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容器焊接检测热处理技术要求.pptx
- 格式:pptx
- 大小:258.50 KB
- 文档页数:38
Q/NFG-C-53 压力容器制造通用工艺守则─焊后热处理编制审核批准xxxxx锅炉有限公司压力容器制造通用工艺守则─焊后热处理Q/NFG-C-531、总则1.1本守则规定了本公司常用碳钢、低合金钢、不锈钢钢材质制造的压力容器焊后热处理通用操作工艺技术要求和质量验收标准。
1.2本守则适用于压力容器焊后热处理工作,对于非压力容器的热处理工作也可参考。
1.3压力容器焊后热处理应遵照设计文件的规定与合同的要求。
1.4压力容器焊后热处理,还应符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颁发的《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及国家有关压力容器的相关标准。
2、规范性引用文件TSG R0004-2009 《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GB/T30583—2014 《承压设备焊后热吃力规程》GB/T3375 《焊后术语》GB150.1~150.4—2011 《压力容器》GB151—1999 《管壳式换热器》NB/T47014—2011 《承压设备焊接工艺评定》、3、通用规定3.1承压设备在掌握下列基本情况后,对每台(件)焊件编制“焊后热处理规程”;a)焊件用钢材、焊材的焊后性能和对焊后热处理的适应性;b)钢材的实际回火温度,焊材力学性能,试件的焊后热处理条件;c)焊件设计文件规定,服役要求与制造工艺过程;d)焊后热处理环境、焊后热处理方法、设备、装置特点及程序。
3.2用于焊件的焊接工艺评定项目中,应包括“焊后热处理工艺规程”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所有重要因素与补加因素。
3.3碳钢和低合金钢制焊件低于490℃的热作用,高合金钢制焊件低于315℃的热作用,均不作为焊后热处理对待。
3.4产品焊接件应选择使力学性能较低的实际焊接工艺(含焊后热处理)制备。
4、焊后热处理厚度δPWHT4.1等厚度全焊透对接接头的δPWHT为其焊缝厚度(余高不计),此时δPWHT与母材厚度相同。
4.2对接焊缝连接的焊接接头中,δPWHT等于对接焊缝厚度;角焊缝连接的焊接接头中,δPWHT 等于角焊缝厚度;组合焊缝连接的焊接接头中,δPWHT等于对接焊缝和角焊缝厚度中较大者。
钢制压力容器的焊接和热处理钢制压力容器制造中,焊接技术是极为关键的一项技术,文章综合理论与实际两大方面,对钢制压力容器(尤其是不锈钢复合钢板制压力容器)详细讨论了设计中的焊接工艺和热处理工艺,强调了焊接质量的重要性,对钢制压力容器的设计与制造,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b> 焊接,是涉及、生产及安装压力容器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设计中焊接接头的正确选择和制造中焊接质量的优缺点,都会对压力容器的工作及使用寿命产生决定性影响,甚至还可能会危及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
从这点来看,压力容器的焊接质量,既是个安全性问题,同时也是个经济性问题。
1.不锈钢复合板的焊接工艺通过翻阅与焊接相关的资料,以及开展焊接性试验,根据NB/T 47015-2011《压力容器焊接规程》,SH/T 3527-2009《石油化工不锈复合钢板焊接规程》,GB/T 13148-2008《不锈钢复合钢板焊接技术要求》等标准来对焊接工艺进行评定,接焊缝焊后RT探伤、晶间腐蚀试验及力学性能试验等项目都应严格符合标准及需求。
焊接工艺的最终评估结果将作为制定产品焊接工艺的重要依据。
1.1.焊接方法不锈钢复合钢板有许多成熟的焊接方法,大体可分为焊条电弧焊、钨极氩弧焊、埋弧焊等。
有些换热器的管箱与浮头盖都是复合材料,没有很大的焊接空间,直焊缝不长,可进行双面焊,对于这类换热器产品,采用焊条电弧焊方法更为合适,这样不仅能提升焊接质量,同时还可压缩成本,其操作较为灵活,几乎不受工件形状与焊接位置的影响。
1.2.焊接材料的选择焊材的选择,应根据基层强度相等和保证复合层耐腐蚀性的原则进行。
1.3.焊接设备和环境通常可选择直流焊机,基层、复层及过渡层这3种焊缝均可选择焊条电弧焊。
所采用的钢丝刷、扁铲等工具都,都应是不锈钢材料。
焊接应在0 ℃以上的环境下进行,同时,现场应采取必要的防风措施。
1.4.焊接沟槽和接头装配1.4.1.沟槽选用沟槽形式时,应充分考虑焊接渡层的特点,焊接顺序应依次为焊基层、渡层到复层,,要尽可能不对复层进行焊接或进行少量焊接,同时还应避免复层焊缝被多次受热,从而逐步增强复层焊缝的耐腐蚀性能,该沟槽形式还能有效降低设备内部的铲磨工作量。
