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汉的强盛和衰亡课件

西汉的强盛和衰亡课件

历史教案 最新 西汉的强盛和衰亡

历史教案最新西汉的强盛和衰亡 教学目标 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汉武帝的用人政策;“推恩令”;盐铁专营,五铢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 二、通过了解汉武帝用人政策、兴办太学的做法等,认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后世封建统治思想的影响。 三、通过本课的教学以,使学生了解到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强盛的顶点,同时要认识到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说明国家在政治上的统一是实现强盛的重要原因。对待汉武帝要辩证地认识:他作为一个封建帝王,确是雄才大略,更可贵的是他有勇气承认错误。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秦汉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先秦文明的基础上,秦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并对此后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中国以一个发达国家闻名于世,是从秦汉开始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大一统,是秦汉文明的突出特点。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在他统治中国的半个世纪中,“外事四夷,内兴功利”,进一步扩大了版图,发展和巩固了大一统事业。“秦皇汉武”成了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 对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理解及评价 这主要是涉及到对历史事件尤其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而历史评价问题历来是历史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要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评价汉武帝,既要看到汉武帝顺应历史潮流,变革图新,发奋建国,发展和巩固大一统的事业的历史功绩,同时也要认识到汉武帝统治毕竟是封建统治,其目标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从更深更远的层面维持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能否恰如其分地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进行评价,是本课难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

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大一统,是秦汉文明的突出特点,而“大一统”的事业在汉初才基本上得以全面完成。通过了解汉武帝为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对汉武帝进行评价,应该说是整个中国古代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而采取的措施中,“推恩令”是收到了显著效果的重要政策,理解这一政策的作用,有助于学习本课的重点问题。 教法建议 1.本课在具体授课时可着重采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分析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等措施在巩固大一统方面所起的作用;比较“秦皇汉武”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异同,认识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做法,使儒家思想成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并逐步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础。 2.“王莽改制”一目为小字,各地学校可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处理。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对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理解及评价。 教学思想:通过借助各种资料,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政治方面的内容。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西汉何时建立?汉初的统治者为恢复发展经济主要采取了什么措施? 西汉建于公元前202年,汉初的统治者如高祖刘邦、文帝、景帝等主要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为汉武帝时达到鼎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请一位同学朗读课前提示,了解将要学习有关汉武帝的哪些内容。 一、汉武帝的大一统 在讲课之前,先解释什么是大一统,即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汉武帝时能实现大一统,决非偶然,如果没有从高祖文景之治,近半个世纪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如果没有景帝时平定七

西汉的兴衰教案

西汉的兴衰 教学建议 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认识 1.武帝的这一政策与秦代有很大不同,儒学独尊后, 其他思想学派并未被禁止。而且所提倡的儒学本身也广 泛吸收了法家、阴阳家等各家学说,统一的思想带有一 定的综合倾向,因而获得了成功。 2.尊儒兴学,把教育、考试与选官结合起来,是武帝 的创造,在客观上促成了重视知识重视教育的社会风尚,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各方面,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 的基本范式。同时,改变了汉初“非功侯不得封相”的 惯例,使大批读书人通过读书而进入仕途。 3.封建政治与儒学密切结合起来,初步形成了儒家政 治的历史传统。 4.但从本质上看,这仍是一种封建专制主义文化政策。汉武帝运用皇权干预思想学术,抑制了民族思想的自由 发展,禁锢了思想界的探索精神,违悖了思想统一于真 理的规律,有明显的消极作用。 对汉武帝的评价问题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帝王,在其统治时期,通 过文治武功,使西汉统治过火鼎盛时期,其他向来被称

为“英主”,其一生,既立有丰功伟绩,也有重大失误。他与秦始皇相比,即“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又“有 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司马迁之语)史学界对其晚年的政策调整关注较大。他为调整统治政策,在有关 西北屯兵的争论中,借机颁布了轮台“哀痛之诏”,公 开向天下承认了自己的失误,公开否定自己,果断地调 整统治政策,从而有效地缓和了社会矛盾,挽救了统治 危机,带来了后来的“昭宣中兴”。他这一行举,可以 说是古代帝王罪已以收民心的一次显成功的尝试,他比 秦皇始、唐太宗高明的多。但也有人对他这一行举持否 定态度,认为在统治危机和内外出现困局情况下,是悲 观消沉情绪的反映。 秦汉的统治思想问题 任何统治阶级为维持统治,都会根据政治、经济的形 势和政治需要,确立自己的统治思想。作为封建大一统 开始形成时的秦汉统治者,在确立统治思想方面进行了 种种探索。战国时期的泰国,有实行法治的传统,商鞅 就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秦国的丞相李斯与韩非是同学。战国时的法家集大成者韩非,更是受到秦王嬴政的 赏识,嬴政在看到韩非的书后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后韩非在秦国因被李斯嫉妒而侵害, 但他的思想被嬴政采纳,法家思想成为秦的统治思想。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0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学设计(1)

