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医学
- 格式:docx
- 大小:12.82 KB
- 文档页数:1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投稿须知|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主管,航空工业哈尔滨二$四二医院主办的全国性学术类综合医学期刊。
于1990年创刊,曾用刊名《航空航天医药》。
国际统一连续出版物 $号:ISSN:2095 -M34,国内标准连续出版刊号:CN23 - 1571/R,邮发代号:14-8。
本刊为:中国科技核心(遴选)期 f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知网-数字化人编期刊等|收录。
| 1主要栏目I 航空航天医学、论著、临床论坛、药物与临床、综述、专题笔谈、预防医学、中医中药、病案报道、护理、卫生事业$管理等。
^ 2撰稿要求^ 2.1文稿文章应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选题新颖,文辞通顺,重点突出,论点明确,数据可靠,无剽窃及抄袭之 《处。
论著、实验研究、研究生园地文章一般在5 000 ~ 6 000字,经验介绍应在2 500 ~ 3 500字,短篇报告1 000字。
2.2文题应简明扼要,能准确反映文稿的主题,不使用非公知公认的缩略语,中文文题-般以20个汉字以内为宜。
$ 2.3作者作者姓名应在文章题目下按顺序排列,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不得随意再改动作者姓名。
来稿请附作 $者单位具体通讯地址和邮政编码,须注明通讯作者。
$ 2.4摘要论著类文章须附中英文摘要,摘要部分必须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部分。
综述文章按“指示性 全摘要”书写。
中文摘要应200字左右;英文摘要400个单同左右,英文摘要应包括文题、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姓 家的字母均大写双字名中间加连字符,单位名称(含科室),所在城市名,邮政编码及国名。
其他栏目或类型文章只 $需中文摘要,勿附外文摘要!$ 2.5关键词每篇文章均需附2〜5个关键词,关键词的选用请用最新版的《Index Medicus》中医学主题同表 $ (M e S H)内所列的词,或者是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采用的关键词,每个英文关键词第一个词的首字母大写,各关键 在词之间用“;”隔开。
国外航天医学发展概况卜墙};谢{f,\厂扩点\/m/~l‟航天医学发展概况一,引辫口航天医学在本世纪四十年代末正式问世.当时,作为研究高空飞行生物医学问题先驱的美国空军航空航天医学院,于1949年首先设立了航天医学系,成为当时所有从事载人航天实践条件研究的科研院所中,第一个进行认真研究的机构?航天医学孕育于对航空生物医学问题的大量研究的基础上.1918年1月,美国建立了第一所军事航空医学实验室,研究人暴露于高空环境中的低温,振动,加速度,迷航和缺氧因素下带来的问题.随着飞机性能的不断提高,飞机飞得越来越高,越快和越远,各种应激因素的叠加,使得人们研究和发展防护性措施,其内容和范围也越来越广瑟和深入1948年美国空军航空医学院组织了一次会议,以”航天飞行的航天医学问题”为题进行了讨论.1961年,美国空军航空航天医学院发起了一次题为”高层大气中的物理学和医学”的专题研讨会,这次会议成为第一次重大的航天医学国际会议?在四十年代末和五十年代美苏载人航天计划的早期,当时的航空医学界在人是否能随航天飞行的严酷条件的看法上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当时,有些有名气的医学和生物学专家坚持认为.载人航天飞行是不可能的.这些持怀疑态度的人的理由是:人的心血管,肌骨和免疫系统在失重环境下会失去功能.有些人甚至设想,人在太空中不能吞食物是载人航天的最大障碍.尽管如此.另有一些生物医学专家却坚信载人航天是可行的,如苏联的着名专家帕林(v.vParin)和西萨基扬(N.M.Sisakyar),美国的阿姆斯特朗(H?G-Armstrong)将军.后被誉为”航天医学之父”的休伯斯特?斯特拉格霍尔德(HubertusStrughold)教授及夭文物理学家海因茨.哈伯(HeinzHaber)博士就是这群人中的优秀代表,他们对航天医学和生物学作为一门学科的问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当时在美苏的政治权利高层中均有反对派,要想使他们马上接受载人航天的概念并非易事,因为他们中的多数人认为这种概念无聊,冒险,最主要的是太费钱?美苏早期用探空火箭进行的动物飞行,对于消除这些人的疑虑几乎是没有用处的,直到1960年,美苏才开始认真考虑载人航天的可能性和航天医学与生物学的合法地位?1961年4月12日,苏联航天员尤里?加加林乘”东方一1号飞船绕轨飞行一周,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亲身体验失重的人.这次飞行使美国吃惊不小,为与苏联竞争领先地位,也紧接着进行了首次载人亚轨道飞行,就此,两个航天大国拉开了”空间竞赛的帷幕?同时也揭开了人类航天事业的序幕.人对航天飞行的反应对自身生存必需的环境和因素的保护,帮助都属于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然而.保护及帮助人类自身在字宙空间的飞行涉及多种学科领域a对于成功地进行这种探险飞行所需的技术和知识的应用,需要从事完全不同职业的人(即工程师,”纯生物医学/r,,>~.厂.1}厂,\一天学一~吭基一一一(==专家飞行乘员及其他有关人员)之间的合作,交流与理解.纯生物医学专家与主要从事保障航天员的操作,安全和实时生活与工作的生物医学专家相比,在理论和实践上有着明显的区别,他们具有不同的背景,技术,兴趣,语言,侧重点和解决问题的途径.航天医学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基础性的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和应用性的实施医学研究.由于航天医学的发展不是一种单学科式的发展,更多地是与其它一些紧密相关的友邻学科的发展相辅相成,因此国外一般将它纳入航天生命科学的范畴.按照美国NASA的航天生命科学战略规划的计划项目分类(表1),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航天生命科学的整个轮廓,航天医学在其间的位置及其与友邻学科的相互关系.寰1NASA航天生命科学战略规螂项目分类航空航天医学实麓医学一临床压学一医学标准一纵向研究对生物压学和生命保障研究的鉴定研究计捌基础卡}学研究,包括一航天生物学一生物圈研究地外生物学一行星保护生命保障应用生物医学和生命保障研究,包括一航天生理学和对抗措麓一辐射卫生一环境卫生一航天中人的因素一受控生态生命保障系统飞行计划与任务飞行计划的执行;一飞机航天飞机/空间实验室一自由号航天站一国际飞行任务先进技术发展与飞行任务设计行星际飞船仪器设备航天医学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已成为--f3可扩充的,综合性的和有发展前景的学科.目前在这一领域占有领先地位的当属美国和前苏联(现为俄罗斯),他们已具有三十多年成功的载人航天的历史,表明他们在航天医学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及最丰富最先进的实践经验.我国从六十年代末才开始航天医学领域的地面预研工作,虽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毕竟长期处于预研阶段,尚无进入空间的机会,距离实际应用和在太空建立必不可少的研究基地尚有一定的差距.