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板块构造学说
- 格式:ppt
- 大小:678.50 KB
- 文档页数:24
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是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雄与麦肯齐、摩根等人提出的一种新的大陆漂移说,它是海底扩张说的具体引伸。
板块构造,又叫全球大地构造。
所谓板块指的是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顶部,也就是说地壳和软流圈以上的地幔顶部。
新全球构造理论认为,不论大陆壳或大洋壳都曾发生并还在继续发生大规模水平运动。
但这种水平运动并不象大陆漂移说所设想的,发生在硅铝层和硅镁层之间,而是岩石圈板块整个地幔软流层上像传送带那样移动着,大陆只是传送带上的“乘客”。
勒皮雄在1968年将全球地壳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板。
其中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
此外,在板块中还可以分出若干次一级的小板块,如把美洲大板块分为南、北美洲两个板块,菲律宾、阿拉伯半岛、土耳其等也可作为独立的小板块。
板块之间的边界是大洋中脊或海岭、深海沟、转换断层和地缝合线。
这里提到的海岭,一般指大洋底的山岭。
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中间有地震活动性海岭,另名为中脊,由两条平行脊峰和中间峡谷构成。
太平洋也有地震性的海岭,但不在大洋中间,而偏在东边,它不甚崎岖,没有被中间峡谷分开的两排脊峰,一般叫它为太平洋中隆。
海岭实际上是海底分裂产生新地壳的地带。
转换断层,是大洋中脊被许多横断层切成小段,它不是一种简单的平移断层,而是一面向两侧分裂,一面发生水平错动,是属于另一种性质的断层,威尔逊称之为转换断层。
两大板块相撞,接触地带挤压变形,构成褶皱山脉,使原来分离的两块大陆缝合起来,叫地缝合线。
一般说来,在板块内部,地壳相对比较稳定,而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则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这里火山、地震活动以及断裂、挤压褶皱、岩浆上升、地壳俯冲等频繁发生。
是什么力量驱使板块进行运动呢?按照赫斯的海底扩张说来解释,认为大洋中脊是地幔对流上升的地方,地幔物质不断从这里涌出,冷却固结成新的大洋地壳,以后涌出的热流又把先前形成的大洋壳向外推移,自中脊向两旁每年以0.5~5厘米的速度扩展,不断为大洋壳增添新的条带。
板块构造学说一、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本课题是高中地理“岩石与地貌”单元的核心内容,也是学习“自然地貌与人工地貌”内容的基础与前提,更是自然地理学中最基础的、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透析海陆变迁和地壳运动的成因内核,解释许多有关大地科学的复杂现象,层层深入地帮助学生逐步习得科学思维方法,即从地理事实上升到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从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上升到一般科学的思想方法,从一般科学的思想方法再上升到科学哲学的思想方法。
二、学情分析设计本课时处处体现分层教学的理念,保证学困生能够听懂原理、会做习题;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帮助他们拓宽眼界、开阔思路,培养地理思维。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说出“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2)能阅读全球板块分布图,说出各个板块的位置和范围;(3)能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岛弧、海沟、海岭、海岸山脉和高大山系等地形的成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FLASH动画,了解“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内容;(2)通过填图练习,熟悉六大板块的分布及其主要海陆范围。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板块构造学说”的“三级跳”的学习,初步认识人类对地壳运动的认识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感悟科学探究的无止境、科学研究的严谨性、科学质疑的重要性,从而辩证地看待科研成果,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板块划分、板块运动及其结果)难点:三种大地构造学说的创新之处,板块运动的动力五、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讲授法、启发法、小组讨论六、教学流程七、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展示考古资料《意大利塞拉比斯古庙》提问:从资料中可以看出这里曾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设计思想】用考古实例引出“沧海桑田”,让学生初步认识海陆变迁的事实,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
2.提问:你还能举出哪些自然界海陆变迁的例子?【设计思想】把话语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展示自己课外知识的机会。
第1篇一、引言地球作为一个庞大的行星,其表面形态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板块构造学说的诞生,到现代地球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地球的认识不断深化。
版块构造学说作为一种重要的地球科学理论,对地球的构造、演化、灾害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介绍版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主要内容以及在我国的应用。
二、版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1. 地壳与板块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岩石圈,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壳与地幔之间存在着一个被称为软流圈的过渡层。
地壳和地幔的岩石在物理性质、化学成分、运动状态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根据地壳和地幔的物理性质,可以将地球表面划分为若干个板块。
板块是地壳和地幔在地球表面上的运动单元,它们在地球表面相互运动,形成了各种地质构造现象。