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课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一单元第4课《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本课通过四个子目(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盛、东汉的兴衰、两汉的文化)讲述西汉与东汉从建立到灭亡的全过程,认识两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明确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的时代特征。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识记两汉的政治、经济、文化相关史实,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理解两汉政治制度、国家统一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通过《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两汉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使学生了解两汉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和措施的特征、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汉代儒学思想与治国理念、文学作品与汉代社会背景的内在联系,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汉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汉代社会的发展进步,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 1.重点:两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特征 2.难点:多角度认识两汉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联系

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课堂导入】 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第一幅是一带一路示意图,第二幅是汉武帝像。大家思考一下,两者之间有何联系?对了,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就是在汉武帝时期开辟的!而今天的一带一路就是在古代丝绸之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那么,汉代时期的中国还有那些重大成就?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指出西汉是如何建立的?西汉建立之初的国家制度有何特征? 自主学习 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展开了长达4年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图片情境 自主学习

西汉的历史演变

西汉的历史演变 汉代为汉高祖刘邦建立的中国第二个大一统的王朝。前期定都长安,又称西汉、前汉;后期定都洛阳,又称东汉、后汉。 西汉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的一个强盛、富饶的王朝,它继承和巩固了秦朝开始的统一国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人民安乐,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在此期间,中国一直以世界强国的面目屹立于世界之林。因此,西汉王朝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西汉共传十四帝,前后经历210年。 秦末年,项羽、刘邦拥立楚怀王与秦朝抗争。经过几年的征战,刘项军夺取天下,项羽废怀王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天下土地于王侯数十人,其中刘邦被封为汉王,都南郑。但刘邦并不甘心居于项羽之下,在谋士张良、萧何,大将军韩信等人的帮助下,与项羽开展了长达四年多的「楚汉战争」。到前202年,在垓下之战时取得了对项羽的决定性胜利后,登临帝位,国号汉,定都长安,是为汉高帝。 汉朝各种制度基本上沿袭秦朝,但鉴于秦朝速亡,汉高祖废秦苛法,实行与民休息政策,减轻租赋徭役,令军吏士卒及流民各归本土,给予田宅。有军功的给予食邑封赏。又抑制富商大贾,限制商人对农民的兼并。这样使地主阶级的统治秩序重新得到稳定,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为强大的汉朝盛世奠定基础。公元前159年,高祖薨,传位惠帝刘盈,但此时政权实际已掌握在汉高皇后吕雉的手中。吕后前后共掌权16年,是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女统治者之一。前183年,刘恒即位,是为文帝,他与景帝(文帝之子,前156-前143年在位)刘启都继续执行高祖所制定的“与民休息”的政策方针,减轻人民赋税,使汉帝国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大大增强,史家称这一阶段为“文景之治”。由于汉初大封诸侯王,地方

西汉的强盛和衰亡历史教案

西汉的强盛和衰亡历史教案 西汉的强盛和衰亡历史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西汉的强盛和衰亡历史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汉武帝的用人政策;“推恩令”;盐铁专营,五铢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 二、通过了解汉武帝用人政策、兴办太学的做法等,认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后世封建统治思想的影响。 三、通过本课的教学以,使学生了解到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强盛的顶点,同时要认识到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说明国家在政治上的统一是实现强盛的重要原因。对待汉武帝要辩证地认识:他作为一个封建帝王,确是雄才大略,更可贵的是他有勇气承认错误。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秦汉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先秦文明的基础上,秦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并对此后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中国以一个发达国家闻名于世,是从秦汉开始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大一统,是秦汉文明

的突出特点。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在他统治中国的半个世纪中,“外事四夷,内兴功利”,进一步扩大了版图,发展和巩固了大一统事业。“秦皇汉武”成了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 对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理解及评价: 这主要是涉及到对历史事件尤其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而历史评价问题历来是历史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要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评价汉武帝,既要看到汉武帝顺应历史潮流,变革图新,发奋建国,发展和巩固大一统的事业的历史功绩,同时也要认识到汉武帝统治毕竟是封建统治,其目标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从更深更远的层面维持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能否恰如其分地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进行评价,是本课难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 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大一统,是秦汉文明的突出特点,而“大一统”的事业在汉初才基本上得以全面完成。通过了解汉武帝为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对汉武帝进行评价,应该说是整个中国古代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而采取的措施中,“推恩令”是收到了显著效果的重要政策,理解这一政策的作用,有助于学习本课的重点问题。 教法建议 1.本课在具体授课时可着重采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分析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等措施在巩固大一统方面所起的作用;比较“秦皇汉武”加强中央集

