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之算盘文化简介
- 格式:ppt
- 大小:666.50 KB
- 文档页数:14
认识算盘知识点总结算盘,又称珠算,是一种古老的计算工具,由横珠和竖珠组成,在横珠上有两颗珠子,分别代表5和1,竖珠上有一颗珠子,代表1。
算盘是一种通过珠子的位置变化来进行计算的工具,它可以进行加减乘除运算,是中国传统的计算工具之一。
在韩国、日本和越南等国家也有类似的计算工具,但它们的结构和使用方法略有不同。
算盘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商代时期,那时使用的是木制算盘。
算盘在中国历史上有了很长的使用历史,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逐渐形成了现代的算盘结构和使用方法。
算盘在中国各地广泛使用,尤其是在古代,是人们进行生产和商业活动的必备工具之一。
如今,虽然随着电子计算器和电脑的普及,算盘的使用已经大大减少,但算盘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依然受到人们的喜爱,许多人仍然乐此不疲地使用算盘进行计算。
算盘的基本原理是十进位制,即每个数字都以10为基数。
算盘的横珠分为两排,每排有5颗珠子,代表0到4,而竖珠则只有一颗,代表1。
从右往左以此类推,每个位置上的珠子分别代表个位、十位、百位等。
在进行加减乘除运算时,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则来移动珠子,通过珠子的位置变化来完成计算。
算盘可以进行大数的减乘除运算,是一种非常实用的计算工具。
算盘的使用方法较为复杂,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熟练掌握。
首先需要熟记算盘上各个位置的珠子代表的数字,然后需要学会如何移动珠子来进行加减乘除运算,最后需要学会如何读取算盘上的结果。
由于算盘的结构比较复杂,使用起来相对麻烦,所以在使用算盘进行计算时需要非常细心和耐心。
但一旦掌握了算盘的使用方法,它就可以帮助人们快速高效地进行计算,而且在一些特定的计算场合,算盘的速度和准确度还是不可替代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算盘有着很高的地位,不仅是一种计算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符号。
算盘代表了中国古代的数学智慧和技术水平,它也蕴含了人们对数学的热爱和对智慧的崇尚。
在中国的一些重要传统节日和仪式上,人们常常使用算盘来进行一些特殊的计算,以求得吉利和平安。
珠算历史介绍范文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下面小编为你介绍珠算的历史,希望能帮到你。
珠算历史珠算之名最早见于汉朝徐岳撰写的《数术记遗》。
现在说珠算有1800多年的历史,应该就是根据这个时间点计算出来的。
不过,那个时候的算盘运算法与今天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宋代《清明上河图》中,可以清晰看到"赵太承家"药店柜台上放着一把算盘。
现代珠算起于元明之间。
元朝朱世杰的《算学启蒙》载有的36句口诀,即与今天的大致相同。
明朝时逐步传入日本、朝鲜、泰国等地。
元代刘因(1248~1293)《静修先生文集》中有题为《算盘》的五言绝句。
元代画家王振鹏《乾坤一担图》(1310)中有一算盘图。
元末陶宗仪《南村辍耕录》(1366)卷二十九“井珠”条中有“算盘珠”比喻。
里更记载了一段有趣的俗谚:“凡纳婢仆,初来时曰擂盘珠,言不拨自动;稍久曰算盘珠,言拨之则动;既久曰佛顶珠,言终日凝然,虽拨亦不动。
”把这里的“婢仆”换成职能部门的某些工作人员,同样熨帖。
元曲中也提到“算盘”﹐由这些实例﹐可知宋代已应用珠算。
明代商业经济繁荣﹐在商业发展需要条件下﹐珠算术普遍得到推广﹐逐渐取代了筹算。
现存最早载有算盘图的书是明洪武四年(1371)新刻的《魁本对相四言杂字》。
现存最早的珠算书是闽建(福建建瓯县)徐心鲁订正的《盘珠算法》(1573)。
流行最广﹐在历史上起作用最大的珠算书则是明朝程大位编的《直指算法统宗》。
国务院已将“算盘”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2013年10月3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2013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备选名单,中国的珠算位列其中。
2013年12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开幕。
为期6天的会议将审议近30个非遗申报项目,其中包括中国的珠算。
2013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通过,珠算正式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中国古代算盘是谁发明的?算盘的来历导语:算盘是中国传统的计算工具。
