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与解释考试重点(矿大).doc
- 格式:doc
- 大小:161.00 KB
- 文档页数:4
电磁重力法30%(一大三小)测井20%地震50%1、煤矿地质保障的三个层面井田范围主要可采煤层开采地质条件评价,查明煤层构造是主要工作,主要勘查手段为二维地震勘探、电法勘探与钻孔。
采区采前地质条件勘查,主要工作是查明采区范围内的小构造,包括落差5m左右的断层、陷落柱、老窑及采空区的空间分布形态,根据采区衔接的要求,应提前布置实施。
在地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三维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是首选方法。
综采工作面地质条件超前探测,在综采设备安装或开采前,查明工作面内一切地质异常现象,为工作面持续开采提供地质保障是主要工作。
2、三维地震的动态解释传统的三维地震解释服务于煤矿勘探阶段,与煤矿安全生产过程相脱节。
煤矿三维地震数据动态解释技术是指“三维地震信息与煤矿生产过程中所获得的矿井地质信息相互融合”。
这是一个动态过程,服务于煤矿生产阶段,实现了三维地震信息随煤矿生产进行全程动态解释,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三维地震解释模式,提高了三维地震成果的利用水平,能够解决更多的地质问题。
3、三维地震勘探所能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主要矿区的生产矿井均做了采区三维地震勘探工作,获得了大量的三维地震数据。
在地震地质条件较好的地区,可以解决的主要地质问题是:(1) 查明落差大于等于5m的断层,提供落差小于5m的断点,平面摆动误差小于30m;(2) 查明幅度大于等于5m的褶曲,主要可采煤层底板深度误差不大于1.5%;(3) 查明新生界(第四系)厚度,深度误差不大于1.5%;(4) 探明直径大于30m的陷落柱。
4、地震属性概念及分类地震属性的分类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的学者分别提出过不同的属性分类。
结合煤田地震勘探的特点,可以根据运动学/动力学特征把地震属性分成八个类别:时间、振幅、频率、相位、波形、相关、吸收衰减、速度。
地震属性的类型很多,要根据解决的地质问题来选择相应的地震属性。
地震属性技术的关键在于属性提取,提取方式包括同相轴属性提取、数据体属性提取和层段属性提取。
石油勘探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与解释石油勘探是指通过对地质条件的评估和勘探技术的应用,以发现和利用地下石油资源为目的的工作。
在石油勘探的各个阶段中,地球物理数据处理和解释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探讨石油勘探地球物理数据处理和解释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在石油勘探中,地球物理数据是通过地震勘探、重力测量、磁测和电测等方法获得的。
这些数据包含了地壳内部的地质信息,可以帮助勘探人员了解地下构造、沉积岩性、断裂带、圈闭等关键参数。
然而,原始的地球物理数据往往是非常复杂和噪声干扰较大的。
因此,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和解释,以便得到可靠的地质模型。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的第一步是数据预处理。
这一步骤旨在去除噪声和异常数据,以获取干净的数据集。
常用的数据预处理方法包括滤波、降噪、去除异常值等。
滤波是通过选择合适的滤波器将非地质信号滤除,从而提高数据质量。
降噪技术是用于去除高频和低频噪声,以减少噪音对地质模型的影响。
而去除异常值的方法是通过检测数据中的异常点并进行剔除,以消除异常点对解释结果的干扰。
数据预处理完成后,接下来是数据解释。
数据解释是通过数字模拟和地球物理反演方法,对地下构造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过程。
常用的数据解释方法包括层析反演、走时分析、频率分析等。
层析反演是一种基于地震数据的方法,通过对地震波形进行处理和分析,推断地下岩石的速度和密度,从而构建地质模型。
走时分析是利用地震地层速度和地震波到达时间的关系,推断地下构造的方法。
频率分析则是通过分析地震数据中信号的频率分布,来研究地下岩石的特性和沉积环境。
除了数据解释,地球物理数据处理还可以支持勘探人员进行油气资源量评估和储层预测。