(完整版)汉朝政治制度的高考试题

(13年全国卷13)1.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 A.无为而治 B.轻徭薄赋 C.崇尚节俭 D.民贵君轻 (12年全国12)2.秦汉而后,官府下层文职人员俗称“刀笔吏”,这一称谓起因于秦汉时期此类人员的 A.工作器具 B.工作内容 C.工作职责 D.工作性质 (12年新课标24)3.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利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12年上海10)4.右图中的斜线部分是中国古代某王 朝的直接统治区域。该王朝是 A.西周B.秦朝 C.西汉 D.唐朝 (12年北京12)5.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 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 (11年湖南24)6.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11年四川13)7.清代史学家赵翼据西汉初“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的现象,认为“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下列主张体现了这种“大变局”的是 A.废除苛政,休养生息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D.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10年北京12)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回答12、13题。

西汉政治制度

西汉政治制度 两汉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史称“汉承秦制”。,汉朝在废除苛法的前提下进行革新,在监察、选官、税收等方面有所发展,使得两汉社会的制度比秦朝更加完备。 一、两汉时期的政治制度;1、监察制度——刺史制度:①实行:汉武帝时实行的监察制度,全国分为13州,每州派一名刺史进行监察,没有固定的治所,级别不高,但巡察时代表中央,可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②职权: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官吏。③发展:东汉时监察权得到进一步加强,定期巡行郡国,检阅刑狱,考察官吏政绩,年终上奏皇帝,有固定的治所,开始掌握军队。东汉末年改为“州牧”,成为州的最高长官。④实质:是为了加强对地方控制的监察制度,两汉时期监察制度的评价;①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起源于西周,形成于秦朝,确立于西汉。②这对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后代封建统治者所借鉴。(积极作用)③不过,封建的监察机构本身是官僚机构的组成部分,它不可能根除官僚主义的种种恶习,也不可能摆脱官僚制度弊病的制约,从而导致监察部门的腐败,这是必然。(消极影响)中国古代社会监察制度的演变秦:中央设御史大夫,地方设监御史。西汉:汉武帝设州(13州)为监察区,设刺史进行监察,级别不高,可监察诸侯以及地方高官,后刺史演变为地方军政长官。东汉:加强监察制度。北宋:设通

判,负责监督知州。明: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增设厂卫特务机构,监视百官与平民。2、地方行政——郡国并存;实行:西汉初年王国问题形成:封国分王国和侯国,王国与割据无异;侯国相当于县,无治民权,受郡监督;目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影响:后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形成威胁,形成了“王国问题”解决: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注意《西汉郡国交叉局部示意图》:此图揭示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此时的州不是地方行政区域,而是刺史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监察区。3、选官制度——察举制;发展:①西汉:汉武帝时,建立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其中察举是两汉最主要的选官途径;②东汉:注重孝廉一科,先是乡党声望,后是门第族望,累世公卿因此形成和发展。目的: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实质:是一种选官制度。二、两汉时期的经济制度:税收制度--编户齐民;目的:加强对百姓的控制内容: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自耕农、佣工和雇农等,被称为编户齐民,有独立身份,隶属地方政府,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赋税、徭役、兵役等。人口税和更赋很重实质:成为征收赋税的依据影响:编户制度推行后,解决了隐蔽人口的现象,国家能够控制赋税的交纳,促进了封建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但编户制度实行后,人口税加重,地主将赋税分摊在农民身上,

最新-七年级历史教案《西汉的强盛和衰亡》

最新-七年级历史教案《西汉的强盛和衰亡》 七年级历史教案《西汉的强盛和衰亡》 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本人整理的七年级历史教案《西汉的强盛和衰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 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汉武帝的用人政策;“推恩令”;盐铁专营,五铢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 二、通过了解汉武帝用人政策、兴办太学的做法等,认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后世封建统治思想的影响。 三、通过本课的教学以,使学生了解到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强盛的顶点,同时要认识到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说明国家在政治上的统一是实现强盛的重要原因。对待汉武帝要辩证地认识:他作为一个封建帝王,确是雄才大略,更可贵的是他有勇气承认错误。 地位分析 秦汉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先秦文明的基础上,秦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并对此后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中国以一个发达国家闻名于世,是从秦汉开始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大一统,是秦汉文明的突出特点。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在他统治中国的半个世纪中,“外事四夷,内兴功利”,进一步扩大了版图,发展和巩固了大一统事业。“秦皇汉武”成了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 对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理解及评价 这主要是涉及到对历史事件尤其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而历史评价问题历来是历史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要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评价汉武帝,既要看到汉武帝顺应历史潮流,变革图新,发奋建国,发展和巩固大一统的事业的历史功绩,同时也要认识到汉武帝统治毕竟是封建统治,其目标是为了

