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
- 格式:doc
- 大小:79.50 KB
- 文档页数:7
1.分析化学是化学的一个分支科学,是关于测定物质的质和量的科学,是化学测量和表征的科学2.定性分析:确定物质是由哪些组分--元素,离子,基团或化合物所组成3.定量分析:测定物质中有关组分的含量4.化学分析:以物质的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5.仪器分析:以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的仪器分析方法6.仲裁分析:不同单位对同一产品的分析结果有争议时,要求某单位(如一定级别的药检所,法定检验单位等)用法定方法进行准确的分析,以判断原分析结果是否准确7.系统误差:是由测定过程中某些确定的因素造成的8.偶然误差:是由某些不确定的原因或某些难以控制得原因造成的9.方法误差:不适当的实验设计或分析方法本身所造成的误差10.操作误差:操作人员的主观原因或习惯在实验过程中所引起的误差1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值12.相对误差:绝对误差在真实值中所占的百分率13.标准参考物质:必须要有公认的权威机构鉴定,并给与证书,具有良好的均匀性和稳定性,其含量测定的准确度至少高于实际测量的3倍14.偏差:是指某一尺寸减其基本尺寸所得的代数差15.相对偏差:单次测量值的绝对偏差在平均值中所占的百分率16.平均偏差:各测量值的绝对偏差的绝对值的算数平均值17.相对平均偏差:平均偏差在平均值中所占的百分率18.准确度:测量值与真实值的符合程度19.精密度:在相同条件下,同一试样的重复测定值之间的符合程度20.有效数字:是指在分析工作中实际测量到的数字,除最后一位是可疑的外,其余的数字都是准确的21.有效数字的修约:计算前舍去多余数字的过程22.平均值的置信区间:表示在一定置信水平下,以单位测定值x为中心,包括总体平均值在内的可信范围23.空白实验:在不加试样的情况下,按照与试样测定相同的条件和步骤进行的实验24.对照实验:用已知含量的标准试样或纯溶液,在与试样相同的测定条件下进行分析测定,所得分析结果与已知含量比较,便可得出分析的误差,有时可对测定误差加以校正25.回收试验:用所建方法测定出试样中被测组分的含量后,在几份相同的试样(n>5)中加入一定量的被测组分的纯品,在相同的条件下用相同的方法测定,计算回收率26.滴定分析法(容量分析法):是将一种已知浓度的溶液--标准溶液滴加到被测物质的溶液中,使其与被测物质按化学计量关系定量反应,然后根据所加入标准溶液的浓度与体积,计算出被测物质的含量的方法27.标准溶液:是已知准确浓度的溶液,称为滴定剂28.化学计量点:当加入的标准溶液的量与被测物质的量按照化学反应式的化学计量关系完全作用时,反应达到了化学计量点29.滴定终点:由于指示剂颜色发生变化或电位电导电流等发生突变而停止滴定之点30.终点误差(滴定误差):化学计量点与滴定终点不符产生的误差31.非水滴定法:在以水以外溶剂中的滴定反应为基础的滴定分析方法32.基准物质:能用于直接配制标准溶液或标定标准溶液的物质33.物质的量浓度:表示单位体积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34.滴定度:①以每毫升标准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表示,以T B表示②每毫升标准溶液T能与被测组分B完全作用时消耗B的克数,以T T/B表示35.酸碱滴定法:是以质子转移为基础的滴定分析方法36.质子酸:能给出质子的物质37.质子碱:能接受质子的物质38.酸碱半反应:酸失去一个质子或碱得到一个质子转变成相互对应的碱或酸的反应39.共轭酸碱对:酸碱半反应中的酸与碱以质子联系而成共轭关系,相互依存又相互转换40.溶剂的质子自递反应:只发生在溶剂分子之间的质子转移反应,称为溶剂的质子自递反应41.分析浓度:溶液中溶质的总浓度42.平衡浓度:平衡状态时溶质或溶质各型体的浓度43.酸度:溶液中氢离子的平衡浓度称为酸度44.质量平衡(MBE):平衡状态时,溶质的各型平衡浓度之和与溶质分析浓度为等衡关系45.电荷平衡(CBE):处于平衡状态的水溶液是电中性的,既溶液中荷正电质点电荷之和必等于荷负电荷点电荷之和46.质子平衡(PBE):酸碱反应达到平衡时,酸与碱之间得失质子的平衡关系称为质子平衡47.质子条件式:质子平衡的数学表达式48.滴定突跃:在化学计量点附近溶液pH的突变称为滴定突跃49.滴定突跃范围:突跃所在的pH范围称为滴定突跃范围50.分布系数:溶液中某酸碱组分的平衡浓度占其总浓度的分数51.质子溶剂:能接受质子或给出质子的溶剂52.耦合亲质子溶剂:分子中无可转移质子,但却有较弱的接受质子能力和形成氢键的能力53.惰性溶剂:几乎没有接受质子和形成氢键的能力的溶剂54.均化效应:这种将不同强度的酸均化到溶质和质子水平的效应55.区分效应:能区分酸碱强弱的效应称为区分效应1.质子溶剂:能接受质子或给出质子的溶剂2.两性溶剂:既易给出质子又易接受质子的溶剂或称为中性溶剂3.酸性溶剂:给出质子能力较强的溶剂4.碱性溶剂:接受质子能力较强的溶剂5.耦合亲质子溶剂:分子中无可转移质子,但却有较弱的接受质子能力和形成氢键能力6.惰性溶剂:几乎没有接受质子和形成氢键的能力的溶剂7.混合溶剂:为使样品易于溶解,增大滴定突跃,并使终点指示剂变色敏锐,还可以将质子性溶剂与惰性溶剂混合使用8.非质子溶剂:没有给出质子的能力的溶剂称为无质子性溶剂9.均化效应和均化性溶剂:均化效应是指当不同的酸或碱在同一溶剂中显示相同的酸碱强度水平。
分析化学原理1. 引言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和性质的科学,是化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本文将介绍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常见的分析方法和仪器设备,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2. 基本原理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包括样品的制备与处理、化学反应、测定方法等。
