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20课
- 格式:ppt
- 大小:1.23 MB
- 文档页数:30
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它们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各个素养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都具有各自的地位,体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培育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使其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最终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和训练,掌握历史学科方法,具备历史学科相关能力。
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厘清教学层次,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活动。
首先要让学生阅读史料,全面认识历史事物;其次,学生辨别和分析史料,充分理解历史事物;最后,通过思考,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历史事物有理有据地表达出来。
这便是历史解释能力培育的一个完整过程。
如何培养历史学科素养?培育历史核心素养:化有形为无形——以岳麓版必修一《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为例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姚雅清摘要: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对历史学习者提出的基本要求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简单的植入,也不是独立割裂,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就像散文般形散而神不散,是紧密联系的统一体。
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应该是自然地融入到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中,如春风化雨般滋润每一位学生。
关键词: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主题式教学问题启发式教学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含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五个方面,历史课堂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基本史实,更多的是培育学生透过历史线索形成历史记忆和历史思考力。
历史学科素养是对历史学习者提出的基本要求和具备的基本能力和品质。
2017年12月22日,在厦大附中(漳州技术开发区)聆听了一堂结合历史核心素养的公开课——《专制下的启蒙》,开课教师的历史涵养很高,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也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虽然对于历史学科素养在课堂中的落实存在着直观呈现的僵化,但她的勇于尝试是值得赞赏和引发同行们的思考的。
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课程标准】1.概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2.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伟大意义。
3.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考试大纲】1.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2. 新民主主义革命3.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课前自主预习区】一、中国共产党成立1. 历史条件:(1)思想基础:十月革命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接受;(2)阶级基础:五四运动后期,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3)组织基础: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4)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2. 中共一大:(1.)召开:1921年7月23日、上海。
(2.)内容:通过《》规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性质是;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建立,废除,直至消灭阶级差别。
选举为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工作,李达负责宣传工作。
(3)意义:一大宣告了中共的正式成立。
中国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
3.中共二大:1922年,中共将现阶段的目标修改为。
4.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1)主要原因:领导工运是党中心任务;成立最高领导机构。
(2)主要内容:以为起点,为终点。
(3)历史教训:中共认识到,必须团结、,建立统一战线,才能取得革命胜利。
二、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 1927.7.15)1.第一次国共合作:(1)形成原因:①中共吸取工人运动失败教训;② 1923年中共三大确立了同国民党合作的方针;③孙中山接受了共产国际的建议,同意国共合作;④共产国际的帮助。
(2)形成标志:1924年,国民党“”通过宣言,重新阐释了,确定了、、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形成。
(3)意义: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开展起来。
2.国民革命运动简况:(1)五卅运动:1925年5月,上海爆发了“”运动,掀起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
最新精选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 政治文明历程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习题精选五十九第1题【单选题】蒋介石曾告诉国民说:“我国自清季开始与列强订立不平等条约以来,到了去年正是百周年。
我们中华民族经五十年的革命流血,五年半的抗战牺牲,乃斯不平等条约百周年的沉痛历史,改变为不平等条约撤废的光荣纪录。
……”蒋介石这段话发表于( )A、民国三十年B、民国三十一年C、民国三十二年D、民国三十三年【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国民党曾制定《商民运动决议案》,称:“大多数旧式商会,不独不参加革命,且为反革命”“本党号召全国商民打倒一切旧商会,引导全国商民以有组织的、平民的团结,重新组织可以代表大多数商民利益之商民协会”。
该决议案最有可能制定于( )A、南京临时政府统治时期B、国民革命时期C、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D、抗日战争时期【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1938年初,国民党中央通过的决议规定: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实行“计划经济”,“树立重工业基础”,采取扩大国防生产能力、奖励海内外人民投资、鼓励轻工业的发展等措施。
这个决议意在( )A、使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B、强化官僚资本垄断地位C、使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化D、积极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有学者通过计量化的统计得出,在1938年底到1941年底,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南昌会战等9次大规模战役,占国民党22次会战的41%,甚至有过一些攻势作战。
这一时期国民党还有大的战斗496次,占整个抗战时期战斗的44%,共伤亡137.6万人,占整个抗战时期伤亡人数的43%。
材料可以表明( )A、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B、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密切配合C、在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仍在积极抗日D、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全部力量【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1936年,日本统帅部在《帝国军队的用兵纲领》中规定,“以中国为敌时,其作战要领如下:初期目标是,占领华北要地和上海附近,保护帝国权益和日本侨民。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案【课标要求】1.简述《共产党宣言》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2.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教学方法】情景讨论式、谈话式教学;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练习讲解法。
【学习方法】课前自主学习法、参与法、课堂交流探讨法、练习法【教学导入】犹太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我们历史课本上提到的就有两位,他们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位是自然科学界巨人——爱因斯坦,他提出了著名的相对论,这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
