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 第二章 犯罪心理原因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417.00 KB
- 文档页数:88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与犯罪人的犯罪行为有关的犯罪心理现象、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学科。
犯罪心理的犯罪:指行为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应当受到处罚、有意识的客观外在活动。
(犯罪心理学中研究的犯罪包括1.刑法的犯罪 2.违法行为 3.青少年的不良行为)特点: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法惩罚性范围:1.刑法学中的犯罪2.其他法律文件所规定的违法行为3.不良行为(越轨行为)犯罪人:指实施了严重危害社会行为,应受法律和道德纪律责罚的人。
三个基本条件:1.刑事责任年龄 2.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3.实施了法律规定的犯罪行为范围:1.刑法学中的犯罪人(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触犯刑法、应受刑法处罚)2.一定范围内严重违法或者越轨、应受法律和道德纪律责罚的人3.不具备刑法学中犯罪人特征但实施了违法犯罪或者越轨行为的未成年人、变态人格者以及精神病人理论任务:1.建立我国犯罪心理学的理论体系2.发展和完善犯罪科学的内容,提高犯罪科学的理论水平3.丰富和发展心理科学的内容,提高心理科学的理论水平实践任务:1.为家庭、学校和社会提供犯罪心理科学知识,更好地培养和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2.为公安司法人员提供心理科学知识,增强犯罪对策的业务能力,提高办案质量3.为党和政府制定刑事司法政策,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献计献策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特点:(1)犯罪心理隐蔽性(2)犯罪人对研究活动的抵触情绪(3)现场研究的困难性犯罪心理研究的具体方法:1.心理分析法心理分析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犯罪嫌疑人作案的行为方式(2)确定犯罪嫌疑人作案后的行为表现(3)判断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是在常态心理支配下进行的还是在异常心理支配下进行(4)了解犯罪嫌疑人作案时的心理压抑、需要冲突、动机斗争等(5)刻画犯罪嫌疑人的特征、背景,如智力水平、体貌特征、生活习惯、家庭情况、社会交往等,直接为排查犯罪嫌疑人提供依据。
罪犯心理原因分析罪犯心理原因分析一、罪犯心理概述罪犯心理是指罪犯在监狱服刑期间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
罪犯心理主要包括罪犯的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
这些心理特征不仅影响罪犯的改造和再社会化过程,也影响监狱的管理和安全。
因此,了解罪犯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对于提高监狱管理和改造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罪犯心理原因分析1.犯罪心理犯罪心理是指罪犯在犯罪行为发生时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
犯罪心理是导致犯罪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犯罪行为发生前,罪犯往往存在着不良的心理状态,如认知偏差、情感不稳定、意志力薄弱等。
这些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与罪犯的犯罪行为密切相关。
2.心理社会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是影响罪犯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罪犯的心理社会因素包括家庭背景、教育程度、职业经历等。
这些因素对于罪犯的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例如,家庭背景不良的罪犯往往存在着情感不稳定、自卑等问题;教育程度较低的罪犯往往存在着认知偏差、缺乏法律意识等问题。
3.监狱环境因素监狱环境因素也是影响罪犯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监狱环境包括监狱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监管方式等。
监狱环境对于罪犯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地理位置偏远的监狱往往存在着与外界隔绝、信息不畅等问题,这容易导致罪犯的心理失衡和焦虑。
4.个人成长经历因素个人成长经历因素是影响罪犯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罪犯的个人成长经历包括童年经历、家庭关系、教育经历等。
这些因素对于罪犯的性格形成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童年经历创伤的罪犯往往存在着信任感缺失、情感不稳定等问题;家庭关系紧张的罪犯往往存在着沟通障碍、自卑等问题。
三、总结罪犯心理是影响监狱管理和改造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对罪犯心理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罪犯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为监狱管理和改造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通过对罪犯心理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为罪犯的心理健康提供有效的干预和支持,帮助罪犯重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改造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
白宝山犯罪心理形成原因分析:生理原因:1、性别:白宝山是男性。
男性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导致性格容易亢奋,对不公平的处理容易走向极端采取不冷静的办法处理。
易争强好胜,偏激冲动。
2、年龄:被捕时四十岁左右,犯罪期间处于35岁到45岁之间。
这个年龄段的人:思维成熟,性格沉稳,胆识过人,目标性强,执行力强。
3、性格:不善言辞,克己忍耐,性格内向,自闭自卑,好强,偏执爱枪械知识,沉默寡言,对现实和社会不满,不甘于平庸。
