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十大安全目标2019版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5
目标一正确识别患者身份
目标二强化手术安全核查
目标三确保用药安全
目标四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
目标五落实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
目标六加强医务人员有效沟通
目标七防范与减少意外伤害
目标八鼓励患者参与患者安全
目标九主动报告患者安全事件
目标十加强医学装备及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目标一正确识别患者身份
目标二确保用药与用血安全
目标三强化围手术期安全管理
目标四预防和减少健康保健相关性感染目标五加强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目标六防范与减少意外伤害
目标七提升管路安全
目标八鼓励患者及其家属参与患者安全目标九加强医学装备安全与警报管理目标十加强电子病历系统安全管理。
2019患者十大安全目标2019年的十大患者安全目标是医疗行业的重要指导,旨在提高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行为,减少和预防患者的错误事件和不良后果。
下面是2019年的十大患者安全目标。
1.病人识别准确:确保在整个病人照顾过程中,使用两种独立且可靠的方式对病人的身份进行识别,以避免误诊和混淆。
2.院内感染的预防:加强医务人员的卫生操作和手卫生,减少院内感染机会,采取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确保患者的安全。
3.药物治疗安全:确保患者在用药过程中不会发生错误,包括正确的药物选择、剂量和使用方法,提高药物治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4.疼痛管理: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疼痛水平进行评估,并制定合适的疼痛管理计划,以确保患者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5.手术安全: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包括正确的手术的人身份识别、手术计划和操作、手术导航等,避免手术中的错误。
6.脏手术、射频手术等其他特殊操作的安全:对于特殊手术操作,医务人员应接受专门培训,并遵循相应的操作准则,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7.围手术期和麻醉安全:加强围手术期的管理和麻醉的安全,包括围手术期风险评估、麻醉过程中的监测和管理等。
8.躺姿合理的使用: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医务人员应合理使用躺姿,避免躺姿所导致的压疮等并发症。
9.住院期间安全使用包括建立特殊设施和培训医务人员在内的病人安全体系:确保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安全性,包括防止意外跌倒、错误的使用卫生设施等。
10.准确记录和报告不良事件:整合医疗机构的安全管理系统,加强不良事件的记录和报告,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安全问题。
总的来说,2019年的十大患者安全目标涵盖了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在患者照顾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关键领域,旨在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和医疗质量。
通过医务人员的努力和医疗机构的支持,预计患者的安全和满意度将得到显著提高。
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2019版)一、正确识别患者身份(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和治疗。
识别时应至少使用两种标识确认患者身份,如姓名、病案号、出生日期等,但不包括患者的床号或病房号。
(二)在实施输血等关键治疗时,应采用双人独立核对识别患者身份。
(三)对术中患者、精神疾病、意识障碍、语言障碍等特殊患者,应有身份识别标识(如腕带、指纹等)。
(四)鼓励应用条码扫描、人脸识别等身份信息识别技术,但仍需口头查对。
(五)加强新生儿身份识别管理。
二、确保用药与用血安全(一)规范药品管理流程,对高警示药品、易混淆(听似、看似)药品有严格的贮存、识别及使用要求。
(二)严格执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等特殊药品,以及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抗肿瘤药物的使用与管理规范。
(三)规范临床用药医嘱的开具、审核、查对、执行、点评制度及流程。
制定并执行药物重整制度及流程。
(四)建立和实施抗菌药物管理的诊疗体系和技术规范。
(五)制定并严格执行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操作规范、审核、查对、安全配送制度与流程。
(六)建立并严格执行储血、配血、发血、输血制度和流程,落实输血前指征评估和输血后效果评价,实行输血信息系统全流程管理。
三、强化围手术期安全管理(一)制定并实施择期手术(包括日间手术)必要的术前检查与评估,加强围术期相关学科协作,强化术前、麻醉前病情评估及术后访视等制度的规范落实。
(二)制定并实施统一的手术及有创操作的部位标识流程,由实施手术的医生标记手术部位,标记时应在患者清醒和知晓的情况下进行,并将其纳入术前核对流程予以执行。
(三)建立手术安全核查及手术风险评估制度和流程,落实世界卫生组织手术安全核对表,并提供必需的保障与有效的监管措施。