中国人在长期使用算筹的基础上发明的,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重要的发明,在阿拉伯数字出现前是全世界广为使用算盘是中国传统的计算工具。
中国人在长期使用算筹的基础上发明的,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重要的发明,在阿拉伯数字出现前是全世界广为使用的计算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算盘一词并不专指中国算盘。
从现有文献资料来看,许多文明古国都有过各自的与算盘类似的计算工具。
古今中外的各式算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沙盘类,算板类,穿珠算盘类。
关于算盘的来历。
一说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末三分时期,关羽所发明,据说我国当时就有了"算板"。
古人把10个算珠串成一组,一组组排列好,放入框内,然后迅速拨动算珠进行计算。
但据公开资料显示,“珠算”一词最早见于东汉徐岳所撰的《数术记遗》,其中有云:“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
”北周甄鸾为此作注,大意是:把木板刻为3部分,上、下两部分是停游珠用的,中间一部分是作定位用的。
每位各有5颗珠,上面一颗珠与下面四颗珠用颜色来区别,后称之为“档”。
上面一珠当五,下面四珠每珠当一。
而今天的解释是:算盘为长方形,木框中嵌有细杆,杆上串有算盘珠,算盘珠可沿细杆上下拨动,通过用手拨动算盘珠来完成算术运算。
古时候,人们用小木棍进行计算,这些小木棍叫"算筹",用算筹作为工具进行的计算叫"筹算"。
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用小木棍进行计算受到了限制,于是,人们又发明了更先进的计算工具--算盘。
到了明代,珠算不但能进行加减乘的运算,还能计算土地面积和各种形状东西的大小。
生活常识分享。
算盘的由来组成用法算盘,又称“珠算”,是一种传统的计算工具,可以用于进行加减乘除等数学运算。
它的发明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汉朝。
算盘最早是由一些聪明人发明的,他们研究出了绳结数学,通过在绳上打结来表示数字,通过绳结来做数学运算。
经过不断的发展完善,算盘最终成为了一种高效、精度高的计算工具,成为古代商贾、算师、书生必备的工具。
算盘主要由算珠、算杆、算底板组成。
算珠是算盘的关键部件,一般有两端,每端有5颗珠子,分别表示1、5、10、50、100等数值。
算杆则是托住算珠的支撑物,可以在算珠间左右移动,用来进行数字的加减运算。
算底板则是算盘的底部,也是算珠和算杆的承受者,可以放置在手中,也可以放在桌面上进行使用。
三者的组合形成了强大的计算工具。
算盘的使用非常简便,只需要把要进行计算的数分别放在不同的珠上,通过算杆的左右移动进行加减运算就可以得到结果。
在进行乘除运算时,可以通过算盘上的乘法、除法珠进行计算,很快就可以得到结果。
算盘的优点是计算速度快、精度高、易于携带,不需要电源、无需充电,非常方便实用。
算盘的发明不仅改善了古代数学的计算方式,也促进了人们对数学知识的探究和应用。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算盘现在已经成为了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商业、金融、科学、工程、教育等各个领域。
此外,在很多国家中,算盘也作为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得到了保护和传承。
总之,算盘的发明和使用是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代表,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它的普及和流传,促进了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和科技文化的繁荣。
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去珍视和学习。
算盘的历史文化故事《算盘的历史文化故事》嘿,你知道不?算盘这玩意儿,那可有老些故事了。
我记得小时候啊,去爷爷家玩。
爷爷的书房里就摆着一个老算盘。
那算盘珠子黑黝黝的,看着就有年头了。
我好奇地问爷爷:“爷爷,这是啥呀?”爷爷笑着说:“这是算盘,以前算账用的。
”我还是不太明白,“算账?咋算呀?”爷爷就拿起算盘,给我演示了一下。
爷爷的手指在算盘珠子上飞快地拨弄着,噼里啪啦的声音可好听了。
爷爷说:“这算盘啊,可有讲究了。
上面的珠子一个代表五,下面的珠子一个代表一。
算起来可快了。
”我看着爷爷那熟练的动作,佩服得不行。
“爷爷,你好厉害啊!”爷爷笑着说:“这都是以前学的,现在都用计算器了,算盘都快没人用了。
”这时候,爸爸走了进来。
