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锈钢的焊后热处理规定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不锈钢焊接件退火温度
摘要:
一、不锈钢焊接件退火的目的
二、不锈钢焊接件退火的理论温度与实际操作
三、304不锈钢焊接管去应力退火的数据
四、注意事项
正文:
不锈钢焊接件在焊接过程中,由于高温和焊接材料的影响,可能会导致晶间腐蚀、焊缝性能下降等问题。
为了消除这些缺陷,保证不锈钢焊接件的质量和使用寿命,退火处理是必不可少的。
一、不锈钢焊接件退火的目的
1.消除焊接过程中的残余应力,防止焊接件变形和裂纹。
2.恢复不锈钢焊接件的分子排列形式,提高其力学性能。
3.消除或减少晶间腐蚀倾向,提高不锈钢焊接件的耐腐蚀性能。
二、不锈钢焊接件退火的理论温度与实际操作
1.退火温度:理论上,不锈钢焊接件的退火温度应在1050~1100℃之间。
但实际上,根据生产经验和焊接件的厚度,退火温度可以控制在1040~1080℃。
2.保温时间:退火保温时间根据焊接件的厚度和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一般为1.5~2.5小时/100mm有效截面积。
三、304不锈钢焊接管去应力退火的数据
1.304不锈钢属于奥氏体不锈钢,合理加热温度应在300~350℃之间,不应超出450℃。
2.退火时间一般为1.5~2.5小时/100mm有效截面积。
四、注意事项
1.退火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温度,避免超出指定范围,以免析出铬的氮化物导致晶间腐蚀。
2.退火后,采用水浴急冷,以快速降低焊接件温度,防止晶间腐蚀。
3.对于超低碳和含有稳定化元素(如Ti、Nb)的不锈钢焊接件,需要在500~950℃的温度范围内进行退火处理。
通过以上分析和解答,我们可以了解到不锈钢焊接件退火处理的重要性和具体操作方法。
焊后热处理管理规定(QB/SAR0308-2005)1.0总则1.1目的:对公司制造的压力容器产品(或泵压部件)焊后热处理过程实施有效监督和控制,确保产品(或承压部件)焊后热处理质量符合设计、使用和相关标准规定要求。
1.2编制依据1.2.1《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1.2.2《锅炉压力容器制造监督管理办法》;1.2.3《钢制压力容器》(GB150-1998);1.2.4《锅炉压力容器产品安全性能监督检验规则》;1.2.5本公司相关的管理规定。
1.3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公司制造的压力容器产品(或承压部件)的焊后热处理过程的监督和控制。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3.1本公司自行进行的产品(或承压部件)局部(焊缝、热影响区)焊后热处理。
1.3.2本公司暂无能力实施需委托分包单位进行的产品(承压部件)整体焊后热处理。
2.0局部焊后热处理2.1局部热处理范围2.1.1压力容器产品的B、C、D类焊接接头,球形封头与圆角相连的A类焊接接头及缺陷补焊部位。
2.1.2局部热处理时,焊缝每侧加热宽度不小于钢材厚度的2倍;接管与壳体相焊时加热宽度不得小于钢材厚度的6倍。
2.1.3靠近加热区的部位应采取保温措施,使温度梯度不致影响材料的组织和性能。
2.2局部热处理控制2.2.1由热处理工艺员编制热处理过程工艺卡,经热处理责任师审批后实施。
2.2.2由热处理签发热处理任务单,对需进行焊后热处理内容向热处理人员进行安排,必要时还应附有示意简图,并对热处理开始时间作出要求。
2.2.3热处理人员按接受的热处理任务单和工艺卡的规定要求,实施过程参数控制,确保热处理过程和质量符合规定要求。
3.0产品(或受压部件)整体热处理因公司目前暂不具备压力容器产品(或受压部件)整体焊后热处理能力,根据《锅炉压力容器制造监督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可委托具备相应资质和能力的分包供方对我公司制造的压力容器(或承压部件)进行焊后整体热处理工序,具体按以下规定执行。
316 l焊接热处理