内向,好学,自闭,克己,导致其能不断积累知识,和积累想法,并且反复推演自己想法,不断使得行动更加细致周密,谋定后动。
再加上其成熟的生理年龄段,和对社会风土人情,心理的准确把握,是其成“事”的必然性格条件。
内向心理有强的心理承受力,但心里底线一旦崩溃,容易走向极端。
家庭原因:出生于北京市石景山区一个工人家庭,父母都是首都钢铁公司的职工。
1960年,3岁,父亲病逝,母亲生活艰难,将白宝山送到老家河北省徐水县,母亲改嫁。
家庭变故,人生轨迹走向无约束道路,对未来的人生无规划,对自己的行为无自制也无人约束,直到积累小恶成大恶。
生活贫困和家庭变故导致其必然不是向积极方向变,越变越穷凶恶极。
教育背景:1971年,14岁:开始上小学一年级,16岁辍学,酱菜厂当临时工在监狱中认真学习枪械知识。
学龄低,成绩差又有偏执的自学爱好,上学受挫是任何一个学习一般的人走向的第一个挫折。
从而导致融入社会困难,出门处处受阻,加上没有文化和技能,只能靠卖苦力维持生计。
其他原因:1、白宝山做过临时工、装卸工,还进行过劳动改造。
长期体力劳动,收入少,加上长期内向好学的指导思想严重危险,以及成熟心理生理年龄,必然产生对社会极端危害。
2、长期在北京这样一个繁华的城市过着贫困的日子,心里的落差更大,更觉得社会不公平,仇恨社会的心理更强烈。
靠近繁华的世界,和自身窘迫人生遭遇,以及偏见的社会观念导致犯罪心理产生。
3、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第一次严打的时期,自身的轻罪重判、刑期加重,家人离开,儿女生活贫困被人瞧不起,对自己的这些不幸的人生遭遇,归罪于社会,而无法排解。
犯罪心理分析犯罪心理一直是犯罪学和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它关注着犯罪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心理状态。
了解犯罪心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犯罪行为背后的原因,从而提供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本文将对犯罪心理进行分析,探讨犯罪行为的心理特征和影响因素。
一、心理特征1. 内在冲突和失调感犯罪者通常内心存在一种冲突和失调感。
这种冲突可能来自于他们与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不一致,也可能是由于过去的创伤经历所引发的情感问题。
这种内在冲突和失调感使得他们对自我的认同产生严重问题,导致他们寻求通过犯罪行为来获得满足感和自我肯定。
2. 自控力不足犯罪者往往在自控力方面存在着问题。
他们很难抑制冲动和欲望,容易被外界的刺激所引诱。
缺乏自控力使得他们容易受到犯罪行为的诱惑和影响,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
3. 缺乏同理心犯罪者缺乏对他人感受的同理心。
他们通常无视他人的权益和利益,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和满足。
缺乏同理心使得他们更容易对他人施加伤害,并且对犯罪行为后果的影响和痛苦缺乏足够的认识。
二、影响因素1.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研究表明,贫困、失业、社会不公平等因素与犯罪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在社会环境恶劣的情况下,个体更容易受到犯罪行为的影响和诱导。
2. 家庭因素家庭是个体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失调和家庭暴力等问题会对个体产生负面影响。
一些犯罪者往往来自破碎的家庭,缺乏有效的亲子关系和身心健康成长的环境。
这种不良的家庭因素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道德发展起到了负面促进作用。
3. 个体心理特征个体的心理特征也是影响犯罪行为的重要因素。
例如,人格特征中的冲动性、自尊心脆弱、逆反心理等都与犯罪行为存在一定的关联。
这些个体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和行为选择。
三、预防和干预对于犯罪行为,预防和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犯罪心理的特征和影响因素,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进行预防和干预。
1. 提高社会福利和公平程度改善社会环境,提高社会福利和公平程度,可以降低犯罪行为的发生。
第二章弗洛伊德的犯罪观1.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本能与犯罪人格与犯罪罪恶感与犯罪:在人格发展过程中,由于比多的固着与倒退,个体对父母产生了不正常的恋母(恋父)情结,使其在超我的作用下产生了很深的无意识罪恶感,这种罪恶感可能引起犯罪货其他不良行为的发生在许多罪犯身上,特别是青少年罪犯的身上,人棉可能发现在犯罪以前就存在着非常强大的罪恶感,所以罪恶感不是犯罪的结果,而是它的动机。
阿德勒的犯罪观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写道,“在罪犯的各种活动和态度中,都显现出他是在挣扎着要成为优越,要解决问题,要克服困难。
他和别人的不同之处不在于他没有这种形式的追求,而是他所追求的方向。
阿德勒提出,个人的自卑感主要是有个人的身体缺陷,低劣的社会经济条件和错误的家庭教育三类因素引起。
这类人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很有可能采取不符合社会要求,过度的补偿行为来克服自卑感,这样做往往会触犯社会禁律,导致犯罪。
对犯罪的防治阿德勒十分重视对犯罪的预防和对犯罪人的矫治,他认为,犯罪人选择与社会相悖的方式克服自卑,与他们在三大生活领域(即友谊,职业和爱情)的失败有关。
预防犯罪的途径是要找出罪犯在儿童时期所遭受的合作障碍,培养他们的社会兴趣,教会他们怎样与人合作。
要特别注意下面三类儿童,1.身体有缺陷的儿童2.被宠坏的儿童3.受到忽视的儿童艾希霍恩认为,初生婴儿是一种不合群的动物,家庭教养的作用就在于随着他们的成长,使他们从不合群的状态中摆脱出来,进入到适应社会的状态。
如果儿童没有与父母产生情感依恋,没有经历认同父母的人格特点的心理过程,没有学会像父母那样的心理控制能力和恰当的行为方式,就会使他们具备犯罪的倾向,病随时都有可能犯罪。
亚历山大和施陶布提出,所有的人毫无例外地,或早或迟地实施的第一次犯罪,都是对保持清洁的规定的违反。
美国犯罪学家塞克斯(Gresham Sykes)和马茨阿(David Matza) 曾对少年犯罪人的心理防卫机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少年犯罪人五种“中和”技术,实际上就是少年犯罪人对期犯罪行为的五种合理化解释,1.否认责任2.否认损害3.否认被害人的被害4.否定责难者5.高度效忠群体社会学习理论对攻击行为的解释(论述题)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攻击行为是一种习得的社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