只要中途测微头微分筒不回调就不会引起机械回程误差。 + B -

+ A -

示波器

*b、调节测微头的微分筒(0.01mm/每小格),使微分筒的0 刻度线对准轴套的10mm 刻度线。松开安装测微头的紧固螺钉,移动测微头的安装套使示波器第二通道显示的波形Vp-p(峰峰值)为较小值(越小越好,变压器铁芯大约处在中间位置)时,拧紧紧固螺钉,再顺时针方向转动测微头的微分筒12 圈,记录此时的测微头读数和示波器CH2 通道显示的波形Vp-p(峰峰值)值为实验起点值。以后,反方向(逆时针方向) 调节测微头的微分筒,每隔△X=0.2mm(可取60~70 点值)从示波器上读出输出电压Vp-p 值,填入表1中(这样单行程位移方向做实验可以消除测微头的机械回差)。

3.根据表1数据画出X-Vp-p 曲线并找出差动变压器的零点残余电压。实验完毕,关闭电源。

表1 差动变压器性能实验数据

1.实验前请务必认真阅读本实验指导书,做好相关知识点预习。

2.严格遵守实验注意事项。

3.本次实验中使用了测微头(螺旋测微仪),请认真阅读预习资料:测微头的组成与使用。

六、实验注意事项

1.认真预习实验指导书,理解实验原理后方可进行实验。

2.检查接线无误后,请实验教师查看线路,经确认后合上主机箱电源开关

3.请勿将主机箱的电源、信号源输出端与地(⊥)短接,因短接时间长易造成电路故障。

4.在更换接线时,应断开电源,只有在确保接线无误后方可接通电源。

5.实验接线时,要握住手柄插拔实验线,不能拉扯实验线。

6.实验完毕后关闭实验台电源开关。

七、思考题

1.试分析差动变压器与一般电源变压器的异同?

2.用直流电压激励会损坏传感器。为什么?

3.如何理解差动变压器的零点残余电压?用什么方法可以减小零点残余电压?

传感器测试实验报告

实验一 直流激励时霍尔传感器位移特性实验 一、 实验目的: 了解霍尔式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二、基本原理: 金属或半导体薄片置于磁场中,当有电流流过时,在垂直于磁场和电流的方向上将产生电动势,这种物理现象称为霍尔效应。具有这种效应的元件成为霍尔元件,根据霍尔效应,霍尔电势U H =K H IB ,当保持霍尔元件的控制电流恒定,而使霍尔元件在一个均匀梯度的磁场中沿水平方向移动,则输出的霍尔电动势为kx U H ,式中k —位移传感器的灵敏度。这样它就可以用来测量位移。霍尔电动势的极性表示了元件的方向。磁场梯度越大,灵敏度越高;磁场梯度越均匀,输出线性度就越好。 三、需用器件与单元: 霍尔传感器实验模板、霍尔传感器、±15V 直流电源、测微头、数显单元。 四、实验步骤: 1、将霍尔传感器安装在霍尔传感器实验模块上,将传感器引线插头插入实验模板的插座中,实验板的连接线按图9-1进行。1、3为电源±5V , 2、4为输出。 2、开启电源,调节测微头使霍尔片大致在磁铁中间位置,再调节Rw1使数显表指示为零。 图9-1 直流激励时霍尔传感器位移实验接线图 3、测微头往轴向方向推进,每转动0.2mm 记下一个读数,直到读数近似不变,将读数填入表9-1。 表9-1 X (mm ) V(mv)

作出V-X曲线,计算不同线性范围时的灵敏度和非线性误差。 五、实验注意事项: 1、对传感器要轻拿轻放,绝不可掉到地上。 2、不要将霍尔传感器的激励电压错接成±15V,否则将可能烧毁霍尔元件。 六、思考题: 本实验中霍尔元件位移的线性度实际上反映的时什么量的变化? 七、实验报告要求: 1、整理实验数据,根据所得得实验数据做出传感器的特性曲线。 2、归纳总结霍尔元件的误差主要有哪几种,各自的产生原因是什么,应怎样进行补偿。

传感器原理实验指导书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实验指导书闻福三郭芸君编著 电子技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实验一 金属箔式应变片——单臂电桥性能实验 一、 实验目的 了解金属箔式应变片的应变效应,单臂电桥工作原理和性能。 二、 实验仪器 1、传感器特性综合实验仪 THQC-1型 1台 2、万用表 MY60 1个 三、 实验原理 金属丝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机械形变时,其电阻值会发生变化,这就是金属的电阻应变效应。 金属的电阻表达式为: S l R ρ = (1) 当金属电阻丝受到轴向拉力F 作用时,将伸长l ?,横截面积相应减小S ?,电阻率因晶格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而改变ρ?,故引起电阻值变化R ?。 用应变片测量受力时,将应变片粘贴于被测对象表面上。在外力作用下,被测对象表面产生微小机械变形时,应变片敏感栅也随同变形,其电阻值发生相应变化。通过转换电路转换为相应的电压或电流的变化,可以得到被测对象的应变值ε,而根据应力应变关系 εσE = (2) 式中:ζ——测试的应力; E ——材料弹性模量。 可以测得应力值ζ。通过弹性敏感元件,将位移、力、力矩、加速度、压力等物理量转换为应变,因此可以用应变片测量上述各量,从而做成各种应变式传感器。电阻应变片可分为金属丝式应变片,金属箔式应变片,金属薄膜应变片。 四、 实验内容与步骤 1、应变式传感器已装到应变传感器模块上。用万用表测量传感器中各应变片R1、R 2、R 3、R4,R1=R2=R3=R4=350Ω。 2、将主控箱与模板电源±15V 相对应连接,无误后,合上主控箱电源开关,按图1-1顺时针调节Rw2使之中间位置,再进行放大器调零,方法为:将差放的正、负输入端与地短接,输出端与主控箱面板上数显电压表输入端Vi 相连,调节实验模板上调零电位器Rw3,使数显表显示为零,(数显表的切换开关打到2V 档)。关闭主控箱电源。(注意:当Rw2的位置一旦确定,就不能改变。) 3、应变式传感器的其中一个应变片R1(即模板左上方的R1)接入电桥作为一个桥臂与R5、R6、R7接成直流电桥,(如四根粗实线),把电桥调零电位器Rw1,电源±5V ,此时应将±5V 地与±15V 地短接(因为不共地)如图1-1所示。检查接线无误后,合上主控箱电源开关。调节Rw1,使数显表显示为零。 4、按表1-1中给出的砝码重量值,读取数显表数值填入表1-1中。