(完整版)汉朝政治制度的高考试题

(13年全国卷13) 1.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 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 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 A.无为而治 B ?轻徭薄赋 C ?崇尚节俭 D ?民贵君轻 (12年全国12) 2.秦汉而后,官府下层文职人员俗称“刀笔吏” ,这一称谓起因于秦汉时期 此类人员的 A.工作器具 B.工作内容 C.工作职责 D.工作性质 (12年新课标24) 3.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 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 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利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12年上海10) 4 .右图中的斜线部分是中国古代某王 朝的直接统治区域。该王朝是 A .西周B.秦朝C .西汉D .唐朝 (12年北京12) 5.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 人 A .不事生产 B .不尊儒术 C .不敬宗族 D .不纳租税 (11年湖南24) 6.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 统”,以此为汉 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 (11年四川13) 7.清代史学家赵翼据西汉初 “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 的现象,认为“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 。下列主张体现了这种“大变局”的是 A .废除苛政,休养生息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D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10年北京12)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回答 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B .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D .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12、13 题。

“承敝易变”与西汉的强盛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b14631187.html, “承敝易变”与西汉的强盛 作者:陈其泰 来源:《江汉论坛》2008年第07期 摘要:从高祖到武帝百余年间,前有汉初“承敝易变”,后有武帝“改制”,都是总结历史经验和客观时势变化而改变治国策略,因而卓有成效地推动西汉皇朝的上升和鼎盛。历史雄辩地证明:实行正确的政治改革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有力杠杆。 关键词:汉高祖;陆贾;“承敝易变”;汉武帝;董仲舒;“改制”;西汉盛世 中图分类号:K2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8)07-0104-03 一 人类的历史,是一个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克服障碍、向上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变革旧规旧制、探求新路的过程。“改革”一词。似乎在近30年方才成为流行的观念,其实自觉地实行改革、变革不合理的旧制度的实践不仅出现很早、成效卓著,而且早已成为历史的通则,先哲们对于古代的改革思想、改革措施和改革成效,都曾十分重视,予以总结和记载。在先秦典籍中,《易传》就将勇于变革旧规、不断更新以实现进步提高到社会前进规律的高度来总结。故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革,水火相息,……其志不相得曰革。”先秦时代一些有作为的政治家,勇于改革旧制、创立治国新规。因而推动了社会发展,在历史上留下显赫名声的,则有秦国商鞅变法,楚国吴起变法,赵国武灵王胡服骑射。这些体现历史前进规律的哲理总结和著名的“变法”事件,证明“改革”的观念形成很早,并且在政治领域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汉朝代秦而起,历史的演进出现了新的更大机遇,汉代思想家、政治家发扬了我们民族的智慧,因时而变,根据时代的需要提出并制定出有效的“改革”措施,并且凭借国家更大规模统一所提供的广阔舞台,取得了超越前古的辉煌成就,使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盛大的皇朝,留下了赫赫功业和许多宝贵的历史经验。因此,有关“承敝易变”、“改制”与西汉盛世的出现二者的关系,实为史学研究中一个极有意义的课题,本文主要对汉初的“承敝易变”和武帝的“改制”如何推动社会的巨大进步谈点粗浅认识。以期引起同好者的注意。 二

