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七年级生物下册 4.6.4激素调节知识背景素材 (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2
激素调节知识点1:内分泌腺分泌激素1.内分泌腺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它们的分泌物——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并随着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
2.激素的概念及特点激素是由内分泌腺和散在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对身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
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极少,但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3.人体内的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1)生长激素人体总的身体生长变化规律与垂体所分泌的激素之一——生长激素的调节作用有亲密关系。
正常人体内的生长激素的量在不同年龄段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与生长速度的变化规律完全一致。
生长激素分泌异常会引发以下异常症:①侏儒症: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缺乏,生长明显减缓,成年后身材矮小,显著低于正常程度。
但只是身材矮小,智力和生育才能正常。
②巨人症: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导致过度生长,成年时身高明显超过正常人。
③肢端肥大症:成年阶段生长激素分泌异常增多,引起肢体端部器官显著生长,表现手、脚、鼻、舌和颌等部位和一些内脏器官增生、肥大。
(2)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
它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生长发育、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进步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引发以下异常症:①呆小症:婴、幼儿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导致身材矮小、智力低下、生殖器官发育不全。
②甲亢:成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出现代谢亢进、体内物质分解过快、食量大增而身体却日渐消瘦、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高、情绪易于冲动、失眠健忘、心率和呼吸频率偏高等。
③地方性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需要碘,当饮食缺碘时,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缺乏,引起甲状腺增生肿大。
食盐加碘是防治地方性甲状腺肿的有效措施。
此外,还可常吃海带等含碘丰富的海生植物。
(3)胰岛素胰岛素是由胰岛分泌的。
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
详细地说,它能促进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的分点拨:胰岛素是由胰腺分泌,主要作用是促进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转化,胰岛素分泌缺乏易患糖尿病。
科学食用碘盐为有效地预防碘缺乏病,现今我国广泛推行最简便实惠的方法是食盐加碘。
那么,如何科学地食用碘盐,以提高碘的利用率呢?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食用碘盐贵在坚持。
人体补碘是一个长期性、日常性和生活化的过程,正常人应经常食用碘盐,最好是天天食用。
其次,碘盐储存方法要适当。
由于碘具有易挥发的特性,遇光及空气极易氧化,从而造成碘缺失。
因此,碘盐应避光密闭保存,贮存于有色玻璃或陶瓷罐中,加盖密封放置于低温阴凉处。
同时,碘盐不宜久存,要随食随买为宜。
再次,烹饪加碘盐忌早宜迟。
据研究,碘的挥发程度与放盐时所炒菜的温度密切相关。
炒至半熟时加盐,碘的利用率可达60%;而出锅时加盐、碘的利用率可达90%。
炒菜前放盐,碘的利用率仅为10%。
而凉拌菜加碘盐,利用率则可达100%。
因为碘盐遇高温极易挥发,故炒、炸煎、炖时,如果能在出锅前或食用时加碘盐,可提高碘的利用率,发挥碘盐应有的防病保健作用。
第四,避免加食醋或酸味菜。
因为酸性食物能加速碘盐的氧化分解。
研究表明,炒菜加酸或炒酸味菜,碘的食用率可下降至50%左右。
最后使用碘盐应尽可能使用植物油。
实验表明,动物油易与碘发生化学变化,使其挥发;植物油性质稳定不易与碘发生化学变化,碘利用率高。
糖尿病为何出现“三多一少”病症?糖尿病患者的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少症状,其产生的机理是:胰岛B细胞的破坏或功能衰竭,造成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糖尿病。
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其促进葡萄糖透入细胞膜和促进葡萄糖在体内氧化分解的能力减弱,使血糖浓度升高,当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时,肾小管则不能全部吸收原尿中的葡萄糖,多余的葡萄糖成为终尿的成分排出,形成糖尿。
由于原尿和终尿中葡萄糖浓度高,其晶体渗透压增大,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能力大为减小,从而使尿量增多,产生多尿证状;又由于多尿,使体内组织细胞失水,这样则引起口渴而多饮水。
再就是糖尿,使大量葡萄糖排出体外,机体出现糖和能量不足,这使下丘脑中的饱中枢抑制,而使下丘脑中的摄食中枢兴奋,从而产生饥饿感觉,引起贪食多食症状。
科学食用碘盐
为有效地预防碘缺乏病,现今我国广泛推行最简便实惠的方法是食盐加碘。
那么,如何科学地食用碘盐,以提高碘的利用率呢?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食用碘盐贵在坚持。
人体补碘是一个长期性、日常性和生活化的过程,正常人应经常食用碘盐,最好是天天食用。
其次,碘盐储存方法要适当。
由于碘具有易挥发的特性,遇光及空气极易氧化,从而造成碘缺失。
因此,碘盐应避光密闭保存,贮存于有色玻璃或陶瓷罐中,加盖密封放置于低温阴凉处。
同时,碘盐不宜久存,要随食随买为宜。
再次,烹饪加碘盐忌早宜迟。
据研究,碘的挥发程度与放盐时所炒菜的温度密切相关。
炒至半熟时加盐,碘的利用率可达60%;而出锅时加盐、碘的利用率可达90%。
炒菜前放盐,碘的利用率仅为10%。
而凉拌菜加碘盐,利用率则可达100%。
因为碘盐遇高温极易挥发,故炒、炸煎、炖时,如果能在出锅前或食用时加碘盐,可提高碘的利用率,发挥碘盐应有的防病保健作用。
第四,避免加食醋或酸味菜。
因为酸性食物能加速碘盐的氧化分解。
研究表明,炒菜加酸或炒酸味菜,碘的食用率可下降至50%左右。
最后使用碘盐应尽可能使用植物油。
实验表明,动物油易与碘发生化学变化,使其挥发;植物油性质稳定不易与碘发生化学变化,碘利用率高。
糖尿病为何出现“三多一少”病症?
糖尿病患者的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少症状,其产生的机理是:胰岛B细胞的破坏或功能衰竭,造成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糖尿病。
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其促进葡萄糖透入细胞膜和促进葡萄糖在体内氧化分解的能力减弱,使血糖浓度升高,当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时,肾小管则不能全部吸收原尿中的葡萄糖,多余的葡萄糖成为终尿的成分排出,形成糖尿。
由于原尿和终尿中葡萄糖浓度高,其晶体渗透压增大,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能力大为减小,从而使尿量增多,产生多尿证状;又由于多尿,使体内组织细胞失水,这样则引起口渴而多饮水。
再就是糖尿,使大量葡萄糖排出体外,机体出现糖和能量不足,这使下丘脑中的饱中枢抑制,而使下丘脑中的摄食中枢兴奋,从而产生饥饿感觉,引起贪食多食症状。
而且多食又会引起血糖增高,出现恶性循环,加重糖尿病。
关于体重减少的原因:从以上分析而知,由于组织细胞缺糖缺能量,就必需动用体内贮存的脂肪,使脂肪氧化分解来供应能量,这样则使患者逐渐消瘦;另外,胰岛素分泌不足,使脂肪和蛋白质合成作用减弱,而氧化分解能力却增强,这就使患者逐渐消瘦,体重一天天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