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0课
- 格式:ppt
- 大小:759.50 KB
- 文档页数:12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立一.选择题1.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中认为,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政治者国家〞。
下述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A.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中国共产党指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方寸之间记录历史,下面是四枚主题为?20世纪回忆?的邮票,再现了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
这些事件发生时间最晚的是( )3.1953年中共山西长治市委宣传部普选传单:“旧社会,太可恨,不把妇女来当人!新社会,大改变,男女都有平等权。
积极参加大普选,认真行使民主权。
〞这主要是为了( )B.进展民主训练,理论新民主主义D.解放妇女,建立男女平等新社会4.有这样一首长诗:“祖国,您在哪里?……在西藏和平解放的签字笔里,在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雄壮歌声里,在新宪法散发出的阵阵书香里……〞诗中“新宪法〞指的是( ) A.1954年宪法 B.?共同纲领?C.1982年宪法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5.“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根底,又是共同纲领的开展。
〞这部宪法的“开展〞主要表达在( )A.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B.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指导C.以工农联盟为根底 D.明确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6.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拥有立法职能,此后,政协会议便成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
这主要是因为( )7.海南省的行政区划中包括4个黎族自治县和2个苗族自治县。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 )8.下表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规模宏大的民主选举运动的局部数据。
这次选举是为了召开( )C.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9.?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最大不同是( )A.所表达的社会主义的原那么 B.制定机构不同C.所表达的人民民主的原那么 D.中国政治制度的变化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某一时期,作为统一战线的政治组织——人民政协继续起着调整阶级关系、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
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宗法制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推行郡县制度;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难点:秦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重点:汉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重点:伯利克里时期的民主政治难点: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实质和历史作用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重点:罗马汉的内容难点: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探究活动课“黑暗”的西欧中世纪——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重点: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及特点的分析、理解和掌握难点:依照学生的现有水平,在对本节的政治制度的建立及特点的理解与掌握上有一定的难度,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议会民主制的特点等。
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重点:对美国1787年宪法中“分权与制衡”的理解与掌握。
难点:以学生现在的水平,对“分权与制衡”、“邦联体制”、联邦体制的理解。
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重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分析、掌握。
难点:“艰难的法兰西共和道路”的历史进程;对三权分立的理解和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的体现;“德意志特色”的历史原因。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0课鸦片战争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南京条约》《天津条约》难点: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重点: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失败。
《天朝田亩制度》难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的必然性。
小结第20课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1、背景:解放军取得重大胜利,中共和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筹建新中国。
八大民主党派:中国民主建国会(民建)、中国致公党、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台盟)、中国农工党(农工党)、民主促进会(民进)、中国民主同盟(民盟)、九三学社、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
2、形成标志:1949.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大会内容:(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它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纲领规定: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国家性质),实行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还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
(2)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
(3)确定了新中国的首都(改北平为北京)、国旗(五星红旗)(大星是中国共产党,小星是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和代国歌。
(1982年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4)确立公元纪年法。
(5)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1954年后改称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
3、发展①1954年后,成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②1956后,中共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四大班子”政府、市委、人大、政协)③1982年,中共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使该制度进一步完善。
4、作用: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舞台。
5、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西方的政党政治是打橄榄球,一定要把对方压倒。
我们的政党是大合唱指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中共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6、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7、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意义:①结束了帝、官、封的压迫,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独立主权的国家。
岳麓版高中实验教科书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第20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整体构思【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2、三维目标【教材分析】俄国十月革命是世界上第一次胜利了的社会主义革命,是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化为现实。
本单元讲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生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在这一历史变化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课分三目内容,对俄国十月革命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第一目“革命前的沙皇俄国”,讲十月革命的背景,强调新的政治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第二目“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介绍革命的过程,贯穿战争引发革命的思想。
第三目“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讲述新的国家政权的组建情况及其政治经济措施,介绍十月革命伟大的历史意义。
【学情分析】十月革命的部分史实在初中时已经讲过,本课应注意突出布尔什维克党决定起义、进行起义、组建国家政权等史实,重点分析十月革命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影响。
1989年苏东剧变以来,关于前苏联和社会主义的话题众说纷纭、不绝于耳。
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人,或多或少地对此有所接触。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本课设计中,宜注意多从现实问题入手,同时通过历史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十月革命的发展过程。