西汉的社会经济与政治

西汉的社会经济与政治 ——以西汉初期为中心的“富民”与“强国”政策 【摘要】通过分析西汉初期的社会经济及政治现象,透视国家政策转变对社会经济造成的巨大影响,借鉴西汉在处理“强国”与“富民”时所实施的政策 【关键词】西汉、富民、强国、经济、政治 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希望实现强国并富民,但是在那样的“家天下”的时期,由于国是自己家的,所以,强国之心甚于富民之心。在他们心中,富民仅仅是手段,强国才是目的。而且,富民往往不是自觉的,是为了达到强国的最终目的一种无奈之举。每个朝代从富民向强国过渡的时候往往也是国家由盛转衰的时候。 一、西汉初期统治思想的变化 汉初到景帝时:道家的黄老思想占主导地位,儒家思想积蓄力量。 西汉建国后,作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首先就要在意识形态上统一。初年,有鉴于秦朝的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加之长期的战争,经济凋敝,正如《汉书?食货志》中所描述的:“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统治者适合时宜的采取道家的黄老思想,它的理论根据是“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用这种“清静无为”、“无为而治”的思想,实行“与民休息”的放任自由经济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宽大,以发展经济、巩固统治。之后,文帝和景帝继承和完善这些政策,随之出现“文景之治”。由于黄老之术在一定程度上与儒家的“仁政”“民本”思想相近,在这样的宽松政治氛围下,儒学得以逐渐复苏。 景帝到武帝前期:儒家登上政治舞台,取得独尊地位。 二、景帝时期在思想领域不再严厉禁止其他学派的发展,在提倡黄老的同时也使包括儒家学说在内的其他学派存在、发展,这就为后来董仲舒学说的发展及汉武帝的重视采用提供了前提条件。而且,由于长期最高统治集团以黄老思想指导政治,在官吏中或社会上,诸子百家的思想亦很活跃,这样的情况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到了汉武帝时出现了太平盛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帝国更紧迫的提出统合文化、确立一统思想的时代要求。吕思勉先生的《秦汉史》说“至于武帝,则有所不让矣。夫欲法制度,定教化,故儒家莫能为。故儒术之兴,实时势使然,不特非武帝若魏其、武安之属所能为,并非董仲舒、公孙弘辈所能扶翼也。”由此可见儒术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汉初儒生陆贾书写的《新语》十二篇主张儒术治国,深的高祖称赞,之后的贾谊在《新书》中阐明“礼法并重”的思想,只可惜当时条件不允许。加之黄老思想的“以虚无为本,以因

微课 《西汉初期的统治政策》

微课:《西汉建立初期的统治政策》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材分析: 《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三单元第十一课《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学情分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方法:。 教学时间: 9分钟。 教具(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来学习西汉初期的统治政策。在一众将士的奋战下,汉高祖刘邦建立起了西汉。那么,刘邦又该怎样对待这些人呢?假如你是刘邦,你会施以怎样的礼遇呢?其中就有这六个人,首先是第一大将军韩信,第二是麒麟才子张良,第三是赵国国君归降后帮你打天下,第四是有军功但是和你结过梁子的人,第五是你发小了解你所有的黑历史,还喜欢往外抖搂,散播到民间,第六是你的妻子吕后的弟弟,略有军功。现在你可以根据你自己的想法对他们封赏或惩罚。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参考表,当然你也可以按照你的想法来,因为你现在是皇帝。最重要的是要保证你江山的稳固,那就有这几方面:政权要稳,民心要高,军权要强。请大家自己思考一下。

《抽一名学生回答》我们来请一位同学说一下他的看法。(根据其看法说出这位学生是什么样的皇帝,有什么结果)历史上真实的结果,是除了这个无名氏是虚构的,这五人都是封王封侯。有关这些人的结局大家感兴趣可以下去查阅交流。 可见,西汉初第一个统治政策是什么呢?军功封赏。通过封赏,这些功臣成为了王侯将相,军官成为了地主,成为了西汉统治集团的组成部分。它的影响就显而易见了,扩大了西汉的统治基础,稳定了政权。 上层的官员都封赏完了,那么下面的士兵怎么办呢?国家就只有那么多钱,那么多地,那么多粮,别说赏了,养都养不起。而且这么多兵在将军手里面,万一有一天他不服你想自己当皇帝呢?于是刘邦发出诏令,让士兵回家务农。从士兵变成了农民,从打天下到治天下,增加了农业劳动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最后一个国家想要强盛,富国强兵,富国,那就还需要“财”。国家的经济之本是什么呢——重农抑商的农业。刘邦就与丞相萧何商议了,为促进农业发展,把因为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给难民田地让他们也加入农业生产。要想达到富强呢,有两种途径《板书》——先让民众富起来和先让国家富起来。为了保证民心,我们就先让百姓富起来。于是国家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轻徭,就是减少每家每户每年义务无偿的给国家打工的时间,而留出时间去专心生产劳作。薄赋,就是减少农民每年上交给国家的收成部分,让农民获得更多利益。这样的话民众更愿意去种田,更机会通过耕作富起来。给西汉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促进了国家经济恢复和发展,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稳定了民心。 《小结》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西汉初期的统治政策,总结为四个字“休养生息”,具体有四个措施:军功封赏,兵罢归家,释放奴婢,轻徭薄赋。影响有:巩固了西汉的统治,稳定了社会局势,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王朝,哪个朝代更强盛

