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2017版)【最新版】
- 格式:docx
- 大小:16.42 KB
- 文档页数:8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2017版)解读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医院医疗质量得持续改进,切实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院管理水平,中国医院协会在历年患者安全目标得基础上,结合当前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得实际,编制《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2017版)》,使目标简明化、标识化,更具操作性。
在2017年2月17日至18日召开得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动态管理第六周期会上,中国医院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薛晓林对2017版十大目标进行了解读。
患者安全与共同责任○患者安全已经成为了严肃得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医院感染。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有5%~15%得患者在医院诊疗过程中会受到不同程度得感染,而ICU更高,达到40%。
欧洲国家发生得医院感染事件,每年在500万例左右。
★用药错误。
美国每年有150万人遭遇用药错误。
★手术差错。
国内媒体曾报道,患者右脚有病,左脚却挨刀。
★交接错误。
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一项关于药物重整得报告显示,据估计在药物重整工作中发生药物交接得错误率可能高达70%。
★不良注射。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有33%得乙肝由不良注射引起。
★相关患者安全事件案例,不胜枚举……○我国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得现实意义随着医院管理理念得进步、患者自主意识得提高,患者安全问题已引起行业同仁与社会各界得高度关注,我国加强患者安全保障得机遇与挑战并存。
作为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得发展中国家,我国得医疗机构担负着艰巨得医疗卫生服务任务。
在中国,加强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患者安全就是医疗质量得前提与基础。
患者安全就是医院管理得重要内容。
没有患者安全,医疗质量无从谈起,医院管理没有意义可言。
在当前医院改革发展得新形势下,必须从新得高度、新得视角充分认识患者安全问题。
★持续改进与提升患者安全意义重大。
患者安全对于维护群众健康权益、促进医疗事业发展、维护社会与谐稳定具有极为重要得意义。
患者安全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不懈得坚持与努力。
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2017版)目标一正确识别患者身份目标二强化手术安全核查目标三确保用药安全目标四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目标五落实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目标六加强医务人员有效沟通目标七防范与减少意外伤害目标八鼓励患者参与患者安全目标九主动报告患者安全事件目标十加强医学装备及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目标一】正确识别患者身份(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和治疗。
患者由至少两种标识认定,如姓名、病案号、出生日期等,但不包括患者的床号或房间号。
不得采用条码扫描等信息识别技术作为唯一识别方法。
(二)在输血时采用双人核对来识别患者的身份。
(三)对手术、传染病、药物过敏、精神病人、意识障碍、语言障碍等特殊患者应有身份识别标识(如腕带、床头卡、指纹等)。
【目标二】强化手术安全核查(一)择期手术须在完成各项术前检查与评估工作后,方可下达手术医嘱。
(二)由实施手术的医生标记手术部位,标记时应该在患者清醒和知晓的情况下进行。
规范手术部位识别制度与工作流程。
(三)建立手术安全核查及手术风险评估的制度和流程,切实落实世界卫生组织手术安全核对表,并提供必需的保障与有效的监管措施。
(四)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物选择与使用符合规范。
【目标三】确保用药安全(一)规范药品管理程序,对高浓度电解质、易混淆(听似、看似)药品有严格的贮存、识别与使用的要求。
(二)严格执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肿瘤化疗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及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等特殊药品的使用与管理规范。
(三)规范临床用药医嘱的开具、审核、查对、执行制度及流程。
(四)制定并执行药物重整制度及流程。
【目标四】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一)落实手卫生规范,为执行手卫生提供必需的保障和有效的监管措施。
(二)医护人员在无菌临床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确保临床操作的安全性。
(三)有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措施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规范,尽可能降低医院相关感染的风险。
2017版患者十大安全目标[1]2017版患者十大安全目标目标一正确识别患者身份目标二强化手术安全核查目标三确保用药安全目标四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目标五落实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目标六加强医务人员有效沟通目标七防范与减少意外伤害目标八鼓励患者参与患者安全目标九主动报告患者安全事件目标十加强医学装备及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目标一】正确识别患者身份(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和治疗。
患者由至少两种标识认定,如姓名、病案号、出生日期等,但不包括患者的床号或房间号。