传感器实验报告1

机 械 工 程 测 试 实 验 报 告 学 院: 机电工程学院 系 专业班级: 机制122 学生姓名: 黄余林 龙杰 李刚 孙龙宇 朱国帅 实验日期: 备,

目录 实验一箔式应变片性能—单臂电桥??????????????????????????????????????????????????????????????????????1 1 .1 实验目的????????????????????????????????????????????????????????????????????????????????????????????????????????1 1. 2 实验原理????????????????????????????????????????????????????????????????????????????????????????????????????????1 1. 3 实验原理????????????????????????????????????????????????????????????????????????????????????????????????????????1 1. 4 实验步骤????????????????????????????????????????????????????????????????????????????????????????????????????????1 1. 5 注意事项????????????????????????????????????????????????????????????????????????????????????????????????????????3 1. 6试验数据?????????????????????????????????????????????????????????????????????????????????????????????????????????3

实验:传感器的简单应用

第5讲 实验:传感器的简单应用 ★考情直播 (一)、传感器的含义: 传感器是指这样一类元件:它能够感受诸如力、温度、光、声、化学成分等非电学量,并能 把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为电压、电流等电学量,或转换为电路的通断。把非电学量转换 为电学量以后,就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测量、传输、处理和控制了。 传感器一般由敏感元件、转换器件、转换电路三个部分组成,通过敏感元件获取外界信息并 转换成电信号,通过输出部分输出,然后经控制器分析处理。 常见的传感器有:光学传感器、热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力传感器、气敏传感器、超声 波传感器、磁敏传感器等。 (二)、常见的传感器元件: (1)光敏电阻:光敏电阻的材料是一种半导体,无光照时,载流子极少,导电性能不好; 随着光照的增强,载流子增多,导电性能变好,即光敏电阻值随光照增强而减小。光敏电阻 能够把光照强弱这个光学量转换为电阻这个电学量。它就象人的眼睛,可以看到光线的强弱。 (2)金属热电阻金属热电阻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用金属丝可以制作温度传感器。 它能把温度这个热学量转换为电阻这个电学量。 (3)热敏电阻:用半导体材料制成,其电阻随温度变化明显,温度 升高电阻减小,如图-1为某一热敏电阻-温度特性曲线。热敏电阻 的灵敏度较好。与热敏电阻相比,金属热电阻的化学稳定性好,测温 范围大,但灵敏度较差。 (4)电容式位移传感器能够把物体的位移这个力学量转换为电容这个电学量。 (5)霍尔元件能够把磁感强度这个磁学量转换为电压这个电学量 (三)、传感器的简单应用 1、力电传感器 力电传感器主要是利用敏感元件和变阻器把力学信号(位移、速度、加速度等)转化为电学 信号(电压、电流等)的仪器。力电传感器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产、现代科技中,如安装在 导弹、飞机、潜艇和宇宙飞船上的惯性导航系统及ABS 防抱死制动系统等。 2、 热电传感器(温度传感器) 热电传感器是利用热敏电阻的阻值会随温度的升高减小(金属热电阻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 而增大)的原理制成的, 它能用把温度这个热学量转换为电压这个电学量。如各种家用电器 (空调、冰箱、热水器、饮水机等)的温度控制、火警报警器、恒温箱等。 3、光电传感器 光电传感器中的主要部件是光敏电阻或光电管。 非电物理敏感元件 转换器件 转换电路 电学量 → → → →

测试技术实验(综合)

实验1 电感式传感器——差动变压器性能测试 实验目的 了解差动变压器的基本构造及原理,通过实验验证差动变压器的基本特性。 实验器件 音频振荡器、测微头、示波器、主副电源、差动变压器。 旋钮初始位置 音频振荡器的振荡频率为4kHz~8kHz,双线示波器每格读数为示波器上“>”后面所对应的数字,触发选择“第一通道”,主、副电源关闭。 实验原理 电感传感器是一种基于互感的原理,将位置量的变化(即位移)转变为电感量变化的传感器。如图1所示,它由初级线圈L、次级线圈L1、L2与铁心P构成,本质上,它是一个变压器,且因其两个次级线圈按反极性串联组成差动式,故电感式传感器又称差动变压器式传感器。当初级线圈L加入交流电压时,若u1=u2,则输出电压u0= u1–u2=0,当铁心向上运动时,因u1 > u2,故u0 > 0,当铁心向下运动时,因u1 < u2,故u0 < 0,且铁心偏离中心位置越大,u0越大。其输出特性曲线如图所示。

=u 1-u 2L v (a) 电路 (b) 输出特性 图1 差动变压器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实验步骤 1、根据图2接线,将差动变压器、音频振荡器(注意:输出为L V )、双线示波器连接起来,组成一个测量线路。开启主、副电源,将示波器探头分别接至差动变压器的输入端和输出端,观察差动变压器初级线圈音频振荡器激励信号峰峰值为2V 。

图2 器件连接图 (两线圈两上极联在一起,示波器两通道均不能接地) 2、转动测微头,使其与振动平台吸合,然后将其向上转动5mm,使振动平台向上移动。 3、向下旋动测微头,使振动平台产生位移。每位移0.2mm,用示波器读出差动变压器输出端的峰值电压,并填入表,根据所得数据计算灵敏度S(S=Δu/Δx,其中,Δu为电压变化,Δx为对应振动平台的位移变化),并作出u- x关系曲线。 思考题 1、根据实验结果,指出线性范围。 2、当差动变压器中磁棒的位置由上到下变化时,双线示波器观察到的波形相位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3、用测微头调节振动平台位置,使示波器上观察到的差动变压器的输出端信号为最小,这个最小电压称作什么?由于什么原因造成?