压力容器焊后热处理工艺规程前言本标准代替《压力容器焊后热处理工艺规程》。
本标准与相比主要变化如下:——将常用钢原材料牌号变更为按GB713-2008标准的相应牌号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原标准压力容器焊后热处理工艺规程》停止使用。
标准起草人:标准化审查:审核:批准:压力容器焊后热处理工艺规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压力容器焊后热处理工艺、设备、测量、检验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我公司制造的、有焊后热处理要求的压力容器及其零部件热处理。
2 热处理工艺2.1 整体热处理工艺2.1.1 装炉容器或零部件必须放置在有效加热区内。
装炉量、装炉方式及堆放形式均应确保加热、冷却均匀一致,且不致造成畸变及其它缺陷。
2.1.2 容器或零部件的装、出炉温度不大于400℃。
2.1.3 容器或零部件在炉内升温至400℃后,再继续升温,升温速度限制在55℃/h—220℃/h之间,一般升温速度按V升=5500/δS℃/h(δS为焊后热处理厚度,mm)控制;升温过程中要求加热均匀,被加热容器或零部件任意5米距离内温差不大于120℃。
2.1.4 炉温达到退火温度后进行保温,保温时间按(δS/25)小时计算;但不得少于0.5小时;保温期间被加热容器或零部件的全部受热段,最大温差不超过65℃。
2.1.5 保温阶段完成后炉冷至400℃以下出炉在空气中冷却;炉冷速度控制在55℃/h—280℃/h之间,一般炉冷速度按V降=7000/δS℃/h控制,炉冷过程温差要求与加热升温过程相同。
2.1.6 焊后热处理允许在炉内分段进行,分段热处理时,其重复热处理长度应不小于1500mm,炉外部分应采取保温措施,使温度梯度不致影响材料的组织和性能。
其它与整体热处理要求相同。
2.1.7 我公司常用钢材的压力容器焊后退火温度按表1执行,其它钢种按专用热处理工艺卡执行。
表12.1.8 焊后热处理通用工艺曲线图1注1:50℃/h≤V升=5000/δS ℃/h≤200℃/h50℃/h≤V降=6500/δS ℃/h≤260℃/h注2:同炉处理两种以上容器或零部件时,δS应选取最大厚度者。
压力容器焊后热处理工艺规程前言本标准代替《压力容器焊后热处理工艺规程》。
本标准与相比主要变化如下:——将常用钢原材料牌号变更为按GB713-2008标准的相应牌号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原标准压力容器焊后热处理工艺规程》停止使用。
标准起草人:标准化审查:审核:批准:压力容器焊后热处理工艺规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压力容器焊后热处理工艺、设备、测量、检验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我公司制造的、有焊后热处理要求的压力容器及其零部件热处理。
2 热处理工艺2.1 整体热处理工艺2.1.1 装炉容器或零部件必须放置在有效加热区内。
装炉量、装炉方式及堆放形式均应确保加热、冷却均匀一致,且不致造成畸变及其它缺陷。
2.1.2 容器或零部件的装、出炉温度不大于400℃。
2.1.3 容器或零部件在炉内升温至400℃后,再继续升温,升温速度限制在55℃/h—220℃/h之间,一般升温速度按V升=5500/δS℃/h(δS为焊后热处理厚度,mm)控制;升温过程中要求加热均匀,被加热容器或零部件任意5米距离内温差不大于120℃。
2.1.4 炉温达到退火温度后进行保温,保温时间按(δS/25)小时计算;但不得少于0.5小时;保温期间被加热容器或零部件的全部受热段,最大温差不超过65℃。
2.1.5 保温阶段完成后炉冷至400℃以下出炉在空气中冷却;炉冷速度控制在55℃/h—280℃/h之间,一般炉冷速度按V降=7000/δS℃/h控制,炉冷过程温差要求与加热升温过程相同。
2.1.6 焊后热处理允许在炉内分段进行,分段热处理时,其重复热处理长度应不小于1500mm,炉外部分应采取保温措施,使温度梯度不致影响材料的组织和性能。
其它与整体热处理要求相同。
2.1.7 我公司常用钢材的压力容器焊后退火温度按表1执行,其它钢种按专用热处理工艺卡执行。
表12.1.8 焊后热处理通用工艺曲线图1注1:50℃/h≤V升=5000/δS ℃/h≤200℃/h50℃/h≤V降=6500/δS ℃/h≤260℃/h注2:同炉处理两种以上容器或零部件时,δS应选取最大厚度者。
压力容器焊接技术要求压力容器是一种重要的工业设备,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等领域。
