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临骏:老庄哲学中的人生智慧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老庄人生哲学及当代价值关键词:老庄;人生哲学;生存智慧;达观态度先秦时代的老子与庄子同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和重要代表人物,二人的哲学主张既一脉相承,又有所区别。
老子以道为体,以德为用,阐发道法自然,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其目的一为解放人的认知能力,二为解放人的生活心境,在人生哲学方面主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1]226的弱者生存智慧,带有强烈的朴素辩证法色彩。
庄子在继承老子思想的基础上,主张清静无为,致力于人生哲学的建设,追求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2]72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以达观的处世态度来面对生活。
虽历时弥久,但是老庄的人生哲学主张在当下依然可以启发世人的处世之道,为精神家园的重建提供某种借鉴。
一老庄人生哲学产生的原因1.老庄人生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众所周知,哲学是每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家们所处的背景往往决定了这种思想的内容与所指。
原因与目的的合一性,为解决精神困惑提供直接的渠道。
从外部研究来讲,老庄的人生哲学的产生是当时社会环境的产物。
据史料考证,老子所处的春秋时期是一个动荡不息,战乱不止的时代,自东周开始,王权逐渐衰落,分封制井田制逐渐遭到破坏。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3]23随着制度的瓦解,诸侯王臣人心不稳,政治动荡不安,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对这种“天下无道”的现象,每个人都有着共同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但在如何应对现实时,有的人选择积极入世,有的人却选择洁身自好,独善其身,成为那个时代的隐者。
老子作为其中的一员,主张返璞归真,顺应人的本性,处处隐含了弱者的生存智慧。
庄子晚老子几十年,生活在战国时代,其社会环境与春秋末期大都相似。
社会动荡不安,生活不稳定,处处充满危险。
但庄子与老子有一点略有不同,庄子的人生哲学思想更像是一个没落贵族对人生的思考。
有史料考证庄子出生在一个没落贵族家庭,是贵族的后代。
庄子生活在战国时代社会动荡,生活不稳定,充满危险的大环境下。
2023年老庄思想总结引言:老庄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流派之一,源自老子与庄子的思想贡献。
它强调自然主义、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核心理念,并对后世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2023年,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老庄思想在中国哲学界的影响力,也可以看到其在社会生活和个人成长中的应用。
本文将对2023年老庄思想进行总结,探讨其核心理念的演变和发展,并分析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场景。
一、核心理念的演变和发展1.1 自然主义的强调自然主义是老庄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在2023年,随着环境污染、全球变暖等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对自然的关注愈发增加。
老庄思想中所强调的“天人合一”,提醒人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许多人开始关注绿色生活、低碳出行,以及推崇素食、无辜残害动物等一系列环保行动,这些都可以看作是老庄思想的一种延续。
1.2 道法自然的实践道法自然是老庄思想的核心观点之一,认为道无为而无不为。
在2023年,这一观点在工作与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明显。
许多公司开始尝试无上级管理、自主决策的工作模式,鼓励员工追求内心的自由与欢乐。
同时,许多人也放手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尽情享受生活,不再过于计较功利与名利。
这种放下束缚、追求内心真实的生活态度,正是老庄思想的实践。
1.3 无为而治的应用无为而治是老庄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强调在治国理政时要遵从自然规律,尊重人民的自主性。
在2023年,这一观点得到了政府和决策者的关注。
