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麻黄各半汤新用(1)
- 格式:pdf
- 大小:183.64 KB
- 文档页数:2
长沙方歌括清·陈修园1.桂枝汤:项强头痛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借粥之功。
2.桂枝加葛根汤:葛根四两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只取桂枝汤一料,加来此味妙相须。
3.桂枝加附子汤:汗因过发漏浸浸,肢急常愁伸屈难,尚有尿难风又恶,桂枝加附一枚安。
4.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义何居,胸满阴弥要急除,若见恶寒阳不振,更加附子一枚俱。
5.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十六铢,甘芍姜麻一两符,杏廿四枚枣四粒,面呈热色痒均驱。
6.桂枝二麻黄一汤:一两六铢芍与姜,麻铢十六杏同行,桂枝一两铢十七.草两二铢五枣匡。
7.白虎加人参汤:服桂渴烦大汗倾,液亡肌腠涸阳明,膏斤知六参三两,二草六粳米热成。
8.桂枝二越婢一汤:桂芍麻甘十八铢,生姜一两二铢俱,膏铢廿四四枚枣,要识无阳旨各殊。
9.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术芍苓姜三两均,枣须十二效堪珍,炙甘二两中输化,水利邪除立法新。
10.甘草干姜汤:心烦脚急理须明,攻表误行厥便成,二两炮姜甘草四,热因寒用奏功宏。
11.芍药甘草汤:芍甘四两各相均,两脚拘挛病在筋,阳旦误投热气灼,苦甘相济即时伸。
12.调胃承气汤:调和胃气炙甘功,硝用半升地道通,草二大黄四两足,法中之法妙无穷。
13.四逆汤:生附一枚两半姜,草须二两少阴方,贱功姜附加良将,将将从容借草匡。
14.葛根汤:四两葛根三两麻,枣枚十二效堪嘉,桂甘芍二姜三两,无汗憎风下利夸。
15.葛根加半夏汤:二阳下利葛根夸,不利旋看呕逆嗟,须取原方照分两,半升半夏洗来加。
16.葛根黄芩黄连汤:三两芩连二两甘,葛根八两论中谈,喘而汗出脉兼促,误下风邪利不堪。
17.麻黄汤:七十杏仁三两麻,一甘二桂效堪夸,喘而无汗头身痛,温服休叫粥到牙。
18.大青龙汤:二两桂甘三两姜,膏如鸡子六麻黄,枣枚十二五十杏,无汗烦而且躁方。
19.小青龙汤:桂麻姜芍草辛三,夏味半升记要谙,表不解兮心下水,咳而发热句中探。
若渴去夏取萎根,三两来加功亦壮;微利去麻加荛花,熬赤取如鸡子样;若噎去麻炮附加,只用一枚功莫上;麻去再加四两苓,能除尿短小腹胀;若喘除麻加杏仁,须去皮尖半升量。
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方【方剂组成】桂枝5克,芍药、生姜、炙甘草、麻黄、杏仁各3克,大枣2枚丽水市中医院针灸推拿科章振永【用法】以水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杯。
【方解】此取桂枝汤、麻黄汤各三分之一合之,故治二方的合并证而病情较轻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注解:如疟状,谓如疟疾定时发寒热的形状。
清便欲自可,即大便通调如常,本条可分三段解释:①太阳病已经八九日,其人不呕,病还未传少阳;清便欲自可,则亦未传阳明,只如疟状,一日二三次发寒热,而且热多寒少,外邪已有欲罢之象。
脉微缓更为邪衰正复之候,故肯定此为欲愈也。
②太阳病八九日,虽不见少阳和阳明证,但脉微无热而恶寒者,此表里俱虚,已陷于阴证,应依据治阴证的方法随证救之,不可更发汗、更一下、更吐也。
③再就上之如疟状的欲愈证言之,假如其面反有热色者,乃郁热在表还不能自解的为证,其人身痒,即是不得小汗出的确证,宜与桂枝麻黄各半汤,使小汗出即治。
按:恶寒为太阳病的要征,邪之轻重,往往验之于寒热或多或少,尤其脉微缓,为邪衰正复之应。
热多寒少见此脉,大都为病衰欲愈之兆。
时发热汗出者,为桂枝汤证,今虽时发热而不得小汗出,又有麻黄汤证,因以桂枝麻黄各半汤治之。
【辨证要点】太阳病发热恶寒见身痒者。
按:本方治痒、解表,主要能调和营卫驱邪外出。
据此方义,临床常以桂枝汤加荆防,治发热恶寒、身痒起疹者屡见良效。
【验案】房某,男性,43岁,病历号117343,1965年5月24日初诊。
原有慢性肝炎,近几天皮肤痒甚,尤以夜间瘙痒难忍,至抓破为止。
时有寒热,苔薄白,脉浮缓。
此属营卫不和,外邪客表,治以调和营卫,解表祛邪,与桂枝汤加荆防: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荆芥10克,防风10克,炙甘草6克,白蒺藜10克结果:上药服三剂身痒已。
杨洪涛运用麻黄桂枝各半汤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瘙痒症经验安然;杨洪涛
【期刊名称】《河南中医》
【年(卷),期】2016(36)4
【摘要】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司,津液代谢异常,致使水湿浊毒内聚,不能从水道排出,脾肾阴阳衰惫,湿浊毒邪浸淫肌肤则致皮肤瘙痒。
治疗宜发汗散邪,调和营卫,治当小发其汗,桂枝麻黄各半汤由麻黄汤与桂枝汤各取三分之一合并而成,旨在使桂枝汤调和营卫而不留邪,麻黄汤解表发汗而不伤正。
【总页数】3页(P578-580)
【关键词】慢性肾功能衰竭;瘙痒症;麻黄桂枝各半汤;杨洪涛;《伤寒论》;张仲景【作者】安然;杨洪涛
【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925
【相关文献】