不得采用条码扫描等信息识别技术作为唯一识别方法。
(二)在输血时采用双人核对来识别患者的身份。
(三)对手术、传染病、药物过敏、精神病人、意识障碍、语言障碍等特殊患者应有身份识别标识(如腕带、床头卡、指纹等)。
【目标二】强化手术安全核查(一)择期手术须在完成各项术前检查与评估工作后,方可下达手术医嘱。
(二)由实施手术的医生标记手术部位,标记时应该在患者清醒和知晓的情况下进行。
规范手术部位识别制度与工作流程。
(三)建立手术安全核查及手术风险评估的制度和流程,切实落实世界卫生组织手术安全核对表,并提供必需的保障与有效的监管措施。
(四)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物选择与使用符合规范。
【目标三】确保用药安全(一)规范药品管理程序,对高浓度电解质、易混淆(听似、看似)药品有严格的贮存、识别与使用的要求。
(二)严格执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肿瘤化疗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及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等特殊药品的使用与管理规范。
(三)规范临床用药医嘱的开具、审核、查对、执行制度及流程。
(四)制定并执行药物重整制度及流程。
【目标四】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一)落实手卫生规范,为执行手卫生提供必需的保障和有效的监管措施。
(二)医护人员在无菌临床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确保临床操作的安全性。
(三)有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措施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规范,尽可能降低医院相关感染的风险。
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2017版)目标一正确识别患者身份目标二强化手术安全核查目标三确保用药安全目标四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目标五落实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目标六加强医务人员有效沟通目标七防范与减少意外伤害目标八鼓励患者参与患者安全目标九主动报告患者安全事件目标十加强医学装备及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临床“危急值”管理★一、危急值是指在患者诊治过程中,患者可能已处危险边缘或可能危及患者安全及生命的检查数值/结果。
此时,如果临床医师能及时得到检查信息,迅速给予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危及患者安全甚至生命。
二、危急值项目和报告界值的设立是在广泛征求临床科室意见基础上,经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批准而成。
三、检验科检查出的结果为“危急值”时,检验师立即检查室内质控是否在控,确认操作正确,仪器运转无误,标本采集符合要求后立即电话报告临床科室检验结果,并在《危急值登记本》中详细记录,记录检查日期、时间、患者姓名、检查项目、检查结果、临床接电话人、报告人、备注等项目。
四、医学影像科、病理科、功能检查科等医技科室检查出的危急结果,在确认操作正确、仪器设备运转正常、必要时经上级医师或科主任复核后,立即电话报告临床科室,并在《危急值登记本》中详细记录,记录检查日期、时间、患者姓名、病案号、检查项目、检查结果、临床接电话人、报告人、备注等项目。
五、医技科室的危急值报告电话直接打给患者所在病区的值班医生手机或病区护士站;门、急诊患者检查(验)出现“危急值”情况,应及时通知门、急诊医生,由门、急诊医生及时通知病人或家属取报告并及时就诊:一时无法通知病人时,应及时向门诊部报告,值班期间应向总值班报告。
必要时门诊应帮助寻找该病人,并负责跟踪落实,做好相应记录。
医生须将诊治措施记录在门诊病历中。
接电话医师、护士要复述一遍危急值(危急结果),进行核对后,认真记录在《危急值登记本》上。
六、护士在获接“危急值”电话时,除按要求记录外,还应立即将检查结果报告给主管医师或值班医师,同时记录汇报时间、汇报医师姓名。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2017 版)解读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医院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切实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院管理水平,中国医院协会在历年患者安全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工作的实际,编制《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2017 版)》,使目标简明化、标识化,更具操作性。
在2017年2月17日至18日召开的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动态管理第六周期会上,中国医院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薛晓林对2017 版十大目标进行了解读。
患者安全和共同责任O患者安全已经成为了严肃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医院感染。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有5%~15%的患者在医院诊疗过程中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感染,而ICU更高,达到40%欧洲国家发生的医院感染事件,每年在500万例左右。
★用药错误。
美国每年有150万人遭遇用药错误。
★手术差错。
国内媒体曾报道,患者右脚有病,左脚却挨刀。
★交接错误。
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一项关于药物重整的报告显示,据估计在药物重整工作中发生药物交接的错误率可能高达70%。
★不良注射。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有33%的乙肝由不良注射引起。
★相关患者安全事件案例,不胜枚举……O我国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医院管理理念的进步、患者自主意识的提高,患者安全问题已引起行业同仁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我国加强患者安全保障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作为一个拥有近14 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医疗机构担负着艰巨的医疗卫生服务任务。
