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算盘的故乡
- 格式:doc
- 大小:106.00 KB
- 文档页数:6
算盘算盘被誉作中国贡献于世界的“第五大发明”,可谓地道中国特产了。
随着对陕西歧山出土文物西周陶丸的研究,中国算盘的发明时间已经提前到二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
绵延了如此悠久历史的算盘文化中遗留下一大批五彩斑谰、千奇百怪的算盘珍品。
兹从设在珠算宗师程大位故乡安徽省黄山市的我国第一座珠算资料馆的文物藏品里撷拾数珍,略加介绍。
戒指算盘戒指算盘是一只镶嵌在戒指上的微型算盘,纯银精制,为清代文物。
算盘尺寸为1厘米×0.5厘米,像一颗镶嵌在戒指上的长方形银制饰物。
戒指算盘共有7档,为上二珠下五珠的七珠算盘样式,算盘珠直径不足1毫米。
令人称奇的是,这49颗银制算珠竟然也为标准算珠样式,并非银丝绕制,用放大镜细看也难以发现接缝痕迹,工艺难度可想而知。
更为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微型算珠居然均能在银制珠杆上作自由滑动,上下自如,毫无涩阻感。
当然,若要使用它作珠算计算,根本无法用手指来拨珠,因为手指指尖比整个算盘还要大,唯有用钢针代替手指方能使用这戒指算盘,而这对它的主要使用者古代仕女来说并非一个难题,因为只须举手从自己的发髻上抽出就行了。
水烟筒算盘水烟筒算盘是一只以铜链牵引空悬于水烟筒吸嘴弯道与底座平台间的微型算盘,1986年8月,这一算盘送往世界珠算大会展示时曾引起各国珠算专家们的惊叹,新华社记者为此发了通稿投之以极大的兴趣。
水烟筒算盘系清末民初时的文物,全用黄铜精制,长为2厘米,宽为1.5厘米,系上二下五珠九档微型算盘,远观似一只罕见的水烟筒挂件工艺品饰物。
据介绍:该水烟筒算盘除了具装饰美化功能之外,同时也具有算盘的实用计算功能。
水烟筒底座上插有一根用于疏通烟道的通针,它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可以用来拨动这只水烟筒算盘。
关于它的实用情况,可以从《新绿林传》等历史小说中读到。
无珠算盘在黄山市珠算博物馆的算盘文物展品中,珍藏着从一珠算盘、二珠算盘到十珠算盘的各种珍品,已经足以让人大开眼界了。
然而,对于这只无珠算盘来说,人们于惊讶之余更多的是伴之以狐疑———这是算盘么?它到底有什么用?无珠算盘当然是一只算盘,它有长150毫米、宽50毫米的长方形红木边框,有带有定位标志的横梁,还有12档算盘珠杆,这些都跟一般算盘毫无二致,唯一不同之处就是它的珠杆上却没有一颗算珠。
算盘文化在数学课堂中的实施与应用【摘要】算盘在我国的历史悠久,早在1000多年前,人们就开始用算盘来记数和计算。
中国是算盘的故乡,大约在500年前算盘开始传入日本、朝鲜等国家。
在计算机已很普及的今天,古老的算盘不仅没有被废弃,反而因它的灵便、准确等优点在许多国家方兴未艾,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2013年12月4日,珠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因此,人们往往把算盘的发明与中国四大发明相提并论,称它为“第五大发明”。
【关键词】记数方法由繁到简的历程,启迪我们的教学也可以在对比中进行。
回顾人类记数的历史,从用手指记数、结绳记数、书契记数的单一记数到堆石子算、垒瓦片算、位石子算的“逢十进一”,再发展到“以一当五”的筹算、珠算,每一次发展都是人们为了记数需要而进行的创造,是符号化思想的具体体现,折射出人类早期累数制记数思想,反映了人类记数方法由繁到简的发展历程。
对比新旧教材可以发现,以往我们主要借助计数器去认数,现在增添了算盘。
比较计数器与算盘,虽然两者在结构上比较相似,表示数时都要先确定个位,让档与数位一一对应,以直观地呈现十进制计数法的位值原则。
但两者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计数器某一档上珠的个数与这个数位上的数是等值的,而算盘每一档上都有上珠和下珠之分,一个下珠表示1,表示1~4各数时,仅用下珠即可,这正反映了人类早期累数制记数思想。
进一步比较,如果某个数位上是“9”,在计数器上是很难一下子看出来的,必须一个一个去数,而在算盘上,因为有了上珠,剩下的4个下珠一眼就能看清,这时候的“9”就能一下子看出来。
这种“以一当五”的思想,既是符号化思想的具体体现,也反映了人类记数方法的发展历程。
所以,用算盘表示数更直观、更简洁,丰富了数的表示方法,蕴涵着丰厚的数学思想方法。