1.杨洪涛运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瘙痒验案2则 [J], 黄鑫;王学军
2.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皮肤瘙痒症25例 [J], 刘玉宁
3.桂枝麻黄各半汤结合火针治疗1例老年皮肤瘙痒症 [J], 杨素清;王健;孙卉;刘畅
4.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皮肤瘙痒症的疗效观察 [J], 罗国华
5.史欣德运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慢性湿疹验案1则 [J], 熊兴江;杜新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麻黄桂枝各半汤合化裁大黄蟅虫丸治疗儿童慢性荨麻疹(风郁血瘀证)的临床研究四川成都 610000基金:全国名老中医工作室建设项目常克名老中医工作室建设(编号:国中医药人教函[2022]75号)摘要:目的观察麻黄桂枝各半汤合化裁大黄蟅虫丸治疗儿童慢性荨麻疹(风郁血瘀证)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80例儿童慢性荨麻疹(风郁血瘀证)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麻黄桂枝各半汤合化裁大黄蟅虫丸治疗,对照组采用盐酸西替利嗪口服溶液治疗。
2周为1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进行临床疗效评判。
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0%,对照组为5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总复发率治疗组35.00%,对照组为8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麻黄桂枝各半汤合化裁大黄蟅虫丸治疗儿童慢性荨麻疹(风郁血瘀证)的临床疗效确切,极具临床推广价值。
儿童荨麻疹,俗称风疹团,是一种常见的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的过敏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大小不一的红斑性及局限性水肿性反应,常伴瘙痒,其基本病变为皮肤黏膜的毛细血管暂时扩张和渗透性突然增加。
本病多数是变态反应所引起,急性大多预后良好,但严重时可出现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1]。
引起荨麻疹的原因很多,细菌、病毒、寄生虫都可以成为过敏原,花粉、灰尘、化学物质,甚至有的食物也能成为过敏原。
荨麻疹根据病程可分为慢性和急性荨麻疹,我国以慢性荨麻疹患者居多[2],慢性荨麻疹是指风团每周至少发作2次,持续超过6周者,少数慢性荨麻疹患者也可表现为间歇性发作。
中医称荨麻疹为“瘾疹”,也有“鬼风疙瘩”、“风疹块”、“赤白游风”等俗称[3]。
局限性水肿性反应,出现风团样皮疹,是荨麻疹的基本表现。
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在内藏于五脏六腑,在外行于四肢百骸,维持着机体的生理功能。
肺主皮毛、治节水液,若外感六淫或内伤病邪,导致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司,水液代谢发生障碍,水气聚散不定,变为结气滞留于肌肤腠理之间,气滞则津停血聚,肌表微胀而作痒,导致荨麻疹的发生,儿童肌肤娇嫩,更易受到邪气侵扰,故儿童荨麻疹在儿童疾病中颇为常见。
伤寒论强化记忆练习:桂枝麻黄各半汤本练习针对伤寒论桂枝麻黄各半汤的条文设计,条文内容是: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一两,生姜一两,甘草一两,麻黄一两去节,大枣四枚,杏仁二十四个汤浸,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
1. 本条文描述的是得了太阳病一段时间没有好的一种情况[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答案解析: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2. 本条文描述的是得了太阳病一段时间,没有好,出现疟状[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答案解析: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3. 疟状是疟疾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答案解析:疟状,是指发热恶寒时一会发热,一会恶寒,寒热往来,反复发作的一种状态4. 本条文所讲的疟状是一种热多寒少的疟状。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答案解析: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5. 本条文所讲的疟状是一种一天发作二三次的疟状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答案解析:一日二三度发。