样品的制备与处理是分析化学的第一步,它包括样品的采集、清洗、分解、萃取等步骤,以获得可分析的物质。
化学反应是分析化学的核心内容,它通过与样品中的分析对象发生特定的化学反应来实现定量或定性分析。
测定方法是分析化学的手段和工具,包括重量法、容量法、电位法、光谱法等,可以对样品中的成分进行精确测定。
3. 分析方法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是确定样品中存在的化学组分的过程,常用的方法有酸碱中和反应、沉淀法、络合反应等。
定量分析是确定样品中成分含量的过程,常用的方法有滴定法、比色法、光度法、电化学分析等。
不同的分析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样品和分析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对于准确分析结果的获得非常重要。
4. 仪器设备分析化学依赖于仪器设备的支持,现代分析化学中常用的仪器设备包括光谱仪、色谱仪、质谱仪、电化学分析仪等。
光谱仪可以通过测量样品吸收、发射或散射的光来分析样品的成分和浓度;色谱仪可以通过将混合物分离后,再通过检测器进行分析;质谱仪可以通过样品中的分子离子的质荷比来确定样品的成分。
这些仪器设备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分析化学的分析速度和准确度。
5. 应用意义分析化学在各个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在环境监测中,分析化学可以对污染物进行检测和分析,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在食品安全中,分析化学可以检测食品中的有害物质,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
在医药工业中,分析化学可以对药物的纯度和成分进行测定,保证药物的质量和疗效。
在矿产资源的开发中,分析化学可以对矿石中的有用成分进行分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总之,分析化学的应用范围广泛,对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分析化学范文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规律和能量变化的科学。
在化学分析中,我们常常需要对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以了解其组成和性质。
本文将以分析化学为主题,介绍常见的分析化学方法及其应用。
首先,常见的定性分析方法包括鉴定离子和功能团的化学反应、光谱分析和色谱分析等。
鉴定离子和功能团的化学反应是通过物质与特定试剂发生化学反应,从而确定其组成和性质。
光谱分析则是利用物质对电磁波的吸收、发射或散射来确定其组成和结构。
色谱分析则是利用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来分离和鉴定物质。
这些定性分析方法在化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其次,定量分析是确定物质中某种成分的含量或浓度的方法。
常见的定量分析方法包括滴定分析、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和质谱法等。
滴定分析是利用溶液中的化学反应来确定物质的含量或浓度,分光光度法则是利用物质对特定波长的光的吸收或发射来确定其含量。
原子吸收光谱法和质谱法则是利用物质对特定波长的光或特定质荷比的离子的检测来确定其含量。
这些定量分析方法在医药、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最后,分析化学在化学研究和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分析化学方法,我们可以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从而指导化学研究和生产实践。
同时,分析化学方法也为环境监测、食品安全和医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因此,分析化学在现代化学领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总之,分析化学是化学领域中重要的一个分支,它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来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分析化学方法在化学研究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为我们认识和利用物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
希望本文对分析化学方法及其应用有所帮助,也希望读者能够对分析化学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一,分析化学的定义分析化学(Analytical Chemistry)是人们获得物质化学组成和结构信息的科学.二,分析化学的任务1. 定性分析——鉴定物质的化学组成(或成分),如元素,离子,原子团,化合物等,即"解决物质是什么的问题".2. 定量分析——测定物质中有关组分的含量,即"解决物质是多少的问题".3. 结构分析——确定物质的化学结构,如分子结构,晶体结构等.三、分析化学的作用分析化学的应用范围几乎涉及国民经济,国防建设,资源开发及人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可以说,当代科学领域的所谓"四大理论"(天体,地球,生命,人类的起源和演化)以及人类社会面临的"五大危机"(资源,能源,人囗,粮食,环境)问题的解决都与分析化学这一基础学科的研究密切相关.1. 