然而,我国的运载火箭技术和卫星技术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航天大国的行列,我国也已开始实诱载人航天型号任务.为此,有必要了解和借鉴国外载人航天先进国家在航天医学领域及其它相关领域的发展概况.本文即就航天医学的历史,研究现状水平,发展趋势和战略规划所做的概述.二,航天医学发展的历史从1945年至五十年代末,美苏两国分别利用生物火箭开展了一系列的高空生物学实验,目的是研究空闻物理因素如:高真空和宇宙辐射等对生物机体的影响;飞行动力学因素如:加2速度,冲击,振动和噪声等对生物机体的作用{短期失重的生理效应一密闭座舱,生命保障系统和航天服的可靠性.除生物火箭实验外,美苏科学家还使用人用离心机,速滑轨,失重飞机和高空气球进行丁大量的实验研究.特别重要的是1957年11月苏联发射了一颗载狗(莱依卡)的人造地球生物卫星(Sputnik2),目的是研究航天失重环境对动物的影响.这次为期一星期的飞行中,所有环境和生理参数通过遥测方式传回地面.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动物太空飞行,宣告了航天生物医学研究新时期的到来.它首次证明:与人的生理最相近的高等脊椎动物,不仅能耐受运载火箭发射时的严酷条件,而且能耐受至少一周的各种航天飞行的应激因素.此后,苏联又相继进行过五次载动物(狗)的人造地球卫星的飞行来进行这方面的研究.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人在空间生存的可能性.通过动物飞行实验证明,只要采取妥善的防护措施,人是能够进入太空并安全,健康地返回地面的.六十年代,美苏相继发展了几种型号的载人飞船,并实施了一系列的载人航天活动.航天医学的主要任务是:紧密配合型号任务,完成了飞行过程中对航天员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的保障.苏联的东方”与美国的水星计划的目的相似:建立人对航天飞行反应的基础参数.同时,首次完成了对航天员的选拔和训练,成功研制丁可靠的生命保障系统,在飞行中成功地对航天员实施了医学监督与保障.在苏联的”上升计划中,首次组成三人乘组,增加了一名生理学家或医生乘员,使得有可能获得更全面的生理医学数据.飞行中进行了失重状态下的听力,肺功能,前庭器和肌力的研究.上升一2号完成丁人类第一次”太空行走.苏联于”上升”计划后暂停载人飞行活动的两年中,美国却在加紧为其雄心勃勃的‟阿波罗”登月计划积累经验和准备技术,这就是他们实诱双子星计划的目的.”双子星计划主要是就空间交会与对接,延长飞行期限至2星期,出舱活动等登月飞行所需的技术进行的实战演习.根据生物医学观点,得出了一个谨慎的乐观结论,即人至少能在短期飞行内经受航天飞行的严酷环境.即使是这样,持怀疑态度的人和守旧派还是坚持认为人对数天的航天飞行还一没有做好准备.更不用说几个星期了.这些担心在”东方一2号飞行后在苏联航天医学界表现得很明显,苏联航天员盖尔曼?蒂托夫(GhermanTitov)在驾驶”东方--2号绕轨l7周飞行1天期间出现空间定向障碍和运动病,而水星和”双子星计划的美国航天员中却没有人出现这些症状,对于这种不一致的情况的原因,在当时还不能说清,美国航天医学界因而怀疑,苏联对航天运动病的关注是否值得.美苏航天医学专家之间,在六十年代末就这一问题进行丁许多对话.美国人一直相信航天运动病只是苏联碰到的问题,不值得丈惊小怪.这种固执己见的态度”阿波罗计划期间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直到阿波罗时代才明了,航天运动病是一种严重的,有潜在危害的失调状态,一般在航天飞行的最初几十小时和头几天发病.经分析认为,苏联航天员先发病,与飞船乘员舱的容积宽裕,允许乘员身体有更大的自由度有关,”东方”号飞船舱内容积要比.水星号和”双子星号的大些. 从医学观点看,六十年代苏联的”东方号,”上升号及美国的”水星号,”双子星号的飞行较为平安,这主要是因为多数飞行的时间只有几天,双子星号最长的一次飞行为14天.困而,”双子星计划完成后的医学结论是:人可以在月球飞行任务要求的那样长的时间内耐受空间环境.这一时期主要的生物医学发现如下3红血球质量损失(5~20);飞行后立位耐力失调(100乘员);飞行后运动能力丧失;骨密度降低(7)}.骨钙和肌营养持续损失;出舱活动的高代谢损耗.除航天运动病外,上述这些对空间环境的生理反应,仍然是今日被关注的主要焦点.在”东方”和上升”计划时期,围绕人在飞船舱居留所主要关注的问题,苏联科技人员有以下四个方面:在飞船舱发生故障时对航天员安全的保障;保护航天员免受空间因素的伤害,维持生命所必需的功能;在航天中可靠地操作飞船舱的各系统;安全和准确地再入和下降.这些虽基本是工程问题,但也与苏联航天医学界所关注的人对长期失重的生理反应有关.暂停活动两年后,苏联于1967年开始长期的”联盟计划.在此期间,航天员练习了航天站所需的交会,对接和出舱技术.在航天医学方面发现,由于该计划初期均为短期飞行,除了在再入和着陆时脉搏速度增高,在整个飞行期间反复不定外,并没有暴露出其它任何异常或意料之外的生理变化.透过对航天员进行仔细的医学监测,评价失重的生理效应,使航天员更多地参与了这一时期的生物医学研究.这一时期的工作重点放在对抗生理失调的措施上,如扩胸器,等比例运动,弹力拉带和企鹅”恒载服(透过要求航天员保持直立姿势,克服这种服装施加的力来模拟航天员的实际体重).此外,还进行了心脏呼吸测量,中枢神经系统代谢,血液化学和体液/电解质平衡的广泛的飞行前后的检查.“联盟”号为以后的”礼炮号航天站计划排除了技术障碍.该飞船几经改型,到今日已是”和平”号航天站不可缺少的运送乘员的标准运输船.虽然,六十年代美苏载人航天界普遍存在着一种乐观情绪,但苏联盟号航天员在再入和着陆时表现出明显的立位耐力失调,不得不用担架将他们从飞船舱内抬出来.这种异常的反应又助长了美苏两国航天医学界的悲观论调,认为人耐受空间环境的极限已到.由于“联盟一9号航天员飞行后重新适应重力需要l1天,双方航天医学界的代表均对人是否能承受高达3O天的空间飞行开始产生怀疑.自此,美苏都开始全力研究在一星期或更长时间的航天飞行期间生理调节及其它防止生理失调的对抗措施.以后的联盟,阿波罗一联盟,”联盟一礼炮和天空实验室”的飞行均努力于捎除联盟一9号带来的忧虑.七十年代研究出的一些对抗措施,使得人类已有可能在空间环境下生活几个星期甚至数月,而生理功能较少降低.美国宏大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对航天医学工程提出了特殊的任务要求:第一,为保证航天员在登月飞行中不患病或一旦患病,能得到及时的治疗,要求在飞行前须采取必要的预防性措施(即2~3星期的健康稳定计划),并使航天员掌握在飞行中诊治疾病的初步能力,使用所提供的设备的能力}第二,登月服须装备携带式生命保障系统,以保证航天员在月面行动自由}第三,为防止地球微生物污染月面,同时防止万一月球上有微生物而披带回来污4染地球,必须实行严格的检疫制度和防污染措施.在”阿渡罗计划期间,美国航天员曾发生以下疾病:飞行中患呼吸道病毒感染综合症;首次出现航天运动病;病毒感染;玻璃纤维绝缘材料刺激皮肤,眼睛和上呼吸道,生物传感器电解膏引起接触性皮炎;园寒冷,脱水和长期使用尿收集装置等而致的泌尿系统感染;心律失常及期外收缩.“阿渡罗”计划的主要生物医学发现是:前庭紊乱(航天运动病)亚最佳食物消耗(1260~2903大卡/天);飞行后体重降低和脱水(1星期恢复);飞行后立位耐力降低;心律失常(“阿渡罗一15”号);红血球质量降低(2~100)和血浆容量降低(4~9).七十年代初,苏联”礼炮”号航天站系列计划开始,”阿波罗时代结束.美国除继续其“天空实验室”计划至七十年代后半期外,巳开始将热点转向研制航天飞机.另外,美苏首次合作,实施了”阿渡罗一联盟联合试飞计划.七十年代,航天医学的主要l壬务是探索人在较长期航天飞行中生存可能性.美国”天空实验室”计划,实际是缩小了规模的原”阿波罗”应用计划,是一个小型的实验性航天站.其目标是评定航天员长期飞行的能力,研究人体对失重的生理适应机制,寻找有效的对抗措施,保证航天员在长期航天中的工效.