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城校区组团(四)修建性详细规划2
- 格式:ppt
- 大小:3.64 MB
- 文档页数:9
大学城中心区(小谷围综合发展机会展文化共享区)城市设计深化及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1 项目背景广州大学城的发展为提升广东省和广州市的高等教育水平,促进经济和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机会。
建设广州大学城的目标之一是引导广州中心城市的“南拓”。
为了保护现有的城市结构并作为分散大都市区政策的一部分,城市未来将向拥有广阔发展空间的东面和南面发展。
广州的南面现状主要为农田、村庄和丘陵,将发展为新的会展区、生物岛、大学城、广州新城和一定数量的基于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工业区。
其中广州大学城的规划建设将是广州大都市区南拓发展轴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的广州大学城坐落在小谷围岛及其南岸地区,总面积43.3平方公里(其中小谷围岛约18平方公里)。
大学城的发展应作为珠江三角洲整体的一部分,充分利用其特有的气候环境特征和现有自然风景。
广州大学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元素是通过主要的区域高速公路和新建的交通系统,加强中心区和南岸发展区的可达性。
在这些发展的背景之下,大学城必将强有力的促进广东省知识经济发展。
广州大学城总体规划广州大学城的规划是基于各种组织原则和规划概念,包括:“TOD(交通引导发展)”的概念,“组团生长”的结构概念,“网络组织”的功能概念,“生态优先”的设计概念和“数字化”虚拟城市的概念。
这些概念把广州大学城的空间结构组织成等级清晰的系统,形成了大学城发展的框架。
1交通引导发展规划中有重要意义的是发展一个综合的交通系统,这个系统联系了多种交通方式,形成了城市交通向外延伸的网络。
地铁线从广州中央商务区向南延伸,从小谷围岛中心通过,是联系大学城和广州城市南拓轴的主要的交通基础设施。
主要的区域公路位于岛的东部和西部,服务于往返城市的车流,联系着通往各个大学校区的一系列环路。
沿着内环路,是一条轻轨铁路系统,在几个换乘的节点与地下公共交通连接。
放射性的道路和支路则进一步完整了交通的网络,构成一个有着清晰的层次结构的交通系统。
2 组团生长作为“特殊功能的城”,广州大学城的功能布局围绕7个大学组团组织,其中的5个在小谷围岛。
2023城市规划实习报告锦集八篇城市规划实习报告篇1一. 实习目的通过实习,结合实际应用巩固和加深所学的理论知识及为后继学习累积感性认识。
本专业专业学生在学习了《城市规划原理》等专业基础课程之后,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实地考察和专项调查,获得城市规划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加深对规划理论的理解。
通过参观实习,扩大所学知识面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了解城市规划在国民经济中得地位和作用,理解国家的城市建设方针政策。
通过对城市的认识,使学生掌握区域规划、城市规划、生态环境规划、居住区规划、景观规划等方法技能,全面体会城市规划的主要原理和主要思想在城市实际中的应用,以提高实践能力。
二. 实习基本要求1. 了解城市概况,性质,规模和规划结构布局等;2. 了解城市道路系统,广场,停车场,交通概况,车行人行等;3. 了解城市绿化,主要树种,雕像,城市景观,环境状况和地方特色;4. 调查居住区的功能结构,公共设施等的布局和处理手法;5. 调查市中心,广场或街区的形式,景观,特点及建筑空间设计与环境的关系等;三.实习内容参观了市政广场,湖滨公园,鹰城广场,市中心区,平顶山卫校,平顶山学院,临沣寨。
市政广场:平顶山市政府位于新城区长安大道北侧,市政府大楼南面是市政广场,广场上大部分是硬质铺装,右侧有部分树木绿化,还有小块草坪,广场上的绿化树种比较多,有银杏,广玉兰,香樟树,桂花,石楠,道路两旁种植的主要是女贞和梧桐。
广场上唯一感到欠缺的时没有水,另外广场太大,显得空旷,新城区人较少,广场白天基本上都没人,晚上人更少。
