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审读的理论探索与现实表征——薛耀晗《报刊审读初探》及其启示
- 格式:pdf
- 大小:253.43 KB
- 文档页数:3
冯叔鸾报刊剧评的理论价值与批评特点赵海霞【摘要】冯叔鸾晚清民初活跃于上海报刊界,是当时报刊剧评的领军人物.冯叔鸾报刊剧评的理论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他界定了戏剧的概念、性质,提出“戏学”.这是最早的较全面公允的戏剧学理论.第二,他分析了新旧剧性质,深入到戏剧的审美本质,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良戏剧的主张,对中国早期话剧的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第三,冯叔鸾评剧内容丰富,以多方视角和独到的批评丰富了近代戏剧理论批评,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戏剧理论重曲本略演出的缺憾.冯叔鸾的报刊剧评对近代戏剧理论很有贡献,值得进一步整理和发掘.【期刊名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00)001【总页数】4页(P182-185)【关键词】冯叔鸾;报刊剧评;价值【作者】赵海霞【作者单位】澳门科技大学国际学院,广东珠海519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6冯叔鸾于民初活跃于上海报刊界,以丰富、独到的戏剧理论批评,成为报刊剧评的领军人物,对近代戏剧理论批评作出了贡献。
他幼居北京,名远翔,字叔鸾,室名啸虹轩,河北涿县人,幼时常跟随哥哥冯小隐出入戏园,痴迷京剧。
1912年秋来到上海,曾演新剧,为春柳社社员。
1914年春任《大共和日报》主笔,编辑《图画剧报》,创办《俳优杂志》,遂专写剧评,把姓氏“冯”拆开,笔名“马二先生”。
其剧评散见于《游戏杂志》、《神州日报》、《亚细亚日报》、《时事新报》、《中华新报》等报刊。
后又任《晶报》、《大报》主笔,1936年任《大公报》副刊“大众俱乐部”主编。
其著作有剧评集《啸虹轩剧谈》,通俗小说《孽海红筹》,出版《叔鸾小说集》。
民初,“上海社会中,无论识或不识,殆莫不知有马二先生其人云”[1](P1)。
冯叔鸾的剧评内容丰富、见解独到,一时影响很大。
周剑云在《剧坛怀旧录》中说:“马二先生对新剧最具进步的见解”。
张肖伧《倩倩室剧话》云“近时论剧文学”称之为“见解独胜者谓马二先生……不失为南人研究戏曲之导师”。
期刊工作研究述评李频摘要: 近20年的期刊研究,以研究主体的群体自觉、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摸索为特征,出版了近100种著作。
类群研究、个案研究、区域研究有所起步,也是今后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期刊期刊研究期刊类群最近20年是中国期刊发展史的高峰时期。
无论就期刊品种、发行总量还是读者规模、社会影响而言,都史无前例。
伴随着期刊业的兴旺发达,期刊理论研究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据河南大学宋应离教授的不完全统计,近20年来出版的有关期刊的专业性书籍96种。
其中理论类61种,期刊史类11种,实用性工具类24种。
1研究群体的崛起近20年的期刊理论研究就总体而言,从自发走向自觉,结束了零星、分散、不自觉的状态。
众多编辑出版专业期刊的创办为期刊理论研究提供了研讨和发表园地,编辑学的兴起和新闻传播学的深化给期刊理论研究以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出版领导部门、期刊协会等组织的积极倡导加速了期刊理论研究的进程,催生了一大批期刊工作研究成果。
如辽宁人民出版社每年出版一辑姜长喜主编的《期刊编辑论文集》,已出4辑。
自1996年开展大规模的出版岗位培训以来,期刊工作研究蔚然成风。
《期刊老总话期刊》(于有海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版),山东《期刊主编论文集》(泰山出版社1998年版),《江西省期刊主编论文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张小石主编),就是这方面的成果。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期刊业的蓬勃发展提出了期刊理论研究尤其是期刊产业理论研究的内在需求。
目前已形成以期刊编办者为主体,兼有一部分期刊管理者和期刊理论专业研究者参与的老中青相结合的研究队伍。