(四)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应符合相关规范。
(五)加强围术期疼痛管理。
(六)加强孕产妇安全分娩管理,落实世界卫生组织安全分娩核查表实践指南。
(七)建立完整的标本采集、标识、运输、交接和报告制度,实现标本全流程可追溯管理。
中国医院协会目标(2019版)目标一正确识别患者身份目标二确保用药与用血安全目标三强化围手术期安全管理目标四预防和减少健康保健相关感染目标五加强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目标六防范与减少意外伤害目标七提升管路安全目标八鼓励患者及其家属参与患者安全目标九加强医学装备安全与警报管理目标十加强电子病历系统安全管理【目标一】正确识别患者身份(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和治疗。
识别时应至少使用两种标识确认患者身份,如姓名、病案号、出生日期等,但不包括患者的床号或病房号。
(二)在实施输血等关键治疗时,应采用双人核对识别患者身份。
(三)对术中患者、精神疾病、意识障碍、语言障碍等特殊患者,应有身份识别标识(如腕带、指纹等)。
(四)鼓励应用条码扫描、人脸识别等身份信息识别技术,但仍需口头查对。
(五)加强新生儿身份识别管理。
【目标二】确保用药与用血安全(一)规范药品管理流程,对高警示药品、易混淆(听似、看似)药品有严格的贮存、识别及使用要求。
(二)严格执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等特殊药品,以及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抗肿瘤药物的使用与管理规范。
(三)规范临床用药医嘱的开具、审核、查对、执行、点评制度及流程。
制定并执行药物重整制度及流程。
(四)建立和实施抗菌药物管理的诊疗体系和技术规范。
(五)制定并严格执行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操作规范、审核、查对、安全配送制度与流程。
(六)建立并严格执行储血、配血、发血、输血制度和流程,落实输血前指征评估和输血后效果评价,实行输血信息系统全流程管理。
【目标三】强化围手术期安全管理(一)制定并实施择期手术(包括)必要的术前检查与评估,加强围术期相关学科协作,强化术前、麻醉前病情评估及术后访视等制度的规范落实。
(二)制定并实施统一的手术及有创操作的部位标识流程,由实施手术的医生标记手术部位,标记时应在患者清醒和知晓的情况下进行,并将其纳入术前核对流程予以执行。
2019年患者十大安全目标1患者十大安全目标是非常重要的,每个人都应该知晓。
这些目标包括:1、确立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2、确立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程序、步骤;3、确立手术安全核查制度,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4、执行手卫生规定,落实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5、加强特殊药物管理,提高用药安全;6、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7、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到、坠床等意外事件发生;8、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9、妥善处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10、患者参与医疗安全。
目标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1、进一步落实各项诊疗活动的查对制度,在抽血、给药、或输血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识别方法如姓名、年龄、病历号、床号等,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开展请病人或其近亲属说出自己名字,后再次核对确认的方法。
2、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高危诊疗活动前,实施者都要主动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保证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3、完善关键流程识别措施,即在关键的流程尤其是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病房等,均有患者识别准确的具体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文件。
4、建立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识制度,在诊疗活动中使用“腕带”作为识病人的一种手段。
目标二:严格执行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程序、步骤。
1、正确执行医嘱,不使用口头或电话告知的医嘱。
2、只有在对危重症患者紧急抢救的特殊情况下,对医师下达的口头临时医嘱,护士应向医生重述,在执行时实施双人核对后执行。
3、接获口头或电话通知的患者“危急值”或其他重要的检验结果时,接获者必须规范、完整地记录患者识别信息、检验结果和报告者信息,进行复述确认无误后方可提供医师使用。
目标三:严格执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和流程,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错误。
