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工具、算盘、计算器
- 格式:pptx
- 大小:6.87 MB
- 文档页数:30
部编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10课时计算工具的认识、算盘和计算器教学内容:计算工具的认识和使用(教材第23~27页内容、教材第26页例1、例2,“做一做”)。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各种计算工具,对算盘和计算器有一定的了解。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难点:1.认识算盘、计算器,计算器的使用。
2.能够自学了解算盘与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准备:算盘、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计算工具的历史课前参与反馈(学生介绍计算工具)。
前面我们了解了数是怎样产生的,随着数的产生,就会出现数的计算,为了计算方便,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课前同学们进行了有关资料的查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计算工具?学生发言。
老师根据学生介绍的情况补充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
二、新课讲授1、计算工具的认识计算工具的源头可以上溯至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古代中国人发明的算筹是世界上最早的计算工具。
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中国人发明了更为方便的算盘,并一直沿用至今。
许多人认为算盘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而珠算口诀则是最早的体系化的算法。
计算尺的出现,开创了模拟计算的先河。
从冈特开始,人们发明了多种类型的计算尺。
直到20世纪中叶,计算尺才逐渐被袖珍计算器取代。
从17世纪到19世纪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一批杰出的科学家相继进行了机械式计算机的研制,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帕斯卡、莱布尼茨和巴贝奇。
这一时期的计算机虽然构造和性能还非常简单,但是其中体现的许多原理和思想已经开始接近现代计算机。
最古老的计算工具:算筹我国春秋时期出现的算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工具。
计算的时候摆成纵式和横式两种数字,按照纵横相间的原则表示任何自然数,从而进行加、减、乘、除、开方以及其它的代数计算。
负数出现后,算筹分红黑两种,红筹表示正数,黑筹表示负数。
这种运算工具和运算方法,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第10课时计算工具的认识、算盘和计算器【教学内容】计算工具的认识和使用(教材第23~27页内容、教材第26页例1、例2,“做一做”)。
【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各种计算工具,对算盘和计算器有一定的了解。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难点】1.认识算盘、计算器,计算器的使用。
2.能够自学了解算盘与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准备】算盘、计算器。
【复习导入】计算工具的历史课前参与反馈(学生介绍计算工具)。
前面我们了解了数是怎样产生的,随着数的产生,就会出现数的计算,为了计算方便,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课前同学们进行了有关资料的查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计算工具?学生发言。
老师根据学生介绍的情况补充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
【新课讲授】一、计算工具的认识计算工具的源头可以上溯至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古代中国人发明的算筹是世界上最早的计算工具。
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中国人发明了更为方便的算盘,并一直沿用至今。
许多人认为算盘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而珠算口诀则是最早的体系化的算法。
计算尺的出现,开创了模拟计算的先河。
从冈特开始,人们发明了多种类型的计算尺。
直到20世纪中叶,计算尺才逐渐被袖珍计算器取代。
从17世纪到19世纪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一批杰出的科学家相继进行了机械式计算机的研制,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帕斯卡、莱布尼茨和巴贝奇。
这一时期的计算机虽然构造和性能还非常简单,但是其中体现的许多原理和思想已经开始接近现代计算机。
最古老的计算工具:算筹我国春秋时期出现的算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工具。
计算的时候摆成纵式和横式两种数字,按照纵横相间的原则表示任何自然数,从而进行加、减、乘、除、开方以及其它的代数计算。
负数出现后,算筹分红黑两种,红筹表示正数,黑筹表示负数。
这种运算工具和运算方法,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人发明算盘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在求解一些更复杂的数学问题时,算筹显得越来越不方便了。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计算工具的认识(算盘和计算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计算工具的认识(算盘和计算器)》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算盘和计算器这两种常见的计算工具。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算盘和计算器的工作原理,熟练操作算盘和计算器,并能够运用它们进行基本的数学运算。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环节。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基本的数学运算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算盘和计算器这两种计算工具,大部分学生可能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认识,对于它们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算盘和计算器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算盘和计算器的工作原理,熟练操作算盘和计算器,并能够运用它们进行基本的数学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学生能够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算盘和计算器的工作原理,熟练操作算盘和计算器,并能够运用它们进行基本的数学运算。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算盘和计算器的工作原理,并能够熟练操作算盘和计算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示范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深入理解和掌握算盘和计算器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算盘和计算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讲解算盘和计算器的工作原理,并通过示范操作,让学生初步掌握算盘和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3.练习: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算盘和计算器进行基本的数学运算,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计算工具的认识(算盘和计算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计算工具的认识(算盘和计算器)》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算盘和计算器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通过观察、实践,让学生掌握计算工具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材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算盘和计算器的结构及使用方法;二是用算盘和计算器进行简单计算。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对数字敏感,好奇心强。