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王朝,哪个朝代更强盛? 首先,在本文开篇作者要讲的是,我国历史上真正称得上盛世的好像也没有几个,也就是那么几个吧,如果以李世民所缔造的大唐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的各种软硬件(综合标准)作为一个参照系的话,那么这样的盛世可能更少,大概就是三个吧。那么什么是盛世呢?这个好像没有一个统一的涵义或者说名词解释,因为每个人心中的盛世是不一样的,基于他的立场和认知度的不同,盛世这个名词也像世界级文学大师契诃夫笔下的变色龙一样千变万化,莫衷一是。当然,任何事物都会有它的基本内核和要素,即使是“各花入各眼”的美女,也起码有“樱桃嘴、丹凤眼、高挑个”之美目靓兮不嗔自娇的一些基本“软硬件”,所以说盛世也绝对是会有自己的一套过硬的综合指标,以下,我们将综合一些现成资料加以诠释,扩大一下知识面吧。“盛世”是近些年来使用频率颇高的一个名词,类似于我们在网上常说的所谓“热词”。所谓“盛世”,在历史上是指中国社会发展中一些特定的阶段,是国家从大乱走向大治,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繁荣昌盛的特殊时期。各个盛世都具有并需要以下共同特征: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局稳定,社会久安,国力强大,文化昌盛等。而有些人甚至还具体到,“盛世”就国内而言,是指领土统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对外则周边没有足以威胁

国家安全的敌对势力。曾在某些论坛看到过一些网友关于“盛世”的探讨,他们开列了关于盛世的五大条件:1、是否实力强于周围各国?至少有能力保护自己国家的安全。一个需要给其他国家进贡的国家是不能算做盛世的;2、是否统一?一个分裂的国家不能算是盛世;3、吏治是否清明?一个贪官遍地的国家不能算是盛世;4、人民生活是否幸福安定?社会道德是否比较高。一个社会治安恶化、盗匪成群、道德低下的国家不能算是盛世;5、社会是否开放,思想是否开明,族群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文化是否发达。总而言之,盛世必须是满足社会和谐安定、政治清明民主、经济文化发达、军事外交强大等要素的朝代。根据上述的硬性指标,于是有人总结出了中国历史上出现过12个盛世(也有说是14个的),分别是:一、周朝成康之治(前约1017年—前961年);二、西汉文景之治(前180—前140年);三、东汉光武中兴(公元25年——公元57年);四、南北朝宋文帝元嘉之治(公元424-453年);五、隋朝开皇之治(公元581年——公元604年);六、唐朝贞观之治(公元627年——公元649年);七、唐朝开元盛世(公元713年——公元741年);八、五代十国后唐长兴之治(公元867-875年);九、北宋咸平之治(公元968—1022年);十、明朝永乐盛世(公元1360—1424年);十一、明朝仁宣之治(1378—1435年);十二、清朝康乾盛世(公元1661年——

《西汉的统治》导学案

《西汉的统治》导学案 西汉的统治:从“无为”到“有为”——大一统帝国的重建与巩固 【环节一】导入:早期国家形态概览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从早期国家形态演进的视角来复习《西汉的统治》。首先,我们一起来扼要概览一下中国早期国家形态。 纵观中国先秦三代,从国家形态演进与完善角度看: )夏朝的统治,不过是松散的部落与王国一体多元并存的部落联盟联合体; 2)到了商朝,尽管已经出现了内外服制的国家管理,但它仍然是一种松散的独立方国联盟的联合体; 3)然而,自西周开始,周天子通过封邦建国实现了天下归周,通过宗法制度实现了天下归姬,通过礼乐制度实现了天下归心,建构起一个具有明显集权化倾向的邦国聚合体。 4)春秋战国时期,东周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诸侯的割据纷争导致西周制度礼崩乐坏,建立在血缘宗法和礼乐制度上国家管理体制走到穷途末路。 5)在新经济、新阶级、新思潮不断萌发涌现的时代,一种崭新的国家管理模式正在酝酿之中。公元前221年,秦

国顺应时势统一六国,开创了大一统中央集权体制。 6)然而,强大的秦朝仅仅存在了15年便告终结。由秦所开创的大一统中央集权的帝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局。面对强秦骤亡后的现状,继之而起的西汉统治者将何去何从呢? 【环节二】汉初“无为”:大一统帝国的顺势重构 一、背景:突出对秦亡的借鉴: 主观认识: 客观现实: 二、举措: 政治: 经济: 思想: 民族: 注意:继承秦制 革除弊政 三、成效:经济恢复社会稳定文景之治帝国重建 【环节三】武帝“无为”:大一统帝国巩固 一、背景:因时而动 经济:随着社会经济的复苏和财富日臻丰厚,西汉统治者的主导思想发生了变化。 政治:汉武帝继位后,锐意进取,经营开拓,需要积极有为的思想学说为其治国安邦提供理论依据,这成为儒学地