分析化学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大气,江河,海洋和土壤等环境污染正在破坏着正常的生态平衡,甚至危及人类的发展与生存,为追踪污染源,弄清污染物种类,数量,研究其转化规律及危害程度等方面,分析化学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新材料的研究中,表征和测定痕量杂质在其中的含量,形态及空间分布等已成为发展高新技术和微电子工业的关键;在资源及能源科学中,分析化学是获取地质矿物组分,结构和性能信息及揭示地质环境变化过程的的主要手段,煤炭,石油,天然气及核材料资源的探测,开采与炼制,更是离不开分析检测工作;分析化学在研究生命过程化学,生物工程,生物医学中,对于揭示生命起源,生命过程,疾病及遗传奥秘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医学科学中,医药分析在药物成分含量,药物作用机制,药物代谢与分解,药物动力学,疾病诊断以及滥用药物等的研究中,是不可缺少的手段;在空间科学研究中,星际物质分析已成为了解和考察宇宙物质成分及其转化的最重要手段.2. 分析化学在工,农业生产及国防建设中的重要性分析化学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产品质量检查,工艺流程控制和商品检验方面; 在农业生产方面,分析化学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在水,土成分调查,农药,化肥,残留物及农产品质量检验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在以资源为基础的传统农业向以生物科学技术和生物工程为基础的"绿色革命"的转变中,分析化学在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发酵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等的研究中,也将发挥重要作用;在国防建设中,分析化学在化学战剂,武器结构材料,航天,航海材料,动力材料及环境气氛的研究中都有广泛的应用.第三道作业化学分析一般过程包括五个主要步骤:样品的采集、试样的制备和分解、干扰组分的分离、含量的测定以及数据处理。
分析化学1、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化学组成的分析方法及有关理论和技术的一门学科,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的分支。
2、分析化学的作用:①对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②工农业生产的“眼睛”③科学研究同样离不开分析化学④医药卫生方面的尤其广泛3、按照分析对象不同,分析化学分为有机分析(对象是有机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还需结构分析)和无机分析(对象是无机物,对无机组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4、按照分析的任务和目的不同,分析化学分为定量分析、定量分析、结构分析①定性分析:是鉴定物质的化学组成,用元素、离子、官能团或化合物表示②定量分析:是测定物质中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用相对百分含量表示③结构分析:是研究物质的结构或存在形态。
用分子结构、晶体结构、空间分布或氧化钛、还原态、配位态表示5、按照分析原理不同,分析化学分为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1)化学分析法:以物质的化学反应为基础的一类分析方法,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优点:简单、操作方便、准确、应用范围广缺点:对微量杂质的分析不够灵敏,不能满足快速分析要求2)仪器分析法:优点:灵敏、快速,是当代分析化学研究的重点,发展很快缺点:仪器分析法中的试样分解、掩蔽、富集、分离及方法准确度的检验、仪器的校准6、色谱分析法分为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无机定性分析,用半微量分析;化学定量分析,用常量分析;仪器分析,用微量分析和朝微量分析7、定性分析(鉴定物质中所含组成)的方法分类1、化学分析法:①1)干法分析:反应在溶液中进行,只用于少量试剂和仪器,便于野外检测例:焰色反应、融珠反应②2)湿法分析:反映在固体之间进行例:常量法、半微量法、微量法、超微量法8、鉴定反应的外部特征:①溶液的颜色变化②沉淀的生成或溶解③特殊气体的生成④气体的排出9、定性反应的条件① 溶液的酸度② 溶液的温度③ 反应物的浓度④ 溶剂的影响⑤ 干扰物质的影响⑥ 反应的灵敏性10、检出限量:在一定条件下,某一定性反应能检出某物质的最小量,用m 表示,单位ug11、最低浓度: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反应能检出某物质的最小浓度,用1:G (G 是含有1g 被检物质的溶剂的克数)m=V ×106/G12、空白实验:溶剂,辅助试剂或器皿等可能引进外来离子,从而被当作试液中存在的离子而鉴定出来—过检13、对照实验:试剂失效或反应条件控制不当(鉴定反映不够明显或现象异常,特别是在怀疑所得的否定结果是否准确时)—检漏14、15、误差:实际测量值和真实值之差16、系统误差:由于某些经常性因素(确定因素)而引起的误差,对分析结果的影响恒定。
分析化学实验引言分析化学实验是化学领域中的一种重要实验方法,通过对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可以获得有关它们组成、结构、性质以及相互关系的重要信息。
分析化学实验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包括环境监测、食品安全、药物研发等。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分析化学实验方法,包括酸碱滴定法、气相色谱法和原子吸收光谱法。
1. 酸碱滴定法酸碱滴定法是一种常用的分析化学实验方法,用于测定溶液中酸碱度的浓度。
它基于酸和碱在水溶液中的中和反应,通过滴定试剂使溶液由酸性或碱性转变为中性,从而确定酸碱物质的浓度。
