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纤夫到牧者”介绍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6
纤夫作者:暂无来源:《作文通讯·高中》 2020年第2期浙江省乐清中学高二叶芃我曾被一张照片深深震撼。
那是江边的石滩上,一排头发蓬乱的男人背对着镜头,只在臀部围一块布,有的甚至浑身赤裸,纤绳紧绷着被捆在腰上和肩头,精瘦的脊背反射着头顶烈日的光。
他们像极了一张张被拉满的弓,稍不留神便会被弹射进汹涌的河水里;又像是身体蜷曲的离水之鱼,竭力抬起满是汗水的头颅,挣扎着不被埋进泥土里。
在重庆的江边,纤夫的浮雕铺满了石壁。
再次“遇见”纤夫的我,情不自禁地伸手抚摸一张张扭曲的脸———他们脖子上青筋暴起,大张着嘴,仿佛在嘶吼,宛如愤怒的野兽正在蓄力,眼睛圆睁着,眼里却是濒死的绝望与力竭的虚弱,毫无生气。
冰冷的石雕脸上是悲凉的神情。
“纤夫”被我当作“拼命”“生活艰难”的代名词,我不禁为他们感到难过。
这时,耳边突然传来一阵嘹亮的吆喝声,紧接着是一段急促有力的号子,像是在苦难中寻求着突破,激进昂扬。
我的心猛地一颤,竟不由自主地跟着喊起来,跟着拍子晃动身子,目光循着声源搜索———原来是当地的向导在唱川江号子。
听着古老的号子,看着石壁上“纤夫”拉纤的场景,我惊诧不已。
原来这场面竟是如此蓬勃有力,澎湃着人的心潮,完全不是我想象中的痛苦的呻吟和麻木的表情。
逆流而上,麻绳深深地嵌进肩头;骄阳似火,汗水不足以滋润干裂的唇。
但他们双眼只是紧盯着前方,顾不上身体的疼痛。
纤夫们负着重,一步,又一步,生命的斗志仿佛永远不会被消磨,反而在震天的号子中迸发出来。
《老人与海》里有一句话:“你尽可能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老渔民虽风烛残年,却仿佛有无穷的力量与巨大的马林鱼抗衡,承受着超出自身限度的重量。
他像极了江边的纤夫———不服输,不认命。
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是纤夫吧,我想。
苦难与挫折对意志的消磨,正如石滩上的石子儿磨砺着纤夫的双脚,却不能让纤夫停下脚步。
生活的重负不能压垮强健的脊背,只会让我们的生命更有分量。
做一个生活中负重前行的纤夫吧,让脚印更深,让脊背更韧!名师点评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同样非常成功,选用“纤夫”这一意象,非常有诗意,但又能让读者产生共鸣。
课文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原文在伏尔加河上,一群拉纤的纤夫在艰难地前行。
天空晴朗。
在辽阔的伏尔加河上,有一艘货船,因为没有风,帆没有张起来。
岸上,一队穿着破烂的纤夫,迈着沉重的步子,踏着黄沙,沿着河岸一步一步向前走。
他们大多身子前倾,都在拼命使劲,因为船上载着沉重的货物。
领头的纤夫是个肩膀宽阔的老头儿。
他包着头巾,衣服上打着补丁,眼睛漠然地望着前方,路还长着哩!老头儿的右边是一个头发胡须都很浓密的中年人,他身体强壮,显得很有力气。
这两个人走在最前头。
紧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个高个子,还保留着农民的打扮。
他直着身子,没精打采地衔着烟斗,好像已经厌倦了拉纤的生活。
高个子旁边是个肌肉结实的小伙子。
他使着蛮劲向前拉,往上凝视的目光充满了诅咒和抗议。
在这群人中有个穿着红上衣的少年,从年龄和肤色都可以看出,他拉纤的日子还不久,还不习惯这种沉重的劳动。
他拉了一下把他的肩膀勒得发疼的纤绳,好像要摆脱这种与他的年龄很不相称的重荷。
少年右面的老头儿好像有病。
他那微微张开的嘴唇和没精打采的目光,显得又虚弱又疲惫。
他正在用袖子拭额上的汗珠。
一个皮肤黝黑的汉子在少年后面,只露出半边脸。
他用同情的目光看着前面白皙的少年和秃顶的老头儿。
这个老头儿显然已经习惯于这种工作了,他一边往前走,一边装他的烟袋。
后面是个退伍不久的士兵,还穿着官家发给他的皮靴。
士兵后面是个高个子,他转过脸去,愤怒地朝货船望了一眼。