316L不锈钢是一种低碳钢,其主要成分是铬、镍和钼。
在316L不锈钢的焊接中,由于焊接时的高温和热应力,会导致不锈钢材料的晶格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影响不锈钢的力学性能和腐蚀性能。
为了提高316L不锈钢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通常需要进行热处理。
热处理的目的是通过控制温度、时间等参数,使不锈钢的结构发生变化,达到优化力学性能和腐蚀性能的效果。
常见的316L不锈钢热处理方法有两种:退火和固溶处理。
1. 退火处理
退火处理是将焊接接头加热到一定温度(通常为900℃以下),然后将其缓慢冷却。
这样可以使316L不锈钢晶格结构重新排列并消除应力,达到优化力学性能的效果。
2. 固溶处理
固溶处理是将焊接接头加热到一定温度(通常为1050℃以上),然后快速冷却。
这种方法可以使316L不锈钢中的碳元素和其他合金元素溶解在晶格中,达到优化腐蚀抵抗力的效果。
总之,对于316L不锈钢的焊接接头,热处理通常是必要的。
对于不同的应用场景和需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热处理方法和参数。
不锈钢焊后热处理的方法不锈钢焊接后的热处理方法引言:不锈钢是一种耐腐蚀、美观、耐高温的钢材,广泛应用于制造业中。
然而,在不锈钢焊接过程中,焊接区域会发生晶间腐蚀、变硬和残余应力等问题,影响其性能和使用寿命。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行不锈钢焊后的热处理。
本文将介绍不锈钢焊后的热处理方法及其作用。
一、退火处理退火是一种常用的不锈钢焊后热处理方法。
通过加热不锈钢至一定温度,然后缓慢冷却,可以消除焊接区域的晶间腐蚀倾向,还原晶界结构,提高材料的韧性和抗腐蚀性能。
退火处理一般分为三个步骤:1. 加热:将焊接区域加热至退火温度,通常为800°C到1000°C之间,保持一定时间,使材料达到均匀加热状态。
2. 保温:将加热后的材料保持在退火温度下一段时间,以保证晶界的再结晶和材料内部的均匀化。
3. 冷却:缓慢冷却材料,通常采用炉冷或空气冷却。
冷却速度过快会导致材料产生新的应力和变形。
二、固溶处理固溶处理是一种针对奥氏体不锈钢的热处理方法。
不锈钢中的铬元素在焊接过程中会析出在晶界上,导致晶界变脆。
通过固溶处理可以使铬元素重新溶解到晶界中,恢复材料的韧性和耐腐蚀性。
固溶处理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加热:将焊接区域加热至固溶温度,通常为1050°C到1150°C 之间,保持一定时间,使材料达到均匀加热状态。
2. 保温:将加热后的材料保持在固溶温度下一段时间,以使铬元素溶解到晶界中。
3. 冷却:缓慢冷却材料,通常采用炉冷或水冷。
冷却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冷却速度,避免产生新的应力和变形。
三、时效处理时效处理是一种用于奥氏体不锈钢的热处理方法。
通过加热不锈钢至较低的温度,然后保持一段时间,使材料中的碳化物析出,提高材料的硬度和强度。
时效处理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加热:将焊接区域加热至时效温度,通常为450°C到650°C之间,保持一定时间,使材料达到均匀加热状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化工行业标准石油化工不锈钢复合钢焊接规程SH/T3527—2009条文说明200×北京SH/T 3512-200×目次3 材料 (1)3.1 一般规定 (1)3.2 焊接材料 (1)4 焊接工艺评定和焊工考试 (1)4.1 焊接工艺评定 (1)4.2 焊工考试 (1)5 焊前准备 (2)6 焊接 (2)6.3 焊接工艺 (2)6.6 焊后热处理 (2)SH/T 3527-2009 3 材料3.1 一般规定3.1.1、3.1.2条规定了不锈钢复合钢和焊接材料质量证明文件的要求和对其内容进行核查的要求。
及材料使用前的复检要求。
不锈钢复合钢和焊接材料质量证明文件是产品安全性能监督检验项目。