算盘是学生认数过程中不可替代的辅助工具,为学生自主建构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理解和掌握万以内数的意义,提供了极佳的直观模型,在记数学习中引入算盘可以帮助学生感受算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清明上河图》中埋藏的科技秘密作者:曾筱琳来源:《学生天地·初中》2019年第12期《清明上河图》就像中国的一个文化符号,去故宫博物院参观的人大多不惜排上几个小时的队,也要一睹其真容。
其实《清明上河图》中除了表现北宋人民的生活、生产、商业贸易等情景外,还隐藏着一些中国古代先进的科学技术。
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结构巧妙的木拱桥相信看过《清明上河图》的人,对画面中的那座拱桥都不会陌生。
桥上是接踵而行的人流,桥下是穿梭的船只,一派热闹非凡的城市生活场景扑面而来。
那么,这区区一座拱桥有什么特别呢?我们不妨先来简单认识一下拱桥这种形态优美的建筑。
其实,拱桥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公元前一百年左右,世界上就出现了第一座拱桥——古罗马的阿尔坎塔拉桥,公元605年我国闻名遐迩的赵州桥也修建完成。
它们都以优美的外观和稳固的结构著称。
当然,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特征——都是用石头做的。
为什么古代大多数拱桥都是石头做的呢?因为桥面所承受的压力会分散到桥身两侧,最后作用到两边的地基上,这就要求拱桥两边的地基非常结实,材料的抗压能力很强,而石头刚好满足这个条件。
我们知道,木材也是建造桥梁最原始的材料之一。
那么,能不能用木头造出形态美观的拱桥呢?如果按照前面所述修建石拱桥的原理修建木拱桥,估计桥建好没多久就会塌。
毕竟,要比结实程度和抗压能力,木头实在没有竞争优势。
可是,《清明上河图》中的这座拱桥恰恰就是用木头建造的。
难道这是张择端臆想出来的吗?据文献记载,中国的第一座木拱桥出现在北宋,正是《清明上河图》中展示的这座造型独特,犹如一弯长虹的汴河虹桥。
那么,汴河木拱桥是如何建造的呢?《渑水燕谈录》中用“取大木数十相贯,架为飞桥”,简单描述了虹桥的桥梁结构。
通过后来建筑学家和桥梁学家的研究分析发现,汴河虹桥的建造技艺非常精湛,其结构精密而巧妙。
从整体上看,虹桥的主拱由两个系统组成,它们通过横梁交叉搭置、相互承载,形成了拱形的整体结构。
算盘,又作祘盘,珠算盘是我们祖先创造发明的一种简便的计算工具,珠算盘起源于北宋时代,北宋串档算珠。
算盘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一种简便的计算工具。
中国是算盘的故乡,在计算机已被普遍使用的今天,古老的算盘不仅没有被废弃,反而因它的灵便、准确等优点,在许多国家方兴未艾。
打算盘加法口诀:1、一上一,二上二,三上三,四上四,五上五,六上六,七上七,八上八,九上九。
一下五去四(4+1),二下五去三(3+2,4+2),三下五去二(2+3,3+3,4+3),四下五去一(1+4,2+4,3+4,4+4)。
2、一去九进一(9+1),二去八进一(8、9+2),三去七进一(7、8、9、+3),四去六进一(6、7、8、9+4),五去五进一(5、6、7、8、9+5),六去四进一(4+6,9+6),七去三进一(3+7,4+7,8+7,9+7),八去二进一(2+8,3=8,4+8),九去一进一(1+9,2+9,3+9,4+9)。
3、六上一去五进一(5、6、7、8+6),七上二去五进一(5、6、7+7),八上三去五进一(5、6+8),九上四去五进一(5+9)4、加法练习:三遍九(在算盘上打上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然后见几加几,加三遍。
加第一遍后为246913578,加第二遍后为493827156,加第三遍后为987654312。
)5、九遍九(在算盘上打上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然后每一次加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加九遍。
加第一遍后:246913578,加第二遍后3703700367,加第三遍后493827156,加第四遍后617283945,加第五遍后7407400734,加第六遍后864197523,加第七遍后987654312,加第八遍1111111101,加第九遍后1234567890)6、也可单数、双数分别加,即:1+3+5+......+97+99=2500,加到19时和为100,加到29时和为225,加到39时和为400,加到49时和为625,加到59时和为760,加到69时和为1225,加到79时和为1600,加到89时和为2025,加到99和为2500。
