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医学科学研究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265.50 KB
- 文档页数:91
1001基础医学一级学科简介一、学科概况基础医学从宏观到微观层次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揭示人体与外界因素的相互作用,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机理,为疾病防治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
它起源于中世纪开启的人体解剖学。
在观察研究正常人体与患病机体的形态学变化的基础上,解剖学成为疾病特征描述、机理研究和外科治疗的主要知识与技术基础。
17世纪后,一方面借助新生的生物显微技术和早期细胞生物学理论,产生了在微观形态学水平上研究人体与疾病的组织学、胚胎学和细胞学理论与方法;另一方面在人体机能定量测定技术和机体化学组成与化学规律描述的基础上,发展了健康和疾病状况下的人体生理机能学和医学生物化学研究;与此同时,随着人们对致病生物、微生物及免疫现象的发现,以及对人类遗传因素及其致病意义与规律的认识,形成了由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人体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学、医学免疫学、药理学、医学遗传学等为主干构成的基础医学学科基本框架,整体上构成人体疾病治疗与健康维护的科学基础,同时也成为医学人才培养必备的知识基础。
20世纪中,随着DNA双螺旋结构、遗传密码子等重大发现的产生,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科学解释更多地建立在分子生物学基础上,基础医学中人体形态学、人体生理机能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等各学科领域的研究逐步深入到分子水平。
正常机体功能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基础,成为上世纪后半叶连接各基础医学研究方向最重要的纽带,开启了医学各基础领域的交叉融合,使基础医学学科发展呈现出的整体性,也使学科人才培养在各研究方向之间显示出的共通性。
21世纪以来,基础医学的学术内涵正经历着又一次飞跃。
首先,随着分子生物学迅猛发展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对人体生物分子的结构、表达及功能的解析,继续在微观尺度上深入,对生命和疾病现象及规律提出新的阐释;其次,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各种“组学”、生物信息学和系统生物学方法与理论的涌现,使从细胞到机体各个层次整体地、综合地研究疾病机理成为可能;第三,干细胞生物学与再生医学、分子医学与靶向治疗和个体化医疗等基础-临床融合领域的不断兴起,使基础领域发现的新现象和新规律,转化为疾病预防、诊断与治疗的联系越来越直接。
医学科学研究的类型
佚名
【期刊名称】《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1(32)17
【摘要】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研究与发展"活动的分类,可将医学科学研究氛围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发展三大类型。
当一项研究是为获得对自然(广义的)更充分的了解,抑或要获得对新的探索领域的发现,但又没有考虑近期的实用目标时,这项研究就可以称为基础研究。
【总页数】1页(P1936-1936)
【关键词】科学研究;医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
【相关文献】
1.中国高教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2015年医学教育科学研究年会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医学教育改革与研究学组CMB中国北方医学教育发展中心联合会议在遵义医学院胜利召开 [J], ;
2.现代医学文献按医学文献出版类型分为哪几类型? [J],
3.创建应激医学学科实现应激医学的科研成果服务国家建设——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军事认知与脑科学研究所钱令嘉研究员 [J],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编辑部
4.医学科学研究的类型和区别 [J], 杜武成
5.中华医学会医学科学研究管理学分会发挥平台优势为医学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J], 中华医学会医学科学研究管理学分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医学科学研究名词解释(一)医学科学研究名词解释1. 随机对照试验•定义:随机对照试验是指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试验组实施干预措施,对照组不进行干预,通过比较两组结果来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
•示例:研究人员想要了解某种新药对治疗心脏病的效果,于是进行随机对照试验。
将参与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接受这种新药的治疗,对照组则接受常规的治疗方法。
通过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来评估新药的疗效。
2. 双盲试验•定义:双盲试验是指在随机对照试验的基础上,使实施干预的研究人员和接受干预的受试者都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个组别,以避免实验结果受主观因素的干扰。
•示例:研究人员进行一项针对某种新药的双盲试验。
除了实施治疗的研究人员外,参与试验的患者和评估结果的研究人员也都不知道自己所处的组别。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实施干预和评估结果时可能带来的主观偏差。
3. 统计学分析•定义:统计学分析是指运用数理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医学科学研究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获得对研究问题做出有意义的结论和推断的过程。
•示例:研究人员收集了关于某种疾病的大量数据,然后采用统计学分析的方法来处理这些数据。
通过计算均值、方差、相关系数等统计指标,研究人员可以对患者的特征、疾病的发展趋势等问题做出相关的推断。
4. 可重复性•定义:可重复性是指一项研究的结果能够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经过多次重复实验,得到相似的结果,或在不同实验室、不同研究者的实验中得到相似的结果。
•示例:一项医学研究发表了某种治疗方法对某种疾病的结果。
其他的研究者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进行了多次实验,并在不同的实验室中进行了复现。
如果这些实验都得到了与原研究相似的结果,那么这项研究就具有较高的可重复性。
5. 双向性•定义:双向性是指在医学科学研究中,研究者在提出研究假设时没有预先设定一个具体的研究方向,而是对可能的结果进行推测,并根据实际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解释。
•示例:在一项关于吸烟与肺癌发病风险的研究中,研究者并没有提前确定吸烟与肺癌之间的关系。
医疗科学与研究方法课程大纲一、课程简介医疗科学与研究方法课程是医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对医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系统学习和综合应用的能力。
