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中基于企业家创新的市场势力构建研究_以中国汽车产业为例_张小蒂
- 格式:pdf
- 大小:478.41 KB
- 文档页数:10
大型企业全球化创新的模式探究与路径选择作者:徐巍张玉利来源:《理论与现代化》2022年第02期摘要:随着VUCA(指变幻莫测)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向了数字化、平台化的转型之路,人才和企业的关系也逐渐从“为我所有”发展为“为我所用”。
大型企业聚焦于开放性、全球化的不连续性创新,旨在获得新的竞争优势。
新兴市场企业通过开放式创新、本地化创新和整合式创新的模式选择,克服外来者劣势,实现知识逆向转移与资源优势互补,提升全球化创新水平与国际竞争力。
随着组织边界的模糊,行业生态的形成,全球化创新战略选择的影响因素、人才和组织新型关系的重塑以及跨国团队的柔性管理策略探索仍是未来有待研究的主题。
关键词:大型企业;全球化创新;创新模式;理论展望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22)02-0047-08一、引言人才和企业的关系逐渐从“为我所有”发展到“为我所知、为我所用、为我所有”,从强调“所有权”到聚焦“使用权”,当然,具体情况也要具体分析。
正如任正非所言,“在产品、解决方案及服务技术能力上,重在为我所用,但在关键控制点上要为我所有。
在基础技术能力上,侧重为我所用,但在核心技术上要为我所有。
在基础理论能力上,做到为我所知、为我所用就可以了。
”现今企业和人才的关系不单单是“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掌握核心竞争力的人才不仅是受雇员工,更多的是作为利益相关者并展现出更强的议价能力,表现为与企业是“合作—共赢”的平等互助关系。
企业的作用是为人才提供公共的平台,既是学习的平台、成长的平台,也是创新的平台、突破的平台,有效帮助人才完成自我价值的挖掘和实现。
人才自我实现的过程也是企业“自我救赎”的过程。
随着VUCA(volatility易变性,uncertainty不确定性,complexity复杂性和ambiguity模糊性的缩写)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向了数字化、平台化的转型之路,试图在全球范围内识别和挖掘机会,旨在激发人才自我革新。
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突破外资企业垄断中高端市场的法宝——
生产消费者需要的产品
张勃峥
【期刊名称】《消费导刊》
【年(卷),期】2009(000)016
【摘要】中国汽车产业中的民族品牌若想问鼎世界,简单地仿照国际知名品牌成功的轨迹去运作是不现实的。
无论在何种市场环境中,无论在什么年代,从消费者的需求入手,以做专做精为终极目标才是企业基业长青的保证。
【总页数】1页(P1-1)
【作者】张勃峥
【作者单位】亚新科工业技术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6.471
【相关文献】
1.为民机械有限公司舷外机产品突破国外厂商垄断 [J],
2.OEM-OBM混合ATO生产下自主品牌产品零件替代及定价决策 [J], 邱晗光;李宇雨;龙跃
3.中国汽车产业内外资企业生产效率研究 [J], 赵志坚;温力强
4.打破国外长期垄断突破MOCVD设备关键技术我国生产型MOCVD设备研制成功 [J],
5.宝钢大型原油储罐用钢成功突破进口产品的垄断 [J], 韦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FDI技术转移效应与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开题报告题目:FDI技术转移效应与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背景: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际贸易的深入发展,外商直接投资(FDI)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显著。
FDI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会,能够带来高新技术、管理经验和资金等,对推动国家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FDI对接收国的技术转移效应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因为FDI对技术创新和转移的作用对于接收国的经济增长、工业结构调整和国际竞争力提升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而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技术创新与转移方面也备受关注。
因此,分析FDI技术转移效应对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是非常有必要和重要的。
研究问题:FDI技术转移对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与机制。
研究内容:1、FDI技术转移的概念及其含义;2、我国汽车产业当前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状况;3、以我国汽车产业为例,探讨外资企业在我国的FDI技术转移效应对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和转移的影响;4、以我国汽车产业为例,探讨外资企业在我国的FDI技术转移效应对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5、分析我国汽车产业FDI技术转移效应的机制。
