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算盘子属(叶下珠科)植物分类学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2.55 KB
- 文档页数:2
中草药叶下珠别名:珍珠草、叶下珍珠、叶后珠、十字珍珠草、夜合草、夜合珍珠来源:为大戟科油柑属植物叶下珠Phyllanthus urinaria L.,以全草入药。
夏秋采集全草,去杂质,晒干。
性味归经:微苦、甘,凉。
功能主治:清热利尿,明目,消积。
用于肾炎水肿,泌尿系感染、结石,肠炎,痢疾,小二疳积,眼角膜炎,黄疸型肝炎;外用治青竹蛇咬伤。
用法用量: 0.5~1两;外用适量,鲜草捣烂敷伤口周围。
片剂作用差不多!用法用量不一样吧名称: 叶下珠。
别名: 珠仔草、假油甘(潮汕)、龙珠草、企枝叶下珠(潮安、潮州)、油甘草(普宁、蹬海)、小里草(揭阳、普宁)、合羞草、五时合(揭阳)、田油甘、田青仔、叶后珠(南澳)、珍珠草(广州)。
形态:本品为大戟科叶下珠属叶下珠。
生于山野埔园田坎路旁。
一年生草本。
高数寸至尺许。
茎带紫红色,有纵棱。
叶互生,作复瓦状排列,形成二行,很似羽状复叶,叶片矩圆形,长二、三分,全绿,先端尖或钝,基部圆形,几无叶柄。
夏秋沿茎叶下面开白色小花,无花柄。
花后结扁圆形小果,形如小珠,排列于假复叶下面。
性味:味微苦甘,性凉,无毒。
效能:内服清热解毒散气去积;外用消毒退肿。
入脾肺经。
主治:赤白痢疾,暑热痢疾,伤暑发热,目赤肿痛,小儿疳积,夜盲;外治毒蛇咬伤,指头蛇疮,皮肤飞蛇卵,小儿暑疖。
大戟科叶下珠属植物叶下珠(Phyllanthus urinaria L.),别名珍珠草、珠子草、夜合草、阴阳草、油柑草等,为一年生草本植物Phyllanthus urinaria L。
主要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地区。
印度、越南、美洲和中国的长江以南等地均有分布。
叶下珠产地加工方法不同与疗效有直接关系。
大理白族自治州中药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叶下珠片采用云南天然植物叶下珠(Phyllanthus urinaria L.)为原料,其原料严格按照国家中药材种植质量管理规范(GAP)标准进行种植。
云南叶下珠已由我公司申报收入云南省中药材标准(1992年国内首家批准载入中药材标准)。
120第18卷 第9期 2016 年 9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8 No. 9 Sep .,2016叶下珠为大戟科植物叶下珠Phyllanthusurinaria L.的干燥全草,又名珍珠草、阴阳草、假油树、珠仔草、蓖其草等。
多生于山坡、路旁、田间,花沿茎叶下而生,结果时状如小珠,故有叶下珠之称。
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湖南、贵州、福建、浙江、江西等地,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明目、消积的功效,用于痢疾、泄泻、黄疸、水肿、热淋、石淋、目赤、夜盲、疳积、痈肿、毒蛇咬伤等治疗[1]。
现代药理实验证明叶下珠具有极强的抗乙肝病毒和保肝等作用,亚洲循症医学研究中心研究通过体外试验研究证明叶下珠是最为优秀的抗病毒中药之一[2]。
据其研究结果,叶下珠也正逐渐被应用到抗乙肝病毒、抗肝纤维化、抗肿瘤等领域,并且在业界已经取得较好的疗效,也因此拥有较高的声誉。
笔者从叶下珠药用活性、化学成分和质量标准等方面来阐述叶下珠近五年来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叶下珠的合理利用和深入开发提供可靠依据及导向建议。
1药用活性研究1.1 抗病毒1.1.1 抗乙肝病毒(HBV)自1982年印度学者Aloevera 等首次报道了苦味叶下珠体外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有灭活作用,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以来,关于叶下珠体内体外抗乙肝病毒的研究一直持续并日益增多[3]。