政府开始探索更加平等、民主、自由的治理方式,注重依法治国和权力合理分配。
同时,决策者也重视民间智慧和创新能力的发掘,积极倾听民众的声音,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姿态应对社会问题。
这种以无为之治的理念,旨在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老庄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场景2.1 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老庄思想的核心理念可以为其注入新的活力。
教育者不再仅仅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成绩,而是注重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内心世界。
老庄哲学的人生智慧
刘大光
【期刊名称】《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25)001
【摘要】老庄哲学追求的"生无所待",主张混沌和无为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讲究人的在世方式,区别于儒家的处世方法,老子与孔子都在其思想中体现了对整个世界的人文关怀。
在更高层面上,老子思想既是一种大仁不仁的至仁关怀,又是与命运相抗争的人生智慧。
【总页数】2页(P25-26)
【作者】刘大光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吉林长春13011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3
【相关文献】
1.人生的智慧智慧的人生--读《文怀沙序跋集》
2.知常知和知止知足——论老庄哲学的生态智慧
3.论老庄哲学的生命智慧
4."对天地人生的参悟"——老庄哲学观照下的《怀念狼》
5.《人生不过一念间:南怀瑾的15堂人生智慧课》:人生可以穷,但却不能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老庄虚静无为的哲学观点论述题
摘要:
1.老庄哲学简介
2.老庄的虚静无为哲学观点
3.虚静的内涵和作用
4.无为的内涵和作用
5.虚静无为的现实意义
正文:
一、老庄哲学简介
老庄,即老子和庄子,他们是我国古代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哲学观点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以此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在老庄的哲学体系中,虚静无为是一种重要的思想,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二、老庄的虚静无为哲学观点
老庄认为,世界万物皆由道生,道是宇宙的根本。
人应当顺应道,追求内心的虚静,做到无为而治。
这就是老庄的虚静无为哲学观点。
三、虚静的内涵和作用
虚静,是指内心的空灵宁静,它是一种精神境界。
在老庄看来,只有内心虚静,才能真正认识世界,把握道。
虚静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使人心境宽广,二是使人智慧增长。
四、无为的内涵和作用
无为,是指不主动干预事物的发展,而是顺其自然。
在老庄看来,世界上
的问题往往源于人们过多的干预和欲望。
无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以减少人们的困扰和烦恼,二是可以使事物按照其自身规律发展。
五、虚静无为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虚静无为的哲学观点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可以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和工作的压力。
同时,无为而治的思想也可以启示我们在管理国家和社会时,尊重事物自身的规律,不盲目干预,使社会更加和谐。
庄子《人间世》中的处世智慧Overview1.心斋:虚以待物的境界2.无用之大用:保全自我的策略3.庄子的乱世哲学:适应与解脱心斋:虚以待物的境界心斋的概念•去除名利之心:摒弃对外在名利的追求,保持内心的清净,不受外界诱惑的干扰,以达到心灵的平和与宁静。
•达至心灵空明:通过内省与修炼,使心灵达到一种空明的状态,如同镜子般映照万物而不留痕迹,从而洞察事物的本质。
•应世之道的实践:在现实生活中践行心斋的理念,以无为而治的态度应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务,实现内在修养与外在行为的和谐统一。
心斋的实践意义•减少纷争与痛苦:通过内心修炼,达到对外界事物的超然态度,从而避免因执着而产生的纷争和痛苦。
•保持内心的平和:实践心斋有助于培养内在的宁静,即使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也能保持心态的平衡与和谐。
•实现自我超越:心斋的修炼不仅是心理层面的调整,更是精神上的提升,帮助个体超越自我局限,达到更高的生命境界。