研究方法:1、文献综述法:对国内外有关FDI技术转移对国家经济、产业技术、国际竞争力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和主要观点进行梳理和总结;2、案例研究法:以我国汽车产业为例,选择符合条件的外资企业,分析其在我国的FDI技术转移效应的具体表现和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影响;3、数据分析法:通过收集和整理数据,对我国汽车产业的技术发展和国际竞争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对FDI技术转移效应进行量化分析。
预期结果:研究结果可以揭示FDI技术转移对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和转移的作用机制,深入分析FDI技术转移对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并提出促进FDI技术转移对我国汽车产业提高竞争力的相关建议,有助于增强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基于全员创新的企业竞争力提升实证研究——以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为例曹婷;周国红【摘要】随着创新的全面性、开放性和持续性不断深化,全员创新将成为创新管理的主导模式.以浙江吉利集团为例,分析总结了吉利集团全员创新的具体实施模式及其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影响,揭示了吉利战略导向下的文化、制度、组织等要素在内的全员创新管理模式,并针对我国企业如何实施全员创新提出了相关建议.%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prehensiveness, openness and continuity of innovation, high - involvement innovation ( HII) becomes the dominant mode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Taking Zhejiang Geely Group for example, 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mode of HII in the company as well as its influence on the promotion of the 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 Then it reveals the HII management model under Geely Group' s strategic direction, which includes the organizational culture, the management system, the organizational elements and so on. Finally the paper gives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carry out the HII successfully.【期刊名称】《科技管理研究》【年(卷),期】2011(031)022【总页数】4页(P113-116)【关键词】全员创新;吉利集团;竞争力;创新管理【作者】曹婷;周国红【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浙江宁波315100;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浙江杭州 310058;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浙江宁波315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76.44近年来,如何激发每个员工的创新积极性以实现全员创新,已经受到了国内外理论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
价值链视角下产业链整合实例分析内容摘要:本文以全球知名工程机械企业卡特彼勒为例,分析其产业链结构,提出在进行海外市场拓展时面临供给和需求脱节以及竞争日益激烈等问题时,应采取怎样的战略来应对,又该如何完善产业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
卡特彼勒可以优化其产业链,通过整合产业链,以扁平化组织结构和流程来贴近市场,对下游的经销商采取合理的纵向约束,将分销业务转移出去,集中资源发展自己的优势业务,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及定价决策能力,最终赢得稳步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产业链战略联盟纵向约束文献综述国内外对产业链优化的研究不多,对将战略联盟与纵向约束相结合的决策更是少见。
单独研究供应链或价值链的较多。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的张小蒂和赵榄在“基于渠道控制的市场势力构建模式特征分析—以沃尔玛为例”一文中提出,通过构建与供应链内关联企业的战略联盟,形成激励相容,可以获取“链”内外部经济和专业化分工带来的效率提升,使得市场份额扩大与先进信息技术引致的成本下降和利益增进可持续。