传感器测速实验报告(第一组)

传感器测速实验报告 院系: 班级: 、 小组: 组员: 日期:2013年4月20日

实验二十霍尔转速传感器测速实验 一、实验目的 了解霍尔转速传感器的应用。 二、基本原理 利用霍尔效应表达式:U H=K H IB,当被测圆盘上装有N只磁性体时,圆盘每转一周磁场就变化N次。每转一周霍尔电势就同频率相应变化,输出电势通过放大、整形和计数电路就可以测量被测旋转物的转速。 本实验采用3144E开关型霍尔传感器,当转盘上的磁钢转到传感器正下方时,传感器输出低电平,反之输出高电平 三、需用器件与单元 霍尔转速传感器、直流电源+5V,转动源2~24V、转动源电源、转速测量部分。 四、实验步骤 1、根据下图所示,将霍尔转速传感器装于转动源的传感器调节支架上,调节探头对准转盘内的磁钢。 图 9-1 霍尔转速传感器安装示意图 2、将+15V直流电源加于霍尔转速器的电源输入端,红(+)、黑( ),不能接错。 3、将霍尔传感器的输出端插入数显单元F,用来测它的转速。 4、将转速调解中的转速电源引到转动源的电源插孔。 5、将数显表上的转速/频率表波段开关拨到转速档,此时数显表指示电机的转速。 6、调节电压使转速变化,观察数显表转速显示的变化,并记录此刻的转速值。

五、实验结果分析与处理 1、记录频率计输出频率数值如下表所示: 电压(V) 4 5 8 10 15 20 转速(转/分)0 544 930 1245 1810 2264 由以上数据可得:电压的值越大,电机的转速就越快。 六、思考题 1、利用霍尔元件测转速,在测量上是否有所限制? 答:有,测量速度不能过慢,因为磁感应强度发生变化的周期过长,大于读取脉冲信号的电路的工作周期,就会导致计数错误。 2、本实验装置上用了十二只磁钢,能否只用一只磁钢? 答:如果霍尔是单极的,可以只用一只磁钢,但可靠性和精度会差一些;如果霍尔是双极的,那么必须要有一组分别为n/s极的磁钢去开启关断它,那么至少要两只磁钢。

传感器综合的实验报告

传感器综合实验报告( 2012-2013年度第二学期) 名称:传感器综合实验报告 题目: 利用传感器测量重物质量院系:自动化系 班级:测控1201 班 小组成员:加桑扎西,黄承德 学生:加桑扎西 指导教师:仝卫国 实验周数:1周 成绩:

日期:2015 年7 月12日

传感器综合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与工作特性。 2、掌握多种传感器应用于电子称的原理。 3、根据不同传感器的特性,选择不同的传感器测给定物体的重量。 4、能根据原理特性分析结果,加深对传感器的认识与应用。 5、测量精度要求达到1%。 二、实验设备、器材 1、金属箔式应变片传感器用到的设备: 直流稳压电源、双平行梁、测微器、金属箔式应变片、标准电阻、差动放大器、直流数字电压表。 2、电容式传感器用到的设备: 电容传感器、电容变换器、差动放大器、低通滤波器、电压表、示波器。 3、电涡流式传感器用到的设备: 电涡流式传感器、测微器、铝测片、铁测片、铜测片、电压表、示波器。 三、传感器工作原理 1、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电容器的电容量C是的函数,当被测量变化使S、d或 任意一个参数发生变化时,电容量也随之而变,从而可实现由被测量到电容量的转换。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就是建立在上述关系上的,若保持两个参数不变,仅改变另一参数,

就可以把该参数的变化转换为电容量的变化,通过测量电路再转换为电量输出。 差动平行变面积式传感器是由两组定片和一组动片组成。当安装于振动台上的动片上、下改变位置,与两组静片之间的相对面积发生变化,极间电容也发生相应变化,成为差动电容。如将上层定片与动片形成的电容定为C X1,下层定片与动片形成的电容定为C X2,当将C X1和C X2接入双T型桥路作为相邻两臂时,桥路的输出电压与电容量的变化有关,即与振动台的位移有关。依据该原理,在振动台上加上砝码可测定重量与桥路输出电压的对应关系,称未知重量物体时只要测得桥路的输出电压即可得出该重物的重量。 2、电涡流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电涡流式传感器由平面线圈和金属涡流片组成,当线圈中通以高频交变电流后,与其平行的金属片上感应产生电涡流,电涡流的大小影响线圈的阻抗Z,而涡流的大小与金属涡流片的电阻率、导磁率、厚度、温度以及与线圈的距离X有关。当平面线圈、被测体(涡流片)、激励源已确定,并保持环境温度不变,阻抗Z只与X距离有关。将阻抗变化经涡流变换器变换成电压V输出,则输出电压是距离X的单值函数。依据该原理可制成电涡流式传感器电子称。3、金属箔式应变片传感器工作原理: 应变片应用于测试时,应变片要牢固地粘贴在测试体表面,当测件受力发生形变,应变片的敏感栅随同变形,其电阻值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通过测量电路,转换成电信号输出显示。 实验中,通过旋转测微器可使双平梁的自由端上、下移动,从而使应变片的受力情况不同,将应变片接于电桥中即可使双平衡的位移转换为电压输出。电桥的四个桥臂电阻R1、R2、R3、R4,电阻的相对变化率分别为△R1/R1、△