在这一群人最前面的老头儿旁边,还有一个纤夫,他神态沮丧,低着头,无可奈何地拖着沉重的步子,拼着命拉着纤绳往前迈步。
这幅画是列宾的作品,他通过描绘伏尔加河上纤夫的形象,反映出沙皇统治下俄国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
纤夫们的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苦难与无奈仿佛透过画面扑面而来,让每一个看到这幅画的人都能深刻感受到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公。
《纤夫》教学设计马关职高陈红教学目标1.通过意象分析,领悟作者对纤夫的赞美和深沉的思考。
2.通过学习,懂得努力学习现代化技术,以使祖国富强。
教学重点通过意象分析,领悟作者对纤夫的赞美和深沉的思考。
教学难点通过细致咀嚼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小组合作探究讲授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用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纤夫的爱》导入,引出纤夫这个职业,歌中“你一步一叩首……”形象的描绘出纤夫的工作状态。
2、插入《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图片,让同学们更直观的感受纤夫的工作。
二、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廖公弦,本名廖华钊,贵州绥阳县人。
廖公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从绥阳县走出去的在全国有广泛影响的诗人。
他是贵州诗坛公认的领军人物,是“中国诗歌之乡”绥阳的骄傲。
曾任贵阳市文联主席、作协贵州分会副主席、贵州省诗歌委员会主任委员、《花溪》主编。
出版诗集《山中月》、《大山和我们在一起》、《美人醒来》、《廖公弦诗选》,与人合作创作电影剧本《毕生》、《山寨火种》、《火娃》等。
三、初读诗歌1.播放课件中的朗读音频。
2.教师在语速、语气、语调等方面指导学生朗读。
3.学生朗读。
第一遍,读准字音。
第二遍,感受诗歌内容。
四、赏析诗歌问题1、第一节诗中哪些词语描写了纤夫工作时的样子?请同学们找出来。
学生朗读诗歌并回答:埋头、躬背、紧绷的绳索。
2、这一节诗从哪两个方面描写纤夫的辛苦劳作的?学生思考并回答:一是拉纤的苦和累,躯体严重受折磨(“埋头”、“躬背”);一是拉纤时间漫长(“一天天”、“一年年”)。
3、我们应该学习纤夫的什么精神呢?学生思考并回答: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辞辛苦、坚忍不拔。
4、哪些诗句形象地歌颂了纤夫勤劳勇敢的精神?学生朗读诗歌并回答:“晨把太阳拉出,夜把新月拉弯……”5、“晨把太阳拉出,夜把新月拉弯。
”这两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学生思考并回答:这两句诗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6、这两句诗用直白的话应怎样表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学生思考并讨论回答:直白说法——日出前就开始拉纤,一直拉到月儿升上天。
纤夫作者:来源:《幸福·悦读》2018年第08期早年的赣江纤夫,大都集中在万安镇码头一带。
船往赣州县府,必在此地请好纤夫,渡过上游的十八滩凶险水路。
驾船的人一般称纤夫为“小工”,根据船舶的大小吨位,请到一定数量的纤夫,三人、五人、八人不等。
船老板在青石板台阶的码头上一声吆喝,“这里来几个小工!”立马便有几十名纤夫蜂拥而来。
纤夫是男人的活儿。
这些聚集在码头上的纤夫,他们都是来自万安镇周边一带四里八乡的穷苦村民,长年累月为生计行走于十八滩航道,守着这份露宿风餐、呕心沥血的固定职业。