6. 本条文所讲得了太阳病八九日还没有好,虽然出现了疟状,但没有欲呕或呕吐现象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答案解析: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7. 本条文所讲得了太阳病八九日还没有好,病人的大小便还是正常的。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答案解析:清便欲自可。
8.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意思是:如果脉慢慢缓下来了说明这个人快好了。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答案解析:因为太阳病一般是脉是浮弱俱紧,现在一息四至,缓下来了这是往正常好转的方向,是好转的脉象变化。
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精要李翰卿整理说明《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乃李翰卿先生遗著。
现有 1959 年油印本(韩五辉原藏)和 1960 年手稿本存世。
1959 年 1 月的油印本书名为《伤寒一百一十三方使用法》。
其编排体例为:前言;其 113 方谨依《伤寒论》原书之序,未作分类编排:细目有方义、药品、加减法、煎法服法、用药大意、主治经验摘要、主症、禁忌症、应参考的方剂等9 项。
论述简明醒神。
1960 年的手稿本由安植基、安邦煜和平全意等人协助李老整理抄录而成,此稿曾经李翰卿亲笔修改。
并有李映淮(李翰卿之子)贴加的按语和陈重光整理的标记。
其编排体例为:编写说明;将 113 方分为 12 类重新编排;细目有方义、主治、药品、加减法、煎法服法、用药大意、禁忌证、类似方剂参考、历代用药经验摘要等 9 项。
论述较前详实。
此次整理是在先得到 1960 年手稿本,后发现 1959 年油印本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在基本保持手稿本原貌的基础上又参考油印本作了进一步完善。
此外另有一些增删调整,详细说明如下:1.此次整理李映淮按语、陈重光批注多所删略。
2。
此次整理略去"历代用药经验摘要"一栏,因此栏多系仲景原文之重复。
3.此次整理参照《金匮玉函经》卷七卷八的内容对手稿方序再次调整、之所以作上述调整。
一是因为 1960 年手稿本的分类排序还略显粗放,并非定稿,二是因为整理者水平有限,不能完全把握李老原意,故取《金匮玉函经》方序作为编排依据。
4.此次整理,因删裁调整者较多,故定其名曰《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精要。
5.药物计量单位维持原貌,即以两、钱等计,不换算作克。
再次感谢韩履祺大夫无偿提供其家三代(韩玉辉、韩必明、韩履祺)共同珍藏的 1959 年油印本资料整理者2000 年 8 月 20 日编写说明一、此编系本人根据仲景《伤寒论》编写的病、证、方、药四部分中的方剂部分。
本人多年来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伤寒论》诸方,不但用药精简,法度严明,而且对学者明确地指出了符合实际的辨证纲领,果能善于掌握和应用,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杨洪涛运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瘙痒验案2则
黄鑫;王学军
【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
【年(卷),期】2015(47)5
【摘要】桂枝麻黄各半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仲景云:"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方由桂枝、芍药、生姜、炙甘草、麻黄、大枣、杏仁组成,为桂枝汤与麻黄汤的合方。
【总页数】2页(P63-63,64)
【作者】黄鑫;王学军
【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07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
津3001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5.983.1
【相关文献】
1.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皮肤病验案举隅
2.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皮肤瘙痒症25例
3.桂枝麻黄各半汤结合火针治疗1例老年皮肤瘙痒症
4.杨洪涛运用麻黄桂枝各半汤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瘙痒症经验
5.史欣德运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
慢性湿疹验案1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桂枝麻黄各半汤---疏达肌腠,轻解表邪,调和营卫桂枝麻黄各半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6g 芍药3g 生姜3g 炙甘草3g 麻黄3g 杏仁3g 大枣4g上7味,以水1000ml,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再人其他药味,煮取360ml,去滓,温服120ml。