在中国,加强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患者安全是医疗质量的前提和基础。
患者安全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
没有患者安全,医疗质量无从谈起,医院管理没有意义可言。
在当前医院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必须从新的高度、新的视角充分认识患者安全问题。
★持续改进和提升患者安全意义重大。
患者安全对于维护群众健康权益、促进医疗事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患者安全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不懈的坚持和努力。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解读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患者十大安全目标(2017版)解读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医院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切实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院管理水平,中国医院协会在历年患者安全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工作的实际,编制《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2017版)》,使目标简明化、标识化,更具操作性。
在2017年2月17日至18日召开的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动态管理第六周期会上,中国医院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薛晓林对2017版十大目标进行了解读。
患者安全和共同责任○患者安全已经成为了严肃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医院感染。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有5%~15%的患者在医院诊疗过程中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感染,而ICU更高,达到40%。
欧洲国家发生的医院感染事件,每年在500万例左右。
★用药错误。
美国每年有150万人遭遇用药错误。
★手术差错。
国内媒体曾报道,患者右脚有病,左脚却挨刀。
★交接错误。
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一项关于药物重整的报告显示,据估计在药物重整工作中发生药物交接的错误率可能高达70%。
★不良注射。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有33%的乙肝由不良注射引起。
★相关患者安全事件案例,不胜枚举……○我国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医院管理理念的进步、患者自主意识的提高,患者安全问题已引起行业同仁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我国加强患者安全保障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作为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医疗机构担负着艰巨的医疗卫生服务任务。
在中国,加强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患者安全是医疗质量的前提和基础。
患者安全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
没有患者安全,医疗质量无从谈起,医院管理没有意义可言。
在当前医院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必须从新的高度、新的视角充分认识患者安全问题。
★持续改进和提升患者安全意义重大。
2017版患者十大安全目标目标一正确识别患者身份目标二强化手术安全核查目标三确保用药安全目标四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目标五落实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目标六加强医务人员有效沟通目标七防范与减少意外伤害目标八鼓励患者参与患者安全目标九主动报告患者安全事件目标十加强医学装备及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目标一】正确识别患者身份〔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和治疗。
患者由至少两种标识认定,如、病案号、出生日期等,但不包括患者的床号或房间号。
不得采用条码扫描等信息识别技术作为唯一识别方法。
〔二〕在输血时采用双人核对来识别患者的身份。
〔三〕对手术、传染病、药物过敏、精神病人、意识障碍、语言障碍等特殊患者应有身份识别标识〔如腕带、床头卡、指纹等〕。
【目标二】强化手术安全核查〔一〕择期手术须在完成各项术前检查与评估工作后,方可下达手术医嘱。
〔二〕由实施手术的医生标记手术部位,标记时应该在患者清醒和知晓的情况下进行。
标准手术部位识别制度与工作流程。
〔三〕建立手术安全核查及手术风险评估的制度和流程,切实落实世界卫生组织手术安全核对表,并提供必需的保障与有效的监管措施。
〔四〕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物选择与使用符合标准。
【目标三】确保用药安全〔一〕标准药品管理程序,对高浓度电解质、易混淆〔听似、看似〕药品有严格的贮存、识别与使用的要求。
〔二〕严格执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肿瘤化疗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及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等特殊药品的使用与管理标准。
〔三〕标准临床用药医嘱的开具、审核、查对、执行制度及流程。
〔四〕制定并执行药物重整制度及流程。
【目标四】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一〕落实手卫生标准,为执行手卫生提供必需的保障和有效的监管措施。
〔二〕医护人员在无菌临床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标准,确保临床操作的安全性。
