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广场与商业步行街分析报告
- 格式:docx
- 大小:2.66 MB
- 文档页数:13
步行街调研报告步行街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步行街在城市中的发展现状、特点以及对周边环境和商业经济的影响,为城市规划和商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二、调研方法1. 实地调研:选择了位于市中心的步行街进行实地考察,观察街道规划布局、商家经营情况、行人流量等情况。
2. 网络调查:通过网络问卷调查收集公众对步行街的认知和评价,了解居民和游客的满意度和促进步行街发展的意见建议。
3. 文献综合分析:查阅相关资料,收集步行街建设、管理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三、调研结果1. 步行街发展现状:步行街是城市中一个独特的商业区域,在这里商家云集,吸引了大量居民和游客。
步行街的规模和长度因城市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它们通常拥有独特的街道设计,配备了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
2. 步行街的特点:步行街致力于创建一个宜人、安全和繁荣的商业环境,给人以轻松愉悦的感受。
步行街通常限制机动交通,为行人提供舒适的购物环境。
此外,步行街还注重商家的规划和经营,以吸引更多的顾客。
3. 步行街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步行街的建设和管理改善了周边环境,提高了商业区的整体品质。
步行街的规划和设计考虑到了周边建筑风貌、文化遗产和自然环境,使整个街区更具特色和吸引力。
4. 步行街对商业经济的影响:步行街成为了商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它吸引了大量的商家、消费者和旅游者,刺激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同时,步行街也为本地商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帮助他们扩大市场份额和提高销售额。
四、调研结论步行街作为城市中一个重要的商业区域,具有独特的规划和设计,给人们提供了舒适宜人的购物环境。
步行街的建设和管理不仅改善了周边环境,还促进了商业经济的发展。
因此,城市规划者和商家应密切关注步行街的发展,注重其规划和设计,为步行街提供更好的发展条件和管理措施。
同时,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公众对步行街的满意度较高,但也存在人流拥堵、商业竞争激烈等问题。
因此,在步行街的规划和发展过程中,应考虑到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步行街的运营管理水平,确保其持续发展。
商业步行街调研报告商业步行街是城市中独特的商业形态之一,能够提供便利的购物环境、多样化的商品选择和丰富的娱乐设施,对于城市的商业繁荣和城市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
本次调研旨在分析商业步行街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商业步行街的发展现状1. 商业步行街的规模逐渐扩大,成为城市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商业步行街的商户结构多样,包括服装店、餐饮店、咖啡店等。
3. 商业步行街的消费群体主要为年轻人和城市白领群体。
二、商业步行街存在的问题1. 商业步行街的租金高昂,经营压力大。
由于商业步行街的地理位置优越和商业氛围浓厚,导致商户的租金成本较高,增加了他们的经营压力。
2. 商品同质化问题严重。
随着商业步行街的发展,同类型的商户涌入,商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导致消费者在购买上没有太多的选择空间。
3. 缺乏差异化的吸引力。
商业步行街的娱乐设施和创意活动相对较少,缺乏差异化的吸引力,难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三、对策建议1. 政府应加强对商业步行街的管理和规划。
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和管理措施,合理规划商业步行街的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和经营压力过大。
2. 商户应加强自身品牌建设。