材料的质量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是实现安全生产的保证,因此不符合要求不锈钢复合钢和焊接材料不能使用,本条作为强制性条文规定。
3.3 焊接材料不锈钢复合钢的基层焊接和复层焊接在焊接材料选用原则上与焊接相应的单一材料相同关键在于过渡层焊接材料的选用,过渡层焊接材料的选用原则除补充基层焊缝对过渡层焊缝的稀释、防止产生脆硬马氏体外,还应保证复层焊缝所需的特殊合金成份含量符合要求,如Mo、Nb 、Ti等。
3.3.5 复层为铁素体或马氏体不锈钢材质时如( 0Cr13 0Cr13Al SUS405 SUS410S)等,可选用与复层材料为同一金相组织系的焊接材料,也可选用奥氏体系焊接材料。
从省略焊后热处理的观点,推荐使用奥氏体焊接材料。
3.3.6 在表2 和表3 中,复层为非超低碳奥氏体不锈钢材质时,过渡层焊接也可选用超低碳不锈钢焊材,本条是参考美国及日本不锈钢复合钢板焊接技术资料进行制定的。
过渡层焊接使用超低碳不锈钢焊条,能够更好地保证过渡层的焊接质量,当基层需要进行焊后热处理时,过渡层焊接推荐选用25Cr-20Ni焊条。
过渡层的埋弧自动焊工艺不易控制,而且国内外尚无成熟工艺可以借鉴,故本规程没有推荐此工艺。
不锈钢是否需要焊后热处理焊后热处理的作用:通过焊后热处理可以解决焊接残余应力,软化淬硬区,改善组织,减少含氢量,从而降低焊接接头的延迟裂纹倾向。
问题案例:既然焊后热处理可以解决焊接残余应力,那是否所有的金属材料都需要焊后进行热处理?某石化公司高温高压渣油加氢装置TP347厚壁管道(ø427×50)焊后经RT射线检测未发现超标缺陷,但经过稳定化热处理后却发现大量裂纹。
以下介绍两个定义:焊接热裂纹与再热裂纹。
定义①焊接热裂纹分为两种,其一为凝固裂纹(或叫结晶裂纹),结晶裂纹是焊接熔池在次结晶晶界的开裂,一般发生在凝固线温度(T,)区间,结晶裂纹只出现在焊缝中,尤其易出现在弧坑中,此时也叫弧坑裂纹;其二为液化裂纹,液化裂纹是紧靠熔合线的近焊缝区过热段的母材晶界被局部重熔、出现晶间液膜分离,在收缩应力的作用下产生的裂纹,液化裂纹常出现在近焊缝区。
无论是晶界裂纹还是液化裂纹,都具有沿晶开裂的特点。
热裂纹的微观特征表现为:晶粒有明显的树枝状突出,晶间面圆滑,断口有明显的氧化。
热裂纹一般比较细小,它既可能出现在焊缝表面,也可能出现在焊缝金属内部。
347/H比321/H等更容易出现热裂纹的主要原因:铌是强烈的氮化物和碳化物形成元素,可明显提高钢的室温性能和高温性能。
铌还是一种细化晶粒的元素,含微量的铌(例如0.03%)就能显著细化钢材的晶粒,并提高钢的室温抗拉强度。
而高的强度对抗热裂反而不利。
铌与铁、碳等元素易形成低熔点共晶物,增加焊缝金属的热裂纹倾向,工程上,347/H不锈钢中的Nb/C应不小于10,但铌含量不宜超过1%。
定义②再热裂纹是指焊后对焊接接头再次加热时所产生的开裂现象。
再热裂纹常发生在靠近再结晶温度的温度区间,它与液膜无关,而是由于再结晶导致的晶界韧性陡降,在焊接残余应力发生应力松弛时引起的应变超过晶界金属的变形能力而导致的开裂。
再热裂纹的产生有两个条件:(1)存在焊接残余应力或外载荷引起的应力集中。
焊缝热处理国标一、背景介绍焊缝热处理是指对焊接过程中产生的焊缝进行一系列热处理工艺,以达到提高焊接接头性能和焊缝组织结构的目的。
在我国,焊缝热处理的相关标准由国家标准委员会制定和颁布,这些标准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的焊接工艺中。
二、国家标准概述国家标准对焊缝热处理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热处理类型国家标准根据焊缝热处理的方法和工艺,将其分为几种类型,如回火处理、正火处理、退火处理等。
这些不同的类型适用于不同的焊接接头和材料,以满足其特定的性能要求。
2. 热处理参数国家标准规定了焊缝热处理过程中的各项参数,包括热处理温度、保温时间、冷却速度等。
这些参数对焊接接头的性能和组织结构具有重要影响,其合理选择和控制是确保焊接接头质量的关键。
3. 检测要求国家标准要求对焊缝热处理后的焊接接头进行必要的检测和评定。
这些检测手段包括金相组织观察、硬度试验、冲击试验等,以确保焊接接头满足规定的性能要求。
4. 标准依据国家标准制定时参考了国际相关标准和国内先进经验,充分考虑了不同行业和材料的特点。