湖滨公园:平西湖湖滨公园是在白龟山水库的湿地上建成的保护区,这里作为平顶山的生态保护绿地,景观设计优美,环境清新,绿化率高;亲水是人类的天性,所以周末节假日都会有很多人来这里游玩,踏青,放风筝,在道路设计上,主要是一块板道路系统,并在部分路段禁止机动车通行,绿地内部采用的都是步行道路,景观设计上,有许多亲水台阶深入水中,还有许多凉亭供游人休憩。
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书南方总部基地项目行政中心西侧地块一、场地现状及周边环境1. 项目名称:南方总部基地2. 地理位置:本项目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
项目东侧为蕉门地铁站,南侧为蕉门区景观轴的终点,主要人流方向为东侧。
场地景观资源丰富,北侧拥有山体景观,东侧有水系,南侧有城市公园。
二、项目规模及经济技术指标本项目总用地面积为79402平方米,总建设用地59320平方米,容积率控制在4.0,总计容面积约237280平方米。
项目分两期出让,但整体设计、整体报建、地下室整体开发。
本期已出让(假定为一期)总用地面积58988平方米,建设用地40481平方米,容积率4.0,总计容面积161924平方米;拟二期出让总用地20414平方米,建设用地18839平方米,容积率4.0,总计容面积75356平方米。
三、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7);《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2015);《广州市城市规划条例》和《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标准与准则》;《广州市城乡规划技术规定》《广州市城市规划审批技术标准与准则(试行)》建筑篇(2014年);《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8)《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15)《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2015)《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8年版。
国家、省、市相关技术规范及有关要求四、总体创意构思通过对本项目的全方位分析研究,设计师将旨在打造具有人文关怀,生态体验的办公空间。
以文化背景为基础,充分体现中国铁建公司内部文化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空间,建设智能化、人性化、舒适的现代办公建筑。
五、规划结构基地中间有一条南北向的绿化带和一条东西向的道路,将基地切分成四个小块,在规划设计中需要对碎片化的四块基地进行整体设计,建立一个连续的贯穿四个基地的平台成为解决基地被绿带和道路分割的策略。
广州大学城(小谷围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第一章区位与概况一、概况本次规划设计的地块位于小谷围岛,为整个大学城校区,面积大约15平方公里。
规划地块四面环水,岛上人口密度低,主要为耕地与林地。
二、地理区位及用地规模广州大学城位于番禺区最北部,西邻洛溪岛、北邻生物岛、东邻长洲岛。
与琶洲岛举目相望,规划研究范围约15平方公里。
距广州市中心约17公里,距市桥约13公里,距广州新城约17公里。
大学城的区位条件具有以下优势:1、广州城市空间发展关系上,广州大学城选址正好位于广州的南拓轴上和都会区中,有利于实现良好的城市功能互动,提高广州城市建设的综合效益。
2、广州产业空间发展关系上,广州大学城位于以IT产业为特色的广州新兴产业轴上,通过轴上的产业实体互动,形成“学、研、产”一体化的城市创新基地,有利于知识创新、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提高广州市的综合竞争力。
3、交通区位上,广州大学城位于“广州高速公路交通、轨道交通、普通道路交通、宽带网络信息交通”四位一体的城市交通网络体系中,大学城的多元交通需求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4、文化区位上,广州大学城附近既有以黄埔军校为代表的近代史迹文化,又有以余荫山房和宝墨园为代表的传统与现代岭南园林文化,还有以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和广州生物岛为标志的现代岭南生态文化,更有广州各高校的校园文化,周边地区浓郁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广州大学城校园文化的建设。