商业步行街的商户应注重品牌塑造,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增加消费者的忠诚度和购买欲望。
3. 商业步行街应丰富娱乐活动和创意活动。
商业步行街应增加各类娱乐活动,如演出、表演等,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并通过创意活动提供差异化的购物体验。
4. 商业步行街应加强与周边区域的合作。
商业步行街可以与周边的商业区域合作,在商品种类和品牌选择上互补,形成更为完整的商业生态圈。
综上所述,商业步行街在城市商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以政府、商户和商业步行街管理方为主体,通过加强管理和规划、强化品牌建设、丰富娱乐活动和加强合作等措施,可以促进商业步行街的健康发展,提升城市商业水平。
第1篇一、前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步行街作为城市文化、商业和旅游的重要载体,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
近年来,我国各地纷纷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步行街建设,以提升城市形象,促进经济发展。
本报告将对某市步行街建设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建设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与不足,为今后步行街建设提供参考。
二、步行街建设背景(一)政策背景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城市步行街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步行街发展。
如《关于加快发展城市商业的指导意见》、《城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导则》等,为步行街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市场需求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休闲娱乐、购物消费的需求日益增长,步行街作为城市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三)城市形象提升需求步行街作为城市文化、商业和旅游的重要载体,对于提升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名片具有重要意义。
三、步行街建设情况(一)规划与设计1. 规划理念:以“以人为本、特色鲜明、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为规划理念,注重步行街的文化内涵、商业氛围和生态环境。
2. 设计风格:结合当地历史、文化、民俗等特色,采用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设计风格,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步行街。
(二)基础设施建设1. 交通组织:优化步行街交通组织,设置人行道、自行车道、公交车道等,实现人车分流,提高通行效率。
2. 公共设施:完善步行街公共设施,如休息座椅、垃圾桶、公共卫生间等,提升市民和游客的体验。
3. 照明设施:设置合理的照明设施,营造温馨、舒适的夜间氛围。
(三)商业布局1. 商业业态:引进特色商家,打造多元化的商业业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2. 商业品牌:引进知名品牌,提升步行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 商业氛围:举办各类商业活动,如文化节、美食节等,营造浓厚的商业氛围。
四、步行街建设成果(一)经济效益1. 促进就业:步行街建设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2. 增加税收:步行街商业繁荣,带动了地方税收的增加。
第1篇一、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步行街作为城市商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的一大特色。
为了深入了解步行街的发展现状、运营模式及存在的问题,我们团队于近期对某市步行街进行了实地考察,现将实践情况及分析报告如下。
二、实践背景某市步行街位于市中心,全长约1.5公里,两旁商铺林立,汇集了各类特色商品、美食、娱乐设施等,是市民休闲娱乐、购物消费的热门场所。