(一)产业链理论概述所谓产业链是指同一产业或不同产业的企业,以产品为对象,以投入产出为纽带,以价值增值为导向,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标,依据特定的逻辑联系和时空布局形成的上下关联的、动态的链式中间组织;在一种最终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从最初的矿产资源或原材料一直到最终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所包含的各个环节构成的整个纵向的链条。
(二)战略联盟战略联盟的概念最早由美国DEC公司总裁简·霍普兰德(J. Hopland)和管理学家罗杰·奈格尔(R. Nigel)提出。
他们认为,战略联盟指的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着共同战略利益和对等经营实力的企业,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结成的优势互补或优势相长、风险共担、生产要素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的一种松散的合作模式。
卡特彼勒发展现状及产业链分析(一)卡特彼勒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卡特彼勒现在是建筑机械、矿用设备、柴油和天然气发动机以及工业用燃气轮机领域的全球领先企业,同时也是一家领先的服务供应商。
基于五力模型的中国汽车行业研究五力模型是由麦克斯韦尔·波特(Michael Porter)于1979年提出的一个分析产业竞争力的框架。
该模型基于五个关键力量,即竞争对手的威胁、潜在新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和买家的议价能力。
本文将运用五力模型对中国汽车行业进行研究。
竞争对手的威胁:潜在新进入者的威胁:中国汽车市场拥有巨大的潜力,因此吸引了许多新进入者。
然而,汽车制造业对资本和技术投入要求较高,新进入者需要巨大的财力和资源才能进入市场。
此外,中国汽车市场已经有了许多老牌制造商和品牌,这些公司拥有广泛的销售网络和客户基础,为新进入者带来了进一步的竞争压力。
替代品的威胁:虽然代步工具有许多种选择,但汽车仍然是人们主要的出行工具之一、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公共交通系统的改善,不少人开始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而不是购买汽车。
此外,共享经济的兴起也给汽车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共享汽车和短租汽车等新的服务模式为消费者提供了便利和经济性。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中国汽车制造商通常与大量的原材料供应商进行合作,如钢铁、橡胶和电子零部件等。
然而,由于汽车制造商的规模较大,其对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较强。
此外,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激烈,汽车制造商更加注重成本控制和效率优化,对供应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买家的议价能力:中国汽车市场消费者具有很强的议价能力。
消费者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品牌和型号的汽车以及不同销售渠道的价格,选择最具性价比的产品。
此外,中国汽车市场消费者非常注重品质和安全性能,对汽车制造商的品牌认知以及车辆的性能和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总体而言,中国汽车行业面临着较高的竞争压力和替代品威胁,同时还面临着新进入者的挑战。
为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取得竞争优势,汽车制造商应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能力,降低成本,加强与供应商和消费者的合作,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汽车流通企业如何提升国际竞争力?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汽车流通企业如何提升国际竞争力?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各国汽车市场的开放和竞争日趋激烈。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汽车流通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提升国际竞争力成为摆在中国汽车流通企业面前的重大课题。
本文将从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强品牌建设、提升服务水平、拓展国际市场四个方面来探讨中国汽车流通企业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提升国际竞争力。
首先,中国汽车流通企业应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核心。
中国汽车流通企业应该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的技术创新人才,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同时,要积极与国内外优秀的汽车制造企业合作,开展技术创新项目,加强技术创新能力的内外融合。