5、广州旅游网络体系中,广州大学城正好处在“三线一中心”的东南水乡旅游线上,校园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将使广州大学城成为广州旅游的一个新亮点。
三、自然条件3.1、地形地貌广州小谷围岛四周环水,以低丘陵冲击平原为主。
基地内有众多山丘,最高处40~45M,一般20~25M,较低15~20M。
另有水塘、河涌多条,许多已连成带片。
3.2、地震区划根据最新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小谷围岛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地震的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65s。
广州大学城综合管沟工程介绍□蔡凌燕前言综合管沟是新世纪新型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它避免了由于埋设或维修管线而导致道路重复开挖的弊端,因管线不接触土壤和地下水,从而避免了土壤对管线的腐蚀,延长了管线的使用寿命,它还为城市的发展预留了宝贵的地下空间。
综合管沟的建设对美化城市环境,减少城市道路重复开挖对人民日常生活和交通带来的麻烦,同时综合管沟的成功建设对推动广州市、广东省乃至全国的新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会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下面介绍广州大学城综合管沟工程情况:1综合管沟的类型所谓综合管沟,就是“地下城市管道综合走廊”,即在城市地下建造一个隧道空间,将市政、电力、通讯、燃气、给排水等各种管线集于一体,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系统,实施统一规划、设计和管理。
综合管沟根据其所收容的管线不同,其性质及结构亦有所不同,大致可区分为干线综合管沟、支线综合管沟、缆线综合管沟、支线混和综合管沟等四种。
1.1干线综合管沟干线综合管沟一般设置于机动车道或道路中央下方,主要输送原始站(如自来水厂、发电厂、燃气制造厂等)到支线综合管沟,其一般不直接服务沿线地区。
干线综合管沟主要收容的管线为电力、通讯、自来水、燃气、热力等管线,有时根据需要也将排水管线收容在内。
在干线综合管沟内,电力从超高压变电站输送至一、二次变电站,通讯主要为转接局之间的信号传输,燃气主要为燃气厂至高压调压站之间的输送。
干线综合管沟的断面通常为圆形或多格箱形,综合管沟内一般要求设置工作通道及照明、通风等设备,如图1所示。
干线综合管沟的特点主要为:●稳定、大流量的运输;●高度的安全性;●内部结构紧凑;●兼顾直接供给到稳定使用的大型用户;●一般需要专用的设备;●管理及运营比较简单。
1.2支线综合管沟支线综合管沟主要负责将各种供给从干线综合管沟分配、输送至各直接用户。
其一般设置在道路的两旁,收容直接服务的各种管线。
支线综合管沟的断面以矩形断面较为常见,一般为单格或双格箱形结构。
广州大学城承北启南的地理区位黄埔军校是邻近大学城的重要文化资源第五章广州大学城总体规划设计一、区位与现状条件分析(一)区位条件分析广州大学城西邻洛溪岛、北邻生物岛、东邻长洲岛。
与琶洲岛举目相望,规划研究范围43.3平方公里。
距广州市中心约17公里,距市桥约13公里,距广州新城约17公里。
大学城的区位条件具有以下优势:1.在广州城市空间发展关系上,广州大学城选址正好位于广州的南拓轴上和都会区中,有利于实现良好的城市功能互动,提高广州城市建设的综合效益。
2.在广州产业空间发展关系上,广州大学城位于以IT产业为特色的广州新兴产业轴上,通过轴上的产业实体互动,形成“学、研、产”一体化的城市创新基地,有利于知识创新、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提高广州市的综合竞争力。