近年来,步行街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水平,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市民前来消费。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步行街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商业同质化、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
三、实践内容1. 调查方法本次实践采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对步行街的商铺、消费者、管理者等进行深入了解。
2. 实地考察(1)商铺情况:考察发现,步行街商铺种类丰富,包括服装、鞋帽、饰品、美食、娱乐等,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2)基础设施:步行街基础设施完善,道路宽敞,照明充足,绿化良好,为消费者提供了舒适的购物环境。
(3)管理水平:步行街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维护秩序、卫生、消防等工作,确保消费者安全。
3. 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0份。
调查结果显示:(1)消费者满意度:80%的消费者对步行街的整体满意度较高,认为购物环境舒适、商品质量好、服务态度好。
(2)消费需求:消费者对购物、美食、娱乐等方面的需求较高,希望步行街能够进一步丰富业态,提升服务水平。
4. 访谈(1)商铺经营者:经营者普遍认为,步行街为他们的生意带来了很大帮助,希望政府能够继续加大对步行街的扶持力度。
(2)消费者:消费者表示,希望步行街能够提供更多优惠活动,吸引更多消费者前来消费。
四、实践分析1. 步行街发展现状(1)业态丰富:步行街汇集了各类商品、美食、娱乐等,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2)基础设施完善:道路、照明、绿化等基础设施齐全,为消费者提供了舒适的购物环境。
现代商业步行街的调查报告摘要:近10年,我国各类城市在商业步行街建设上有了显著而长足的发展,本文以长三角地区杭州与宁波这两个鱼米之乡城市在步行商业街进行调查研究,旨在对今后的步行街设计与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 1.步行街的背景、文化依托和特质;2.建筑尺度与街道的处理;3.界面的处理;4.空间分析;5.符号与标志物;6.人的活动。
1.步行街的背景、文化依托和特质:(1)杭州河坊街:杭州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处于山水之间,富于诗意与超脱,安逸而舒适。
清河坊历史街区位于延安路南端东侧,吴山北麓,是杭州悠久历史的一个缩影,这里聚集着历史文化信息和时代的特征。
街区内传统手工艺与饮食聚集,鲜明地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众多特质。
(2)宁波天一广场:宁波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是具有7000年文明史“河姆渡文化”的发祥地。
商业发达,具有沿海文化和河道文化的气息。
天一广场位于中山东路以南,药行街以北,东临开明街,西靠日新街,处于宁波市旧城商业中心。
天一广场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法营造出丰富的商业空间,尤其水晶街的设计隐喻了河道文化的城市意向。
(3)宁波老外滩:老外滩位于甬江之畔,是中国最早的外滩之一,诞生于中西方文化碰创之际,崛起于民族产业兴盛之时。
它以一个地产项目为载体浓缩了宁波的历史和人文,力求传承甬城特色的文脉和人脉。
该项目保留了原有建筑及街区的风貌,嵌入了新的时尚元素,集中打造了一个集购物、美食、娱乐、旅游、居住为一体的特色区域。
成为宁波的地标。
对于方案的分析:a.宜兴同样属于“淡食”文化的城市,历史文化属于江浙文化体系;b.城市具有一定的商业性(太湖水系的航运),同宁波有相似之处;c.城市富有文化气息(陶文化、茶文化、竹文化、洞穴文化是兴城富有特色的四大文化,历史上文化名人也较多),在地形上与杭州相似,同样处于山水之间;d.河道文化特征明显,但有所衰退,需要注入新的活力;e.建筑风格细腻而素雅,建筑间的巷道空间意向鲜明。
步行街环境分析报告一、引言步行街作为城市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城市形象、商业繁荣和居民生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报告旨在对某城市步行街的环境进行分析,从而评估其整体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改善步行街环境质量提供参考。