在油气资源量评估中,通过对地球物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数学建模,可以对地下油气的总量和分布进行估计。
而在储层预测中,地球物理数据可以提供关键参数,如岩石孔隙度、渗透率和饱和度等,以帮助勘探人员评估储层的质量和可采程度。
石油勘探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与解释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
测绘技术中的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与解释技术介绍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与解释是测绘技术中的重要环节,它能够为地球科学研究和资源勘探提供关键的数据支持。
下面将介绍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与解释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一、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技术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技术是指通过将地球物理数据进行预处理、处理和后处理等一系列步骤,提取和处理出有效的地球物理信息。
其中,最常见的地球物理数据包括地震数据、电磁数据、重力数据和磁力数据等。
1. 地震数据处理地震是指地球内部发生的震动现象,通过地震数据的处理,我们可以了解到地下岩石的构成、厚度和形状等信息。
地震数据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地震数据质量控制、地震数据成像和地震数据解释等。
地震数据经过处理后,可以生成地震剖面图和速度模型,为地下构造和资源勘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 电磁数据处理电磁数据是指通过测量地球表面的电磁场变化来研究地下结构和资源的一种方法。
电磁数据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数据质量控制、数据解释和数据建模等。
电磁数据处理可以提供地下岩石的电导率分布图,从而为地下水资源勘探和矿产资源勘探等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3. 重力数据处理重力数据是通过测量地球引力场的变化来研究地表和地下质量分布的一种方法。
重力数据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数据质量控制、数据解释和数据建模等。
重力数据处理可以提供地下质量分布图,从而为地下岩石的密度分布和构造特征提供了信息。
4. 磁力数据处理磁力数据是通过测量地球磁场的变化来研究地下磁性物质的一种方法。
磁力数据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数据质量控制、数据解释和数据建模等。
磁力数据处理可以提供地下磁性物质的分布图,从而为矿产资源勘探和地下构造研究等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参考。
二、地球物理数据解释技术地球物理数据解释技术是指通过对处理后的地球物理数据进行解释和分析,得出地下结构和地下资源的有关信息。
地球物理数据解释技术主要包括数据解释方法和解释工具两个方面。
1. 数据解释方法数据解释方法是指通过对处理后的地球物理数据进行反演、成像和模拟等方法,得出地下结构和资源的一系列信息。
采矿地球物理概论整理复习(参考)多选题:(全部)1.采矿地球物理方法的优点:(1)与打钻孔、掘巷道探测来说,观察、测量成本低;(2)采矿中的许多现象和过程只能用采矿地球物理方法才能进行测量、记录和分析。
例如岩体震动、冲击矿压、煤和瓦斯突出等矿山动力现象,而采用其他测量方法则不可能做到;(3)获得的信息量大。
(4)研究测量具有非破坏性。
这对采面的安全性及巷道维护的稳定性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2.地球物理场:地震:包括地震波和天然地震。
地震波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能在整个地球介质内传播的体波;另一类是只能沿地球表面或分界面传播的面波。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就其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崩塌地震三类。