其次,加强品牌建设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品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中国汽车流通企业应该注重品牌建设,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要从品牌战略的角度出发,明确品牌定位,加强品牌宣传和推广,提高品牌价值。
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品牌比赛和评选,争取获得国际认可的品牌奖项,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
第三,提升服务水平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条件。
汽车流通企业的服务水平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满意度。
中国汽车流通企业应该从客户需求出发,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优化服务流程,提供差异化的服务。
要加强售后服务,提供快捷、高效的维修保养和配件供应,提高服务效能。
同时,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员工的服务意识和专业素养,提升整个流通链条的服务水平。
最后,拓展国际市场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中国汽车流通企业应该积极参与国际汽车展览会和交流活动,借助境外展会的平台,加强与国际汽车制造企业的合作和交流。
要深入了解国际市场的需求和特点,制定相应的国际市场拓展战略。
同时,要加强对国际市场的市场调研和产品定位,提供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总之,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汽车流通企业要提升国际竞争力,就需要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加强品牌建设,提升服务水平,拓展国际市场。
汽车行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近年来,全球汽车行业正经历着一场空前的挑战和变革。
随着环保和新能源汽车的兴起,传统燃油车正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汽车行业全球竞争形势也愈加激烈。
如何提高汽车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一、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行业呈现出了多元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智能驾驶、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成为了汽车行业的“新篇章”。
其中,电动汽车、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汽车等新型能源汽车的兴起,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例如,特斯拉公司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成为了能源汽车行业的领袖。
而中国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也在稳步增长,迅速成为了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主要推动力量。
二、汽车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作为制造业中的“龙头”,汽车行业的国际竞争力问题尤为重要。
针对汽车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其中,投入产出效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汽车行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1. 劳动力效率汽车行业的竞争力与劳动力效率的高低密不可分。
目前,美国一线车企的工人平均工资比日本、德国相应水平还要高出近50%。
但是,美国汽车制造商的产出效率却比一些其他国家的汽车制造商要低。
据统计,美国汽车工人平均每小时的生产效率为25美元,而日本则达到了60美元。
这就导致了美国汽车制造商的成本相对较高,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
2. 投资效率汽车行业的投资效率也是影响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投资效率指生产过程中投入资金与产品产出价值的比例。
德国和日本等汽车制造强国在这方面是业内的佼佼者。
例如,德国的汽车行业平均投资收益率达到了16.2%,日本的则接近12.5%。
相比之下,美国则只有9.8%。
3. 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对于一个国家汽车行业的竞争力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汽车行业的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两个方面。
世界各大汽车制造商和零部件供应商都在加大对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力度。
例如,当前智能驾驶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在未来推动汽车行业产业升级。