二、步行街概况某城市的步行街位于市中心繁华地段,沿街两侧建有各类商业设施和服务性机构。
步行街的步行空间宽敞,路面平坦,方便行人出行。
同时,该步行街的街景设计独特,以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风格营造出独特的城市氛围。
三、环境分析1. 声环境步行街的声环境整体良好,商家的音乐、人声和车辆噪音得到有效控制,不会给行人带来过多的干扰。
然而,在特定时间段,如周末晚上,街道上的游艺设施和娱乐活动所带来的噪音可能会对部分居民的居住环境造成一定干扰。
2. 空气质量步行街的空气质量较好,周围建筑物和树木的绿化环境有效吸收和稀释了尾气排放带来的污染物。
但高峰时段,车辆拥挤可能会导致部分尾气排放浓度上升,对行人健康造成潜在影响。
3. 垃圾处理步行街的垃圾处理相对较好,设有垃圾箱和回收桶,并有人员进行定期清理。
然而,在特殊场景下,如特殊节假日,人流量增加时,垃圾清理可能不及时,造成垃圾堆积。
4. 文化氛围步行街弘扬本地文化的努力值得肯定,例如街头艺术活动、传统手工艺品展示等。
然而,也需要更多的创新措施,提供多元化的文化活动,吸引更广泛的观众参与。
5. 公共设施步行街的公共设施相对齐全,街道设有休息座椅、公共卫生间、便利店等,为行人提供便捷的服务。
但某些公共设施的数量和分布仍然不足,需进一步完善。
四、存在问题综合分析步行街环境后,我们发现以下问题存在:1. 噪音干扰:特定时间段的噪音可能会对周边居民的居住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2. 车辆排放:高峰时段车辆拥堵可能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对行人健康有潜在影响。
3. 垃圾处理不及时:特殊场景下,垃圾清理可能不及时,造成垃圾堆积。
4. 文化活动创新不足:需要提供多元化的文化活动,丰富步行街的文化氛围。
城市广场点位分析报告根据对城市广场点位的分析,以下是我们的报告:一、市中心广场:市中心广场是城市的核心区域,通常是商业、文化和社交活动的中心。
这类广场通常位于市中心,靠近主要交通枢纽和商业区,是人们聚集、交流和休闲的场所。
市中心广场的地理位置和知名度通常较高,因此,选择在市中心广场开设商店或餐厅是一种具有潜力的商业策略。
二、购物中心广场:购物中心广场是集购物、娱乐和餐饮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
这类广场通常由大型商业公司开发和管理,拥有多个商店、零售店、餐厅和娱乐设施,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购物和娱乐体验。
购物中心广场通常位于城市的主要商业区或交通枢纽附近,具有较高的人流量和购买力。
三、社区广场:社区广场是城市居民社交和休闲的场所。
这类广场通常位于住宅区或社区中心,为居民提供放松身心、社交互动和举办社区活动的空间。
社区广场通常配有公园、儿童游乐设施、健身设施和休闲区,为居民提供多种活动选择。
四、文化广场:文化广场是举办文化活动和庆典的场所。
这类广场通常位于市中心或历史文化街区,为居民和游客提供展览、表演、音乐会和庆典等活动的场地。
文化广场通常具有独特的建筑或雕塑,以及周围的文化遗产和景点,是城市文化和艺术的重要象征。
五、交通枢纽广场:交通枢纽广场是城市交通流动的中心。
这类广场通常位于火车站、机场、地铁站或公交车站等交通枢纽附近。
交通枢纽广场通常具有较高的人流量和交通便利性,是交通工具的换乘点和旅客的中转站。
在这些广场建设商业设施和服务设施,可以满足旅客的需求,提供便利和舒适的服务环境。
六、公共广场:公共广场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旨在促进社交互动、户外活动和休闲。
这类广场通常位于公园、街头或市中心的空地上,为居民和游客提供放松身心、休闲娱乐和社交活动的场所。
公共广场通常配有绿化植被、座椅、喷泉和艺术装置,以提供舒适和吸引力。
综上所述,城市广场点位分析报告提供了对不同类型广场的描述和特点。
选址合适的广场将为商业、社交、文化和交通等活动提供便利和机会。
关于广场步行街夜市经验的调查报告关于广场步行街夜市经验的调查报告的游客,夜市街较好的地理位置也是一个好的突破口。
总之夜市街也是桂林一种独特的风景线,但这道风景却没有很完美的内涵,桂林对于这条街还有很多的问题要解决,我们也希望桂林人们和政府携起手来,共同建设一条既休闲又经济的天堂。
第五篇:《关于拜县夜市(步行街)》 PAI很小,夜晚的活动项目其实不多,所以PAI镇上的夜市,就成了唯一消遣时光的选择。
PAI的夜市没有眼花缭乱的街头表演和摩肩接踵的人群,有的只是满街的小吃和琳琅满目的创意商品。
伴着凉爽的晚风,行走在干净的街道上,感觉很惬意。
街道两边的小摊并不算多,人气最旺的莫过于各种小吃摊位,价格优惠,食物也挺干净的。
摊主就像表演街头艺术一般,步骤清晰得把生分的素材,经过他们巧手,变成美味可口的小吃。