实验一电阻应变片传感器特性实验

实验一、二 电阻应变片传感器特性实验 一、 实验目的: 1.了解金属箔式应变片的应变效应,单臂电桥工作原理和性能。 2.比较半桥,全桥测量电路与单臂电桥的不同性能、了解各自的特点。 二、 基本原理: 敏感元件—金属箔在外力作用下,其电阻值会发生变化。即金属的电阻应变效应。根据推导可以得出: l l k l l l l l l R R ?=???++=?++?=?02121)()(ρρμρρμ “应变效应”的表达式。k 0称金属电阻的灵敏系数,从式(3)可见,k 0受两个因素影响,一个是(1+μ2),它是材料的几何尺寸变化引起的,另一个是) (ρερ ?,是材料的电阻率ρ随应变引起的(称“压阻效应”)。对于金属材料 而言,以前者为主,则 μ210+≈k ,对半导体,0 k 值主要是由电阻率相对变化所决定。实验也表明,在金属丝拉伸 比例极限内,电阻相对变化与轴向应变成比例。通常金属丝的灵敏系数k 0=2左右。 用应变片测量受力时,将应变片粘贴于被测对象表面上。在外力作用下,被测对象表面产生微小机械变形时,应变片敏感栅也随同变形,其电阻值发生相应变化。通过转换电路转换为相应的电压或电流的变化,根据(3)式,可以得到被测对象的应变值ε,而根据应力应变关系εσE = (4) 式中 σ——测试的应力; E ——材料弹性模量。 可以测得应力值σ。通过弹性敏感元件,将位移、力、力矩、加速度、压力等物理量转换为应变,因此可以用应变片测量上述各量,从而做成各种应变式传感器。电阻应变片可分为金属丝式应变片,金属箔式应变片,金属薄膜应变片。 单臂电桥:即应变片电阻接入电桥的一臂,测出其电阻变化值,结构比较简单,但是灵敏度较差; 半桥:把不同受力方向的两只应变片接入电桥作为邻边,电桥输出灵敏度提高,非线性得到改善。当应变片阻值和应变量相同时,其桥路输出电压UO2=EG ε/2。式中E 为电桥供电电压。 全桥:测量电路中,将受力性质相同的两个应变片接入电桥对边,当应变片初始阻值:R1=R2=R3=R4,其变化值ΔR1=ΔR2=ΔR3=ΔR4时,其桥路输出电压U 03=KE ε。其输出灵敏度比半桥又提高了一倍,非线性误差和温度误差均得到明显改善 三、需用器件与单元:应变式传感器实验模板、砝码、数显表、±15V 电源、±5V 电源、万用表。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 1、应变片的安装位置如图(1-1)所示,应变式传感器已装到应变传感器模块上。传感器中各应变片已接入模板的左上方的R1、R 2、R 3、R4。可用万用表进行测量,R1=R2=R3=R4=350Ω。 R1 R2 R3R4 图1-1 应变式传感器安装示意图 图1-2 应变式传感器单臂电桥实验接线图 2、接入模板电源±15V (从主控箱引入),检查无误后,合上主控箱电源开关,顺时针调节Rw2使之大致位于中间位置,再进行差动放大器调零,方法为:将差放的正、负输入端与地短接,输出端与主控箱面板上数显电压表输入端Vi 相连,调节实验模板上调零电位器Rw3,使数显表显示为零,(数显表的切换开关打到2V 档)。关闭主控箱电源。(注意:当Rw2的位置一旦确定,就不能改变。) 3、按图1-2将应变式传感器的其中一个应变片R1(即模板左上方的R1)接入电桥作为一个桥臂与R5、R6、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验报告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验报告 学号: 913110200229 姓名:杨薛磊 序号: 83

实验一电阻应变式传感器实验 (一)应变片单臂电桥性能实验 一、实验目的:了解电阻应变片的工作原理与应用并掌握应变片测量电路。 二、基本原理:电阻应变式传感器是在弹性元件上通过特定工艺粘贴电阻应变片来组成。一种利用电阻材料的应变效应将工程结构件的内部变形转换为电阻变化的传感器。此类传感器主要是通过一定的机械装置将被测量转化成弹性元件的变形,然后由电阻应变片将弹性元件的变形转换成电阻的变化,再通过测量电路将电阻的变化转换成电压或电流变化信号输出。它可用于能转化成变形的各种非电物理量的检测,如力、压力、加速度、力矩、重量等,在机械加工、计量、建筑测量等行业应用十分广泛。 三、需用器件与单元:主机箱中的±2V~±10V(步进可调)直流稳压电源、±15V直流 1位数显万用表(自备)。 稳压电源、电压表;应变式传感器实验模板、托盘、砝码; 4 2 四、实验步骤: 应变传感器实验模板说明:应变传感器实验模板由应变式双孔悬臂梁载荷传感器(称重传感器)、加热器+5V电源输入口、多芯插头、应变片测量电路、差动放大器组成。实验模板中的R1(传感器的左下)、R2(传感器的右下)、R3(传感器的右上)、R4(传感器的左上)为称重传感器上的应变片输出口;没有文字标记的5个电阻符号是空的无实体,其中4个电阻符号组成电桥模型是为电路初学者组成电桥接线方便而设;R5、R6、R7是350Ω固定电阻,是为应变片组成单臂电桥、双臂电桥(半桥)而设的其它桥臂电阻。加热器+5V是传感器上的加热器的电源输入口,做应变片温度影响实验时用。多芯插头是振动源的振动梁上的应变片输入口,做应变片测量振动实验时用。

(完整版)高中物理《传感器的应用实验》教案

高中物理《传感器的应用实验》教案转载 一、教材分析 本节继第三节介绍四种传感器的应用实例之后,再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认识和分析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并通过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组装和调试中,更为深入地认识传感器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和发光二极管的发光特性。 (2)、知道晶体三极管的放大特性。 (3)、掌握逻辑电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应用。 2.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组装和调试中,更为深入地认识传感器的应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以创新为主,实践为重的素质教育理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传感器的应用实例。 难点:由门电路控制的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理解较差,动手能力不好,尽量让学生多动手,必要时需要教师指导并借助动画给予直观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 PPT课件,演示实验,讲授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新课,初步把握实验原理及方法步骤。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课前准备好斯密特触发器或非门电路,二极管,三极管,蜂鸣器,滑线变阻器,热敏电阻,光敏电阻等材料用具。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温度传感器、光传感器及其工作原理。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了哪些具体的温度、光传感器?

