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现代西方犯罪心理学的主要理论(10.9)
- 格式:ppt
- 大小:2.79 MB
- 文档页数:119
犯罪心理学中的核心理论是什么?犯罪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之一,主要研究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动机和行为,以及预防和治疗犯罪的方法。
犯罪心理学中的核心理论是指犯罪行为的成因和发展机制,它对于了解犯罪的本质和预防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犯罪心理学中的核心理论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理论包括社会学和心理学角度的理论。
社会学角度的理论主要关注社会结构和文化环境对犯罪行为的影响,而心理学角度的理论则主要关注个体心理因素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社会学角度的理论主要包括社会结构理论、社会控制理论和文化传统理论等。
社会结构理论认为,社会结构和组织对个体的行为起着决定性作用。
例如,社会贫困和失业率高的地区,犯罪率也相对较高。
社会控制理论则认为,社会控制机制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防止犯罪行为起着重要作用。
文化传统理论则认为,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对于个体的行为和态度产生影响。
心理学角度的理论主要包括人格理论、动机理论和认知理论等。
人格理论认为,个体的人格特征对于犯罪行为具有决定性作用。
例如,具有反社会人格特征的个体更容易表现出犯罪行为。
动机理论则认为,个体的动机和目标对于犯罪行为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经济利益、报复心理和寻求刺激等都是犯罪行为的常见动机。
认知理论则认为,个体的认知过程对于犯罪行为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个体对于行为后果的评估和对于风险的认知会影响其是否进行犯罪行为。
犯罪心理学中的核心理论是多方面的,它们共同构成了犯罪行为的成因和发展机制。
了解这些理论对于预防和治疗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犯罪心理学中的核心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犯罪行为的本质和成因,从而采取更加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例如,在预防犯罪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改善社会环境、加强社会控制和教育等方式来降低犯罪率。
在治疗犯罪方面,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犯罪类型和个体情况,采用不同的心理治疗和行为干预措施,帮助犯罪者改变其行为和态度。
犯罪心理学中的核心理论是我们了解犯罪行为和预防治疗犯罪的重要基础,它们的研究和应用对于社会稳定和人类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犯罪心理学》讲义二、犯罪心理学的主要理论10犯罪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古老的历史:犯罪在先,法律在后。
人类社会产生后,就出现了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如原始社会时,生产力极为低下,为了争夺有限的生活资源,在氏族之间会展开血腥的暴力行为。
恶、侵犯、暴力是当时的称呼。
“人为什么会做恶?”引起了人们无穷的兴趣和不懈的思考。
1、中国古代的犯罪心理学思想。
中国犯罪心理学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殷周时期,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犯罪心理学思想的奠基和和形成时期。
中国古代思想家有关犯罪心理学思想的论述,可概括为以下三方面:(一)关于犯罪心理形成原因的论述①社会经济与犯罪心理先秦诸子十分重视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产生犯罪心理的原因。
春秋前中期的杰出政治家管仲提出了“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认为贫穷是产生犯罪心理和导致犯罪行为的原因。
而老子则认为犯罪是由法令完善、经济发展、物资丰富引起的,只要“常使民无知无欲”,就会天下安宁。
汉代的董仲舒则提出,过度的贫穷和富裕都会引起犯罪心理和导致犯罪行为。
他指出:“大富则骄,大贪则忧。
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
”(《制度》)②人性与犯罪心理在中国思想史上,有关“人性”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众说纷纭。
其中的“性善论”、“性恶论”、“形三品论”等重要的理论概念与探讨犯罪心理的成因关系密切。
孟子主张人皆有“恻隐”、“羞恶”、“恭尊”、“是非”之心,只要扩而充之,就会形成仁、义、礼、智的道德品质。
“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孟子·告子》)。
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
人生而就有“好利”、“疾恶”、“好声色”等本性,如果任其发展,就会“争夺生而辞让亡”、“残贼生而忠信亡”、“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荀子·性恶》)。