(功效}疏达肌腠,轻解表邪,调和营卫。
(主治}主证: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发,无汗,形如疟。
副证:或面赤,身痒,或烦躁,口渴,脉浮而不甚紧,苔薄白。
(临证加减}l.本方加党参、生黄芪治风寒表证发热恶寒,一日二三度如疟状,不能得小汗出,素体虚者。
2。
本方加防风、地肤子、川芎、苍耳子治荨麻疹剧痒,遇寒加重者。
3.本方加川乌、防风治面部瘙痒之风寒袭表,卫阳郁遏者。
4.桂麻各半汤加味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基本方为桂枝、杏仁各5g,麻黄、炙甘草各3g,赤芍、大枣各lOg,生姜3片。
瘙痒剧烈,皮肤粗糙肥厚加威灵仙6g,苍耳子5g;气血亏加黄芪、当归各lOg,鸡血藤15g;阴虚加热地、麦冬、制首乌各lOg;夜卧不宁加合欢花lOg,夜交藤15g,灵磁石20g(先煎)。
5.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急性荨麻疹:基本方为桂枝、麻黄、白芍、杏仁、生姜、太枣、甘草。
风寒偏盛者,加防风、川芎、苍耳;风热偏盛者,加银花、连翘、蝉蜕、石膏;挟湿热者,加土茯苓、赤小豆、白藓皮。
四、太阳病轻证(23、25、27)[原文]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3)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去节,各一两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
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
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
将息如上法。
桂枝麻黄各半汤临证举隅李晶;骆芳;黄刚【摘要】桂枝麻黄各半汤出自《伤寒论》,其组方简单,是桂枝汤和麻黄汤按照1:1比例合方小剂,临床多用于荨麻疹治疗.该方虽简但组方精妙,以桂枝汤调和营卫,益汗液之源,麻黄汤解表散邪以除都滞,外证自除,两方合用能散表邪、调营卫、祛邪而不伤正,使腠理开阖恢复机体平衡.笔者临床亦用于皲裂疮、痤疮、神经性皮炎、感冒等病机属邪浅郁滞在表、正气不足、缠绵不休者,本方加减尤为恰当.【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6(022)007【总页数】3页(P977-978,981)【关键词】《伤寒论》;桂枝麻黄各半汤;临证【作者】李晶;骆芳;黄刚【作者单位】李晶诊所,乌鲁木齐 830092;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乌鲁木齐830000;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乌鲁木齐 8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9.5桂枝麻黄各半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第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本方系桂枝汤和麻黄汤两方合剂,而剂量仅为两方的1/3,是一个偶方轻剂。
其证病机乃微邪郁表不解,欲汗而不得,正邪交争,法当汗出而解。
但病延既久,邪势已减,不宜单用麻黄汤峻发其汗,然而肌表闭塞又非桂枝汤所能胜任[2],故二方合一,变大剂为小剂,合用则刚柔相济可收以小汗则解之功而无过汗之弊。
笔者临证运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凡病机符合上述邪浅病轻、正虚不胜者处以此方,取得了一定疗效,今举例介绍如下。
案1:患者柯某,男,17岁,2013年5月21日前来就诊:自诉2个月以来手足皲裂,以双手为重,并伴蜕皮、瘙痒和疼痛。
询问平素汗少,微恶风寒,嗜食饮冷,皲裂部位每于接触凉水或洗衣粉后诸症加重,二便如常。
麻黄汤临床新用作者:贾青梅王胜圣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09年第06期处方来源汉·张仲景《伤寒论》。
药物组成麻黄9g(去节),桂枝6g(去皮),甘草3g(炙),杏仁70个(去皮尖)。
功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常规用法上4味,以水9升,先煮取麻黄2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2.5升,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
余如桂枝汤将息。
麻黄昧辛性温,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桂枝解肌散风,协麻黄发汗,兼除骨节疼痛;杏仁苦温,宣降肺气,得麻黄以助平喘之功;炙甘草调和诸药。
本方为发汗峻剂,是治疗太阳伤寒表实无汗证的主方。
临床新用麻黄汤加羌活12g,白芷10g,葱白2寸,生姜10昏用治风寒感冒,形证俱实者。
方中麻黄麻黄汤加细辛5g,干姜8g,苏子12g,五味子8g,地龙15g,治疗风寒闭肺之支气管哮喘。
