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承医圣遗泽培育仲景学子——从河南省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发展看南阳中医药人才培养
- 格式:pdf
- 大小:99.77 KB
- 文档页数:1
“提升自身素质,做优秀仲景学子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仲景精神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仲景学子首要应该学习的就是仲景精神,而仲景精神是什么呢,是医德上的仁爱情怀,是医术上的精益求精,是医风上的大公无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阳位于医圣故里,理应成为弘扬“仲景精神”的根据地,而南阳医专作为南阳地区的医学高校,更应成为大力弘扬“仲景精神”的前线。
经过历代医专人的发掘和提炼,并紧密结合现代医学教育特点,把仲景精神升华为“崇仁、厚德、恒志、精术”的医专校训,即体恤民疾、悬壶济世的仁爱情怀; 不分贵贱、普救苍生的医德医风;勤求古训、立志名医的专业志向; 博采众方、精究方术的医疗技能。
我们紧扣当前学生主体意识突出、参与性强、需求和选择多元化等特点,把此校训深入到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通过美化、绿化校园,建设校园文化广场,树立张仲景塑像,命名仲景特色道路,设立电子宣传标语等,让师生时刻受到“仲景精神”的熏陶。
图书馆还专门建立张仲景文化特藏馆方便广大师生直接感受“仲景精神”。
每年还定期举办校园仲景文化节,包括中医经典诵读、仲景学堂、祭拜仲景、经方书画摄影大赛、中药辨识大赛等。
同时积极利用新媒体资源,建立微信公众号,传播仲景学术思想,建立QQ 群讨论仲景经典等,受到广大师生及社会的一致好评。
通过上述方方面面,使广大师生时刻感受仲景文化,牢记仲景精神,为培养优秀“仲景学子”打下良好思想基础。
一名合格的“仲景学子”,不仅要有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还要有充分的社会责任感。
为更好地回报社会,我校经常组织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如每个周末的街头免费推拿按摩、定期去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无偿爱心献血等,培养“仲景学子”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感受仲景精神。
学校每年寒暑假都要以团组织为单位组织学生深入到农村基层开展医疗卫生健康调查、义诊、送医送药等社会实践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综合能力,又收到良好的社会效应。
多年来,学校分别以“服务三农发展、建设美好中原”“永跟党走、建功中原”“高举团旗跟党走、建功中原经济区”为主题的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足迹遍布南阳13 个县、市区及其它地市,直接服务对象逾10 万人次,撰写出社会实践调查报告2 万多篇。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央财政支持中医学专业建设方案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和《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财政厅转发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高[2011]826号)精神,为了提升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专业办学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能力,特制订中央财政支持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专业建设方案。
一、中医学专业建设目标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以专业技能培养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以人文教育贯穿应用型教学体系为始终,重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以“校院一体,工学结合”为特色,融“教、学、做”为一体,突出中医思维及实践能力培养,立足南阳医圣故里的文化沃土,秉承仲景精神的优良传统,全面提高中医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充足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一)专业建设目标在我校中医学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高职高专)建设项目以及中医学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高职高专)建设点的基础上,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积极推进“校院一体,工学结合”,完善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中医学专业与医疗行业对接、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临床医疗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执业助理中医师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构建市、县中医行业引导,学校与附属医院及县、乡医院深度融合的长效育人机制,形成学校、医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集学历教育及乡村中医继续教育和培训于一体的教育联合体;探索就业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建设一支具有“双师”结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努力使本专业成为仲景特色鲜明,服务南阳,服务基层群众,在同类高校专业改革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骨干专业。
