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城组团五规划设计_生长于山水之间的和谐校园_李传义
- 格式:pdf
- 大小:2.51 MB
- 文档页数:4
大学城中心区(小谷围综合发展机会展文化共享区)城市设计深化及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1 项目背景广州大学城的发展为提升广东省和广州市的高等教育水平,促进经济和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机会。
建设广州大学城的目标之一是引导广州中心城市的“南拓”。
为了保护现有的城市结构并作为分散大都市区政策的一部分,城市未来将向拥有广阔发展空间的东面和南面发展。
广州的南面现状主要为农田、村庄和丘陵,将发展为新的会展区、生物岛、大学城、广州新城和一定数量的基于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工业区。
其中广州大学城的规划建设将是广州大都市区南拓发展轴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的广州大学城坐落在小谷围岛及其南岸地区,总面积43.3平方公里(其中小谷围岛约18平方公里)。
大学城的发展应作为珠江三角洲整体的一部分,充分利用其特有的气候环境特征和现有自然风景。
广州大学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元素是通过主要的区域高速公路和新建的交通系统,加强中心区和南岸发展区的可达性。
在这些发展的背景之下,大学城必将强有力的促进广东省知识经济发展。
广州大学城总体规划广州大学城的规划是基于各种组织原则和规划概念,包括:“TOD(交通引导发展)”的概念,“组团生长”的结构概念,“网络组织”的功能概念,“生态优先”的设计概念和“数字化”虚拟城市的概念。
这些概念把广州大学城的空间结构组织成等级清晰的系统,形成了大学城发展的框架。
1交通引导发展规划中有重要意义的是发展一个综合的交通系统,这个系统联系了多种交通方式,形成了城市交通向外延伸的网络。
地铁线从广州中央商务区向南延伸,从小谷围岛中心通过,是联系大学城和广州城市南拓轴的主要的交通基础设施。
主要的区域公路位于岛的东部和西部,服务于往返城市的车流,联系着通往各个大学校区的一系列环路。
沿着内环路,是一条轻轨铁路系统,在几个换乘的节点与地下公共交通连接。
放射性的道路和支路则进一步完整了交通的网络,构成一个有着清晰的层次结构的交通系统。
2 组团生长作为“特殊功能的城”,广州大学城的功能布局围绕7个大学组团组织,其中的5个在小谷围岛。
广州大学城中心区城市设计深化及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第一部分前期策划及项目建议第二部分城市设计第三部分练溪展览中心及珠江国际影视文化中心设计研究1第一部分前期策划及项目建议1. 项目背景2001年3月2日广州市委常委会议讨论通过将新造小谷围岛及其南岸地区作为广州大学城选址。
2001年12月24日省政府9届48次省长办公会议批准了《广州大学城发展规划》,并成立广东省广州市大学城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推进大学城建设工作。
2003年1月15日广州大学城中心区国际咨询发布会在广州市规划局举行。
应邀参加的咨询单位包括英国罗杰斯事务所,美国SASAKI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美国SBA公司+ASG公司。
2003年4月29日广州大学城中心区国际咨询委员会组织专家对上述三家公司的提交的设计方案进行评审。
根据专家意见,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决定由美国SASAKI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对中心区综合发展区及会展与文化共享区进行城市设计深化及控制性详细规划工作。
2. 人口分析预测根据大学城发展规划,广州大学城的规划范围约45平方公里,人口将达到30万,已经达到中等城市的规模,必须具备城市的各种基本功能。
在大学城中心区的规划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人口数量与构成,中心区的公共设施和文化设施的内容及数量、交通运输、道路等级及指标、市政公共设施的组成及能力、住宅建设的规模与速度、建筑类型的选定及城市的布局都直接受其影响。
大学城是一个具有特殊功能的城,其人口状态具有其鲜明的特点。
大学城中心区的作为大学城中城市性最强的部分,它既不同于周边组团的大学校区,有不同于普通城镇。
2.1 大学城人口现状:大学城范围内现状一村镇人口为主,详见下表2随着大学城范围内的土地收归国有,和大学城的开发建设,当地的城市化进程极大加速,人口的数量、结构必然迅速变化。