近期有学者研究表明[4]复方叶下珠滴丸稀释液体外对HBsAg、HBeAg 和HBVDNA 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近年来,核苷类药物如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等普遍用于乙型肝炎病毒的抗病毒治疗,而且疗效显著。
但长期使用该类药物容易引起病毒变异、耐药,且停药后容易出现病毒反弹。
干扰素也作为目前主要的抗乙肝病毒药物之一,然而其不良反应以及需要长期的肌内注射,使得在临床使用受限。
据有关文献报道[5-17],叶下珠复方制剂单用或与其他复方制剂联用在临床上对乙型肝炎有一定疗效;叶下珠制剂联合乙肝常规治疗西药可以增加乙肝患者对西药的应答敏感性,协同作用明显。
农村的“野南瓜”价值高作用多,乡下人都叫它“算盘子”,见过吗枝头挂着“小南瓜”,仔细瞧瞧却是好东西,都叫它算盘子,价值高在乡间,生长着很多叫不出名字的植物,但是却是上好的药材。
像金银花、龙葵这类,所以有时候真的会被老祖宗的智慧所折服,才会让在医疗技术不那么发达的远古时候,可以借助野外生长的植物来治疗疾病。
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算盘子就是这样一种存在。
算盘子其实是中药的名字,像龙葵也是中药一样。
它还有很多别名,因为外形很像迷你版的南瓜,所以又被称为野南瓜,还有柿子椒、金骨风也是算盘子的别称。
算盘子大多生活在长江流域以南的地方,沿海地带的野外都有这种植物,它的药用价值极大。
在农村,很多小孩腹泻都会用它们的根茎煎药,被虫蛇咬伤,也可以用算盘子的根捣碎直接敷在伤口的地方。
下面我们就从算盘子的生活习性特征和药用价值来详细介绍。
一、生活习性特征算盘子属灌木,长的非常高大,通常生活在背阴的山沟里面,在有些向阴的上坡上也会看到它们的身影。
成年的算盘子可以长到5米左右,每年四月左右开始开花,八月花就基本全部凋谢了。
紧接着长出果实,果实成熟要等到11月左右了,果实最开始是青色,慢慢的变黄,最后变成朱红色,非常好看。
果实上面会有竖着的沟壑,就和我们常见的南瓜非常类似。
这也就是为什么被称作野南瓜的原因,但是一个长在地里,一个挂在枝头。
那差别还是非常大了哈。
二、药用价值算盘子是凉性植物,味道偏苦。
一般可以入药的部分是它的根茎和果实。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感冒呀、腹痛拉肚子啊或者肠炎等都可以用算盘子的根茎煎药服下,不出三日就可以药到病除。
除了口服,挖出算盘子新鲜的根茎捣碎还可以治疗虫蛇咬伤。
生活在农村,尤其是夏天在田地里干农活的时候,经常会碰到有毒的虫蛇,不小心被咬伤或者碰到之后,赶紧将碾碎后的算盘子根敷到伤口,可以防止毒素扩散,为人们赢得更多的就医时间。
其实像算盘子这类生活在野外,默默无闻但是有很大药用价值的植物很多,我们平时是可以多了解这类植物的,一来增长见识,二来说不准哪天就需要了呢?。
算盘子(大戟科、算盘子属植物)
算盘子是大戟科、算盘子属植物。
别名:算盘珠、野南瓜、果盒仔、金骨风、山金瓜、臭山橘、馒头果、狮子滚球。
直立灌木,高1-5米,多分枝;小枝灰褐色;小枝、叶片下面、萼片外面、子房和果实均密被短柔毛。
叶片纸质或近革质,长圆形、长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稀披针形,长3-8厘米,宽1-2.5厘米,顶端钝、急尖、短渐尖或圆,基部楔形至钝,上面灰绿色,仅中脉被疏短柔毛或几无毛,下面粉绿色;侧脉每边5-7条,下面凸起,网脉明显;叶柄长1-3毫米;托叶三角形,长约1毫米。
花小,雌雄同株或异株,2-5朵簇生于叶腋内,雄花束常着生于小枝下部,雌花束则在上部,或有时雌花和雄花同生于一叶腋内;雄花:花梗长4-15毫米;萼片6,狭长圆形或长圆状倒卵形,长2.5-3.5毫米;雄蕊3,合生呈圆柱状;雌花:花梗长约1毫米;萼片6,与雄花的相似,但较短而厚;子房圆球状,5-10室,每室有2颗胚珠,花柱合生呈环状,长宽与子房几相等,与子房接连处缢缩。
蒴果扁球状,直径8-15毫米,边缘有8-10条纵沟,成熟时带红色,顶端具有环状而稍伸长的宿存花柱:种子近肾形,具三棱,长约4毫米,硃红色。
花期4-8月,果期7-11月。
分布于中国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
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等省区,生于海拔300-2 200米山坡、溪旁灌木丛中或林缘。
名称算盘子别名算盘珠、野南瓜、果盒仔、馒头果
拉丁学名Glochidion puberum (Linn.)Hutch.