无论从规模还是数量上讲,构造地震都占了地震的绝大多数。
地磁场:固体地球是一个磁性球体,有自身的磁场。
根据地磁力线的特征来看,地球外磁场类似于偶极子磁场,即无限小基本磁铁的特征。
但其磁轴与地球自转轴并不重合,而是呈11.5°的偏离。
地磁极的位置也不是固定的,它逐年发生一定的变化。
密集重力场:地球的平均密度远高于地壳的平均密度,因此地球内部物质的密度必定比地表物质大得多。
包括地球上的重力,重力均衡和地球的压力。
地球上某处的重力是该处所受到的地心引力与地球自转离心力的合力。
地壳均衡补偿理论,按照重力均衡原理,在单位截面上,任一个垂直柱体中(无论其高低)的岩石总质量应该是一个常地球的压力是一个与重力直接相关的地球物理性质。
地球某处的压力是由上覆地球物质的重量产生的静压力。
静压力的大小与所处的深度、上覆物质的平均密度及重力加速度呈正相关关系。
温度场:地球内部的温度,地球的能量,和地幔部分的熔融。
地面以下按温度变化的特征可以划分为三层:外热层(变温层),常温层,增温层。
地温梯度在各地是有差异的。
例如在我国华北平原,当地的地温梯度一般为2--3°C/100m,在靠近大断裂的安徽庐江则为4°C/100m。
一、名词解释(5个,15分)1.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是以岩矿石等介质物理性质差异为物质基础,利用物理学原理,通过观测和研究地球物理场的空间与时间分布规律以实现地质、环境工程勘察和找矿的一门应用科学。
2.(名,p46)重力异常的正演:已知地质体的形状、产状和剩余密度等,通过理论计算来求得异常的分布和规律。
重力异常的反演(p58):已知异常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求场源的赋存状态(如产状、形状和剩余密度等)3.(p29)正常重力场:地球可以近似地看作表面光滑,内部质量分布均匀。
赤道半径略大于极半径的旋转椭球体。
其表面各点的重力场称为正常重力场。
参考椭球体:地球的形状实际上并不规则,为便于计算正常重力值,我们选择一个内部物质呈均匀同心层分布,且与大地水准面偏差最小的旋转椭球体作为地球的形状,这个椭球体称为参考椭球体。
4.(p39)中间层校正:经地形校正以后,测点周围的地形变成水准面,但测点所在水准面与大地水准面或基准面(总基点所在的水准面)间还存在着一个水平物质层,消除这一物质层的影响就是中间层校正。
高度校正:消除测点相对于基点的高程差而造成的重力数据变化。
5.(p171)电法勘探:电法勘探是以岩(矿)石之间的电性差异为基础,通过观测和研究与这种电性差异有关的电场或电磁场的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来查明地下地质构造或寻找矿产资源的一类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二、填空(35分)1.(II)在地球物理勘探中,广泛应用各种岩矿石等介质物理性质或物性参数:密度、磁性(磁导率、磁化率、剩余磁性)、电性(电导率、极化率、介电常数)、放射性、导热性及弹性(弹性波速度)。
相应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为:①重力勘探;②磁法勘探;③电法勘探;④地震勘探;⑤放射性勘探;⑥地热勘探。
其中前4种勘探方法是地球物理勘探的主干方法。
2.(p3)原子总磁矩是电子轨道磁矩、自旋磁矩及原子核自旋磁矩三者的矢量和。
3.(p13)岩(矿)石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电子导电矿物或矿石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增高而上升;离子导电岩石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增高而降低。
1、 信号
2、 系统:
3、 希尔伯特变换定义:
4、 三瞬:瞬时振幅、瞬时频率、瞬时相位。
5、 复地震道:
6、 反褶积:消除某种滤波作用的滤波手段。
7、 最小相位子波:主要能量位于前部的子波,又叫最小能量延迟子波
8、 纯相位滤波器:只做相位改变,不做振幅改变的滤波器,满足()1≡w H 。
9、 正实函数:
10、全通滤波器:
11、普因式分解:
12、正演:
13、反演:
14、自相关:
15:、互相关:
16、纯振幅滤波器:只对原信号振幅发生作用,相位不发生改变,满足()0≡w φ
17、三瞬对地震解释的作用
18、时域褶积物理意义:
19、自相关、互相关性质:
20、褶积与相关的关系:
21、奇偶虚实
22、尺度展缩:
23、求最小平方反褶积
24、FFT 例题
25、证明:具有相同振幅谱而相位谱不同的波形具有相同的相关系数