〔三〕有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措施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标准,尽可能降低医院相关感染的风险。
〔四〕〕使用合格的无菌医疗器械。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2017版)目标一正确识别患者身份(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和治疗.患者由至少两种标识认定,如姓名、病案号、出生日期等,但不包括患者的床号或房间号。
不得采用条码扫描等信息识别技术作为唯一识别方法.(二)在输血时采用双人核对来识别患者的身份.(三)对手术、传染病、药物过敏、精神病人、意识障碍、语言障碍等特殊患者应有身份识别标识(如腕带、床头卡、指纹等).目标二强化手术安全核查(一)择期手术须在完成各项术前检查与评估工作后,方可下达手术医嘱。
(二)由实施手术的医生标记手术部位,标记时应该在患者清醒和知晓的情况下进行。
规范手术部位识别制度与工作流程.(三)建立手术安全核查及手术风险评估的制度和流程,切实落实世界卫生组织手术安全核对表,并提供必需的保障与有效的监管措施。
(四)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符合规范.目标三确保用药安全(一)规范药品管理程序,对高浓度电解质、易混淆(听似、看似)药品有严格的贮存、识别与使用的要求。
(二)严格执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肿瘤化疗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及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等特殊药品的使用与管理规范.(三)规范临床用药医嘱的开具、审核、查对、执行制度及流程。
(四)制定并执行药物重整制度及流程。
目标四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一)落实手卫生规范,为执行手卫生提供必需的保障和有效的监管措施。
(二)医护人员在无菌临床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确保临床操作的安全性。
(三)有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措施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规范,尽可能降低医院相关感染的风险。
(四)使用合格的无菌医疗器械。
有创操作的环境消毒应遵循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
(五)落实医院感染监测指标体系并持续改进.(六)严格执行各种废弃物的处理流程。
目标五落实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一)明确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规范并落实操作流程。
(二)根据医院实际情况,明确“危急值”报告项目与范围,如临床检验至少应包括有血钙、血钾、血糖、血气、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及其他涉及患者生命指证变化需要即刻干预的指标。
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2017版)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2017版)2017年,中国医院协会发布了关于患者安全的目标。
这一目标的制定旨在进一步提高中国患者在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并强调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在保障患者权益方面的责任。
该目标的发布对于医疗行业的发展及患者就医体验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立患者安全管理体系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患者安全管理体系,明确相关责任人员,并制定明确的工作制度和流程。
这包括建立患者相关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体系,定期评估医疗服务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风险。
二、提升患者安全培训水平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加强患者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通过开展培训课程、举办安全讲座等形式,加强医务人员对于患者安全问题的了解和应对能力,提升整体医疗服务质量。
三、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临床路径管理制度,明确医疗流程和标准化操作规范,并严格执行。
加强对医疗过程和结果的质量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安全隐患,提升医疗质量和安全性。
四、改善患者沟通和信息传递方式加强医患沟通,提高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互动与信任。
医疗机构应通过多种途径提供患者安全相关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宣传册、海报、宣传视频等形式,提高患者对于医疗服务的知晓度和参与度。
五、推动患者安全文化建设医疗机构应积极营造关注患者安全的工作氛围和文化。
建立患者安全问题的举报和处理机制,鼓励医务人员和患者家属对患者安全问题进行举报,并保护相关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同时,加强患者满意度调查,倾听患者的声音,不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
六、加强医疗设施和设备管理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医疗设施和设备进行检测和维护,确保其安全可靠性。
加强医疗设备采购管理,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确保医疗设备的质量和安全性。
七、加强药品合理使用和药物安全管理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加强对药品的合理使用和药物安全管理。
建立药物管理制度,规范药品购进、储存、配药和使用流程,严防用药错误和药物的滥用。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2017版)目标一正确识别患者身份(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和治疗。