爸爸说:“爸,这算盘可是老古董了,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还留着它干啥?”爷爷不高兴了,“这算盘可是有历史的,不能扔。
想当年,我用它算过多少账啊。
”爸爸无奈地摇摇头,“行,您留着吧。
”我却对算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缠着爷爷,让他给我讲算盘的故事。
爷爷就开始给我讲起来。
爷爷说,算盘在中国已经有好几千年的历史了。
以前的商人、账房先生都离不开算盘。
算盘不仅能算账,还能锻炼人的思维呢。
爷爷还说,他小时候,就跟着师傅学算盘。
那时候,学算盘可不容易了,要背口诀,还要不停地练习。
爷爷的师傅可严格了,要是打错了,就得挨板子。
我听得津津有味,“爷爷,那你还记得口诀不?”爷爷想了想,说:“一上一,二上二,三下五去二……”爷爷一边说,一边在算盘上演示着。
我也跟着学起来,可是我总是打错。
爷爷笑着说:“别着急,慢慢学。
这算盘啊,可有学问了。
”从那以后,我每次去爷爷家,都要摆弄一下那个算盘。
虽然我打得还不太好,但是我觉得算盘真的很有意思。
现在,虽然我们有了电脑、计算器这些高科技的东西,但是算盘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还是应该被我们记住。
关于算盘的历史
算盘是一种古老的计算工具,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文明。
它最早可能是以石头或木头为材质制成,用来进行简单的算术运算。
最早记载算盘的文献是《周髀算经》。
这部经书是中国数学史上的重要著作,它记载了古代中国人使用算盘进行数学运算的技巧和方法。
在中国历史上,算盘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商业和财务领域,它是商人和会计师们必备的一种计算工具。
随着时代的发展,算盘也经历了不断的改进和创新。
在古代,人们逐渐将算盘制成各种形状和大小,并在上面加上了更多的珠子,以适应不同的计算需求。
在现代,算盘被电子计算器和计算机所替代,但其在某些地区和行业仍然被广泛使用。
总的来说,算盘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为人们的数学学习和实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算盘的历史
算盘的历史已有千多年,是我国古代发明创造的重要成就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发明算盘最早的国家。
算盘,是由古代的筹算演变来的,筹算就是运筹码—种削制签来进运算,唐代末年开始筹算乘除法,到了宋代产了筹算的除法歌诀,明代数学家吴敬著算法全中,已正式有了算盘这名称。
扩展资料
算盘是一种手动操作计算辅助工具形式。
它起源于中国,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发明。
在阿拉伯数字出现前,算盘是世界广为使用的计算工具。
现在,算盘在亚洲和中东的部分地区继续使用,尤其见于商店之中,可以从供应中国商品和日本商品的`商店里买到。
在西方,它有时被用来帮助小孩子们理解数字,而一些数学家喜欢体验一下使用算盘计算出简单算术问题的感觉。
算盘的规格,呈长方形,四周由木条为框,内有轴心,俗称档,档的上端中间用一根横梁隔开,上端有两个珠子,每个珠子当五,下端有五个珠子,每个珠子代表一。
运算时定位后拨珠子运算,谓之珠算。
珠算配有口诀,便于记忆,运算简便。
21国史-非遗-算盘2013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在阿塞拜疆巴库通过决议,正式将中国珠算项目列入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珠算如何出现,算盘究竟由何人发明,现在无从考证,但它的使用应该是很早的。
2001年澳门《传统工具》据东汉数学家徐岳所著的《数术记遗》记载:“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
”北周甄鸾注云:“刻板为三分。
位各五珠,上一珠与下四珠色别,其上别色之珠当五,其下四珠各当一。
”可见汉代即有算盘,但形制与今不同。
不过,中梁以上一珠当五,中梁以下各珠当一,则与现代相同。
1999年利比里亚《中国算盘与<算法统宗>》有些历史学家认为,算盘的名称,最早出现于元代学者刘因撰写的《静修先生文集》里。
在《元曲选》无名氏《庞居全误放来生债》里也提到算盘:“闲着手,去那算盘里拨了我的岁数。
”元代杨辉在其《乘除通变算宝》里、元代朱世杰在其《算学启蒙》里,都记载了有关算盘的“九归除法”。
明代吴敬在其《九章详注比类算法大全》里,对算盘的用法记述则较详。
而宋代画家张择端在其《清明上河图》中也画有一个算盘,可见早在北宋时或北宋以前我国就已普遍使用算盘了。
1972年澳大利亚《会计师》直到明代出现了《盘珠算法》这类专著,才有了带横梁的上二珠下五珠的算盘。
我国的算盘由古代的“筹算”演变而来。
“筹算”就是运用一种竹签做筹码来进行运算。
唐代末年,已见筹算乘除法的改进,到宋代产生了筹算的除法歌诀。
15世纪中叶,《鲁班木经》中有制作算盘的规格。