26、Rxy 与Ryx
27、FT 、STFT 、WT 各自特点、联系等
28、反褶积目的
大家重点准备一下,还有那三套题很重要,祝大家考个好成绩。
如何进行地球物理勘探数据的处理与解释地球物理勘探是一种重要的地质勘探方法,通过分析地球的物理属性可以获取关于地下结构和资源分布的信息。
地球物理勘探数据处理与解释是在数据采集之后,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以便得出准确的地质结构和矿产分布等信息。
本文将从数据处理和解释两个方面讨论地球物理勘探数据的处理与解释的方法和技术。
一、数据处理地球物理勘探中所获得的数据通常包括地震、重力、磁力、电磁等多种类型。
数据处理的第一步是数据质量控制,包括数据清洗和校正。
数据清洗是指去除噪声和异常值,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数据校正是指根据实际情况对数据进行纠正,如地震数据中会包含地震仪的响应函数,需要进行去卷积处理。
数据处理的下一步是数据预处理,包括数据的滤波和减噪。
数据滤波是为了增强数据的信号部分和抑制干扰部分,常用的滤波方法有低通滤波、高通滤波和带通滤波等;减噪是为了去除数据中的噪声成分,常用的方法有小波去噪和经验模态分解等。
数据处理的最后一步是数据反演和成像。
反演是指根据采集数据反推地下结构的过程,常用的反演方法有正演反演、模型约束反演和全波形反演等;成像是指通过反演得到的地下结构,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将其转化为可视化的图像结果,常用的成像方法有共深度点叠加和层析成像等。
二、数据解释地球物理勘探数据的解释是将处理后的数据与地质学知识和理论相结合,从而推断地下结构和资源分布的过程。
数据解释的关键是构建合理的地球模型,通过模拟和比对来验证和调整。
地球模型的构建通常包括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两个方面。
静态模型主要是对地下地质结构进行建模,包括沉积物层序、构造构造演化和断层等。
在模型建立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地质学观测数据和地质学知识,通过判断不同地质体的物理性质差异来确定地下结构。
动态模型主要是对地下资源分布进行建模,包括矿产资源和油气资源等。
动态模型的建立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岩石物性、沉积环境、析出机制等。
通过将地球物理勘探数据与地质学知识相结合,可以对地下的资源分布和成因进行推断和解释。
一、重力勘探1、 地表重力变化的原因地表重力值是随着地点和时间的不同而变化的。
地表重力变化的原因取决于多种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是:(1) 地球并不是真正的球体,而是一个两极压扁的旋转椭球体。
(2) 地球表面地形起伏不平,观测点之间的高差变化引起了重力的变化。
(3) 地球不停的绕轴自转,产生的离心力随纬度不同而变化。
(4) 地球内部物质密度分布不均匀,引起了重力的变化。
(5)重力随时间而发生变化 短期变化是指重力的日变,:太阳、月亮等天体引起的重力变化。
也称潮汐变化,3g.u.长期变化主要与地球形状、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如岩浆活动、构造运动、板块运动等有关。
1g.u.2、 剩余密度和剩余质量在重力勘探中,可用剩余密度和剩余质量来描述地下物质密度分布的非均匀性。
设地下有一个体积为V 、密度为σ 的地质体,围岩的密度为 0σ,两者的密度差 0σσσ-=∆称为剩余密度 。
地质体与同体积围岩间的质量差 V m ⋅∆=∆σ,称为剩余质量。
3、 重力资料的校正与处理地面上任一点的重力值都由该点所在纬度、周围地形、固体潮及岩(矿)石的密度变化等四种因素决定。
其中固体潮的影响很小,一般可忽略不计;纬度变化的影响较大,可达500000 g.u.,约为重力平均值(9800000g.u.)的0.5%;地形高差影响次之,可达1000 g.u.。
相对于这两种干扰而言,重力异常是十分微弱的。
例如,储油构造的重力异常不超过100g.u.,仅为重力平均值的0.001%,因此从强干扰中提取微弱的异常,高精度地进行各项校正具有重大的意义。
A 、 地形校正地形起伏往往使得测点周围的物质不能处于同一水准面内,对实测重力异常造成了严重的干扰,因此必须通过地形校正予以消除。
其办法是:除去测点所在水准面(下图中的MN )以上的多余物质,并将水准面以下空缺的部分用物质填补起来。
由图可见,测点O 所在水准面以上的正地形部分,多余物质产生的引力的垂直分量是向上的,引起仪器读数减小。