珠算的发明科普知识珠算的发明科普知识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珠算的发明科普知识,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我国是珠算的故乡。
珠算的发明和使用,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珠算发明前,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是筹算,一种以算筹(木棍、铁筹等)为计算工具的计算方法。
到了元明时代,筹算逐渐被珠算所取代。
珠算是以算盘为计算工具的计算方法。
关于算盘的来历,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年,据说我国当时就有了“算板”。
古人把10个算珠串成一组,一组组排列好,放入框内,然后迅速拨动算珠进行计算。
东汉末年,徐岳在《数术记遗》中记载,他的老师刘洪访问隐士天目先生时,天目先生解释了14种计算方法,其中一种就是珠算,采用计算工具很接近现代的算盘。
这种算盘每位有5颗可动的算珠,上面1颗相当于5,下面4颗每颗当作1。
这一明确记载说明我国算盘的发明比欧洲各国都早。
该书还第一次出现了“珠算”一词。
不过,珠算发明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得到普及。
宋代,珠算开始在商业活动中占有一定位置。
《清明上河图》中赵太丞药店柜台上就放着一把算盘,它和我们现在仍在使用的算盘一样。
元代,珠算得到进一步的应用,许多杂剧、小说作品都用算盘珠比喻。
16、17世纪,我国出现了大批珠算著作,其中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是明代程大位的《算法统宗》。
该书系统完备地介绍了珠算,其中595个应用题的数字计算,都是用珠算进行演算的。
它的出现,标志着珠算已完全走向成熟。
《算法统宗》出版后,压倒了同类著作,在国内广泛流传,还远播到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法国等很多国家。
此后,珠算逐渐取代筹算,成为我国的主要计算方法。
珠算逐渐取代筹算,成为我国的主要计算方法。
珠算具有很多优点,它构造简单,价格低廉,计算迅速,所以能盛行不衰。
今天,珠算在多位数的乘除等复杂运算中,不如电子计算机等新式计算工具,但演算比较简单的加减法,则令新式计算工具望尘莫及。
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实验、一中学2024学年中考五模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1.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他上路时,还探头探脑,四下张望了一下。
②桑桑走出树林时,忽然觉得自己是电影里的地下工作者了。
③他有一种神秘感、神圣感,还外加一种让他战战兢兢的紧张感。
④桑桑把信揣到怀里。
⑤这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周围根本无人,即便有人,谁会去注意他呢?A.⑤②③①④B.④②③①⑤C.⑤①③②④D.①②④⑤③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学校组织防震逃生演练活动,目的是为了让师生熟知灾害预警信号和应急疏散方法。
B.针对近来频频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学校的领导进行了深刻反思。
C.基层干部既要想干敢干,又要能干会干,切忌不可蛮干。
D.5月3日至4日,中美就经贸问题举行了磋商,达成了就有关问题保持密切沟通。
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A.语文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要多读多写,日积月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