七年级历史《西汉的强盛和衰亡》教案

七年级历史《西汉的强盛和衰亡》教案 教学目标 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汉武帝的用人政策;“推恩令”;盐铁专营,五铢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 二、通过了解汉武帝用人政策、兴办太学的做法等,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后世封建统治思想的影响。 三、通过本课的教学以,使学生了解到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强盛的顶点,同时要理解到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说明国家在政治上的统一是实现强盛的重要原因。对待汉武帝要辩证地理解:他作为一个封建帝王,确是雄才大略,更可贵的是他有勇气承认错误。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秦汉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先秦文明的基础上,秦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并对此后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古代中国以一个发达国家闻名于世,是从秦汉开始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大一统,是秦汉文明的突出特点。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在他统治中国的半个世纪中,“外事四夷,内兴功利”,进一步扩大了版图,发展和巩固了大一统事业。“秦皇汉武”成了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 对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理解及评价 这主要是涉及到对历史事件尤其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而历史评价问题历来是历史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要引导学生使用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评价汉武帝,既要看到汉武帝顺应历史潮流,变革图新,发奋建国,发展和巩固大一统的事业的历史功绩,同时也要理解到汉武帝统治毕竟是封建统治,其目标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从更深更远的层面维持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能否恰如其分地对汉武帝推动大一统格局实行评价,是本课难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 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大一统,是秦汉文明的突出特点,而“大一统”的事业在汉初才基本上得以全面完成。通过了解汉武帝为推动大一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对汉武帝实行评价,应该说是整个中国古代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汉武帝为增强中央集权统治而采取的措施中,“推恩令”是收到了显著效果的重要政策,理解这个政策的作用,有助于学习本课的重点问题。教法建议 1.本课在具体授课时可着重采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分析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等措施在巩固大一统方面所起的作用;比较“秦皇汉武”增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异同,理解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做法,使儒家思想成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并逐步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础。 2.“王莽改制”一目为小字,各地学校可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处理。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对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理解及评价。

汉朝的兴盛详解

第13 课统一的隋唐时代教学设计 王江英130190277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隋、唐王朝的建立。 (2)知道科举制度的内容,认识其历史作用。 (3)知道三省六部制的名称及三省的职责。 (4)知道唐太宗和他的为君之道,知道“贞观之治”的基本情况。 2、过程与方法 (1)回顾第三单元内容,认识隋的建立结束了政治分裂局面。 (2)通过教师讲述,以及引导学生整理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线索,理 解科举制 的历史进步性。 (3)根据课文图示,了解三省六部制。 (4)收集、交流有关唐太宗的史实,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和评价唐太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发展,认识它加强中央集权、推动教育和文化发展等历史作用。 (2)通过了解唐太宗的政治作为及其成效,认识唐太宗作为盛世奠基者的历史地位,认为政治清明是国家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 重点与难点] 1、重点:隋唐科 举制的创立及其历史 作用;“贞观之 治”。

2、难点:客观评价唐太宗。 三、学生课前准备建议:收集一二则有关唐太宗的历史故事。

[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 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知识点,提出杨和李的北周贵族的背景,介绍隋朝和唐朝的建立,指出隋朝与唐朝制度的延续性。 环节二 学生阅读教材,根据第一环节的提示回答老师的问题:

环节三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内政和外交

[板书设计] 「兴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削诸侯: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力量 扫匈奴:发动对匈奴的大规模战争 I 通西域: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从而达到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民族国家的目的 [训练设计] 1、 请说出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汉初休养生息政策一文景之治 汉武帝时国力鼎盛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14东汉的建立与衰亡同步练习北师大版

东汉的建立与衰亡 一单项选择题 1.2014年2月27日,霍洛柴登古城遗址发掘出重7000多斤、140万枚布币和方孔钱币等,经推断这里曾是西汉至王莽时期西河郡郡治窖藏。这一重大考古发现对于研究我国汉代及哪个短命王朝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A.秦朝 B.新朝 C.隋朝 D.元朝 2.电视剧《光武中兴》主要讲述哪一位人物领导义军扫灭新莽、成功实现“光武中兴”的故事() A.刘邦 B.刘彻 C.刘秀 D.刘备 3.刘秀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皇帝,下列措施与他无关 ..的一项是() A.下令释放奴婢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惩处贪官污吏 D.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4.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是() A.地方豪强独霸一方 B.朝中大将篡夺皇位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5.“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是中国古代哪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口号() A.陈胜、吴广起义 B.刘邦、项羽起义