其任务是:1)生物学研究,目的是探索航天适应和人体耐力的基本生物学过程,弄清失重对人体的作用机制;2)生物环境系统研究,提高生命保障系统的性能,如提供更清洁和更舒适的座舱大气环境,增加个人卫生设备,改进废物处理系统,彻底除臭,更有效地控制舱内温湿度等;3)生物医学研究,中心任务是研究人体内外环境的相互作用.内环境指人体内的生理和行为过程,特别是心血管反应,骨骼肌肉代谢,红血球质量和航天员工效;外环境因素包括空间物理,工程和行为因素.“天空实验室计划在航天医学方面的主要特点是;第一次详细进行了代谢研究;首次有医生加入飞行乘组i发现大运动量的体能锻炼可使心血管失调降至最低的明显效果;首次在飞行中测出肺活量改变.苏联”礼炮号航天站计划,旨在为轮班执行任务的航天员提供长期空间基地,在此期间完善了站上的各个系统,科研设备和发电设备,提供了维修,内务,膳宿,卫生,锻炼等设施.它的任务与美国天空实验室的类似,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通过改进站上生命保障系统的质量,优化居住舱的适居性设计,进行合理的作息时间安排,完善医务保障措施,保障航天员在空间健康,舒适地生活,工作并保持良好的工作效率;二是研究更有效的对抗措施,帮助航天员克服航天中出现的各种生理反应,同时进行更深入的生物医学实验研究,弄清人体各种功能变化的生理机制.此时,美苏对人可以耐受长期飞行的信心倍增,因而,在七十和八十年代美苏载人航天的飞行期均逐渐延长,到”礼炮”系列的最后一个航天站”礼炮一7”号时巳达到211天.美国的”天空实验室三批乘员的自述和在”天空实验室,札炮这两个航天站上进行的前庭实验得出的结论,航天运动病仍是难点之一.在地面无法预测,但可用药物减轻.通过严5格的身体锻炼制度(每天2~5小时)可大大降低生理失调,这大概是苏联”礼炮计埘的最重要的发现.为克服长期航天飞行的心理障碍,苏联医学专家制定了合理的作息制度,规定了每星期五天工作制度,全面的心理保障措施包括:让飞行乘员经常与其家人,亲朋好友等联系;进去电台和电视节目,礼物,信件,新闻及可口的食品.这些心理保障措施,对航天员耐受长期的隔离与封闭及工作强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礼炮号航天员在较长期的飞行后能以谜康的身体和心理返回地面.因此,人类长期在空间环境中居留,已成为可供操作的现实,尽管前面已列举的多数问题仍然存在.“札炮”计划获得了大量有关人类进行长期航天飞行能力的数据和资料,提高了出舱活动的能力与技术,改进了在空间的建筑结构,飞行中的维修和加油技术,为以后的”和平号航天站联合体(和平/联盟/前进)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苏联还大大加强了生物卫星的实验,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实验数据.‟从八十到九十年代,美国的航天飞机开始试飞并投入使用,同时,美国开始考虑其长期载人航天站计划.苏联在完成”礼炮”号航天站计划后,发射了第三代新型的”和平号航天站,同时加紧其航天飞机(“暴风雪号)的研制,试飞和使用.除美苏外,欧洲积极与美国合作,开始双方联合实施的航天飞机运载的”空间实验室生命科学飞行计划(SLS)和“国际微重力实验室”(IML),开展大规模的空间环境下的生命科学系列实验,并开始研制自己的航天飞机(“海尔默斯”)和航天站(“哥伦布),发展独立自主的载人航天能力.随着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巨大变化,载人航天的发展开始走上更加国际合作化的道路,美,欧,加,日联手研制”自由号航天站,后为加快航天站建设步伐调整了原计划,吸收俄罗斯参加,改”自由”号为”阿尔法号国际航天站.目前,俄航天员渡利亚科夫已创立在空间一次飞行438天的记录.美国为加强与俄罗斯的合作,还实行美”航天飞机”与俄”和平”号航天站对接及互换航天员飞行活动.欧洲航天员也积极参加俄”和平号航天站的飞行.从这些合作中能互相交流经验和切磋技术,使没有进行过数月甚至一年以上的长期飞行的美,欧航天员能有机会做亲身体验和尝试.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保证航天员在更长期的航天飞行中的安全,健康和工作效率,研究不仅限于飞行中的医监医保,航天员疾病的预防与治疗,而是深入开展失重下生理失调机制的研究,从细胞和亚细胞水平上,弄清空间环境中生命现象的本质,以便从根本上解决航天员的安全,健康和工作效率问题.具体来说,主要解决以下七个方面的问题:1-解决航天员在长期航天中以及返回地面后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问题;2-对人工重力的必要性作出科学,客观的评价,同时提出更有效的保障航天员安全和健康的手段}3.发展更安全可靠的防辐射措施,特别是防止高能重离子危害的防护;4.发展生物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5.提高航天生命科学飞行实验研究的水平}6.进行航天生物材料的试生产;7-大力提高人在航天飞行中的工效和生产力.6三,国外目前的研究现状与水平航天生物医学研究的范围主要是载人航天中人的生理失调.生理失调同题的研究主要涉及心血管生理,神经与行为生理,骨骼和肌肉生理,内分泌生理及血液生理.巳发起的各种临床和基础的生物医学研究计划的最终目的,是弄清并克服人在长期航天中出现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障碍.已经发现,在航天中人体会发生一系列的改变:骨矿质含量降低,肌肉质量损失,心脏功能改变,体液头向转移和红血球计数降低和航天运动病等.航天生物医学的研究已经证明,航天微重力环境引起的人体大多数生理系统的适应性反应和变化,航天后返回地球重力时又需重新适应.尽管如此,人能在宇宙空间生存并进行生产活动,也能重新适应地球的重力场的事实,巳为迄今的航天实践所证实.然而,这并不表明,人类进入宇宙空间没有限制因素或可以低估其作用.迄今为止,已经确定的限制因索有四个方面,即:暴露于徽重力环境的生理改变,宇宙辐射对照康的危害,隔绝,封闭受限及恶劣环境对心理的危害,长期航天用的生命保障系统.对于这四个方面的变化机制和后果尚有待全面认识.航天医学已从对在航天中的人单纯地进行医学保障,发展到开始寻求对航天的适应机制的了解,对危害生命,健康和生产力的有关问题的预测,对更有效的保护手段和对抗措施的研究.除此之外,还通过多学科途径解决人在航天中遇到的种种困难.通过目前基础与应用的科学研究,巳能使人安全进入近地空间,并在那里较长期地生活与工作.在生物医学研究上已取得以下进展:心血管/心肺系统已知重力在心血管/心肺系统中起重要作用,即通气,血流,气体交换和肺内压均受重力影响.暴露于空间镦重力环境影响心畦,血管和肺的功能.暴露初期,体液向胸和头部转移,引起心脏血容量增加,动脉压增高和心率降低,总体液降低.体液转移似乎在24小时后达到高峰,3~5天后心脏达到一个新的稳定状态.返回地面重力环境时,航天员发生立体耐力失调(头晕,不能直立),通常根据飞行时间的长短,要经数日至数星期才能恢复正常目前尚未明了的是,心血管系统适应徽重力和再适应地。
・特约稿件・中国航天医学工程学发展与展望3陈善广(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北京100094)摘要:航天医学工程学是在我国40年载人航天发展与实践中,孕育催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发展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特色鲜明的科学理论体系和工程实践技术,为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突破和发展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本文简介了航天医学工程学的概念、体系构成,以保障航天员的安全、健康和高效工作为核心,概述了航天医学工程学的研究进展、成就和后续发展目标。
