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分级及其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实验动物标准化在医学研究中的作用实验动物学与生物医学有着血肉联系,生物医学研究课题的不断深入,对实验动物的品质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
许多国家已建立了有关实验动物的法则,用法律规范对实验动物实行强制性管理,以保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由于实验动物不规范,我们的许多论文,许多科研成果得不到世界的承认。
为此,我国于198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验动物管理条例》。
国家卫生部于1989年颁布了《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法规,这些法规的颁布足以说明实验动物标准化在医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一、实验动物标准化内容及其重要性标准化实质上是统一技术标准,并通过规范措施,使得相关因素达到标准,从而确保最终产物达到标准的过程。
而从实验动物一生中的三个型态的关系模式(1959年,Russel和Bruch提出:动物的基因型受发育环境影响决定表现型,表现型受邻近环境影响决定演出型),来分析,要提供标准的实验动物,我们必须结合动物自身和环境两方面,找出影响实验动物品质的所有因素(主要是遗传学质量、微生物学质量、环境与营养等)加以控制。
而控制的方式就是对上述因素制定相应标准,并采取各种措施,如制定标准化操作规程,使各种因素达到相应标准,从而保证最终的产物——实验动物达到标准。
实验动物实现了标准化,研究者就可根据课题研究目的和要求选择适当等级的动物,在相应等级的实验条件下完成实验研究,由此得出的实验结果才可能是可信的、科学的和可比的。
实验动物的标准化由实验动物生产条件的标准化、动物质量的标准化及动物实验(应用)条件的标准化三部分组成。
标准化实质上是为适应科学发展和合理组织生产的需要,在产品质量、品种规格、生产条件等方面规定的统一技术标准。
实验动物在科学研究中,已被公认是不可缺少的“活的精密仪器”。
为达到“精密”,及达到实验动物质量的标准化,我们对实验动物从微生物学质量和遗传学质量进行了控制。
按微生物学控制标准,即根据微生物的净化程度及携带的寄生虫状况,将实验动物分为四级:一级,普通动物;二级,清洁动物;三级,无特定病原体动物;四级,无菌动物。
.实验动物分级及其标准根据实验动物微生物控制标准,可将实验动物分为四级:一级普通动物(CV),系指微生物不受特殊控制的一般动物。
要求排除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和积少数的实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病原体。
为防止传染病,在实验动物饲养和繁殖时,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应保证其用于测试的结果具有反应的重现性(即无论不同的操作人员,在不同的时间,用同一品系的动物按规定的实验规程所做的实验,都能获得几乎相同的结果)。
二级清洁动物(CL),要求排除人兽共患病及动物主要传染病的病原体。
三级无特殊病原体动物(SPF),要求到二级外,还要排除一些规定的病原体。
其除菌与灭菌的方法,可使用高效空气过滤器除菌法、紫外线灭菌法、三甘醇蒸气喷雾法及氯化锂水溶液喷雾法。
四级无菌动物(GF)或悉生动物(GN)。
无菌动物要求不带有任何用现有方法可检出的微生物。
悉生动物要求在无菌动物体上植入一种或数种已知的微生物。
在病理学检查上,四类实验动物也有不同的病理检查标准。
一级外观健康,主要器官不应有病灶。
二级除一级指标外,显微镜检查无二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
三级无特殊病原体动物。
无二、三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
四级不含二、三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脾、淋巴结是无菌动物组织学结构。
综合上述,对不同级别的实验动物在动物房设计上和管理上则有不同的要求。
无菌、已知菌以及无特殊病原体动物都需要在无菌或尽可能无菌的环境里饲养,这种环境,目前国际上通用称为屏障环境,即用一道屏障把动物与周围污染的环境隔开,就如胎鼠在母鼠子宫内一样。