患者由至少两种标识认定,如姓名、病案号、出生日期等,但不包括患者的床号或房间号。
不得采用条码扫描等信息识别技术作为唯一识别方法。
(二)在输血时采用双人核对来识别患者的身份。
(三)对手术、传染病、药物过敏、精神病人、意识障碍、语言障碍等特殊患者应有身份识别标识(如腕带、床头卡、指纹等)。
目标二强化手术安全核查(一)择期手术须在完成各项术前检查与评估工作后,方可下达手术医嘱。
(二)由实施手术的医生标记手术部位,标记时应该在患者清醒和知晓的情况下进行。
规范手术部位识别制度与工作流程。
(三)建立手术安全核查及手术风险评估的制度和流程,切实落实世界卫生组织手术安全核对表,并提供必需的保障与有效的监管措施。
(四)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符合规范。
目标三确保用药安全(一)规范药品管理程序,对高浓度电解质、易混淆(听似、看似)药品有严格的贮存、识别与使用的要求。
(二)严格执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肿瘤化疗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及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等特殊药品的使用与管理规范.(三)规范临床用药医嘱的开具、审核、查对、执行制度及流程。
(四)制定并执行药物重整制度及流程。
目标四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一)落实手卫生规范,为执行手卫生提供必需的保障和有效的监管措施。
(二)医护人员在无菌临床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确保临床操作的安全性.(三)有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措施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规范,尽可能降低医院相关感染的风险。
(四)使用合格的无菌医疗器械。
有创操作的环境消毒应遵循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
(五)落实医院感染监测指标体系并持续改进。
(六)严格执行各种废弃物的处理流程。
目标五落实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一)明确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规范并落实操作流程。
(二)根据医院实际情况,明确“危急值”报告项目与范围,如临床检验至少应包括有血钙、血钾、血糖、血气、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及其他涉及患者生命指证变化需要即刻干预的指标.(三)定期监测评估“危急值”报告执行情况。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2017版)解读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医院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切实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院管理水平,中国医院协会在历年患者安全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工作的实际,编制《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2017版)》,使目标简明化、标识化,更具操作性。
在2017年2月17日至18日召开的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动态管理第六周期会上,中国医院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薛晓林对2017版十大目标进行了解读。
患者安全和共同责任○患者安全已经成为了严肃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医院感染。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有5%~15%的患者在医院诊疗过程中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感染,而ICU更高,达到40%。
欧洲国家发生的医院感染事件,每年在500万例左右。
★用药错误。
美国每年有150万人遭遇用药错误。
★手术差错。
国内媒体曾报道,患者右脚有病,左脚却挨刀。
★交接错误。
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一项关于药物重整的报告显示,据估计在药物重整工作中发生药物交接的错误率可能高达70%。
★不良注射。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有33%的乙肝由不良注射引起。
★相关患者安全事件案例,不胜枚举……○我国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医院管理理念的进步、患者自主意识的提高,患者安全问题已引起行业同仁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我国加强患者安全保障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作为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医疗机构担负着艰巨的医疗卫生服务任务。
在中国,加强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患者安全是医疗质量的前提和基础。
患者安全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
没有患者安全,医疗质量无从谈起,医院管理没有意义可言。
在当前医院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必须从新的高度、新的视角充分认识患者安全问题。
★持续改进和提升患者安全意义重大。
患者安全对于维护群众健康权益、促进医疗事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患者安全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不懈的坚持和努力。
手术患者十大安全目标9.1 目的根据中国医院协会颁布的2017版《患者十大安全目标》,制定手术室环境下执行《患者十大安全目标》的具体措施,指导手术室护理人员临床实践。