2.2 人口构成与大学城的特点以教育产业、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为主,主要用地功能为院校校舍用地、高科技产业园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对外交通用地及公共绿地,人流、信息流巨大,物流相对较小。
广州大学城承北启南的地理区位黄埔军校是邻近大学城的重要文化资源第五章广州大学城总体规划设计一、区位与现状条件分析(一)区位条件分析广州大学城西邻洛溪岛、北邻生物岛、东邻长洲岛。
与琶洲岛举目相望,规划研究范围43.3平方公里。
距广州市中心约17公里,距市桥约13公里,距广州新城约17公里。
大学城的区位条件具有以下优势:1.在广州城市空间发展关系上,广州大学城选址正好位于广州的南拓轴上和都会区中,有利于实现良好的城市功能互动,提高广州城市建设的综合效益。
2.在广州产业空间发展关系上,广州大学城位于以IT产业为特色的广州新兴产业轴上,通过轴上的产业实体互动,形成“学、研、产”一体化的城市创新基地,有利于知识创新、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提高广州市的综合竞争力。
3.在交通区位上,广州大学城位于“广州高速公路交通、轨道交通、普通道路交通、宽带网络信息交通”四位一体的城市交通网络体系中,大学城的多元交通需求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4.在文化区位上,广州大学城附近既有以黄埔军校为代表的近代史迹文化,又有以余荫山房和宝墨园为代表的传统与现代岭南园林文化,还有以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和广州生物岛为标志的现代岭南生态文化,更有广州各高校的校园文化,周边地区浓郁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广州大学城校园文化的建设。
5.在广州旅游网络体系中,广州大学城正好处在“三线一中心”的东南水乡旅游线上,校园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将使广州大学城成为广州旅游的一个新亮点。
(二)现状条件分析1.土地利用现状广州大学城南岸包含了新造、南村两镇的大部分镇区,东南部用地为生态农业保护区,西南侧为南村工业园用地(调整为研发生产基地)。
小谷围岛以低丘陵冲击平原为主, 现状多为农业用地和林地,包含穗石、练溪等6条行政村。
岛上还包括了一些房地产开发项目,如占地500亩的艺术村,华南碧桂园等。
用地情况详见表5-1,表5-2。
2.人口现状根据南村镇和新造镇镇政府提供的有关统计数据,截至2000年,在大学城的研究用地范围(以下简称“大学城用地”)内,南村镇建成区人口为16169人,新造镇镇域内的小谷围岛上人口13658人,大谷围地区(南岸地区)建成区人口13534人,总人口43361人。
广州大学城规划环境学院09环工10914010055李钰婷一、大学城规划概况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指示精神和工作部署,经过专家论证研究,2001年3月2日,广州市委常委会议讨论通过将新造小谷围岛及其南岸地区作为广州大学城的选址。
随后广州市城市规划局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广东省高教建筑规划设计院、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四家单位参加广州大学城概念规划咨询工作。
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在四家咨询方案的基础上,充分吸取研讨会和各大学的意见,编制了《广州大学城发展规划》。
广州大学城位于广州市东南部,选址番禺小谷围岛及其南岸地区,西邻洛溪岛、北邻生物岛、东邻长洲岛。
与琶洲岛举目相望,规划范围43.3平方公里。
距广州市中心约17公里,距市桥约13公里,距广州新城约17公里。
广州大学城的发展定位为国内一流的大学园区,华南地区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交流的中心,是“学、研、产”一体化发展的新城市,面向21世纪,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广州国际化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生态化和信息化的大学园区。