这种环境从控制微生物的角度分为隔离系统、屏障系统、半屏障系统、开放系统和层流架系统等五大类。
A 隔离系统是在带有操作手套的容器中饲养动物的系统,用于饲养无菌动物和栖生动物。
内部保持按微生物要求的100级的洁净度,但其设置的房间及操作人员不必按无菌室考虑。
B 屏障系统把10000~100000级左右的无菌洁净室作为饲养室,主要用于无特殊病原体动物的长期饲养和繁殖。
《实验动物国家标准》实验动物国家标准。
实验动物是指用于科学研究和教学的动物,包括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为了保护实验动物的福利和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实验动物国家标准。
实验动物国家标准是对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使用等方面进行规范的文件,其制定旨在保障实验动物的权益,保证科学研究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在我国,实验动物国家标准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和发布。
实验动物国家标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
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是实验动物国家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包括了实验动物的饲养环境、饲料、饮水、卫生条件等方面的规定。
在实验动物的饲养环境方面,国家标准通常规定了实验动物的饲养场所应具备的空间、温度、湿度、采光等条件,以及相关的设施设备要求。
在饲料和饮水方面,国家标准一般规定了实验动物的饲料成分、营养需求、饮水供应等要求。
此外,国家标准还对实验动物的卫生管理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包括了对饲养场所的清洁、消毒、疾病防控等方面的规定。
二、实验动物的使用。
实验动物的使用是实验动物国家标准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国家标准一般规定了实验动物的选取、麻醉、手术、实验操作等方面的要求。
在实验动物的选取方面,国家标准通常规定了实验动物的种类、数量、来源等要求。
在麻醉、手术和实验操作方面,国家标准一般规定了实验动物应当接受适当的麻醉和镇痛处理,实验操作应当符合伦理要求,避免不必要的痛苦和苦难。
三、实验动物的福利保护。
实验动物的福利保护是实验动物国家标准的核心内容之一。
国家标准一般规定了实验动物的福利保护原则、福利指标、福利评估等方面的要求。
在福利保护原则方面,国家标准通常规定了实验动物应当受到尊重和保护,应当避免或减轻痛苦和苦难,应当提供适当的饲养环境和生活条件。
在福利指标和福利评估方面,国家标准通常规定了对实验动物的饲养环境、行为表现、生理指标等进行监测和评估,以确保实验动物的福利得到有效保障。
实验动物国家标准实验动物哺乳类实验动物遗传质量控制GB14923-2001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哺乳类实验动物遗传分类及命名原则、繁殖交配方法和近交系动物遗传质量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哺乳类实验动物遗传分类、命名、繁殖及近交系小鼠、大鼠遗传纯度检测。
2 实验动物遗传分类及命名根据遗传特点不同,实验动物分为近交系、封闭群和杂交群。
2.1 近交系inbred strain2.1.1 定义近交系:经至少连续20代全同胞兄妹交配培育而成,品系内所有个体都可追溯到起源于第20代或以后代数一对共同祖先。
经连续20代以上亲代与子代交配与全同胞兄妹交配有等同效果。
近交系近交系数(inbreeding coefficient)应大于99%。
2.1.2 命名近交系一般以大写英文字母命名,亦可以用大写英文字母加阿拉伯数字命名,符号应尽量简短。
如A系、TAl系等。
2.1.3 近交代数近交系近交代数用大写英文字母F表示。
例如当一个近交系近交代数为87代时,写成(F87)。
2.1.4 亚系substrain2.1.4.1 亚系形成近交系亚系分化是指一个近交系内各个分支动物之间,已经发现或十分可能存在遗传差异。
通常下述三种情况会发生亚系分化。