这支队伍已开始进入有计划、有组织的研究状态。
诚然,从目前较为普遍的工作研究前进到较为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尚待时日,还需期刊界做出相当坚韧的努力。
期刊研究机构的建立是近10年才有的新现象。
北京印刷学院和中国期刊协会联合建立了期刊研究所,河南大学等一批高校也组织专人开展期刊研究。
办刊人主体的觉醒,更是激发了在实践中自觉开展期刊理论研究的热情。
报刊管理创新:建立四大准入制度和制订《报纸期刊审读办法》薛耀晗
【期刊名称】《今传媒》
【年(卷),期】2007()8
【摘要】7月27~28日,全国报刊出版管理和审读工作会议在厦门召开。
此次会议是为党的十七大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和文化环境的一次重要会议。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作的主题讲话,传递出大力加强对新闻出版业的管理,努力探索卓有成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出版管理途径和管理办法的诸多信息。
其中,建立报刊业四大准入制度和制订《报纸期刊审读办法》引人关注。
【总页数】1页(P42-42)
【关键词】管理创新;期刊审读;准入制度;报刊业;报纸;新闻出版管理;新闻出版总署;
新闻出版业
【作者】薛耀晗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37.5
【相关文献】
1.采取措施加强审读--报刊司制定报纸审读工作新措施 [J], 赵旭雯
2.创新报刊审读形式的一次有益探索--"宣传十六大精神经验交流暨报纸展评会"侧
记 [J], 秦新;沈笃
3.大宗农产品进口报告制度推行进行时/《外商投资图书、报纸、期刊分销企业管理办法》之补充规定将实施/天然气等商品自动进口许可被取消 [J], 无
4.对报刊社建立审读制度的探索与思考 [J], 熊开银
5.报刊审读与报刊管理——从我省报刊审读谈起 [J], 若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报纸审读报告总结一、引言本报告对多份报纸进行了审读,并总结了各方面的特点和发现。
审读报纸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当下社会热点、政治经济动态以及各类新闻事件的发展。
通过分析报纸报道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社会形势,提升信息获取和阅读能力。
二、审读报纸选择与方法在本次报告中,我们选择了多份主要的国内报纸进行审读,包括《人民日报》、《新华日报》、《中国日报》等。
我们从每份报纸的头条新闻、社会新闻、经济新闻、文化新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审读。
审读的方法主要是通过阅读各类新闻报道,关注其标题、导语、正文以及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方面的细节。
三、报纸审读特点总结1. 新闻选题广泛不同报纸在新闻选题上存在一定差异。
有些报纸更注重政治经济类新闻的报道,如《人民日报》,其头条新闻经常涉及国内外重大政治事件;而《中国日报》则更倾向于关注国内外文化、科技、体育等方面的新闻。
不过,总体来说,各报纸在新闻选题上都比较广泛,能够较好地满足读者的多样需求。
2. 信息层次分明报纸的新闻报道通常采用信息层次分明的写作方式。
即在标题和导语中,通常会概括新闻的要点,引起读者的兴趣;而在正文中,会通过逐步展开的方式,详细描述事件的经过、相关人员的观点和态度等。
这种层次分明的写作方式使得读者能够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3. 评论和解读文章丰富在某些报纸的新闻版块中,我们发现有很多评论和解读类的文章。
这些文章通常由专栏作家或知名人士撰写,以其独特的观点和深入的分析而受到读者的关注。
这些评论和解读文章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新闻事件并拓宽视野。
4. 时效性强报纸作为一种传统媒体,其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时效性强。
不同于电视、互联网等新媒体,报纸通常在每天的指定时间出版,能够及时报道当天发生的重要新闻事件。
这使得报纸成为了许多人获取新闻信息的首选媒体。
四、报纸审读的意义通过对报纸的审读,不仅能够获取多样化的新闻信息,还可以提升读者的信息获取和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