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按遗传学分类与常用实验动物
- 格式:ppt
- 大小:3.26 MB
- 文档页数:84
实验动物分类微生物学控制方法分类遗传学为基础分类实验动物分类:实验动物是科研实验室中常用的生物模型,用于研究人类疾病、药物研发、基础生物学等领域。
根据动物的生物学特征和实验需求,实验动物可以分为多个类别。
1.哺乳动物:哺乳动物是最常见的实验动物类别。
它们具有和人类相似的生理结构和基因组,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研究药物毒性、疾病模型等领域。
常用的哺乳动物实验动物包括小鼠、大鼠、豚鼠、兔子等。
-小鼠:小鼠是最常用的实验动物之一,因其繁殖快、基因易于操控等特点而受到广泛关注。
小鼠模型可以用于研究人类疾病、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等。
-大鼠:大鼠和小鼠类似,但体型较大,适用于更复杂的实验操作,如外科手术等。
-豚鼠:豚鼠也是常用的实验动物之一,体积适中,适合进行一些生物学、生理学和行为学方面的研究。
-兔子:兔子常用于心血管病理、免疫学等领域的实验研究。
2.猪类:猪因其体型较大、解剖结构生理功能与人类相似等特点,被用作模拟人类器官、学习病毒感染机制等研究领域。
猪常用于研究心脑血管疾病、药物毒性测试等。
3.非人灵长类动物:非人灵长类动物包括猿类和猴类。
由于其智力和行为特征与人类相似度较高,因此在神经科学、行为学、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领域常被用于研究。
4.鸟类:鸟类是另一类常用的实验动物。
鸟类有较大的生物多样性,在研究发育生物学、行为学、遗传学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5.其他动物:此外,还有很多其他种类的动物可作为实验模型,如鱼类、蛙类、昆虫等。
这些动物常被用于研究生物学、发育学、遗传学等方面的基础研究。
微生物学控制方法分类:微生物学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农业、食品加工、环境保护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下面是微生物学控制方法的分类:1.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通过应用特定的微生物,来控制病害虫和病原体的方法。
常用的生物防治微生物包括杀虫菌、拮抗菌等。
例如,使用芽孢杆菌来控制害虫的生长繁殖,使用拮抗菌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等。
2.生物肥料:微生物也可用于制备有机肥料,用于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
实验动物学复习详尽版第一章绪论[掌握]实验动物学、实验动物、动物实验、中医实验动物学、AEIR、3R的概念.实验动物的三大特点.实验动物学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意义。
1、实验动物:指经人工培育,对其携带微生物和寄生虫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来源明确清楚,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2、实验动物的特点:①遗传限定;②携带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得到控制;③适宜环境和均衡营养保证其健康生长繁育;④应用于科学研究3、实验用动物:指一切用于实验的动物,包括野生动物、经济动物、警卫动物、观赏动物和实验动物。
4、AEIR(生命科学研究4个基本条件):animal(实验动物);equipment(实验设备);information(信息);reagent(试剂)。
5、3R原则:①替代原则(replacement);②减少原则(reduction);③优化原则(refinement)6、动物福利:指动物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应得到人类的保护,其基本原则是要善待动物,保护动物的健康和快乐。
内容如下:①应提供给动物满足生长发育和繁衍后代的营养食物和清洁的饮水,使其免受饥渴。
②应提供给动物适当的栖息之地和饲养场所,使其能休息和睡眠.③应提供预防动物疾病和患病后及时诊疗的措施,使其免受疾病和伤害的痛苦.④应提供给动物安静的饲养环境,无刺激动物发生应激和恐惧的场面和声音.⑤应提供给动物与同类玩耍、表达天性的空间和自由。