但他们使用算盘和计算器的经验不足,对计算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还需加强指导。
此外,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对于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和操作能力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需求。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算盘和计算器的结构、功能和使用方法,能熟练地使用算盘和计算器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算盘和计算器的结构、功能及使用方法。
2.难点:算盘和计算器的操作技巧,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计算工具进行计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示范教学法:教师演示算盘和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模仿操作。
3.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反馈评价法:教师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足够的算盘和计算器,以便学生实践操作。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本算盘和计算器的使用说明书,以便课后自主学习。
3.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算盘和计算器的结构、功能和使用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生活中见过算盘和计算器吗?它们有什么作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4.计算工具的认识、算盘和计算器》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中的《4.计算工具的认识、算盘和计算器》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计算工具,特别是算盘和计算器,掌握它们的使用方法,以及理解它们在数学计算中的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学计算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使用计算工具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计算工具,特别是算盘和计算器。
2.让学生掌握算盘和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3.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算盘和计算器的使用方法,以及理解它们在数学计算中的应用。
2.难点: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算盘和计算器,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际操作。
2.准备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以便进行课堂巩固和拓展。
3.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使用计算工具的场景,引导学生关注计算工具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介绍算盘和计算器的起源、发展,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历史背景。
展示算盘和计算器的结构,讲解它们的使用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尝试使用算盘和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出示一组计算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工具进行解答。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4.计算工具的认识、算盘和计算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中的《4.计算工具的认识、算盘和计算器》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计算工具的发展历程,掌握算盘和计算器的使用方法,以及能够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计算工具。
教材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索计算工具的奥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一些计算工具,对算盘和计算器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计算工具的原理和使用方法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愿意主动探究;部分学生则可能对计算工具的使用存在恐惧心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历程,掌握算盘和计算器的使用方法,能够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计算工具。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环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计算工具的发展历程,算盘和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难点:算盘和计算器的原理,以及如何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计算工具。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计算工具的奥秘。
2.运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清晰地了解算盘和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3.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借助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古代计算工具——算盘,引发学生对计算工具的兴趣,导入新课。
2.探究:引导学生观察算盘,了解算盘的构造和用法,探究算盘的计算原理。
3.拓展:介绍计算器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对比算盘和计算器的异同,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历程。
4.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计算练习,学会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计算工具。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算盘和计算器在生活中的应用。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计算工具的认识(算盘和计算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算盘和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及作用。
2.能够正确使用算盘和简单计算器进行数学运算。
3.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算盘和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