3.在交通区位上,广州大学城位于“广州高速公路交通、轨道交通、普通道路交通、宽带网络信息交通”四位一体的城市交通网络体系中,大学城的多元交通需求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4.在文化区位上,广州大学城附近既有以黄埔军校为代表的近代史迹文化,又有以余荫山房和宝墨园为代表的传统与现代岭南园林文化,还有以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和广州生物岛为标志的现代岭南生态文化,更有广州各高校的校园文化,周边地区浓郁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广州大学城校园文化的建设。
5.在广州旅游网络体系中,广州大学城正好处在“三线一中心”的东南水乡旅游线上,校园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将使广州大学城成为广州旅游的一个新亮点。
(二)现状条件分析1.土地利用现状广州大学城南岸包含了新造、南村两镇的大部分镇区,东南部用地为生态农业保护区,西南侧为南村工业园用地(调整为研发生产基地)。
小谷围岛以低丘陵冲击平原为主, 现状多为农业用地和林地,包含穗石、练溪等6条行政村。
岛上还包括了一些房地产开发项目,如占地500亩的艺术村,华南碧桂园等。
用地情况详见表5-1,表5-2。
2.人口现状根据南村镇和新造镇镇政府提供的有关统计数据,截至2000年,在大学城的研究用地范围(以下简称“大学城用地”)内,南村镇建成区人口为16169人,新造镇镇域内的小谷围岛上人口13658人,大谷围地区(南岸地区)建成区人口13534人,总人口43361人。
2008年度广州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发展策略委员会第五次会议议题情况介绍议题一:广州大学城DS1509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更改项目背景:广州大学城DS1509地块位于大学城中央共享区南区,南靠外环路,东西两侧分别有中五路和中八路,交通便利。
地块总用地面积为10988平方米,均为可建设用地。
根据《广州大学城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DS1509地块用地性质为办公与商业综合用地(C13)。
现市土地开发中心申请将DS1509地块的用地性质更改为商业金融业用地(C2)兼容行政办公用地(C1),主要规划控制指标不变,同时保证地块配套购书中心的建筑面积不少于18000平方米。
审查情况:2008年10月29日,经市规划局业务会审议,原则通过。
市规委会办公室建议:提交市规委会审议。
议题二:天河分区AT1113规划管理单元(AT111305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导则更改项目背景:AT1113规划管理单元位于黄埔大道、华南快速干线、花城大道、马场路所围合的区域,属珠江新城规划范围,其西侧是珠江公园,北侧为暨南大学和华侨医院,南侧是猎德污水处理厂,东侧是员村地区。
其中AT111305地块位于马场路与金穗路交叉口的东侧,为广州市土地开发中心储备用地。
根据《天河分区规划管理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导则(06版)》,该地块用地面积10677平方米,规划用地性质为文化娱乐用地(C3)。
现市土地开发中心申请将该地块用地性质由文化娱乐用地(C3)更改为商业金融业用地(C2)和文化娱乐用地(C3),其他规划控制指标保持不变。
审查情况:2008年10月29日,经市规划局业务会审议,提出进一步修改意见。
市规委会办公室建议:提交市规委会审议。
议题三:番禺分区BC0612规划管理单元(BC0612-01-04地块)规划设计条件论证项目背景:申请规划设计条件用地位于番禺区中心城区番禺广场西北角,东邻沙墟涌,北邻番禺中心城区的东西主干道-清河路,西面是番禺区动植物检验检疫局,南面是电力新村,属城市密度一区。
广州大学城华南理工大学新校区规划设计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大学城设计团队
【期刊名称】《南方建筑》
【年(卷),期】2008(000)003
【摘要】@@ 华南理工大学新校区位于广州小谷围岛大学城校区组团二.校区组团二总规划面积223.8ha,包括了华南理工大学、广东药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生活区和组团绿化.