同时,标准还设立了相应的解释说明和技术指导,以帮助焊接工程师正确理解和应用这些标准。
三、焊缝热处理工艺焊缝热处理工艺是指按照国家标准要求对焊接接头进行热处理的具体操作步骤。
根据焊缝热处理的类型和焊接接头的材料等因素,工程师需要选择合适的工艺。
1. 回火处理工艺回火处理是对焊接接头进行高温加热后进行缓慢冷却的过程。
这种工艺主要适用于低合金钢焊接接头,可以消除焊接过程中产生的残余应力,并提高焊接接头的强度和韧性。
回火处理工艺步骤: - 加热温度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 - 保温时间根据焊接接头的厚度和材料选定; - 冷却速度要适当控制,防止产生过大的温度梯度。
2. 正火处理工艺正火处理是指对焊接接头进行高温加热后,快速冷却至室温的工艺。
这种工艺主要适用于高碳钢焊接接头,可以通过正火处理改善焊接接头的硬度和强度。
正火处理工艺步骤: - 提高温度至正火处理温度; - 将焊接接头迅速浸入冷却介质中; - 控制冷却速度,以达到理想的硬度和结构。
不锈钢焊后热处理厚度
在不锈钢焊接过程中,焊缝和热影响区的组织结构和性能常常会发生变化,这会对不锈钢的耐腐蚀性和力学性能造成一定的影响。
为了改善焊后性能,常常需要进行热处理。
热处理是通过加热和冷却来改变材料的组织结构和性能的方法。
对于不锈钢而言,热处理常常包括退火、固溶处理和时效处理等。
焊后热处理的厚度是指在焊接接头上进行热处理的表面层的厚度。
一般来说,焊后热处理的厚度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包括焊接材料的种类、焊接方法、焊接参数等因素。
对于一般的不锈钢焊接接头而言,焊后热处理的厚度通常在几毫米到十几毫米之间。
这是因为焊接过程中,焊缝和热影响区的组织结构和性能发生变化的范围一般较小,只有焊接接头表面一定的厚度需要进行热处理。
焊后热处理的厚度过大会增加成本和工艺复杂度,而过小则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在进行焊后热处理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热处理的厚度,以保证焊接接头的性能和质量。
不锈钢焊后热处理的厚度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的,需要考虑多个因素。
合理选择热处理的厚度,可以改善焊接接头的性能,提高不锈钢的耐腐蚀性和力学性能。
2205双相不锈钢焊接和焊后热处理⼯艺2205双相不锈钢焊接和焊后热处理⼯艺研究摘要:采⽤了等离⼦弧焊(PAW)打底+钨极氩弧焊(TIG)盖⾯和等离⼦弧焊(PAW)打底+熔化极氩弧焊(MIG)盖⾯两种焊接⼯艺焊接2205双相不锈钢,并对焊接接头进⾏了固溶处理,对采⽤两种焊接⼯艺的焊件进⾏⾦相组织、铁素体-奥⽒体两相⽐例、⼒学性能以及耐点腐蚀性检测。
结果表明,两种焊接⼯艺都可以保证焊接接头的各项性能均能满⾜技术要求,TIG焊盖⾯的焊接接头铁素体含量低于MIG 焊盖⾯,且冲击韧性也于优于MIG焊盖⾯,⽽MIG焊盖⾯的焊接接头的耐点腐蚀性能优于TIG焊盖⾯。
关键词:2205双相不锈钢TIG焊MIG焊⼒学性能点腐蚀⼀、引⾔双相不锈钢是由奥⽒体和铁素体两相组成,当两相⽐例约为50%时,双相不锈钢将奥⽒体不锈钢所具有的优良韧性和焊接性与铁素体不锈钢所有的较⾼强度和耐氯化物应⼒腐蚀性能结合在⼀起,使其兼具奥⽒体不锈钢和铁素体不锈钢的优点。
2205双相不锈钢是20世纪70年代⾸先由瑞典研制成功,材料牌号为SAF2205,属于第⼆代双相不锈钢。
中国在80年代初开始研究相当SAF2205的00Cr22Ni5Mo3N双相不锈钢,它是⼀种典型的含N、超低碳、双相铁素体—奥⽒体不锈钢,它具有较⾼的屈服强度(为奥⽒体不锈钢的⼆倍)及良好的塑性,有良好的低温冲击性能,优良的耐应⼒腐蚀、晶间腐蚀、点腐蚀和缝隙腐蚀性能;与奥⽒体不锈钢相⽐,具有导热系数⼤、线膨胀系数⼩、可焊性好、热裂倾向⼩、钢中含镍量较⼩、价格相对便宜等优点,使其⼴泛应⽤于化⼯、⽯油能源及海洋等领域,是⽬前应⽤最普遍的双相不锈钢材料。
本实验分别采⽤了两种不同焊接⽅法进⾏对⽐,在焊后对焊接接送进⾏了热处理,研究了焊接和热影响区组织及性能变化和奥⽒体-铁素体相⽐例对其的影响。