1. 名称解释(1) 地球科学: 以整体的地球作为研究对象,包括自地心至地球外层空间十分广阔的范围,如固体地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等的一门科学。
(2) 采矿地球物理学:采矿科学中的一个新的分支,是利用岩体中自然的或人工激发的物理场来监测岩体的动态变化和揭露已有的地质构造的一门学科。
(3) 岩石的声发射:是岩石的变形与破断,颗粒之间的相位错动,岩石颗粒间摩擦滑动等产生的弹性波。
(4) 采矿声发射法:就是以脉冲的形式记录弱的、低能量的岩体声发射的弹性波,来监测岩体的动态破坏特征。
(5) 重力法:是根据地层中岩石介质质量分布的不均匀性来测量重力异常变化的方法。
(6) 声波法:是根据声波在岩体中的传播特性来解决采矿技术问题和地质问题、测定煤岩物理力学参数。
(7) 采矿电法:是利用岩石中电特性的变化来解决地质、采矿技术、预测预报等方面的问题。
(8) 纵波:是在胀缩力的作用下,周围介质只产生体积变化而无旋转运动,质点交替发生膨胀和压缩,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
(9) 横波:是在旋转力的作用下,周围介质只产生转动而体积不发生任何变化,质点间依次发生横向位移,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10) 地震:是地下某处在极短时间内释放大量能量的结果。
(11) 地震波:人工激发或天然原因产生的地震,其能量以波动形式向周围传播,就是地震波 (12) Kaiser 记忆效应:对于循环加载,声发射对前一循环的载荷有记忆效果,称为Kaiser 效应。
(13) 冲击矿压:是压力超过煤岩体的强度极限,聚积在巷道周围煤岩体中的能量突然释放,造成煤岩体振动和破坏,巷道垮落,支架与设备损坏人员伤亡等的现象。
2. 简答题 (1)采矿地球物理学中哪些方法属于主动性的,哪些属于被动性的,举例说明。
主动性:声波法、激发地音法、雷达法; 被动性:采矿微震法、声发射法、重力法、地电法、电磁辐射技术、热红外遥感技术。
地球物理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地球物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A. 地球的大气层B. 地球的岩石圈C. 地球的生物圈D. 地球的海洋答案:B2. 地球物理学中,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下列哪个因素无关?A. 岩石的密度B. 岩石的弹性模量C. 岩石的孔隙度D. 岩石的颜色答案:D3. 地球磁场的产生与下列哪个因素有关?A. 地球的自转B. 地球的公转C. 地球的大气层D. 地球的海洋答案:A4. 地球物理学中,重力异常通常与下列哪种地质现象有关?A. 火山活动B. 地震活动C. 地壳运动D. 气候变化答案:C5. 地球物理学中,地热流的测量通常用于研究下列哪个领域?A. 地震预测B. 矿产资源勘探C. 气候变化研究D. 海洋学研究答案:B6. 地球物理学中,电磁法勘探主要用于探测下列哪种资源?A. 地下水B. 金属矿C. 石油和天然气D. 煤炭答案:B7. 地球物理学中,地震仪的主要作用是什么?A. 测量地震波的传播速度B. 测量地震波的振幅C. 测量地震波的频率D. 测量地震波的到达时间答案:D8. 地球物理学中,地球的内部结构是通过什么方法研究的?A. 地震波的传播特性B. 地球的自转速度C. 地球的公转周期D. 地球的大气压力答案:A9. 地球物理学中,地壳的平均厚度大约是多少?A. 5公里B. 10公里C. 30公里D. 100公里答案:C10. 地球物理学中,地磁场的南北极与地理的南北极有什么关系?A. 完全重合B. 完全相反C. 有一定的偏差D. 没有关系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地球物理学中,下列哪些方法可以用来探测地下结构?A. 地震勘探B. 重力勘探C. 电磁勘探D. 放射性勘探答案:ABCD12. 地球物理学中,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地震波的传播?A. 岩石的密度B. 岩石的孔隙度C. 岩石的温度D. 岩石的湿度答案:ABC13. 地球物理学中,下列哪些现象与地球磁场有关?A. 极光B. 指南针的使用C. 鸟类的迁徙D. 无线电波的传播答案:ABC14. 地球物理学中,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地热流的测量?A. 地壳的厚度B. 地壳的热导率C. 地壳的温度梯度D. 地壳的化学成分答案:ABC15. 地球物理学中,下列哪些方法可以用来测量地球的重力场?A. 重力仪B. 卫星重力测量C.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D. 地壳的密度分布答案:AB三、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6. 地球物理学中,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岩石的______和______有关。