由于算盘普及,论述算盘的著作也随之产生,流行最久的珠算书是1593年明代程大位所编辑的《算法统宗》。
由于珠算口诀便于记忆,运算又简便,因而在我国被普遍应用,同时也陆续传到了日本、朝鲜、印度、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算盘的出现,被称为人类历史上计算器的重大改革。
2002年香港《算盘与计算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政府間委員會,於2013年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開會,通過中國珠算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
关于算盘的我知道……
算盘是我们祖先创造发明的一种简便的计算工具,其形长方,周为木框,内贯直柱,俗称“档”。
一般从九档至十五档,档中横以梁,梁上两珠,每珠作数五,梁下五珠,每珠作数一,运算时定位后拨珠计算,可以做加减乘除等算法。
珠算盘起源于北宋时代,北宋串档算珠。
算盘是汉族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一种简便的计算工具。
中国是算盘的故乡,人们往往把算盘的发明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提并论,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赵太丞家药铺柜就画有一架算盘。
由于珠算盘运算方便、快速,几千年来一直是汉族劳动人民普遍使用的计算工具,即使现代最先进的电子计算器也不能完全取代珠算盘的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刚刚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通过,珠算正式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也是我国第30项被列为非遗的项目。
“算盘”一词的引申含义:比喻计划。
①《红楼梦》第五三回:“我心里却有个算盘,还不至此田地。
”
②《官场现形记》第十二回:“所以周老爷打了这个算盘,认定主意一直叫他。
”
③高云览《小城春秋》第三六章:“ 赵雄所以愿意这样做,是有他自己的算盘的。
④老舍《四世同堂》八八:“如果你们俩胆敢合起来算计我,那就打错了算盘。
”。
介绍关于算盘的知识算盘,又称珠算盘,是一种古老的计算工具,起源于中国,广泛用于书算,是人们进行数学运算的重要工具之一。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算盘的相关知识吧。
算盘的基本结构很简单,由一根中间的横梁和在横梁上滑动的珠子构成。
横梁上的珠子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横梁的上面,另一部分在横梁的下面。
通常,在上面的一侧有两颗珠子,分别代表五位和一位;在下面的一侧有五颗珠子,分别代表千位、百位、十位、个位和小数位。
算盘的计算方式非常简单,只需将珠子滑动到相应的位置即可。
比如,想要计算3加2,只需将上面的一侧珠子向上滑动两格,然后再将下面的一侧珠子向上滑动3格,即可得到结果5。
算盘的使用方法千变万化,不仅可以进行加减乘除等基本四则运算,还可以进行开方、开根等复杂运算。
算盘的最大优点是计算过程清晰可见,一目了然,而且容易纠错,提高计算的精确性。
而且,通过算盘的使用,人们可以锻炼自己的观察力、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除了在日常生活中的计算中使用,算盘在商业、金融、科学研究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尤其在中国古代,算盘是学习数学的重要工具,也是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的关键。
在当今电子计算机还不普及的年代,算盘被人们广泛使用,是数学家、财务人员、商人和学生们不可或缺的工具。
然而,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算盘的使用已渐渐减少。
现代人更倾向于使用计算器和电子设备来完成各种计算任务。
尽管如此,了解和掌握算盘的使用方法仍然对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算盘,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字的本质,培养我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所以,学习和传承算盘文化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算盘作为一种古老而且实用的计算工具,在人类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的简单易用、精确可靠、锻炼思维等特点使其受到广泛的赞美和应用。