处理方法: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然后运用问题教学法,最后由学生合作编写顺口溜,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让学生掌握十月革命的过程。
难点:十月革命爆发的必然性;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处理方法::通过文字史料、图片资料和表格数字,分析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性。
通过学生分组讨论,认识十月革命对俄国和世界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1、新闻图片导入:由俄罗斯总统普京及其故乡圣彼得堡导入新课,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及探究欲望。
2、进行材料解析:通过史料分析十月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人教必修一教案:第四单元第1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石脑中学:郭荣生【教学目标】【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一、人民政协召开和新中国的诞生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2.新中国的诞生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2.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和基本任务3.爱国统一战线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1.民族原则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重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难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
在课堂上应多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多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质疑。
让学生在学思中主动探求、获得知识,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导入新课】在1949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时,毛泽东说:在过去28年的长时期中,"我们仅仅做了一件事,这就是取得了革命战争的基本胜利.这是值得庆祝的,因为这是人民的胜利,因为这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胜利.但是我们的事情还很多,比如走路,过去的工作只不过是像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要继续领导人民在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走更长更艰难的道路.革命胜利后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在巩固无产阶级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进行了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由此导入新课.【讲述内容】一、人民政协召开和新中国的诞生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让学生简要介绍产生背景,概括出要点即可(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奠定理论依据)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开幕.这是一次全国人民大团结的大会。
为什么这么说?(参加阶层广泛)大会的主要议题是什么?(新中国的成立问题.?会议制定了什么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具有什么特点?(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还规定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政策的总原则.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民的代表共同制订的建国纲领,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及其重要的文献",在新中国成立后一个时期内,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大会还有哪些内容?(大会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并确定了国家的首都、国旗及国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2.新中国的诞生1949年10月1日下午两点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北京中南海勤政殿举行首次会议,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会议接受《共同纲领》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选举林伯渠为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罗荣桓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检察署检察长.会议发表公告,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愿和遵守平等互利及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可放一段有关开国大典的资料片以加深以下内容的认识(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点钟,北京30万人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典礼,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他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毛主席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之后,举行了阅兵式和群众游行.⒋新中国诞生的伟大历史意义:关于其意义,可让学生阅读后概括,可分成"推翻"、"标志"、"进入"三点并掌握.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这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第一,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100多年来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同封建统治者勾结起来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和内外战乱频繁、国家四分五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它标志着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建立.第二,新中国的诞生,使中国历史进入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新中国诞生的世界意义:这是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中最重大的事件.为什么?让学生思考后,概括指出:这是因为,中国革命在占人类1/4的国家里取得了胜利,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激励和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随着经济恢复和建设的大规模展开,民主建设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根据国情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基于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可采用录象资料的手段让学生了解大会召开的背景、主要内容;制订宪法的内容、特点和性质。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课程标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一、新中国诞生1、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1)成立新中国条件的成熟:①前提条件:㈠人民解放战争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
㈡国民党反动政府已被推翻。
②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决议(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③人心所向:全国人民热烈拥护在共产党领导下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
(2)中共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新政协的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好了充分的准备2、新中国的诞生:开国大典(时间)(P94 本课引言)3、新中国诞生的历史意义⑴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使中国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⑵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新中国崭新而漫长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历程。
三、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1、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形成:(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背景: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召开:①时间:1949年9月②人员组成及其反映的新中国民主的特点:新中国民主具有广泛性的特点③内容:㈠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的内容:国家性质:新民主主义国家国家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方针《共同纲领》的性质:临时宪法㈡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任命政务院总理,决定成立新中国㈢确定国旗、国歌、纪元和首都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临时最高国家权力机关(1949——1954年)(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历史意义: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做了必要的筹备工作。
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