关键词:中国载人航天;航天医学工程;学科体系中图分类号:R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0837(2008)0320157210D evelopm en t and P rospect of Space M edico2Engineering in C h ina.CHEN Shan2guang1Sp ace M ed ic ine &M ed ica l Eng inee ring,2008,21(3):157~166Abstract:Sp ace M e d i co2Eng inee ring is a new2bo rn sc ience a rea g r ow i ng w ith the deve l o pm en t and p rac tice o f Ch ina’s m anne d sp acefligh t du ring the p a s t40yea rs.A sc ien ti fic theo ry and p rac ti ce techno l o gy sys tem,w h ich is re la ti ve l y com p l e te and d is tinc t,shap e d fr om th is p r o ce s s.And it ha s co n tri bu ted to the b reakth r o ugh o f Ch i na’s m anne d sp acefligh t.Th is a rtic le o u tline s the co ncep t and sys tem co n s titu ti o n o f the sp ace M ed ico2Eng i ne e ri ng,and revi ew s its re se a rch p r o g re s se s and ach ievem en ts tha t have bee n ta rge te d o n the a s tr o nau t hea lth,safe ty and goo d p e rfo r m ance.A sub seque n t p r o sp ec t is dep i c ted.Key words:Ch i na’s m anned sp ace fli gh t;Sp ace M ed ico2Eng ine e ri ng;sc ien tific theo ry and p rac ti ce techno l o gy sys temAddress repr i n t requests to:CHEN Shan2guang.Ch i na A s tr o nau t Re se a rch and Tra i n ing Cen te r,B e i2 jing100094,Ch ina 自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航天员加加林首次太空遨游至今,人类载人航天走过了47年的光辉历程,相继实现了将人送上地球轨道、踏上月球、建立空间站的历史壮举。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投稿须知I《航空航天医学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主管,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J哈尔滨二四二医院主办的全国性学术类综合医学期刊。
于1990年创刊,曾用刊名《航空航天医药》。
国际统一连$续岀版物号:ISSN:2095-1434,@内标准连续出版刊号:CN23-1571/R,邮发代号:14-8。
本刊为:中国科技核心i(遴选)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知网-数字化入编J期刊等收录。
?;1主要栏目$航空航天医学、论著、临床论坛、药物与临床、综述、专题笔谈、预防医学、中医中药、病案报道、护理、卫生事业¥管理等。
*2撰稿要求I 2.1文稿文章应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选题新颖,文辞通顺,重点突出,论点明确,数据可靠,无剽窃及$抄袭之处。
论著、实验研究、研究生园地文章一般不超过5000字,经验介绍应在2000-3000字,短篇报告1000字。
勺2.2文题应简明扼要,能准确反映文稿的主题,不使用非公知公认的缩略语,中文文题一般以20个汉字以内为*宜。
陽2.3作者作者姓名应在文章题目下按顺序排列,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不得随意再改动作者姓名。
来稿请附作辛者单位具体通讯地址和邮政编码,须注明通讯作者。
§ 2.4摘要论著类文章须附中英文摘要,摘要部分必须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部分。
综述文章按“指示性|摘要”书写。
中文摘要应200字左右;英文摘要400个单词左右,英文摘要应包括文题、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姓I的字母均大写双字名中间加连字符,单位名称(含科室),所在城市名,邮政编码及国名。
其他栏目或类型文章只*需中文摘要,勿附外文摘要!*2.5关键词每篇文章均需附2~5个关键词,关键词的选用请用最新版的《Index Medicus》中医学主题词表§(MeSH)内所列的词,或者是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采用的关键词,每个英文关键词第一个词的首字母大写,各关键§词之间用“;”隔开。
航空航天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近年来,航空航天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仅为航空航天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也为其他领域,尤其是医疗领域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航空航天技术的应用广泛涉及到了医疗影像以及远程医疗等多个方面,为患者提供了更为精准、高效和便捷的医疗服务,丰富了医疗领域的技术手段。
一、医疗影像领域的应用1. 高分辨率成像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在医疗影像领域的应用,最直接的体现就是高分辨率成像技术。
通过航空航天技术提供的先进的摄像技术,医疗影像设备能够获得更加清晰和准确的影像,这对于医生的临床判断和病情诊断至关重要。
例如,通过与卫星技术结合,医疗影像设备可以实现更高的空间分辨率,提高影像的质量和清晰度,使医生能够更准确地查看患者的身体状况。
2. 医学磁共振成像(MRI)航空航天技术在医疗影像领域还有一个重要的应用就是医学磁共振成像(MRI)。
磁共振成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能够用来观察人体内部的器官和组织。
航天技术的应用使得MRI设备的成像效果更加清晰,提高了扫描速度和精度,为医生提供了更多的医学信息和诊断依据。
3. 远程医疗航空航天技术的另一个重要应用领域是远程医疗。
通过卫星通信技术,医生可以实现远程诊断和治疗,无需亲自到患者身边。
特别是在偏远地区和发展中国家,远程医疗可以帮助解决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实现跨地域的医疗服务和知识共享。
二、航空航天技术在手术和治疗领域的应用1. 机器人手术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为机器人手术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机器人手术利用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和航空航天技术提供的高精度定位系统,可实现微创手术和精确的手术操作。