麻黄汤加半夏12g,葶苈子10g,白芥子9g,苏子12g,治疗痰饮弥肺之咳喘,效佳。
麻黄汤加制附子10g,辽细辛4g,制草乌9g,川芎10g,温经驱邪,治疗风寒痹痛,畏风恶寒,肢体掣动,拘挛不利,脉象沉紧者。
麻黄汤加独活12g,桑寄生18g,怀牛膝12g,地风10g,秦艽12g,木瓜15g,驱风止痛,治疗坐骨神经痛。
麻黄汤治疗病毒性肺炎,证属寒毒闭肺,宣降失司,方中配伍射干12g,地龙15g,冬花12g,细辛4g,苏子10g,温肺平喘。
麻黄汤加辛夷10g,白芷12g,细辛4g,苍耳子15g,川芎10g,治鼻渊。
新用方义麻黄汤原本是治疗风寒感冒表实无汗的主方,由于方烈峻汗,多不敢使用,其实,麻黄汤在临床中使用,只要剂量不超常,不像人们所讲的那么可怕。
像冬季风寒袭表,形证俱实,周身恶寒,无汗体痛,头痛恶心,脉象浮紧者,非汗出不足不言于祛邪,汗要出得恰到好处,不可屡汗伤阳。
临床中遇有风寒闭表的情况下,适当掌握麻黄与桂枝配伍的剂量,使汗出适度又减少身疼痛,配伍川羌活12g,白芷10g,川芎10g,生姜6片,葱白3寸,防风12g,3剂即安。
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皮肤病验案举隅巧用桂枝麻黄各半汤,以发汗祛风、调营和血为法,治疗多种皮肤病,临床疗效肯定,为治疗皮肤病提供新思路。
标签:桂枝麻黄各半汤;皮肤病;验案桂枝麻黄各半汤出自《伤寒论》第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指出由于太阳病迁延日久,未能及时将病邪通过发汗祛除,然后邪郁于肌表,欲出不能,欲入未可,不得宣泄。
由于太阳表邪不解,阳气拂郁不伸,遂导致皮肤病的发生。
此时可以使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助汗排除,桂枝汤调和营卫而不留邪,麻黄汤解表发汗而不伤正,两方合用,以解郁于太阳经的表邪,本方刚柔相济,发小汗以祛邪,又免过汗伤正之弊[1]。
近年来对桂枝麻黄各半汤做了大量的药理研究,其具有解热、镇痛、抗病毒、抗炎、平喘、抗过敏、免疫调节等多种药理作用[2-3]。
临床上将本方辨证用于皮肤病治疗,常常收到良好效果,现择典型案例介绍如下:1颜面再发性皮炎韦某,男,20岁,因面部红热反复发作3年,于2016年10月13日初诊。
患者3年前骑摩托车后受凉面部出现发红,伴灼热感。
此后遇冷、热、情绪激动时均有面部发红,伴灼热感,症状持续到第二天晨起才消失。
查体:全身皮肤干燥,足温低,无汗,无恶寒,饮食可,大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双侧脉浮,辨为太阳病。
西医诊断:颜面再发性皮炎;中医诊断:瘾疹(风寒束表证)。
方以《伤寒论》之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减。
处方:桂枝15 g,赤芍5 g,炙甘草10 g,麻黄5 g,大枣10 g,苦杏仁10 g,生姜3片。
3剂,日一剂,水煎,3次分服。
二诊(2016年10月16日):患者面部发红次数减少,面部灼热感较前减轻,症状持续时间较前缩短,服药后症状当天消失,自觉好转一半。
服药后无汗出,舌脉同前。
继予桂枝麻黄各半汤。
加用麻黄剂量为10 g,煎服法同前,三诊(2016年10月20日):患者面部发红次数减少,面部灼热感继续好转,持续时间较前缩短,遇冷、热、情绪激动时面部发红后不发烫,服药后手心汗出,双足冷感消失,舌脉同前。
麻黄桂枝各半汤神奇作用与功效、加减主治病症、临床应用桂枝麻黄各半汤简介【原文】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3条] 【方组】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一两生姜一两(切)甘草一两(炙)麻黄一两(去节)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
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
将息如下法。
【临证参考用量】桂枝6g芍药3g生姜3g炙甘草3g麻黄3g杏仁3g大枣4枚上7味,以水1000mL,先煮麻黄1、2沸,去上沫,再人其它药味,煮取360mL,去泽,温服120mL。
【功效】疏达肌腠,轻解表邪,调和营卫。
【主治】主症: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发,无汗,形如疟。
副症:或面赤,身痒,或烦躁,口渴,脉浮而不甚紧,苔薄白。
【方论】本方为太阳病日久,表郁不解之证治。
本方既用于有麻黄汤证,又有桂枝汤证者。
表邪佛郁,乃非桂枝汤所能胜任,但病延已久,邪微正衰,又非麻黄汤峻汗所能适应,故二方合之,变大剂为小剂,则解表发汗而不伤正,调和营卫而不留邪,淘为一轻度发汗剂。
本方为桂枝汤、麻黄汤之合方,其剂量非常轻微,仅有两方之总剂量三分之一,为一偶方轻剂。
方中桂枝汤调和营卫,为汗液之地;麻黄汤疏达皮毛,为汗液之用;且芍药草枣之酸收甘缓配生姜麻桂之辛甘发散,有刚柔并济,从容不迫之妙。
为此,以达到小汗邪解之效,而无过汗伤正之弊。
《伤寒来苏集》曰: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面有赤色者,是阳气拂郁在表不得越。
因前此当汗不汗,其身必痒。
法当小发汗,故以桂麻二汤各取三分之一,合为半服而急服之。
盖八九日来,正气已虚,表邪未解,不可不汗,又不可多汗。
麻黄桂枝各半汤的临床应用2例
王平妹
【期刊名称】《陕西中医》
【年(卷),期】2001(022)010
【摘要】@@ 家父王伯武,陕西省著各中医专家,其临证用药,尤善经方.