7、实验动物学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意义:中医药现代化需要实验动物学;深刻揭示中医药治病机制,进一步提高疗效需要实验动物学;中药产业现代化国际化需要实验动物学.第二章实验动物遗传学[掌握]实验动物的分类和品种品系的概念.近交和近交系动物的概念,近交系动物的特点.封闭群动物的概念.杂交群动物的概念。
1、实验动物按遗传学控制分类:分为近交系、封闭群(远交系)和杂交群。
2、品种:是种以下的非自然分类单位,是人们根据不同需要而对动物进行改良、选择、定向培养,具有某种特定外形和生物学特性的动物群体,其特性能稳定地遗传。
实验用动物的级别是怎样区分的按遗传学控制方法,根据基因纯合的程度,把实验动物分类为:近交系、突变系、杂交群、封闭群四类,其规定要求各不相同,而杂种(Mongel)是未经遗传学控制而进行无计划交配繁殖的动物1.近交系动物(Inbred strain animals):近交系动物一般称为之纯系动物。
是采用兄妹交配(BXS——brother sister)或亲子交配(PXO——parent xoffspring,父母与子女交配),连续繁殖20代以上而培育出来的纯品系动物。
一般以小鼠为典型代表。
所以把啮齿类动物同胞兄妹连续交配达20代以上的品系称为近交系,其近交系数可达99.8%,亦可用亲子(父女、母子)连续交配20代以上达到近交目的,其近交系数可达99%。
但必须用年轻的双亲同其子女交配,而且亲子交配不能同兄妹交配混用。
很多学者认为,较大动物的纯种培育很难获得成功,因为成功率低,往往成为经济上的学生负担。
例如犬和猫连续兄妹交配20代需经20年左右。
鸡和兔亦也花费较长时间。
但目前毕竟因研究上的特别需要,已培育出兔、犬、猫、鸡、羊、猎等的若干近交系。
有些学者提议:禽类和兔的血缘系数达到80%以上时(相当兄妹交配四代),即可称为近交系。
2.突变系动物(Maiant strain animals)是保持有特殊的突变基因的品系动物,也就是正常染色体的基因发生了变异的、具有各种遗传缺陷的品系动物。
生物在长期繁殖过程中,子代突变发生变异,其变异的遗传基因等位点可遗传下去,或即使没有明确的遗传基因等位点,但经过淘汰和选拔后,仍能维持稳定的遗传形质。
这种变化了的能保持遗传基因特性的品系,称之为突变品系。
在小鼠和大鼠中,通过自然突变和人工定向突变,已培育出很多突变品系动物。
3.杂交群动物(Hybrid animals)也称杂交一代动物或系统杂交动物。
是指两个近交品系动物之间进行有计划交配所获得的第一代动物。
简称F1动物。
一般只用子一代F1,有时也用子二代F2。
(一)实验动物科学 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以实验动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将培育的实验动物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实验动物科学融合了生物学,动物学,生理学,医学等内容,以遗传学和微生物学为基础,通过对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进行多方面的研究,逐步形成的比较完整的基础学科。
一. 实验动物科学及其发展实验动物科学是随着自然科学和生物医学的发展,至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发展成一门具有自身理论体系的独立学科。
1 、国外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四个主要的发展阶段:(1)公元前4~公元3世纪Aristotle 多种动物解剖 /Erasistratu 活体动物解剖 /Galen 活体动物解剖(2)公元3~ 16世纪科学研究的黑暗年代(3)公元16 ~19世纪末Vesalius 公开的解剖学示范教学 /Harvey 多种动物的大量解剖和生理研究Hales 报告马的血压测定结果 /Fontana 药物毒性的动物实验Darwin 《物种起源》 /Bernard 实验医学“必须妥善地选择解剖构造合理或对某种影响具有特异敏感的动物。
每项研究必须明确指出选择的动物,每个生理学或病理学问题能否解决,往往完全取决于为获得准确结果而用于实验的动物是否选择得当。
” ----CLAUD BERNARD (1813—1878)法国生理学家19世纪实验医学的兴起成为生物医学发展的转折点,在生理学、微生物学上取得巨大成就,同时动物保护组织开始兴起。
(4)20世纪至今孟德尔遗传规律发现1907年 Little首次成功培育出DBA纯系小鼠1932年 Glimstedt 育成并进行无菌豚鼠饲养1946年 Reyniers 育成无菌大鼠1956年国际实验动物科学委员会(ICLAS)成立。
1959年 Teah 繁殖无菌豚鼠成功60年代后动物器官移植微循环研究1975年 Peter Singer《动物解放》实验动物保护运动迅速掀起,限制和影响了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同时也促使人们开展实验动物替代方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