【总页数】9页(P70-78)
【作者】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大学城设计团队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温故而知新——对广州大学城华南师范大学校区整体设计的感悟与反思 [J], 朱明
2.基于学生评教的课堂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分析--以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大学城校区为例 [J], 陈东;魏坤
3.关于新校区本科教学质量管理的探索——以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校区为例 [J], 张益新;罗立新;商辉
4.大学新校区规划设计--以广西艺术学院相思湖校区为例 [J], 罗志光
5.地域人文与山水交融的现代高校新校区规划设计——以衡阳师范学院新校区规划设计为例 [J], 彭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障城市规划的实施,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根据《广州市城市规划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及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在本市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各项建设,必须本细则。
本市城市规划区即本市行政区,含市辖各区和各代管县级市的全部区域。
第三条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行政区域内城市规划工作,组织实施本细则。
市辖各区、特定管理区的城市规划部门,受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负责本辖区内的城市规划工作。
县级市城市规划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规划工作,业务上受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
市、县级市城市规划部门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在各建制镇或者开发区设立派出机构,负责建制镇或者开发区规划工作。
建设、土地管理、房屋管理、环境保护、市政、公安消防、文化、卫生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协同实施本细则。
第四条城市规划区按密度分区进行规划控制。
不同密度分区内土地利用、规划和建设应当符合所在密度分区的规划控制指标。
(一)市区城市规划密度分区除特别控制区外分为 4 个密度区:密度 1 区:市中心区内环路以内,番禺区市桥镇中心,花都区新华镇中心。
密度 2 区:广园路以南、华南大道天河区段和广州大道海珠区段以西与新窖南路以北的地区,以及芳村区芳村大道的如意坊大桥至鹤洞大桥段以东地区和黄埔区的广深铁路以南、茅岗路以东、石化路以西、港前路以北的城市副中心地区。
番禺区市桥镇、花都区新华镇除密度一区以外的其他地区、番禺区洛溪、大石、石楼、增城荔城镇、从化街口镇中心区。
密度 3 区:芳村区的花地河以东及石围塘地区;海珠区的新洲、赤岗、南洲地区;黄埔区、天河区的环城高速路—广深高速公路以南地区及天河区的龙洞地区;白云区的华南大道以南及江高城市副中心地区。
番禺区东涌、灵山城市副中心,花都区新华城市副中心。
密度4 区:密度1、2、3 区以外的规划建设地区(含不可建设区)。
各密度分区的具体范围详见表1—1《广州市市域规划密度分区图》。
SPECIAL COLLECTION 广州大学城在广州大学城组团一的设计中,以岭南生态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为创作主题,以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利用为构思出发点,将主题构思贯穿于整体、单体环境及细部的系统设计中,创造出具有岭南特色的生态的校园环境。
一、组团概况广州大学城组团一位于大学城最北端,用地包括中山大学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校区生活区及周边地块,它南邻大学城中心公园,东邻城市绿化带,西邻珠江,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整体用地地形为平缓的丘陵地,内有10座小山丘。
有大面积的天然的水系在东、西两个方向与珠江连接,是基地主要的排涝出口。
中山大学用地110hm2,办学规模2.3万人。