在酸碱滴定法中,常用的指示剂有酚酞和溴酚蓝等。
酚酞在酸性溶液中呈现无色,而在碱性溶液中呈现粉红色。
溴酚蓝则在酸性溶液中呈现黄色,而在碱性溶液中呈现蓝色。
通过观察指示剂的颜色变化,可以确定溶液的中和点,进而计算出酸碱物质的浓度。
2. 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是一种用于分离和分析混合物中化合物的分析化学实验方法。
它基于化合物在气相和固定相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气相色谱柱将化合物分离,并通过检测器对其进行检测和定量。
气相色谱法的原理是将待分析样品蒸发为气态,并通过气相色谱柱分离混合物中的化合物。
常用的气相色谱柱包括毛细管柱和填充柱。
毛细管柱具有高分离效率和低逆相选择性,适用于分析复杂样品,而填充柱则适用于分析相对简单的样品。
通过气相色谱法,可以快速、高效地分析复杂混合物中的化合物,常用于食品、药物、环境等领域的分析。
3. 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一种用于分析样品中金属元素的分析化学实验方法。
它基于金属元素的原子在特定波长下吸收特定波长的光线,通过测量其吸收光谱来确定金属元素的浓度。
原子吸收光谱法通常使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或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将样品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通过火焰将金属元素原子化,并通过光谱仪测量其吸收光谱。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则将样品直接放置在石墨炉中,通过加热将金属元素原子化,并测量其吸收光谱。
分析化学的重要性分析化学是化学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通过研究和应用一系列分析技术和方法,对物质的成分、结构和性质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
分析化学在科学研究、工业生产、环境监测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分析化学的重要性。
其一,分析化学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在化学研究中,分析化学是探索新物质、研究物质性质和反应机理不可缺少的工具。
通过分析化学的方法,可以确定化合物的成分、结构和性质,为化学反应和物质转化的研究提供依据。
例如,分析化学方法可以用于检测化合物的纯度、鉴定未知物质的结构和确定反应物与产物的定量关系等。
此外,分析化学在材料科学、药物研发、生物学以及环境科学等领域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二,分析化学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在工业生产中,分析化学在物质转化过程的监控和质量控制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通过分析化学的方法,可以对原材料的成分和质量进行检测,及时发现潜在问题,保证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产品质量的可控性。
例如,石油化工、食品加工、制药等行业都需要依靠分析化学方法对原料和成品进行分析和检测,以确保产品符合质量标准。
其三,分析化学在环境监测中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重视,而分析化学则是环境监测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分析化学的方法,可以对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样品中的污染物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估,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分析化学可以检测大气中的空气污染物、水体中的重金属和有机物等,帮助我们了解环境污染的程度和来源,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
其四,分析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分析化学不仅应用于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也渗透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例如,食品安全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分析化学可以检测食品中的添加剂、农药残留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保障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此外,分析化学还应用于医学诊断、药物监测和酒精检测等领域,为人们的健康和生活提供支持。
综上所述,分析化学在科学研究、工业生产、环境监测和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任务
第二部分: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及课程能力分析
第三部分:课程目标
第四部分:课程内容
第五部分:课程实施方案
第六部分:课程评价与鉴定
第七部分:教材与参考资料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任务
一:课程性质