让我们珍惜算盘这一文化瑰宝,了解其原理及使用方法,并将其传承下去,以便更好地发展我们的数学能力和思维水平。
读算盘珠子的感受摘要:1.算盘珠子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算盘珠子的特点和功能3.体验算盘珠子的感受和启示正文:1.算盘珠子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算盘珠子,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计算工具,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算盘起源于中国,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古代,算盘不仅是一种计算工具,还是商人们必备的“理财宝典”。
在古代社会,尤其是明清时期,算盘被广泛应用于商业、金融、财政等领域,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繁荣的象征之一。
2.算盘珠子的特点和功能算盘珠子是由木框和珠子组成的,珠子分为两种:一种是横梁珠,也称为“算盘珠”,另一种是竖珠,也称为“珠算珠”。
横梁珠一般有五颗,竖珠一般有四颗。
算盘珠子的特点在于它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通过珠子的移动和摆放,可以实现不同数字之间的转换和计算。
算盘珠子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它能够帮助人们快速进行数学运算,提高计算效率。
3.体验算盘珠子的感受和启示作为一名现代人,在体验算盘珠子时,我深感古代科技的智慧和巧妙。
通过操作算盘珠子,我体会到了古代人们在没有现代计算工具的情况下,如何运用智慧和创造力进行计算。
算盘珠子的操作过程虽然繁琐,但它却让我感受到了数学的美妙和趣味。
在体验算盘珠子的过程中,我深刻领悟到了以下几点启示:首先,我们应该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了解我们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其次,我们要学会创新和变通,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最后,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用心去感受每一种文化和技艺,让生活充满乐趣和意义。
总的来说,算盘珠子作为一种古老的计算工具,见证了中国古代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
关于算盘的历史:晚唐时候已经出现在计算机普遍使用的今天,仍有人在使用古老的算盘,尤其是在国外,珠算被当成宝贝,如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非常注重珠算教育。
众所周知,中国才是算盘的故乡,算盘被称为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另一大贡献。
那么,我国是从什么时候出现算盘的呢?如今,人们普遍认为,汉代已有游珠算盘,晚唐产生了串珠算盘,宋元已经普及使用,晚清勃兴后直到现在。
算盘和珠算之起源关于算盘和珠算的起源,众说纷纭,颇有争议。
其中,清代数学家梅启照等主张的东汉、南北朝说最为普遍。
“珠算”一词,最早见于汉代徐岳的《数术记遗》。
该书著录了十四种算法,第十三种即称“珠算”,并称:“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天、地、人三才)”。
北周甄鸾为此作注:“刻板为三分,其上下二分以停游珠,中间一分以定算位。
位各五珠,上一珠与下四珠色别,其上别色之珠当五,其下四珠,珠各当一。
至下四珠所领,故云'控带四时’。
其珠游于三方之中,故云'经纬三才’也。
”意思是:把木板刻为三部分,上下两部分是停游珠用的,中间一部分是定位用的。
每位各有五颗珠,上面一颗珠与下面四颗珠用颜色来区别。
上面一珠当五,下面四颗,每珠当一。
可见,当时算盘和珠算都与现在有所不同,被称为游珠算盘。
一般认为,晚唐时产生了串珠算盘。
文艺作品中的算盘在古代的一些文艺作品,多次出现过算盘。
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绘的《清明上河图》,在卷末有赵太丞家药铺,柜台上有绘有算盘图形的物件,可见北宋时人们已使用算盘当计算工具。
元初画家王振鹏所绘的《乾坤一担图》中,有一个货郎担上就有一把算盘,其横梁和档子,穿珠极为清晰,同现代算盘一样。
元代杂剧家刘君锡的《庞居士误放来生债》,写的是富人庞蕴为人宽厚,常放债而不索还,最后一家人复归仙班的故事。
其中有一句唱词:“闲着手去那算盘里拨了我岁数”。
元末明初的陶宗仪所著的《南村辍耕录》中,第二十九卷《井珠》引当时俗语形容奴仆说:“凡纳婢仆,初来时曰擂盘珠,言不拨自动;稍久,曰算盘珠,言拨之则动;既久,曰佛顶珠,言终日凝然,虽拨亦不动。