中山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文理科大学,校本部位于广州市滨江东路,建筑群围绕中央绿地呈对称性布局,其中轴线由南而北延伸至珠江边,其江畔的牌坊及砖红色教学楼是建筑的最大特色。
外语外贸大学用地约70hm2,办学规模1.2万人。
位于白云山麓的外语外贸大学是一所涉外型的大学。
校本部内绿树婆娑,有清澈的山溪流过,教学楼外墙以棕黄色为主色。
两所大学有不少相近的学科,可进行相应的学术交流活动。
二、规划设计构思作为大学城有机的组成部分,组团一的规划设计与大学城的景观结构体系应有着密切关系,并与相邻的组团通过教学、科研、生活的功能网络及道路、绿化等连接网络,形成完整的网络体系。
组团内建筑是围绕生态轴布置的,生态轴是校园结构的主要骨架。
尊重地段的自然环境,从地段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地段现有的生态环境的结构和走向,创造出有岭南风格、适合地段环境的设计,是本规划的目的。
首先,设计方案应该尽一切可能不破坏用地内的绿化、山体,基本保留原有水系,并对这一自然现状加以再利用,形成校园主要景观。
两所校园北部相连的水系激发了我们将两所大学的生态轴融为一体的构思,相连的生态轴不但有排涝功能,同时又是联系两所大学的纽带,为相互的资源共享、文化交流创造条件。
河边设置校际休闲带,建筑、道路巧妙地避开山体,蜿蜒其中。
广州大学城市政道路施工方案第一节编制依据及工程概况1.1.1编制依据1)广州大学城(xx)建设项目市政道路及综合管沟(某路)工程土建施工招标文件;2)广州大学城(xx)建设项目市政道路及综合管沟(某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3)广州大学城(xx)建设项目市政道路及综合管沟(某路)工程招标补遗书;4)现场考察资料;5)国家、行业、广州市有关建筑施工和施工质量、施工安全、文明施工等方面的规范、规程、规则、标准等文件;6)本单位的施工能力、经验。
1.2.1工程概况某路为广州大学城交通网的主干路,规划红线宽度60 米,设计时速50Km/h,线路总长约10 公里,双向六车道,五座中桥,局部需进行软基处理。
某路作为广州大学城各大学主要出入口.某路外侧为各大学校区,内侧为生活服务区,根据各专业规划,大部分电力电缆、通讯电缆都布置在中环道路下面,自来水管线、燃气管线也沿某路埋设,因而某路道路实施综合管沟可发挥综合优势,综合管沟建设在道路中央绿化带下,以尽量减少上部覆土厚度,降低工程造价。
DS04 中环三标,线路全长2。
45km,起讫里程为K4+500~K6+950。
2003 年7 月下旬开始施工;施工工期8 个月。
2003 年9 月底,某路靠快慢车道分隔带一侧的二车道需具备通行能力;2004年7 月竣工交付使用,工期特别紧。
某路施工特点:综合管沟为地下防水钢筋混凝土结构,防水等级为二级,采用明挖现浇法施工。
局部软基需进行处理,换填厚度2~3 米;深层处理采用粉喷桩、碎石桩处理,深度7~12 米,处理宽度为填土底宽处外各1~2 米范围。
主、次干路荷载标准为城—A,支路荷载标准为城—B,人群荷载5.0KN/m2,地面道路路面结构计算荷载BZZ-100 型标准车。
车道宽路段上一条车道宽3。
5~3.75m;交叉口进口道一条车道宽3。
25m;交叉口进口道一条车道宽3。
5m.2.1、工程位置及环境2。
1.1、工程位置广州大学城西邻洛溪岛、北邻生物岛。
SPECIAL COLLECTION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校区组田四位于大学城(小谷围岛)的西端,南面及西北面分别毗邻海心岗水道及小洲水道,东南面以中部快线为界,西面与广东科学中心(在建)隔路相望,规划中的地铁七号线穿越基地中部。
规划设计范围约为132hm2(其中教学区92hm2),总建筑面积近80万m2(其中教学区近47万平方米)。
在以绵延起伏的丘陵地形为特色的广州大学城中,广州大学校区基地所在的环境地形具有明显的特殊性。
规划基地内现状主要为农田和少量果林,地势低洼平坦。
由于位于小谷围岛西端,南北两面为珠江水道相夹,自然景观资源相当优越。
基地内水网聚集,有较多的河涌及池塘。
西北面有两个水口与小洲水道相通,南面有一个水口与海心岗水道相通。
因此在规划设计构思中着重考虑水环境的营造,注意对基地内现有果树的保护,并进一步围绕中心湖提出了“信息廊”的设计概念。
规划设计充分考虑校区的滨水自然环境和地方文化特色,从营造高效生态环境的高度出发,科学地确定规划的指标和组织多层次的有机生态绿地系统,在继承传统地域文化和尊重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塑造生态型的新校园。
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校区的规划与建筑设计是对特殊基地环境的特殊解读。
一、 “双轴双环”的规划结构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校区采用“双轴双环”的规划结构。
双轴校区南入口引入的礼仪景观轴和由西入口引入的连接文、理各科教室和实验室直至生活区的弧形轴线联系成一整体,双轴的交汇点为架高的图文广场,它不仅是校区最重点的景观节点和视觉焦点,也是校园活动、人流集散的中心点。