焊接是压力容器制造过程中常用的连接方法之一,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容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因此,压力容器焊接技术要求非常严格。
下面将从焊接材料、焊接工艺和焊接质量三个方面介绍压力容器焊接技术要求。
一、焊接材料要求1.焊材选择:焊接材料应与压力容器基体材料具有相似的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能够满足使用条件下的要求。
一般情况下,使用与基体材料相邻的焊材进行焊接。
2.焊材质量:焊材应具有良好的可焊性、冷脆性低、热胀冷缩性小、热稳定性好等特性。
焊材的质量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二、焊接工艺要求1.预热与焊后热处理:大型压力容器的焊接需要进行预热,并进行焊后热处理,以消除焊接残余应力,提高焊缝的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
2.焊接设备:焊接设备应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且操作人员应熟悉设备的操作规程。
焊接设备的参数应稳定可靠,能够满足焊接工艺的要求。
3.焊接人员:焊接人员应具备一定的焊接技术和操作经验,熟悉焊接工艺规程和相关标准。
焊接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防护,在焊接作业前应进行良好的准备工作。
三、焊接质量要求1.焊接缺陷控制:焊接过程中要注意避免焊接缺陷的产生,如气孔、夹渣、裂纹等。
如果发现缺陷,及时进行修复或重焊。
2.焊缝几何形状:焊接焊缝的几何形状应满足设计要求,焊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焊缝的几何尺寸和形状,避免出现过大或过小的偏差。
3.焊接质量检测:焊接后应进行焊缝的质量检测,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X射线检测、超声波检测、磁粉检测等。
检测结果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综上所述,压力容器焊接技术要求十分严格,要求焊接材料具有良好的焊接性能、焊接工艺要合理可行、焊接质量要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通过遵守这些技术要求,可以保证焊接质量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确保压力容器的正常运行。
一、压力容器焊接工艺1 目的、范围为保证压力容器的焊接质量,特制定本工艺。
本工艺适用于钢制压力容器的气焊、焊条电弧焊、埋弧焊、钨极气体保护焊、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焊接工作。
压力容器的焊接除应遵守本工艺外,还应符合设计文件的技术要求。
2 引用标准NB/T 47014-2011 承压设备焊接工艺评定NB/T 47015-2011 压力容器焊接规程TGS Z6002-2010 特种设备焊接操作人员考核细则NB/T 47018.1-2017 承压设备用焊接材料订货技术条件第1部分:采购通则NB/T 47018.2-2017 承压设备用焊接材料订货技术条件第2部分:钢焊条NB/T 47018.3-2017 承压设备用焊接材料订货技术条件第3部分:气体保护电弧焊丝和填充丝NB/T 47018.4-2017 承压设备用焊接材料订货技术条件第4部分:埋弧焊钢焊丝和焊剂JB/T 3223-2017 焊接材料质量管理规程DL/T 869-2012 火力发电厂焊接技术规程DL/T 752-2010 火力发电厂异种钢焊接技术规程GB/T 30583-2014 承压设备焊后热处理规程DL/T 819-2010 火力发电厂焊接热处理技术规程NB/T 47013.1-201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部分:通用要求NB/T 47013.2-201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2部分:射线检测NB/T 47013.3-201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3部分:超声检测NB/T 47013.4-201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4部分:磁粉检测NB/T 47013.5-201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5部分:渗透检测3 焊接工艺评定施焊下列各类焊缝的焊接工艺应按NB/T 47014评定合格:a) 受压元件焊缝;b) 与受压元件相焊的焊缝;c) 上述焊缝的定位焊缝;d) 受压元件母材表面堆焊、补焊。