板块的边界通常具有活动性,是地震、火山、山脉等地质现象的发生地。
2. 板块类型根据板块的形态、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可以将板块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大陆板块:主要包括北美板块、南美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澳大利亚板块等。
(2)海洋板块:主要包括太平洋板块、大西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等。
(3)边缘板块: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交界处的板块,如太平洋板块的边缘板块、欧亚板块的边缘板块等。
三、版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历程1. 20世纪初,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的大陆在远古时期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因为大陆板块的漂移,形成了现在的海陆分布。
2. 20世纪50年代,美国地质学家哈里·哈克和威廉·福布斯提出了“地壳板块说”,认为地壳由若干个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相互运动。
3. 20世纪60年代,美国地质学家詹姆斯·海斯和威廉·弗利特提出了“板块构造说”,认为地球表面由多个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相互运动,形成了各种地质构造现象。
四、版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1. 板块运动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的板块在地球内部热流的作用下,以不同的速度和方向在地球表面相互运动。
论述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及主要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地理空间的研究也开始愈加深入。
在简单的人类社会模式中,社会空间更像是一个平面布局,但在复杂社会空间中,这一概念就变得更加复杂。
板块构造学说(block structure theory)一种探索复杂社会空间的结构,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复杂的空间结构及其影响。
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由荷兰地理学家发展出来。
荷兰地理学家倡导一种新的地理概念,即“地理的复杂性”。
1931年,他们将此概念应用到社会空间建构,提出了一种以板块构成的社会空间模型,从而形成了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试图用空间结构来提供社会经济现象的解释。
它认为,社会空间是由传统的社会元素(如宗教、种族、文化)和分化的地理元素(如地形、土壤、植被)构成的,并且受到社会变化的影响。
因此,它认为地理空间的发展不仅受到人口流动的影响,还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秩序的影响。
板块构造学说一直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部分,它认为地理空间是一个事物的实体,而不仅仅是一种抽象概念。
它重视地理空间中的细节,而不是忽略它们。
它通过在地理空间中选择一个特定的特征,将复杂的空间结构进行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社会空间的内涵。
板块构造学说的实质是一种应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它强调以空间为导向的社会学分析。
例如,它可以用来研究社会的分化,社会的不均等,社会的政治,社会的文化以及社会的隔离等。
它通过这些空间元素的研究来探索空间结构的影响,并且可以用来了解社会间之间的交互作用。
此外,板块构造学说还在许多不同的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城市规划,国家发展规划,环境规划,交通规划等。
它可以帮助相关部门和机构更好地了解空间结构及其影响,从而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指导。
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板块构造学说是一种重要的地理学理论,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好的理解复杂社会空间的模型,并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影响。
由于它所涉及的面向多样性,它也可以应用到许多不同的领域中。
第八章板块构造学说第一节地球内部的划分一.地球内部的成分分层根据地球内部的成分,可将其分为不同的同心圈层。
其分层主要是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波速或速度梯度有明显变化的深度称为不连续面或分界面。
两个一级成分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分为三大部分,即地壳、地幔和地核。
它们各占地球体积的0.5%,83.3%和16.2%;质量的0.3%,68.4%和31.3%。
地球内部分层:地壳:大陆地壳:花岗岩质,20~70km;海洋地壳:玄武岩质,7~10km莫霍面地幔:橄榄岩质,~2900km深古登堡面地核:铁镍质,2900~6370km地球内部分层-物理性质:岩石圈-厚约100km;软流圈(低速带)-100~350km;过渡带-400~700km深;下部地幔-700~2900km深;外核(液态):2900~5150km深;内核(固态):5150~6370km深第二节大陆漂移说固定论:大陆和大洋基本轮廓一成不变早年关于地球演化的学说在17世纪初冷却收缩山脉、地震发热膨胀地壳裂开形成海洋1855年Sir George Airy地壳均衡学说组成地表的物质密度不一较高的山有较深的山根在地球内部一.大陆漂移说的发展历程早年关于地球演化的学说1885年法国的施奈德●发表了一张两个大陆拼接的箭图,引发了南美与非洲曾是同一个大陆,而后来分开的大胆设想。
●1908年美国泰勒提出大陆漂移的概念●大陆块的相对移动,是使岩石挤压成现代山脉和岛链的原因。
●魏格纳于1912年全面系统地提出大陆漂移学说●1915年正式发表了《海陆的起源》●发现大西洋两岸大陆的轮廓非常吻合,似乎大陆沿大西洋发生过裂开和漂移。
●地质上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后发现,相邻大陆在地质上有许多相似性与可拼合性。
●从古生物、古气候、古冰川活动等多方面加以证实。
二.大陆漂移说的证实1.地质学证据●非洲南部二叠系岩层组成的开普山脉向西延伸,这种岩层也出现在南美洲的布宜诺斯艾利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