a)在兄妹交配代数达40代以前形成分支(即分支发生于F20到F40之间);b)一个分支与其他分支分开繁殖超过100代;c)已发现一个分支与其他分支存在遗传差异。
产生这种差异原因可能是残留杂合、突变或遗传污染(genetic contamination)(即一个近交系与非本品系动物之间杂交引起遗传改变)。
由于遗传污染形成亚系,通常与原品系之间遗传差异较大,因此对这样形成亚系应重新命名。
例如由GLaxo保持A 近交系在发生遗传污染后,重新命名为A2G。
2.1.4.2 亚系命名亚系命名方法是在原品系名称后加一道斜线,斜线后标明亚系符号。
亚系符号可以是以下三种:a)数字,如DBA/1、DBA/2等。
b)培育或产生亚系单位或人缩写英文名称,第一个字母用大写,以后字母用小写。
第1篇一、引言实验动物作为科学研究和医学实验的重要资源,其生物安全管理关系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科研人员的健康安全。
为规范实验动物的使用和管理,预防和控制实验动物疫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规定。
二、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我国境内所有从事实验动物科研、教学、生产、经营、使用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三、生物安全管理体系(一)建立健全生物安全管理体系1. 实验动物单位应设立生物安全管理部门,负责生物安全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2. 实验动物单位应建立健全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明确生物安全责任,确保生物安全工作落实到位。
3. 实验动物单位应定期对生物安全工作进行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二)生物安全培训1. 实验动物单位应对从业人员进行生物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其生物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2. 培训内容应包括生物安全法律法规、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实验动物疫病防治等。
3. 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四、实验动物生物安全操作(一)实验动物引进1. 引进实验动物前,应了解其来源、品种、遗传背景、健康状况等信息。
2. 引进的实验动物应经过隔离检疫,检疫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3. 引进的实验动物应具有合法来源,并附有相关证明文件。
(二)实验动物饲养1. 实验动物饲养环境应符合国家标准,确保实验动物的健康和舒适。
2. 实验动物饲料、饮水应符合国家标准,确保实验动物的营养需求。
3. 实验动物饲养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防止疫病传播。
(三)实验动物使用1. 实验动物使用前,应了解其品种、遗传背景、健康状况等信息。
2. 实验动物使用过程中,应遵守实验动物使用规范,确保实验动物的福利。
3. 实验动物实验结束后,应进行合理处理,防止疫病传播。
(四)实验动物疫病防治1. 实验动物单位应建立健全实验动物疫病监测和报告制度。
2. 发现实验动物疫病,应及时报告并采取隔离、治疗等措施。
实验动物国家标准实验动物国家标准实验动物哺乳类实验动物的遗传质量控制GB14923-2001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哺乳类实验动物的遗传分类及命名原则、繁殖交配方法和近交系动物的遗传质量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哺乳类实验动物的遗传分类、命名、繁殖及近交系小鼠、大鼠的遗传纯度检测。
2 实验动物的遗传分类及命名根据遗传特点的不同,实验动物分为近交系、封闭群和杂交群。
2.1 近交系 inbred strain2.1.1 定义近交系:经至少连续20代的全同胞兄妹交配培育而成,品系内所有个体都可追溯到起源于第20代或以后代数的一对共同祖先。
经连续20代以上亲代与子代交配与全同胞兄妹交配有等同效果。
