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第5章-板块构造-2小时
- 格式:ppt
- 大小:16.06 MB
- 文档页数:58
板块构造说bankuai gouzaoshuo板块构造说theory of plate tectonics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当代地球科学中最有影响的全球构造学说。
它认为地球的岩石圈分裂成为若干巨大的板块,岩石圈板块沿着塑性软流圈之上发生大规模水平运动;板块与板块之间或相互分离,或相互汇聚,或相互平移,引起了地震、火山和构造运动。
板块构造说囊括了大陆漂移、海底扩张、转换断层、大陆碰撞等概念,为解释全球地质作用提供了颇有成效的格架。
简史1912年,德国A.L.韦格纳首先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1960至1962年期间,美国H.H.赫斯、R.S.迪茨在大陆漂移和地幔对流说的基础上创立海底扩张说,随后F.J.瓦因和英国D.H.马修斯等通过海底磁异常的研究对海底扩张说作了进一步论证。
1965年加拿大J.T.威尔逊建立转换断层概念,并首先指出,连绵不绝的活动带网络将地球表层划分为若干刚性板块。
1967至1968年期间,美国W.J.摩根、D.P.麦肯齐、R.L.帕克与法国X.勒皮雄将转换断层概念外延到球面上,定量地论述了板块运动,确立了板块构造说的基本原理。
1968年,美国B.L.艾萨克斯、J.奥利弗和L.R.赛克斯进一步阐述了地震与板块活动之间的联系,并将这一新兴理论称作“新全球构造”。
目前常用的术语“板块构造”,是麦肯齐和摩根在1969年提出的。
70年代以来,板块学说逐步渗透到地球科学的许多领域。
板块划分固体地球上层在垂向上可分为物理性质截然不同的两个圈层,即上部具一定刚性的岩石圈和下垫的略具塑性的软流圈。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一小部分上地幔,厚度不一,约在几十公里至200公里以上。
软流圈大体相当于上地幔低速层,或电导率较高的高导层(低阻层),Q值(介质品质因素,与地震波衰减程度成反比)较低,表明其物质较热、较轻、较软,具一定塑性。
存在着可以缓慢蠕动的软流圈,是上覆岩石圈发生大规模运动的基本前提。
板块是由地震带所分割的内部地震活动较弱的岩石圈单元。
高二地理第五章知识点归纳总结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是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的。
地壳是地球最上层的岩石壳层,分为陆壳和海壳两种。
地球的地幔是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主要由固态岩石组成。
地球的地核是地球的最内层,主要由铁镍合金构成。
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是指地球上被划分为若干个大板块,并且这些板块以不同的方式相互运动的理论。
板块运动主要有三种类型:边界推移运动、边界相互汇聚和边界相互切割。
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指地球地壳中的岩层发生的变化和破碎的运动。
地壳运动主要有两种类型:构造地壳运动和地震地壳运动。
构造地壳运动是指地壳中岩石的变形和岩层的变化,地震地壳运动是指地球地壳中发生的地震活动。
火山与地震火山爆发是地壳中岩浆喷出地表或地壳裂缝中气体和扬尘喷发的现象。
火山的喷发主要是由于地球内部热量的积聚和释放导致的。
地震是地壳中岩石断裂、岩层滑动或地层塌陷引起的地壳运动。
地震的发生与地壳构造、板块运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地形与地貌的形成地形是指地球表面自然地形的总体特征,地貌是地球表面某一特定区域的地形特征。
地形和地貌的形成与地球的内部运动、地壳运动、水体侵蚀、气候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地形和地貌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山地与高原地形、盆地与平原地形、丘陵地形和河流地貌。
气候与植被的关系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状态,植被是指某一地区生长着的植物群落。
气候与植被的分布和相互作用关系密切。
气候条件对植被的分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而植被对气候条件也有一定的影响。
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植被类型也不同。
地球资源与环境保护地球资源是指地球上存在的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例如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地球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环境保护是指保护和维护地球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行为。