电磁重力法30% (—大三小)测井20%地震50%
1、煤矿地质保障的三个层面
井田范围主要可采煤层开采地质条件评价,查明煤层构造是主要工作,主要勘查手段为二维地震勘探、电法勘探与钻孔。
采区采前地质条件勘查,主要工作是查明采区范围内的小构造,包括落差5m左右的断层、陷落柱、老窑及采空区的空间分布形态,根据采区衔接的要求,应提前布置实施。
在地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三维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是首选方法。
综采工作面地质条件超前探测,在综采设备安装或开采前,查明工作面内一切地质异常现象,为工作面持续开采提供地质保障是主要工作。
2、三维地震的动态解释
传统的三维地震解释服务于煤矿勘探阶段,与煤矿安全生产过程相脱节。
煤矿三维地震数据动态解释技术是指“三维地震信息与煤矿牛产过程中所获得的矿井地质信息相互融合”。
这是一■个动态过程,服务于煤矿生产阶段,实现了三维地震信息随煤矿生产进行全程动态解释,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三维地震解释模式, 提高了三维地震成果的利用水平,能够解决更多的地质问题O
3、三维地震勘探所能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主要矿区的生产矿井均做了采区三维地震勘探工作,获得了大量的三维地震数据。
在地震地质条件较好的地区,可以解决的主要地质问题是:
(1)查明落差大于等于5m的断层,提供落差小于5m的断点,平而摆动误差小于30m;
(2)查明幅度大于等于5m的褶曲,主要可采煤层底板深度误差不大于1.5%;
(3)查明新生界(第四系)厚度,深度误差不大于1.5%;
(4)探明直径大于30m的陷落柱。
4、地震属性概念及分类
地震属性的分类没石统一的标准,不同的学者分别提出过不同的属性分类。
结合煤田地震勘探的特点, 可以根据运动学/动力学特征把地震属性分成八个类别:时间、振幅、频率、相位、波形、相关、吸收衰减、速度。
地震属性的类型很多,耍根据解决的地质问题来选择相应的地震属性。
地震属性技木的关键在于属性提取,提取方式包括同相轴属性提取、数据体属性提取和层段属性提取。
5、地物勘探方法(三种,地震、电法、测井)
地震勘探:地卷勘探是研究人工激发的弹性波在不同地层中的传播规律,如波的速度、波的衰减和波的形状,以及在界面的反射、折射来研究地层埋深、构造形态和岩性等的一种物探方法。
电法勘探:电法勘探是以介质的电性差异为基础,通过观测和分析天然及人工电磁场的空间和时间分布传播来研究地质构造和寻找矿床的一种物探方法。
地球物理测井:地球物理测井是利用钻井内岩石、矿层具有不同物性的特点来划分钻井地质剖面及解决其它地质问题的多种方法总称,也称为钻井地球物理,或简称测井。
它主要包括电测井、核测井、声测井等方法。
6、声波单发双收原理
第一节单发双收声速测井的基本原理
声系中,发射器T 每隔一定
时间间隔以。
为张角垂直井
壁发射声波。
每当t°时刻发
射器在。
张角内朝各个方向
发射声波,在井壁上将产生
反射波①、折射波②、滑行
波③,还有通过探管外壳
(钢管)和泥浆传播的两种
直达波④。
单发双收声速测井中4波的发射与接收
«-地层波an vm-泥奖心
2013/13/4
发射器T在t0时刻发射声波后,声波沿ABCE的旅程于t】时刻传至接收器R】,并继续沿CDF旅程于t?时刻传至接收器Rz,参照图示不难看出,滑行波到达两接收器的时间差为
= n 一匕=(坐十匹±竺+竺)—(坐十匹+竺)
M
l
MJ
当钻孔正常无扩孔时,DF = CK CD = EF ,则有
在换能器之间的钢管上刻有延声槽,延迟了滑行波到达接收器的时刻:让滑行波有足够的时间去赶超直
达波,在接收器将接收到的波形及各种波先后次序如
下图所示。
2013/11/4
式中 -两接收器中点的距离,称为间距,m;
△7波到达两接收器的时间差,3;
△T苹波传播单位距离所需的时间,即声波时差,
3 /m<>
以此反映井剖面上地层声波速度的变化。
* CD EF
St =——=——
7、直流电交流电在
方法特点主要应用范围
直流电法
1)理论方法成熟,施工技术简单,抗干
扰。
2)体积效应影响大,随着勘探深度的增大
,分辨率急剧下降;
3)施工效率低,工作量大。
主要用于浅部(小于500米)的水文
勘探工作,如:第四系含水层、覆盖