广州大学城位于广州城市发展规划“南拓、东进”的位置上,在城市空间发展关系上,其选址正好位于广州的南拓轴上和都会区中,有利于实现良好的城市功能互动,提高广州城市建设的综合效益;在产业空间发展关系上,位于以IT产业为特色的广州新兴产业轴上,通过轴上的产业实体互动,形成“学、研、产”一体化的城市创新基地,有利于知识创新、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提高广州市的综合竞争力;在交通区位上,位于“广州高速公路交通、轨道交通、普通道路交通、宽带网络信息交通”四位一体的城市交通网络体系中,大学城的多元交通需求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在文化区位上,附近既有以黄埔军校为代表的近代史迹文化,又有以余荫山房和宝墨园为代表的传统与现代岭南园林文化,还有以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和广州生物岛为标志的现代岭南生态文化,更有广州各高校的校园文化,周边地区浓郁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广州大学城校园文化的建设;在广州旅游网络体系中,广州大学城正好处在“三线一中心”的东南水乡旅游线上,校园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将使广州大学城成为广州旅游的一个新亮点。
广州大学城规划环境学院09环工10914010055李钰婷一、大学城规划概况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指示精神和工作部署,经过专家论证研究,2001年3月2日,广州市委常委会议讨论通过将新造小谷围岛及其南岸地区作为广州大学城的选址。
随后广州市城市规划局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广东省高教建筑规划设计院、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四家单位参加广州大学城概念规划咨询工作。
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在四家咨询方案的基础上,充分吸取研讨会和各大学的意见,编制了《广州大学城发展规划》。
广州大学城位于广州市东南部,选址番禺小谷围岛及其南岸地区,西邻洛溪岛、北邻生物岛、东邻长洲岛。
与琶洲岛举目相望,规划范围43.3平方公里。
距广州市中心约17公里,距市桥约13公里,距广州新城约17公里。
广州大学城的发展定位为国内一流的大学园区,华南地区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交流的中心,是“学、研、产”一体化发展的新城市,面向21世纪,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广州国际化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生态化和信息化的大学园区。
广州大学城位于广州城市发展规划“南拓、东进”的位置上,在城市空间发展关系上,其选址正好位于广州的南拓轴上和都会区中,有利于实现良好的城市功能互动,提高广州城市建设的综合效益;在产业空间发展关系上,位于以IT产业为特色的广州新兴产业轴上,通过轴上的产业实体互动,形成“学、研、产”一体化的城市创新基地,有利于知识创新、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提高广州市的综合竞争力;在交通区位上,位于“广州高速公路交通、轨道交通、普通道路交通、宽带网络信息交通”四位一体的城市交通网络体系中,大学城的多元交通需求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在文化区位上,附近既有以黄埔军校为代表的近代史迹文化,又有以余荫山房和宝墨园为代表的传统与现代岭南园林文化,还有以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和广州生物岛为标志的现代岭南生态文化,更有广州各高校的校园文化,周边地区浓郁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广州大学城校园文化的建设;在广州旅游网络体系中,广州大学城正好处在“三线一中心”的东南水乡旅游线上,校园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将使广州大学城成为广州旅游的一个新亮点。
SPECIAL COLLECTION 广州大学城在广州大学城组团一的设计中,以岭南生态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为创作主题,以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利用为构思出发点,将主题构思贯穿于整体、单体环境及细部的系统设计中,创造出具有岭南特色的生态的校园环境。
一、组团概况广州大学城组团一位于大学城最北端,用地包括中山大学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校区生活区及周边地块,它南邻大学城中心公园,东邻城市绿化带,西邻珠江,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整体用地地形为平缓的丘陵地,内有10座小山丘。
有大面积的天然的水系在东、西两个方向与珠江连接,是基地主要的排涝出口。
中山大学用地110hm2,办学规模2.3万人。