B.是否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前提条件。
C.学校组织防震逃生演练活动,是为了让师生熟知灾害预警信号和应急疏散方法。
D.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使我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感悟了人生的真谛。
有关算盘的资料
有关算盘的资料如下:
算盘是一种古老的计算工具,起源于中国。
它由一些珠子组成,这些珠子可以在木框架上上下移动,以进行计算和记录数字。
算盘是一种基于位值的计算工具,通过在不同的列上移动珠子,可以表示不同位数的数字,并进行加、减、乘、除等运算。
算盘最早出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商朝,但是它真正的发展和普及是在明清时期。
在那个时代,算盘曾经是商家、财务人员、养殖业者、官员和学生等人的必备计算工具。
算盘经过几个世纪的改进和演化,出现了不同种类和形态的算盘,包括盘珠算盘、筒珠算盘、盘针算盘等等。
除了中国,算盘在日本、朝鲜、越南和印度等亚洲国家也广泛使用。
在西方,算盘也曾经流行过一段时间,但是随着现代计算机的普及,算盘逐渐退出了主流。
现在,算盘虽然已经被电子计算器和计算机所取代,但是在一些地方和行业,它仍然被使用。
例如,在中国的一些农村地区和小城镇,仍有一些老年人使用算盘进行日常生活中的计算;在一些教育机构和培训机构,也会教授算盘的使用技巧和历史文化知识。
总的来说,算盘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古老计算工具,它代表了人类计算技术的历史和演化,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珍视知识、注重智慧和重视实用的精神。
算盘的发展历程简介算盘是一种古老的计算工具,与历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巴比伦时期。
然而,它的原始形式并不像现代的算盘那样便捷实用。
算盘的发展历程可以被分为几个关键阶段,每个阶段都在优化和改进它的功能和使用。
最早的算盘是一种简单的表格,用来帮助人们记数。
它通常由神秘的方式制成,使用石头或木块代表数字,并使用沟槽来分隔数字。
这种原始的算盘相对来说没有什么计算功能,只是用来表示数量和交易时的计数工具。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使用更先进的材料和技术来改进算盘的性能。
最重要的进步之一是添加了珠子和横杠,以改进计算的准确性和效率。
每个珠子代表一个数字,而横杠则用于分隔不同的数量位。
这个设计变化使得操作算盘更加简单,也更容易进行复杂的计算。
古代中国是算盘发展的重要中心。
早在公元2世纪,中国就广泛使用了一种基于珠子和横杠的算盘。
这个设计在之后的几个世纪中得到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中国的数学家们开始制作各种不同规格和功能的算盘,以满足不同计算需求。
他们还开发了一套复杂的算盘操作方法和记数术语,使得算盘成为一个非常适合中国古代计算需求的工具。
随着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到来,算盘开始传入西方国家。
在欧洲,一些数学家和学者开始研究算盘的原则和操作方法,并为其发展做出贡献。
他们创造了新的算盘设计,增加了更多的珠子和横杠,以使算盘能够处理更复杂的计算。
他们也开始研究如何在算盘上执行乘法和除法等高级运算。
然而,算盘的发展在17世纪之后逐渐放缓。
这是由于现代科学计算机和电子计算器的兴起,以及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
算盘逐渐被这些更高效和自动化的计算工具所取代。
尽管如此,算盘仍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特别是在一些地方和文化中。
例如,一些亚洲国家的学校仍然教授算盘的使用,以培养学生们的思维和计算能力。
总体而言,算盘的发展历程可以看作是一个演变过程,从最早的简单计数工具发展到复杂的计算仪器。
虽然它的主导地位已经过去,但它作为一种古老的数学工具仍然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算圣刘洪刘洪(约公元129~210),字元卓,东汉泰山郡蒙阴县(今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人,东汉鲁王刘兴后裔,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珠算发明者和月球运动不均匀性理论发现者,被后世尊为“算圣”。