学生思考后回答:电饭锅,测温仪,鼠标器,火灾报警器 这节课我们将结合简单逻辑电路中的知识学习由门电路以及传感器控制的电路问题。(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普通二极管和发光二极管 1、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 2、发光二极管除了具有单向导电性外,导电时还能发光,普通发光二极管使用磷化镓或磷砷化镓等半导体材料制成,直接将电能转化为光能,该类发光二极管的正向导通电压大于1.8V。 (2)晶体三极管 1、三极管具有电流放大作用。 2、晶体三极管能够将微弱的信号放大,晶体三极管的三个极分别是发射极e,基极b和集电极c。 3、传感器输出的电流和电压很小,用一个三极管可以放大几十倍或几百倍,三极管的放大作用表现为基极b的电流对集电极c的电流起了控制作用。 (三)逻辑电路 逻辑门电路符号图包括与门,或门,非门, 1.与逻辑 对于与门电路,只要一个输入端输入为0,则输出端一定是0,只有当所有输入端输入都同为1时,输出才是1. 2.或逻辑 对于或门电路,只要一个输入端输入为1,则输出一定是1,反之,只有当所有输入端都为0时,输出端才是0. 3.非门电路 对于非门电路,当输入为0时,输出总是1,当输入为1时,输出反而是0,非门电路也称反相器。 4.斯密特电路: 斯密特触发器是特殊的非门电路,当加在它的输入端A的电压逐渐上升到某个值1.6V时,输出端Y会突然从高电平调到低电平0.25V,而当输入端A的电压下降到另一个值的时候0.8V,Y会从低电平跳到高电平3.4V。斯密特触发器可以将连续变化的模拟信号转换为突变的数字信号。而这正是进行光控所需要的。 探究点二:应用实例 1、光控开关 电路组成:斯密特触发器,光敏电阻,发光二极管LED模仿路灯,滑线变阻器,定值电阻,电路如图所示。

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报告

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报告 Contiki mac协议与xmac协议的比较 1.简介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WSN)节点由电池供电,其能力非常有限,同时由于工作环境恶劣以及其他各种因素,节点能源一般不可补充。因而降低能耗、延长节点使用寿命是所有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的重点。 WSN中的能量能耗主要包括通信能耗、感知能耗和计算能耗,其中通信能耗所占的比重最大,因此,减少通信能耗是延长网络生存时间的有效手段。同时,研究表明节点通信时Radio 模块在数据收发和空闲侦听时的能耗几乎相同,所以要想节能就需要最大限度地减少Radio 模块的侦听时间(收发时间不能减少),及减小占空比。 传统的无线网络中,主要考虑到问题是高吞吐量、低延时等,不需要考虑能量消耗,Radio 模块不需要关闭,所以传统无线网络MAC协议无法直接应用于WSN,各种针对传感器网络特点的MAC协议相继提出。现有的WSN MAC协议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可以 分成许多类型,其中根据信道访问策略的不同可以分为: X-MAC协议 X-MAC协议也基于B-MAC协议的改进,改进了其前导序列过长的问题,将前导序列分割成许多频闪前导(strobed preamble),在每个频闪前导中嵌入目的地址信息,非接收节点尽早丢弃分组并睡眠。 X-MAC在发送两个相邻的频闪序列之间插入一个侦听信道间隔,用以侦听接收节点的唤醒标识。接收节点利用频闪前导之间的时间间隔,向发送节点发送早期确认,发送节点收到早

期确认后立即发送数据分组,避免发送节点过度前导和接收节点过度侦听。 X-MAC还设计了一种自适应算法,根据网络流量变化动态调整节点的占空比,以减少单跳延时。 优点: X-MAC最大的优点是不再需要发送一个完整长度的前导序列来唤醒接收节点,因而发送延时和收发能耗都比较小;节点只需监听一个频闪前导就能转入睡眠。 缺点: 节点每次醒来探测信道的时间有所增加,这使得协议在低负载网络中能耗性比较差。而且分组长度、数据发送速率等协议参数还需进一步确定 X-MAC原理图如图3所示: ContikiMAC协议 一.ContikiMAC协议中使用的主要机制: 1.时间划分

最新实验第5章电感式传感器

实验第5章电感式传 感器

实验名称:电感式传感器测试实验 一、实验目地: 1. 了解差动变压器的基本结构及原理,通过实验验证差动变压器的基本特性。 2. 利用差动螺管式电感传感器进行位移测量。 3. 了解不同的激励频率对差动螺管式电感传感器的影响。 实验一. 差动变压器的基本结构及原理 二、实验原理: 差动变压器由衔铁、初级线圈、次级线圈和线圈骨架等组成。初级线圈做为差动变压器激励用,相当于变压器的原边,次级线圈由两个结构尺寸和参数相同的线圈反相串接而成,相当于变压器的副边。差动变压器是开磁路,工作是建立在互感基础上的。其原理及输出特性见图(9) 三、实验环境 差动变压器、音频振荡器、测微头、示波器。 四、实验步骤: 1.按图接线,差动变压器初级线圈必须从音频振荡器LV 端功率输出,双线示波器第一通道灵敏度500mv/格,第二通道10mv /格。 2.音频振荡器输出频率5KHZ ,输出值V P -P 2V 。 3.用手提压变压器磁芯,观察示波器第二通道波形是否能过零翻转,如不能则改变两个次级线圈的串接端。 示波器