中山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文理科大学,校本部位于广州市滨江东路,建筑群围绕中央绿地呈对称性布局,其中轴线由南而北延伸至珠江边,其江畔的牌坊及砖红色教学楼是建筑的最大特色。
外语外贸大学用地约70hm2,办学规模1.2万人。
位于白云山麓的外语外贸大学是一所涉外型的大学。
校本部内绿树婆娑,有清澈的山溪流过,教学楼外墙以棕黄色为主色。
两所大学有不少相近的学科,可进行相应的学术交流活动。
二、规划设计构思作为大学城有机的组成部分,组团一的规划设计与大学城的景观结构体系应有着密切关系,并与相邻的组团通过教学、科研、生活的功能网络及道路、绿化等连接网络,形成完整的网络体系。
组团内建筑是围绕生态轴布置的,生态轴是校园结构的主要骨架。
尊重地段的自然环境,从地段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地段现有的生态环境的结构和走向,创造出有岭南风格、适合地段环境的设计,是本规划的目的。
首先,设计方案应该尽一切可能不破坏用地内的绿化、山体,基本保留原有水系,并对这一自然现状加以再利用,形成校园主要景观。
两所校园北部相连的水系激发了我们将两所大学的生态轴融为一体的构思,相连的生态轴不但有排涝功能,同时又是联系两所大学的纽带,为相互的资源共享、文化交流创造条件。
河边设置校际休闲带,建筑、道路巧妙地避开山体,蜿蜒其中。
广州大学城(小谷围岛)地理概况广州大学城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小谷围岛及其南岸地区,西邻洛溪岛、北邻生物岛、东邻长洲岛,与琵琶岛举目相望,总体规划用地面积43.3平方公里(其中小谷围岛约18平方公里)。
距广州市中心约17公里,距市桥约13公里。
珠江广州水道为广州市区的主要河网,包括西航道、前航道、后航道、平洲水道、官洲水道、沥滘水道、新造水道及番禺区内的一些主要河道。
这些河道分别汇入虎门、蕉门、洪奇门三大水道入海。
小谷围岛四面环水,沥滘水道与官洲水道从南北两面流过,岛内河涌12条,基本呈辐射式分布,其中有3条河涌连接岛内中心湖。
所有河涌与外江连接处以水闸控制。
地形地貌:本区属剥蚀残丘地貌单元。
地形较平缓,以中部贝岗村的无名山岗为最高峰,标高为47~50m;一般残丘标高在20至45m,残丘间凹地地面标高一般为10~15m,地形总趋势是中部高东西部低。
此外,本区西南角、东北角及北部分布有小面积的河漫滩地貌单元。
地形平缓,地势较低,地面标高一般为5~8 m。
地震地质条件:根据场地内的地质、地形、地貌条件判别场地属抗震不利地段。
按各岩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及其覆盖厚度判别为Ⅱ类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水文气象特性:1.气候特征大学城位于广州市中心城区,西北面有北江、西江蜿蜓,南临南海,北回归线从市区北部通过,该区气候宜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暖湿多雨。
1)降水:多年平均降水量1652mm,降雨量集中在汛期,平均占全年的83%,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为枯水期,雨季始于4月份,4~6月以峰面雨为主,平均可出现10次暴雨过程,7~9月进入盛夏台风期,以台风雨为主。
2)气温及湿度:多年平均气温21.8℃,多年平均相对湿度在76﹪~83﹪之间。
3)风向、风速:年平均风速2m/s~2.6m/s,夏季台风袭击时出现旋转风,最大风速可达30 m/s,常有热带气旋登陆,年平均1.6次,最多年份出现5次,一般风力在9级以上,破坏力极大。
78[ UED ] 115 | 10 | 2018Review and Reflection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Town Construction 广州大学城建设回顾与反思文_李传义 原广州大学城建设指挥部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现任澳门大学校园发展部特级行政主任广州大学城总体规划图打开广州电子地图,大学城优美的城市空间形态、和谐有序的城市肌理随即映入人们眼帘。
良好的绿色生态与城市内在功能的高度吻合使它获得2006年国家人居环境奖。
在设计城市手法上,尤以创新城市能源体系,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开我国城市建设之先河,现时建设部颁布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GB/50838—2015即是在广州大学城建设经验基础上编制的1。
全城(580万平方米)建筑主体节能率达到65%2,非传统水源(再生水)使用率超过40%,这些标准都已远远超过现行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3GB/50378—2014。