因此,人们得到“师法”的教化,才能走上正道。
董仲舒提出了“性三品”说,他认为阴阳二气的运转搭配形成了三品的人性,即“圣人之性”、“斗筲之徒(斗和筲都是容量不大的容器,比喻气量狭小或才识短浅之人)”和“中民之性”。
犯罪心理学专业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犯罪心理和行为的学科,旨在了解犯罪者为何要犯罪、如何犯罪以及如何防止犯罪。
在这个领域中涉及的知识点非常广泛,如心理学、法律、社会学、犯罪学、心理病理学、生物学等等。
第一章概述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目的是了解犯罪的本质、动机和原因。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它既关注犯罪者的心理特征,也关注其环境、文化和社会因素。
犯罪心理学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1.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犯罪心理学主要研究的对象是犯罪者,包括因犯罪而被判刑的罪犯以及犯罪行为被发现前还未被发现的潜在犯罪者。
犯罪心理学家通过了解犯罪者的心理特征、行为模式和思考方式等方面的特征来了解犯罪的动机和原因。
2.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犯罪心理学主要研究犯罪者的以下方面的心理特征:(1)犯罪者的人格特征:包括情绪稳定性、自我控制、社交能力等(2)犯罪者的思维方式:包括认知偏差、认知方向、思维方式等(3)犯罪者的动机:包括报复心理、破坏心理、权力渴望等(4)犯罪者的心理发展过程:包括童年经历、受教育程度、家庭环境等3.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性格测验、面部表情分析、神经科学等科学方法进行研究。
同时,随着心理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实境技术的应用亦成为研究中的重要手段。
第二章犯罪心理学理论犯罪心理学理论主要包括生物学理论、社会学理论、心理学理论以及犯罪学理论四个方面。
1. 生物学理论生物学理论认为,犯罪者的犯罪行为与他们的身体中某些因素有关。
例如,某些神经化学物质的不平衡可能导致一些人具有更高的犯罪倾向。
此外,性别、遗传等因素亦对犯罪行为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2. 社会学理论社会学理论认为,一个人的犯罪行为是受他所处的社会背景和环境的影响的。
例如,贫困、失业、家庭暴力等社会因素都可能导致犯罪的发生。
3. 心理学理论心理学理论认为,犯罪行为主要取决于犯罪者的心理特征。
例如,自我中心、冲动控制不好、缺乏同情心等心理特征都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
第一章犯罪学概述“犯罪学”一词是法国人类学家皮纳尔于1879年在其《人类学》中首次提出,1885年意大利犯罪学家加罗法洛的代表作《犯罪学》问世。
此后犯罪学一词被人们普遍接受。
第一节犯罪学的概念犯罪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对犯罪现象和犯罪行为进行综合研究的事实性学科,它基于对犯罪现象原因和犯罪行为发生规律的理性认识,提出旨在预防、减少犯罪的对策和措施体系。
一、犯罪学的外延(一)菲利的犯罪学概念犯罪学的创始人之一,意大利学者菲利在1882年发表了其代表作——《犯罪社会学》。
(二)奥地利学派的犯罪学概念以汉斯·格罗斯、格拉斯贝尔格及塞利格为代表的一批犯罪学家1、减法:不同意菲利将刑法学也包括在犯罪学之内的思想,并对刑法学与犯罪学的区别加以了认真研究。
犯罪学和刑法学的区别:事实和实体vs 规范2、加法:刑事侦查学、监狱学、刑事政策学等均包括在犯罪学之中。
3、评价:奥地利学派的犯罪学思想对后来西方犯罪学的研究及理论构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刑法学与犯罪学的区别的观点,后世认同(2)犯罪学和监狱学合为一体的思想(三)美国经典学派的犯罪学概念美国经典学派的代表埃德温·H·萨瑟兰(Sutherland)和其学生唐纳德·R·克雷西(Cressey)提出了自己的犯罪学概念。
犯罪学:研究作为社会现象的犯罪的科学。
划分出犯罪学的三个分支学科:刑法社会学、犯罪原因学及刑罚学。
(四)传统(狭义)犯罪学派的犯罪学概念传统的犯罪学派理论都承认犯罪学与刑法学及其他刑事科学是既密切联系又相互独立的学科,彼此不存在包容关系,并把犯罪学视为研究犯罪原因或主要是研究犯罪原因的科学。
第二节犯罪学中的犯罪一、问题的提出在我国,由于犯罪学发展的历史很短,历史上也缺乏犯罪学方面的理论积淀,因而现阶段人们对犯罪的概念,主要是从刑法学意义上去把握的。
问题:犯罪学上的犯罪是刑法规定的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吗?犯罪学从事实(实体)层面来把握犯罪,而刑法学则着眼于规范(法律)层面把握犯罪。
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犯罪者心理和行为的学科,它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物学因素。
犯罪心理学家认为,犯罪者的行为与遗传、神经生理、荷尔蒙等生物学因素有关。
例如,研究表明,一些犯罪者存在基因缺陷或神经系统异常,这可能导致他们的决策和行为出现问题。
第二,心理学因素。
犯罪心理学家认为,犯罪者的行为与他们的个性、情绪、认知、动机等心理因素有关。
例如,一些犯罪者可能存在心理障碍,如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症等,这些障碍可能导致他们的行为出现问题。
第三,社会学因素。
犯罪心理学家认为,犯罪者的行为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家庭教育等社会因素有关。