分类单位大戟科算盘子属
形态特征落叶灌木,小枝密生短柔毛;单叶互生,叶片椭圆形成椭圆状披针形,顶端尖,有时钝,基部宽楔形,表面疏生柔毛或近于无毛,背面密生短柔毛;花数朵簇生于叶腋,雄花有雄蕊3,雌花萼片卵状;蒴果扁球形,有纵沟,外面有绒毛。
花期5-6月,果期8-9月。
在我省的分布全省各地分布。
生物学习性根系较浅,生长快,寿命短。
生态学习性喜光,喜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耐瘠薄,对土壤要求不严,在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中性或微石灰性土壤上生长良好。
繁殖方法播种繁殖。
经济用途全株可提制栲胶;种子可榨油,供制肥皂或作润滑油;根、茎、叶和果实均可药用,有活血散瘀、消肿解毒之效,治痢疾、腹泻、感冒发热、咳嗽、食滞腹痛、湿热腰痛、跌打损伤等。
园林配置算盘子属于观果、观叶的园林树种,可丛植于林下,也可群植、片植作绿带。
文化内涵算盘象征着财富、谋略,寓意精打细算。
农村路边的这种植物,叶子下面结了很多珠珠,可以拔一点回家备用,是珍贵药材在农村的路边,你可能会看到这样一种植物,它的叶子下面结了很多的珠珠,很奇特,如果你有看到,可以拔一点回家,因为这种植物它很实用,大家跟着我一起去认识一下。
我现在就在这个大马路边上,大家现在跟随我来找一下,大概就在这样子的环境下就会有,每年到它开始上市的季节,我基本上都会拔一点回去,这边就有一大片,你看我们凑进去看一下。
你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可能会觉得这个叶子很面熟,像含羞草,可是它不是含羞草,这种植物它的学名叫叶下珠,是大戟科、叶下珠属一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60厘米,茎通常直立,基部多分枝,叶片纸质,因叶柄扭转而呈羽状排列,长圆形或倒卵形,下面灰绿色,侧脉明显;叶柄极短;托叶卵状披针形,花雌雄同株,雄花簇生于叶腋,萼片倒卵形,花粉粒长球形,雌花:单生于小枝中下部的叶腋内;萼片近相等,卵状披针形,黄白色;花盘圆盘状,边全缘;子房卵状,有鳞片状凸起,花柱分离,蒴果圆球状,红色,表面具小凸刺,有宿存的花柱和萼片,种子橙黄色。
4-6月开花,7-11月结果。
叶下珠这种植物在我国的河北、山西、陕西、华东、华中、华南、西南等省区都有生长的,它一般都是生于海拔500米以下旷野平地、旱田、山地路旁或林缘,在云南海拔1100米的湿润山坡草地亦见有生长。
叶下珠它有一个特别不平常的特征,它的花是开在叶子下面的,它的别名还叫珠仔草、假油甘、含羞草、五时合、龙珠草、企枝叶下珠、小里草、油甘草、田合、夜合草、田青仔、叶后珠。
外地别名称为珍珠草、十字珍珠、日开夜合、夜合草、夜合珍珠、阴阳草、老鸦珠、叶底珠等,如果是含羞草,用手轻轻一碰,它的叶子就会合起来了。
还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叶下珠,它隐藏在叶子下面那一小串的小珠子,看这一串的小珠子,其实是它的果实,只是它的这个珠珠一般都隐藏在叶子下面,不容易被人们发现,这也是叶下珠这个名字的由来。
它的茎部是带这种紫红色的,十月上旬之前就要开始采收了,不然天气凉了以后,它叶片很容易掉落或者是变黄,晒干的品质就不好了。
中国算盘子属植物(大戟科)2新记录种姚纲;张奠湘【摘要】报道了2种算盘子属植物多室算盘子(Glochidionmultiloculare(Rottler ex Willd.)Voigt)和南亚算盘子(Glochidion moonii Thwaires)在中国的分布新记录.【期刊名称】《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年(卷),期】2010(018)004【总页数】3页(P394-396)【关键词】中国;算盘子属;多室算盘子;南亚算盘子;新记录种【作者】姚纲;张奠湘【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州,510650;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州,5106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9.753.5算盘子属(Glochidion J. R. et G. Forst.)植物约有300种,主要分布于热带亚洲至波利尼西亚[1-2]。