城市区域能源多联供体系和能源梯度利用规划科学地解决了30多万人的用能需求,同时培育起一个庞大的区域能源供应产业。
大学城在四节一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领域开辟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创新之路4,获得2010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5。
回顾当初组织城市规划及城市设计的过程,适逢“天时、地利、人和”的历史机遇。
由于项目建设时间紧、任务重、起点高,省市主要领导只定下“四个一流”的原则,在专业技术上放手让职能部门和专家说了算,主要领导基本不参与意见,故而可以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聪明才智。
举国内外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约5000人参与这项工程设计会战,在专家决策机制的统领下,确保了18项专项规划与城市设计切实落地生根。
正是多层面全方位的规划与城市设计才有了今天这样美丽的“绿盈水绕、生态学府”环境。
15年过去了,实践证明专家决策机制是行之有效的城市建设的科学模式,对比人们常说的“规划规划墙上一挂,不如领导一句话,动不动就先改规划,今天开明天挖”,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广州大学城规划概念一、总体规划目标:1、面向未来,积极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创造崭新的高等教育模式。
2、面向世界,有机融合世界多元文化与岭南本土文化,塑造具有国际知名度与国际影响力的高教环境。
3、面向现代化,完善城市中央智力区的高教、科研、科技生产、孵化(大学城小谷围岛中心区地块拟提高建设开发强度,按照规划,该地块将用于建设大学城数字家庭孵化基地,从事新一代电视产品的研发。
上述调整将在本周五接受广州市规划委员会审议)、文化、商务、居住、服务、休闲、旅游等多功能综合整体环境。
4、塑造高品位的艺术景观环境,营造充满活力和魅力的高等教育场所和优异的成长空间,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二、总体规划原则1、空间开放化妥善处理各品牌大学的相对独立性与空间开放性的关系,以开放型的校园环境促进各学科间的交流、大学城与城市的交流、大学城与与市民的的交流,从而带动地区文化和经济跃升,提高竞争力。
2、资源共享化运用崭新的空间组织模式,设置不同共享程度的共享体系,本着“互利、自愿、利于学科交流”的原则,提高教学、咨询、居住、绿化等各类资源的共享程度和利用率,优势互补,极大地减少重复建设。
3、建设弹性化充分考虑引入大学自身特点和自主性,运用“刚性结构”和“柔性结构”的概念,在保证总体规划骨架的前提下,提供多种弹性发展空间和用地组织方式,满足不同类型引入大学对用地和空间的要求。
4、服务社会化净化传统高校的功能组织,突出高校的教育、科研、研发等功能,强调高校后勤社会化,服务社会化。
5、环境生态化尊重基地自然生态和景观特色,运用复合生态学理论,实现人与自然、区域与城市的和谐共生。
6、结构秩序化以规整有序的空间网络确定道路结构及绿色走廊,建立大学城结构的整体空间格局。
7、管理整体化设立广州大学城“高教特区”,实行整体统一的管理,确保大学城的高效运行。
8、设施智能化迎接E时代的挑战,以国际化标准的电子信息和网络系统满足大学城内部活动和远程服务的各项要求。
SPECIAL COLLECTION广州大学城2000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17%,在校大学生不到40万,远远落后于北京、上海、江苏等地。
根据广东“十五”教育发展规划,2005年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达到25%,在校大学生达到80万人。
而广东、尤其是广州地区的高校普遍遇到了发展用地严重不足的问题。
有些高校生均用地不足30m2,校园周边已被城市包围,无任何发展空间。
有些大学分设五、六个校区,办学成本极不经济。
广州市于2000年提出建设广州大学城并开始了选址工作。
2003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正式启动建设。
一、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理念1. 选址科学,区位优势明显广州大学城选址在广州市番禺区的新造镇小谷围岛,四面邻水。
西邻洛溪岛,北邻国际生物岛,东接长洲历史文化保护区,与琶洲生态公园隔江相望,选址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
在广州城市空间发展关系上,它正好位于广州的南拓轴上和未来的都会区中,有利于实现良好的城市功能互动。
它既是广州新兴产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南部新城区建设的一个增长极。