《分析化学》课程是食品营养与检测、盐化工、食品加工技术、生物技术应用等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各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也是一门知识性、技能型和实践性要求很强的课程。
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成为食品检测、化工、生物技术岗位岁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分析化学》课程立足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相关行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牢固掌握相关专业职业岗位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的专业知识,重点掌握从事相关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创业精神和健全体魄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按照职业岗位标准和工作内容的要求,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化学检验工、食品检验工等工种中、高级工的应知理论、应会技能和必备的职业素养。
成为满足相关企业分析检验岗位对所需人才知识、能力、素质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1、知识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技能。
(2)培养学生对分析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运算的应用能力。
(3)使学生具有分析检验常用仪器、设备的规范操作能力。
(4)使学生具有基本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的应用能力。
(5)使学生具有物性检测的基本能力和典型分析样的制备、分析能力。
2、能力培养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及分析方法,在进行教学的同时,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将一些典型的属于知识传授性质的内容和简单重复的内容通过课程实践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通过教学过程的渗透和专题技能培训,使学生具有“国家标准”规定的化学分析相关工种的基本专业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3、素质教育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勤奋好学的学风。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科学的工作作风。
(3)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4)树立“绿色”现代实验理念。
(5)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6)注重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本课程是培养化学、化工、食品生物等相应专业实用型人才整体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起到主要支撑作用。
同时
也是其后续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
它前承《无机化学》,后继《仪器分析》、《食品分析》\《理论检测.》、《工业分析》等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第二部分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及课程能力分析
一: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群)
本课程所对应的职业岗位主要有化学检验(中、高)工、食品检验(中、高)工。
二:课程能力分析
根据课程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化学检验(中、高)、食品检验(中、高)工的岗位标准,建立本课程的课程能力分析如下:
本课程为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课程采用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形式,课堂设在多媒体教室、实验实训室、实训实习基地,
一:课程总体目标
根据广泛调研和多次专家论证,确定《分析化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为:
1 能力目标:掌握化工、食品、生物系统的安全规程和国家政策、规定;具有能熟练掌握分析检验仪器的操作、维护、检修;掌握数据记录、处理、科学报告分析结果的能力。
具有分析、解决一般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毕业后成为分析检验岗位的高技能人才。
2 基本能力:具有化学分析仪器的基本操作能力;具有试验设计能力;具有创造试验条件的能力;具有归纳、整理、分析试验结果的能力;具有分析、解决一般问题的能力。
3 基本知识:具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电工学的基本知识;具有试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能力;具有运用网络技术查阅资料的能力。
4 情感态度目标;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具有较高的社交能力;具有团结同志、协调工作的能力;具有自学、开拓创新、顽强拼搏的精神;具有一定的演讲能力,