1、建立与实施手术前确认制度与程序,有交接核查表,以确认手术必须的文件资料与物品(如病历、影像资料、术中特殊用药等)均以备妥。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患者十大安全目标患者十大安全目标是重点,务必人人知晓,具体内容包括:1、确立查对制度,识别患者身份;2、确立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程序、步骤;3、确立手术安全核查制度,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4、执行手卫生规定,落实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5、加强特殊药物管理,提高用药安全;6、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7、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到、坠床等意外事件发生;8、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9、妥善处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10、患者参与医疗安全。
b5E2RGbCAP目标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p1EanqFDPw1、进一步落实各项诊疗活动的查对制度,在抽血、给药、或输血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识别方法如姓名、年龄、病历号、床号等,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开展请病人或其近亲属说出自己名字,后再次核对确认的方法。
DXDiTa9E3d2、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高危诊疗活动前,实施者都要主动与患者或家属沟通 ,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 ,以保证正确的患者 ,实施正确的操作。
RTCrpUDGiT3、完善关键流程识别措施,即在关键的流程尤其是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病房等,均有患者识别准确的具体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文件。
5PCzVD7HxA4、建立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识制度,在诊疗活动中使用“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辩识病人的一种手段。
jLBHrnAILg目标二:严格执行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程序、步骤。
xHAQX74J0X1、正确执行医嘱,不使用口头或电话告知的医嘱。
2、只有在对危重症患者紧急抢救的特殊情况下,对医师下达的口头临时医嘱、护士应向医生重述 , 在执行时实施双人核对后执行。
LDAYtRyKfE3、接获口头或电话通知的患者“危急值”或其他重要的检验结果时,接获者必须规范,完整地记录患者识别信息、检验结果和报告者信息,进行复述确认无误后方可提供医师使用。
2019版患者安全十大目标患者安全是医疗服务的核心,关系到每一位患者的生命健康和医疗质量。
2019 版患者安全十大目标的提出,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提供了明确的工作方向和重点,旨在进一步降低医疗风险,提高医疗安全水平。
目标一:正确识别患者身份在医疗过程中,准确识别患者身份至关重要。
这需要医疗机构建立完善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流程。
医务人员在为患者进行任何诊疗活动前,都要通过两种及以上的方式来确认患者身份,比如核对患者姓名、住院号、出生日期等信息。
同时,要确保患者佩戴的腕带信息准确无误,以便在诊疗过程中随时进行身份确认。
目标二:确保用药与用血安全用药错误是医疗安全中的常见问题。
为了确保患者用药安全,医疗机构要加强药品管理,规范药品的储存、调配和使用流程。
医务人员在开具处方和给药时,要严格遵循“三查七对”原则,仔细核对患者信息、药品名称、剂量、用法、用药时间等。
同时,要加强对患者的用药教育,告知患者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和注意事项,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用血安全同样不容忽视。
医疗机构要严格遵守输血相关法律法规和操作规程,做好输血前的评估、血型鉴定、交叉配血等工作。
在输血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确保输血安全有效。
目标三:强化围手术期安全管理围手术期包括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的整个过程。
在手术前,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身体状况、疾病情况、手术风险等,制定详细的手术方案和应急预案。
手术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规范手术操作流程,确保手术安全顺利进行。
手术后,要加强对患者的监护和护理,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
目标四:预防和减少健康保健相关感染感染是医疗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和安全。
医疗机构要加强感染防控工作,建立健全感染防控管理制度和流程。
医务人员要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加强环境清洁消毒和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工作。
同时,要加强对患者和家属的感染防控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防护意识。
2019年患者十大安全目标2019年患者十大安全目标2019年,患者安全依然是医疗领域最关注的话题之一。