古人计数方法的演变算盘古人计数方法的演变-算盘古代的计数方法主要依赖于自然界中的物体进行计数,比如手指、竹签、石头等。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计数方法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完善。
其中,算盘作为一种重要的计算工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算盘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的中国和埃及。
在中国,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晚期,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算盘。
当时的算盘主要是将竹签或木棒穿过竹子或木条上的孔洞而组成。
这种简单的算盘虽然没有现代算盘那样精密,但已经满足了古人进行基本计算的需求。
到了战国时期,算盘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计算的效率。
战国时期的算盘已经开始使用木珠或竹珠,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算盘上的珠子。
它们可以沿着竹棍上的横槽和竖列进行移动,从而更加方便地表示不同的位数和数值。
这种算盘的设计使得计算更加准确迅捷,并且被广泛应用于商业、学术和官府等领域。
随着时间的推移,算盘的设计得到了改进和完善。
到了宋代,算盘已经形成了现代算盘的雏形。
宋代的算盘由珠子和插珠两部分构成,横珠和竖珠与特定的位值相对应,便于运算时取用。
这种算盘的设计更为精确,不仅可以进行基本的加减乘除运算,还可以计算更复杂的数学问题,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然而,算盘的演变并没有在宋代停止。
到了明清时期,算盘的设计进一步改进,产生了多珠算盘。
多珠算盘多了一列珠子,使得计算更快更方便。
此外,算盘的外壳也逐渐演变为木质或竹质构造,使得算盘更加坚固耐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器和电脑逐渐替代了算盘的地位。
然而,在特定的行业和文化中,算盘仍然被广泛使用。
比如,在日本,算盘一直是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工具,被称为“珠算”。
而在中国,算盘也被保留下来,被一些数学爱好者所使用。
总结:古代的计数方法由简单的自然物体计数发展到算盘计算。
算盘通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提高了计算的准确性和效率。
尽管现代科技已经取代了算盘的使用,但算盘在一些特定领域仍然保留着重要的地位。
珠算盘起源于何时?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学计算的一种技术,算盘在我国历史悠久,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在远古,人类刻木记事,结绳记数。
人类在劳动中创造了工具,生产有了发展,特别是商品交换出现以后,用结绳记数、手指计数已不能适应需要。
于是“古人布算为筹”,发明了算筹(即小竹棍),用算筹表示数进行计算叫作筹算。
珠算和算盘就是在古代筹算和算筹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
珠算和算盘究竟起源于何时?多年来,中外算史家一直为此探讨研究。
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汉代说。
此说的代表有日本的武田真元、泽田吾一,我国清代数学家梅启照。
当代我国珠算界的不少学者和英、美等国一些专家也持有这种观点。
此说依据之一:我国东汉灵帝时(168 ~189 年)徐岳所著《数术记遗》中记载:“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
”这部书著录14种算法,其中第13种叫“珠算”。
到了6 世纪由北周甄鸾注解,曰“刻板为三分,其上下二分,以停游珠,中间一分,以定算位。
位各五珠,上一珠与下四珠色别,其上别色之珠当五,其下四珠,珠各当一”。
但据一些学者考证,《数术记遗》此书既无珠算的图样,而且叙述不明,语句不详。
对《数术记遗》,有人认为此书虽卷首标明汉徐岳著,实际上是北周的甄鸾伪托徐岳之名而作注解的。
依据之二:1954年山东出土的“沂南古汉墓”第六幅、第七幅拓片中有“长方形盘,盘中有三格,每格排列八颗珠”类似算盘的东西。
认为这是《数术记遗》书中提到“珠算”的一个形象佐证。
但也有人提出截然相反意见:那根本不是算盘,而是卜卦一类迷信的东西而已。
二、唐代说。
此说的代表有日本的铃木久男和当代我国一些珠算专家。
这一说法主要是根据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的算盘图,推论应在唐代产生算盘。
此说依据之一:一种新生事物的出现和确立,决非一朝一夕或短时间之事。