无用之大用:保全自我的策略无用的哲学•避免被利用:通过不显露自身价值,降低他人利用意图,如同庄子所言“材与不材之间”,保持适度的隐蔽性。
•保护个人价值:在不引人注目的状态下,维护自身利益,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挑战,实现内在价值的保存与发展。
•促进自我发展:在不被外界干扰的环境中,专注于个人成长,追求内心的平和与智慧,达到“无用之大用”的境界。
无用与大用的辩证关系•无用之大用:庄子认为,看似无用的东西实则有大用。
例如,不材之木因其无用而得以长寿,不被砍伐。
这种观念启示我们在复杂的社会中,适当地隐藏自己的才能,避免成为众矢之的,从而保全自我。
•平衡个体存在:庄子的哲学强调在社会价值与个体存在之间寻求平衡。
通过认识到“无用”的价值,个体可以减少外界的期待与压力,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实现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选择生存策略:在面对社会的挑战时,庄子提倡采取灵活的生存策略。
不是盲目追求有用,而是根据自身条件和社会环境,选择最有利于自我保护和发展的生活方式。
珍视生命本体提高生活境界——老庄生命哲学视域下的生命教育探析摘要: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之内核是生命哲学,尤其是老庄生命哲学中的“道法自然”、“道通为一”的思想,对当前生命教育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在生命与生活的关系中,老庄生命哲学比较注重生命的本体,而现代人却更注重当下生活感受,而忽视了生命本源。
对于这一现象,在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从注重个体生命的本真性,注重人生境界的超越性,注重个人与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性三方面进一步完善,从而实现生命的超越与升华。
关键词:道法自然;道通为一;生命哲学;生命教育一般而言,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之内核是生命哲学,把生命作为本体,生活是生命活力的表现。
而在现代社会,人们更注重生活的感受而忽视了生命这一本体,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现代人生困惑及社会问题。
所以,必须把生命之本与生活之用结合起来,调和现代人生命与生活紧张与冲突,形成张力与互补,使现代人既重视生活问题又关心生命问题。
一、老庄生命哲学之特质1、老子的“道法自然”的生命哲学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人如何顺应道的原则,处理各种矛盾,调和身心冲突,从而实现“长生久视”。
老子着眼于把握自己的内心,静心寡欲,以至于“无为”的境界。
在老子的哲学中,“道”为宇宙万物的根源,万物的存在由道而来,“无为”的哲学基础要追溯到“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进一步理解就是:人世间的一切,连人在内,都要效法道,这样才拥有完备的人生意义,才可以实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的境界。
由此,现实的日常生活在道家哲人的眼中,是被置于次要地位,只有那种有“道”之生活才具有永恒价值。
所以,老子要求人们复返“赤子”与“婴儿”的状态,顺应生命柔弱之本性,远离外界名利的戕害。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骇,累累兮,若无所归”(《道德经》,第十八章),婴儿如古,这是老子笔下重要的意象。
老庄哲学在《世说新语》中的体现《世说新语》是一部汇集了东晋时期社会风貌和人物志事的文化随笔集,其中涉及了众多哲学思想。
而老庄哲学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在《世说新语》中也有着深入的体现。
本文将从老庄哲学的核心思想、在《世说新语》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对当代生活的启示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老庄哲学概述老庄哲学是中国古代思想宝库中的瑰宝,主要由道家和荀子所创立。
其核心思想包括道、无为、自然、无欲等。
老庄哲学强调追求自然本真,推崇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法则,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二、《世说新语》中的老庄哲学1.追求自然本真在《世说新语》中,有不少记载展现了人们对追求自然本真的向往。
比如“吕后问李广急行军事”,李广回答:“吾常欲速行,奈何不可得也。
今日得之,吾无以加矣。
”李广这番话表达了他对自然的追求,坚持顺应自然的节奏,不做违背本心的事情。
2.推崇无为而治老庄哲学中最著名的理念就是“无为而治”。
在《世说新语》中,有多个故事展现了这一思想。