4 焊工施焊下列各类焊缝的焊工应按TGS Z6002规定考核合格:a) 受压元件焊缝;b) 与受压元件相焊的焊缝;c) 熔入上述永久焊缝内的定位焊缝;d) 受压元件母材表面堆焊、补焊。
压力容器焊接技术要求压力容器作为重要的工业设备,在广泛应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
因此,在压力容器的制造过程中,焊接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与其他机械制造相比,压力容器的焊接制造更加复杂和严格,要求焊接技术的高度精细和可靠性。
本文将从材料、设备、人员等方面,分别阐述压力容器焊接技术的各项要求。
材料要求在进行压力容器的焊接制造之前,需要严格检查所使用的材料是否满足制造要求。
最常见的材料为碳钢、合金钢、不锈钢、铝合金、镍合金等,需要依据所需的材质、化学成分及机械性能等进行选择。
此外,还应注意以下三点:焊材选择选用的焊材应符合设计要求,能够提供焊缝的所需力学性能和化学组成。
焊材应储存于干燥、通风、无腐蚀性、温度宜低、封闭性良好的库房或柜子中,并应在规定期限内进行检测。
金属表面处理焊接前,对于工件的各个表面必须进行清理和处理,去除锈蚀、污物、油脂等杂质,以确保焊接接头牢固且导电性好。
使用高精度洗净装备并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清理作业,保证金属表面的平整度,避免不必要的焊接缺陷。
焊接过程中应注意控制熔池除气,减少熔池在焊接过程中的污染问题。
干燥的电极、高质量的焊材和严格控制焊接过程温度是熔池控制的重要方法。
需要加强现场管理,提高生产质量。
设备要求为保证焊接接头质量的稳定和可靠性,需要满足以下设备要求。
设备选择应选用钳工加工中心、数控、高速、高精度数控切割机,大中型卷板机等高质量而稳定的设备。
同时还应该对设备进行日常维护保养,及时检查设备的零部件和系统的工作状况。
设备布置设备应按照标准布置,同时为了能够进行科学的生产管理,还需要各项生产环节的人员进行培训及考核,以提高焊接及后续生产的精确度。
焊接装置压力容器的焊接设备需要满足特殊的需求,需要进行专门定制。
有些焊接设备需要围绕压力容器旋转或保持不动,并需要符合标准要求的支撑系统,既确保焊接接头的质量,又保证了工人的安全。
人员要求良好的人员素质和专业技能是保证焊接质量的重要保障。
压力容器焊后热处理工艺规程压力容器焊后热处理工艺规程前言本标准代替《压力容器焊后热处理工艺规程》。
本标准与相比主要变化如下:——将常用钢原材料牌号变更为按GB713—2008标准的相应牌号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原标准压力容器焊后热处理工艺规程》停止使用。
标准起草人:标准化审查:审核:批准:压力容器焊后热处理工艺规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压力容器焊后热处理工艺、设备、测量、检验等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我公司制造的、有焊后热处理要求的压力容器及其零部件热处理.2 热处理工艺2.1 整体热处理工艺2.1.1 装炉容器或零部件必须放置在有效加热区内。
装炉量、装炉方式及堆放形式均应确保加热、冷却均匀一致,且不致造成畸变及其它缺陷。
2.1.2 容器或零部件的装、出炉温度不大于400℃.2.1.3 容器或零部件在炉内升温至400℃后,再继续升温,升温速度限制在55℃/h—220℃/h之间,一般升温速度按V升=5500/δS℃/h(δS为焊后热处理厚度,mm)控制;升温过程中要求加热均匀,被加热容器或零部件任意5米距离内温差不大于120℃。
2.1.4 炉温达到退火温度后进行保温,保温时间按(δS/25)小时计算;但不得少于0.5小时;保温期间被加热容器或零部件的全部受热段,最大温差不超过65℃.2.1.5 保温阶段完成后炉冷至400℃以下出炉在空气中冷却;炉冷速度控制在55℃/h-280℃/h之间,一般炉冷速度按V降=7000/δS℃/h控制,炉冷过程温差要求与加热升温过程相同.2.1.6 焊后热处理允许在炉内分段进行,分段热处理时,其重复热处理长度应不小于1500mm,炉外部分应采取保温措施,使温度梯度不致影响材料的组织和性能。
其它与整体热处理要求相同。
2.1.7 我公司常用钢材的压力容器焊后退火温度按表1执行,其它钢种按专用热处理工艺卡执行。
表12.1.8 焊后热处理通用工艺曲线图1注1:50℃/h≤V升=5000/δS ℃/h≤200℃/h50℃/h≤V降=6500/δS ℃/h≤260℃/h注2:同炉处理两种以上容器或零部件时,δS应选取最大厚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