为了提高患者的安全意识和保护患者的权益,国际患者安全联盟制定了2019年患者十大安全目标。
下面我们来逐一介绍这些目标。
1. 提高医疗过程的安全性。
医疗机构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医疗管理制度,确保医护人员的操作规范和医疗设备的安全可靠,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2. 加强传染病防控。
医疗机构应定期开展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培训,并且在患者住院期间,加强手卫生、环境卫生等措施,防止传染病的传播。
3. 提高电子健康记录的质量。
医疗机构应推广和使用电子健康记录系统,在记录医疗信息的过程中,减少错误和遗漏,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加强药物管理。
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药物管理制度,包括药物的存储、配药、给药和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等环节,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5. 强化手术安全。
医疗机构应加强手术室的管理,包括手术前的准备工作、手术时的操作规范、手术后的康复护理等环节,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成功。
6. 提高医疗技术的适宜性。
医疗机构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和应用医疗技术手段,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保护患者的身体健康。
7. 加强患者和家属的参与。
医疗机构应鼓励患者和家属参与医疗决策和治疗过程,提高医患沟通的效果,增强患者对医疗过程的信任和满意度。
8. 提高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
医疗机构应加强危重患者护理团队的培训和管理,确保对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和安全措施。
9. 提高医疗设备的安全性。
医疗机构应定期检测和维护医疗设备,确保医疗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防止因设备故障而导致的意外事故。
10. 加强患者安全文化建设。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强化患者安全意识,形成医院整体的患者安全文化。
这些患者安全目标的制定旨在提高医疗质量,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保护患者的权益和生命安全。
我们希望医疗机构能够高度重视这些目标,切实加强患者安全工作,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高效和贴心的医疗服务。
2019版患者安全十大目标患者安全是医疗服务的核心,也是医疗质量的重要体现。
为了进一步提高医疗安全水平,保障患者的权益和生命健康,2019 版患者安全十大目标应运而生。
这十大目标涵盖了医疗服务的多个方面,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努力方向。
目标一:正确识别患者身份在医疗过程中,准确识别患者身份是确保医疗安全的首要环节。
由于同名同姓、相似的外貌特征或信息记录不准确等原因,患者身份识别错误的情况时有发生。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医疗机构应采用至少两种身份识别方式,如姓名、身份证号、住院号、医保卡号码等。
同时,在进行各项医疗操作前,医务人员应仔细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确保无误。
例如,在给患者进行手术前,护士不仅要核对患者的姓名和住院号,还要询问患者的出生日期、手术部位等信息,以进一步确认患者的身份。
对于意识不清或无法交流的患者,应通过查看其腕带、询问家属等方式进行身份确认。
目标二:确保用药与用血安全用药安全是患者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合理的用药,如药物剂量错误、用药途径不当、药物相互作用等,可能会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药品管理制度,包括药品的采购、储存、调配和使用等环节。
医务人员在开具处方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合理选择药物和确定剂量。
在给患者用药前,应仔细核对药品的名称、规格、剂量、有效期等信息,并向患者告知用药的注意事项。
用血安全同样不容忽视。
医疗机构应严格遵守输血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操作规程,确保血液的采集、储存、运输和输注过程安全可靠。
在输血前,应进行血型鉴定、交叉配血等检查,避免发生输血反应。
目标三:强化围手术期安全管理手术是一种具有较高风险的医疗操作,围手术期的安全管理至关重要。
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围手术期管理制度,包括术前评估、手术准备、术中监护和术后康复等环节。
术前,医务人员应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并向患者和家属详细告知手术的风险和注意事项。
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2019版)
一、正确识别患者身份
(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对正确得患者实施正确得操作与治疗。
识别时应至少使用两种标识确认患者身份,如姓名、病案号、出生日期等,但不包括患者得床号或病房号。
(二)在实施输血等关键治疗时,应采用双人独立核对识别患者身份。
