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术课程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4
高中美术教育中加强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探析摘要:对于高中美术鉴赏课而言,在课堂和课外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具有独特的意义与价值,由于美术教育人文性质的界定,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人文精神,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将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分析高中美术教育人文精神状况的现状分析,提出几点见解。
关键词:高中美术人文精神教育一、高中美术教育之人文精神缺失现状分析长期以来美术教育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尤其是在高中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受到很大忽视,结果导致重模仿轻创造、重功利轻价值、重实用轻生活、重理性轻人性的认识误区。
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缺失的问题日趋显现,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思想观念上:过分重视对技术性本能潜在的需求,导致了思想性和观念性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削弱。
2.内容上:目前参加高考的绝大部分美术学生都是通过应试的方法来学习美术的,美术应试教育的操作实质是进行公式化的强化训练。
这种功利性的教育让学生的学习内容只局限在应试的技术和技巧上,使他们对技术和技巧具有了本能的嗜好和需求,而文化变得边缘和破碎,人文价值有所失落。
3.教、学双方关注度上:高中美术教育忽视了人文教育,教、学双方关注度不足,甚至连专业设置、课程教学等都是围绕市场转,将学校变成了“技能培训”的场所,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4.情感体验上:美术从它形成那天起就注入了人类情感,美术教育价值也是在情感完善中得到最大的发挥。
忽略作品与学生生活和内心情感的联系,很难使学生从内心去真正感受美术作品带给人的精神慰藉,也享受不到欣赏的喜悦。
因此这样的鉴赏课也就谈不上是真正的审美体验,学生自然就没有学习的兴趣。
5.教学模式上:现代高中美术教育所倡导的程序化、规范化、集体化的教学模式本身是一种共性铸型教育,而艺术教育恰好是一种个性铸型教育。
教学过程过多地采用接受式学习方法,强调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忽视个性教育。
教师一成不变地教,学生一味机械地模仿。
人文精神生发和积淀的不可能性。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摘要:本文以人文精神为主题,阐释了人文精神的涵义及培养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作者就如何通过教育内容和课堂教学评价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美术教学人文精神人文关怀教学内容教学评价人文精神是关于价值的知识,是对价值和善的追求,要求行为符合道德。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们的行为、做任何一件事都要有明确的意义、正确的目标、符合社会理想和信念,要有高尚、善良、纯洁和健康的情操与精神,真善美的生活态度,等等,这便是人文精神的范畴。
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充分肯定人的价值。
中学生需要人文素质的涵养。
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极力倡导人文教育,他在写给《语文报》主编任彦钧的信中指出:“人文教育:立人之本,立国之本。
”中学阶段既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人格形成的时期,又是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树立的关键时期,可塑性极强,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最佳切合点。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只有在人文主义的教育环境中,美术才能够发挥其艺术本体作用,具有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的教育力量,是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核心课程。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其为一种文化的学习。
新的美术教育走出了过去传统美术教育重技法、重专业,轻文化、轻学生的误区。
新教材的内容贴近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体现了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这一重要人文思想。
这是一次教育理念由注重知识的传授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转变。
这也是素质教育的精神所在。
一、在教学方法和内容上注重发掘人文精神美术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传授知识点、概念,更要传递文化、文明、理念。
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升到美术文化学习层面。
浅谈美术欣赏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格,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十分注意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阐述了当前高中美术教育中存在的人文精神缺失的问题,并以高中美术鉴赏课中一案例为引子,探讨了高中美术欣赏课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方法。
关键词:美术欣赏教学;人文精神;培养;缺失;案例随着《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美术学科也由单纯地培养学生技能转化为在提高学生绘画技能的同时,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格,美术教师一定要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一、高中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缺失人文精神在高中美术教学中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从而导致人文精神在美术教学中严重缺失,具体表现在:1.教师和学生在思想观念上以高考为教学中心。
在教师的眼中,应付高考才是高中美术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人文教育一直在夹缝中生存。
教师在观念上轻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人文素质非常薄弱,人文知识浅薄。
2.高中美术教育注重训练学生的美术技能,教学内容忽视了人文意识的培养。
很多文化基础不好的学生通过公式化的美术技巧强化训练,可以取得不错的高考成绩,这就使得美术教育的人文培养功能荡然无存。
许多学校和教师在教学内容上不得不向技能靠拢,远离人文精神。
3.高中美术教育过于重视教师的示范和讲解,只要求学生机械地接受、模仿。
这种教学方法的程序化、标准化,取代了人文精神本该拥有的地位,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二、高中美术鉴赏课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案例分析:梵高是荷兰印象主义画派的代表人物,是美术史上非常有名的画家。
本文以梵高作品为例,一起探讨如何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1.教师为学生讲述画家相关生活的背景知识,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教学情境在这节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利用了多媒体技术。
随着缓慢而又略带低沉的背景音乐响起,教师开始介绍梵高的生平。
梵高虽然是引领艺术先锋的人,可是他的绘画风格在当时却不被接受。