特别算盘已成为宋代画家笔下之事,可推想算盘于唐代已逐步推广至市井,普及在民间了。
此说依据之二:唐代是我国的政治安定、经济繁荣、文化鼎盛时期。
中国珠算解说词中国珠算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计算方法,它借助算盘和珠算口诀,通过人手指拨到算珠就可以完成高难度计算。
一千八百多年以来,珠算在中国广为流传。
它是古老的中华文明赖以成长的重要知识技能。
珠算的载体和内涵中国珠算使用的算盘被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
常用的算盘以竹木为源料,四面编框和横梁把算珠成排并列固定。
人的手把算珠拨到横梁两侧可以计数,也可完成加、减、乘、除、开方等各种复杂计算。
算盘简单的结构中蕴含了精深的数学思想,它采用五升十进制,简单而科学。
无论是速度还是准确率完合可以跟电子计算器媲美。
也算盘配合的口诀,是一套完整的韵味诗歌。
也是用来指导拨珠和计算的。
这是中国古代数学的重要成就之一。
中国人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发现了这些数学规律,并把它们锤炼成简单的易记的口诀代代相传。
琅琅上口的韵文包含了珠算的所有秘密。
在古代,即便是不识字的人也能记住口诀成为计算好手。
熟练掌握口诀的人能在想像中快算完成非常复杂的运算。
在造纸和印刷技术不发达的中世纪,珠算能够成普便的计算方法,很大程度上就是依赖之些易于计算的口诀。
珠算的独特价值16世纪,珠算已经成为中国最主要的计算方法。
无论是小规模的商户还是国家掌控的天文、建筑、金融、运输、海外贸易,珠算都不可或缺的。
公元1281年,中国人开始使有一个新的历法,确定地球公转周期为365.2425天。
与欧洲的格里高里历分秒不差。
现在音乐中使用的12层音律早在12世纪中期的中国就已经出现计载。
这是一项等比数列,要开12次方根获得。
中国科学家能够完成这些精确的计算都利用的珠算。
18世纪,中国珠算和西方数学有了第一次记录。
欧洲的笔算,计算器开始陆续传入中国。
由于算盘携带方便,计算简法准确,所以中国人仍然中情于算盘。
不仅在生产生活中使用算盘,而且在国民教育体系中有了珠算的课程。
20世纪50至70年代,珠算协助计算机完成了中国当时许多重大科研课题的精准计算。
无论是农业还工业时代,珠算在中国始终于是首选的计算方法。
中国古代珠算的介绍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中国古代的珠算,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古代的珠算我国古代数学以计算为主,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成就。
其中十进位值制记数法、筹算和珠算在数学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和显示出来的优越性,在世界数学史上也是值得称道的。
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曾经被马克思(1818—1883)称为“最妙的发明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制转变到封建制的时期,生产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提出了大量比较复杂的数字计算问题。
为了适应这种需要,劳动人民创造了一种十分重要的计算方法——筹算。
现有的文献和文物证明筹算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例如“算”和“筹”二字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著作(如《仪礼》、《孙子》、《老子》、《法经》、《管子》、《荀子》等)中,甲骨文和钟鼎文中到现在仍没有见到这两个字。
一二三以外的筹算数字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货币(刀、布)上。
《老子》提到:“善计者不用筹策”,可见这时筹算已经比较普遍了。
因此我们说筹算是完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这并不否认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前就有简单的算筹记数和简单的四则运算。
筹算是以算筹作工具,摆成纵式的和横式的两种数字,按照纵横相间(“一纵十横,百立千僵”)的原则表示任何自然数(如六千七百零八表示为,遇到零的时候用空位表示),从而进行加、减、乘、除、开方以及其他的代数计算。
筹算一出现,就严格遵循十进位值制记数法。
九以上的数就进一位,同一个数字放在百位就是几百,放在万位就是几万。
筹算在我国古代用了大约两千年,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至人民生活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但是它的缺点也是十分明显的:首先,在室外拿着一大把算筹进行计算就很不方便;其次,计算数字的位数越多,所需要的面积越大,受环境和条件的限制;此外,当计算速度加快的时候,很容易由于算筹摆弄不正而造成错误。