层厚度、断层裂隙带、岩溶、采空区
等的勘查。
瞬变电磁测深法
1)体积效应小、分辨力高、施工效率
高;
2)能穿透高阻屏蔽层,勘探深度大;
3)抗干扰能力比直流低;
4)受地表人文设施干扰大。
5)存在浅部勘探盲区。
主要用于中深部(小于1000米)水文
勘探工作,如:砂岩富水区、断层裂
隙带、岩溶裂隙、采空区等的勘查。
频率测深与CSAMT 1)能穿透高阻屏蔽层,勘探深度大;
2)横向分辨力高、施工效率高;
3)受地表不均匀体影响大(静态效应):
4)存在过渡区;
5)资料处理解释复杂。
可用于中深部(可达1500米)水文勘
探工作,如:砂岩富水区、断层裂隙
带、岩溶裂隙、地热等的勘查。
*波播收
发射彼与按收
*
««
<
』
老
«
%
<
%
11、
K = ------ ---- -----
MN
I —供电电流(恒流供电),mA;
各向异性
实MN —测量电极M、N之间的电位差,mV o
8、电法勘探在水文地质中的应用
9、核测井曲线解释
10、密度测井和视电阻率测井的原理
密度测井研究地层对伽马射线的散射和吸收特性,在钻孔中测定地层的散射伽马射线强度,从而解决地质问题的一种人工伽马测井方法。
(1)当源距一定时,在岩石密度大于lg/cm3的介质中,随着岩石密度的增加,一次散射伽马射线强度减小。
⑵当源距增加时,一次散射伽马射线强度与岩石密度关系更为密切,即在同样密度变化条件下大源距引起J Y Y的变化要比小源距更剧烈。
(3)当伽马源放出的伽马射线能量增加时,一次散射伽马射线强度对岩石密度变化的灵敏度减小。
在同样的密度变化的条件下,大能量的伽马射线引起JY Y的变化比小能量伽马射线引起JY Y的变化要小。
视电阻率测井在井中测量被钻孔穿过的矿、岩层的电阻率,并根据电阻率的差异,来划分钻孔地质剖而,
研究和解决井下的一些地质问题的测井方
法。
供电电极:A、B
测量电极:M、N
A——B组成供电回路
M——N组成测昂:同路井上与井下电极?
已知供电电流L测量电压△U MN
地层的电阻率P
以及电极之间的距离
D MN
P _ 人—-—
由于地质体在三维空间的不均一性,反射波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主要用于裂隙发育的研究。
反射纵波对裂缝性地层所表现出的方位各向异性特征很敏感,所有的纵波属性分布函数均为椭圆,B/A 值越高,裂隙越发育。
利用计算得到的B/A值和6来描述裂隙的密度和方位角,当B/A处于高值时,认为该处裂隙发育较好;当B/A处于低值时,认为该处裂隙发育较差。
12、地震反演
地震反演技术是岩性地震勘探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一门集地震、测井、地质、计算机等多学科的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地震反演利用地表观测地震资料,以已知地质规律和钻井、测井资料为约束,对地下岩层空间结构和物理性质进行成像(求解)的过程,是反演地层波阻抗(或速度)的地震特殊处理解释技术。
地震反演方法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是预测岩性的确定性方法,在油气勘探中取得了显著的地质效果。
煤田地震反演工作起步较晚,处在叠后地震反演的研究和初步应用阶段。
近年来,我们把地震反演技术应用于多家煤矿,其关注的重点是煤矿安全开采的有关地质问题,获得了丰富的地质成果,主要包括:
(1)提高弱反射煤层的可检测性;
(2)利用反演剖而提供的岩性信息来划分地层,研究煤层顶板的稳定性;
(3)划分新生界下部地层、煤系地层和奥陶系灰岩顶部地层的岩性和含隔水性,查明含、隔水层的空间分布和厚度分布;
(4)圈定火成岩侵入煤层的范围;
(5)预测煤层厚度;
(6)预测构造煤发育带(瓦斯富集带)。
13、反褶积、偏移、叠加
反褶积
定义:将信号波形恢复到它被不希望线性滤波作用之前形状的一种处理。
旨在改进反射同相轴的可识别性与分辨率。
作用:提高分辨率
偏移指在:倾斜界面正确归位,呈现正常的构造形态;作用:提高分辨率
叠加
定义:联合不同炮的地震道的叠加,如共中心点叠加、垂直叠加、井口叠加等。
作用:提高信噪比
简单叠加:在同i点多次激发,在同一排列上重复接收,达到信号增强的目的。
垂直叠加:激发点位置不改变,在同一•排列上接收,但每一次激发的深度都不同。
得到地震资料经过处理后,可以得到垂直叠加的剖面。
水平多次叠加:在设计好的不同位置上进行激发,每次激发对应的接收排列位置也相应的改变,多次(n 次)接收来自同一界面之上的,不同反射点的反射波的多张记录。
将这些记录,抽出共反射点的道集, 经过速度分析和动、静校正后就可以得到水平水平多次叠加的的时间剖面。
|审卜卡I餐寂]币萩
图1-17双电源三侧向测井原理电路与电流场分布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