•训练学生的观察和记忆能力。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算盘和计算器的原理。
•培养学生对数学工具的正确使用习惯。
三、教学准备1.教室准备好算盘和计算器。
2.准备相关示范练习题目。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认识算盘1.讲述算盘的历史和基本构造。
2.示范如何使用算盘进行简单计算。
3.让学生自行练习算盘的基本操作。
第二节:认识计算器1.展示简单计算器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2.指导学生如何正确按键进行数学运算。
3.练习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数学题目。
第三节:比较算盘与计算器1.让学生分组讨论算盘和计算器的优缺点。
2.引导学生总结何时应该使用算盘或计算器。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对算盘和计算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能够正确使用这两种数学工具进行数学运算。
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和操作习惯。
六、课后作业1.练习使用算盘和计算器进行数学题目计算。
2.总结算盘和计算器的特点及适用场合。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亲自操作算盘和计算器,让他们更加深入了解这两种数学工具的使用方法。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增加实际练习时间,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独立思考能力。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计算工具的认识(算盘和计算器)》教案一. 教材分析《计算工具的认识(算盘和计算器)》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算盘和计算器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理解算盘和计算器的工作原理的基础上,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工具,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率。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对于计算工具有一定的认知,但可能只停留在使用层面,对于其工作原理并不是很了解。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从使用层面上升到原理层面,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计算工具。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算盘和计算器的工作原理。
2.让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算盘和计算器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使用计算工具的兴趣,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率。
四. 教学重难点1.算盘和计算器的工作原理。
2.算盘和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操作、实践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算盘和计算器的工作原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足够的算盘和计算器供学生实践操作。
2.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展示算盘和计算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生活中见过算盘和计算器吗?它们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回答,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算盘和计算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每组一台计算器,让学生实际操作计算器,尝试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让学生观察计算器的工作过程。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算盘和计算器的使用实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算盘和计算器,还有哪些计算工具?它们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拓展知识面。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算盘和计算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并提醒学生要注意计算器的正确使用,以提高计算准确率。
四年级上册数学中涉及到的数学计算工具包括:
1. 计算器:计算器是一种用于进行数学计算的工具,它可以快速地进行加减乘除等运算,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2. 算盘:算盘是一种传统的计算工具,它由许多珠子组成,可以用于进行加减乘除等运算。
虽然现代社会普遍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但算盘仍然被一些人称作为传统文化遗产。
3. 数字卡片:数字卡片是一种用于进行数字操作的工具,它可以帮助学生练习数位分解、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等运算。
4. 几何图形模型:几何图形模型是一种用于进行几何图形认知的工具,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种几何图形的特征和属性。
5. 测量工具:测量工具是一种用于进行长度、重量、容积等测量的工具,如尺子、天平、量杯等。
这些数学计算工具都是学生在日常数学学习中经常使用的工具,它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4计算工具的认识(算盘和计算器)第1课时计算工具的认识课时目标导航计算工具的认识。
(教材第23~25页)1.使学生知道计算工具发展的简单历史,认识算盘,了解珠算的计算方法。
2.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3.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思想。
重点:介绍数字键和运算键。
难点:键盘操作与显示的关系。
教师准备:算盘、计算器、课件PPT。
学生准备:算盘、计算器。
一、情景引入前面我们了解了数的产生,随着数的产生,就会出现数的计算,为了计算方便,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些计算工具。
二、学习新课1.认识计算工具的发展。
为了计算方便,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不断更新。
目前,速度最快的计算机1秒钟能计算几百万亿次。
2.认识算盘。
(1)介绍算盘。
算盘是我国古代的发明,是我国的传统计算工具,曾经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至今仍然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
(2)认识算盘。
这是一个算盘,它的每一部分都有相应的名称,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3)算盘的记数方法。
算盘上每一档代表一个数位,记数前先要确定某一档作个位,定位是用算盘记数的特殊要求,再从个位向左依次是十位、百位、千位……与整数的数位顺序一致。
使用算盘时,只有把算珠拨到靠梁时,才表示算盘上有数,算珠都靠框时,表示没有数。
下图表示1~9各数。
说明:“5”一般不用5颗下珠表示,而是用一颗上珠表示,“10”一般不用一颗上珠和五颗下珠表示,也不用两颗上珠表示,而用十位上的一颗下珠表示,这一点与十进制计数法是一致的。
(4)珠算拨珠方法。
用拇指拨上1、2、3、4。
用食指拨去1、2、3、4。
用中指拨上5,拨去5。
用拇指和中指联合拨上6、7、8、9,再用食指和中指同时拨去6、7、8、9。
(5)提问:你能分别写出教材第24页算盘表示的数吗?展示:第一个算盘表示:602第二个算盘表示:534067第三个算盘表示:352158623.认识计算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