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文化政策_兼收并蓄
- 格式:pdf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2
2024年中考道法时政热点专练:中法建交60周年一、单选题1.为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深化无锡对法交流,今年我市在“国际月”期间推出了“在无锡邂逅法兰西‘法国日’”系列活动,积极举办中法文化交流会、图片展、美食品鉴等多场洽谈对接、展览展示、互动体验等活动。
无锡此举()①说明世界不同文化走向趋同②有利于促进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③体现中华文化已成为各国的主流文化④有利于提升中华优秀文化的影响力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2024年中考道法66大时政热点专题(原创系列)2.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以天坛和巴黎圣母院为灵感,建造“童话王国”景观群(见右图)。
用一座代表友谊的桥梁,将两个区域的冰建景观连接在一起,把法国建筑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向中法两国建交60周年隆重献礼。
这说明()A.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B.文明要交流互鉴,才能实现天下大同C.建设冰雪景观是弘扬中外文化最有效的方法D.外国文化只有同中国文化相结合才有生命力2024年中考道法主观题强化题库60题(6)3.12月15日,第二十九届豫园灯会在法国巴黎与中国上海同日点亮华灯,喜迎2024年新春。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和中法文化旅游年,法国豫园灯会作为2024年中法精品人文交流活动之一。
这样做()①有利于促进文化多样性②有利于让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③有利于不同文化达成彼此的理解和包容④有利于消除中法文化差异,实现文化共鸣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2024年中考道法100个时政热词汇总(含习题)4.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
强调,中法要坚定不移地发展双边关系,以中法关系的稳定性应对世界的不确定性;要扩大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要共同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要坚持互利共赢,以开放汇聚合作力量、共享发展机遇。
日益强大的中国()①和法国一起推动了世界多极化的形成②是维护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③注重平等、对话,消除各国间文化差异④积极承担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2024年中考道法热点专题原创课件(1-34)5.明德某校九年级(1)班的小明在学了“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后,做了以下时政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文明交流互鉴是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的重要途径。
本期我们节选刊登周恩来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一文,并刊发中央党校博士研究生郑学伟的赏析文章,旨在帮助广大党员干部牢记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
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
兼收并蓄推进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郑学伟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深刻阐释了当今文化发展、文明交流面临的新形势,系统回顾了亚洲人民创造的辉煌文明成果,以及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和现状。
为加强同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主张。
文明交流互鉴是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的重要途径,是保持文明旺盛生命活力、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促进不同文明共同前进的重要途径。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文化、文明的发展及交流互鉴,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主张,如“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
周恩来曾多次明确提出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则,包括“以我为主”、融合中外文化,文化建设必须适应经济建设发展速度,文化建设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并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文化建设要坚持自力更生等。