拜城的步行街白天的人潮稀稀落落的,但一到傍晚四点左右摊贩就会陆陆续续准备摆摊,这时候步行街的人潮也会慢慢的聚集,太阳下山之后步行街就越夜越热闹了,步行街上的店家和摊贩让步行街成了小型的夜市,规模虽然不是那么的大,但每间店都很有特色,很值得慢慢闲逛,而且这夜市是每天都有的唷!PAI的夜市其实规模很小很小,远不如清迈夜市热闹,晚7点开摊儿晚10点收摊儿。
如果你喜欢热闹的夜生活,这里的生活状态可能会让你不习惯。
不过这里的夜市很幽静不嘈杂,没有急躁的心情,游客可以在这里闲情踱步,享受度假的放松心情。
离太阳下山的时间还有点早,就已经可以到步行街来觅食兼逛街了,在PAI的夜市消费,四个人花了250B可以吃到饱。
30B一杯纯水果汁是每天逛夜市必点的,因为老板娘实在厚道,一大杯果汁连一点水都没有放,百分百的纯鲜榨汁。
寿司5B一个,生意好时会现场做。
老板很热情也很友善,即使我们没有买,也大方给我拍照。
这里的夜市小吃摊,还有各种煎炸煮烤的小吃,因为品种丰富,每样来一小串尝尝味道,不会让自己吃的太饱。
吃了一圈下来,四个人用掉110B买了各种串串试吃。
城市规划之广场商业区调研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城市规划中的广场商业区进行调研分析,包括相关概念、开展背景、规划设计、运营模式以及前景展望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调研,旨在为城市规划决策者提供参考依据,促进城市经济开展和空间优化。
2. 概念解析广场商业区是指通过综合开发利用城市中的空地,建设集商业、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商业中心。
广场商业区以其富有活力和独特的气氛,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局部。
3. 开展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对功能复合的商业中心的需求日益增加。
广场商业区的兴起源于对城市空间的独特利用,通过将商业、文化等要素集合在一起,创造出具有吸引力的城市中心,提升城市形象和吸引人气。
4. 规划设计4.1 功能布局广场商业区的规划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商业、文化和休闲等方面的需求。
在功能布局上,需要合理安排商业店铺、餐饮娱乐场所、文化艺术设施和康体休闲区等,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4.2 空间设计广场商业区的空间设计需要兼顾美观和实用性。
通过合理划分不同功能区域、设置绿化景观和公共空间,可以增加城市气氛和人流活泼度,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4.3 交通网络广场商业区的规划设计还需要考虑交通网络的布局。
合理规划交通路径,包括道路、公交和地铁等,以方便市民流动和商业运营。
5. 运营模式广场商业区的运营模式是其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
运营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租赁模式、自营模式或合作模式等,通过引入优质商家和提供高品质的效劳,吸引更多人群前来消费。
6. 前景展望广场商业区作为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局部,具有巨大的开展潜力。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广场商业区将成为城市经济开展的重要引擎。
未来,广场商业区将会呈现多样化的形态和新的开展趋势。
7. 结论广场商业区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局部,对于城市开展和空间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充分考虑功能布局、空间设计和运营模式等因素,广场商业区可以为城市创造独特的商业气氛,促进城市经济繁荣。
城市广场调研报告标题:城市广场调研报告一、研究目的与方法本报告旨在对城市广场进行调研,分析城市广场的现状、特点以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研究采用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二、调研结果1. 城市广场的定义和功能城市广场是城市中心区域的公共空间,是人们交流、休闲和活动的场所。
城市广场的主要功能包括:社交交流、文化活动、商业经营等多方面。
2. 城市广场的现状(1)城市广场的规模和数量: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城市广场的规模和数量与城市的大小和发展水平相关。