医圣故里:唱响仲景文化进行曲作者:韩家清来源:《河南教育·高教》2015年第01期嵩岳苍苍,黄河泱泱,中原文化悠久厚重。
龙岗叠翠,[淯]水汤汤,南阳文化醇香绵长。
对南阳而言,楚风汉韵是她内在的气质,翠玉剔透是她华丽的外表,中医药文化是她潜在的体香。
寻着医药的幽香,记者来到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这所生机勃发的医学高校,植根南阳深厚的历史文化沃土,沐浴着医圣仲景的阳光雨露,在闻名海内外的卧龙岗上躬耕稼穑,在医学教育的苑圃中,生根开花,茁壮成长。
文化引领,坚定方向不动摇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大学精神的内核,是办学实力、学校活力、文明魅力的外在表现,是学校发展的动力之源。
南阳是医圣张仲景的故里,在传统医学风靡世界的当下,张仲景已成为河南乃至中国医学文化的象征,备受世界推崇,广泛吸引着全世界热爱传统医学的专家学者来南阳寻根问祖。
作为医圣故里唯一一所医学高校,南阳医专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高度重视仲景文化对学校发展的深远影响和引领作用。
学校通过广泛深入的探讨,确立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方略,做出了“将张仲景文化、和谐校园文化与现代医学要求有机融合,充分挖掘内涵精髓,彰显时代特点,致力建设特色文化,着力打造仲景品牌,培养仲景学子”的决策。
并将仲景精神高度凝练成“仁、德、志、术”四个方面,作为“医之魂,人之本”的人才培养标杆。
并进一步明确“仲景学子”的具体标准:必须具备关注苍生疾苦的仁爱情怀,热爱医学事业的执着精神,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博采众长、与时俱进的开放发展思想,实施辨证论治的哲学思维方式,鄙弃功利、关注健康的医德医风,善于总结、勇于认知实践的继承创新精神。
这一目标成为南阳医专校园文化建设的总纲。
根据打造仲景品牌的总目标要求,学校提出了“以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发展战略,确立了“崇仁、厚德、恒志、精术”的校训,把提炼和培育校园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把仁、德、志、术作为医学生必须具备的精神品质和基本素质进行锻造。
“医”枝红杏出墙来作者:赵冬冬来源:《河南教育·高教》2015年第01期在高等教育领域,有这样一种说法:人才培养质量是天,是高等教育成败的关键;人才培养质量是金,是高等教育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人才培养质量是根,是高等教育新一轮竞争中的制高点。
新世纪以来,新一轮的高等教育发展实践证明了其合理性:在规模、质量、效益中,质量是永恒的主题。
作为一所医学院校,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不仅深谙其道,深受其益,更是殚精竭虑地致力于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工程。
战略:打基础、练内功、育特色、创品牌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
谈及人才培养工作,南阳医专校长方家选说:“作为一所医学院校,应始终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重中之重,打基础、练内功、育特色、创品牌,努力培养基础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为此,南阳医专紧紧把握当地经济社会和卫生事业的发展需求,审时度势,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制定了《南阳医专“十二五”发展规划》等文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发展规划体系,确立了抓质量、创品牌的发展思路。
一是人才培养定位。
作为一所医学专科学校,南阳医专人才培养的定位非常明确:培养具有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良好医德医风的高素质应用性技能型专门人才。
所谓技能型人才,必须在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有着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实践技能抢占先机。
二是规模与质量的抉择。
新校区建成后,首先要考虑扩大规模、提高效益,但单纯的规模效益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他们从学校发展的长远着眼,决定走质量效益的良性发展之路。
三是品牌意识的确立。
南阳医专坐落在医圣张仲景故里,这里有两千多年的医学文化积淀,学校根据地域特色和办学定位,找准切入点,适时提出了创建仲景品牌、培养仲景学子的决策。
所谓仲景学子,是指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秉承医圣精神内涵的特色凸显的人才。
南阳是医圣张仲景的故里,是中药材的重要产地之一。
近年来,我市依托得天独厚的中医药资源,实施“张仲景医药创新工程”,把传承张仲景思想、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打造中国药都作为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目标,并连续成功举办七届张仲景医药文化节,有力地促进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使南阳成为国内外中医药名家朝拜医圣并进行学术交流的圣地。
南阳是天然中药库南阳山清水秀,原生态资源保存较好,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着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俨然是一个天然药库。
历史上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收载药物365种,其中南阳产的传统品种就有259种。
《本草纲目》中收录的1500多种药材,南阳就有1300多种。