环境保护是人类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结语高二地理第五章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地球的内部结构、板块构造理论、地壳运动、火山与地震、地形与地貌的形成、气候与植被的关系以及地球资源与环境保护等方面。
第五章地学历史上的三大论战和板块构造理论1. 水成论和火成论18世纪末,资本主义工业在欧洲迅速发展,对矿物原料的需求与日俱增,矿山开采和冶炼技术也日新月异,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矿物和岩石资料,促使岩石学从地质科学中分离成为独立的学科。
最早是研究火成岩,后来由于石油工业的兴起,沉积岩受到人们的注意。
当时对岩石学的研究主要是靠野外地质的肉眼观察和描述,部分地研究了岩石的化学成分,这期间积累了大量的岩石知识。
但对火成岩中花岗岩和玄武岩的成因存在着“水成”和“火成”的激烈争论。
水成论的故乡是北欧采矿中心萨克森兹堡,水成论的鼻祖是德国地质学家魏尔纳(A.G.Werner,1750—1817)。
他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对采矿有很大的兴趣。
1769年在弗莱堡矿业学校学习采矿和冶炼技术,后就读莱比锡,1771年在普兹格大学学习,1775年任弗莱堡矿业学院教授,一直到退休。
他著有《岩石的分类》和《新矿脉成因论》。
魏尔纳(A.G.Werner)认为岩石是在海洋中化学沉淀物聚集而成,还认为各岩层间的化石形状各异,所处位置上下是一定的,因此,可根据化石种类确定层位,并且他认为火山是由地下煤层燃烧而成。
玄武岩不是由火山形成,这是他的论点中最大的弱点。
“水成论”认为地球从形成后,其形态就没有发生变化过。
这和圣经中对世界起源的解释完全一致,因此得到了宗教的支持。
魏尔纳的门徒很多,其中最著名的火山学家布赫和洪宝当时就是魏尔纳等。
赫顿是火成论的代表人物,他生于爱丁堡,1749年在莱顿大学取得医学学士学位,后来努力自学地质学和矿物学,并且结识了当时有名的化学家布勒克、哲学家弗凯森和数学家普莱菲尔等学者,这些学者对他的科学成就有极大的影响。
赫顿近60岁时,在爱丁堡皇家学会上宣读第一篇火成论论文《地球论》。
由于演讲技术不高,没有引起与会者的共鸣。
十年后,他又重新整理增订发表,但与会者仍不感兴趣。
在赫顿去世5年后,他的好友数学家普莱菲尔根据赫顿的观点写成《关于赫顿地球理论的说明》一文重新发表,由于内容精彩,论据充足,赫顿的建树才得到学术界的承认。
第五章板块构造与岩浆活动名词解释1.岩浆岩的系列划分2.洋壳层序3.双峰式火山岩4.花岗岩的构造环境分类第五章板块构造与岩浆活动一、岩浆系列及其分布二、板块扩张带的岩浆活动与洋壳的形成三、板块俯冲带的岩浆活动与陆壳的增长四、大陆裂谷带及大陆板块内岩浆活动五、花岗岩与板块构造六、蛇绿岩套各类岩浆岩的分布是有规律的,20世纪50年代,人们进一步把各类岩浆岩的形成和分布同区域大地构造的演化联系起来,应用传统的地槽学说把各类岩浆岩划分为地槽早期、造山期和造山期后三大共生组合,它代表了20世纪中期大地构造学和岩石学的重要进展,触及了岩浆岩分布的一些实质问题,但仍不能全面解释产出规律性。
20世纪60年代板块学说兴起后,对岩浆岩和板块构造研究成果表明,岩浆岩的形成和分布主要受板块构造控制。
即在不同的板块边界和部位,形成不同的岩浆岩共生组合。
岩浆岩-构造组合与板块构造的时空关系@一、岩浆系列及其分布根据岩浆岩的地球化学指标,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系列:①拉斑玄武岩系列②钙碱性系列③碱性系列每个系列都由一组具有共同母源物质的、彼此密切相关的不同岩浆类型组成,而且其分布受板块构造环境控制。
1、拉斑玄武岩系列(TH)本系列包括大量基性(拉斑玄武岩)少量中性岩(冰岛岩,富Fe, 低K, 低Al)和更少量的酸性岩(铁质英安岩、流纹岩)。
化学成分:SiO2:48-63%;低钾:K2O<1%;TiO2含量低,NaO/K2O高达5-40% , Rb、Sr、Ba、Th、U、等离子亲石元素含量很低(Rb=1-30ppm),Sr=100-300ppm,Ba=10-100ppm矿物成分:主要暗色矿物:辉石、含少量或不含橄榄石,基本不含角闪石、黑云母浅色矿物:斜长石(斑晶为钙长石-培长石、基质为拉长石)拉斑玄武岩含少量或不含橄榄石,形成于拉张和弱挤压应力状态下,其分布极广,按形成环境不同分为:(1)大洋中脊拉斑玄武岩(2)岛弧拉斑玄武岩(3)大洋岛拉斑玄武岩(4)大陆(裂谷)拉斑玄武岩2、钙碱性系列(CA)通常称为正常系列,喷出岩以安山岩为主,侵入岩以花岗闪长岩为主,本系列包括高铝玄武岩(SiO2<53%)、安山岩(53-63%)、英安岩(63-68%)及流纹岩(SiO2>68%),其中以安山岩最常见,其次是英安岩、流纹岩、橄榄安粗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