机器人手术能够减少手术创伤、缩短康复时间,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精确性。
2. 空间医学航空航天技术还对空间医学领域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太空中,由于微重力环境和宇航员长期处于封闭环境,会对宇航员的身体健康产生一系列影响,如骨密度减少、肌肉萎缩等。
航空航天技术的应用可以为空间探索提供创新解决方案,例如开发新的保健设备和虚拟现实训练系统,帮助宇航员维持身体健康。
航空航天技术在医疗保健中的应用航空航天技术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还渗透到了其他行业,尤其是医疗保健领域。
本文将探讨航空航天技术在医疗保健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对医疗保健的重要意义。
一、医疗器械和设备的发展航空航天技术在医疗保健中的应用无疑极大地促进了医疗器械和设备的发展。
例如,航空航天技术的高精度传感器在医学成像设备中的应用,使得医生可以更加准确地观察和诊断病情。
此外,航空航天技术在生产制造上的先进技术,也为医疗保健领域的器械和设备提供了更好的生产工艺和质量保证。
二、远程医疗和卫星通信航空航天技术在医疗保健中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促进了远程医疗和卫生健康信息的传输。
通过卫星通信技术,医生可以与患者进行实时的远程会诊,为偏远地区的患者提供了更好的医疗服务。
此外,航空航天技术还可以支持医疗保健数据的传输和存储,确保医疗信息的安全性和及时性。
三、太空医学研究和应用航空航天技术的应用还推动了太空医学的研究和应用。
太空医学是一门研究宇航员在太空环境下生理、心理和医学问题的科学。
通过对宇航员在太空环境中的生理变化和适应性的研究,可以揭示人体的生理机制,为地面上的医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同时,太空医学的研究成果也可以应用于地面医疗保健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治疗效果。
四、航空航天技术在紧急救护中的应用航空航天技术在医疗保健中还广泛应用于紧急救护领域。
例如,直升机救护是一种将航空航天技术与医疗保健相结合的应用,通过使用直升机将患者快速转送到医院,提高了抢救的效率和生存率。
此外,航空航天技术的定位、导航和通信系统,也为救援人员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任务。
总结起来,航空航天技术在医疗保健中的应用丰富了医学科学的发展,提高了医疗保健水平,拓宽了医疗救护的手段和范围。
通过航空航天技术的不断创新,我们可以期待未来医疗保健领域的更多突破和进步。
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航空航天技术将继续为医疗保健带来更多的创新和革命性的变革。
航空航天医学的基础与前沿航空航天医学是一门将医学与航空航天技术相结合的综合科学,旨在研究和预防航空航天业中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
航空航天医学囊括了许多领域,包括生理学、心理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和机械工程等。
这篇文章将探讨航空航天医学的基础知识和前沿领域。
一、基础知识航空航天医学的基础知识主要涉及到人体适应飞行的生理和心理机制、对空气压力和摩擦力的影响、高科技医疗设备以及训练和心理支持。
人体在高空的环境下必须适应氧气减少和空气稀薄的环境。
此外,飞行员和宇航员不仅面对高度和氧气不足的挑战,还必须适应高速运动和加速度等。
在太空中,重力的消失会对身体造成影响,这些问题在人类首次进入太空时就已经引起了科学家的广泛研究。
航空航天医学的研究对于航空航天业和军事行业来说至关重要。
在航空航天业中,人员的死亡和伤亡可能会对经济和国家安全造成重大影响。
因此,航空航天医学专家必须在不断改进和更新航空航天设备的同时,也要致力于保护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对于军事行业来说,夺取空中控制权至关重要,因此士兵必须受到全面的航空航天医学培训和支持,以适应战斗环境的变化。
二、前沿领域在航空航天医学领域,近年来出现了一系列前沿研究,包括生物医学、机器人技术、太空旅游等领域。
这些前沿领域都对航空航天医学领域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1.生物医学生物医学是航空航天医学领域的重要分支之一。
随着人类不断扩大探索空间的范围,航空航天医学专家必须面对各种复杂的问题。
近年来,科学家们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和细胞培养等新技术,进行了广泛的生物医学研究。
这些研究可以帮助航空航天医学专家更好地理解人类在太空中或高空环境下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问题,并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此外,生物医学还可以为航空航天医学领域带来更多创新的治疗方法和医疗技术。
2.机器人技术机器人技术在航空航天医学领域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机器人可以执行一些人类难以完成的任务,如在星球表面上进行勘察和运输物品等。
航医待遇和前景怎么样
航医被认为是医学领域中的一个新兴职业。
航医是指在航空器上为航空乘务人员和乘客提供医疗救助服务的医生。
下面将探讨航医的待遇和职业前景。
首先,航医的待遇一般较高。
航医不仅会获得基本的医生薪资,还会获得额外津贴和福利。
由于航医需要在航班中提供医疗服务,他们的工作时间可能比普通医生更加灵活,这样可以获得更多的奖金。
一些航空公司还为航医提供额外的福利,如免费或优惠机票、住宿和餐饮。
其次,航医的职业前景也很好。
随着航空业的发展,航线的增加和乘客量的增加,需要提供医疗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此外,航空医学的研究和发展也在积极推进,为航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航医可以选择在航空公司就业,也可以在专门从事航空医学的机构或医院工作。
无论选择哪种路径,航医都可以获得稳定的工作机会和较好的职业发展空间。
此外,航医的工作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挑战性。
航医需要具备良好的医疗技术和临床经验,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
航空环境与地面医疗环境有所不同,航医需要适应高海拔、有限资源和独特的航空医学要求。
因此,航医的工作对医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也使得航医的职业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总结起来,航医的待遇相对较好,职业前景也很广阔。
航医的工作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挑战性,对医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如果对航空医学感兴趣,并愿意面对不同的医疗环境和挑战,那么选择从事航医工作可能是一个很好的职业选择。
航空与航天医学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航空和航天医学这两个学科是伴随着人类航空历史发展而产生的。