全球化中基于企业家创新的市场势力构建研究———以中国汽车产业为例张小蒂,贾钰哲(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浙江杭州310027)[摘要]本文从技术、市场两个维度及其协同互动建立一个“三角形”的分析框架来探索以要素配置优化为特征的企业家创新在市场势力构建中的作用机理与途径,并运用汽车产业的相关数据对其进行实证分析。
研究发现,企业知识产权获取与市场(尤其是中间品市场)的渠道控制能力提升是构建市场势力的重要途径,而企业家创新通过诸要素在多种新组合中的试错可实现经营绩效的显著提升与市场份额的有效扩大,从而超越单纯的技术创新。
企业家在整合要素进行优化配置时可驾驭宏观经济周期,在经济低谷时期积极进行技术寻求型与市场拓展型的并购,提升研发成果的时效性;对高附加值中间品的核心技术环节加大研发投入,选择与自身资源禀赋及市场需求偏好相匹配的先进适宜技术,实现市场需求导向型的技术创新流程整合与再造;实施灵活多样的人才柔性引进策略,注重技术与市场两类专业人才的互补与协同,采取股权激励等方式实现企业家与这两类人才之间的“激励相容”。
[关键词]企业家;创新;配置优化;市场势力;正反馈[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80X (2011)12-0143-10一、问题提出在经济全球化中,新型国际分工通常以相关方在产品生产的多个环节上混合使用多种要素而组成全球价值链为特征。
在这一背景下,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中国企业凭借劳动力等初级要素参与其中虽然也能获益,但由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通常处于主导地位(拥有某种市场势力),故在比较利益分配上中国企业面临着较为不利的格局,并由此导致可能的“低端锁定”(Lock-in )。
化解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企业市场势力的构建。
市场势力是指企业通过对产品价格的影响与控制所体现出的某种市场支配力量,包括企业的经营控制、知识产权获取、市场渠道控制等。
全球化中我国企业市场势力构建之所以重要,原因如下:①在经济全球化中国家的利益并不会消失,在许多场合甚至更加不容忽视。
市场势力在新型国际分工体系中具有相对性,在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普遍具有较强市场势力,而中国企业市场势力较弱[收稿日期]2011-11-0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全球化中我国企业创新与市场势力构建的互动研究”(批准号70873101);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重点项目“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研究”(批准号REOD0901)。
[作者简介]张小蒂(1951—),男,浙江杭州人,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贾钰哲(1985—),男,河南开封人,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2011年12月第12期(总285期)Dec.,2011No.12China Industrial Econom ics 【案例研究】143的情况下,双方的差距越大,二者的利益边界就会偏离合理的状态越远。
②市场势力能防止企业创新被迅速模仿和利润受到损害,可为创新提供内生的动力机制、盈利机制和再投入保障机制,两者具有耦合互动的共生关系。
二、市场势力相关理论的拓展分析1.对“SCP”分析范式的拓展20世纪60年代哈佛学派对反垄断的研究涉及了有关市场势力的分析。
该研究重视了结构性市场势力,而忽视了行为性市场势力(Schwartz&Reynolds,1983)。
与此不同,以斯蒂格勒、鲍莫尔、德姆塞茨等人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奉行“效率至上”主义,但并没有在理论上对市场绩效“P”的来源作更深入的探讨。
由于该学派是在市场较为成熟、价格机制较为完善的暗含前提下,认为企业市场行为“C”会自动追求效率,故没有针对“C”作进一步的研究,如对以内部关联交易为特征的企业中间品渠道控制未作明晰的揭示,从而削弱了其以强调“P”为侧重的理论对现实中市场势力形成机理与途径的解释力。
在知识和技术(包括诀窍)含量较高①的中间品市场中,由于交易双方之间会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在卖方获取超额利润的驱动下,通常会造成此类产品价格高企。
这与“柠檬市场”的逆向选择理论所揭示的状况有本质差异,由此形成的超额利润实际上是技术领先企业依靠市场势力所获得的某种创新溢价。
但在这一过程中价格体系的系统扭曲使得传统衡量市场势力的勒纳指数难以作准确的测度。
因此,市场势力的度量需另辟蹊径。
跨国公司通常依托先进的知识产权体系、灵活的组织架构、高效的供应链等中间渠道控制来实现对一揽子要素有效配置进而获取市场势力。
这种行为既不同于沃尔玛式的“价格洼地”策略,也不同于企业间串谋、协调价格行为,更不同于价格歧视。
跨国公司通过内部关联交易充分施展包括转移定价等在内的定价策略,可提高公司的整体经营效率。
而这一点正是芝加哥学派在分析企业绩效来源时所忽视的。
因此,以关联交易为特征的中间品渠道控制可构成企业绩效及市场势力的重要来源,这对于深入探讨“C”的某些规律性具有启示性。
2.企业家创新对中国企业市场势力构建的特殊重要性应该指出,企业的市场行为“C”是联结市场结构(S)和市场绩效(P)的核心环节,在中国特有的体制转型和要素禀赋结构条件下,作为一揽子要素支配者的企业家,其以要素配置优化为特征的创新行为在市场势力构建过程中可发挥关键作用。
必须强调,企业家的创新即包含了技术创新,又因其可驾驭技术创新而高于单纯的技术创新。
一般而言,技术创新因为具有要素边际报酬递增的特点,而被学术界公认为是效率的来源,也是市场势力的基础。