在广州未来的都会区中,广州大学城正好位于广州新城和母城之间。
从直线距离看,大学城距新城和母城大约都是17km,有利于大学城与母城和新城保持密切的联系,既可以依托母城原有的天河区城市中心、科学城、高新技术产业区、五山大学园区等城市设施和资源,又能与番禺新城的建设协调规划,综合配套发展(图1)。
在广州产业空间发展关系上,广州大学城位于以IT产业为特色的广州新兴产业轴上,通过产业实体互动,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城市创新基地,有利于知识创新、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提高广州市的综合竞争力。
在交通区位上,广州大学城位于“广州高速公路交通、轨道交通、普通道路交通、宽带网络信息交通”四位一体的城市交通网络体系中,周边快速交通网络已经形成,大学城的多元交通需求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在文化区位上,广州大学城附近既有以黄埔军校为代表的近代史迹文化,又有以余荫山房和宝墨园为代表的传统与现代岭南园林文化,还有以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和广州生物岛为标志的现代岭南生态文化,更有广州各高校的校园文化,周边地区浓郁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广州大学城校园文化的建设。
SPECIAL COLLECTION 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城校区组团二位于大学城小谷围岛的东南侧,红线内用地223.8hm2,包含华南理工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药学院三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教学区总用地为81.8hm2,学生2万人;广东药学院教学区总用地为38.08hm2,学生8000人;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区总用地为48.1hm2,学生1.2万人;生活区分为南北两个区,北区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药学院的生活区,总用地为27.8hm2, 南区为华南理工大学生活区,总用地为30.0hm2。
在规划中,我们充分考虑现代教育理念、自然环境和功能组成等因素,力图营造交融共享、亲近自然、有机和谐的大学校园。
交融共享大学城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发挥积聚效应,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校际交流。
在组团二的规划中,我们以“交融共享”作为设计的楔入点,充分体现大学城的优势和特色。
在组团二中央设置一个生态公园,构成整个组团交融共享与绿化环境的核心以及交通联系的节点,同时形成组团二城市空间及景观的个性特色。
我们结合原有地形,以河湖绿地为主,配以系列开合有致的广场和小品,使生态公园成为令人心驰神往的休闲场所。
同时在其中设置学生食堂、活动中心、体育场馆等完全开放的公共服务设施,从而形成一个凝聚学生活动,促进资源共享的组团中心。
在生态公园边缘设置一条环路,贯穿并连接各个地块,形成便捷的交通联系,并沿上述环路,面向公园布置系列广场,构成最具生活气息的步行纽带,同时结合四处过街桥及相应的食堂,活动中心等公建,组织出联系各所学校教学区与生活区的最便捷简短的步行路径。
利用生态共享公园内部绿化水体及系列广场等城市设计,建立了组团二的独特城市形象,并延伸了城市的开敞空间,使组团二与城市的整体空间构成有机的对话关系。
亲近自然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生态可持续观念是当今建筑规划发展的大方向。
在规划中,我们尊重自然生态环境,强调营造生态校园。
基地内自然环境优越:丘陵起伏,绿树成荫;水系发达,与珠江水道联系密切;在村落中有许多百年以上的古树。
广东省广州市关于公布实施广州大学城发展规划的通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2.10.11•【字号】穗府[2002]32号•【施行日期】2002.10.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广东省广州市关于公布实施广州大学城发展规划的通告(穗府[2002]32号)《广州大学城发展规划》已经2001年12月24日九届48次省长办公会议研究通过。
根据《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第二十五条关于"城市规划经批准后,城市人民政府应予以公布"的规定,现公布实施《广州大学城发展规划》。