这些男人的普遍特征是,头戴一顶草帽,肩背一根纤板,腰插一双草鞋。
他们的年龄结构从少年、青年、中年到老汉,好体格好身板是最大的本钱。
纤夫分有“头纤”和“二纤”,这两名纤夫必需要有过人的力量和胆气,尤其“头纤”,还得有相当的探路经验。
上一趟走过的纤路,因为水位的变化,到了下一趟又得找出新的纤路来。
船老板上岸挑选纤夫,最重视的就是“头纤”和“二纤”这两个人物,一旦航道上发生险情,到时船毁人亡,老天爷也伸不出援手。
“头纤”和“二纤”还得要有一付好嗓门,船老板会拍着他们宽厚的肩膀说,“伙计,喊一嗓门看看啰!”于是,那个敢做头纤的汉子扯长脖子撕开喉咙“么哟嗬……”的一声喊响,其声音的穿透力在江面上经久不息。
船头上抛出一根长长的粗麻绳索,纤夫们将身上的纤板挂在绳索上,这就上路了。
这是一个力量和智慧的群体组合,这一趟纤路他们将生死与共,同舟共济,面朝河滩背朝天,二百华里的十八滩水路上,几乎是要用性命换回他们应得的粮食和钱财。
江上人说,二四八月乱穿衣,指的是江南的天气变化。
江上人说,四月的天,鬼变的脸,热时光屁股,冷时套布棉。
烈日当头的滩路上,水流湍急,沿岸的纤夫们都脱去上衣,光亮宽大的脊背上冒着白白的雾气,滚出晶亮的汗油,全身的各个部位都有一种最原始的火力在振动。
那根粗粗的纤缆在他隆起的皮肉里深深地陷下,赤红的皮肉发不出丝毫的响音,那样种弹性、韧性有如最优质的黑橡胶,可以承受于它千倍的体积。
关于纤夫的诗句13篇关于纤夫的诗句13篇关于纤夫的诗句(1)贺新郎·纤夫词清代: 陈维崧战舰排江口。
正天边、真王拜印,蛟螭蟠钮。
征发棹船郎十万,列郡风驰雨骤。
叹闾左、骚然鸡狗。
里正前团催后保,尽累累、锁系空仓后。
捽头去,敢摇手?稻花恰趁霜天秀。
有丁男、临歧诀绝,草间病妇。
此去三江牵百丈,雪浪排樯夜吼。
背耐得、土牛鞭否?好倚后园枫树下,向丛祠亟倩巫浇酒。
神佑我,归田亩。
创作背景词作于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
是年五月,南明大将郑成功与张煌言合兵北伐,攻至江宁(今南京)城下,清廷急筹江防,从长江下游地区抓了大批民夫来给运兵粮的木船拉纤。
此词出于避忌,词人不得不隐约其辞,以“真王”拟诸亲王,以“天边”拟指京城。
关于纤夫的诗句(2)关于读书的名言诗句、关于勤奋读书的诗句_ 诗句◆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荀子◆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
长歌行》◆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书籍使人们成为宇宙的主人——巴甫连柯◆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卡莱尔>关于纤夫的诗句(3)关于的赏析众所周知,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
《伏尔加纤夫》是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1844.7-1930.9)在19世纪80年代初创作的批判现实主义油画中的杰作。
这是画家亲眼目睹的情景,成为挥之不去的记忆,列宾决定把这一苦役般的劳动景象画出来,狭长的画幅展现了这群纤夫的队伍,阳光酷烈,沙滩荒芜,穿着破烂衣衫的纤夫拉着货船,步履沉重地向前行进。
纤夫共11 人,分为三组,每个形象都来自于写生,他们的年龄、性格、经历、体力、精神气质各不相同,画家对此都予以充分体现,统一在主题之中。
全画以淡绿、淡紫、暗棕色描绘头上的天空,使气氛显得惨淡,加强了全画的悲剧性。
《拾穗》描写了一个农村中最普通的情景:秋天,金黄色的田野看上去一望无际,麦收后的土地上,有三个农妇正弯着身子十分细心地拾取遗落的麦穗,以补充家中的食物。
她们身后那堆得像小山似的麦垛,似乎和她们毫不相关。
我们虽然看不清这三个农妇的相貌及脸部的表情,但米勒却将她们的身姿描绘有古典雕刻一般庄重的美。
三个农妇的动作,略有角度的不同,又有动作连环的美,好像是一个农妇拾穗动作分解图。