4.旋动测微头,带动差动变压器衔铁在线圈中移动,从示波器中读出次 位移 mm 电压 V 5. 根据表格所列结果,画出Vop-p-X曲线,指出线性工作范围。(可附在后面) 实验二. 差动螺管式电感传感器位移测量 二、实验原理: 利用差动变压器的两个次级线圈和衔铁组成。衔铁和线圈的相对位置变化引起螺管线圈电感值的变化。次级二个线圈必须呈差动状态连接,当衔铁移动时将使一个线圈电感增加,而另一线圈的电感减小。 三、实验环境 差动变压器、音频振荡器、电桥、差动放大器、移相器、相敏检波器、低通滤波器、电压表、示波器、测微头。 四、实验步骤: 1.差动变压器二个次级线圈组成差动状态,按图接线,音频振荡器LV 端做为恒流源供电,差动放大器增益适度。差动变压器的两个线圈和电桥上的两个固定电阻R组成电桥的四臂,电桥的作用是将电感变化转换成电桥电压输出。 2.旋动测微头使衔铁在线圈中位置居中,此时Lo′=Lo″,系统输出为零。

电感式传感器实验

电感式传感器实验 实验项目编码: 实验项目时数:2 实验项目类型:综合性()设计性()验证性(√) 一、实验目的 了解模拟量电感传感器的响应特性;熟悉评估测量的重复性、直线度和磁滞误差;掌握确定模拟量电感传感器的灵敏度。 二、实验内容及基本原理 (一)实验内容 使用螺旋测微器带动电感式传感器衔铁横向位移,产生电感变化,利用测量电路,将电感变化转换成电压输出,从而将位移与电压输出建立联系。 (二)实验原理 差动变压器的工作原理电磁互感原理。差动变压器的结构如图1所示,由一个一次绕组1 和二个二次绕组2、3 及一个衔铁4 组成。差动变压器一、二次绕组间的耦合能随衔铁的移动而变化,即绕组间的互感随被测位移改变而变化。由于把二个二次绕组反向串接(*同名端相接),以差动电势输出,所以把这种传感器称为差动变压器式电感传感器,通常简称差动变压器。 当差动变压器工作在理想情况下(忽略涡流损耗、磁滞损耗和分布电容等影响),它的等效电路如图2所示。图中U1为一次绕组激励电压;M1、M2分别为一次绕组与两个二次绕组间的互感:L1、R1 分别为一次绕组的电感和有效电阻;L21、L22分别为两个二次绕组的电感;R21、R22分别为两个二次绕组的有效电阻。对于差动变压器,当衔铁处于中间位置时,两个二次绕组互感相同,因而由一次侧激励引起的感应电动势相同。由于两个二次绕组反向串接,所以差动输出电动势为零。当衔铁移向二次绕组L21,这时互感M1大,M2小, 图1 差动变压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 差动变压器的等效电路图 因而二次绕组L21内感应电动势大于二次绕组L22内感应电动势,这时差动输出电动势不为零。在传感器的量程内,衔铁位移越大,差动输出电动势就越大。同样道理,当衔铁向二次绕组L22一边移动差动输出电动势仍不为零,但由于移动方向改变,所以输出电动势反相。 因此通过差动变压器输出电动势的大小和相位可以知道衔铁位移量的大小和方向。

传感器测试实验报告

实验一直流激励时霍尔传感器位移特性实验 一、实验目的: 了解霍尔式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二、基本原理: 金属或半导体薄片置于磁场中,当有电流流过时,在垂直于磁场和电流的方向上将产生 电动势,这种物理现象称为霍尔效应。具有这种效应的元件成为霍尔元件,根据霍尔效应,霍 尔电势 U H= K H IB ,当保持霍尔元件的控制电流恒定,而使霍尔元件在一个均匀梯度的磁场中 沿水平方向移动,则输出的霍尔电动势为U H kx ,式中k—位移传感器的灵敏度。这样它就 可以用来测量位移。霍尔电动势的极性表示了元件的方向。磁场梯度越大,灵敏度越高;磁场 梯度越均匀,输出线性度就越好。 三、需用器件与单元: 霍尔传感器实验模板、霍尔传感器、±15V 直流电源、测微头、数显单元。 四、实验步骤: 1、将霍尔传感器安装在霍尔传感器实验模块上,将传感器引线插头插入实验模板的插座 中,实验板的连接线按图9-1进行。 1、 3 为电源±5V , 2、4 为输出。 2、开启电源,调节测微头使霍尔片大致在磁铁中间位置,再调节Rw1 使数显表指示为零。 图 9-1直流激励时霍尔传感器位移实验接线图 3、测微头往轴向方向推进,每转动0.2mm 记下一个读数,直到读数近似不变,将读数填 入表 9-1。 表9- 1 X ( mm) V(mv)

作出 V-X 曲线,计算不同线性范围时的灵敏度和非线性误差。 五、实验注意事项: 1、对传感器要轻拿轻放,绝不可掉到地上。 2、不要将霍尔传感器的激励电压错接成±15V ,否则将可能烧毁霍尔元件。 六、思考题: 本实验中霍尔元件位移的线性度实际上反映的时什么量的变化? 七、实验报告要求: 1、整理实验数据,根据所得得实验数据做出传感器的特性曲线。 2、归纳总结霍尔元件的误差主要有哪几种,各自的产生原因是什么,应怎样进行补偿。