9.2 目标一:正确识别患者身份9.2.1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手术患者及手术部位正确.9.2.1.1 至少同时采用两种方法核对患者:1腕带法:2反复核对法(患者或家属参与:说出姓名、手术部位等信息)。
9。
2.1.2 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标识识别患者:如姓名、病案号、出生日期等,不得采用条码扫描等信息识别技术作为唯一识别方法。
9.2。
1.3 确保手术通知单信息、手术病历信息与患者本人腕带信息完全一致.9.2.1.4 对精神病人、意识障碍、语音障碍、婴幼儿等特殊手术患者,应有身份识别标识(如腕带、指纹识别等),同时由患者家属或陪同人员参与身份确认.9。
2.2 在输血、标本送检、植入物使用等操作时采用双人核对来识别患者身份。
9。
3 目标二:强化手术安全检查9。
3.1 术前评估与准备核查:患者皮肤、过敏史、免疫八项等生化检查;检查仪器设备、物品耗材、植入物等准备情况,须完成各项术前准备方可实施手术。
9.3。
2 手术部位标记:术前在病房由实施手术的医生标记手术部位,标记时应在患者清醒和知晓(或患者家属知晓)的情况下进行,标记规范应根据手术部位识别制度与操作流程要求实施。
9。
3。
3 手术安全核查:由麻醉医生或手术医生主持,根据所在医院规范,在麻醉开始前、手术开始前、患者离开手术间前由麻醉医生、手术医生和手术室护士根据《手术安全核查表》内容逐项检查。
离室前核查结束后,由三方签名确认。
9.3.4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核查:医嘱、过敏史、皮试结果、药物等。
9.3.5手术物品清点核查时机:手术开始前、关闭体腔前、关闭体腔后、缝合皮肤后。
9.3.6 操作前后采用双人核查:手术物品灭菌效果监测、高值耗材和药品使用等。
9。
4 目标三:确保用药安全9。
4.1 遵医嘱用药,双人核对,三查八对。
2017版患者十大安全目标目标一正确识别患者身份目标二强化手术安全核查目标三确保用药安全目标四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目标五落实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目标六加强医务人员有效沟通目标七防范与减少意外伤害目标八鼓励患者参与患者安全目标九主动报告患者安全事件目标十加强医学装备及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目标一】正确识别患者身份(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和治疗。
患者由至少两种标识认定,如姓名、病案号、出生日期等,但不包括患者的床号或房间号。
不得采用条码扫描等信息识别技术作为唯一识别方法。
(二)在输血时采用双人核对来识别患者的身份。
(三)对手术、传染病、药物过敏、精神病人、意识障碍、语言障碍等特殊患者应有身份识别标识(如腕带、床头卡、指纹等)。
【目标二】强化手术安全核查(一)择期手术须在完成各项术前检查与评估工作后,方可下达手术医嘱。
(二)由实施手术的医生标记手术部位,标记时应该在患者清醒和知晓的情况下进行。
规范手术部位识别制度与工作流程。
(三)建立手术安全核查及手术风险评估的制度和流程,切实落实世界卫生组织手术安全核对表,并提供必需的保障与有效的监管措施。
(四)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物选择与使用符合规范。
【目标三】确保用药安全(一)规范药品管理程序,对高浓度电解质、易混淆(听似、看似)药品有严格的贮存、识别与使用的要求。
(二)严格执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肿瘤化疗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及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等特殊药品的使用与管理规范。
(三)规范临床用药医嘱的开具、审核、查对、执行制度及流程。
(四)制定并执行药物重整制度及流程。
【目标四】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一)落实手卫生规范,为执行手卫生提供必需的保障和有效的监管措施。
(二)医护人员在无菌临床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确保临床操作的安全性。
(三)有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措施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规范,尽可能降低医院相关感染的风险。
(四))使用合格的无菌医疗器械。
2017版患者十大安全目标目标一正确识别患者身份目标二强化手术安全核查目标三确保用药安全目标四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目标五落实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目标六加强医务人员有效沟通目标七防范与减少意外伤害目标八鼓励患者参与患者安全目标九主动报告患者安全事件目标十加强医学装备及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目标一】正确识别患者身份(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和治疗。
患者由至少两种标识认定,如姓名、病案号、出生日期等,但不包括患者的床号或房间号。
不得采用条码扫描等信息识别技术作为唯一识别方法。
(二)在输血时采用双人核对来识别患者的身份。
(三)对手术、传染病、药物过敏、精神病人、意识障碍、语言障碍等特殊患者应有身份识别标识(如腕带、床头卡、指纹等)。
【目标二】强化手术安全核查(一)择期手术须在完成各项术前检查与评估工作后,方可下达手术医嘱。
(二)由实施手术的医生标记手术部位,标记时应该在患者清醒和知晓的情况下进行。
规范手术部位识别制度与工作流程。
(三)建立手术安全核查及手术风险评估的制度和流程,切实落实世界卫生组织手术安全核对表,并提供必需的保障与有效的监管措施。
(四)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物选择与使用符合规范。
【目标三】确保用药安全(一)规范药品管理程序,对高浓度电解质、易混淆(听似、看似)药品有严格的贮存、识别与使用的要求。
(二)严格执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肿瘤化疗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及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等特殊药品的使用与管理规范。
(三)规范临床用药医嘱的开具、审核、查对、执行制度及流程。
(四)制定并执行药物重整制度及流程。
【目标四】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一)落实手卫生规范,为执行手卫生提供必需的保障和有效的监管措施。