例如,一些犯罪者可能来自不庭或贫困家庭,他们可能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导致他们的行为出现问题。
第四,环境因素。
犯罪心理学家认为,犯罪者的行为与他们所处的物理环境、社会环境等环境因素有关。
例如,一些犯罪者可能生活在犯罪率高的社区,这可能导致他们接触到更多的犯罪行为,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
以上是犯罪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框架,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不是孤立的存在。
例如,生物学因素可能影响心理学因素,而社会学因素和环境因素也可能影响心理学因素。
犯罪心理学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才能更好地理解犯罪者的心理和行为。
在实际应用中,犯罪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可以用于犯罪预防、犯罪侦查和犯罪治疗等方面。
例如,通过了解犯罪者的心理和行为,可以制定更有效的犯罪预防措施,提高社会安全水平;通过分析犯罪者的心理和行为,可以帮助警方更好地侦破案件,提高犯罪侦查效率;通过犯罪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可以为犯罪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犯罪心理学的理论框架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体系,它为我们理解犯罪者的心理和行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打击犯罪,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
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犯罪者心理和行为的学科,它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生物学因素、心理学因素、社会学因素和环境因素。
简答现代犯罪心理学主要内容摘要本文介绍了现代犯罪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犯罪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主要理论和应用等方面。
通过对现代犯罪心理学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识别和理解犯罪行为,并为防治犯罪提供科学依据。
1.简介现代犯罪心理学是心理学与犯罪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犯罪行为的心理过程、动机和预防治理等方面的内容。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犯罪形式的多样化,犯罪心理学的研究逐渐成为了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2.研究对象犯罪心理学主要关注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其研究对象包括犯罪者个体的心理特征、犯罪行为的动机、犯罪行为的心理过程等。
同时,犯罪心理学也对犯罪的受害者、目击者和执法人员等相关的心理现象进行研究。
3.研究方法犯罪心理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调查、案例分析、心理测试、实验研究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犯罪行为的心理特征和规律,并为预防犯罪提供科学的依据。
4.主要理论现代犯罪心理学包括多个重要理论,其中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理论:4.1社会心理理论社会心理理论认为,犯罪是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社会化过程中的心理因素。
这一理论强调了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同伴压力等因素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4.2心理动力学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尝试解释犯罪行为的动机和内在驱动力。
这一理论认为,犯罪行为是由于个体心理冲动和欲望无法得到合法满足所致。
4.3刑事心理学理论刑事心理学理论主要关注犯罪者的认知和决策过程。
这一理论认为,犯罪行为是经过个体的认知加工和决策产生的结果。
4.4环境心理学理论环境心理学理论认为,犯罪行为与环境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这一理论强调了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包括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方面。
5.应用现代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犯罪行为的识别、犯罪预测、犯罪者心理干预和犯罪预防等方面。
5.1犯罪行为的识别通过研究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我们可以更好地识别和判断潜在的犯罪行为,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