根据《Flora of China》记载,中国产28种,2变种,主要分布于西南部至台湾[2]。
作者在对中国产算盘子属(Glochidion J. R. et G. Forst.)植物进行分类修订时,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查阅的1号标本(陶国达12836)以及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标本馆的1号标本(陶国达12835),经研究确定为多室算盘子(Glochidion multioculare (Rottler ex Willd.) Voigt)[3-5];而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的1号标本(宣淑洁 0064),经研究确定为南亚算盘子(Glochidion moonii Thwaites)[3,6]。
多室算盘子原记录分布于印度、尼泊尔、孟加拉国以及缅甸北部,南亚算盘子原记录仅分布于斯里兰卡[1,3],在以前的文献中未曾记载分布于中国,故为新记录,现予发表。
多室算盘子新拟Glochidion multiloculare (Rottler ex Willd.) Voigt in Hort. Suburb. Calcutt. 152. 1845; Hook. f. in Fl. Brit. Ind. 5: 307. 1887; S. Kurz in Forest Flora of British Burma 2: 343-344. 1974. —— Agyneia multilocularis Rottler ex Willd. in Der Gesellsschaft Naturforschender Freunde zu Beilin, neue Schriften 4: 206. 1803. —— Bradleia multiloculare (Rottler ex Willd.) Spreng. in Syst. Veg., ed.16, 3: 19. 1826. —— Phyllanthus multiloculare (Rottler ex Willd.) Mull. Arg. in Flora. 370. 1865. Lectotype:India, precise locality unknown, E. T. C. 7864 (K!, designated here!)常绿乔木,小枝具棱,常低垂;单叶互生,全缘,呈两列;叶无毛或被柔毛,长7.5~12 cm,椭圆形、长椭圆形或倒卵形,顶端呈尖形,薄革质,上表面干后常呈绿色或黄色,下表面呈紫褐色或灰绿色,叶脉粗壮,5~8对,大多较直,翅脉在下表面凸起,在上表面有时也较明显;叶柄长约2.5 mm,粗壮;托叶卵状三角形,有尖头;雄花小,花梗粗壮,较短,长约6 mm,萼片椭圆形,雄蕊4~12,雄蕊合生至中部,合生部分较短;雌花较大,萼片8~12,展开并向外卷,花梗较粗壮,长约6 mm,花柱较短,基部宽,呈扁平的圆锥形,顶端凹陷;子房压扁,10~15室,无毛或被毛;蒴果扁球形,较大,直径1.5~2.5 cm,顶端凹陷处具宿存花柱,外果皮较薄,淡红色,具10~15条纵沟,果梗短;假种皮橘红色或鲜红色。
药用植物算盘子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
肖怀;张桢;何文姬
【期刊名称】《大理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008)010
【摘要】目的:研究算盘子(Glochidion puberum)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和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分离纯化获得单体,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特征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中分离鉴定了3个化合物:7-氧基-β-胡萝卜苷,β-谷甾醇,β-胡萝卜苷.结论:化合物Ⅰ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总页数】2页(P1-2)