本课程将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医学研究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二、课程内容1. 医学研究概述- 医疗科学与研究方法的定义和目标- 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的关系2. 研究设计与伦理- 研究提出与问题定义- 研究设计的基本类型和原则- 伦理原则与人体实验研究的伦理准则3.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数据收集方法与工具- 数据质量控制与调查问卷设计- 统计学基本概念与常用统计方法4. 文献检索与综述- 学术文献检索与引用工具- 撰写文献综述的方法和要点- 学术写作规范与论文结构5. 科研论文写作与报告- 科研论文的常用结构与写作风格- 论文图表的设计与规范- 学术报告的演讲技巧与展示要点6. 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 各类医学研究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 实例分析:临床试验、流行病学调查、病例对照研究等- 实践操作:数据处理、样本分析与结果解释三、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介绍医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和理论知识。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案例,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实践操作:设置实验室或实训场地,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提升实际操作能力。
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案例讨论,促进学生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四、教材与参考书目1. 主教材:- 《医学研究方法学》王晓健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2. 参考书目:- 《医疗服务质量与效果评价》李国家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版- 《医学统计学》李强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五、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占比:30%- 课堂听讲与参与讨论- 实践操作与实验报告2. 期末考试占比:70%- 笔试形式,包括选择题、案例分析题和论述题六、其他事项1. 本课程为必修课程,适用于医学专业相关专业的本科生。
医学课题研究方案一、研究背景与目的近年来,医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仍有许多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方面存在挑战。
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本研究旨在探索一种新的医学课题,以提高对特定疾病的认识并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重点关注特定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等方面的研究,旨在全面了解该疾病的特点和规律。
2.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文献综述: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分析,以获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发现。
(2)实验研究:通过实验室的模型和样本,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和分析,以验证研究假设和推断。
(3)临床观察: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临床数据和病例,探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4)统计分析: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验证研究假设和推断的可靠性。
三、预期成果与意义1. 预期成果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对特定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其病理过程和发展规律。
(2)发现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提高对该疾病的治疗效果和预防措施。
(3)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2. 意义本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提高对特定疾病的认识和理解。
(2)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减轻疾病对社会的负担。
(3)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四、研究计划与进度安排1. 研究计划本研究计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文献综述阶段: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分析,以获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发现。
(2)实验研究阶段:通过实验室的模型和样本,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和分析,以验证研究假设和推断。
(3)临床观察阶段: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临床数据和病例,探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4)统计分析阶段: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验证研究假设和推断的可靠性。
医学科学研究的意义、特点和任务医院承担着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四大任务,医学科学研究是促进医学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保证并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培养医学人才、促进医院管理现代化的必要措施。
医院科研的进展,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的多寡及水平的高低,新业务、新技术的引进与应用,是衡量一个现代医院的医疗水平、学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一、医院科学研究的意义(一)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质量、增进人民健康的需要医院科研旨在研究人类生命本质及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消灭的规律,以达到增进人类健康,延长寿命和提高劳动能力的目的。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我国的医学模式和疾病谱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有组织地开展医学研究,可以深入系统地总结以往实践经验,加深对人的生命和疾病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可以不断发展医学新理论,开拓研究新领域,攻克技术新难关,不断寻求维护人类健康和防治疾病的最佳途径和方法,不断提高医疗技术和医疗质量,满足人民对医疗技术日益增长的需要。
(二)促进学科建设和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需要学科建设是医院业务发展的主要环节,没有高水平的科研支持,学科建设将成为空谈。
学科的水平、专家的知名度,是靠先进的课题及其后续的成果来体现的。
现代医院应培养既掌握临床医疗技术,又能从事科学研究的高素质医学人才,通过科研工作,不但可以巩固执业医师已有的医学基础知识,总结临床实践经验,掌握和跟踪国内国际最新医学发展动态和趋势,扩大知识范围,活跃思维方式,养成严谨务实的科研作风,更重要的是通过科学研究可以培养出一批能刻苦钻研,敢于设想、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的具有较高科学素质的医学人才和优秀学科带头人。
对承担培养大学生、研究生、进修生以及留学生任务的教学医院,开展科学研究更具有自我提高、教学相长的重要意义。
(三)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和提高医院学术地位的需要人类社会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科学技术的交流活动,学术交流是科学劳动的一种特殊方式和必需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