随着人类对于航空和航天活动需求的增加,航空与航天医学的研究也逐渐深入。
本文将就航空与航天医学的研究进展以及应用前景进行探讨。
一、航空医学航空医学是指专门研究在高空环境下,如何保障航空人员身体健康并提高飞行效率的学科。
在长时间的研究中,航空医学已经发展为一门较为成熟的学科。
按照专业领域,航空医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向。
1.空勤医学空勤医学是航空医学的一个主要分支,主要研究在飞行过程中,飞行员和乘务员由于长时间停留高空环境中,身体出现的各种生理及心理变化,以及可能遇到的急危病情处理和飞行安全措施等。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俯仰加速、缺氧、低压、长时间待机、高G等场景下对人体的影响、心理压力对人体的影响等,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飞行员和乘务员的身体健康和精神稳定,从而提高飞行安全性。
2.生命支持系统生命支持系统是一个相对较专业的领域,主要研究在特殊环境下,如何建立和维持航空载体中组员的生存环境。
这些环境包括航空器空气质量、食品卫生、航空器噪声产生的损害、宇航员太空步出时的空间保护、食品种类和水质等。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目的是为了确保航空载体中的组员在特殊环境下保持健康和稳定。
3.航空超微生物学航空超微生物学是指在航空器环境中研究微生物存在的形态、数量和组成,以及其与其他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学科。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与航空装备的生产和运行有关。
4.航空医学心理学航空医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在长时间特殊的环境下,飞行员和乘务员的心理状态、情绪变化和压力情况的学科。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飞行员和乘务员的心理素质,从而保障飞行的安全和效率。
二、航天医学航天医学是专门研究人类在太空探索中的身体生理变化和适应性,以及保障和提高人类在太空中的生理、心理和行为适应能力的学科。
航天医学的核心是从科学角度对人类在太空环境下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变化进行研究,以了解和掌握人类在太空环境下的适应能力、生命保障技术和飞行员培训。
军事航空航天医学何去何从What course to follow for military aerospace medicine?姚永杰*(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院航空航天生物动力学教研室,陕西西安,710032)航空航天医学是医学的分支,主要研究环境和职业活动因素对飞行人员和航天员健康及工作能力的影响,目的是提高飞行劳动效率和飞机操纵的可靠性、降低发病率、保障飞行安全和延长飞行年限。
当今航空航天医学向着更广和更深的范围发展,是一门包含医学、飞行劳动生理学、航空航天卫生学、航空航天心理生理学和工效问题的综合性学科,属特种医学范畴。
军事航空航天医学的发展水平和航空军医的业务素质对保障和提高航空兵部队战斗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理顺军事航空航天医学教学科研体系、拓宽研究内容、培养高素质的航空军医、提高航卫保障水平,是新军事变革发展的内在要求[1]。
面对军队院校教育转型和加强任职教育的有利时机,面临中长期载人航天、新机研制和空天、空海一体化训练对航空航天医学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军医大学的军事航空航天医学学科在国内外强手如林的竞争中如何独树一臶,继续领先,是摆在全体航医人面前无法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只要冷静分析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科学运筹教育教学变革,探究需要解决的航空航天医学现实科学问题,制订合理可行的科研规划,通过不懈努力和协作攻关,航空航天医学一定会迎来新的科学的春天。
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院是国内高校唯一的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学科点,是国家和军队重点建设的学科,*作者简介:姚永杰(现工作单位:上海海军医学研究所)。
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陕西省生理科学会理事,陕西省医学会医史分会委员。
俄罗斯圣彼得堡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留学毕业。
获2010年军队院校育才银奖。
研究方向:航空医学。
Tel:(029)84774801; Email:yaoyongjie@稿号:SP11-008收稿日期:2011-02-17 修回日期:2011-03-08是国家和军队航空航天医学领域多个重点实验室的挂靠单位,承担了多项国家、军队重大科研任务,2010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又被批准为教育部创新团队。
空运飞行员的航空医学和健康管理航空医学是研究航空人员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学科,而空运飞行员作为航空领域中的重要角色,他们的航空医学和健康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航空医学的定义、空运飞行员的健康管理和常见的健康问题三个方面来探讨。
一、航空医学的定义航空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飞行对人体造成的生理和心理影响,以及相关的预防和管理方法。
它主要包括航空生理学、心理学、病理学、急救医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航空医学旨在保障飞行人员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提高飞行安全性。
二、空运飞行员的健康管理1. 身体检查和健康评估空运飞行员需要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和健康评估,以确保他们的身体状况符合飞行的要求。
身体检查会涵盖各个系统的检查,包括心血管、呼吸、神经和肌骨等。
健康评估则是对飞行员的整体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估,以确定是否适合继续从事飞行工作。
2. 饮食和营养管理飞行员需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营养平衡,以满足飞行对身体的能量和营养需求。
他们应该选择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避免摄入过多的脂肪和糖分。
同时,飞行员需要注意饮食的规律性和适量性,避免过度进食或餐后过饱。
3. 睡眠管理良好的睡眠对于空运飞行员的身体和精神状态至关重要。
规律的睡眠可以提高注意力、反应能力和判断力,有助于飞行员更好地应对紧急情况。
因此,飞行员需要确保足够的睡眠时间,并在休息期间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4. 心理健康管理空运飞行员面临着复杂的工作环境和高压力的工作要求,因此心理健康管理尤为重要。