【作者】肖怀;张桢;何文姬
【作者单位】大理学院药学院,云南,大理,671000;大理学院药学院,云南,大
理,671000;临沧市人民医院,云南,临沧,67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49.753.5
【相关文献】
1.药用算盘子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J], 张桢;肖怀;刘光明
2.植物算盘子三萜化学成分研究 [J], 张桢;刘光明;何红平
3.算盘子的化学成分研究 [J], 张桢;刘光明;任艳丽;何红平;郝小江
4.蓼属6种药用植物的组织学及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 [J], 王建华;刘振通;赵西茹
5.红算盘子中三萜类化学成分及其细胞毒活性研究 [J], 肖海涛;王跃虎;郝小燕;杨小生;郝小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算盘子属(叶下珠科)植物分类学研究算盘子属Glochidion J.R.et G.Forster是叶下珠科的一个大属,全世界约有300多种,主要分布在印度-太平洋地区,东至波利尼西亚东南部,南至澳大利亚,我国大约有33种,2变种,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和台湾。
该属因无花盘、药隔突尖、花柱合生等特征易与叶下珠科其它属区分。
虽然前人已对中国算盘子属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修订,但对部分疑难种的分类处理问题,学术界仍存在争议。
此外,依据雄蕊数目或花柱形态建立的属下分类系统是否合理,目前仍不清楚。
本研究通过查阅标本和文献,综合野外居群观察、形态学、叶表皮微形态学、孢粉学及分子系统学研究工作,旨在为该属上述分类学问题的解决提供多方面的的证据。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在叶表皮微形态方面,对该属22种植物进行了研究,首次报道了算盘子属中的簇生鳞片状蜡质,该属气孔器有双面气孔型、气孔器下生型两种类型。
叶表皮细胞特征、气孔特征、蜡质层特征等性状可为属下种的鉴定提供依据。
在孢粉学方面,对该属15种植物的花粉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算盘子属的花粉近球形,3-5孔沟,表面纹饰为网状、皱状纹饰。
孔沟数目的差异对算盘子属下种类的划分具有一定的意义。
在分子系统学方面,对17种算盘子属植物7基因(PHYC、ITS、psbA-trnH、trnL-F、psbI-K、trnS-G、rpl32-trnL)联合序列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算盘子属是一个自然的单系类群。
雄蕊4-8的多雄蕊组3个种虽构成一支,但嵌入在雄蕊3的算盘子组分类群中,这一结果不支持依据雄蕊数目差异进行分组的方法。
本研究通过文献考证、标本查阅和野外居群观察,综合上述各类实验证据,
收录中国产算盘子属33种,2变种;发现该属2个新种,即云南算盘子Glochidion yunnanense W.W.Xin&X.L.Hou 和长梗算盘子 Glochidion dolichopodum
W.W.Xin&X.L.Hou;确认了 Glochidion fortunei Hance 的种级地位;指定了Glochidion assamicum(Muell.Arg.)Hook.f.、Glochidion
quercinum(Mull.Arg.)Boerl.、Glochidion daltonii(Muell.Arg.)Kurz 等 3 个名称的后选模式;认同厚叶算盘子Glochidon hirsutum(Roxb.)Voigt、披针叶算盘子Glochidion lanceolatum Hayata的种级地位;对云雾算盘子Glochidion nubigenum Hook.f.在中国的分布予以排除;对算盘子属及各种的特征进行了描述;重新评价了该属重要的分类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