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技术要求越来越高,筹算需要改革,这是势在必行的。
算盘,又作祘盘,是汉族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一种简便的计算工具,因其运算方便、快速,几千年来一直是人们普遍使用的计算工具,即使现代最先进的电子计算器也不能完全取代算盘的作用。
中国是算盘的故乡,在计算机已被普遍使用的当下,古老的算盘不仅没有被废弃,反而因灵便、准确等优点,在许多国家方兴未艾。
因此,人们往往把算盘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提并论。
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赵太丞家药铺柜就画有一架算盘。
2013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正式将中国珠算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也是中国第30项被列入该名录的项目。
快速导航中文名算盘发源地中国使用历史2600多年别称祘盘发明者俊俏郎关羽拼音suànpán用途算术运算形状长方形算盘种类沙盘类,算板类,穿珠算盘类目录∙1基本介绍∙名词∙释义∙形制∙种类∙2相关术语∙3主要口诀∙加法口诀∙减法口诀∙乘法口诀∙除法口诀∙开乘方∙4历史进程∙起源∙文献∙考证∙传说∙传播∙申遗∙5嫁妆用品1基本介绍名词算盘,拼音:suànpán释义1. [abacus]∶中国使用的一种计算用具,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
算盘为长方形,木框中嵌有细杆,杆上串有算盘珠,算盘珠可沿细杆上下拨动,通过用手拨动算盘珠来完成算术运算。
形制1. 一算盘种计算数目的工具。
其形长方,周为木框,内贯直柱,俗称“档”。
一般从九档至十五档,档中横以梁,梁上两珠,每珠作数五,梁下五珠,每珠作数一,运算时定位后拨珠计算,可以做加减乘除等算法。
现存的算盘形状不一、材质各异。
一般的算盘多为木制(或塑料制品),算盘由矩形木框内排列一串串等数目的算珠,中有一道横梁把珠统分为上下两部分,算珠内贯直柱,俗称“档”,一般为9档、11档或13档。
档中横以梁,梁上1珠,这珠为5;梁下5珠,每珠为1。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算盘》:“古人布算以筹,今用算盘,以木为珠,不知何人所造,亦未审起于何代。
老祖先留下来的计算工具-算盘她们那快乐的心里便时时闪过了这样的算盘:夹衣和夏衣都在当铺里,这可先得赎出来;过端阳节也许可以吃一条黄鱼。
——《春蚕》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赵太丞家药铺柜就画有一架算盘。
算盘介绍:算盘,又作祘盘,是汉族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一种简便的计算工具。
中国使用的一种计算用具,一木框中嵌有细杆,杆上串有算盘珠,算盘珠可沿细杆上下拨动,通过用手拨动算盘珠来完成算术运算。
算盘形状:算盘是长方形的,四周是木框,里面固定着一根根小木棍,小木棍上穿着木珠,中间一根横梁和算盘分成两部分,每根木棍的上半部有两个珠子,每个珠子当五,下半部有五个珠子,每个珠子代表一。
现存的算盘形状不一、材质各异。
一般的算盘多为木制(或塑料制品),算盘由矩形木框内排列一串串等数目的算珠,中有一道横梁把珠统分为上下两部分,算珠内贯直柱,俗称“档”,一般为9档、11档或13档。
档中横以梁,梁上1珠,这珠为5;梁下5珠,每珠为1。
珠算来历:古人把10个算珠串成一组,一组组排列好,放入框内,然后迅速拨动算珠进行计算。
据公开资料显示,“珠算”一词最早见于东汉徐岳所撰的《数术记遗》,其中有云:“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
”北周甄鸾为此作注,大意是:把木板刻为3部分,上、下两部分是停游珠用的,中间一部分是作定位用的。
每位各有5颗珠,上面一颗珠与下面四颗珠用颜色来区别,后称之为“档”。
上面一珠当五,下面四珠每珠当一。
而今天的解释是:算盘为长方形,木框中嵌有细杆,杆上串有算盘珠,算盘珠可沿细杆上下拨动,通过用手拨动算盘珠来完成算术运算。
古时候,人们用小木棍进行计算,这些小木棍叫'算筹',用算筹作为工具进行的计算叫'筹算'。
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用小木棍进行计算受到了限制,于是,人们又发明了更先进的计算工具--算盘。
文献记载:东汉末年,数学家徐岳《数术纪遗》载:“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
”北周甄鸾注云:“刻板为三分,位各五珠,上一珠与下四珠色别,其上别色之珠当五,其下四珠各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