一、《广州大学城发展规划》是指导该地区下一层次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的依据。
二、广州大学城规划范围为:小谷围岛及南岸处于城市中部快线和京珠高速公路之间、金山大道以北的区域,用地规模约43.3平方公里,规划总人口35-40万人。
三、大学城的对外交通主要通过南北向的京珠高速公路、小谷围岛中部南北向交通干道、城市中部快线和地铁四号线,以及东西向的岛南滨江快速路、兴业大道、金山大道来解决。
小谷围岛内采用环形加放射形道路网络,主要解决各大学组团之间的联系;小谷围岛南岸地区采用网格式道路网络。
小谷围岛南北岸的交通联系通过两座跨江大桥、一条隧道及地铁四号线解决。
四、大学城的建设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推进,先开发小谷围岛,后建设南岸地区。
近期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征用小谷围岛用地,推进城市中部快线、京珠高速公路、地铁四号线等项目建设,以尽快改善大学城与城市的交通联系。
五、广州大学城定位为国家一流的大学园区,华南地区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交流的中心,学、研、产一体化发展的城市新区,面向21世纪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广州国际化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生态化和信息化的大学园区。
广州大学城的各项建设应严格遵循《广州大学城发展规划》逐步推进实施。
广州市人民政府二00二年十月十一日。
广州大学城概念规划咨询设计单位: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研究所广州大学城建设的目的和意义一、有利于广州科教体系的完善广州大学城项目的提出,最直观的依据是源于现实的挑战:高校扩招——用地不足——外迁的可能与现实趋向。
广州大学城项目的建设,更是主动、积极地因应发展的需求:从趋势与规划看,广州的高教科研事业应有也必将有大的发展,需要先行考虑发展的需求。
通过广州大学城的建设,还能够进一步促进大学在城市中的合理布局,促进城市知识化进程和城市的知识密集区域(知识产业区域)的成立,提升和强化广州作为华南教育与研究中心、华南知识产业中心的地位,从而进一步明确广州中心城市的地位。
二、有利于新型办学和教育模式的探索广州大学城的建设,不仅为大学发展提供空间、用地与设施的支持,而且力图通过营造利于创新的校际网络,创造资源共享、服务体系社会化(后勤服务社会化)、文化多元化的大学发展新模式,并在开发、建设、经营、管理、税收、人口管理等各方面探索建立特殊体制、实施特殊政策、建设特殊区域,为全国高教改革寻求新的模式。
总体鸟瞰图三、有利于促进学、研、产结合,推动大学成果产业化广州大学城顺应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当代大学基本发展趋向,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能够进一步发挥大学作为高技术产业摇篮的作用,促进高教对经济、技术发展的积极意义,为学、研、产的结合特别是大学成果的产业化创造空间环境。
四、有利于拉动城市向南部发展,完善城市空间结构广州大学城的建设顺应广州城市“南拓”的趋势,成为城市空间南拓的一个增长点,通过城市空间格局的优化,提升城市空间档次,促进城市的整体发展,推进大广州城市新格局的形成。
总体鸟瞰图五、有利于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地区经济跃升充分发挥大学的社会功能,通过促进大学产业集群特别是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使广州的高技术产业无论是规模、还是层次,均进入全国的前列,从而促进广州城市产业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
选址基地建设条件分析评价一、地理区位纵观全国已建或将建大学城的城市,它们多为较大区域的中心城市,多分布在我国东部尤其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且具有好的文化教育基础,由此可大略看出大学城这种具有新的组织模式的高教产业集聚区的区位指向。
SPECIAL COLLECTION 广州大学城
星海音乐学院校区用地不大,规划采取紧凑布局将公共教学楼和专业教学楼按正南北方位集中布置在校区西侧,而将琴房及排练大楼布置在校园南侧并利用保留的山体和上坡,将两组建筑物隔开,避免了教学噪声的相互干扰。
规划设计还利用西边一条通长的连廊将南北两组建筑连成一体,步行交通组织通畅。
教学区东侧主要布置办公楼、图书馆、体育馆和音乐厅,设计者利用简捷的一字形道路将四大建筑与教学区分开,结合校区南北出入口和道路两侧的景观设计形成校园中心,用地规划合理,校区功能简捷流畅。
第五组团生活区规划强调服务设施资源共享。