1961年6月19日,周恩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发表讲话,进一步阐释了文化建设的原则。
课题36中古时期的欧洲课标要求中外历史纲要选择性必修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1.了解古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
2.了解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
3.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
4.通过了解世界各主要区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一、中古时期的西欧1.政治上(1)封君封臣制度①原因: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
②关系:封君为封臣提供土地作为给养;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
③影响:国王或皇帝通过此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封建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2)王权的加强①原因:社会环境逐渐稳定,经济增长,西欧各国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
②表现:15世纪晚期,都铎王朝建立后,英格兰逐渐形成较为强大的王权,法国基本完成了法兰西的统一,王权得到强化。
15世纪末,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的国家有西班牙和葡萄牙。
③影响: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图解历史封君封臣制度——实质是一种封建等级制度[链接·选择性必修1·P10]中世纪英法的君主制传统国家表现特点法国——等级君主制(1)14世纪初,法国国王腓力四世与教皇对抗,召开了由教士、贵族和城市市民代表组成的三级会议(2)三级会议支持国王,反对教皇,确立了国王有权征税的原则,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王权进一步强化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的权力长期并立英国——议会君主制(1)13世纪初,英王约翰奉行的内外政策失败,遭到贵族、骑士和市民反对,被迫签署《大宪章》(2)13世纪中后期,英国多次召开议会,议会权力逐渐加强(3)14世纪中期,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
国王通过议会寻求政策支持;议会以向国王请愿的形式,要求国王改善统治辨析比较等级君主制与议会君主制等级君主制,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贵族和市民阶层共同参政,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力。
东西方文化兼收并蓄在谈到管理时,有人说西方的管理是解决习惯问题的,东方管理解决的是人性的调整问题。
其实,东西方文化存在差异是不争的事实。
有一个更简单也更一般的表达,那就是西方管理是解决“事理”,而东方管理是解决“人理”。
西方管理的重心是“事”,注重做事的效率和效益,着力研究事物演化的规律,强调做事的规范、规章、规则和流程,善于将流程制式化、格式化、标准化、一体化、透明化,西方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特别值得东方企业尤其是中国企业学习。
从一定意义上讲,东西方企业的主要差距,倒不是在战略方面,而是在流程。
但是,西方管理过分强调效率,过分强调专业化(尽管也开始注意工作的多元化和丰富化),过分看重财务表现,过分强调优胜劣汰,过分强调工具理性。
对西方管理奉行的“管理达尔文主义”,以及忽视人的价值和尊严,忽视工作和生活的意义的做法,我们应保持起码的警觉。
东方管理的重心是“人”,尤其重视人际关系,重人情和人伦。
受儒、法、道、释等传统文化影响,东方管理文化往往看重浓郁的血缘、亲缘、族缘、地缘、信缘、业缘和物缘,管理中通常以宗族亲戚、邻里乡亲、同行同道、战友同学和物质媒介等关系为纽带。
做事方面“灵活性”有余但“原则性”不足,因人设岗,因人而异,很多情况下做事的标准不是唯实、唯真,而是唯上、唯权威,缺乏对规则的敬畏和严肃性,有时甚至按“潜规则”行事。
在企业管理中,我们是需要根据员工的特点,采用独特的方式进行管理,还是需要企业员工来适应我们的管理方式呢?其实,这两种方式应该兼而有之。
在一些大的判断、原则性问题上,员工应该服从公司的规则,必须讲究统一意志。
企业家应做到“令民与上同意”,“上下同欲”。
反过来,在两可的情况下,为了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妨倾听员工的想法和意见,看看有没有合理的一面,由此焕发员工忠于职守、与企业肝胆相照、休戚与共的献身精神和创业热忱。
这里既有一个尊重的问题,又有宽容和理解的问题。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选择题1.魏晋南北朝时期,民众心理状态呈现出生存的困窘与无奈、死亡恐惧下的心灵皈依、文化碰撞的冲突动荡以及传统颠覆后的信仰多元化等特点。
他们的宗教活动主要有四个方面:造像、写经、祭祀以及慈善活动。
这说明当时()A.思想文化相对自由开放B.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C.佛教与儒家伦理相抵触D.佛教约束人们行为规范2.在东晋的汉译佛典中,有时会添加原文里没有的“孝诸父母”之类的文字。