他们应该学会有效地应对压力,保持情绪稳定和健康。
此外,航空公司也应建立心理咨询和支持机制,为飞行员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三、常见的健康问题1. 高空缺氧在飞行过程中,飞行员会面临高空缺氧的风险。
高空缺氧会导致认知能力下降、判断失误等问题,严重时可能对飞行安全造成影响。
因此,空运飞行员需要接受相关的缺氧训练,并在飞行中配备氧气供应设备。
2. 长时间坐姿带来的健康问题长时间坐姿与飞行紧密相关,但过长时间的坐姿可能对脊椎和肌肉造成不良影响。
特种医学一级学科特种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主要研究和应用医学知识和技术来预防、诊断和治疗特定人群或特定环境下的疾病和健康问题。
特种医学一级学科是在特种医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的学科领域,涵盖了多个专业领域,如航空医学、潜水医学、航天医学等。
航空医学是特种医学一级学科中的重要领域之一。
它研究和应用医学知识和技术来保障航空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航空医学主要关注飞行对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影响,以及航空人员在高空环境中所面临的健康风险和应对措施。
航空医学涉及的内容包括航空生理学、航空心理学、高空病理学等多个方面。
潜水医学是特种医学一级学科中的另一个重要领域。
它研究和应用医学知识和技术来保障潜水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潜水医学主要关注潜水对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影响,以及潜水人员在水下环境中所面临的健康风险和应对措施。
潜水医学涉及的内容包括潜水生理学、潜水心理学、潜水病理学等多个方面。
航天医学是特种医学一级学科中的另一个重要领域。
它研究和应用医学知识和技术来保障宇航员的健康和安全。
航天医学主要关注太空环境对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影响,以及宇航员在太空中所面临的健康风险和应对措施。
航天医学涉及的内容包括宇航生理学、宇航心理学、宇航病理学等多个方面。
除了航空医学、潜水医学和航天医学,特种医学一级学科还包括其他领域,如高原医学、极地医学、矿山医学等。
这些领域都是特殊环境下的医学问题研究和应用的重点。
对于特种医学一级学科的研究和发展,既需要对特殊环境下的医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又需要结合相应领域的实际需求,不断创新和完善相关的医学技术和应用方法。
特种医学一级学科的发展对于特殊环境下人群的健康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特种医学一级学科的研究和应用中,科研人员需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同时还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综合能力,能够将医学知识和技术与特殊环境下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为特殊人群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和健康服务。
特种医学一级学科是特种医学的细分领域,涵盖了航空医学、潜水医学、航天医学等多个专业领域。
空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系简介
佚名
【期刊名称】《空军军医大学学报》
【年(卷),期】2023(44)1
【摘要】空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系于1960年组建,始称航空医学系,1963年更名为空军医学系,1999年更名为航空航天医学系。
航空航天医学系是国内高校中唯一的航空航天医学本科、硕士、博士授权学科和博士后培养点,国家重点学科、国家“211工程”和军队“2110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国家“双一流”和军队“双重”建设学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全军后勤科研重点实验室。
【总页数】1页(PF0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空军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简介
2.空军军医大学西京骨科医院简介
3.空军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系简介
4.空军军医大学军事生物医学工程学系简介
5.空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学教研室简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航空医学知识点航空医学作为一个交叉学科,研究的是人在飞行中的生理、病理过程以及应对措施。
它涉及到了航空器上不同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以及如何保证飞行安全。
本文将介绍一些航空医学的重要知识点,包括机舱环境、重力加速度、氧气供应和抗云雾剂。
一、机舱环境机舱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十分重要。
在高空飞行中,机舱内的大气压力会下降,导致氧气供应不足。
严重情况下,这可能导致氧气不足症状,如头晕、恶心等。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飞机上会配置氧气系统,以确保乘客和机组人员的正常呼吸。
此外,机舱内的湿度和温度也是需要关注的因素。
机舱内通常较为干燥,这可能对乘客的眼部和呼吸道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在飞行中,保持充分的水分摄入和使用润眼剂是很重要的。
另外,机舱内温度较低,所以穿着合适的服装也可以帮助我们适应机舱环境。
二、重力加速度在飞机起飞和着陆过程中,我们会经历一定的重力加速度变化。
这可能会对乘客产生不适感,如头晕、恶心等。
这主要是由于机身的加速度变化导致的。
为了减轻这种不适感,可以选择就座于飞机的稳定区域,并且尽量保持身体放松。
此外,一些抗晕动药物也可以在医生建议下使用,但需要注意使用剂量和可能的副作用。
三、氧气供应飞机上的氧气供应系统是保证乘客和机组人员在高空呼吸正常的关键。
在飞行过程中,飞机会根据需要向乘客和机组人员提供额外的氧气。
在突发情况下,如失压,乘客需要及时使用氧气面罩来保证正常呼吸。
因此,了解氧气供应系统的使用方法和应急措施,对于乘坐飞机的人来说非常重要。
四、抗云雾剂云雾是飞机在高空遇到的一种气象现象,对飞行安全有很大影响。
云雾会影响飞机的能见度,增加碰撞风险。
因此,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云雾对飞行的影响是必要的。
抗云雾剂是一种用于减少云雾对飞行的影响的化学物质。
它们可以通过增加云雾颗粒之间的凝结,并促进云雾的降解来改善能见度。
在飞行前,对飞行员和机务人员进行相关培训,以正确使用抗云雾剂也很重要。
总结航空医学作为一个专业领域,涵盖了飞行中的各种健康问题及应对方法。
载人航天医学的发展与挑战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于探究宇宙深处的渴望也在不断加深,而载人航天医学则是进一步探究宇宙和保障航天员身体健康的重要领域。