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的广场规模较大,数量较多;二线和三线城市的广场规模较小,数量较少。
(2)城市广场的布局和设计:城市广场的布局和设计应充分考虑人们的需求和舒适度。
调查显示,部分城市广场布局紧凑,空间不足;部分广场设计较为简单,缺乏独特的特色。
(3)城市广场的管理与维护:城市广场的管理与维护对于广场的发展和人们的利用至关重要。
调查发现,部分城市广场管理薄弱,维护不到位,导致广场的使用率较低。
3. 城市广场对城市发展的影响(1)城市形象塑造:城市广场是城市的名片,能够展示城市的文化、历史和发展成就,对于提升城市形象具有重要作用。
(2)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广场的商业活动和商业经营能够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商业繁荣。
(3)社会交流和文化传承:城市广场是人们交流的场所,也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场所,能够促进社会交流和文化传承。
(4)城市居民休闲娱乐:城市广场提供了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三、结论与建议根据调研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城市广场的规模和数量与城市的大小和发展水平相关;(2)城市广场的布局和设计需要充分考虑人们的需求和舒适度;(3)城市广场的管理与维护对广场的发展和人们的利用至关重要。
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以下建议:(1)增加城市广场规模和数量,满足不同城市居民的需求;(2)优化城市广场的布局和设计,提高人们的使用体验;(3)加强城市广场的管理和维护,提高广场的使用率和品质。
城市广场与商业步行街
项
目
现
场
踏
勘
分
析
报
告
目录
一.场地现状 (3)
1.场地自然条件 (3)
2.场地历史条件 (3)
3.场地现有景观元素分布 (6)
4.场地现状平面图 (8)
二.场地分析 (8)
1.场地周边环境分析 (8)
2.场地优势 (9)
3.场地现存问题 (9)
4.人群分析 (9)
三.设计分析 (10)
1.拟解决问题 (10)
2.设计思路 (10)
四.结论 (11)
一.场地现状
1. 场地自然条件:四平站站前广场及步行街位于吉林省四平市铁西区。
四平市位于北纬42°31'至44°09',东经123°17'至125°49'之间,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海拔高度在100-500米之间,属于中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呈现明显的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环境优美,初春杨柳吐绿,仲夏百花盛开,深秋层林尽染,寒冬银装素裹。
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海拔高度在100—500米之间,东部长白山余脉,山峦起伏,生长着茂密的天然林;中部沃野千里,地势平坦,约占总面积的79%,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西部接壤科尔沁草原,一望无际,草场、风电场风光无限。
夏季多雨,全年降水总量平均为578.5毫米,水资源总量23.99亿立方米,境内二龙湖水域浩瀚,库容和水面是吉林省第二大人工湖泊;转山湖景区群山环抱,是国家林业部命名的100个天然森林公园之一。
全年日照时数2648.4小时,市区空气质量达到3级,全年优良天数293天,全市绿化覆盖率达36.3%。
2. 场地历史条件:四平站始建于1900年8月,新站房在2004年落成,位于吉林省南端与辽宁省的交界处。
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沙俄修建东清铁路南满洲支线时,从长春向南每隔30公里设置一站地,经范家屯、公主陵(岭)、郭家店到今四平为第五站,故俗称四平为“五站”。
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7月,南满支线全线通车,沙俄将“五站”定名为“四平街站”。
四平站经历了沙俄、日伪、国民党统治和解放战争的炮火洗礼,在文化大革命的武斗事件中整个站舍被付之一炬,历经四次站舍改建,迄今可谓沧桑百年了。
1905年,日本夺取了南满铁路的控制权,将梨树县四平街的道里划为“南满铁路附属地”。
随着南满铁路附属地的扩大,渐渐形成了商贸中心。
由于日本人全权控制“附属地”,四平街铁西一带的梨树商人常受日本人的欺凌,在“附属地”内的人们生存特别艰难,农民入市卖粮、买货,经常受到日本警察的打骂。