浅谈美术教程与人类精神文化的关系美术教程是一种对人类精神文化的培养和体现,他通过感性与理性、动脑与动手、艺术与科技、治理与非智力因素等方方面面,在促进人类精神文明全面和谐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美术教程中的课程理念、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他突破了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打破学科知识的界限,教学活动从学科基础转向更广泛的生活和人的身心发展的基础。
本文浅谈精神文化的含义与价值;及在美术教程中人文精神的体现,进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体验生活乐趣、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了解人类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整合美术与其他学科使身心得到协调发展;加强艺术修养,提高审美素质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1.人类精神文化的含义与价值所谓精神文化它关注着人类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关注着人类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终棕关怀”。
是一种高度重视人与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
现代课程观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淡化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意向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以人文本”的教育,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最终目标。
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强调学生自己独立的思考、感受和发现自己独立的体会人生的道理和文化价值,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人格,重视学习者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及发展潜能,鼓励学生自己求知、探索、发展、判断、澄清从中获取知识和成就感。
在人文主义教育内涵中不仅情调自我意识的完善并且倡导关系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培养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有效交流,和谐共处。
人文精神正是由优秀文化孕育而生成的精神品格,其中教育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1.1 美术的实践活动可以帮助我们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领域,大家都知道人类生活的世界是极其广阔的,生活的内容是无比丰富的,但对每人来讲,不管他如何见多识广也不可能观察和体验到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
浅议美术学科中人文素养的培养一、美术学科教学的特点美术学科是一门注重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和艺术表现能力的学科。
在美术学科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对艺术史、艺术理论和大师作品的学习,了解各种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思想。
学生还需要通过观察和实践来培养自己的艺术表现能力。
美术学科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和艺术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成为美术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培养人文素养的必要性1.提高审美情趣美术学科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人文素养的熏陶下,学生可以更加敏感地感知世界,对美的追求也会更加主动和深入。
学生在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时,可以更深入地体会到作品中蕴含的文化、历史和人文内涵,从而获得更加丰富的审美体验。
2.促进思想品质美术学科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促进学生的思想品质。
通过学习艺术史、艺术理论和大师作品,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思想观念和审美观念,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和视野。
绘画、雕塑等艺术表现形式也是学生情感表达和思想交流的重要方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思想交流能力。
3.艺术情感的升华美术学科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艺术情感的升华。
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通过观察自然、社会和人文环境,感受生活和情感,表达对生活和情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通过不断地审美、创造和表达,学生的艺术情感会得到升华,从而提高个体的艺术修养和内在追求。
三、培养人文素养的具体方法1.开设人文艺术课程学校可以在美术学科教学计划中,开设一些人文艺术课程。
这些课程可以包括艺术史、艺术理论、文化与艺术、绘画与人文等专题课程,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思维能力。
2.组织文化素质拓展活动学校可以组织各种文化素质拓展活动,如艺术展览、文化沙龙、美术活动等,让学生参与感受不同文化和艺术的魅力,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和文化情怀。
高中美术教学融入人文精神培养摘要人文素质教育是新课改对教育教学提出的一个备受关注的项目。
美术课堂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舞台,在美术教育中发掘人文资源,注重人文精神培养是当今国际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学校美术教育的主流。
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密不可分。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精神;美术教育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它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以及人文内涵所带来的神奇、感动、力量和美,它需要教师和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用心去感悟,用智慧去揭示。
一、人文精神概述人文精神具有五个内涵:一是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追求”,提倡人文精神与科学性的相容,关怀的中心是现实生活中人的身心全面价值的体现。
二是人文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物”,其核心是贯穿于人们思维与言行中的审美情趣、人文模式、价值取向、理想、信仰,亦即人文精神,认为人文精神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活动的内在灵魂与生命。
三是人文精神是把人的文化生命和人的文化世界的肯定贯注于人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之中,强调人的文化生命的弘扬和人的文化世界的开拓,促进人的进步、发展和完善。
四是人文精神是人类不断完善自己、拓展自己、提升自己,从“自在”的状态过渡到“自为”的状态的一种能力。
五是人文精神是“一种关注人生真谛和人类命运的理性态度,它包括对人的个性和主体精神的高扬,对自由、平等和做人尊严的渴望,对理想、信仰和自我实现的执著,对生命、死亡和生存意义的探索等。
二、在高中美术课堂融入“人文精神”的作用美术新课标明确指出“美术是人文性质的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美术课程凝聚着人的思想,情感价值等丰富的人文精神,它关注人的精神境界,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
美术作品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作品中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文化。