近交系的近交系数(inbreeding coefficient)应大于99%。
2.1.2 命名近交系一般以大写英文字母命名,亦可以用大写英文字母加阿拉伯数字命名,符号应尽量简短。
如A系、TAl系等。
2.1.3 近交代数近交系的近交代数用大写英文字母F表示。
例如当一个近交系的近交代数为87代时,写成(F87)。
2.1.4 亚系 substrain2.1.4.1 亚系的形成近交系的亚系分化是指一个近交系内各个分支的动物之间,已经发现或十分可能存在遗传差异。
通常下述三种情况会发生亚系分化。
a)在兄妹交配代数达40代以前形成的分支(即分支发生于F20到F40之间);b)一个分支与其他分支分开繁殖超过100代;c)已发现一个分支与其他分支存在遗传差异。
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残留杂合、突变或遗传污染(genetic contamination)(即一个近交系与非本品系动物之间杂交引起遗传改变)。
由于遗传污染形成的亚系,通常与原品系之间遗传差异较大,因此对这样形成的亚系应重新命名。
例如由GLaxo保持的A近交系在发生遗传污染后,重新命名为A2G。
2.1.4.2 亚系的命名亚系的命名方法是在原品系的名称后加一道斜线,斜线后标明亚系的符号。
实验动物分级及其标准根据实验动物微生物控制标准,可将实验动物分为四级:一级普通动物(CV),系指微生物不受特殊控制的一般动物。
要求排除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和积少数的实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病原体。
为防止传染病,在实验动物饲养和繁殖时,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应保证其用于测试的结果具有反应的重现性(即无论不同的操作人员,在不同的时间,用同一品系的动物按规定的实验规程所做的实验,都能获得几乎相同的结果)。
二级清洁动物(CL),要求排除人兽共患病及动物主要传染病的病原体。
三级无特殊病原体动物(SPF),要求到二级外,还要排除一些规定的病原体。
其除菌与灭菌的方法,可使用高效空气过滤器除菌法、紫外线灭菌法、三甘醇蒸气喷雾法及氯化锂水溶液喷雾法。
四级无菌动物(GF)或悉生动物(GN)。
无菌动物要求不带有任何用现有方法可检出的微生物。
悉生动物要求在无菌动物体上植入一种或数种已知的微生物。
在病理学检查上,四类实验动物也有不同的病理检查标准。
一级外观健康,主要器官不应有病灶。
二级除一级指标外,显微镜检查无二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
三级无特殊病原体动物。
无二、三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
四级不含二、三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脾、淋巴结是无菌动物组织学结构。
综合上述,对不同级别的实验动物在动物房设计上和管理上则有不同的要求。
无菌、已知菌以及无特殊病原体动物都需要在无菌或尽可能无菌的环境里饲养,这种环境,目前国际上通用称为屏障环境,即用一道屏障把动物与周围污染的环境隔开,就如胎鼠在母鼠子宫内一样。
这种环境从控制微生物的角度分为隔离系统、屏障系统、半屏障系统、开放系统和层流架系统等五大类。
A隔离系统是在带有操作手套的容器中饲养动物的系统,用于饲养无菌动物和栖生动物。
内部保持按微生物要求的100级的洁净度,但其设置的房间及操作人员不必按无菌室考虑。
B屏障系统把10000~100000级左右的无菌洁净室作为饲养室,主要用于无特殊病原体动物的长期饲养和繁殖。
什么是标准实验动物标准实验动物是指在科学实验中用于研究和测试的动物。
这些动物通常是经过特定标准筛选和培育的,以确保其在实验中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标准实验动物在医学、生物学、药物研发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对于推动科学研究和促进医学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标准实验动物通常包括小鼠、大鼠、兔子、猪、猴等动物。
它们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安全性评价、疾病模型建立、基因功能研究等方面。