双环以环形信息廊联系各主要教学楼和生活区,环绕中心湖面、水系及绿岛组成的中心生态核,兼具观景、景观功能,形成共享交流的环形空间;在规划区的周边规划了环型车行道路,解决车行交通问题,同时使广州大学的校区组团更加紧凑。
二、以水为题的特色校园景观环境规划设计结合基地水网密集,两面临江的现状特点,构思中强调以水体为核心,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环境。
摘要:广州大学城公共绿地方案设计于2003年12月底向全国公开招标。
2004年2月,经专家组评定,由我院设计的公共绿地(标段一、标段五)均以第一名中标。
关键词:大学城公共绿地方案设计广州大学城公共绿地方案设计于2003年12月底向全国公开招标。
2004年2月,经专家组评定,由我院设计的公共绿地(标段一、标段五)均以第一名中标。
一、项目背景分析及概况(一)地理位置大学城位于广州市东南部番禺区的小谷围岛上,小岛东毗长洲岛,西邻洛溪岛,北对官洲(生物)岛和琶洲岛,南与番禺新造举目相望,距广州市中心约17公里,距番禺区中心——市桥约13公里。
(二)项目概况标段一由信息与体育共享区、综合发展北区、综合发展南区组成。
面积约80.39公顷。
其中信息与体育共享区绿地约62.83公顷,综合发展南、北区绿地约17.56公顷。
信息与体育共享区总体布局环绕“知识湖”展开。
“知识湖”居于三条轴线的中心位置,南北主轴线分别是中心图书馆、3万个座位的体育馆;东西主轴线分别为体育休闲中心、酒店会议中心。
包围该区域的道路称为“内环”道路,路中心标高由7.9m至18.0m不等(广州高程系)。
综合发展北区集中了大部分研究活动,内有实验室、孵化空间、研究机构以及交流空间,通过规划中的隧道和轮渡与北部生物岛相联系。
综合发展南区及会展、文化共享区设置大学城最重要的共享设施,大学城管理中心;主要的商业娱乐中心以及文化艺术综合体,以总协调和分特点的功能分布其间。
二、设计理念(一)绿地定位:大学城中心区公共绿地不能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公园。
它既是各座大学校园绿化景观的延伸和补充,更是展示多种学术风格、思想方式的公众舞台。
因而必须既具备大学城中心绿地的特殊性,又具备社会公共绿地的兼容性。
(二)我们的理念:1.完整的生态理念——自然(1)尊重现实的自然观。
“天人合一”反映了古代人类对自然的认知和采取的态度,我们的生态理念也源于这一朴素的自然观。
(2)融入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
中山大学东校区蓝图已绘就2003年1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视察广州大学新校区规划和建设前期准备工作,提出了“建设全国一流的大学城”(一流的规划、一流的设计、一流的建设和一流的质量)和“2004年9月开学招生”的目标。
2003年1月22日,广州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会议,研究落实张德江同志的指示精神,对加快大学新校区建设的各项工作作了全面部署,并决定成立广州大学新校区建设指挥部。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省市各有关部门、各入驻高校团结协作,到目前为止,大学新校区规划设计基本完成,征地拆迁稳步推进,各项施工逐步展开。
为了落实张德江书记提出的四个一流,2月27日至4月7日,由广州大学新校区整体城市设计与校区组团详细规划设计竞赛委员会组织了广州大学新校区整体城市设计与校区组团详细规划设计竞赛,向15家国内外著名设计单位征集规划设计方案。
4月16日开始组织专家评审会,对设计单位提交的成果进行评审,产生了大学新校区整体城市设计和组团修建性详细规划优胜方案,并完成了“五图一书”的审批。
我校东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是从三个参赛单位提交的三份成果中产生的,中选的设计单位是广州市建筑设计院。
并由中选设计单位进行单体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最近,已对建筑单体的设计方案进行了终审,并完成了初步设计评审工作。
一期建筑的施工图设计已全部完成并交付实施。
按照2004年9月开学招生的工期目标和省教育厅要求在2005年9月校区全部建成的要求,结合工程建设的实际,新校区指挥部办公室分别以2004年6月和2005年8月为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的最后工期目标。
2003年10月21日已对我校东校区一期建筑进行现场放线,对每栋建筑定位。
广州地区大学新校区位于番禺小谷围岛及其南岸地区,西邻洛溪岛、北邻生物岛、东邻长洲岛。
首期开发的小谷围岛共约18万平方米,划分为五个组团,入驻10所大学。
新校区的对外交通有中部快线,地铁4号和7号穿行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