刘洪自幼聪慧好学,博览六艺群书,学识渊博,尤精于天文、历法;在年轻时即踏入仕途应太史令征召赴京城洛阳,被授予郎中,后迁常山国长史。
刘洪撰成的《乾象历》一书,是人类传世的第一部引进月球运动不均匀性理论的历法。
把日月食回归年的长度定为365.2462日,并首次给出白道和黄道约成古度6°1′的交角。
测出的近点月的长度为27.55476日,和现在的测值27.55455日相差甚微。
公元190年成功地发明了“正负数珠算”,因此被后人尊为“珠算”的早期奠基人、珠算之父。
--------前一段,随团游览了山东临沂市的部分景点,通过旅游认知了原来不曾知道的我国算圣---刘洪。
使旅游与文化知识进行了自然融合,颇有感触。
--------珠算是中国五大发明之一,而山东省临沂市内的蒙阴县是珠算的故乡,刘洪是珠算之父,被尊为“算圣”,他所创建的“乾象历”也颇有建树,是我国第一部传世的引进月球运动不均匀性历法,为后世历法工作者所尊崇,宗法。
--------刘洪(约公元130---210)字元卓,东汉末年天文学家和历算学家。
自幼聪慧好学,博览六艺群书,学识渊博,尤精于天文,历法。
--------为了纪念这位古代杰出的科学家,蒙阴县人民政府在县城命名了“刘洪路”,又先后修建了刘洪公园,树立了刘洪雕像。
--------蒙阴县城南边的云雾山,由于过去的无序开采,山体严重破坏,植物稀少,“伤痕累累”“惨不忍睹”。
本县投巨资,修建了环境艺术作品【算圣故里】既有刘洪的巨幅雕像,又有一副巨大雕刻算盘,内含九九归一算式。
成为集生态,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新亮点。
--------算盘内出现的数字依次是124703827据说有深刻含义,但笔者冥思不解,就像泰山石刻中的“虫二”以为着“风月无边”一样,寓意深奥。
中国是算盘的故乡,在计算机已被普遍使用的今天,古老的算盘不仅没有被废弃,反而因它的灵便、准确等优点,在许多国家方兴未艾。
因此,人们往往把算盘的发明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提并论,珠算盘也是汉族发明创造的一种简便的计算工具。
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赵太丞家药铺柜就画有一架算盘。
由于珠算盘运算方便、快速,几千年来一直是汉族普遍使用的计算工具,即使现代最先进的电子计算器也不能完全取代珠算盘的作用。
算盘是中国传统的计算工具。
中国人在长期使用算筹的基础上发明的,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发明,在阿拉伯数字出现前是世算盘界广为使用的计算工具。
算盘是长方形的,四周是木框,里面固定着一根根小木棍,小木棍上穿着木珠,中间一根横梁和算盘分成两部分,每根木棍的上半部有两个珠子,每个珠子当五,下半部有五个珠子,每个珠子代表一。
用算盘计算称珠算,珠算有对应四则运算的相应法则,统称珠算法则。
随着算盘的使用,人们总结出许多计算口诀,使计算的速度更快了。
相对一般运算来看,熟练的珠算不逊于计算器,尤其在加减法方面。
用时,可依口诀,上下拨动算珠,进行计算。
珠算计算简便迅捷,在计算器及电脑普及前,为我国商店普遍使用的计算工具。
古时候,人们用小木棍进行计算,这些小木棍叫"算筹",用算筹作为工具进行的计算叫"筹算"。
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用小木棍进行计算受到了限制,于是,人们又发明了更先进的计算工具--算盘。
到了明代,珠算不但能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还能计算土地面积和各种形状东西的大小。
由于算盘制作简单,价格便宜,珠算口诀便于记忆,运算又简便,所以在中国被普遍使用,并且陆续流传到了日本、朝鲜、美国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现在,已经进入了电子计算机时代,但是古老的算盘仍然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在中国,各行各业都有一批打算盘的高手。
使用算盘和珠算,除了运算方便以外,还有锻炼思维能力的作用,因为打算盘需要脑、眼、手的密切配合,是锻炼大脑的一种好方法。
编辑本段外型结构算盘现存的算盘形状不一、材质各异。