这些动物在实验前需要经过严格的品系选择、饲养条件控制和健康监测,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选择标准实验动物时,研究人员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动物的生物学特性、实验需求、实验动物的供应情况等。
不同的实验动物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因此在实验设计前需要充分了解各种实验动物的特点和适用性,选择最适合的实验动物进行研究。
标准实验动物的使用需要遵守一系列的伦理规范和法律法规。
在动物实验过程中,需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动物的痛苦和不适,确保动物的福利和权益。
研究人员需要严格遵守实验动物的使用和管理规定,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和操作,确保实验过程的科学性和合法性。
除了标准实验动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尝试使用替代方法,如体外细胞实验、计算机模拟等,来替代动物实验,以减少对动物的使用。
这些替代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取代动物实验,但在某些研究领域,仍然需要依赖于标准实验动物进行研究。
总的来说,标准实验动物在科学研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遵守伦理规范和法律法规,最大限度地保护动物的权益和福利。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会有更多更先进的方法出现,来替代甚至超越标准实验动物,为科学研究带来新的可能性。
实验动物的分类方法随着实验动物的进展,实验动物的分类方法愈来愈细,也更加科学化,通过了解下面的几种分类方法,同时可扼要地了解实验动物的来源和发展情况。
一、按实际用途分类1.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s)是专门培育供实验用的动物,主要指作为医学、药学、生物学、兽医学等的科研、教学、医疗、鉴定、诊断、生物制品制造等需要为目的而驯养、繁殖、育成的动物。
例如小鼠和大鼠是首先按实验要求,严格进行培育的实验动物,其次如地鼠类、豚鼠、其它啮齿类、鹌鹑等亦已实验动物化。
2.经济动物(Economical animals)或称家畜家禽(domestic animals and domestic fowl)是指作为人类社会生活需要(如肉用、乳用、蛋用、皮毛用等)而驯养、培育、繁殖生产的动物。
转为实验用的有:产业家畜(猪、马、牛、羊、鸡、鸭、鹅、鸽、兔、鱼类等)和社会家畜(犬、猫、金鱼等),其中一部分虽已培育成能达到作为实验动物的目标,但同具有高标准水平的鼠类相比,其品质还不能说是很高的。
3.野生动物(Wild amimals)是指作为人类需要,从自然界捕获的动物,没有进行人工繁殖、饲养的动物。
例如两栖类、爬虫类(青蛙、蟾蜍、蝾螈、水龟等);鱼类(鲫鱼、泥鳅等);无脊椎动物(蛤蜊类、墨鱼类、蟹类、海胆类、蝇类、蚊类、蟑螂等)鸟类;啮齿类(如黑线仓鼠、长爪砂鼠、黑线姬鼠等野鼠);灵长类(猿猴)等,这些野生动物,除少数外,一般均不能进行人工繁殖生产。
4.观赏动物(Exihibiting animals)是指作为人类玩赏和公园里供人观赏而饲养的动物,如踏车小白鼠、玩赏犬和猫等。
实验用动物来源于野生动物,从野生到家养,通过纯化(定向培育)发展成多种实验动物。
野生动物家畜化,家畜动物种化,实验动物纯化,是野生动物演变为实验动物的过程。
医学全在.线提供这里必须强调指出,以往,把实验用动物非常含糊地称为实验动物,在习惯上误认为:实验用动物和实验动物概念是一样的,现在必须加以纠正,两者应该明确区分。
第⼆章实验动物的遗传学分类及其质量控制1、品种:⼀般指具有⼀些容易识别和⼈们所需要的性状,⽽且是可以稳定遗传的动物群体。
通常把封闭群动物称为品种,如新西兰⽩兔、KM⼩⿏等。
2、品系:实验动物学上把基因⾼度纯合的动物称为品系动物,通常指近交系、突变系动物3、近交系:⾄少经过20代以上的连续全同胞交配或亲⼦交配,品系内所有个体都可追溯到起源于第20代或以后代数的⼀对共同祖先的动物群。
4、重组近交系:两个⽆⾎缘关系的近交系杂交后得到F2代,分组分别经连续20代以上的兄妹交配⽽育成的近交系列组动物。
祖系:为重组近交系提供亲代的两个近交系5、同源突变近交系:两个近交系除了⼀个指明位点等位基因不同外,其它遗传基因全部相同的品系。