⼆、实验材料和实验⽅法1、实验材料实验采⽤太原钢铁公司⽣的2205双相不锈钢,其化学成分和⼒学性能如表1和表2所⽰。
不锈钢焊接要点及注意事项不锈钢焊接是一种常见的焊接方法,主要用于连接不锈钢构件以及修复不锈钢制品。
不锈钢焊接在船舶、化工、食品加工等行业中广泛应用,具有良好的腐蚀抗性和强度,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注意事项。
下面是一些不锈钢焊接的要点和注意事项。
一、不锈钢焊接的要点:1.选择合适的不锈钢材料:不锈钢材料种类繁多,可以根据具体的工作环境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
常用的不锈钢材料有奥氏体不锈钢、铁素体不锈钢等。
2.清洁焊缝表面:在进行不锈钢焊接前,需要将焊缝表面清洁干净,以去除杂质和氧化物。
可以使用化学清洗、机械清洗或喷砂等方法进行清洁。
3.控制焊接热输入:不锈钢焊接需要控制焊接热输入,以避免过热和退火。
过高的焊接温度会导致晶间腐蚀和结构变性,而过低的焊接温度会导致焊缝强度不足。
因此,需要合理设置焊接电流、电压和焊接速度,以控制焊接热输入。
4.合理使用焊接填料:选择合适的焊接填料可以提高焊缝的强度和耐蚀性。
应该根据不锈钢材料的类型和要求选择相应的焊接填料。
5.注意焊接变形:不锈钢在焊接过程中容易产生热变形,因此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控制焊接变形。
例如,可以采用预热、焊接远近顺序、备焊和加压等方法。
6.进行后续热处理:不锈钢焊接后可以进行后续热处理,以提高焊缝的强度和耐蚀性。
常用的热处理方法有退火、固溶处理和析出硬化等。
二、不锈钢焊接的注意事项:1.防止氧化:不锈钢在高温下容易氧化,会影响焊缝的质量。
因此,在焊接过程中需要采取措施来防止氧化,如使用保护气体和进行背面保护。
2.控制热输入速率:不锈钢焊接时,需要控制热输入速率,避免快速加热和冷却,以免产生热应力和变形。
3.注意不锈钢与其它金属的焊接:不锈钢与其它金属焊接时容易产生电解腐蚀和热裂纹。
因此,在焊接不锈钢与其它金属之前需要进行适当的预处理,如增加预热温度、使用合适的焊接填料等。
4.使用合适的焊接电极:选择合适的不锈钢焊接电极可以提高焊接质量。
根据不锈钢材料的类型和要求,选择相应的焊接电极。
不锈钢的焊后热处理规定
(2012-07-19 15:59:15)
不锈钢的焊后热处理,我国没有明确规范,而美国ASME及USA标准,英国BS 标
准,联邦德国.AD、DIN及VdTuV规范等某些发达国家的标准都有相应的规定。
综合上述标准规定,对高强度Cr不锈钢,为了去氢需要预热,其温度范围为150一4 00℃。
马氏体不锈钢焊后热处理温度范围为730—800℃。
铁奈体不锈钢焊后热处理温度范围为730一800℃,随即快速冷却以防脆化,4)奥氏体不锈钢没有一个标准规
定必须焊后热处理,仅建议当板材很厚肘,可选择900~1100℃温度范围进行热处理,随即进行水冷或空冷(根据板厚),5)奥氏体一铁素体双相钢和镲基合金没有任何规定和建议。
不锈钢的焊后热处理可分别采用以下三种温度范围的热处理。
1.低温焊后热处理(≤500℃)
Cr-Ni奥氏体不锈钢,在200 ~400℃热处理可减少峰值应力(约减少40%),但总应
力降低很少。
奥氏体不锈钢偶尔也采用400一500℃热处理。
低温处理不适于高强度Cr不锈钢。
2.中温焊后热处理(550一820℃)
中温热处理的目的主要是消除应力。
这种热处理可用于复合钢,对基层及不锈钢复层都可消除应力。
对铁素体和马氏体不锈钢,一般都在600 ~730℃范围内进行焊后热处理,以改善缺口韧性。
奥氏体一铁索体双相钢不宜采用中温处理,因为会引起ɑ相和碳化物析出。
奥氏体不锈钢用于复合钢中时,可在540~700℃处理以消除应力。
奥氏体不锈钢一般不宜在550—800℃热处理,因为这个温度范围会促进晶阅腐蚀的产生(C<0.03%的超低碳不锈钢除外).
3.高温焊后热处理( >900℃)
目的是溶解掉焊接时形成的焊缝和热影响区的有害析出物。
高温处理后还应随之缝行一次巾温处理。
奥氏体不锈钢900℃处理,可使焊缝中有害的碳化物和仃相溶解,使性能接
近予母材。
马氏体不锈钢回火后,进行900℃处理可提高机械性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