扎红色头巾的农妇正快速的拾着,另一只手握着麦穗的袋子里那一大束,看得出她已经捡了一会了,袋子里小有收获;扎兰头巾的妇女已经被不断重复的一上一下弯腰动作累坏了,她显得疲惫不堪,将左手撑在腰后,来支撑身体的力量;画右边的妇女,侧脸半弯着腰,手里捏着一束麦子,正仔细巡视那那已经拾过一遍的麦地,看是否有漏捡的麦穗。
农妇们就是如此往复地劳动着,为了全家的温饱,怀着对每粒粮食的感情,耐心而不辞辛苦地拾着麦穗。
画面上,米勒使用了迷人的暖黄色调,红、蓝二块头巾那种沉稳的浓郁色彩也融化在黄色中,整个画面安静而又庄重,牧歌式地传达了米勒对农民艰难生活的深刻同情,和米勒对农村生活的特别的挚爱。
《伏尔加纤夫》是列宾在19世纪80年代初创作的批判现实主义油画中的杰作。
这是画家亲眼目睹的情景,列宾决定把这苦役般的劳动景象画出来。
狭长的画幅展现了这群纤夫的队伍,阳光酷烈,沙滩荒芜,穿着破烂衣衫的纤夫拉着货船,步履沉重地向前行进。
在这幅画的构图上,列宾利用了沙滩的地形与河湾的转折,使十一个纤夫犹如一组雕像,被塑造在一座黄色的、高起的底座上,使这幅画具有宏伟、深远的张力。
画中的背景运用的颜色昏暗,空间空旷,给人以惆怅、孤独、无助之感,切实深入到纤夫的心灵深处,也是画家心境的真实写照,这对画旨的体现,情感的的烘托起了极大的作用。
在画面上画家又对伏尔加河的景色进行了巧妙的布局,以狭长的横幅展现这群纤夫的行列。
伏尔加河畔阳光酷烈,沙滩荒芜、近景只有埋在沙里的几只破筐作点缀,景色十分凄寂。
一队穿着破烂的纤夫在拉着货船,步履是那样地沉重,似乎可以听到压抑低沉的“伏尔加船夫曲”的回声。
本画的构图、线条、笔力等绘画技巧都是相当成功的。
这幅油画无论从思想性上还是从技巧上都可称得上是当时批判现实主义艺术的高峰。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课文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一个描写伏尔加河上纤夫的故事。
伏尔加河是俄罗斯最大的河流,对于沿岸居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故事中的纤夫是一位年轻人,他每天从早到晚都在伏尔加河上航行,拉着沉重的船只,运送各种货物。
虽然他的工作非常辛苦,但他却一直保持着乐观的心态,认为这是一份光荣而有价值的职业。
纤夫的工作需要非常强壮的身体和坚韧的毅力,他们不仅要面对复杂的天气和水流条件,还要不断克服各种困难和风险。
在这样的环境中,纤夫们形成了紧密的团体和友谊,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共同面对挑战。
这个故事中还描写了一些伏尔加河的风景和历史文化。
河畔是富饶的土地和美丽的乡村,河中有清澈的水和壮观的岸边景观。
在河上还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城市和古老的教堂,它们见证了这条河的历史和文化。
整个故事尽管描写的是纤夫的生活和工作,但它所表达的不仅是一份职业的价值和尊严,更是对人类勇气、智慧和坚忍不拔的赞扬。
它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对自己有信心,勇于承担责任,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就一定能在生活中获得成功和快乐。
从“纤夫”到“牧者”的华丽转身
所谓“纤夫”,是指那些拉纤绳的人。
当年,河上百舸争流,煤、木材、农副产品和日用品全靠船只运进运出,纤夫在那时就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他们屈着身子,背着僵绳,步态一瘸一拐的往前迈。
作为教师的我们曾几何时,我们都是教育的“纤夫”,事事躬亲,惟恐学生学不好,不厌其烦的教导。
不管通过什么方式方法对学生倾其所有进行挖掘挤压,劳心劳力,到头来却收效甚微。
私下还以为水多泡塌墙是真理,一遍又一遍的重复作业,学生对学习感兴趣的甚少。
一旦离开老师的视线便不学习,学习没有积极主动性,是给老师和家长学的,痛心!