【总页数】1页(P628)
【作者】王平妹
【作者单位】西安皇城宾馆医务室,71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桂枝麻黄各半汤异病同治皮肤病临床应用探讨 [J], 何志明
2.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研究 [J], 傅瑶; 郑周帅
3.桂枝麻黄各半汤联合熏蒸发汗法治疗血瘀型银屑病疗效观察 [J], 郝倩雯;王建锋;张虹亚
4.桂枝麻黄各半汤皮肤科验案举隅 [J], 张存龙
5.桂枝麻黄各半汤皮肤科验案举隅 [J], 张存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目录001 桂枝汤12 P29 (4)002 桂枝麻黄各半汤23 P45 (5)003桂枝二麻黄一汤25 P48 (6)004 桂枝二越婢一汤27 P51 (6)005 桂枝加桂汤117 P155 (7)006 桂枝加附子汤174 P216 (7)007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18 P38 (7)008 桂枝去芍药汤21 P42 (8)009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22 P42 (8)010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28 P52 (9)011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112 P145 (9)012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方62 P92 (9)013 桂枝加芍药汤279 P307 (10)014 桂枝加大黄汤279 P307 (10)015 桂枝人参汤163 P206 (11)016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118 P157 (11)017 桂枝甘草汤64 P95 (11)018 桂枝加葛根汤方14 P34 (12)019 葛根汤31 P60 (12)020 葛根加半夏汤33 P62 (13)021 葛根黄芩黄连汤34 P63 (13)022 麻黄汤方35 P64 (14)023 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63 P93 (14)024 麻黄附子甘草汤302 P333 (15)025 麻黄附子细辛汤301 P331 (15)026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262 P289 (16)027 麻黄升麻汤357 P389 (16)028 大青龙汤38 P67 (17)029 小青龙汤40 P70 (17)030 小建中汤100 102 P132 (18)031 小柴胡汤37 144 266 394 96 P123 (18)032 柴胡桂枝干姜汤147 P190 (19)033 柴胡桂枝汤146 P188 (20)034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107 P138 (20)035 大柴胡汤方103 P133 (21)036 柴胡加芒硝汤104 P134 (21)037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65 P97 (22)038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美尼尔氏综合症)67 157 (22)039 茯苓甘草汤73 356 P104 (22)040 五苓散方71 P103 (23)041 甘草干姜汤29 P56 (23)042 芍药甘草汤29 P56 (24)043 炙甘草汤177 P219 (24)044 甘草汤311 P342 (24)045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66 P97 (25)049 栀子厚朴汤79 P110 (27)050 栀子干姜汤80 P110 (27)051 栀子柏皮汤261 P288 (28)052 小陷胸汤138 P180 (28)053 大陷胸汤134 P174 (28)054 大陷胸丸131 P171 (29)055 文蛤散141 P184 (29)056 白散方(桔梗白散方三物小白散)141 P184 (30)057 大黄黄连泻心汤154 P200 (30)058 附子泻心汤155 P200 (30)059 半夏泻心汤149 P192 (31)060 甘草泻心汤158 P202 (31)061 生姜泻心汤157 P201 (32)062 赤石脂禹余粮汤159 P203 (32)063 旋覆代赭石汤161 P205 (33)064 瓜蒂散166 P208 (33)065 白虎汤176 219 305 P218 (34)066 白虎加人参汤168 P212 (34)067 桂枝附子汤174 P216 (35)068 白术附子汤174 P217 (35)069 甘草附子汤(脚气)175 P217 (36)070 芍药甘草附子汤68 P100 (36)071 干姜附子汤61 P91 (36)072 十枣汤152 P197 (37)073 附子汤304 P335 (37)074 大承气汤208 P246 (38)075 小承气汤208 P247 (38)076 调胃承气汤207 248 249 P245 (39)077 桃仁承气汤(桃核承气汤) 106 P136 (39)078 猪苓汤223 P258 (40)079 蜜煎导233 P268 (40)080 大猪胆汁并土瓜根导233 P268 (41)081 麻子仁丸247 P279 (41)082 抵当丸126 P165 (41)083 抵当汤124 P162 (42)084 茵陈蒿汤236 P270 (42)085 黄连阿胶汤303 P334 (43)086 黄连汤173 P215 (43)087 桃花汤306 P338 (43)088 吴茱萸汤243 309 P276 (44)089 猪肤汤310 P341 (44)090 桔梗汤311 