但现实中为什么许多企业努力技术创新、产品不断升级,但还是被价格竞争困扰,依然在微利中挣扎?为什么许多企业有过技术创新,却没有持续地创新?这表明单纯的技术创新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而能驾驭它的企业家创新会更重要。
虽然由技术创新带来的差异化通常可使企业议价能力得到增强,但技术创新不是一劳永逸的,技术进步是不断升级换代的。
市场势力的动态获取需要内生的、可持续的技术创新。
而企业家作为一揽子要素配置者,可通过诸要素在多种新组合的试错中实现动态配置优化,并可灵活调整技术创新的进程节奏,使之与宏观经济周期及市场需求偏好变化更好地吻合。
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①与专业技术人员所拥有的科学知识(如“Know What”)相比,企业家是在不确定性市场中利用市场知识与信息谋取“剩余”最大化的主体,主要从事熊彼特意义的创新活动,知识以“Know How”为主,因而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动性资源。
企业家通过对研发先进程度与研发成本的平衡点的寻求和优化,可有效降低企业的研发风险。
②如果没有企业家对技术创新的整体把握与驾驭,那么,单纯的技术①如部分汽车中技术含量较高的关键零部件、某些药品或化妆品中包含的秘方都会因交易双方存在的严重信息不对称而导致超额利润的形成。
144创新仍可能会由于缺乏对市场需求动态变化的适时跟进而使研发成果与市场需求吻合度偏离从而导致企业市场绩效下降;企业家则可凭借其敏锐的市场直觉和商业精神,通过对市场需求变化信息的捕捉,及时修正研发或设计的技术参数,使研发成果与市场需求的变化更吻合,从而提高研发的成功率。
三、基于要素配置优化的企业家创新与市场势力构建需要强调的是,企业家“配置优化中学”可作为效率增进、市场势力获取的重要动力源。
那么,企业家的这类创新是通过怎样的机理与途径来形成市场势力的呢?本文认为,企业家作为一揽子要素配置优化的核心主体,其熊彼特意义上的创新不仅会促进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也可通过渠道控制扩大市场规模。
因此本文尝试从技术、市场两个维度建立一个“三角形”的分析框架来探寻市场势力构建过程中基于要素配置优化的企业家创新及其作用机理。
基于一揽子要素配置优化的企业家创新(技术维度)知识产权获取(市场维度)市场渠道控制市场势力构建图1市场势力构建模型分析框架1.基于一揽子要素配置优化的企业家创新I(技术维度):知识产权获取与市场势力构建跨国公司通常十分注重对技术和知识等核心资产的保护,其重要原因是基于知识产权、专利、品牌等形成的市场势力可有力地保护企业的创新成果,提高企业创新的预期收益,增强企业创新的动力。
知识产权的获取与强化建立在企业家对技术创新资源的相关要素进行有效整合的基础之上。
企业家具有异质性特点,即企业家能通过一揽子要素的配置优化而获得大于各个单一要素从事经营活动的收益之和。
由于企业家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总是处于发起、配置、操纵、控制其他资源的领导位置,与其他人力和物质资源相比,企业家在经济活动中总是处于核心地位。
因此,企业家在吸纳、利用知识并将其转化为研发成果这一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1)在知识产权获取(含相关研发)的初始目标与方向的判定上,企业家作为市场知识与信息发现、利用、创造、传播的主角,善于捕捉、把握潜在的市场商机并不断试错。
这里的“商机”实际上就是新古典范式研究中由市场偏离均衡而提供的获取利润的机会。
企业家可通过对市场信息的高效率处理与研判,并前瞻性地洞察潜在商机,从而在企业资源禀赋的约束条件下,获取研发上的风险投入报酬最大化,避免误研发。
(2)在效率导向的研发投入路径选择上,企业家可采用市场化的方式(包括并购、采购专利、委托研发等)来相机选择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路径。
企业家在整合外部要素时可考虑引进技术的生命周期,选择与自身资源禀赋及市场需求偏好相匹配的先进适宜技术,并重视技术时效性,灵活运用市场化的手段突破研发投入的“门槛”局限。
由于宏观经济具有周期性的变化规律,企业家在研发投入上可把握并利用经济周期,研判经济周期峰谷值的变化趋势并不断试错调整研发的途径与节奏。
此外,企业家还可通过战略联盟、合作研发等来整合、完善研发的投入链,形成有效的研发网络。
(3)研发后所获得的产品是停留在实验室的样品、展品还是最终成为受消费者欢迎的畅销商品,这需要经历市场需求以用户的货币投票方式对其实施检验。
研发成果只有实现商品化后才可能实145现“惊险的一跳”,企业的研发投入才能被市场承认为“社会必要劳动”。
同时,企业家还可通过供应链整合、生产环节衔接与市场营销等方式再造商务流程。
从整体上提高研发的投入产出效率,并为下一轮的研发提供更多的投入。
2.基于一揽子要素配置优化的企业家创新II(市场维度):渠道控制与市场势力构建渠道控制能力是竞争市场中市场势力构建的重要环节,其形成对我国企业改变在全球值链中可能被低端锁定的格局,增进比较利益至关重要。
终端渠道控制能力的提升会因为市场规模的扩大给企业带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提升要素报酬递增的幅度。
以往的研究较多的关注在终端渠道对市场势力构建的影响,缺乏对中间渠道控制的深入探讨。
现代商品尤其是大型成套设备往往是由一系列的知识、技术要素密集度较高的组件或部件构成,而新型国际分工又使得许多产品生产片段化。
因此,成千上万的零部件除了有维修上的后续需求以外,在其复杂供应链中的任一环节的控制都足以影响诸方的相对市场势力,尤其是对那些复杂、关键的零部件的控制会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转,这类零部件的缺乏会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