本文将就载人航天医学的发展与挑战进行探讨。
一、载人航天医学的发展历程载人航天医学自20世纪50年代起,就在集体和国际合作下逐渐发展。
1961年,苏联的加加林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类,并开始了载人航天医学的研究工作。
此后,世界范围内陆续进行了多次载人航天任务,如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以及俄罗斯的“联盟”和“和平”号太空站。
这些任务不仅成功地完成了多项科学探索,也为载人航天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载人航天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在太空环境中,航天员的身体健康状态将面临很大的挑战,而载人航天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就是如何保证航天员在太空环境下身体健康。
具体来说,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微重力环境下的身体反应:航天员在太空中长期处于失重状态,而这种状态可以导致骨骼质量减少、心血管功能紊乱等身体反应,对于航天员的身体以及长期在太空中生活的适应能力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2. 营养与饮食:食品在太空中会失去部分香味和口感,这会导致航天员的食欲下降,同时还要保证航天员身体得到足够的营养,因此,如何提供适宜的食品供给,成为了一个挑战。
3. 空气和水质问题:由于太空舱空间有限,空气和水质的循环问题也需要得到严格控制,以免造成交叉感染等健康问题。
三、载人航天医学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随着人类对太空探索深入的发展,如何有效地保护航天员的身体健康和安全,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挑战。
未来,载人航天医学的发展将需要面对以下一些主要挑战:1. 新技术的引入:包括生命科学、电子学、通信技术等的应用,以更好地保障航天员的身体健康。
2. 制备新的食品和饮料:对于航天员的营养保障提供更加贴心、更有营养的食品和饮料。
3. 生命支持系统的完善:针对人在太空环境下可能出现的晕厥或是头晕眼花等身体反应,需要研制出新的生命支持设备以及严密的急救预案。
航天飞行人体生理变化与医学问题摘要:现阶段,随着航空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取得了重要的创新成果,积累了大量经验,同时彰显了中国实力,促进了我国科技强国、航天强国目标的实现。
在航天事业发展的同时,宇航员的安全问题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本文首先分析了航天飞行时间延长对人体的影响;其次探讨了航天飞行期间可能引发的医学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航天飞行;人体生理变化;医学问题;分析引言:在航天飞行的过程当中,宇航员将会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变化,例如:骨质丢失、肌肉萎缩、视力下降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做好治疗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航天飞行时间延长对人体的影响分析宇航员在飞行的过程当中,其生理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初期反应期和基本适应期初期反应器期为第1周,基本适应期为第2周。
在这一阶段当中,宇航员的生理变化主要体现在:鼻塞、头胀、电解质丢失、空间运动病、运动不协调等等。
在临床医学上,应重点做好空间运动病以及心血管系统变化方面的观察及诊治。
基本适应完成期在飞行至第3-7周的过程当中,宇航员进入基本适应完成期,在这一阶段,宇航员会继续出现一些适应性的反应,尤其是在血液系统、免疫系统以及心血管系统均达到反应巅峰,并逐渐趋于稳定的发展趋势。
在这一时期需要重点做好对肌肉萎缩以及骨质丢失等医学问题的诊治。
相对稳定期在飞行至第8周以后,宇航员进入相对稳定期,在这一阶段,宇航员自身机体功能达到全新的稳定阶段,在不出现刺激的情况下,能够保持较长时间的环境及生理稳定。
这一时期需要重点留意骨质丢失和肌肉萎缩等医学问题。
航天飞行期间可能引发的医学问题及对策探讨新形势下,航天医学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宇航员在航天飞行的过程当中,由于受到辐射、噪声、以及微重力等因素的影响,会导致出现一系列的心理及生理变化,进而引发一些特殊疾病,这被称之为航天病症。
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空间运动病宇航员在出现头晕、恶心以及呕吐等症状的情况下,表示患有空间运动病。
新版《航空航天医学》投稿说明
刊名: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主办:中航工业公司哈尔滨二四二医院
周期:月刊
出版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语种:中文;
开本:16开
ISSN:2095-1434
CN:23-1571/R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曾用刊名:航空航天医药
创刊时间:1990
投稿联系编辑扣2014148452 办刊宗旨
本刊以前沿的临床医学研究,先进的医药科学技术和创新的医院管理文化为主体,充分展示临床各科医护技术人员和医药医技工作者的最新医学成果,反映国内外最新的医药发展动态,服务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临床医药卫生工作者,提共一个促进学术交流和信息传播的平台。
本刊常年面向全国征集医学论文稿件。
目录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首届发展研讨会在航空工业哈尔滨二四二医院隆重召开1284
Taq Man探针法与幽门螺旋杆菌(HP)IgG抗体联合检测在诊断HP感染中的应用李卫兵;姚辉;喻海忠;袁建芬;1289-1291
关于发表论文授予继续教育学分的说明1291
肝脏MRI与增强CT用于原发性肝癌诊断的效能对比探讨王史英;李宝山;1292-1294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声明1294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23例周里;文艳;1295-1297
基于加速度传感器的呼吸信号检测系统设计彭嘉鹏;叶继伦;张旭;孙阳;吕鹏飞;1297-1299
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用药效果观察及临床评价曲典;李文娣;崔玉凤;1300-1302
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手术对于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于晓波;1302-1303
依托咪酯复合瑞芬太尼麻醉诱导对老年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探讨王延飞;1304-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