P342 (44)091 苦酒汤312 P343 (45)092 半夏散及半夏汤313 P344 (45)096 乌梅丸338 P372 (47)097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359 P391 (48)098 白头翁汤371 P399 (48)099 黄芩汤172 P214 (49)100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172 P214 (49)101 理中丸、理中汤(人参汤)386 P415 (49)102 四逆散318 P349 (50)103 四逆汤29 323 324 353 354 370 P355 P357 (51)104 通脉四逆汤317 P348 (51)105 人参四逆汤385 P414 (52)106 茯苓四逆汤69 P101 (52)107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390 P419 (53)108 当归四逆汤351 P382 (53)109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352 P382 (54)110 烧裈散392 P421 (54)111 枳实栀子豉汤393 P422 (55)112 牡蛎泽泻散395 P424 (55)113 竹叶石膏汤397 P426 (55)禹余粮丸方(阙) (56)001 桂枝汤12 P29桂枝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金匮要略】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炙)6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
・12・光明中医2008年1月第23卷第l期cJGMTcMJanuaw2008.V0123.1
桂枝麻黄各半汤新用
周海虹福建厦门大学医学院(361005)
摘要:桂枝麻黄各半汤出自《伤寒论》,系桂枝汤与麻黄汤的合方。
原治太阳病延日数久,正气略虚,表邪势减未解,营卫不和之证,具有调和营卫,开表发汗之功。
笔者认为本方能够祛风散寒,透邪达表,调和营卫,疏通血脉,畅达阳气,临床治疗产后感冒、过敏性疾病、病窦综合征等外感及内伤杂病,获得较好疗效。
关键词:桂枝麻黄各半汤/产后感冒;过敏性疾病;神经性皮炎;病窦综合征
桂枝麻黄各半汤出自《伤寒论》,为麻黄汤与桂枝汤的合方。
原方主治太阳病延日数久,正气略虚,邪气势减未解,出现营卫不和而复为表邪闭郁,以致面有热色,身体发痒,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之症。
病情介于表实与表虚之间,若仅用桂枝汤治疗,则碍于表郁无汗,仅用麻黄汤,又恐出汗过多,故仲景立桂枝麻黄各半汤,既能调和营卫,又能开表发汗,因势利导。
方中麻黄、桂枝、生姜辛甘发散,配芍药、甘草、大枣酸收甘缓,刚柔相济,达到小汗邪解而又不伤正气。
笔者临证谨守病机,认为本方具有祛风散寒,透邪达表,调和营卫,疏通血脉,畅达阳气等作用,以本方加减治疗外感及内伤多种病证,疗效颇佳,现择例介绍如下。
l产后感冒
王某,女,30岁,2006年3月20日诊。
诉分娩后47天。
10天前不慎着凉,次晨即出现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
自服中西抗感冒药未愈。
刻诊仍有怕风,鼻塞,发热(B7.6℃),微微汗出,精神倦怠,偶有咳嗽,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缓。
证属产后气血亏虚,腠理不固,外感风寒,营卫失调。
治拟解表扶正,调和营卫。
处方:桂枝、炙麻黄、防风、生姜、杏仁各99,白芍、白术各159,黄芪309,炙甘草69,大枣4枚。
服3剂而愈。
按:产妇分娩时因产伤和出血,以致元气受损,血虚营亏,腠理空疏,风寒邪气易于乘虚而入。
本例虽邪势不盛,然正气无力驱邪外出,使得表邪留恋不解。
故选用发表之轻剂桂枝麻黄各半汤配合玉屏风散。
取方中桂枝汤调和营卫,以益汗液之源;麻黄汤疏达表邪,以作发汗之用;玉屏风散益气固表,以增抗邪之力。
三者相互为用,刚柔并济,标本兼顾,而获邪去正复之效。
2过敏性鼻炎
卓某,男,22岁,2005年10月22日诊。
鼻痒、鼻塞、打喷嚏、流清涕反复发作5年余。
每当在空调环境中,或接触异味、粉尘及受凉后上述症状即发作。
西医诊断为过敏性鼻炎,迭经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伴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形寒畏冷,舌淡,苔薄白,脉浮而虚。
检查:鼻黏膜苍白水肿,鼻腔见水样分泌物。
证属肺脾虚寒,清阳下陷,卫外不固,风寒客肺,肺窍失利。
治拟温肺散寒,补气升阳,通利鼻窍。
.处方:桂枝、白芍、麻黄、防风、苍耳子、辛夷、干姜、杏仁、蝉蜕各99,黄芪309,升麻、柴胡、炙甘草各69,大枣4枚。
上方服5剂后,鼻痒、鼻塞、流涕、喷嚏均明显好转。
上方加减续服2周,诸症消失。
嘱服补中益气丸1个月以善后巩固。
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过敏性鼻炎属中医“鼻鼽”范畴。
临证表现多为虚证、寒证,病位主要在肺脾。
肺脾虚寒,清阳无以出上窍为病之本,风寒壅塞,肺窍不利为病之标。
故以桂枝麻黄各半汤合补中益气汤化裁,并以生姜易干姜,取温经散寒,通利肺窍,益气升阳,扶正祛邪之功。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桂枝、麻黄、蝉蜕、防风等能够阻止过敏介质的释放,并可拮抗组胺而发挥抗过敏效应;甘草具有皮质激素样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黄芪、党参、白术、大枣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提高抗病力,减少复发率。
3慢性荨麻疹
李某,女,25岁,2006年1月5日诊。
近1年来,反复发作荨麻疹,尤以上肢、颈部及躯干为甚,先为散在粟栗状丘疹,抓后迅速融合成淡红色片状之扁平隆起,此起彼伏,夜重昼轻。