电感式传感器

电感式传感器 1.电感式传感器工作原理 电感式传感器由三大部分组成:振荡器、开关电路及放大输出电路。振荡器产生一个交变磁场。当金属目标接近这一磁场,并达到感应距离时,在金属目标内产生涡流,从而导致振荡衰减,以至停振。振荡器振荡及停振的变化被后级放大电路处理并转换成开关信号,触发驱动控制器件,从而达到非接触式之检测目的。 2.传感器选型指南 选择的依据是要决定哪一个是合适的传感器原理。这取决于将要测定的目标的材料。如果目标是金属的,那么需要一个电感传感器。 如果目标是塑料做的,纸做的;或<油基或水基)流体、颗粒、或者粉末,那么需要一个电容传感器。 如果目标带有磁性,那么电磁传感器是合适的。 为你的应用选择最佳传感器的4个步骤: 步骤1 按外壳形状 步骤2 按动作距离 步骤3 按电气数据和输出形式 步骤4 按其它技术参数

步骤1 按外壳形状 圆柱形传感器 这此传感器在它们的正面有一个感应区域,指向轴线方向。现有的直径是从3mm(没有螺纹>和4mm(有螺纹>,一直到// 现有的罩壳材料有: ★高级不锈钢 ★黄铜,镀镍或者复盖聚四氟乙稀 ★塑料 矩形传感器 槽型传感器 步骤2 按动作距离 动作距离是一个接近开关的最重的特征。根据物理原理,对于电感传感器和电容传感器,可以应用下面的近似公式: S≤D/2 式中,D是传感器的传感面直径。 S是传感器的动作距离 动作距离的定义 当用标准测试板轴向接近开关感应面,使开关输出信号发生变化时测量的开关感应面和测试板之间的距离。 标准测试板尺寸: 其边长或为传感器的直径,或为3Sn<3倍额定动作距离)取二者中较大者,厚度为1mm 材料:为ST37或碳钢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验的报告.doc

精品资料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验报告 序号实验名称 1 电阻应变式传感器实验 2 电感式传感器实验 学号: 3 电容传感器实验913110200229 姓名:杨薛磊 序号:83

实验一电阻应变式传感器实验 (一)应变片单臂电桥性能实验 一、实验目的:了解电阻应变片的工作原理与应用并掌握应变片测量电路。 二、基本原理:电阻应变式传感器是在弹性元件上通过特定工艺粘贴电阻应变片来组成。 一种利用电阻材料的应变效应将工程结构件的内部变形转换为电阻变化的传感器。此类传感 器主要是通过一定的机械装置将被测量转化成弹性元件的变形,然后由电阻应变片将弹性元 件的变形转换成电阻的变化,再通过测量电路将电阻的变化转换成电压或电流变化信号输出。 它可用于能转化成变形的各种非电物理量的检测,如力、压力、加速度、力矩、重量等,在 机械加工、计量、建筑测量等行业应用十分广泛。 三、需用器件与单元:主机箱中的± 2V ~± 10V (步进可调)直流稳压电源、±15V 直 流稳压电源、电压表;应变式传感器实验模板、托盘、砝码; 4 12位数显万用表(自备)。 四、实验步骤: 应变传感器实验模板说明:应变传感器实验模板由应变式双孔悬臂梁载荷传感器(称重传感器)、加热器 +5V 电源输入口、多芯插头、应变片测量电路、差动放大器组成。实验模 板中的 R1( 传感器的左下 )、R2( 传感器的右下 )、R3( 传感器的右上 )、R4( 传感器的左上)为称重传感器上的应变片输出口;没有文字标记的 5 个电阻符号是空的无实体,其中 4 个电阻 符号组成电桥模型是为电路初学者组成电桥接线方便而设;R5、R 6、R7是 350 Ω固定电阻, 是为应变片组成单臂电桥、双臂电桥(半桥)而设的其它桥臂电阻。加热器+5V是传感器 上的加热器的电源输入口,做应变片温度影响实验时用。多芯插头是振动源的振动梁上的应 变片输入口,做应变片测量振动实验时用。 1、将托盘安装到传感器上,如图 1 —4 所示。

压电式传感器实验报告

压电式传感器测振动实验 一、实验目的:了解压电传感器的测量振动的原理与方法。 二、基本原理:压电式传感器由惯性质量块与受压的压电片等组成。(观察实验用压电加速 度计结构)工作时传感器感受与试件相同频率的振动,质量块便有正比于加速度的交变力作用在晶片上,由于压电效应,压电晶片上产生正比于运动加速度的表面电荷。 三、需用器件与单元:振动台、压电传感器、检波、移相、低通滤波器模板、压电式传感 器实验模板。双踪示波器。 四、实验步骤: 1、压电传感器装在振动台面上。 2、将低频振荡器信号接入到台面三源板振动源的激励源插孔。 3、将压电传感器输出两端插入到压电传感器实验模板两输入端,与传感器外壳相连的接线端接地,另一端接R1。将压电传感器实验模板电路输出端V o1,接R6。将压电传感器实验模板电路输出端V02,接入低通滤波器输入端Vi,低通滤波器输出V0与示波器相连。

3、合上主控箱电源开关,调节低频振荡器的频率与幅度旋钮使振动台振动,观察示波器波 形。 4、改变低频振荡器的频率,观察输出波形变化。

光纤式传感器测量振动实验 一、实训目的: 了解光纤传感器动态位移性能。 二、实训仪器: 光纤位移传感器、光纤位移传感器实验模块、振动源、低频振荡器、通信接口(含上位机软件) 。 三、相关原理:利用光纤位移传感器的位移特性与其较高的频率响应,用合适的测量电路即可测量振动。 四、实训内容与操作步骤 1、光纤位移传感器安装如图所示,光纤探头对准振动平台的反射面,并避开振动平台中间孔。 2、根据“光纤传感器位移特性试验”的结果,找出线性段的中点,通过调节安装支架高度将光纤探头与振动台台面的距离调整在线性段中点(大致目测)。 3、参考“光纤传感器位移特性试验”的实验连线,Vo1与低通滤波器中的Vi相接,低通输出Vo接到示波器。 4、将低频振荡器的幅度输出旋转到零,低频信号输入到振动模块中的低频输入。