一般的算盘多为木制(或塑料制品),算盘由矩形木框内排列一串串等数目的算珠,中有一道横梁把珠统分为上下两部分,算珠内贯直柱,俗称“档”,一般为9档、11档或15档。
档中横以梁,梁上1珠,这珠为5;梁下4珠,每珠为1。
编辑本段种类值得注意的是,算盘一词并不专指中国算盘。
从现有文献资料来看,许多文明古国都有过各自的与算盘类似的计算工具。
古今中外的各式算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沙盘类,算板类,穿珠算盘算盘类。
①沙盘是在桌面、石板等平板上,铺上细沙,人们用木棍等在细沙上写字、画图和计算。
②后来逐渐不铺沙子,而是在板上刻上若干平行的线纹,上面放置小石子(称为“算子”)来记数和计算,这就是算板。
19世纪中叶在希腊萨拉米斯发现的一块1米多长的大理石算板,就是古希腊算板,现存在雅典博物馆中。
算板一直是欧洲中世纪的重要计算工具,不过形式上差异很大,线纹有直有横,算子有圆有扁,有时又造成圆锥形(类似现在的跳棋子),上面还标有数码。
③穿珠算盘指中国算盘、日本算盘和俄罗斯算盘。
日本算盘叫“十露盘”,和中国算盘不同的地方是算珠的纵截面不是扁圆形而是菱形,尺寸较小而档数较多。
俄罗斯算盘有若干弧形木条,横镶在木框内,每条穿着10颗算珠。
在世界各种古算盘中,中国的算盘是最先进的珠算工具。
编辑本段算盘的起源与普及关于算盘的来历,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年,据说我国当时就有了"算板"。
古人把10个算珠串成一组,一组组排列好,放入框内,然后迅速拨动算珠进行计算。
算盘究竟是何人发明的,现在无法考察。
但是它的使用应该是很早的。
东汉末年,数学家徐岳《数术纪遗》载:“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
”北周甄鸾注云:“刻板为三分,位各五珠,上一珠与下四珠色别,其上别色之珠当五,其下四珠各当一。
”汉代即有算盘,但形制于近日不同。
不过,中梁以上一珠当五,中梁以下各珠当一,则与现代相同,又据徐岳说,他的老师刘洪曾问学于道家天目先生,天目先生解释了14种计算方法,其中一种就是珠算,可见至迟在东汉已经出现算盘。
有些历史学家认为,算盘的名称,最早出现于元代学者刘因(1249——1293年)撰写的《静修先生文集》里。
在《元曲选》无名氏《庞居士误放来生债》里也提到算盘。
剧中有这样一句话:“闲着手,去那算盘里拨了我的岁数。
”公元1算盘274年,杨辉在《乘除通变算宝》里,1299年朱世杰在《算学启蒙》里都记载了有关算盘的《九归除法》。
公元1450年,吴敬在《九章详注比类算法大全》里,对算盘的用法记述较为详细,张择瑞在《清明上河图》中画有一算盘,可见,早在北宋或北宋以前我国就已普遍使用算盘这一计算工具了。
我国的算盘由古代的“筹算”演变而来。
“筹算”就是运用一种竹签作筹码来进行运算。
唐代末年,已见筹算乘除法的改进,到宋代产生了筹算的除法歌诀。
15世纪中期,《鲁班木经》中有制造算盘的规格。
由于算盘普及,论述算盘的著作也随之产生,流行最久的珠算书是1593年明代程大位所辑的《算法统宗》。
《算法统宗》是一部以珠算应用为主的算书。
全书共17卷,有595个应用题,多数问题摘自其他算书,但所有计算都改用珠算。
书中载有算盘图式和珠算口诀,并举例说明如何按口诀在算盘上演算。
其中开平方和开立方的珠算法是程大位首先提出来的。
书末附录“算经源流”记载了宋元以来的51种数学书名,其中大部分已失传,这个附录便成了宝贵的数学史料。
由于珠算口诀便于记忆,运用又简单方便,因而在我国被普遍应用,同时也陆续传到了日本、朝鲜、印度、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算盘的出现,被称为人类历史上计算器的重大改革,就是算盘在电子计算器盛行的今天,它依然发挥着它特有的作用。
随着算盘的使用,人们总结出许多计算口诀,使计算的速度更快了。
这种用算盘计算的方法,叫珠算。
在明代,珠算已相当普及,并且出版了不少有关珠算的书籍,其中流传至今,影响最大的是程大位(1533~1606)的《直指算法统宗》(1592)。
算盘的出现,被称为人类历史上计算器的重大改革,就是在电子计算器盛行的今天,它依然发挥着它特有的作用。
现在,已经进入了电子计算机时代,但是古老的算盘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各行各业都有一批打算盘的高手。
使用算盘和珠算,除了运算方便以外,还有锻炼思维能力的作用,因为打算盘需要脑、眼、手的密切配合,是锻炼大脑的一种好方法。