即是某个近交系在某基因位点上发⽣突变⽽分离出的近交系亚系,与原近交系的差异只是发⽣突变的基因位点上带有不同的基因,⽽其它位点上的基因完全相同。
6、同源导⼊近交系:通过基因导⼊的⽅法将⼀个⽬的基因导⼊某个近交系的基因组内,由此形成的⼀个近交系与原来的近交系只是在⼀个很⼩的染⾊体⽚段上基因不同。
7、封闭群:以⾮近亲交配⽅式进⾏繁殖⽣产的实验动物种群,在不从外部引⼊新的个体的条件下,⾄少连续繁殖4代以上,称为封闭群,亦称为远交群8、杂交群: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系动物之间交配产⽣的后代。
由两个⽆关的近交系杂交繁殖的第⼀代动物称为杂交F1代动物。
实验动物学所说的杂交群通常是杂交F1代动物9、普通级动物:是微⽣物控制要求最低的动物,要求不带有动物烈性传染病和⼈兽共患病病原10、清洁动物:除不带有普通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还不应携带对动物危害⼤和对科学实验⼲扰⼤的病原体。
必须来源于SPF 动物或⽆菌动物11、⽆特定病原体动物:SPF动物,除⼀级、⼆级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还应排除有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菌以及对科研⼲扰⼤的病原。
来源于⽆菌动物或悉⽣动物12、⽆菌动物:动物体内外的⼀切微⽣物以⽬前⼿段尚不能检测出来13、悉⽣动物:已知菌动物,将已知菌植⼊⽆菌动物的体内,因植⼊菌类数量不同可分为单菌、双菌或多菌动物。
实验动物国家标准实验动物哺乳类实验动物的遗传质量控制GB14923-2001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哺乳类实验动物的遗传分类及命名原则、繁殖交配方法和近交系动物的遗传质量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哺乳类实验动物的遗传分类、命名、繁殖及近交系小鼠、大鼠的遗传纯度检测。
2 实验动物的遗传分类及命名根据遗传特点的不同,实验动物分为近交系、封闭群和杂交群。
2.1 近交系 inbred strain2.1.1 定义近交系:经至少连续20代的全同胞兄妹交配培育而成,品系内所有个体都可追溯到起源于第20代或以后代数的一对共同祖先。
经连续20代以上亲代与子代交配与全同胞兄妹交配有等同效果。
近交系的近交系数(inbreeding coefficient)应大于99%。
2.1.2 命名近交系一般以大写英文字母命名,亦可以用大写英文字母加阿拉伯数字命名,符号应尽量简短。
如A系、TAl系等。
2.1.3 近交代数近交系的近交代数用大写英文字母F表示。
例如当一个近交系的近交代数为87代时,写成(F87)。
2.1.4 亚系 substrain2.1.4.1 亚系的形成近交系的亚系分化是指一个近交系内各个分支的动物之间,已经发现或十分可能存在遗传差异。
通常下述三种情况会发生亚系分化。
a)在兄妹交配代数达40代以前形成的分支(即分支发生于F20到F40之间);b)一个分支与其他分支分开繁殖超过100代;c)已发现一个分支与其他分支存在遗传差异。
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残留杂合、突变或遗传污染(genetic contamination)(即一个近交系与非本品系动物之间杂交引起遗传改变)。
由于遗传污染形成的亚系,通常与原品系之间遗传差异较大,因此对这样形成的亚系应重新命名。
例如由GLaxo保持的A近交系在发生遗传污染后,重新命名为A2G。
2.1.4.2 亚系的命名亚系的命名方法是在原品系的名称后加一道斜线,斜线后标明亚系的符号。
亚系的符号可以是以下三种:a)数字,如DBA/1、DBA/2等。
实验动物及其分类
什么是实验动物?
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是指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来源清楚,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实验动物的育种目的是科学研究。
为了获得背景清晰、表型稳定、反应均一的动物,人们把自然界中具有科学研究应用价值的动物在一定的人工控制环境条件下,以特定的遗传控制繁育手段保留其科学研究所需的独特生物学特性,定向培育处遗传稳定来源清楚的动物种群,并通过生物净化的方式排除病原体的干扰。
所以,实验动物有着严格的遗传、微生物、环境和营养控制,以确保其质量,满足科学研究的需要。
常用的实验动物有哪些?