“牧者”牧者是基督教中的称呼,因为上帝爱他的子民,所以形象地称他的子民为羔羊,那用生命之灵粮喂养群羊的自然被称之为牧者。
生本教育,作为教师的我们升格为学生学习的生命的“牧者”。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学会让学(得学会让他们学)。
老师甘于示弱,给学生留出逞强的机会,让他们去发现去探索,去表达,勇敢的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错误,并把错误看作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引导他走向正确。
丢弃那种一团和气的课堂,老师放下架子走下讲台,不再唱独角舞,不再上演整节课只有“是”或“不是”的荒诞剧。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通过学生
的领受—领悟—提升,实现课堂的最优化。
教师只是点拨者,引导者。
教师走出“纤夫”的闷头耕作,走向“牧者”的华丽转身,给学生留出一片自幼由学习的天空,不再总是“怕”,我们应该学会笑迎中等待,多一份鼓励,多一份肯定;少一点指责,少一点惩罚。
发掘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放大他,肯定他。
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生本教育:课程与教学再造
杜威曾经感叹,我们“具有一切知识而迷了路”。
庞大的知识体系扑天而来,淹没、遮蔽了教育中更为重要的事物:核心素养的培养。
什么是核心素养?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看来,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整合
了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集合体概念。
知识不再是教育教学的唯一目的,“人”或者说是“学生”的素养回到了教育教学的中
心。
此时,课程与教学的再造势在必行:一切知识、一切资源、一切方式,都要围绕“学生”重组——知识体系的牢固可以被打破,资源的范围可以无限延伸,方式的选择可以多样。
只是,我们有相应的勇气和智慧吗?
我们看多了“教育叙事的神话”,似乎只要改变形式和流程就可以产生教学改革的“化
学效应”。
但当我们付诸实践,却屡屡碰壁,以致于心生胆怯,从改革中连连后退。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我们缺少了一种系统的课程意识,对“教什么”“怎么教”
没有一种整体观。
浅层的教学流程的变化,并不能触及教学改革的核心。
课程和教学的再造,要真正“回到学生,依靠学生,为了学生”,教师的专业知识体系
就需要二次生长和重新构建。
苏格拉底曾有“无人可做教师”的断言。
他这样说,不是为了否认教师的作用,而是强
调,真正的学习只能依靠学习者自己。
那,教师能做些什么?生本教育做了 16年的尝试,贯穿其间的主题是,相信人成长
的内在力量,教育只是外在引导。
我们期待,这样的探索更多一些。
春天已经来临,枯萎的草地开始返绿,是由于下面
有无数的草根萌发了新芽。
从“纤夫”到“牧者”
学习的发生之处在学生。
教师如何依靠、点燃、激励和发动学生,由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实现“纤夫”到“牧者”的角色转变,达到不见自我的生本最高境界?根本方法就是从学生出发,对课堂进行再造,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
再造学习的动力系统
兴趣源于需要。
这种需要越迫切,兴趣就越高。
以生为本,最重要的任务是把课程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需要。
一是让前置性小研究激发兴趣。
从孩子的需要出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使其能够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将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载体是在“根本、简单、开放”的教学设计上下功夫。
二是让选择成就学生的兴趣。
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活动、任务应体现
层次性、选择性,应该是最适合的、符合学生需要的。
选择的机会越多,就越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
三是用学科内在魅力打动学生。
比如语文教学,学生大阅读后引发了感悟,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欲望,教师就及时提供分享的机会,“课前三分钟”的小演讲、故事会、读报有感等活动正好满足了这种需要。
学生喜欢探究,那么数学、物理等学科就要设计和安排他们需要的活动和任务,等等。
四是让讨论点燃学习的兴趣。
包括同伴讨论、小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讨论。
讨论的过程就是思维碰撞、引发联想感悟的过程,最能使学生兴趣盎然。
激情是学习的内在动力。
当学生拥有了内在发展的动力,就像在其内心装上了一台属于他自己的发动机。