比如“孔子过齐宣王见齐景公”,孔子对宣王说:“臣闻君有不善者,则使之无能为也。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主张依靠道德教化,通过无为而治来达到社会稳定和个人修养。
3.顺应自然法则《世说新语》中还有一些记载展现了顺应自然法则的思想。
比如“刘备瞒周瑜斩孙权书”,刘备在面对周瑜斩杀孙权的书信时,并没有选择隐瞒真相,而是大度地表示:“我若与人结盟,则当全力相助;若与人结怨,则当共图除之。
”刘备以诚待人,顺应了道义和自然法则。
三、老庄哲学在当代的启示老庄哲学虽然诞生于古代,但其思想仍然对当代社会和个人有着重要的启示。
1.追求内心平静与安宁当代社会快节奏、竞争激烈,人们常常陷入焦虑和压力之中。
而老庄哲学主张追求内心平静与安宁,提醒我们要及时停下来,倾听内心的声音,保持身心的平衡。
2.尊重自然与生态环境老庄哲学强调顺应自然法则,提醒人们要尊重自然和生态环境。
在当代环境保护日益重要的背景下,我们可以借鉴老庄哲学的思想,在生活中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论老庄生命哲学在当代社会的价值摘要:先道家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之一,主要以老子,庄子作为代表人物。
他们从道的视角来论述生命的奥妙,深刻剖析生命的本质和价值,通过“个人与宇宙”,“名利与生命”等事物的举例对比,论证了豁达的养生思想,借以达到理想的人生境界,不仅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精粹,对现代社会来讲也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既有利于当代社会重新认识和尊重生命本身,也有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做出理想的人生选择。
在人类通向未来的进步中,老庄生命哲学的现代意义和价值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认识,在当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体现出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积极影响。
关键词:老庄;生命哲学;当代社会;价值The value of theory of zhuangzi's life philosophy in contemporary society中国传统哲学中先道家以老庄为代表,从“道”的视角,系统的阐述了生命的存在,在探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问题上,无论是论述生命的本质还是生命的价值,甚至是生命的超越,都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和高超的智慧。
挖掘老庄思想的精髓,有利于当代社会以独特的眼光正确的审视生命本身。
老庄生命哲学所蕴含的生存智慧,为当代社会在妥善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他人)社会,人与自身心灵之间的关系上提供了有益的滋养。
一、老庄生命哲学的畴浅析由老庄开创的道家生命哲学,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生命观、生死观、养生观。
这三部分所包含的容是十分丰富的,长期以来是一个被人忽视而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下面就这三个畴进行浅析,从而得出其中的在联系及其所具有的意义。
(一)“道法自然”的生命观在生命哲学这一命题上,道家将人的命运轨迹与自然的无形而化联系起来,提出了“道法自然”的生命观。
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十五章)庄子讲:“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
”在老庄的生命观里,没有超乎“自然”、“道”之上的神秘东西支配人的命运,而即使是“自然”、“道”也是可“法”的。
人生智慧是每个人的人生主题,但是究竟应该怎样活着,或者说怎么活着才有意义、有价值,才合乎人生的自然要求和内在目的,这的确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怎样驱逐和遏制欲望
古希腊时代,柏拉图把人类的欲望分为七种,分别是物欲、财欲、淫欲、色欲、权欲、嫉妒之欲,以及最坏的一种欲望——贪得无厌的贪欲。
怎样才能驱逐和遏制这些欲望呢?
我主张回到老庄哲学那里,在当今的社会贯彻一点老庄的自然主义。
具体地说,在那包揽天地、滋润万物的老庄哲学看来,人应该保持一种清逸之气,远离声色犬马与鄙劣不堪的现实。
世界上最大的灾祸莫过于贪欲,然而只要人们能够悉心修持,闭目内视,闭上自己的眼睛,不要被外部的花花世界所吸引,集中精力于内心的修行,做到不随物迁,与时俱化,不就利,不违害,恬淡无欲。
你不要贪图便宜,也不要干坏事,要至人无己,也就是说一心想着别人,不要处处考虑自己。
能够做到这些,自然就可以至美至乐,自在逍遥。
倘若开放欲望之门,甘为世俗所困,或是违背天道,随心所欲地奢求不可期盼的目标,骄奢淫逸,就必然腐败堕落。
为此,老子告诫人们,任何时候都要依道而行,依照外在的规律而行,绝巧弃利,趋向淳朴自然,顺应造化之理;让心灵安宁和泰,光洁纯净。