美术是一种高雅的艺术,美术作品往往是各个独特时代的展现,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比如敦煌的壁画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审美的体现和智慧的结晶,它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景象,再比如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古代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和谐,所有这些美术作品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传承传统文化,培养人文精神都具有重要意义。
谈美术课程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摘要: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
本文从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人文精神在美术课程中的体现谈起,尽而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体验生活的乐趣;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了解人类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整合美术与其他学科,使身心得到协调发展;加强艺术修养,提高审美素质等五个方面阐述了培养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
美术课程中的课程理念、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它突破了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打破学科知识的界限,教学活动从学科基础转向更广泛的生活和人的身心发展的基础。
对美术课程来说,美术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还同样包括观察、感知、认识、实践、表现、创造、反思、评价、合作、交流等能力。
应该说,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它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完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美术课程人文精神培养一、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所谓人文精神,指的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
它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终极关怀”。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向来存在着一以贯之的人文精神,即以人为核心,融天地万物与人为一体,把人的伦理精神、道德情*的提升与超越放在首位。
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
人本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最终目标。
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部过程中,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
强调学生自己去思考、感受和发现,自己体会人生道理和文化价值;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人格,重视学习者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及发展潜能。
鼓励学生自己求知、自己探索、自己去澄清、判断价值,从探索和澄清中获得知识和成就感。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相互关怀。
在人本主义教育内涵中,不仅强调自我意识的完善,并且倡导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培养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有效交流、和谐共处。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猛发展,使得社会分工更加专门化和职业化,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被程序化,人的感性一面受到压抑,而人的理性一面却得到了超前的发展,人本身也被过分地理性化了。
同时,高效率的工作,生活节奏加重了人们的精神压力,冷漠了人际间的亲情关系,物欲横流更加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危机和隐患,人们在精神生活方面变得更加焦虑和不安,缺乏一种对生命意义进行探寻和追问的精神,缺乏一种以人文精神为背景的生存环境和人格力量。
因此,呼唤人的“精神家园”的建设,追求一种有助于个体感性与理性协调发展,群体人际关系保持和谐的精神生活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现代课程观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淡化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意向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人文精神是由优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其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一)通过各种美术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美术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从而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正如英国的怀海特所说“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唤起智慧和美感”。
(二)在美术教育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自己、不断发展自己。
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他自己,寻求一种“个体的真实性”,以达到美术学习与个性培养并行和谐的发展。
使学生认识生存的意义,珍视生命,热爱生活。
(三)通过营造宽松、民主,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与学习氛围,形成尊重、关心、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
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促进个性的完善与身心和谐发展。
二、人文精神在美术课程中的体现“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是美术课程标准关于课程性质的一段表述,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将美术课程定性为“人文性质”。
众所周知,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关注的对象是不同的。
如果说自然科学更关心物,人文科学则更关心人。
所谓人文性涉及人的生存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知、情、意、人格都是其中的内涵。
人文性更多地是由哲学、宗教、历史、文学、艺术等人文科学所体现出来的。
美术作为人文科学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
所以引导学生关注美术知识、技能与人的情感、价值观、个性、生存状态等关系,引导学生关心人类的变化现象是十分必要的。
同时,美术课程所阐述的“基本理念”更是从人文教育出发,从不同侧面,体现出鲜明的人文精神。
1.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2.发挥美术特有魅力,使课程内容适应不同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使课程内容呈现方式和教学方式活泼多样,丰富多彩,并强调美术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兴趣。