传统的实验动物绝大多数是脊椎动物门的哺乳纲动物,较常用的有小鼠、大鼠、豚鼠、地鼠、兔、犬、猪、猴等,此外,鉴于东方田鼠、树鼩、雪貂等野生动物具有特殊的实验应用价值,近年来这些动物的实验动物化工作正在陆续开展。
而线虫、果蝇、家蚕、斑马鱼、爪蟾等非哺乳纲的动物由于具有价格低廉、操作方便、特性明确等独特优势也逐渐被开发成为新兴实验动物。
实验动物的遗传分类
我国实验动物国家标准GB 14925-2010规定,根据遗传特点的不同,实验动物分为近交系、封闭群、杂交群。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等级分类
我国实验动物国家标准GB 14922.1-2001和GB
14922.2-2001规定,根据对实验动物体内外所携带微生物与寄生虫的控制要求不同,实验动物寄生虫学和微生物学等级分类均为:普通级动物、清洁动物、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无菌动物。
第二节急性毒性试验程序与急性毒性评价一、急性毒性试验程序( 一) 急性试验剂量分组探讨外来化合物急性毒性应首先测定其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 (LD50 或 LC50)。
对一个未知毒性的外来化合物求其 LD50(LC50),应先做预试验。
做预试验方法很多,这里仅介绍其中一种。
首先了解分析受试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和其理化性质,确定其所属已知化合物或其衍生物的种类,有何特殊基团及其分子量、熔点、沸点、比重、闪点、挥发度、蒸气压、水溶性和脂溶性等,依此查阅文献,找出与受试化合物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近似的化合物的毒性资料,并以其 LD50(LC50)值作为受试化合物的预其毒性中值;但应注意,一定是相同动物种系和相同接触途径。
以此预期毒性中值为待测化合物的中间剂量组,再上下各推一到两个剂量组做预试验。
每个剂量组间的组距可以大些,有利于找出受试化合物的致死剂量范围。
初起组距可用剂量间的 4 倍差,即以 log4(log4 =0.6) 来划分各组剂量。
求外来化合物 LD50时设置几个剂量组较为合适,应依预试验结果而定。
一般设置 5~7 个剂量组即可,它即符合统计计算要求又可节省人力和财力。
每个剂量组的动物数,小鼠不少于 10 只、大鼠 6~8 只、家兔 4~6 只,若设计采用霍恩氏法计算 LD50时,动物数可减少。
每组动物应雌雄各半;如化合物毒性有性别差异,则应分别求雌、雄性动物各自的LD50(LC50)。
( 二) 观察持续时间测定外来化合物的 LD50(LC50),一般要求计算实验动物接触化合物之后两周内的总死亡数。
对于一些速死性化合物求其LD50(LC50)也可仅计算24 小时的死亡率。
也可仅计算24 小时的死亡率,有些速杀性化合物的 24 小时 LD50与两周 LD50值往往没有差别。
但应注明是多少时间的 LD50值,以便于在进行毒性比较时有共同的基础。
在观察期间应保障实验动物有完全的膳食、充足的饮水及适宜的温湿度环境,以防止动物出现非中毒性死亡。
实验动物微生物、寄生虫学和遗传学概念及其质量监测(讲义大纲)前言我国实验动物科学经过多年发展, 已经开始进入并达到国际标准, 其中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是实验动物的标准化的实现。
标准化实验动物是指有清楚的微生物、寄生虫学背景(即体内病原微生物,寄生虫的携带状况)和遗传学背景(即品系和品种)的实验动物。
因而了解实验动物微生物、寄生虫学和遗传学概念及其监测,对一切生命科学相关领域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第一节实验动物微生物、寄生虫学及其质量监测一、实验动物微生物、寄生虫学概念实验动物微生物、寄生虫学是针对实验动物本身特有的微生物,寄生虫研究而发展形成的一门学科, 并且拓宽丰富了兽医及医学微生物,寄生虫学的研究范围,在了解实验动物微生物、寄生虫性疾病, 对实验动物的危害, 对人可能造成的损害以及在实验动物等级划分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主要内容包括:1.实验动物细菌学和真菌学可引起实验动物细菌性疾病的细菌已有30个属的68种细菌,其中危害较大的有20余种。
2.实验动物病毒学迄今为止,各种实验动物病毒涉及到脊椎动物病毒的所有科、属、种。
有些直接威胁到人的健康和生命。
3.实验动物寄生虫学实验动物寄生虫种类繁多,已报道的有六、七十种。
以上三个方面由于涉及内容非常丰富,已发展成相对自成体系的学科,有些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的研究非常重要,不仅对实验动物至关重要,而且对人医学相关的领域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和模型价值。