(三)对术中患者、精神疾病、意识障碍、语言障碍等特殊患者,应有身份识别标识(如腕带、指纹等)。
(四)鼓励应用条码扫描、人脸识别等身份信息识别技术,但仍需口头查对。
(五)加强新生儿身份识别管理。
二、确保用药与用血安全
(一)规范药品管理流程,对高警示药品、易混淆(听似、瞧似)药品有严格得贮存、识别及使用要求。
(二)严格执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等特殊药品,以及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抗肿瘤药物得使用与管理规范。
(三)规范临床用药医嘱得开具、审核、查对、执行、点评制度及流程。
制定并执行药物重整制度及流程。
(四)建立与实施抗菌药物管理得诊疗体系与技术规范。
(五)制定并严格执行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操作规范、审核、查对、安全配送制度与流程。
(六)建立并严格执行储血、配血、发血、输血制度与流程,落实输血前指征评估与输血后效果评价,实行输血信息系统全流程管理。
三、强化围手术期安全管理
(一)制定并实施择期手术(包括日间手术)必要得术前检查与评估,加强围术期相关学科协作,强化术前、麻醉前病情评估及术后访视等制度得规范落实。
(二)制定并实施统一得手术及有创操作得部位标识流程,由实施手术得医生标记手术部位,标记时应在患者清醒与知晓得情况下进行,并将其纳入术前核对流程予以执行。
(三)建立手术安全核查及手术风险评估制度与流程,落实世界卫生组织手术安全核对表,并提供必需得保障与有效得监管措施。
(四)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应符合相关规范。
(五)加强围术期疼痛管理。
(六)加强孕产妇安全分娩管理,落实世界卫生组织安全分娩核查表实践指南。
(七)建立完整得标本采集、标识、运输、交接与报告制度,实现标本全流程可追溯管理。
四、预防与减少健康保健相关感染
(一)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体系与制度,落实医院感染监控指标并持续改进。
(二)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为执行手卫生提供必需得设施与有效得监管。
(三)使用合格得无菌医疗用品,遵循无菌操作要求。
确保安全注射。
安全处理医疗废物。
(四)建立抗菌药物管理与监测机制,制定多重耐药管理制度。
(五)落实呼吸机相关肺炎、血管导管相关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等器械相关感染得防控措施,加强相应感染监测与反馈。
(六)开展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控,落实相应预防措施。
五、加强医务人员之间得有效沟通
(一)建立医务人员间有效沟通机制,规范信息交接流程,保障相关医疗照护措施落实到位。
(二)加强跨专业协作,倡导多学科诊疗模式,为医务人员提供多种沟通方式与渠道,提升团队合作能力。
(三)建立健全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规范并落实操作流程。
(四)建立不良事件自愿报告及强制性报告得制度与流程,倡导从错误中学习,构建公正得患者安全文化。
(五)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关注医务人员得劳动强度对患者安全得影响。
(六)防范医院暴力,确保“安全得人员”在“安全得环境”中执行“安全得医疗照护”。
六、防范与减少意外伤害
(一)加强高风险意外伤害人群管理,制定相关风险防范应急预案。
(二)落实跌倒、坠床、压力性损伤、走失等意外事件得风险评估。
(三)识别具有自我攻击风险得患者,评估自我伤害、拒绝饮食、自杀倾向等行为,制定相应防范措施与应急处置预案。
(四)完善意外伤害得报告及处置流程,有效降低伤害程度,改进相关风险防范能力。
(五)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意外伤害防范得教育。
七、提升管路安全
(一)建立管路安全得管理制度与风险评估流程。
(二)建立管路事件得监测流程,及时处置管路事件,减少对患者得伤害。
(三)建立管路事件得报告流程并鼓励主动上报,对管路事件得发生原因及时进行
分析与改进,有效减少管路事件得发生。
(四)落实非计划拔管风险防范措施,建立相应防范与处置预案,并进行有效演练。
(五)加强对医务人员管路安全得培训,鼓励与教育患者及其家属主动参与管路安全管理。
八、鼓励患者及其家属参与患者安全
(一)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参与医疗照护过程重要性得认识,及时有效地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信息沟通。
(二)为患者提供多种方式与途径参与医疗照护过程,协助其正确理解与选择诊疗方案。
(三)鼓励患者及家属主动参与患者身份识别、手术操作部位确认、输液输血、药物使用、患者转运等诊疗过程。
(四)引导患者就诊时提供真实病情与相关信息,注重保护患者隐私。
(五)为患者提供多种形式得患者安全教育培训,帮助与指导患者建立更好得健康意识,提升健康素养。
九、加强医学装备安全与警报管理
(一)建立医学装备安全使用与管理制度。
确保急救与生命支持类设备得及时性、可用性与安全性。
(二)建立医学装备安全使用得培训计划,加强对相关医务人员得培训与考核。
(三)加强对医疗设备警报得管理,提升警报管理意识,制定警报设置制度与规范及警报响应与处置流程。
(四)鼓励监测并上报医学装备相关不良事件,鼓励评价医学装备得安全性与有效性。
十、加强电子病历系统安全管理
(一)加强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得安全等级管理。
(二)加强对电子病历系统得培训,有效避免电子病历系统得使用错误。
(三)加强电子病历系统得登录与使用者权限管理,强化患者隐私保护。
(四)确保录入内容得标准、完整及准确,避免由于复制、粘贴所致得错误。
(五)推行电子病历用药医嘱得闭环管理,建立电子病历用药医嘱知识库。
有效应用电子病历信息进行医嘱合理用药规范化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