编辑本段起源之迷中国是算盘的故乡,在计算机已被普遍使用的今天,古老的算盘不仅没有被废弃,反而因它的灵便、准确等优点,在许多国家方兴未艾。
因此,人们往往把算盘的发明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提并论,认为算盘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一大贡献。
然而,中国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算盘的呢?从清代起,就有许多算学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日本的学者也对此投人不少精力。
由于缺少足够的证据,算盘的起源问题直至今天仍是众说纷坛,莫衷一是。
归纳起来,主要有三说。
一是清代数学家梅启照等主张的东汉、南北朝说。
其依据是,东汉数学家徐岳写过一部《数术记遗》,其中著录了十四种算法,第十三种即称“珠算”,并说:“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
”后来,北周数学家甄鸾对这段文字作了注释,称:“刻板为三分,其上下二分以停游珠,中间一分以定算位。
位各五珠,上一珠与下四珠色别,其上别色之珠当五,其下四珠,珠各当一。
至下四珠所领,故云‘控带四时’。
其珠游于三方之中,故云‘经纬三才’也。
”这些文字,被认为是最早关于珠算的记载。
当时的五珠中算盘不是穿珠算盘——珠中无孔(没有档),名曰珠盘和盘珠。
那时把涂有不同颜色的算珠放在一个刻有一排排纵向弧形槽内的木盘上。
但是一些学者认为,此书描写的珠算,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记数工具或者只能作加减法的简单算板,与后来出现的珠算,不能同日而语。
二是清代学者钱大听等主张的元明说,即算盘出现在元朝中叶,到元末明初已普遍使用。
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第二十九卷《井珠》,引当时谚语形容奴仆说:“凡纳婢仆,初来时日擂盘珠,言不拨自动;稍久,曰算盘珠,言拨之则动;既久,日佛顶珠,言终日凝然,虽拨亦不动。
”后人称此为“三珠戏语”。
把老资格的奴婢比作算盘珠,拨一拨动一动,说明当时的算盘已很普及。
宋末末元初人刘因的《静穆先生文集》中有一首以《算盘》为题的五言绝句:“不作翁商舞,休停饼氏歌。
执筹仍蔽簏,辛苦欲如何。
”这也是算盘在元代出现的明证。
至于明朝,永乐年间编的《鲁班木经》中,已有制造算盘的规格、尺寸,还出现了徐心鲁《算珠算法》、程大位《直指算法统宗》等介绍珠算用法的著作,因此算盘在明代已被广泛使用,这是毫无疑问的了。
随着新史料的发现,又形成了算盘起源于唐朝、流行于宋朝的第三说。
其依据是,一,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画有一家药铺,其正面柜台上赫然放有一架算盘,经中日算盘两国珠算专家将画面摄影放大,确认画中之物是与现代使用算盘形制类似的串档算盘。
二,1921年在河北巨鹿县曾挖掘到一颗出于宋人故宅的木制算盘珠,已被水土淹没八百年,但仍可见其为鼓形,中间有孔,与现代算珠毫无两样。
三,刘因是宋末元初人,他的《算盘》诗,与其说是描写元代的事物,还不如说是宋代事物的反映更为确切。
同样,陶宗仪的“三珠戏语”所见元人谚语中已有算盘珠之说,也反映出“是法盛行于宋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算法统宗”条)。
四,元初的蒙学课本《新编相对四言》中,有一幅九档的算盘图,既然在元初已为训蒙内容,可见已是寻常之物,它的出现,至少可上推到宋代。
此外,宋代的算盘从形制看已较成熟,没有新生事物常有的那种笨拙或粗糙。
因此,较多的算学家认为,算盘的诞生还可上推到唐代。
因为宋以前的五代十国时期战乱不断,科技文化的发展较为滞缓,算盘诞生于此时的可能性较小。
而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经济文化都较发达,需要有新的计算工具,使用了两千年的筹算在此时演变为珠算,算盘在这时被发明,是极有可能的。
算盘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有关它的起源却争论了上百年,无法统一。
但愿有更多的有志者投入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早日得出科学的结论,以告慰于古人.无愧于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