这个时候,老师不留作业他会主动找题做,会主动预习课程,还会主动复习学过的知识。
此时他的上课、阅读、作业,甚至课外活动就不是沉重的负担,而是幸福的源泉。
课堂再造就是改变学生被动的接受的学习方式,点燃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动力。
动力来自“五个我”的生本课堂,即我表达、我倾听、我补充、我质疑、我点评。
学生能做的事情,教师坚决不做,包括不重复、不强调、不补充,重在营造让每个孩子有话敢说、可说、会说的课堂环境。
教师的任务不在说而在听,或做一个追问的大师。
在这样独立、自由、开放的教学氛围中,孩子就会思如泉涌、奇想迭出、精彩纷呈。
老师对此不必担心——“有问题找学生”,使课堂生成的新问题再一次焕发学生探究的动力和激情。
将方法与习惯内化
方法源于感悟。
学习的核心不在强化训练,而在自我感悟。
老师的方法再简洁、明了、实用,也是老师的方法,学生不一定能掌握;学生找到的方法,尽管笨一点、繁琐一点,那也是他大脑综合思
维的结果。
现在很多所谓的高效课堂,只是着眼于快速有效传递知识,很大程度上缺失了学生对法则、规律建构过程的体验和感悟,教学大多停留在知识水平,没有上升到方法、思想的层面。
方法是教不会的。
人对事物的认识,最终要通过人本身的感悟或内化。
陶渊明说自己“好读书,不求甚解”,但“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此处的“会意”就是感悟。
方法的培养只需要把任务交付给学生,并充分相信和全面依靠学生,不限制、不干预、不包办,这种信任无疑会带来开拓感和成就感。
语文学习就是认字、写字基础上的“大阅读”,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哪怕有一丁点的感悟,铺陈起来就是一篇好文章;数学教学则要把建立法则放在第二位,而把形成感悟放在第一位。
比如学习平方差公式,老师可不去先讲,而让学生推导来发现公式的价值所在,使学习者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体验感悟来获得结论。
即“先做后学、先会后学”,这里的“会”只是“意会”尚不能言传。
教师需要做的就是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以及过程中的追问和“愤”“悱”处的点拨启发。
习惯源于标准。
有什么样的标准要求,就会培养出什么习惯的学生。
心理学家认为,一种行为重复 21 天可能初步形成一种习惯,90 天的重复可能形成稳定的习惯。
习惯的培养重在先定标准,然后分步实施。
当我们把课堂交给学生以后,教师不能全身而退,学生进一步,教师退一步;学生进两步,教师退两步,但一切以学生的进度为进度,以学生的状态为状态,以学生的发展为发展。
比如,学生演英语小剧,教师协助学生定了“四条”标准:必须用到本节或本单元的几个单词,几种句型(根据年级高低、水平来定);小组全员参与,时间不超过 3 分钟;难度保证80% 以上
的同学听懂;脱稿、表演水平、手势、表情及面向观众等。
有了标准,剩下就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开始课堂可能乱一点,效率低一点,但很快便会步入正轨,坚持下去就会越演越精彩。
魏丽英老师在一年级注意用“儿歌”培养学生的“参与”习惯。
包括“今天我们干什么?”“今天我当小老师!”“他不会,怎么办?”“他不会,教教他!”等等。
一年的“大识字”,学生认识了1800 个汉字,到二年级时学生的参与习惯基本养成,表达能力及阅读水平也明显提升。
在活动中释放学习潜能
活动源于参与。
孩子只有在参与中才能成长和发展。
活动的实施可以使教学从“计划型”变为“课题型”,由“爬楼梯型”变为“登山型”,从而给学生无限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比如,刘庆燕老师生物课堂的活动,学生在学习《传染病及其预防》时,自编自演课堂小剧《感冒之后》《狗咬了我》等,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及表演水平超乎老师的想象。
学习《无性繁殖》时,她让学生将家里生芽的土豆带来种在学校里,学生都抢着干活,时常浇水、松土,没事就去观察。
一个以前上课没兴趣、经常睡觉的同学表现尤为积极。
问他为什么?他说:生物课有意思,不枯燥,我喜欢。
一旦把活动变成了学生自己要求的、主动参与的活动,他们就会“投入”和“着迷”,不自觉地进入“忘我”的境界,这时的上课就变成了学生最美好的时光。
能力源于实践。
能力又在实践中释放、迁移和提升,逐步
形成更强、更多的能力。
课堂的精彩不是偶然的,只有坚持培
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质疑能力、合作能力、交流能力等,才会
永远充满活力。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潜能,只是没有开发出来而已。
教师需要研究和做的工作就是不断地激发、释放、强化、放大、迁移和提升学生的潜能,并在这个过程中静待花开。
当前的课堂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模式是重要的,但更为重要的是人。
我们必须从人出发,才能实现彻底的、根本的课堂再造,真正把学习变成学生自己的、强烈的、具有生命意义的事情。
是否从人出发,是课改成功与否的分水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