若如这样,心中自然会感到幸福美好。
老子是辩证法的高手,谈到道和理时,他同时也提出:人们虽然可以扬理制欲,却不可无限夸大理性的作用,而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不要绞尽脑汁,而要心境如水,致虚守静;成败利害不系于心,得失存亡无挂于怀,视功名利禄如过眼烟云,看富贵为草木粪土;抛弃一切放纵情欲之念,剔除一切虚荣奢侈,自然就可以清欲除恶,抵御外邪,使你正气旺盛、情志舒畅。
老庄不仅主张个体的修身养性,也主张一个有道德之人要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这是老子的原话。
他说,一个高尚之人要用崇高的美德滋润他人的心灵,无私地关爱善良淳朴的民众;使百姓之心返璞归真,使世风淳良,充满友善关爱。
一个人只要能够做到无誉无訾,与时俱化,就可以像上天一样,清虚明满,光育众生;像大地一样,宁静厚载,哺育万物;像万物一样生长化藏,欣欣向荣。
·怎样实现人生价值
怎样使人摆脱痛苦,逃脱苦海,真正实现人生价值呢?不仅需要无私的自我、崇高的境界,还需要高尚的精神去开导,坚强的意志去磨练,以及利用高深的智慧去洞彻事理,救助万民。
具体地说,人生之意义和幸福,一方面来自善心善行,包括从劳动工作、读书学习、游戏娱乐、积德行善、慷慨解囊、同情怜悯、关心爱护、为人民服务等社会实践和日常活动中获得的满足。
劳动和工作是人的第一需要,我们今天厌恶劳动和工作,并不是其本身有什么错误,而是我们社会,尤其是私有制和分配不公导致了劳动和工作上的异化,导致了劳动者不劳而食,使得我们对劳动十分厌恶。
另一方面也包括从无声的运思、发明创造、勇敢、节制、禁欲、自律、正义、公平、自由以及从痛苦的解脱中获得的欣慰。
一个智慧之人,即便在完全
孤独的沉思遐想中,也会其乐无穷;一个温文尔雅、充满爱心的人,就是在贫困环境中也能怡然自得。
相反,一个贪婪、嫉妒和满腹怨恨的人,即使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其生命也是悲惨的。
一个人要想人生幸福美满,就需要培养美的心灵和善的品性,培育人世间的公理、正义和美德。
因为人生来就贪得无厌、好妒忌、爱争斗,其各种欲望盲目外溢。
七情六欲是每个人都有的东西,这是人作为一个动物所遗留下来的本能,这些东西不能说是错,但人作为一种特殊的高级动物,作为社会性很强的动物,不能让我们的本能和欲望自由流泻。
所以只有美德和公正无私才能够使人变得宽容、仁慈、友爱;才能够安慰人的痛苦心灵,激起人的希望、热情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才能够有效控制情欲、贪欲,树立不朽的信仰。
只有正义才能增强人的勇气和胆量,鼓舞人的灵魂,将人的各种欲望都归于秩序,酿成才智,使人类社会能够变成一个高度和谐而有效的团体。
相反,愚蠢则常常使人遭受贫困、痛苦、不幸和灾难。
怎样变得聪明智慧
人何以才能够变得聪明和智慧,不干蠢事或者少干蠢事呢?庄子号召人们“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我们要想自己变得聪明和智慧,就要研究自然和人之间的关系,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你不认识自然规律,就不会享有自由。
所以他说要精通熟悉古今以来自然历史的变化和人与社会的变迁,找出发展进化的规律,要能够判断天地之门,判断人世间的美丑善恶和是非,要有是非之心、善恶之心,要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主观的,存储于人的主观意识当中。
你没有那种认识和觉悟,就不会知道什么是美。
而不认识美,就很难创造美。
我们不仅要判天地之美,还要懂得和研究万物之理,从万世万物中发现和提升出内在规律,不仅如此,还要去“寻找宇宙万物之最高原因”。
为什么要学习呢?是要丰满自己的人性。
为什么接受一些文化课和思想品德课?也是要使自己逐步丰满和崇高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属人的自由。
也正是在认识世界和获得自由的意义上,我们才说,智慧是至善之本和幸福的最高本质。
首先要做一个智慧之人,因为人生之道在于智慧而不在于财富,或者说不主要在于财富。
从老庄时代,一直到今天的禁欲主义、生态主义、生活简朴主义、反异化消费主义等,都认为人生之道在于智慧而不在财富,因此与渴求智慧相比,竭力欲求物质财富就显得格外地徒劳无益。
获得幸福和乐趣是一门需要文化知识的艺术,你想要有文化、有知识,就要学会生活,没有什么东西能像明晰的知识那样彻底地满足人类。
尤其是要想摆脱无穷欲求的痛苦,就要对生活进行聪明的筹划和审慎的行动。
在日常生活中,花一些时间筹划自己的未来,使自己的行为变得谨慎一点,这样并没有错。
而能够把心灵提高到对真理的无意志的沉思中去的,大多是凝聚着人类全部智慧和情感的艺术。
艺术的本质、艺术的最高境界和追求是给人提供一种美感和快感,它能够净化、安慰、美化人的躁动不安的心灵。
正因如此,现代许多人都十分重视生命的审美化和艺术化。
大自然制造万世万物,都遵循着节俭原则。
现代人之所以不分白昼地驰鹜于外部世界,很难遑回精神家园,原因全在于狡猾的精神毒蛇诱惑人们偷吃了欲望的禁果,使人们为着外在的虚假人格而不停忙碌。
因此人类只有返璞归真,像自然界那样质朴无华,才会有真正的人生
智慧和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