如在佛学著作《善生经》中,译者擅自添加了“凡有所为,先白父母”、“父母所谓,恭顺不逆”、“父母正令不敢违背”等内容。
这种现象反映了东晋时期()A.儒家伦理的影响力B.社会秩序动荡不安C.外来宗教的思辨化D.儒学居于正统地位3.如图是唐代周昉的传世名作《挥扇仕女图》(局部)。
画中一位仕女闲坐在椅子上,服饰华丽,旁边有一位仕女在为其挥扇,另有两位仕女手拿梳妆物品在其旁边服侍。
作者运用不同的色彩与人物相貌,使整个画面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给人以视觉冲击力。
该作品()A.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旨趣B.反映了文人画的特点C.再现了唐代的贵族生活D.说明了唐代生活富足4.傅奕(555—639年)认为,佛教僧徒“不忠不孝,削发而揖君亲;游手游食,易服以逃租赋”“于百姓无补,于国家有害”,主张废除佛教。
这说明,傅奕反佛的出发点是()A.揭露佛教欺骗宣传B.宣扬儒家伦理道德C.减轻百姓沉重负担D.维护社会秩序稳定5.飞天是佛教壁画或石刻中空中飞舞的神。
北凉、北魏时期敦煌壁画中的飞天造型带有男性特征,腰系印度围裙,深目高鼻,上身半裸。
到唐代,飞天已基本女性化,脸形丰满,姿态妩媚,有些飞天头梳唐代妇女流行的双丫髻。
魏晋南北朝到隋唐飞天形象的变化说明了()A.佛教的本土化和世俗化趋势B.唐朝丝绸之路推动民族交融C.唐代女性地位得到较大提高D.敦煌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中心6.西晋文学家鲁褒在《钱神论》中写道“钱之为体,有乾有坤。
内则其方,外则其圆。
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一~二单元综合复习达标练习一、选择题1.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
下图银币出土于西安何家村,铸造于日本和铜年间(706-714年),其形制、重量与开元通宝完全相同。
据此推测这枚银币的铸造时间应当是我国历史上的()A.汉朝B.北魏 C.唐朝D.宋朝2.据记载,东南亚一些国家在中国陶瓷传入以前,多以植物叶子为食器。
宋瓷输入后,他们改变了“掬而食之”的饮食习俗,将精美实用的瓷器作为食物器皿。
这说明外贸()A.同化了东亚文明B.便于亚洲迈向近代文明C.密切了两地交流D.促进了东南亚文明进步3.7世纪,伊斯兰教出现以后,周围的文化,如古希腊文化、古埃及文化等,被引进阿拉伯帝国,多元文化在这里汇合交融,促成了中世纪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繁荣辉煌,由此可以看出阿拉伯文化具有()①包容性①排他性①开放性①单一性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4.印加人通过观察月亮圆缺,编制了太阳历;同时通过观察太阳,确定农业季节。
他们将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每年另加5天,共365天。
每4年另加6天。
每月都有名称,表示相应的宗教活动。
这反映了印加历法()A.完全服务于农业生产B.完全服务于宗教活动C.完全服务于军事活动D.兼顾了农业和宗教的需要5.朱熹认为“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
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黄宗羲认为“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他们意在()A.提倡节俭思想B.批判君主专制C.主张依法治国D.强调民本思想6.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汉朝时印度佛教传入我国,并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
这体现了()A.中国文化的发展空前成熟B.中国文化的先进性C.中国传统文化居主体地位D.中国文化的包容性A.天文历算B.火炮制造C.水利技术D.逻辑学8.李贽在著作中把一向被斥为“聚敛之臣”的桑弘羊列为富国名臣。
在叙述桑弘羊的主要理财措施盐铁、均输(调剂运输)、平准(平抑物价)、酒榷之后,对昔日史家作出的“民不益赋(增加赋税)而天下用饶”的评价,李贽一再赞叹道:“真,真!”材料反映了()A.桑氏理财措施促进市场竞争B.汉朝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C.明朝工商皆本观念开始出现D.李贽重民安民的民本思想9.据统计,1819—1840年,西人传入中国的世界史地著译约13种;1840—1860年,新增加了12种,这些新著对世界的描绘比较具体、详细。
兼收并蓄造句
以下是几个兼收并蓄造句的例子:
1.文化交流应该兼收并蓄,吸收不同文化的优点,这样才能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融合。
2.在学术研究上,我们应该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和思想,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
3.社会应该兼收并蓄,尊重不同的声音和观点,包容各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发展。
4.品牌设计要兼收并蓄,既要继承和发扬经典的品牌形象和设计元素,又要跟上时代潮流,体现时尚感和现代感。
5.在制定政策时,政府要兼收并蓄,充分考虑各个方面的利益和关切,尽可能做到公正、公平、合理。
6.学习和生活都要兼收并蓄,不断地汲取各种知识和经验,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7.在音乐创作中,我们要兼收并蓄,借鉴各种风格和元素,将它们融合在一起,以创新出更好的音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