第四节 传感器的应用实验教案

第四节传感器的应用实验 教学目标: 1、知道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和发光二极管的发光特性. 2、知道晶体三极管的放大特性. 3、掌握逻辑电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应用. 4、综合实验培养动手能力,体会物理知识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1、了解斯密特触发器的工作特点,能够分析光控电路的工作原理。 2、温度报警器的电路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光控电路和温度报警器电路的工作原理。 教学方法:PPT课件,演示实验,讲授 教学用具: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感器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走廊里的声、光控开关、温度报警器、孵小鸡用的恒温箱、路灯的自动控制、银行门口的自动门等,都用到了传感器.传感器的工作离不开电子电路,传感器只是把非电学量转换成电学量,对电学量的放大,处理均是通过电子元件组成的电路来完成的. 这节课我们就来动手组装光控开关或温度报警器。 (二)新课教学 1.实验1 光控开关 实验原理及知识准备 如图所示光控电路,用发光二极管LED模仿路灯,R G为光敏电阻,R1的最大电阻为51 kΩ,R 2为330 kΩ,试分析其工作原理. 工作原理:白天,光强度较大,光敏电阻R G电阻 值较小,加在斯密特触发器A端的电压较低,则输出 端Y输出高电平,发光二极管LED不导通;当天色暗 到一定程度时,R G的阻值增大到一定值,斯密特触发器的输入端A的电压上升

到某个值(1.6V),输出端Y突然从高电平跳到低电平,则发光二极管LED导通发光(相当于路灯亮了),这样就达到了使路灯天明熄灭,天暗自动开启的目的 问题:要想在天更暗时路灯才会亮,应该把R1的阻值调大些还是调小些?为什么? 分析:应该把R1的阻值调大些,这样要使斯密特触发器的输入端A电压达到某个值(如1.6V,就需要R G的阻值达到更大,即天色更暗。 问题:用白炽灯模仿路灯,为何要用到继电器? 分析:由于集成电路允许通过的电流较小,要用白炽灯泡模仿路灯,就要使用继电器来启闭工作电路. 如图所示电磁继电器工作电路,图中虚线框内即为电磁继电器,D为动触点,E为静触点.试分析电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 分析:当线圈A中通电时,铁芯中产 生磁场,吸引衔铁B向下运动,从而带动触 点D向下与E接触,将工作电路接通,当 线圈A中电流为零时,电磁铁失去磁性,衔 铁B在弹簧作用下拉起,带动触点D与E 分离,自动切断工作电路. 问题:说明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 分析:天较亮时,光敏电阻R G阻值较小,斯密特触发器输入端A电势较低,则输出端Y输出高电平,线圈中无电流,工作电路不通;天较暗时,光敏电阻R G电阻增大,斯密特触发器输入端A电势升高,当升高到一定值,输出端Y由高电平突然跳到低电平,有电流通过线圈A,电磁继电器工作,接通工作电路,使路灯自动开启;天明后,R G阻值减小,斯密特触发器输入端A电势逐渐降低,降到一定值,输出端Y突然由低电平跳到高电平,则线圈A不再有电流,则电磁继电器自动切断工作电路的电源,路灯熄灭. 2.实验2 温度报警器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火灾报警器,它是利用烟雾对光的散射作用,使火灾发出的光引起光敏电阻的阻值变化,从而达到报警的目的.这种设计其敏感性是否值

模拟量电感式传感器实验指导书

模拟量电感式传感器实验指导书 注意事项 实验设备安装步骤 1 、断开实验电源 2 、实验用设备组合搭建 3 、实验线路连接 4 、依据实验指导书认真检查设备及接线 5 、开启实验电源( 24V DC/4.5A ) 实验完毕 1 、断开实验电源 2 、断开实验线路 3 、整理实验设备及工具连接线和插头颜色说明:颜色缩写黑棕蓝白红绿黄电压- 电流转 换开关:通过电压- 电流转换开关将电压信号连接到输出0,电流信号连接到输出1。转换开关 切换每个输入接口到各自的输出接口。 电压- 电流转换开关接线原理图 模拟量电感式传感器 一、实验目的 1 、确定模拟量电感式传感器的特性曲线; 2 、测量对象对模拟量电感式传感器输出信号的影响; 、实验原理

模拟量电感式传感器包括一个带有电感线圈的振荡回路、电容器以及一个放大器的并联回路。通过线圈的磁芯在外部产生电磁场。如果一个电感应材料进入该磁场活动区域中,根据电感原理产生涡流,将使振荡减弱。 由于传导率、渗透性、尺寸和距离的不同,振荡的衰减也不相同。振荡的衰减通过后续产生的输出信号来进行评价,在一定的测量范围内,输出信号与传感器、材料间的距离成正比。 1 振荡器 2 解调器 3 放大器 4 线性装置 5 输出信号调节 6 外部电压 7 内部恒定电源8线圈9输出(mV或mA 图1-1 模拟量电感式传感器结构图 三、实验仪器 仪器 数量 名称 模拟信号转换板电压- 电流转换开关模拟量电感式传感器 位移滑板游标卡尺数字万用表 零件3:低碳钢90x30mm零件4:不锈钢90x30mm零件5:铝90x30mm零件6:黄铜 90x30mm零件7:铜90x30mm 零件11:低碳钢30x30mm零件12:低碳钢25x25mm 零件13:低碳钢20x20mm零件14:低碳钢15x15mm零件15:低碳钢10x10mm零件16:低碳钢5x5mm台式稳压电源(24V DC/4.5A ) 四、实验内容 1 确定模拟量电感式传感器的特性曲线 游标卡尺安装时,位移滑板设定在“ 0”。游标卡尺通过两个磁铁固定在位移滑板的基座上,与基座平行放置。 模拟量电感式传感器安装位置对于位移滑板中心横向偏移5cm。将零件3插入位移滑板材料固定架上。 图1-2 实验仪器布置图 1 图1-3 电气接线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