二、实验动物微生物、寄生虫学质量的影响1.威胁人的健康和生命:实验动物如果携带人兽共患病病原,如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猴B病毒,利什曼原虫等,可直接传染给人,威胁人的健康和生命。
2.威胁实验动物的健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一些烈性传染病,如鼠痘,兔病毒性出血热感染可使整个动物群覆灭。
3.干扰实验结果,导致实验终止:很多感染病原可影响实验结果。
三、实验动物微生物、寄生虫学等级标准根据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对实验动物致病性和危害性的不同,以及是否存在于动物体内, 将实验动物分成四级:1.普通级实验动物(Conventional animal,CV) 体内必须排除人兽共患病和烈性动物性传染病病原微生物及寄生虫。
实验动物分级及其标准
根据实验动物微生物控制标准,可将实验动物分为四级:
一级普通动物(CV),系指微生物不受特殊控制的一般动物。
要求排除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和积少数的实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病原体。
为防止传染病,在实验动物饲养和繁殖时,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应保证其用于测试的结果具有反应的重现性(即无论不同的操作人员,在不同的时间,用同一品系的动物按规定的实验规程所做的实验,都能获得几乎相同的结果)。
二级清洁动物(CL),要求排除人兽共患病及动物主要传染病的病原体。
三级无特殊病原体动物(SPF),要求到二级外,还要排除一些规定的病原体。
其除菌与灭菌的方法,可使用高效空气过滤器除菌法、紫外线灭菌法、三甘醇蒸气喷雾法及氯化锂水溶液喷雾法。
四级无菌动物(GF)或悉生动物(GN)。
无菌动物要求不带有任何用现有方法可检出的微生物。
悉生动物要求在无菌动物体上植入一种或数种已知的微生物。
在病理学检查上,四类实验动物也有不同的病理检查标准。
一级外观健康,主要器官不应有病灶。
二级除一级指标外,显微镜检查无二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
三级无特殊病原体动物。
无二、三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
四级不含二、三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脾、淋巴结是无菌动物组织学结构。
综合上述,对不同级别的实验动物在动物房设计上和管理上则有不同的要求。
无菌、已知菌以及无特殊病原体动物都需要在无菌或尽可能无菌的环境里饲养,这种环境,目前国际上通用称为屏障环境,即用一道屏障把动物与周围污染的环境隔开,就如胎鼠在母鼠子宫内一样。
这种环境从控制微生物的角度分为隔离系统、屏障系统、半屏障系统、开放系统和层流架系统等五大类。
A隔离系统是在带有操作手套的容器中饲养动物的系统,用于饲养无菌动物和栖生动物。
内部保持按微生物要求的100级的洁净度,但其设置的房间及操作人员不必按无菌室考虑。
B屏障系统把10000~100000级左右的无菌洁净室作为饲养室,主要用于无特殊病原体动物的长期饲养和繁殖。
入室施行严格管理,如淋浴、换贴身衣服等。
C半屏障系统放宽对屏障系统中人及物出入房间时的管理,平面组成大致与屏障系统相同。
D层流架系统笼具放在洁净的水平层流空气中。
常用于小规模饲养,但在一般房间进行饲养、操作和处理时有被污染的危险性。
可用于半屏障的补充。
E开放系统是对人、物、空气等进出房间均不施行消除污染的系统,但通常要进行某种程度的清洁管理
按照微生物学控制标准或根据微生物的净化程度,将实验动物分为4级:①普通动物也称一级动物(conventinal animals,CV),只能用于教学实验和科研工作的预实验;②清洁动物也称二级动物(clean animals,CL),它的原种群来源于SPF动物或无菌动物。
可用于大多数科研实验,是目前主要要求的标准级别的实验动物;③无特殊病原体动物(specific pathogen free animals,SPF)也称三级动物。
SPF是国际公认的实验动物,适用于所有的科学实验,是国际标准级的实验动物,主要用于具有国际交流的重大课题;④无菌动物(germfree animals,GF)和悉生动物(gnotobiotic animals,GN)也称四级动物,它们属于非常规动物,仅用于特殊课题。
■
感谢下载!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