5 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具有学习、吸收、使用新技术、新设备的能力。
第四步分:课程内容
《分析化学》是一门一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不仅要通过理论课学习,而且要结合实验,巩固和深化、扩大理论知识,学会运用有关理论或技能解释试验现场,解决某些生产实际问题。
要在学习中培养学生重事实、贵精确、求真象、尚创新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力求成为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能熟练掌握并运用所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具有较高科学素质的创新型高技术应用性人才。
《分析化学》实与理论课程密不可分的,因此,它必须起到对理论知识加深理解的作用,通过实验掌握和深入理解分析化学中的重要理论和实验方法;它又是一门独特的课程,有着理论课程无法替代的特点和作用,因此,它要起到锻炼学生动手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设计和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分析化学》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
一:内容组织、时间安排
通过对分析化学理论和实验操作的掌握,为食品、生物、化工等专业基础课例如,生物化学、微生物化技术、食品分析与检验等课程的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评价与考核
本课程考核采用100分制,其中理论教学占40%,实验实训占50%,综合素质占10%。
(一)考核方式
(1)理论教学考核采用100分制,其中,期末考试占70%,平时占30%(含考勤、学习态度、作业情况、课堂提问、小测验等)
(2)实验、实训考核采用100分制,其中,期末考试占40%,平时占30%,实习考核占30%;不但使学生注重学习的结果,而且注意学习的过程。
(3)期末测试多采用学生抽题考试方式进行。
学生抽到题目后,按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老师现场打分。
(4)平时实验不仅有老师打分,还加入学生打分。
(二)评分标准
1.知识部分考核主要评价和考核学生对分析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技能掌握程度进行评价。
理论教学考核采用100分制,其中期末考试占70%,平时成绩占30%(含考勤、学习态度、作业情况、课堂提问、小测验等)。
该部分占总成绩的40%。
2技能部分考核主要评价和考核学生对基本技能、核心技能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的应用能力情况给出相应的成绩。
该部分占总成绩的50%。
3.综合素质部分主要评价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互助、职业道德、平时表现等。
给部分占总成绩的10%。
4.评价标准按照课堂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和考核办法。
第六部分课程评价与鉴赏
《分析化学》课程组,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不断的完善探索,确立了新的教学理念,构建了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了探索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并及时应用于教学实践,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校内外专家、同行和校内
督导组及学生的好评。
但科目组成员仍坚持不懈积极进行课程建设,通过学生评价、自我评价及考核等多种方式,从知识模块、技能模块是否与课程建设目标一致,对课程评价以便修正、补充、完善。
第七部分教材与参考资料
一:使用教材
目前教材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分析化学》、《分析化学实验》、《实验实训指导书》(自编)
二:参考书目
1、《分析化学》刘建华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分析化学》(第四版),武汉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分析化学》于世林,苗凤琴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1
4、《分析化学》陶增宁,白桂蓉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7
5、《21世纪的分析化学》,汪尔康主编,科学出版社,1999 .
6、《分析化学前沿》,高鸿主编,科学出版社,1991.
7、《仪器分析》,赵藻藩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8、《仪器分析》,邓勃、宁永成、刘密新,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
三:参考网站
中国检测资源共享网
中国检测仪器网
中国化学试剂网
中国化学仪器网
中国化工网
目录
第一部分:预案
一.实践任务目
二.项目实践基地
三.项目目标
四.任务需求原理
五.项目目的
六.任务分配
七.任务注意事项
第二部分:实施
一.采样环节
二.所需溶液的配置
三.NAOH标准滴定溶液的标定
四.测定食醋中冰乙酸
五.结果数据处理
六.参考资料
第三部分:总结
一:组员总结
二:组内评分(包括自评和互评)
第四部分:拓展
质量指标介绍:酱油食醋主要技术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