C.西汉绿林赤眉起义 D.东汉黄巾起义 6.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关于黄巾起义的知识卡片,其中错误 ..的一项是() 时间:公元184年 领导人:张角 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作用:使东汉政权土崩瓦解 A.时间 B.领导人 C.口号 D.作用 7.下列关于东汉王朝统治的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建立者刘秀是西汉宗室 B.初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C.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灭亡 8.下列关于东汉政权后期逐步走向衰亡的原因中,不包括 ...()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州牧势力的膨胀 C.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 D.王莽施政的危害 9.下列关于东汉黄巾起义和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相同点的说法错误 ..的一项是()A.当时的社会统治非常黑暗 B.起义前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C.都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 D.都使当时的统治者一蹶不振 材料题:东汉的建立与衰亡 二.观察下面的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公开课优质课课件】公开课教案 西汉的统治(最终修改稿)

西汉的统治:从“无为”到“有为”——大一统帝国的重建与巩固 【环节一】导入:早期国家形态概览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从早期国家形态演进的视角来复习《西汉的统治》。首先,我们一起来扼要概览一下中国早期国家形态。 纵观中国先秦三代,从国家形态演进与完善角度看: 1)夏朝的统治,不过是松散的部落与王国一体多元并存的部落联盟联合体; 2)到了商朝,尽管已经出现了内外服制的国家管理,但它仍然是一种松散的独立方国联盟的联合体; 3)然而,自西周开始,周天子通过封邦建国实现了天下归周,通过宗法制度实现了天下归姬,通过礼乐制度实现了天下归心,建构起一个具有明显集权化倾向的邦国聚合体。 4)春秋战国时期,东周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诸侯的割据纷争导致西周制度礼崩乐坏,建立在血缘宗法和礼乐制度上国家管理体制走到穷途末路。 5)在新经济、新阶级、新思潮不断萌发涌现的时代,一种崭新的国家管理模式正在酝酿之中。公元前221年,秦国顺应时势统一六国,开创了大一统中央集权体制。 6)然而,强大的秦朝仅仅存在了15年便告终结。由秦所开创的大一统中央集权的帝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局。面对强秦骤亡后的现状,继之而起的西汉统治者将何去何从呢?

【环节二】汉初“无为”:大一统帝国的顺势重构 一、背景:突出对秦亡的借鉴: 主观认识:Array 客观现实: 二、举措: 政治: 经济: 思想: 民族: 注意:继承秦制革除弊政 三、成效:经济恢复社会稳定文景之治帝国重建 【环节三】武帝“无为”:大一统帝国巩固 一、背景:因时而动 经济:随着社会经济的复苏和财富日臻丰厚,西汉统治者的主导思想发生了变化。 政治:汉武帝继位后,锐意进取,经营开拓,需要积极有为的思想学说为其治国安邦提供理论依据,这成为儒学地位迅速上升的契机。 思想:儒学的改造:汉儒大家首推董仲舒,他兼采阴阳五行学说,柔和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他将天道与人事相比附,系统提出“天人感应”之说。迎合统治者需要。二、举措: 政治: 思想: 民族: 文化: 三、成效

精选2019-2020年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1课 强盛的西汉中华书局版巩固辅导三十三

精选2019-2020年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1课强盛的西汉中华书局版巩固辅导 三十三 第1题【单选题】 把握阶段历史特征是对历史的一种理性认识,下列能够准确反映某一历史阶段发展特征的是( ) ①夏商周是奴隶国家的产生、发展时期 ② 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③ 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④秦汉是封建国家的大一统时期,文化昌盛 ⑤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民族融合、文化承上启下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③⑤ D、①④⑤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文景之治”时期的政策( ) A、减轻农民徭役,赋税负担 B、注重发展生产 C、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D、统治者提倡节俭,以德化民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文成公主远涉千山入藏婚配松赞干布书写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一段佳话,下列古代奇女子中如文成公主般为民族关系和谐发展远嫁边疆的扬州姑娘是( ) A、金城公主 B、细君公主 C、王昭君 D、蔡文姬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西汉初年,汉高祖为了增加农业劳动力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 ) ①士兵还乡务农②提倡勤俭治国③奴婢释放为平民④废除断残肢体的肉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大一统”的关系是( ) 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B、思想上的统一为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C、董仲舒的学说适应实现政治统一的需要。 D、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居于统治地位的思想。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开始于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开始于( ) A、秦朝后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初期 D、西汉强盛时期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西汉统治者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在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 ) A、力倡节俭 B、大兴文治 C、休养生息 D、平抑物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