两校生活区统筹布局,建设用地不做明确划分,仅以道路分界。
规划设计通过组团公共绿地,将生活区分为两大组团。
每个组团按1万人左右的居住规模配置各类生活设施。
为方便学生开展体育活动,生活区相应配置了大小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游泳场;还结合组团公园布置一些休闲体育活动项目,为学生们创造了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二、理性与浪漫的开敞空间组织
保护和利用生态环境,尊重场地的山水环境和原有生态植被,维护自然山水格局和生态系统,营造具有人文氛围,健康向上,富有朝气的阳光校园,成为我们创作的主题。
规划力求把开敞空间与步行系统紧密结合起来,创造行进中丰富多变的校园景观。
在开敞空间的组织上,北部校园利用长达400多米的生态绿地构成深远的带状开敞空间,通过深远的校园绿色广场和对称的步行系统,将两侧富有韵律的建筑群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有秩序、严谨理性的校园空间环境。
华南师大南部校区空间环境与景观规划与北部校区形成鲜明对比,山体疏密有致,建筑物好似镶嵌在山丘之间的台地中,环湖道路系统依山就势呈不规则布置,规划在保护场地自然山体的前提下,利用蓝色水轴构成开放、活泼、生态,充满阳光空气的校园新形象。
开敞空间富有自由和谐的浪漫色彩,教学主楼平面功能组合与形体空间塑造具有高度的统一性。
规划将大空间阶梯教室集中设置在东侧,将普通课室呈南北向集中布置在西侧,利用一个“X”型的巨型走廊将教学楼两大功能有机的组合起来,利用建筑空间围合形成两个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广场,为学生交往活动创造出和谐的开敞空间。
整个校园的序列空间由两条生态轴线串连起来,从北校门广场、带状绿化广场、中心文化广场、图书馆亲水。
广场和南校门校前广场各自有不同的功能和特色,它们构成了丰富的外部空间骨架。
设计中还通过亲水平台、溪流浅滩、滨水步道、树林草地,山丘林地等景观节点的规划,形成独特的自然园林格局和学府园林的校园文化氛围。
广州大学城第五组团位于小谷围西北角,它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地下文物,还是全岛自然山水环境最有特色的地块。
规划用地内拥有疏密有致的山丘、台地和水体,相对高差10~18m之间,自然山水环境得天独厚。
组团五总用地为108.2hm2,其中华南师范大学教学区68.6hm2,星海音乐学院教学区用地12.5hm2,两校生活区用地27.1hm2。
本组团规划招生规模为2.1万人,规划总建筑面积72万m2。
一、因山就势合理实现功能分区新校区的规划坚持了“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理念,强调大学校园的文化氛围与空间环境严谨朴实的性格。
根据场地特定的自然条件,如何把校园建筑和人文景观有机地融于自然山水环境之中去,从而体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是我们在规划创作中一直思考的命题。
华南师大教学区规划用地有三大特点:一是校区中部台地相对较大,标高相对较高,二是南部用地分布有五座小山丘,地形起伏大,三是北部用地虽然有2个小山丘,但相对地形平坦,总体呈南高北低走势。
我们的理解是:必须对自然环境进行充分的解读,既不能不顾环境条件片面强调大学校园的逻辑和秩序;也不能牺牲校园功能布局的合理性而一味保护小山丘。
在设计中应最大限度地保留基地环境特色并作适度的梳理改造,把理性精神空间融入自然山水之中,营造出浪漫与理性相互交织的校园空间环境。
规划创作中,我们的设计原则是根据校园南北两大地块不同的地貌特征采取两种适应地形的不同手法。
南部地形复杂采取依山顺势自由布局,北部略为规整采取对称布局,使校园南北两大地块规划各具特色,既满足了各功能区相对独立又能相互联系,整体契合于自然环境之中。
校园规划通过一条转折的校园轴线把南北两个主要出入口串连起来,利用轴线的转折交点布置校园中心主体建筑。
在保留南部山体的前提下,将行政楼、科技楼、图书馆和文科楼四大建筑布置在山丘之间的台地上,利用自然山水围合的态势相互形成对位对景,构成了南部校园特色鲜明,呈自由式布局的校园中心。
校内环路与沿湖步行道将各建筑群有机地联系起来,巧妙地实现了校园功能分区。
校区中部的主体教学楼采用“蝶形”平面空间组合,造型独特。
它既可适应校园轴线的扭转,又能成为统帅整个校区的标志性建筑,并成为连接南北两大组团的核心。
北部校区用地相对平整,规划将两座小山丘的土方就地平衡消化。
规划设计通过一条绿色生态廊道形成主轴,利用两侧具有强烈韵律的建筑组群,烘托主校门,渲染校园端庄严谨的气质和对称理性的纵深感。
体育活动中心相对集中在校区东北部,与教学区之间以道路相隔,与两校学生生活区也保持着便捷的联系,同时可向社会开放。
广州大学城组团五规划设计—生长于山水之间的和谐校园
李传义1 王健2 朱明1
SPECIAL COLLECTION广州大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