近年普查显示,全国植物药总量为11146种,南阳盛产的天然中药材就达2356种,其中山茱萸、辛夷等道地药材50多种,中药材总储量2.4亿多公斤。
目前,南阳有50多种道地中药材全国知名,并被国家相关部门列为“名牌”产品,分别是辛夷、山茱萸、桔梗、丹参、麦冬、杜仲、半夏、柴胡、天冬、款冬花、连翘、金银花、牡丹皮、芍药、银杏、天麻、灵芝、栀子、黄姜、全虫、蝮蛇、蜈蚣、琥珀、龙骨等。
南阳10大中药材基地南阳目前已形成了辛夷、茱萸、天麻、桔梗、裕丹参、麦冬、黄姜、杜仲、栀子、板蓝根十大中药材示范基地。
西峡山茱萸、南召辛夷、方城裕丹参、唐河栀子和半夏等5个基地通过了国家原产地保护认证,西峡山茱萸基地同时还晋升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河南)基地。
目前,北京同仁堂、广州白云山等明星企业纷纷来南阳建立生产基地。
据相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市人工种植中药材品种已有150多种,面积180多万亩,以辛夷、山茱萸、桐桔梗、麦冬、栀子、黄姜、裕丹参等为主的道地中药材种植面积发展到110万亩,其中,山茱萸年产量350万公斤,约占全国市场的60%,辛夷花年产840万公斤,全国市场占有率70%。
满山遍野花盛开,处处可闻药飘香。
不少南阳人依靠中药材走上了奔小康的道路。
中医药科技和企业目前,全市已拥有南阳理工学院国医国药系、南阳医专等中医药人才培养基地。
仲景故里中医药谋篇新时代黄柳;崔松涛;栾颖【期刊名称】《中国医院院长》【年(卷),期】2019(000)008【总页数】3页(P70-72)【作者】黄柳;崔松涛;栾颖【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2019年,河南省南阳市中医药发展局挂牌成立,与市卫生健康委并列为政府36个工作部门之一。
河南省南阳市是医圣张仲景的故里,是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全国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先试重点区域城市、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市。
南阳市的中医药工作一直走在河南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1月29日,河南省南阳市中医药发展局挂牌成立,与市卫生健康委并列为市政府36个工作部门之一,这在全国再开先河。
2012年,南阳市就在全国率先成立了正处级规格的中医药管理局,为原市卫生计生委的组成部门,这在当时已属全国地市级中医药管理体制的创新。
“一手抓事业,一手抓产业,推动南阳中医药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南阳市中医药发展局首任局长刘玉斌表示,践行南阳市委提出的中医药强市战略,建设张仲景健康城重大专项,全市中医药系统将肩负发展使命,抢抓机遇,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种好“试验田”,当好“排头兵”。
南阳全市乡镇卫生院有189 家设置中医药集中服务区(中医馆)的有186 家占比达98.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28 家设置中医馆的有27 家占比达96.43%做实基层中医药网络南阳市的中医医疗资源丰富,中医实力雄厚。
刘玉斌向《中国医院院长》杂志记者介绍,全市共有60家中医院(其中三级中医院3家,二级中医院11家),中医诊所533家,中医执业(助理)医师7843人,中医医院实际开放床位6230张。
全市有国家级重点专科和培育专科2个,省级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21个;中医医疗资源居全省前列。
这一方面得益于南阳拥有较好的中医药发展基础,也得益于自2012年以来,南阳市持续开展“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工作。
截至2018年底,已有11个县区创成了全国先进,南阳市还通过了“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市)”评审验收。
铭记仲景精神,传承中医文化1500字征文范文他是济世救人、仁爱为怀的代表;他拥有淡泊名利、廉洁正直的医德品质;他是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的医学家;他提出“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浅重泉”的无神论思想;他所撰写的《伤寒杂病论》是辨证论治的中医指导原则;他为后世留下了无数的知识与财富,他被尊为“医圣”并修建祠堂永远铭记;他是谁?张仲景。
河南南阳,作为医圣祠的所在地,承载着医圣故里的美名,这里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温暖多雨的气候条件,使得这里孕育出了以“八大宛药”为代表的两千四百余种天然药物。
丰富的药材资源占全国药物总量的两成以上。
2019年,南阳市为传承和发扬仲景文化。
以举办“中医中药中国行2019年河南省中医药健康文化进基层大型主题活动”为契机,充分展现了中医药的悠久历史和理疗方式,让国内外的人民更加清楚的认识和了解中医文化。
同年十月,中国河南第二届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中医药产业发展及人才培养国际论坛、第三届健康中原高峰论坛暨第十四届张仲景医药文化节在南阳市成功举办,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多名业界人士前来参加会议,会议期间签约6个中医药项目,引资165亿元,该会议展现了南阳市独特的文化魅力,有效的提高了南阳市的知名度。
2020年,“医圣祠文化园”的建设被南阳市政府划为工作重点,这是南阳“九大转项”中的标志性建设,它以建设精品景区为核心,以展示医圣精神,体现中医文化为背景,将养生、文化、产业串联起来,建设“张仲景健康城”,打造中医朝圣拜祖地、中医药文化旅游地和中医高端人才孵化地,为传承张仲景精神发扬中医药文化奠定基础。
在传承和发扬的历史进程中,南阳市涌现出无数的中医人才,发生了无数的精彩故事。
刘世恩,男,1961年6月生,医学硕士,仲景国医导师,曾先后多次接受包括CCTV在内的国内外媒体采访报道,借此机会,他多次宣讲南阳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医圣张仲景的崛起和南阳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