3.开扩学生美术文化视野,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4.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空间,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自我评价,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新课程带给美术教学最根本的变化将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美术学习方式的变化。
从而使美术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更加丰富多彩、活泼多样;使美术学习密切联系个人成长环境,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使美术学习吸收人类历史文化营养,紧密联系人类生活、人类情感、人类变化……三、美术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1.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体验生活的乐趣。
美术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组织学生美术学习的,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感受生活。
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
如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生活、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等,并用点、线、面、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绘画要素,进行对比、和谐、节奏、韵律、均衡、黑白、排列、堆积、组合等构成因素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感相联系,将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体验与艺术家对它们的表达联系起来。
尝试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表达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或将自己对生活和美的理解写进美的成长记录里。
同时,美术课程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并联系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经验相联系。
如利用游戏、表演等方法,让学生来参与、交流、体验、表现生活,使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
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方法和形式,挖掘其内涵,使学生从自我中心走向与他人共处。
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体验,能够积极主动学习,由生活激发兴趣,带着饱满的热情去体验、表现、创作。
2.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美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
任何美术表现形式都包含着一定的情感和思想。
美术是人类情感的温床,是情感交流的场所。
美术中的形、色、质是人类情感的载体,是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直观形象与符号,容易唤起人的情感体验。
学生通过美术学习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美术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使学生的不良情感情绪得以释放和宣泄,恢复他们心理的平衡。
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的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的目的。
同时,美术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人类不同历史所创造的杰出的美术作品中,包含着人类对真、善、美等最高价值的不懈追求。
通过对美术的学习,将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不断提高,情*不断得以陶冶,从而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尊重和保护生命和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3.了解人类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
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
通过美术与文化的联系,可以了解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学会尊重多元文化。
我们所接触到的很多美术作品都有象征意义,这是由文化所规定的。
人类社会的神话、史诗、传说、典故、宗教、寓言都是规定象征的重要原因。
如苹果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有着不同的象征性,在基督教艺术中,由于苹果是夏娃从智慧树上摘取得禁果,一般象征着人类的坠落,而婴儿耶稣手拿苹果,其实是象征着赎救人类。
这些象征关系的规定性是来源于希腊神话,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些规定性,就不可能真正解读作品,甚至还可能对作品做出错误的解读。
所以美术教学可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多元文化的总体效益,整合社会、社区、家庭各方面教育影响,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
通过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对比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通过走进博物馆、美术馆、民俗馆,了解其中的民族民间美术、艺术等文化,了解它们与其他地区或其它民族美术文化的异同;通过参观、座谈、调查、访问艺术家工作室等参与活动,了解中外艺术家的艺术思想、生活及作品诞生的过程,或结合有关资料,让学生了解相关国家的地理、历史、风俗人情、社会风貌、增进对不同国家、民族,不同风格画派的了解与尊重。
4.整合美术与其它学科,使身心得到协调发展学科间整合或统整,是现代教育理念,亦是美术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
未来社会需要具有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人才。
通过建立在广泛的社会、文化情景中的、以美术为主体并联合其它学科部分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在新情景中探究、发现与美术有关的问题。
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时,主动地融会不同学科内容,使各种知识与技能相互融通、彼此联系,使他们真正获得探究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使学生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求得和谐平衡。
使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发展。
由于美术学科具有人文性质,因此美术学习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美术自身的领域中。
需要在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架起桥梁,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美或跨越美术学科的课程进行综合与探索性的学习,能使学生在良好的时间内比较全面地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发展规律与趋势。
美术与其它学科相结合的活动内容可表现为:(1)美术与文学:创作童话故事的插图、连环画等。
(2)美术与戏曲:舞蹈:设计、制作并表演皮影戏、影子戏等。
(3)美术与音乐:用造型艺术的方式来表现音乐,包括描绘乐感,设计制作乐器,并用这些乐器演奏等。
(4)美术与地理:绘制地图、设计、制作游乐园模型等。
(5)美术与物理:设计与制作会发光、会转动的环境艺术模型等。
(6)美术与自然:创作居住地区昆虫、植物、风景的图鉴,创作反映居住地区风貌的美术作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