用多种中西药物治疗均不能控制发作。
舌淡黯红,苔薄白,脉滑细。
证属风寒袭表,久稽不解,内舍于络,营卫不和,邪气与气血搏结而形疹于外。
治拟祛风散寒,和营透表,活血通络。
处方:桂枝、麻黄、防风、蝉蜕、生姜、桃仁、红花、川芎、紫草、甘草、大枣各99,白芍、生地、当归各159。
服6剂后,皮疹基本消退,仅在夜晚感觉局部皮肤瘙痒。
风邪已有外透之势,然病久气血亏虚,正不御邪,仍有复感再发之虑。
遂于上方去麻黄,加黄芪209,夜交藤309,连续服药1个月,随访半年未再发作。
按:荨麻疹为皮肤黏膜毛细血管及小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所致的局限性真皮水肿,属过敏性疾病。
中医称之为“瘾疹”。
本病的发生多因禀赋不耐,腠理失固,风寒侵袭,拂郁肌肤而成。
若风邪久稽不去.内舍
光明中医2008年1月第23卷第l期cJGM‘rCMJanuary2008.vol23.1・13・
于络,以致营卫不和,瘀血阻络而使瘾疹反复发作,顽固难愈。
此时虽以祛风为法,又非一般疏风药荆、防之辈所能奏效。
故用桂枝麻黄各半汤为主,取桂枝汤调和营卫,疏通血脉;麻黄汤发散风寒,通达经络,共同祛除稽留之风邪;合用桃红四物汤养血活血,使周身气血畅通,则“血行风自灭”。
4神经性皮炎
吴某,女,26岁,2003年5月15日诊。
患者自年初以来忙于准备毕业论文答辩,精神紧张,压力较大。
20多天前颜面部出现针头大小密集的淡红色疹子,阵发性瘙痒,流汗或日晒则加重。
某医院皮肤科诊为“神经性皮炎”,予西药内服外搽,反而觉得皮损处灼热疼痛,不敢再用而求治于中医。
见前额及两颊部泛发片状红斑,有抓痕,两上眼睑已呈苔藓样变。
心烦寐差,舌尖红,苔薄黄,脉弦数。
证属情志内伤,心肝火旺,外受风热,凝聚肌肤。
治宜祛风止痒,清热宁神。
处方:桂枝、炙麻黄、荆芥、蝉蜕各99,金银花、连翘、大青叶、赤芍、生地黄各159,木通、甘草各69,珍珠母、夜交藤各309。
服药l周,皮损基本消退,夜寐改善。
继守上方加减治疗2周而愈。
按:神经性皮炎是一种皮肤神经官能性疾病,中医因其顽固难治而称之为顽癣。
本病的发生以内因为主,多由情志不遂,心肝火旺,复受风热侵袭。
初起多为风热交阻,逐渐演变为血虚风燥或血热风盛之证,故治疗当审因辨证,分别论治。
本病例为初发,风邪偏盛,故用桂枝、麻黄之类以疏风透表,虽属温性,但与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木通等苦寒清热药同用,已无助热伤阴之弊;取珍珠母、夜交藤平肝养心安神,药证相合而获佳效。
5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林某,女,52岁,2004年6月3日诊。
患者3年前发现心率慢,胸憋闷,头晕等症,曾有2次晕厥。
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心率48次/),频发逸搏,偶发房早,并有T波改变。
阿托品试验阳性。
西医诊断为病窦综合征,冠心病。
常服速效救心丸、心宝等药稍有改善。
近l周来,因劳累症状加重,胸闷憋气,心前区闷痛,放射至肩胛部,头晕心悸,困倦乏力,腰酸肢冷,心率50次/分,舌淡黯胖,苔白,脉沉迟而弱。
证属心肾阳虚,阴寒凝滞,血脉瘀阻。
治拟温阳益气,散寒通脉。
处方:桂枝、炙麻黄、白芍、炙甘草、杏仁、干姜、制附子、大枣、红参各99,黄芪、淫羊藿、熟地黄、丹参各159。
服完6剂后,胸闷心慌,头晕肢冷等症状明显减轻,心率增至56次/分。
继以上方加减连服4周,上述症状消失,体力渐复,心率维持在55—65次/分。
随访半年症情稳定。
按:病窦综合征属中医“胸痹”、“心悸”范畴,以心率缓慢为突出表现,多由心气亏虚,心阳不振,鼓动无力,血流滞缓所致,久必及肾而见心肾阳虚之证。
故用红参、黄芪、附子、干姜、淫羊藿等温阳益气之品;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意在取风药辛温之性,能畅达阳气,振奋人体气化功能,使气血运行,血脉通畅,则阴霾得以消散。
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麻黄有温和、缓慢而持久的兴奋心脏的作用,使心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桂枝能明显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冠脉循环。
这些为本方治疗病窦综合征提供了一定依据。
(收稿日期:2()07—09一17)
中药治疗黄疸型甲肝96例疗效观察
马新杨静娟李曙亮河南第二荣康医院(河南洛阳471013)
乔艳贞河南洛阳市第二中医院肝病科(471003)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治疗黄疸型甲肝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76例黄疸型甲肝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96例采取中药治疗,对照组80例用西药治疗。
结果:2组病例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中药治疗黄疸型甲肝疗效良好,副作用小,安全可靠。
关键词:黄疸型甲肝;中医药疗法
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型肝炎,属病毒感染,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表现为急性起病,有畏寒、发热、食欲减退、恶心、疲乏、肝肿大及肝功能异常。
甲肝为自限性疾病,部分病例出现黄疸,本文主要讨论黄疸型甲肝治疗,无症状感染病例较常见,西医治疗甲肝的方法,避免饮酒、劳累以及使用损害肝脏的药物,多食容易消化、富于营养的食物和新鲜蔬菜、水果等,主要是休息和支持疗法并配合干扰素治疗。
不能进食者,静脉输液,供给足够的葡萄糖、盐、维生素C及维生素B族等,注意水、电解质平衡;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者,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