(二)医护人员在无菌临床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确保临床操作的安全性。
(三)有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措施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规范,尽可能降低医院相关感染的风险。
(四))使用合格的无菌医疗器械。
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2017版)目标一正确识别患者身份
目标二强化手术安全核查
目标三确保用药安全
目标四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
目标五落实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
目标六加强医务人员有效沟通
目标七防范与减少意外伤害
目标八鼓励患者参与患者安全
目标九主动报告患者安全事件
目标十加强医学装备及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目标一】正确识别患者身份
(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和治疗。
患者由至少两种标识认定,如姓名、病案号、出生日期等,但不包括患者的床号或房间号。
不得采用条码扫描等信息识别技术作为唯一识别方法。
(二)在输血时采用双人核对来识别患者的身份。
(三)对手术、传染病、药物过敏、精神病人、意识障碍、语言障碍等特殊患者应有身份识别标识(如腕带、床头卡、指纹等)。
【目标二】强化手术安全核查
(一)择期手术须在完成各项术前检查与评估工作后,方可下达手术医嘱。
(二)由实施手术的医生标记手术部位,标记时应该在患者清醒和知晓的情况下进行。
规范手术部位识别制度与工作流程。
(三)建立手术安全核查及手术风险评估的制度和流程,切实落实世界卫生组织手术安全核对表,并提供必需的保障与有效的监管措
施。
(四)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物选择与使用符合规范。
【目标三】确保用药安全
(一)规范药品管理程序,对高浓度电解质、易混淆(听似、看似)药品有严格的贮存、识别与使用的要求。
(二)严格执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肿瘤化疗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及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等特殊药品的使用与管理规范。
(三)规范临床用药医嘱的开具、审核、查对、执行制度及流程。
(四)制定并执行药物重整制度及流程。
【目标四】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
(一)落实手卫生规范,为执行手卫生提供必需的保障和有效的监管措施。
(二)医护人员在无菌临床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确保临床操作的安全性。
(三)有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措施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规范,尽可能降低医院相关感染的风险。
(四))使用合格的无菌医疗器械。
有创操作的环境消毒应遵循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
(五)落实医院感染监测指标体系并持续改进。
(六)严格执行各种废弃物的处理流程。
【目标五】落实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
(一)明确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规范并落实操作流程。
(二)根据医院实际情况,明确“危急值”报告项目与范围,如临床检验至少应包括有血钙、血钾、血糖、血气、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及其他涉及患者生命指证变化需要即刻干预的指标。
(三)定期监测评估“危急值”报告执行情况。
【目标六】加强医务人员有效沟通
(一)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关注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确保诊疗安全。
(二)建立规范化信息沟通交接程序,并建立相关监管制度,确保交接程序的正确执行。
(三)确保沟通过程中信息的正确、完整与及时性。
(四)规范并严格执行重要检查(验)结果和诊断过程的口头、电话和书面交接流程。
(五)强调跨专业协作,为医务人员提供多种沟通方式和渠道,提升团队合作能力,倡导多学科诊疗模式。
【目标七】防范与减少意外伤害
(一)加强高风险人群管理,制定重大医疗风险应急预案。
(二)评估有跌倒、坠床、压力性损伤(压疮)等风险的高危患者,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意外伤害的发生。
(三)落实跌倒、坠床、压力性损伤等意外事件报告制度、处理预案与工作流程。
(四)加强对患者及家属关于跌倒、坠床、压力性损伤等的健康教育。
【目标八】鼓励患者参与患者安全
(一)加强医务人员与患者及家属的有效沟通。
(二)为患者提供多种参与医疗照护过程的方式与途径。
(三)为医务人员和患者提供相关培训,鼓励患者参与医疗过程。
(四)注重保护患者隐私。
【目标九】主动报告患者安全事件
(一)领导班子重视,定期听取患者安全工作汇报,采取有效措施,
着力改善患者安全。
(二)建立医院安全事件报告平台,提供有效、便捷的报告途径,鼓励医务人员全员参与,自愿、主动报告患者安全事件、近似错误和安全隐患,同时医院应制定强制性报告事项。
(三)对报告的安全事件进行收集、归类、分析、反馈。
对严重事件有根本原因分析和改进措施,落实并反馈结果。
(四)建立医疗风险评估体系,采用系统脆弱性分析工具,针对医院存在的薄弱环节,主动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
(五)加强患者安全教育与培训,倡导从错误中学习,构建患者安全文化。
(六)加强对医务人员暴力伤害的防范。
【目标十】加强医学装备及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一)建立医学装备安全管理与监管制度,遵从安全操作使用流程,加强对装备警报的管理。
完善医学装备维护和故障的及时上报、维修流程。
(二)建立医学装备安全使用的培训制度,为医务人员提供相关培训,确保设备仪器操作的正确性和安全性。
(三)规范临床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制度,完善标本采集、检测、报告的安全操作流程,建立相关监管制度,确保临床实验室及标本的安全。
(四)落实医院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与监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