1920年,梨树县县长(知事)尹寿松为了发展民族经济,“不受日人之欺”,决定开辟四平街道东新市场,获得张作霖批准。
新市场的建立,不仅拯救了梨树县商品市场,而且四平街开始建设,以至于今天成为吉林省第三大城市。
1921年,梨树县知事尹寿松协同铁东一些头面人物勘定,大规模“招商引资”。
首先划出南北向的经路5条(既二、三、四、五、六马路),东西向的纬路13条,共48段,一段12号,每号面积三亩六分(长十八丈,宽十二丈)。
划出地段后,以用布告的形式通知所有市民,以利于商户领买地号,修建房屋。
但当时所修房屋为砖墙土顶的平房。
四平街来了第一个大粮商人,在二马路修建了“同和粮栈”,约有砖平房100余间,商人集资持股,建了“兴业公司”,在现在的北市场修建了平砖房若干间,租给各行各业的小门商户,如饭馆、妓馆、小旅店、说书馆、小铺商等。
商号民户迁入四平街道
东的日益增多,修建的面积也日益扩大。
1926年,扩建到五、六马路了。
1927年天桥开通,五马路南头修建个大舞台,开辟了南市场和东市场。
工商业户除粮商外,增加了杂货商、小手工业,添了些饭馆、粮栈、旅馆,又建筑了浴池。
在道东南五马路设立“电灯厂股份公司”,毕赞华任经理。
商工户们修建起有些气派的大瓦房,如在道东中央路“天增长”油坊,修建了60余间中国旧式的大瓦房,即现今联合化工厂职工技术学校四周的老瓦房。
这个油坊,是军阀吴俊升开的,经理有白玉堂、李东勋等。
1928年,开辟了七、八马路。
1929年,在南二马路天主堂,修建了四平教区的主教府大楼,还有80多间洋式砖房,座落在天主教堂的对面。
二、三马路之间,修建了“太和益”烧锅大院,30余间的砖平房;天主堂南“同升和”粮栈也扩大了建筑范围,盖了200多间砖平房。
阚朝山在南市场修建了“大观茶园”,即现在的职工俱乐部,这是当时四平第一流的文艺活动场所。
随后,阚朝山又在四、五马路之间,修建了50余间砖瓦房,即现在的中央路小学。
马龙潭也在南市场修建100余间平房,是四平著名的“马家大院”。
道东的发展很快,日本鬼子感到有些“危机”了,认为这些商民有凌驾于租界之上的趋势,也把手伸过来,在铁东腰站的地方发放地号,招揽商民,铁东的扩建更加迅速起来。
由于尹寿松开辟道东街基,有利于商民生活,削弱了日本人对梨树经济掠夺,挽回梨树商人的利权。
尹寿松调离梨树县时,商民为其建了一座“德政碑”,该碑由沈阳名儒世荣代为撰文,这块碑现藏于四平战役纪念馆。
3.场地现有景观元素分布:广场
灯柱:点缀广场,提供照明
乔木:遮挡视线,使空间层次多样化
灌木丛:增添色彩,绿色篱墙
花坛:增添色彩
大灯:主要照明工具
法制宣传栏:启示作用
商业街
花坛:美化和休息长椅:提供休息
铺装:引导行人方向垃圾桶、路灯等。
4.场地现状平面图
二.场地分析
1.场地周边环境分析: 广场为四平火车站站前广场,其主要目的与功能是为火车旅客在等待火车的时间段内提供等待场所和休息场所,广场中心是一个占地较大的圆形平台,用瓷砖铺彻,并用瓷砖拼成一个四平市的版图,在平台四周有白色灯柱,再由中心向外扩散有诸多灌木与乔木组成的景观。
步行街为一点透视类型步行街,历史悠久。
街道入口存在3个地下入口,两边店铺林立,小巷众多。
地面整体由地砖铺彻而成,用路灯和垃圾桶放置在中间,达到隔离人流的作用,沿途都有长椅用来休息,乔木使空间层次多样化,调节行人的视觉疲劳。
白天步行街行人络绎不绝,各种人群都可以看见,老人、小孩、学生、青年、妇女等。
由于气候因素,步行街到了晚上行人将会
减少,店铺关门时间也比较早,那时的步行街非常冷清,只剩下24小时营业的店铺。
2.场地优势:四平站站前广场及商业步行街位于四平市市中心,毗邻四平火车站,区位交通优势明显,车流、人流量大,周围商业体系完善
3.场地现存问题:广场设施老化:灯饰老化、样式落伍与城市新面貌不符,垃圾桶未设置分类,地面铺装破裂,基础设施不完善:广场排水部分缺失,道路口未设置红绿灯,残疾人士设施不全。
商业街入口处车辆停车位设置不合理,造成视觉遮挡,商业街店面招牌混乱,给人带来一种乱象。
地下商业街入口遮挡、摆摊混乱。
商业街乱摆摊现象严重,整体商业街所存在问题就是乱。
4.人群分析:
三.设计分析
1.拟解决问题:广场部分整体改造,完善设施,满足各类人群的需求
商业街入口道路及停车位改造,设施完善,地下街入口改造,规范摊位摆放。
2.设计思路
与城市的融合
与城市融合的很多条件在景观设计介入的时候已经确定,但是景观设计师必须从商业利用的角度再一次梳理城市与商业街的关系,并从更高的位置去看清楚这个项目的出发点,并从景观设计的专业范畴进行更好的目标契合。
公共生活在现场存在生发基础,从城市性格上,商业街是更适合当地人生活趣味的商业形式,因此通过与外部动线的合理交接、公园景观的引入以及停车场等功能和标识系统,满足城市各种可达方式需求的同时完成公园与商业街的使用者分流。
商业街的活性
商业街的活性其实是个综合目标和成果,景观专业必须自动自觉、自然而然也成为这一目标的一部分,基于商业建筑的构成形态,良好的动线、室内外空间的融合、建筑与景观表皮等等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