另一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到的人文科学界巨擘——马克思,他的名字与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密不可分。
今天我们讲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讲“三个代表”,其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
【知识梳理】一、空想社会主义(探寻公正的理想国):1、形成原因:(1)19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
(2)一些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提出改造社会的方案。
2、主要代表人物及主张①意义:揭露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对未来社会作了美好的设想,激励着人们去探寻实现这种理想社会的道路,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条件②空想:反对革命,看不到无产阶级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不能揭示资本主义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不能从理论上科学地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马克思主义诞生——《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历史条件:(1)经济前提和社会条件: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
(2)阶级基础: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的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表明工人阶级已经觉醒。
(3)思想基础: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4)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
2、诞生的标志:1848年,马、恩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发表【问题设计1】为什么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依据:《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必修一填空测试第一单元1.家谱、寻根祭祖、宗祠牌匾、重人伦亲情都是__制的反映。
宗法制的核心是_____制(正妻长子),宗法制把___和___相结合,在宗法制中,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既有家族___等级关系,又有___隶属关系。
2.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有___制和___制。
__亲族是分封主体,通过分封制,西周的贵族集团形成了“___—___—卿、大夫—___”的等级序列,分封制有利于巩固______。
分封制的弊端在于容易导致___权力的过大和___分裂;3.诸侯争霸,“田氏代齐”、自立为王等现象反映出____制度被破坏,宗法分封制(特点)反映了中国早期政治是以__关系为纽带,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____。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始于___朝,该制度的突出特征是权力____,明清时达到__。
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标志着___的衰落。
5.我国古代的三大地方行政制度是周朝的___制,秦朝___制,元朝的___制。
6. 郡县制的特点是中央垂直管理__;郡县长官一概由__任免调动,不得__;___制代替___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___制,这有利于加强_____,巩固统一,___政治取代___政治。
7.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___统一,但不能消除封建割据。
有利于___融合,抵御外部___,有利于___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___交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___,有利于中华文明的___。
8.a.中央集权的含义是__对__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b.专制主义的含义是指决策方式既一切事务均由__本人裁决。
C.贯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演变过程中两队矛盾:①_权与_权的矛盾,中央官制的演变体现__不断加强__不断削弱;②__和__的矛盾,地方官制的演变体现的是__的权力不断加强,__的权力不断削弱。
9.中书省的职能是______,尚书省的职能___,门下省的职能是______。
高中历史必修1教学第一单元学习本单元,一要把握一条基本线索:我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随着夏朝——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的建立而开始出现;商周时期,经过了从内外服联盟到天下共主的转变;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也长期延续,但整体趋势是专制皇权日益加强。
突出四个重点:一是商代的内服外服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二是秦的“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三是汉朝七国之乱和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唐朝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四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宋元时期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清朝达到了顶峰。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知识结构: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定义: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主体:同姓亲族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工具:礼乐制度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知识结构:1.统一(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1)确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C. 郡县制(地方)(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知识结构:1.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2013年高中历史电子题库第五单元第20课第二课时知能演练轻松闯关(含解析)岳麓版必修11.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开始的标志是制造了( )A.九一八事变B.一·二八事变C.卢沟桥事变D.华北事变解析:选C。
本题考查历史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2.下列关于抗战胜利的意义评述不.恰当的是( )A.是中国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胜利B.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贡献C.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D.结束了半殖民地的历史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能力。
D项结论不符合史实,新中国成立才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历史。
A、B、C三项结论正确分析了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
3.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曾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右图是毛泽东给蒋介石的回复电文原稿。
在该电文中,毛泽东( )A.戳穿了蒋介石假和谈的骗局B.指出了美帝国主义的阴谋C.答应了蒋介石要其赴重庆的邀请D.批判了国民政府反动政策解析:选C。
面对蒋介石的邀请,为了向全国人民表明中共的和平诚意,为了尽力争取和平,毛泽东同意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
4.蒋介石在大陆统治结束的标志是,解放军于1949年4月23日攻占( )A.营口B.北京C.南京D.上海解析:选C。
本题考查历史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南京是国民政府的首都,该城市被解放军攻占即说明国民党政权被推翻。
5.(2012·江苏南京高一月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929年2月,南京《时事月报》刊出《惊心动魂之日本满蒙积极政策——田中义一上日皇之奏章》的爆炸性新闻,透露了不为人知的《田中奏折》。
奏折宣称:“欲征服支那(中国),必先征服满蒙(中国东北);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请回答:《田中奏折》“曝光”后,日本对“满蒙”、“支那”或“世界”先后采取了哪些重大的“征服”行动?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史实的掌握,从奏折中的内容看是针对中国、中国东北和世界三个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日本在这些地方制造的事件,然后总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